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动物:生物界的一类,一般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需依靠其他有机体生存,区别于植物的形态结构。

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同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有生殖隔离。

双名法: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属名+种本名

三名法:属名+种本名+亚种名

一.原生动物门

定义: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

赤潮:有些种类的鞭毛虫,如夜光冲、掏腰鞭虫等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引起较大面积海水变色的现象。造成水中严重缺氧而引起鱼虾和贝类的大量死亡。

吞噬作用:变形虫等动物没有胞口,当临时的前端接触到十五时,就伸出伪足,从各方面进行保卫,将团体食物颗粒裹进细胞内部,这种取食方式称作吞噬作用。

胞饮作用:变形虫等单细胞靠身体临时的前端,象饮水一样摄食液体食物的现象。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动物摄食时,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和溶酶体融合,由溶酶体所含的各种水解酶消化食物,整个消化过程在细胞内完成,此

为细胞内消化。某些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亦能摄取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共栖:两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以一定关系彼此生活在一起,对寄居的动物无益害

共生:两种动物生活在一起或一种动物生活在另一种动物体内,互相依赖,彼此受益。

滋养体:寄生原虫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其寄生的致病阶段。裂体生殖:进入宿主细胞的孢子从滋养体成熟后,首先核分裂成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多个裂殖子,这种复分裂方式称为裂体

生殖。

孢子生殖:进入终未宿主的孢子虫发育至卵囊后,核和胞质进行多次分裂,先形成多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形成许多孢子,一个孢子可形成多个孢子。

接合生殖:草履虫、纤毛虫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结合生殖是两草履虫口沟部分互相粘合,该部分表膜逐渐融解,细胞质相互连通,两草履虫相互交换小核,此过程相

当于受精作用,此后两虫体分开,经分裂形成四个新的草履虫。

刺丝泡:在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些小杆状结构,遇刺激时,放出具有防御机能的刺丝的细胞器。

应激性: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但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仍能产生一定反应的特征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

2.由多种细胞器来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3.有三大类营养方式:植物营养(自养,光合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异养,吞噬性异养),腐生性营养(渗透性营养)

4.呼吸与排泄主要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伸缩泡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分平衡,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

5.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6.生殖方式多样,孢子纲孢子生殖,裂体生殖和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7.有应激性

8.能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一)鞭毛纲的特征

1.以鞭毛为运动器

2.具有原生动物所具有的三大营养方式,此外眼虫既能行光合营养又能行渗透营养,故称之为混合营养

3.生殖方式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大类,纵二分裂、出芽生殖是其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

4.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绿眼虫、利什曼原虫、锥虫、鳃隐鞭虫)

(二)肉足纲的特征

1.具有司运动和摄食功能的伪足

2.有些种类具壳

3.吞噬性营养

4.呼吸和排泄作用主要靠体表的渗透作用,多行二分裂生殖,包囊形成极为普遍(变形虫,痢疾内变形虫)

(三)孢子纲的特征

1.缺乏任何运动器(某些种类生活的某一时期可做变形运动或有鞭毛)

2.全营寄生生活,一般缺乏摄食胞器,靠体表渗透获取营养。

3.裂殖体都具顶复合器结构,与虫体侵入寄主细胞有关

4.生活史复杂,繁殖能力强,有时代交替现象,生活史中一般经过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其中裂体生殖、孢子生殖都能大量繁殖后代,孢子生殖为本纲特有(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的特征

1.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

2.核和细胞质出现高度分化,核有大小核之分,小核与生殖有关,大核司营养;细胞质分化出胞口、胞咽、胞肛、伸缩泡、刺丝泡等多种细胞器,刺丝泡为草履虫所特有。

3.有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即接合生殖和无性的横二分裂

4.应激性强

5.以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二. 多细胞的起源

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的名称相对而言,把绝大多数的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

中生动物:介于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的一类中间过渡类型的动物,其有长期寄生的历史,兼具有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特征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的动物。(扁形、环节、节肢)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棘皮、半索、脊索)

三. 海绵动物门

芽球:是海绵动物度过恶劣气候和不良环境的形式,环境不良时,海绵动物中胚层中的变性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同时部分骨针细胞在角质膜上分泌出许多双盘头或短柱形骨针便形成芽球,环境一旦适合,便形成新个体。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其营固着生活意义重大,水沟系是水流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穿行来维持

中央腔:指海绵动物中央的空腔,又名海绵腔。它只是水流的通道,不具消化功能,食物靠中央腔壁上的领细胞摄取后行细胞内消化,故中央腔又名假胃腔。

两囊幼虫:海绵动物的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性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的

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倒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性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

植物性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两囊

幼虫。

为什么称海绵动物为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1.海绵动物体形多样,多无一定对称形式,全营固着生活

2.无明显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分化,无消化系统而进行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而反应迟钝,只有生殖细胞的形成而无生殖系统等

3.有由中胶层内的骨针形成的骨骼,是海绵动物分纲的依据

4.具特殊的水沟系,是对固着生活很好的适应

5.生殖方式简单,形成芽球是海绵动物特殊的无性生殖方式,受精作用在中胶层内完成6.再生能力强

海绵动物是动物进化树上一个侧枝

海绵动物具有非常原始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领细胞、骨针、水沟系等特殊结构,胚胎发育过程中有胚层逆转现象。动物学家公认它是很早就从动物演化树上分化出来的一个侧枝,其他多细胞动物并不是海绵动物进化发展而来的。

四. 腔肠动物门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中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中间形式

出芽生殖:母体成熟后,以出芽的方式产生芽体,形成新的个体,如水螅的无性生殖

消化循环腔:由腔肠动物的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这种消化腔既有消化的功能既有消化的功能又有循环的功能

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与肌肉没有分开的原始结构,上皮肌肉细胞既属于上皮也属于肌肉的范围

中胶层:位于腔肠动物体壁中两胚层之间并有由内外两胚层细胞分泌的薄且透明的胶状物质,对身体起支持作用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

再生:母体被切除一部分后通过细胞去分化和再分化仍能生长出原有结构的现象。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储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如水螅

细胞外消化:由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到消化腔内,将食物进行的消化方式

水螅的受精卵经完全卵裂,形成实心原肠胚,为间接发育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循环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海绵动物的中央腔是水沟系的组成部分,是水流留经的空腔,腔肠动物的消化循环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行细胞外和细胞内消化,兼具循环功能,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它是由内外两胚层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共同点: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消化循环腔及网状神经系统,由刺细胞。

不同点:水螅纲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世代交替现象,水螅水母为小型水母,有缘膜,感觉器官为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钵水母纲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常以幼虫形式出现,一般为大型水母,无缘膜,感觉器官为触手囊,结构复杂,在胃囊内有胃丝,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珊瑚纲只有水螅型,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生殖腺来源

于内胚层

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腔肠动物出现了一些海绵动物还没有发生而为其他多细胞动物所共有的基本特征

1.在动物进化历程中,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的胚层的分化

2.出现了组织的分化

3.开始出现了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

4.腔肠动物身体都有了固定的对称体制,即辐射对称,因此可以说腔肠动物是最原始的真后生动物,是其他高等多细胞的动物的一个起点

五. 扁形动物门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的陆生的重要适应。

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管和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支,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支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胞上附有帽细胞,

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的渗透压,

同时排除一些代谢废物。

焰细胞:原生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管细胞和帽细胞组成,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地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两侧对称、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两侧对称的出现促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及背腹,背面主司保护功能,而腹面承担爬行与摄食,向前的一端由于经常首先接触外界条件而使神经系统和感官向前端集中,逐步出现了头部,使动物能做定向运动和主动地摄取食物,使其适应范围更加广泛,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发展又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少了内胚层的负担,特别是运动机能的负担,并引起一系列器官的分化,为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如肌肉的复杂化增强了运动机能,取食范围更广,另外运动的加强还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中胚层的出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基本条件。

吸虫的发育阶段: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六.原腔动物

假体腔:又称次生体腔或原体腔,位于线虫等动物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

完全消化道: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新鲜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出残渣由肛门排出。

原腔动物的特征

假体腔动物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原体腔,有完善的消化道,即有口有肛门;排泄管有腺型和管型,属原肾型,体表被角质膜,雌雄异体,神经系统简单。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

原口动物以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七. 环节动物门

1、同律分节: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

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

按体节排列。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上基本

相同,称为同律分节。

2、次生体腔:即真体腔,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次生体腔,是由

早期胚胎发育时期的中胚层细胞形成左右两团中胚层带,继而裂开成腔,逐

渐发育扩大,其内侧中胚层附在内胚层外面,分化成肌层和脏体腔膜,与肠

上皮构成肠壁;外侧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为肌层和壁体腔膜,与

体脯上皮构成体壁。次生体腔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上皮或称作腔膜3、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流动有一定的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

养物资及携氧机能。环毛蚓属于此种系统。

4、后肾管: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

具有带纤维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

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出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水

分。如环节动物沙蚤。

5、链状神经系统:此神经系统集中,体前端咽背侧有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成的脑,左右由

一对围咽神经与一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相连。自此向后伸的腹神经链是

由二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节内形成一神经节,整体形似链状,

故称为链式神经。脑可控制全身的运动和感觉,腹神经发出神经至体壁

和各器官,司反射作用。环毛蚓具此种神经系统。

6、担轮幼虫:环节动物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具担轮幼虫阶段。幼虫呈陀螺形,体前端

顶部有一束纤毛,有感觉作用,基部有感觉板和眼点;体中部有2圈纤毛环,

体不分节,原肾管,原体腔,神经与上皮相连,与成体形态和内部结构相差

较大。担轮幼虫期及其变态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环节动物沙蚤有

此幼虫期。

7、体表呼吸(皮肤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于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

到达微血管丛,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身体各组织。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

与上述相反,二氧化碳经血管运送到体壁,再扩散到体表,并排入空气中。这

种经体表所进行的呼吸,称皮肤呼吸。环节动物环毛蚓属于此种呼吸方式。8、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占优势,

2)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3)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

4)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穴居种类则退化,

5)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海产种类多数有担轮幼虫期。

环节动物由于有以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使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特别是身体分节使动物发展的基础,而且有了刚毛和疣足,使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链的形成,构成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捷。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9、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分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时无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壁有了肌肉,

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次生体壁内充满体腔液,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资的运输,而且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八. 软体动物门

1、贝壳:具有贝壳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软体动物又称贝壳。贝壳由外套膜上

皮细胞分泌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及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贝壳的结

构一般可分为3层,从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大多数软体动物

具有1-2或8片贝壳,形态各异,主要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

2、外套膜: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并形成外套膜。外套膜由

内外两层上皮及中间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形成贝壳,内层上皮

细胞纤毛的摆动并通过入水孔形成水流借以完成呼吸、摄食、排泄和生殖等。

此外,外套膜还具保护内脏、有助运动(如头足类)以及呼吸(如蜗牛)等功

能。

3、围心腔:即软体动物次生体腔的剩余部分,内有心脏,外有围心腔膜包围,一般位于内

脏团背侧。

4、舌齿:舌齿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外)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

列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由于肌肉伸缩,舌齿可前后活动,以锉刮

食物。舌齿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5、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身体柔软,多为两侧对称,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绝大多数有由外套膜分泌的贝壳(1-2或8片,少数无贝壳或消失),故本门又称贝壳。

2)足为运动器官,头足类的足变为腕和漏斗。

3)消化系统呈U字形,有消化腺,除瓣鳃类外,口内一般有颚片和舌齿。

4)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有“肺”。

5)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类十腕目例外,为闭管式循环),心脏在围血腔内,通常有一心室二心耳(腹足纲仅一心室一心耳)。

6)候肾型排泄系统,通常具肾一对(腹足纲因扭转仅具一肾)。

7)神经系统一般有脑、侧、足、脏4对神经节(各纲有不同的愈合现象)和其间相连的神经索。

8)多数种类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卵生或卵胎生。间接发育的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河蚌有一个幼虫,头足纲为直接发育。

九.节肢动物门

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底膜之上,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保护、支持运动、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这就是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蜕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虫体的增长,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际,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气管:是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运输氧气和排放碳酸气.

异律分节: 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分为许多体节,而且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的分节方式.

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具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活动灵敏,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既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的细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登台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通过后肠,与事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变态:昆虫从卵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其类型有无变态,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

进入血窦,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中胚层虚报分别发育成组织和器官,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囊内的真体腔和

囊外的原始体腔形成,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血体腔。

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生殖器官未发育翅未充分长成,生活史经过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

蜻蜓等。

书肺: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后突出形成的书页状结构,其功能是呼吸作用,如蜘蛛。

化性:指昆虫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世代数,由此而有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的术语,对应的昆虫叫一化性昆虫、二化性昆虫、多化性昆虫。

异律分节及其意义:

身体由许多不同的体节构成的,即体节有了分化,相同的体节又愈合而形成不同的体部,如头部、胸部和腹部。异律分节的出现增强了动物的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外骨骼的结构与来源:

由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

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组成,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所以非常有效,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的一种方法。

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1.坚厚的外骨骼: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作用2.身体分节和附肢分节:实现运动和支持作用3.强健的横纹肌:加强运动的机能4.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对陆地多变的环境条件作出反应5.高效的气管呼吸: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氧气6.高效的马氏管排泄:及时有效地排除废物

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

1。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身体具体节,而且是明显的异律分节,一般可分头、胸、腹三部分

3。具有分节的附肢,一般每节一对,司多种功能

4。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心脏在消化道背方

5。具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

6。肌肉全为横纹肌。成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7。消化管完全,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消化系统发达

8。排泄系统为与体腔管同源的基节腺,或为与消化管相连接的马氏管。

9。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和发达的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

10。雌雄异体,一般雌雄异形,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数最多的易门,这是因为它们一面产生适于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远有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顺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具体表现如下: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借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是异律分解,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具几丁质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发育工程中出现的蜕皮现象。

3。具分节附肢,关节之间能做各种活动,能适应许多功能。

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

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是与发达的呼吸系统相适应的。

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做迅速的收缩,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7。消化系统完全,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要求。

8。马氏管‘触角腺、鄂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需要。

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愈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以能及时感知变化并迅速作出反映,用于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

10。多数体内受精,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度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

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1.结构在节肢动物门中比较原始,身体分为头部和腹部,体外常被几丁质、外骨骼

2.体节数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对数较多,每个体节几乎一对,触角两对,附肢大多保持双枝型

3.用鳃呼吸

4.排泄器官为触角腺和颚腺

5.消化系统常为一根直管,胃内具有几丁质构造的胃磨

6.开放式循环系统

7.神经系统低等种类保持梯形,高等种类神经节明显愈合

8. 感觉器官发达,有嗅毛、触毛、浮艳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9.一般雌雄异体,发育经变态,绝大多数水栖,海洋种类特别丰富

昆虫纲主要特征:

A。头部变化

1。头壳完整高度骨化,无分节。

2形成口器的附肢分工

3。触角(柄节,梗节,鞭节)

4。单眼和复眼(单眼感光,复眼成像)

5。口器(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舔吸式,嚼吸式)

B。胸部:分节(前中后胸)功能是完成运动,足(步行,跳跃,捕捉,开掘,游泳,抱握,携粉足),翅(鞘翅,半鞘翅,复翅,鳞翅,缨翅,平衡棒)

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1。身体同是具体节的

2。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

3。排泄系统如触角腺等构造和体腔管是同源的。

4。叶足的构造和疣足是相似的,因此节肢可能是在疣足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5。循环系统在消化管背方

6。原始的有爪纲兼有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十.棘皮动物门

1、五辐射对称:虫体的口面及反口面的中轴,可以把身体做五次不同的切割,所切出的两

个部分基本上是互相对称,或是说沿着身体的体轴,整个身体由五个相似的

部分构成。

2、次生性辐射对称:棘皮动物的幼虫时期是两侧对称的,长成成体后才变成五辐射对称,

我们把这种辐射对称叫次生性辐射对称。

3、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结构,由体腔的一部分演变而成,主要功能是运动。

4、围血系统:海盘车(海星)的血系统很不发达,全由微小的管道或血窦组成,其外往往

由一相应的管状体腔包围着(常称为围血窦),这套管腔就是围血系统。

5、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棘皮动物是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他类群的,为后口动物。

2)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射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3)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称棘皮动物。

4)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多种功能。

十一 .半索动物门(隐索动物门)

包括肠鳃纲(体呈蠕虫状,占77%以上,代表动物:柱头虫)和羽鳃纲(形似苔藓动物)

柱头虫:体呈蠕虫形,两侧对称,背腹明显,全身由吻、领、和躯干三部分组成

十二. 脊索动物门

主要特征:具脊索(支撑身体),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

与高等无脊索动物相同的特征: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三胚层,后口动物,次生体腔

脊索动物门:

1.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代表动物:柄海鞘(独特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方式)为原索动物.

2.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为原索动物.

3.脊椎动物亚门(颌口类):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保护支持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敏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和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腮裂的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身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咽腮裂三个主要特征,几所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所以叫……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几所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

变温动物:因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因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内温动物。

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

十三.圆口纲

主要特征: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原始特征:

1.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

2.无成对的偶鳍

3.终生保留脊索

4.皮肤裸露,无鳞

由于口呈圆形常称圆口类,由于其上下颌又称无颌类;具有独特的呼细结构—鳃囊,又称囊鳃类;由于头背中央仅有一短管状的单鼻孔,又称单鼻孔类。

十四.鱼纲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适应性表现:

1.身体大多呈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

2.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

3.用鳃呼吸;

4.用鳍游泳;

5.大多数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

6.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十五.两栖纲

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为完成的呼吸方式。

不完全双循环:两栖心室没有分割成两室,心室中血有混合现象,肺循环和体循环不能完全分开。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

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

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具有五趾附肢;发育中有变态;出现中耳,出现内鼻孔。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为吞咽式呼吸,即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

现存两栖动物按体型分为:蚓螈型(鱼螈)、鲵螈型(蝾螈、鲵)、蛙蟾型

两栖纲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底部有皮下结缔组织,并以此与体肌疏松地相连。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

两栖的动物的脊柱可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枕踝关节2个,使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

羊膜动物共有的特征:胚胎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同时这也是保证羊膜动物能在陆地上完成发育的重要适应器官。

十六.爬行纲

胸腹式呼吸:借助胸廓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方式。

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全发育成为幼体时产出,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爬行动物:体被角质鳞或硬甲,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羊膜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

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

爬行类成为真正的脊椎动物要解决的问题:

1)胚胎发育出现羊膜,具陆上繁殖能力。

2)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肺比两栖复杂,出现胸廓,呼吸机能加强

4)四肢比两栖强健,指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两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力承受体重。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变温,羊膜动物.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比两栖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存爬行动物按体型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爬行动物:

1.喙头蜥目:最古老的此目产于新西兰

2.蛇目: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

3. 蜥蜴目:鬣蜥、荒漠麻蜥、西域沙虎,以上三目共有11对脑神经

4.龟鳖目:乌龟、海龟、玳瑁、鳖.

5.鳄目:结构最高等的爬行动物(原因:心脏的心室完

全分隔;次生腭发达;槽生齿;具横膈)。

以上两目共有12对脑神经

龟甲是由表皮形成的角质盾与真皮来源的骨板共同愈合而成。

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高度角质化,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可有效地防止体内水份的蒸发。

十七.鸟纲

开放式骨盘: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再腹中线处相会和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双重呼吸:由于发达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互相连通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两次气体交换,与飞行时的高耗氧量相适应。

双重调节(视觉):鸟特有,眼球前巩膜角膜区改变角膜屈度,后巩膜角膜区改变晶体屈度。气囊:鸟呼吸系统特化,发达气囊系统与呼吸系统相通,是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可避免内脏摩擦起冷去作用。

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体温,减少对环境依赖

2)迅速飞翔能力,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环境

3)发达神经系统和感官,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更好协调体内外环境统一

4)较完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后代较高成活率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室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东的本质区别

2)高而恒定体温促进体内各种酶活动,提高代谢水平

3)恒温是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4)恒温出现是机体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鸟类适应于飞的特征:

1)身体流线型,减阻力

2)前肢特化为翼

3)皮肤柔软有羽区、裸区之分

4)骨骼轻且坚固,有充气空隙,头骨、脊柱、骨盘和前肢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股骨和带骨

有较大变形

5)使翼扬起和下扇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发达背部肌肉退化

6)直肠短,不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

7)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氧的供应

8)完全双循环提高运输氧的能力

9)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减轻体重

10)小脑发达利于飞行平衡

11)视觉发达,双调节,眼球有特殊巩膜骨

12)非生殖季节,生殖器萎缩,减轻体重

鸟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卵生、高等脊椎动物。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

鸟类皮肤的特点:

干燥、缺乏腺体、薄送,体表覆有角质羽毛及鳞片,减少了体表水分的蒸发

鸟类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如羽毛、角质喙和爪、鳞片等,

羽毛着生在体表一定区域内,成为羽迹,有羽毛的地方称为羽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为裸区。

尾脂腺: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质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羽毛(据构造和功能分类):正羽(翮羽),绒羽,纤羽(毛状羽)

十八.哺乳纲

哺乳动物: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或的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的过程。

隔肌:其余胸廓后端肋骨缘,至于中央健,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呼吸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消化: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没麦芽糖。

会厌软骨:哺适应于吞咽食物琐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

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哺乳类特有的。内分泌腺:不具导管腺体,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

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

高度发达神经系统和感官,协调复杂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环境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提高对能量摄取3具有高而稳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4陆上快速运动能力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成活率。

胎生哺乳演化史的意义

胎生为发育胚胎提供保护,营养以及稳定很稳发育条件,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外界对胚胎发育影响减到最低。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哺乳动物防止体内水份蒸发的形式不如爬行动物高级。

哺乳纲:

1.原兽亚纲:较接近爬行类。卵生,雌兽具孵卵行为,不具乳头;雄兽无阴茎。鸭嘴兽,针

2.后兽亚纲:胎生;卵黄囊胎盘。幼仔需在雌兽的育儿带中长期发育。袋鼠(有袋目)

3.真兽(胎盘)亚纲:进化水平最高。有真胎盘。母体与胎儿之间通过绒毛膜绒毛交换物质

和养料。

头索动物门

为什么说头索动物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作业本)

答:1、头索动物在生活方式上为自由游泳生活,较尾索动物营固着生活高等。

2、头索动物单体生活,较尾索动物群体生活高等。

3、头索动物较尾索动物在构造特征上出现了背索、肌肉、神经等,且在消化系统中出

现了肝盲囊这一消化器官,可以将微小食物颗粒进行营细胞内消化。

4、头索动物的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循环系统,这较尾索动物开管式循环系统更高等。

5、头索动物出现了肾管这一专门的排泄器官,这较尾索动物更高等。

6、头索动物为雌雄异体动物,这较尾索动物为雌雄同体动物更高等。

鱼纲

1.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作业本)

答:1)身体两侧的肌肉(大侧肌)收缩,使身体反复扭曲产生的动力使其运动。

2)鱼类具有成对的附肢(胸、腹鳍)和发达的尾部,鳍是鱼类高效的运动辅助器官。

3)鱼类具有流线型的身体,且皮肤有丰富的粘液腺,能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润滑,以减少水的磨擦。形成一层隔离膜,使皮肤减少对水分的渗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

的平衡。

4)大多数种类有鳞片,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种保护性结构。

5)感觉器官发达,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器官。

6)鱼类生活在水中,故其不具唾液腺。

7)鱼类以鳃呼吸,鳃丝表皮特别薄,其内血液流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便于其大量的气体交换。

8)大多数硬骨鱼有鳔,鳔具有调节身体比重,控制沉浮的作用。无鳔类鱼类常年生活在水底。

9)鱼类生活在水中,无眼点和泪腺。10)淡水鱼的肾脏特别发达,可以排除多余的水分。

2.类举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的特征。

答:(一)软骨鱼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5~7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型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

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二)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

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

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3. 什么是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两栖纲

1.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正是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古两栖动物由酷似古总鳍鱼类的偶鳍发展和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2.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适应性:与水环境相比,陆地环境很干燥,携带氧气的介质、介质密度和浮力发生了改变,温差变化也比水环境大得多。为了适应陆地上的生活,两栖类身体发展出了一些结构特征:1)两栖类皮肤裸露并富含大量腺体,可分泌粘液保持身体表面的湿润以及空气、水的可透性,最外层细胞轻微角质化,这些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辅助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的一种途径;2)从两栖动物开始出现了肺,这是一对中空半透明并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里面的肺泡增大了肺脏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动物体的气体交换能够顺利进行;3)出现了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双循环,心脏发展为二心房一心室;4)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可多支点支持身体,骨骼的加固和分化也对支持身体起到关键作用,另外肌肉的分化对于两栖动物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器官,以及实现运动具有重要意义;5)两栖动物出现了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以快速躲避敌害。

【2】不完善性:两栖类一方面开始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但还不完善,另外,也还保留着水栖祖先的原始性状,如卵在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胚胎没有羊膜(和圆口类、鱼类同属于无羊膜动物),卵只有在水中才能进行繁殖。此外,成体的肺呼吸还不完善,必须有皮肤的辅助呼吸,皮肤也还没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完善结构,这就决定了两栖类还依赖于周围环境的湿度条件,必须生活在临近水的地方。两栖类仍是变温动物,还必须受周围环境的温度条件的制约,在严冬或者酷暑,大多数种类会进形蛰伏。两栖类皮肤的通透性也使得它们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很大的土壤中。

3.简要总结两栖纲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答: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头形扁平而略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口裂宽阔,颌缘是否有齿视种类不同而异;吻端两侧有外鼻孔一对,具鼻瓣,可随意开闭控制气体吸人和呼出,外鼻孔经鼻腔以内鼻孔开口于口腔前部。大多数陆栖种类的眼大而突出,具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半透明的瞬膜(有些鲨鱼已有瞬膜),当蛙、蟾等潜水时,瞬膜会自动上移遮蔽和保护眼球。蛙蟾类的眼后常有一圆形的鼓膜,覆盖在中耳或称鼓室外壁,内接耳柱骨,能传导声波至内耳产生听觉;中耳还以耳咽管与咽腔连通。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内声囊或外声囊。

4.简述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目的特征。

答:(一)蚓螈目身体细长,形似蚯蚓,四肢及带骨均退化,无尾或尾极短,是营钻土穴居生活的类型。全身裸露,体表有皮肤褶皱形成的数百条覆瓦状环褶,环褶内有次级环褶及围绕体轴呈环状排列的骨质圆鳞(水生种类无鳞)。头骨上的膜性硬骨数目多;无荐椎;椎体为双凹型;具长肋骨,但无胸骨;左、右心房间的隔膜发育不完全,动脉圆锥内无纵瓣。眼

小,大多隐于透明的皮下成眼点状;耳无鼓膜;听神经退化;鼻眼间近颌缘的凹槽内有一能伸缩自如的触突。雄性的泄殖腔能翻出体外,用作交配。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体常抱卵孵化,以皮肤表面的粘液保护卵免致干燥。

(二)蝾螈目形似蜥蝎,四肢细弱,少数种类仅有前肢(鳗螈),终生有发达的尾,尾褶较厚实。皮肤光滑无鳞,表皮角质层薄并定期蜕皮。眼小或隐于皮下(洞螈),水栖种类常缺乏活动性眼睑(大鲵、北美洲的虎螈和泥螈等);无鼓室和鼓膜;少数种类有一对耳旁腺;舌圆或椭圆形,舌端不完全游离,不能外翻摄食;两颌周缘有细齿;有犁骨齿。构成头骨的骨块少,颅侧因无颧骨和方轭骨而边缘不完整。椎体在低等种类(小鲵科、隐鳃鲵科)为双凹型,高等种类则为后凹型;肋骨、胸骨和带骨大多为软骨质;有分离的桡骨、尺骨及尾椎骨。雄性无交配器,体外或体内受精。绝大多数为卵生,少数卵胎生。幼体水栖,有3对羽状外鳃,尾褶较发达;2~3龄时进行变态,但变态不明显,通常以外鳃消失、鳃裂封闭和颈褶形成作为变态结束的标志。

(三)蛙形目体形短宽,四肢强健,适于跳跃和游泳。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内含丰富的粘液腺,有些种类在不同部位集中形成毒腺、腺褶、疣粒等。有活动性眼睑和瞬膜;多数种类具鼓膜。头骨藉方轭骨与上颌骨连接而边缘完整,额骨与顶骨愈合成额顶骨。椎体有前凹型、后凹型、变凹型,或参差型等不同类型;荐椎后的椎骨合成尾杆骨;一般不具肋骨,胸骨发达。肩带弧胸型或固胸型。桡骨和尺骨、胫骨和腓骨分别愈合成桡尺骨及胫腓骨。变态明显,成体用肺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5.两栖动物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以及不相适应的特征。(作业本)

羊膜卵:完成陆上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颞窝:在爬行动物头骨两侧,眼眶后方有一个或两个明显的凹窝或孔洞即是颞窝。

1.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羊膜卵主要特征:

1)卵外被有坚韧的石灰质或革质卵壳,有保护作用,并能透气;

2)卵生种类的羊膜卵内含有丰富的卵黄,供应胚胎发育;

3)在早期胚胎发育早期中产生一系列特化的胚外结构,称为胎膜,包括羊膜、绒毛膜、尿囊、卵黄囊,同时在胚胎外形成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在里面发育。

进化意义:

1)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以保护,免于干燥和各种机械损伤,尿囊接纳胚胎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尿囊上有毛细血管,可通过多孔卵膜或卵壳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为其彻底征服陆地奠定了基础;3)水中的卵和幼体天敌甚多,陆地繁殖增加了幼体存活率。总之,羊膜卵的出现,使得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的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作业本)

4.爬行动物与陆生生活的适应的特征有哪些?

答:1)爬行类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角质鳞,构成完整的鳞被,另外,爬行类的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出现了羊膜卵,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3)爬行动物的荐椎数目增多,并与腰带牢固连接,加强了后肢承受体重负荷,由此强化了在陆地上的运动能力,此外,寰椎前部与颅骨的枕髁相连,枢椎的齿突伸入寰

椎,构成可动联结,使头部获得更大的灵活性,既能上下运动又能左右转动,增大

了可视范围,利于在陆地上捕食和躲避敌害;

4)出现了胸廓,这是羊膜动物所特有的,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前肢肌肉提供附着点,肋骨附有肋间肌,其收缩可造成胸廓有节奏性地扩展和缩小,协同完成呼吸运动,提高了呼吸效率;

5)爬行动物完全以肺进行呼吸,有效地扩大了,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有利于在陆地上进行呼吸;

6)爬行类具有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指(趾)末端具爪,可适应陆地生活的攀爬、疾驰、挖掘等活动。

鸟纲

1.总结鸟类主要特征以及与爬行类相似的要点。

答: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以至有人曾把它们归入蜥形类。

2.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性特征:

⑴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⑵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⑶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⑷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3.鸟类的3个总目在分类特征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一)平胸总目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

(二)企鹅总目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

(三)突胸总目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35个目,8 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4.始祖鸟化石的发现有何意义?它具备哪些特征?

答: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

它与鸟类相似的特征是:具羽毛;有翼;骨盘为“开放式”;后肢具4趾、三前一后。

但它又具有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主要有:具槽生齿;双凹型椎体;有18~21枚分离的尾椎骨;前肢具3枚分离的掌骨,指端具爪;腰带各骨未愈合;胸骨无龙骨突;肋骨无钩状突。对始祖鸟等古鸟化石的研究,关系着鸟类起源于哪一种爬行类的问题。比较流行的观点鸟类是从近似假鳄类中鸟龙类的槽齿类一支进化而来。

5.什么叫迁徙?举例说明留鸟和候鸟。

答: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阳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根据鸟类迁徙活动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留乌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例如麻雀、喜鹊等。候鸟则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域之间,我国常见的很多鸟类就属于候鸟。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如家燕、杜鹃;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如某些野鸭、大雁。

6.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作业本)

答:1)鸟类前肢特化成翼,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从而减少了飞行阻力,尾端着生有扇状的正羽,称为尾羽,在飞翔中起着舵的作用;

2)鸟类的骨骼坚薄而轻,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鸟的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

胸廓,鸟类骨骼的这此独特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加强了支持飞翔的能力;

3)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还有一套独特的呼吸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了鸟在飞行时获得充足的氧气;

4)鸟类消化能力强,消化速度快,与高代谢水平和飞翔中消耗大量能量相适应;

5)鸟类的循环系统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为完全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动脉压高,血液循环快,因而气体、营养物质以及废物

的代谢旺盛,这为鸟类的飞翔提供了基础

6)鸟类生殖腺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与飞翔时减轻体重密切相关。

哺乳纲

1.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功能加以归纳。(作业本)答: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尤其表现在嗅觉和听觉的高度灵敏,能协调复杂的机能

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牙齿出现了异齿形,有利于扩大食物

的范围。

(3)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 肌肉与骨骼系统发育得特别快,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 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恒温及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

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

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

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胎生、哺乳有何意义?

胎生使胎儿在母体内稳定的条件下发育,并从母体获得养料和氧气。(2 分)哺乳使胎儿获得营养丰富而平衡的乳汁,又可得到母体的保护。( 2 分)胎生哺乳使后代成活率大为提高。

3.简单归纳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的进化趋势。

答:①骨化完全,为肌肉的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

②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

③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得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步幅)活动;

④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与爬行类的终生生长不同,提高了骨的坚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4.哺乳类牙齿的结构特点。齿式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答:结构特点:牙齿是真皮与表皮(齿的釉质)的衍生物。是由齿质、釉质(珐琅质)和齿骨质(白垩质)所构成。齿质内有髓腔,充有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供应牙齿所需营养。釉质是体内最坚硬的部分,覆盖于齿冠部分。齿骨质覆于齿根外周,与颌骨的齿槽相联合,它的成分是以磷酸钙为主。啮齿类的门牙,仅在前面覆以釉质。齿根外有齿龈包被,仅齿冠露出齿龈之外。

意义:齿型和齿数在同一种类是稳定的,这对于哺乳动物分类学有重要意义。通常以齿式来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哺乳类的牙齿从发育特征看,有乳齿与恒齿的区别。乳齿脱落以后即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出齿。它与低等种类的多出齿不同,后者牙齿易脱落,一生中多次替换,随掉随生。哺乳类的前臼齿和门牙、犬牙有乳齿。臼齿无乳齿。

5. 哺乳类各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答:现存哺乳类可分为3个亚纲。

一、原兽亚纲现存哺乳类中的最原始类群。具有一系列接近于爬行类和不同于高等哺乳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乳腺仍为一种特化的汗腺,不具乳头。肩带结构似爬行类(具有乌喙骨、前乌喙骨及间锁骨)。有泄殖腔,因而本类群又称单孔类。雄兽尚不具高等哺乳类那样的交配器官(阴茎)。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体外被毛,能维持体温基本恒定(波动在26℃~35℃之间)。其一系列原始结构,使缺乏完善地调节体温的能力。原兽亚纲的典型代表为鸭嘴兽及针鼹。

二、后兽亚纲比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但尚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借卵黄囊(而不是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因而幼仔发育不良(妊娠期约10~40天),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因而本类群又称有袋类。泄殖腔已趋于退化,但尚留有残余。肩带表现有高等哺乳类的特征(前乌喙骨与乌喙骨均退化,肩胛骨增大)。具有乳腺,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齿,但门牙数目较多(常为5/3,3/2),属低等哺乳类性状。后兽亚纲的体温更接近于高等哺乳类(33℃~35C),而且能在环境温度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维持体温恒定。典型代表有灰袋鼠。

三、真兽亚纲真兽亚纲又称有胎盘类,是高等哺乳动物类群。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哺乳类中的绝大多数种类(95%)属此。本亚纲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胎盘(借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胎儿发育完善后再产出。不具泄殖腔。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所构成。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有胼胝体。异型齿,但齿数趋向于减少,门牙数目少于5枚。有良好的调节体温的机制,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

6.简述从鱼类到哺乳类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的演化。

四、名词解释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海鞘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形似蝌蚪,成体尾部连同脊索消失,神经管退化,开始营固

着生活。这种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的、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变

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有头类: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所有脊椎动物。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无頜类:无頜的脊椎动物,圆口纲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头索: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并终生保留。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具左右动脉弓,

心房与心室完全隔开),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

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

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

又流回左心房。(鸟类哺乳类)

12.单循环:心脏内的血液完全是缺氧血,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流至鳃处,血液与外环

境进行气体交换后,多氧血不再流回心脏,而是直接由背大动脉流到全身各

部,在身体各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缺氧血又流回心脏。(圆口鱼类)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

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两栖爬行)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

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

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包

括圆鳞和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19.韦伯氏器: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闩骨、

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

20.侧线器官:鱼和水生的两栖动物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

装置。鱼的侧线器官最发达,一般位于身体两侧,从头部开始沿着整个身体长

轴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达尾部呈线状排列,因此又叫侧线感觉器官。

21..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

鳞式表示(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

22.齿式:表示一侧牙齿的数目的式子。例如猪为:3.1.4.3/3.1.4.3

23.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

行气体交换。

24.降河洄游:(产于我国)的鳗鲡和松江鲈鱼是从淡水游向海洋去繁殖这种方式称降河洄游。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

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

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

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29.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婚垫:繁殖季节蛙类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30.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心、肺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31.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少数的胸椎、

32.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而且与左右坐骨不在腹中线重合,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

便于产大型硬壳卵,这种形式的骨盆角“开放式骨盆”。

33.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

34.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35.早成鸟:雏鸟浮出来既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咽已张开,腿脚有力,在绒羽干后,

即可随亲鸟觅食,大多数的栖鸟类和游禽属于这种类型。

36.晚成鸟:雏鸟浮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小绒,眼睛不能睁开,需由亲

鸟衔食饲喂,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雀形目,攀禽及

一部分游禽类)。

37.候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的鸟类。

38.留鸟:终年留居在其出生地和繁殖地,已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的鸟类。

39.迁徙:一些鸟类会随季节的不同而有规律变更栖息地,这种规律性迁飞的习性称为迁徙。

40.尾综骨:鸟类和两栖类的无尾目在脊柱的末端,由数块尾椎愈合生成的骨。在鸟类

成侧扁形(锄形)上着尾羽,无尾目的尾端骨呈柱状。

41.龙骨突:绝大多数鸟类的胸骨腹侧正中具有1块纵突起,因像船底的龙骨,故称为

龙骨突。常见于善飞的鸟类

42.胎盘:后兽类和真兽类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

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

43.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是需将子宫壁

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

44.无蜕膜胎盘:无脱膜胎盘: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

时就像手与手套的关系一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岀血。包括散布状胎盘

和叶状胎盘。

45.洞角:真皮的骨质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无分叉,终生不脱换,雌雄均有

46.实角:真皮骨质角,分叉,多为雄性有,每年脱换一次。

47.双重呼吸:鸟翼上举时,气囊扩大,空气在肺中交换,一部分气体直接沿中支气管进入后腔;

翼下降时空气从前气囊中排出,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再次交换,此种呼气

和吸气时均可进行气体交换的方式称为双重呼吸.

48.同型齿:颌骨上的所有牙齿具相同样式,与异型齿相对。通常见于低等的脊椎动物中,

哺乳动物的海豚也具有同型齿。

49.异型齿:哺乳动物牙齿由于在切咬咀嚼上的分工,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等。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动物学下学期总结大题

1.鱼类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上下颌的出现带来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a.变被动取食为主动取食,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 b.上下颌着生齿,可充分研磨食物,扩大捕食范围 c.利于进攻和防御 d.利于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活动 e.带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发展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使胚胎的发育脱离水环境,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a.羊膜卵外包有硬壳,可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 的侵入 b.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c.卵内储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 d.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够在液体环境中发育,避免机械损伤防止干燥 e.尿囊的形成可以排出胚胎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a.体型: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减少飞翔阻力 b.皮肤:薄,松。表皮衍生为羽毛,飞羽和尾羽辅助飞翔 c.骨骼:轻而坚固,愈合程度高,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肢骨 的骨块有愈合的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幵放式骨盘

d.肌肉:胸肌发达,后肢演化出适于栖树的肌肉(贯趾屈肌,腓骨中肌,栖肌)

e.消化:无齿,直肠短,无膀胱;不贮存粪便和尿液,减轻体重 f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和肺气管 g.循环:完全双循环,提咼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咼,血流 快,代谢旺盛 h.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 i .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利于减轻体重 j .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 k.感觉:视觉发达,具有大眼和前后巩膜角膜肌,具双重调节 4.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型:身体大多呈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 b.皮肤:体表被有鳞片和大量粘液腺 c.骨骼:具有鳍,上下颌 d.呼吸:用鳃呼吸,各个器官也能辅助呼吸 e.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单循环 f .神经:大脑分区,脊髓分节,具有植物性神经系统 g.感官:具侧线系统,韦伯器连接内耳与鳔 h.其他:具有鱼鳔调节身体密度 5.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 a.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b.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通过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的环境 c.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可以更好的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大熊猫壹号书店帮大家整理的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 记得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野外实习正是将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动物生态学野外实习,不仅验证了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充分发挥我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让我们更加了解昆虫和鸟类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通过动物生态学的实习,我认识了清西陵的特有鸟类和普遍鸟类,了解到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形态特征,因此培养了对鸟类的观察兴趣和提高了对鸟类的保护认识。也认识了昆虫共有的目和各目的代表动物,从而初步了解了各目的特征和各自的区别。但由于观察的时间太短,对少数的鸟类特征并未弄清楚。 环境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植物的分布反映了相应的环境,动物的活动同样影响着环境,因此动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在本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算是顺利,在整个动物生态学的实习中,我学习到如何采集动物标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的联系,如何结合实际去加深理论的认识。并且体验了集体分工合作好处,还有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我对动物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动物学实习心得体会2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动物的生态分布和规律,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野外实习中,锻炼了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期4天半的动物学实习就这么结束了,总结这4天半的生活,是冒险,是收获。 在实习之前就听过师兄师姐们跟我们分享过他们之前动物学实习的一些趣事和感受,所以一直对动物学实习充满期待,同时也有点惶恐,因为自己对于毛毛虫、蜥蜴、蛇等动物都很害怕。 实习前晚,小组开了个短暂的会议,选出了组长和副组长,而我也自荐成为了副组长,这样子自己也会多了份责任,责任二字让我在面临恐惧时不会轻易退缩。我们组是个特别的小组,因为我们组没有男生,全部都是女生,我说我们组是“女子十一钗”小组,十一个看似柔弱的女生就此开始了充满冒险和未知的动物学实习之旅。 实习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位于白云区的帽峰山,老师交代好一些该注意的事后,我们就开始拿着工具去捕动物了,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动物,很害怕没什么收获,所以在树上的一些小蚂蚁和毛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 包含种类: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 主要特征: 1、真核单细胞动物(绝大部分为单细胞个体,少数为单细胞群体) 2、运动和摄食器官:鞭毛(鞭毛虫)、纤毛(纤毛虫)、伪足(变形虫) 3、消化:通过食物泡 4、呼吸、代:体表 5、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纤毛虫接合生殖(有性)) 6、适应性:包囊 (一)鞭毛纲 1、三分质膜(表膜条纹) 2、绿色鞭毛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副淀粉粒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溶有代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4、纵二分裂 5、动鞭亚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1/5),主要靠白蛉子传播,病症是肝脏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 6、动鞭亚纲中的锥虫又叫睡病虫 (二)肉足纲 1、外质与质 2、伪足,变形运动,形成食物泡(胞饮)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 4、二分裂 5、有孔虫帮助勘探矿物、石油;确定地质年代 6、痢疾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三)孢子纲 1、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草履虫) 1、三层表膜中间一层+最一层形成表膜泡:缓冲带 2、大小两核 3、外质之间有两个伸缩泡,一个在体前部、一个在体后部 4、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 二、海绵动物门 主要特征: 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细胞有相对独立性 2、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3、侧生动物 4、体壁:两层细胞(扁细胞,领细胞)疏松结合,之间为中胶层

5、水沟系 6、生殖方式:无性/ 有性 无性:出芽/芽球有性:精子由领细胞吞食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被带入卵 7、两囊幼虫、逆转现象 8、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硅质)、寻常(硅质/海绵质纤维) 9、原始性(与原生动物相似):领细胞(领鞭毛虫)、细胞消化、细胞疏松而独立 进步性:发育中有胚层分化、具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且细胞之间有联系、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三、腔肠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2、浮浪幼虫 3、辐射对称 4、两胚层: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分化——胚层、中胶层、外胚层 5、皮肌细胞 6、神经细胞:神经网,扩散神经系统 7、消化循环腔 8、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方式往往在同一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 9、发育到囊胚就孵化出来 (一)水螅纲【最低等,由此向其他两纲分化】 1、结构简单 2、水母型一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3、生活史大部分有世代交替现象 (1)水螅型 群体多态现象:同一生活型上存在不同的功能个体 水螅体/生殖体 (2)水母型 (二)钵水母纲 1、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 2、个体较水螅水母大,无缘膜 3、消化循环腔较复杂 4、生殖腺来源于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珊瑚纲 1、没有水母型,只有水螅型 2、螅体构造复杂 5、生殖腺来源于胚层(水螅纲水螅型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

沉积岩与沉积相考试题

沉积岩与沉积相 请注意: 1、本考试科目提供一套试题参考答案,进入本门课程点在线考试,随机抽题,如果考试题不是其中试题,千万别点最下面的“完成考试”按钮,立即关闭窗口,重新进入抽题,直到抽到所给这套题为止 2、在线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没给答案的可自行发挥,别空题,做完后一定点完成考试显示“答卷结果保存成功”表示提交成功,否则考试结果将无分值

1.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2.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3.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 5.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6.如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7.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 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的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8.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共13页文档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μ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0.2-2μ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2-20μ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20μ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 tide 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