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17

2014年第6期 第30卷

[摘 要]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研究界定了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梳理了产业园区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和三种不同起步类型,阐述了产城融合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要素,并在产业园区一般四层次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产城融合规划的五大模块空间建设的规划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和城市的网络空间单元耦合机制,试图为产业园区向功能齐全的产业新城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引导介入。[关键词]产城融合;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6-0017-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Modular Space Planning For Industry-city Integrate Development/Xiang Qiaoyu, Lv Bin

[Abstract]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is the need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from broad and narrow senses, divides the four phases and three types of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industrial, spatial,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es a five modular spac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four layered planning system. The system will help industrial park-city transition through industry-city space networking.[Key words] Industry city integration, Modular space system, Planning guidance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

□ 向乔玉,吕 斌

1产城融合的背景解读及内涵分析

1.1背景解读

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工业城市衰退后出现了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的非工业化趋势,大城市的许多工业迁往郊区新基地。20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1],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1984~1990年的早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的全方位开发阶段、2000~2005年的调整反思阶段和

2005年后的成熟阶段,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2]。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3],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4]。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作者简介]

向乔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吕 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18

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必须做到产城一体化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是土地的城镇化,城市发展就会失去动力;没有城市功能配套的园区只是空城,园区发展就难以实现转型升级。产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居民,居民安居决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产城融合发展,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人为根本,实现“产—城—人”的高度互动,才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城市经济发展平台,实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

1.2内涵分析

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一个过程,在产业等级提升的背景下,针对就业人口结构,完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人居环境配套和社会服务保障的高度统一,是城市空间载体的一种发展思路。

国内学者把开发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并认为开发区最终要向城市转型[2,4]。据此,本文将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集聚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产

城一体阶段[5]。各个阶段的目标导向都

是使产业逐步升级,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园—城”关系从基本脱离趋向于融合(表1)。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按发展时序将工业部门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晚期工业三类,并指出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朝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6]。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往往作为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引擎,其最终状态是与镇区、主城融合。资本密集型产业园因其起步产业容易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且占地量较大,因此选址往往在郊区或者飞地。资本密集型产业园会经历完整的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后成熟期四个阶段,最终突破创新瓶颈,成为独立新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园区在增值链上已经跨越了前两个阶段,对配套设施需要以第三阶段的标准起始跟进,园区初期形态可能为郊区的大学城、生态循环产业园等独立园区,能较快发展成独立新城。

2模块空间建设体系构建

2.1“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内涵—“空间—结构”二元独立单元模块装配系统

模块化建筑是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诞生的,是指模块构件在工厂预制后

装配完成空间体系的模块式装配建筑。模块构件既是一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空间单元,结构单元意味着每个模块有其自身的结构,可独立存在;空间单元意味着模块可通过装配不同设施,满足不同空间需求。模块化的空间建设体系大大提高了空间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有机融合[7-8]。

产城融合是一个涉及产业和城市两大体系、包含多个阶段和类型的复杂系统①,本文拟在产城融合规划当中,借鉴建筑空间设计的模块化方法,将产城融

合作为一个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以具有

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本脱离

(点对点式);纯产业区,空间上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但要素配置效率低

功能:加工型,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工业生产贸易区”,增值手段是“贸易链”,园区活动关注顺序为“贸易—工业—

技术”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相

对脱离(串珠式);纯产业区,空间上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聚

功能:关联性产品制造;产业:资本密集型、外向型产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

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

“高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增值手段是“产业链”,园区活动关注顺序为“工业—贸易—技术”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互

动(中枢辐射式);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空间上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

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吸引企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

功能:研发复合(科技产业、制造、研发);产业: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

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增值手段是“创新链”,园区活动关注顺序是“技术—工业—贸易”

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城融合(多极耦合式);综合新城,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高势能优势功能:城市复合(产业、人

气、文化、资本);产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高端现

代服务业

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本金

增值手段是“财富链”,园区活动关注顺序是“技术—贸易—工业”

表1 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及“园—城”关系示意

[5]

19

2014年第6期 第30卷

城市功能的单元作为模块,嵌入以产业发展的阶段、类型及城市规划要素为轴建立的时空体系中,实现规划介入引导产城融合的目的。

2.2“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耦合机制—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

为进一步明确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中的网络空间单元特征、空间体系架构以及单元与空间体系的耦合机制,有必要分析产城融合的构成要素。笔者将产城融合总结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图1)[2]。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融合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9]

。2.2.1产业结构的融合

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

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图2)。2.2.2空间结构的融合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表2)。2.2.3社会结构的融合

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收入较低,对居住、配套服务设施等级的要求较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就业人群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收入较高,对居住环境品质和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的要求较高[10-11]。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2]。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图3)[12]。

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

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12]。

2.3产城融合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架构—产业空间要素需求和城市空间要素供给的平衡

产城融合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以园区规划的核心内容构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主轴—规划轴,包括产业升级、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生态景观和道路交通五个方面;以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类型和四个阶段构建产业轴与时间轴;以规划轴、产业轴和时间轴建立模块空间。该体系的微观空间要素是具有空间和结构二元属性的空间引导单元,既有产业、居住、交通和游憩四类城市功能空间,又有完整的内部设施结构。围绕园区发展各阶段的产业空间要素需求,以空间引导单元配套相应的城市空间要素供给,形成网络化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图4)。

3基于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产城融合

规划引导研究

现有的产业园区规划一般分为产业

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13],

四个规划层次围绕产业规划依次承接,

1 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模式图图

2 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模式示意图

20

城市涉及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憩四大类功能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三大类产业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亦有不同的空间需求。本文围绕产业与城市对空间功能的升级需求,构建网络化的空间引导单元[14-16],分四个阶段进行时空耦合。

3.1产业升级—以研发创新为导向

产城融合的前提是产业等级提升引发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城镇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及人口集中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功能配套的需求。

3.1.1产业序列升级:前向、后向、侧向关联产业依序增长

根据园区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必然经过单一产业要素集聚—前后向关联产业集聚—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创新突破的过程。其中,前向关联产业是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则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前后关联、旁侧关联大的企业引导了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综合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整个企业运营链“护航”,生活性服务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3.1.2产业化平台建设:满足R&D 产业化的空间需求

根据筑波科学城、硅谷和班加罗尔等国外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域的发展经验,在产城融合的最终阶段,产业发

展的理想化状态是以科研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平台的构建最终是围绕R&D(科研与开发)产业化的平台建设来进行。因此,在要素集聚阶段,要围绕主导产业和园区的核心能力构建产业平台,这就要求在规划之初着重分析和

核心目标是将产业落地,缺乏对城市功能培育的考虑;工业园区规划和母城规划分别独立编制,空间形态和主要功能各不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园区的建设先天不足[11]。随着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发展转型,现有的层层

衔接的规划逻辑已经难以指导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应当针对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介入相关城市功能,在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产城融合规划。城市化与技

术革命是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两大推手,

3 产业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示意图

4 产城融合的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示意图

资本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石化、机械等用地规模大,空间较完整

多元化以对外交

通、生产性交通为主

集中住宅、位于厂区内小卖部、

游园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服饰加工、食品制造等用地空间相对灵活以普通技工为主,收入较低

生产、生活性交通并重

分散居住、靠近厂房超市、公园、健身、

影院和餐饮

技术密集型产业研发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用地空间较灵活以高级技术人员、高素质人群为主,收入较高

以生活性交通为主高端住宅、个性化、讲

究环境品质

购物中心、会所、餐饮、酒店、文化博览、体育休闲、会展中心

表2 产业空间需求与城市空间供给复合网络

21

2014年第6期 第30卷

判定产业平台构建的空间需求,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生态宜居和休闲旅游等职能应成为产城融合功能空间拓展的方向(图5)[17]。

3.2空间布局—以产业、居住及服务平衡为核心

现有产业园区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空间饱和,公共设施用地被产业用地挤压,无法支撑服务中心的建设;二是园区空间结构零散,空间功能无序、单一,土地价值与使用功能不匹配,地均产出低,部分对土地成本敏感的企业面临被市场“替代”的局面[17]。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不同,现代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和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决定了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了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娱乐休闲服务等综合功能[18]。因此,园区规划要综合安排产业、科技研发、商业服务和居住等用地,形成产业发展区、生活居住区、商业服务区等多组团布局、空间结构紧凑、功能高度混合的空间形态(图6)。例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分四期开发,一期主要建设高端商务商业大街百米大道,在宝安区块配置行政、商业等设施,打造滨海沿线公共绿地;二期贯通主要的城市轴线,沿线开发商业、绿化和居住等功能,增加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三期开发总部基地,跟进行政组团的商务商业配套,完善百米大道的商务功能,形成完整的滨海绿带;四期促进人口集聚,跟进居住功能,最终形成以深港合作区为中心组团,以宝安行政办公组团、总部办公组团和港口组团为次级组团,以文化娱乐组团为节点,居住组团在周边布置、适度穿插,绿化带放射状渗入的高度整合的空间结构。

3.2.1多组团布局:促进职住平衡

简单来说,产城融合是指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所以对产城融合度的衡量实

质上就是对职住融合度的衡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的核心目标是职住平衡[20]。在具体的规划中,应划分产业组团、居住组团、生产性服务中心、生活性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在园区发展起步期综合布置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例如,苏州工业园的居住用地按居住分区、居住邻里、小区或组团三级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按密度分高密度(公共住宅)、高密度(公馆式公寓)、中密度(公馆式公寓)、低密度和工人宿舍五级进行布置;商业设施按城市级、分区级和邻里级三级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居住区以邻里中心方式集中设置社区主要配套设施,工业区以综合性便利中心的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设置集中宿舍区和商业便利服务设施(表3)。

3.2.2产业、居住和服务组合平衡:不同用地依存度的主导空间布局模式

产业、居住和服务对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服务业用地的依存度不同,园区规划应根据主导产业依存度确立土地

利用分配与主导空间布局模式,考虑适度混合用地。资金密集型产业对城市生活产生交通、噪音和环境等影响,同时现代化程度较高,就业人员密度较低,通常生产用地集中成片,与居住、服务设施用地等在空间上适当分隔,避免相互干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较长,相关联功能的集聚区相对较大,在空间上可以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生态景观等适当融合,产业工人居住社区可以深入到产业区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人员较密集,用地相对集约,可以与城市住宅、服务中心和生态景观等穿插融合,空间组织灵活自由、富有变化[21]。

3.3服务设施—以多元化、网络型为目标

公共服务设施按城市标准配套,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按照不同层级设置,生活性服务设施的配套形

式以分散、多层级为主,生产性服务设

图5 围绕R&D(科研与开发)产业化的平台建设示意图

[5]

图6 工业邻里中心分区转型实施路径示意图

[19]

22

施的配套形式以集聚为主。

3.3.1生活性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市政基础和商业服务分级配套

生活性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市民广场、演艺中心和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如环卫、道路、绿化、给排水、燃气、电、交通、绿化、邮政和电信等)和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如城市综合体、商业街、超市、菜市场、餐饮店、银行、电信营业厅和维修服务门店等)[22],其相关规划应合理确定服务半径,构建多层

次、多元化和网络型的设施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要做好规划预留、各阶段整合发展。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设施配套发展先于产业和住宅发展,邻里中心首先担负园区配套功能的职责,园区CBD 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形成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及教育于一体的居住商业中心和城市级的服务中心[21];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按城市级和社区级两级配套,包括商务办公、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和社区服务等(表

4)。

产业组团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主导产业居住组团员工宿舍、高级公寓和创新社区

生产性服务中心行政、金融、保险、证券、商贸、物流、管理、信息、咨询、会展、教育培训、文化内容和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中心购物、医院、学校、银行、邮局和市政基础设施

综合服务中心

体现城市职能,集聚了行政办公、会务展览、科研教育、文化娱乐、购物餐饮、金融贸易、居住、医疗和体育等城市功能

3 空间组团功能

城市新区级

公共服务:医院、俱乐部、体育中心、公园绿地、市民广场、演艺中心文化馆、健身活动中心、餐饮休闲街、酒店、图书馆和学校

市政基础:环卫、道路、绿化、给排水、燃气、电、交通、绿化、邮政和电信社区级

公共服务:学校、社区服务、社区诊所、会所和游园商业服务:超市、菜市场、银行、邮政、电信和维修服务

表4 生活性服务设施分级配套

[21,23]

3.3.2生产性服务设施:结合企业运营链集聚配套增值服务和基础服务

现代服务产业本身有很高的集聚性,一方面对信息沟通、办公环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求较高,集聚可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必然伴随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便于企业之间直接接触、相互学习和广泛协作[24]。生产性

服务设施贯穿于企业运营链的各个环节,应根据企业运营链设置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增值服务设施。因此,可在规划初期预留生产性服务中心用地,随着产业链的成长,在服务中心配建生产性服务设施,在服务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大、功能复合和多元化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图7)。

以筑波科学城为例,其在1967年开始进行新城镇居住区发展工程、集体政府和公共办公室设施工程及城镇公园工程,出台了《筑波科学城公共和社区设施发展规划总结》。随着第一批公务员居民入住和筑波大学成立,相关部门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批准了《研究和教育区建设规划》《周边郊区发展规划》,并以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为契机,在筑波中心大楼附近配套了会展中心、会议中心、

购物中心、学校、公园和医院等设施。目前筑波科学城已成为国际领先的研

究和高等教育中心。

3.4生态景观—以环保、生态和人文为蓝图

生态景观系统规划包括环保、生态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虑环境承载力,控制园区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地系统规划,构建生态健康游憩体系;依托园区特色和地域文脉,塑造当地文化特色[25]。同时,规划打造主题公共绿心广场—次级休闲

公共绿地广场—水体景观绿地广场—街

图7 企业运营配套服务体系框架图

[6]

23

2014年第6期 第30

绿地系统

生态绿地

自然山体林地、湿地、蓄滞洪区、组团间成指状渗透的滨水生态绿楔和农田生态环境;规划重点建设主题公园、郊野公园、生态农庄和森林公园

公共绿地结合社区服务中心、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多个广场绿带、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设于高速公路、快速路及部分主干道两侧)

环境保护

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重金属低碳建设景观风貌

园区主导功能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生态循环、物流电商人文特色地方风俗、社群特征地形条件山、水、林

景观资源

遗迹、工业旅游点、自然风景

表5 生态景观体系

道绿地景观节点—山体绿化景观楔形渗透等多层级系统性绿化景观,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区域整体环境保护为基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根据城市功能组团的主导功能、人文特色、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寻找各组团自身的景观主题及标志,塑造整体城市风貌特色[26-27](表5)。

3.5道路交通—以立体交通、绿色交通为骨架

交通区位决定了一个园区的发展空间,内部交通是否顺畅、便捷,决定了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建设应以“区域协调、公交优先、优化整合”为原则,规划先行、超前预判、预留空间、滚动跟进,综合考虑各层次、各功能交通的平衡,联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生产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平衡。生产性交通规划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物流配送货运交通和城市客运交通、过境货运交通和城市交通两方面的关系;在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及制度改革方面,优先考虑公共交通[28];从时空两方面优化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路网密度,组团之间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为新城空间结构调整奠定基础,构建多层次、全面保障步行、合理引导自行车的慢行交通系统。

联外交通包括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在园区选址时应选择有完善交通优势的区位,并通过规划高铁、轨道交通、区域道路系统连接重要周边城市、关联园区和重大交通设施,形成联系对外交通动脉的外向型道路交通网络[8]

。同时,在各个组团片区布设主要客运站,满足各个方向的对外公路客运需求并组织城市骨干客运系统换乘衔接。

产业园区内部交通应以慢行交通为主,居住人员上下班出行距离短,应以“就近布置”为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发展自行车交通和公共交通,减少步行交通与机动交通的交叉,为市民的步行交通创造便捷、安全、卫生的环境。理

顺路网结构,增大路网容量,解决“钟摆式”交通流动

[11]

,鼓励公交进住区,

与商业中心和住宅组团紧密结合。鼓励立体多层、高层车库,控制道路两侧用地,形成良好的都市景观带,预留未来立体交通发展用地(表6)。

4结语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中期加速阶段,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10],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高速路城际、区际联系

连接重要城市、关联园区、机场、铁路、交通枢纽、货物集散点

城际快速路与主城、关联园区、交通枢纽联系

与主城至少有两条道路连接城市骨干网快速路

组团间联系、园区内外交通衔接转换适度超前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生产性主干道组团间联络线相关产业之间货运联系紧密生活性主干道

组团间、组团内联络线

连接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市中心区路网高密度、窄路幅公共交通

(TOD)

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城际、组团间生活性交通预先规划、超前建设

快速公交(BRT)城际、组团间生活性交通与轨道、常规交通立体共线;大中型居民区

常规公交

城际、组团间、组团内生活性交通

多点布局、较小街区网

慢行交通自行车道通勤、健身、购物与生态景观系统共建,结合商业步行街区

步行系统

通勤、健身、购物

静态交通停车场生态停车、住宅停车和公共设施车位共用公交站场、交通枢纽

综合换乘

表6 园区复合道路交通体系及建设要点[28-29]

年)》的公布,对产业和城市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产城融合是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双重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它贴合当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核心的要求,不仅把产业园区看作城市产业空间,还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生活空间和未来城市发展增长极。产城融合的最终导向是建设以研发创新为核心能力、现代化、可持续、生态宜居的产业新城,达到职住平衡。本文从规划的角度分阶段、分园区类型对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进行技术引导性的分析,以期对产城融合的规划制定、政策导向和分期建设提供借鉴。

[注 释]

①根据贝塔郎菲一般系统论对“系统”的定义,“系统”是指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根据1997年欧洲空间规划制度概要中对“空间规划”的定义,“空间规划”是主要由公共部门使用的影响未来活动空间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关系的领土组织,平衡环境保护和发展两个需求,以达成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的目标。因此,空间规划可被理解为对土地、土地表面以上和以下的空间、城市的建筑物、各种自然资源等诸多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的安排利用的集合,也是一个“系统”。

②对应于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工作”功能,产业园区集中体现在“产业”功能上,主要包括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本文在空间要素配置中以产业、居住、交通和游憩为四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超.高技术产业功能区形成及其与城

市功能整合发展演变规律[J].科技创

新与生产力,2013(7):31-34.

[2]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

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增

刊1):99-103.

[3]杨东峰,熊国平,王静文,等.沿海开

发区一种典型深层结构:天津泰达为

例—全球链接?区域独立?自身极化

[J].城市规划,2007(7):25-31.

[4]王雄昌.我国远郊工业开发区的空间结

构转型研究[J].规划师,2011(3):

93-98.

[5]王启魁.产业园区规划思路及方法—

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经验研究[R].

2013.

[6]陶良虎,张道金.试论我国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优化[J].湖北社会科学,

2004(6):73-75.

[7]曲媛媛.模块化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研

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8]于鑫,余龙.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理

念浅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7):140.

[9]赵广君,吴光伟.上海市居住区公共

服务设施设置规划—以上海新江湾

城规划管理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

2004(5):59-64.

[10]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

展的探析[J].经济师,2012(10):43-

44.

[11]夏骥.对上海郊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思

考[J].城市管理,2011(9):58-61.

[12]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

究—以青浦新城为例[J].上海城市

规划,2011(5):30-36.

[13]樊森.现代园区规划[M].西安:陕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4]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

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15]高刚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空间

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6]胡滨,邱建,曾九利,等.产城一体

单元规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省

成都天府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13(8):79-83.

[17]刘谨,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

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

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

58-64.

[18]曾振.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

转型与重构[J].规划设计,2013(12):

46-50.

[19]王丽娜,徐玉红,王海英.控规层面的

产业选择及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思路一

以湖北省汉川市北桥、新街等片区控规

为例[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

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20]孙丽敏.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探究[J].

经济论坛,2014(1):94-96.

[21]刘畅,李新阳,杭小强,等.城市新区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J].城

市规划学刊,2012(增刊1):104-109.

[22]贺传皎,王旭,邹兵,等.由“产城

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

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

2012(5):30-36.

[23]陈伟东,张大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

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J].

人文地理,2007(5):29-33.

[24]刘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

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1-3.

[25]李伟娜.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与区域

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0(3):47-48.

[26]董楠楠,陈菲.从卫生整治走向可持续

发展:德国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及对我国

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7(10):

39-44.

[27]韩林飞,明思龙,王海燕,等.经济

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本

源—浅析高新技术产业区项目策划与

生态规划[J].规划师,2003(3):5-9.

[28]黄文健,裴海疆,杨涛,等.城市新

区开发建设与公交优先的互动机制[J].

现代城市研究,2008(2):71-75.

[29]于倩倩,万艳华.产城互动模式及规

划对策研究—以永安北部工业城为例

[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

划年会论文集,2012.

[收稿日期]2014-05-01

24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作者:向乔玉, 吕斌, Xiang Qiaoyu, Lv Bi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刊名:

规划师

英文刊名:Planners

年,卷(期):20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2833272.html,/Periodical_ghs201406003.aspx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2833272.html,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刘怀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基于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丰台河西地区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提出台河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空间布局和建设构想。 关键词:产城融合;丰台河西;空间布局;建设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病”日益突出。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亟需尽快解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新一轮城镇化拉开序幕。“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对疏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理论研究 (一)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是城镇范围扩大、“只见物,不见人”的城镇化,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可以享有现代城市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新型城镇为载体,通过产业聚集人,产业服务人,提升土地、农民等要素生产率,保证农民在不丧失土地的前提下持续分享产业化收益,实现人的全面城镇化。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将居民的居住、工作、生活聚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减少奔波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对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结合部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是的将城市建设成人们居住、工作、生活的载体,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为农民生活、居住市民化提供支撑;完善现代城镇功能,重点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体系,实现居住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其核心内容是实现三个“三位一体”:

产城融合案例

(一)产城融合 1.产城融合的内涵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没有活力。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且产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 因此,“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健康、可持续、有活力的发展模式。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具体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 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 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 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2.产城融合的方式 有产城融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可归纳为两大类: (1)有产无“城” 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例如较为成熟的产业园、开发区等原以生产

为主导的区域,这类区域受制于土地成本和交通需求,一般处于交通较为便利的城市边缘。因前期多以通过链家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吸引企业入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规划缺少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功能相对单一。但由于多年的发展也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居住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单一的居住功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职住严重失衡,潮汐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通勤的时间距离,并将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 这类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在产业、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难点在于人口基数有限,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使得配套设施的健康运行面临挑战。 图:潮汐交通 (2)有城无“产” 城市在过去依托某种大型产业已发展成熟,但过去的产业(例如炼钢厂、纺织厂、废弃铁路站场等)模式已被产业链淘汰或者面临严

优化空间布局 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山建设低密度高品质住宅,打造主城区独具特色的高端住宅区域。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和文化中心设计方案 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 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岀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 (一)双城双港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中心城区通过有机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滨海新区核心区通过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城市功能的跨越,成为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北港区包括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保税港区以及临港工业区(含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旅游和客 运等综合功能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南港区是指独流减河以南规划建设的新港区,近期主要依托石化、冶金等重化工,建设工业港区,远期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 通过双城”战略,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与中心城区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实现市域空间组织主体由主副中心”向双中心”结构转换提升,构成双城发展的城市格局,促进北方经济中心建设。 通过双港”战略,加快南港区建设,扩大天津港口规模,培育壮大临港产业,调整优化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欧亚大陆桥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三北”腹地和中西亚地区的交 通联系,加快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港口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

福田区产业事业空间布局规划

福田区产业事业空间布局规划为了更集约、高效地利用有限的产业空间引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大力促进辖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促进产业规划布局与城市更新改造相衔接,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引导辖区产业集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研究制定了《福田区产业事业空间布局规划》。 一、产业空间结构 (一)产业结构 近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推动下,福田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持续提升、特色产业集聚,促进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2011年,福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98.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0.34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90%,服务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其中,总部经济657.00亿元,占31.31%;现代服务业1411.45亿元,占67.26%;金融业769.41亿元,占36.7%;高新技术产139.59亿元,占6.65%;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35.00亿元,占6.43%。CBD和环CBD高端产业带实现增加值134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4.2%。 (二)空间结构 福田产业发展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由轴带地区以及重点单元组成,寻求产业空间供给增加,城市产业空间统筹,以及在全市乃至区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框架下的“产城一体”发展。 一心:深圳CBD中心区。深圳的行政、文化、信息、金融、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内核。 纵轴:深圳中轴线。以福田中心区为核心,向北连接莲花山、大脑壳山,并向龙华延伸;向南连接皇岗村、深圳河、福田口岸。该中轴线是深港合作的纽带,深港双城的脊梁,既是展现深圳城市建设标准和精神气质的空间线索,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示范地区。 横轴:深南大道发展轴。依托东西向贯穿原特区内的深南大道积聚了包括深圳CBD。、车公庙、罗湖蔡屋围、华侨城、科技园等深圳高端功能的经济发展带,是深圳经济要素流动的主通道。 北部: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托北环大道福田段。通过梅林工业区的更新改造,进一步集聚多样化和创新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信息产业发展带。 西部:国际城市发展带。沿广深高速福田段走向,北连安托山地区,南至福田保税区。汇聚包括国际社区、高新科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一、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及意义 1、产城综合体的内涵 “产城综合体”是指通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核心中心较远地区,以产业结合城市的模式打造区域产业集群。产城综合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用新型厂房+科研办公+企业会所+生活公寓+生活商务五大业态+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表示。新型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公寓和住宅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提高员工稳定性;而园区配备的食堂、超市、宾馆等组成生活商业街,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企业会所,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最前沿信息、资源、技术交流及共享平台,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和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后顾之忧,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安心的家。 2、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意义 产城综合体是集工作、生活、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从而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

单一的状态,避免其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的状况。因此,产城综合体一方面带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产业平台和产业要素。实践证明,建设“产城综合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章贡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按照“3+2”模式,打造产城综合体,在赣州市率先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3+2”是在现有的沙河工业园和水西工业基地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生物制药3个产业分别打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城综合体”。 二、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缺陷 1、对园区内就业者生活空间的忽视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园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而生活空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其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的发展,土地利用仍然着眼于“工业区建设”的思路,造成了城市化功能不足的诸多问题。如大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大量人口仍然愿意居住于市区,“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职住交通压力;同时,园区内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等)的缺乏,造成园区内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园区内职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同时,其生活空间不能被忽视,生活空间的重视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及城市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

[参考范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

[参考范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论文 摘要:基于产业研究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确定北辰区“一心三片、组团发展、西连东进、生态环绕”的空间发展战略。 前言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变化,用地结构的优化和城市空间的重组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载体。鉴于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双向因果关系以及产业发展具有可以把握的一般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基于产业研究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方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城市规划师们在工作中注意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对规划编制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推动我国战略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编制的方法体系的不断成熟。 1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起源 战略规划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60年代以来各种战略规划被广泛采用。例如英国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ning)、新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和美国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等等。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内的兴起,缘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发展计划与城市空间规划之间的剥离。编制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市,上版总体规划基本上都是九十年代初开始修订的,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缺乏与整体空间结构的协调,难以落实,

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不能有效的落实和体现在空间上,未能有效规范空间布局。随着区域经济、都市圈以及各大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使得各大区域性中心城市重新审视自身在区域中的空间作用,即如何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在区域内的核心作用,促进自身与整个大区域的空间协调发展,进而带动全区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层次,即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战略规划的特点与研究方法概述 战略规划不同于以往的规划类型和规划实践,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研究借鉴国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成果,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方法、程序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总体规划提供前期研究基础和原则性指导。具有目标导向性、问题导向性、对象综合性等特征,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超前性。 战略规划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不应该限制在固定的规划范式内,而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相关技术方法的融合,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实践来看,运用比较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区域分析法、问题导引法、目标论证法、多方案必选法、目标—途径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问题存真法、目标去伪法、战略环境评价法等等。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在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编制方法会逐步多样化,具有真正意义的战略规划方法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3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3.1研究框架 3.2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的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城市是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载体。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项目策划书—简本

《松岗产业升级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项目策划书 xxxxxxxxxxxxxx 二零一零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2 松岗发展现状分析及认知 (2) 2.1 外部发展条件 (2) 2.2 发展优势 (3) 2.3 存在的问题 (4) 2.4 总结 (5) 4 研究目的及思路 (6) 4.1研究目的 (6) 4.2总体思路 (7) 4.3本次规划的拟研究内容与规划成果基本组成 (9) 附表一:总报告技术路线 (10) 附表二:产业升级专题研究技术路线 (11)

1 项目背景 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为深圳市乃至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新一轮产业转移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产业创新,因此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只有引导传统产业升级,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才能从城市间的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 宝安作为全市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境,特别是新时期下如何推动全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市政府建设示范区的部署和区四届五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松岗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 松岗位于珠江三角洲“一脊三带五轴”的发展轴带体系的“脊梁”(聚合核心功能)上,属于“沙井-松岗”重要发展节点,07版《总规》将松岗中心跃升为与沙井中心并级的城市八大组团中心之一,为松岗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松岗作为深圳市西北门户,其城市形象、经济发展不仅代表当地实力,更是代表深圳市特区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随着深圳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临近,松岗门户作用更加彰显。 总结:松岗现有城市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及空间布局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发展需求,应牢牢抓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试点和松岗西北门户重塑的契机,以松岗为中心,站在全市乃至珠三角的高度开展更高层面的规划研究,突破现状发展瓶颈,对松岗片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重新审视,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进行重新规划,为松岗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终审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根据本讲,只具备居住功能而没有相应的产业导入,属于哪一种产城关系()。(3.0分) A.有产无 城 B.有城无 产 C.产城低 水平融合 D.产城高 水平融合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智能融城的典型代表是()。( 3.0分) A.乌镇 B.亚布力 C.海南 D.北京亦庄经 济开发区 3.根据本讲,我国正在走向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比例为()。(3.0分) A.1 0% B.5 0% C.2 0% D.7 0% 4.根据本讲,广州开发区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3.0分) A.智造融

城 B.技术融 城 C.向综合 新城转型 D.远郊区 产城融合 5.根据本讲,特色小镇源于哪个省份()。(3.0分) A. 浙 江 B. 广 东 C. 山 东 D. 江 苏 6.“一带一路”战略是从哪个角度看待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格局()。(3.0分) A.国家资 源 B.区域创 新平台 C.供给侧 改革 D.国际视 野

7.根据本讲,佛山新城通过与哪个国家的合作,打造出高端人才聚集区()。(3.0分) A. 美 国 B. 日 本 C. 德 国 D. 英 国 8.根据本讲,关于开发区产城融合之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政府 引导 B.市场 主导 C.政府 主体 D.全社 会参与 9.本讲提到,目前我国有多少个产城融合示范区()。(3.0分) A.58 个 B.59 个 C.60

D.61 个 10.根据本讲,产城融合的价值链不包括以下哪一环()。(3.0分) A.产 业链 B.投 资链 C.消 费链 D.服 务链 1.根据本讲,开发区的内涵发展有哪些空间层次()。(4.0分)) A.土地环 境与生态 B.建设建 筑与楼宇 C.入驻机 构与人群 D.输出产 品与服务 E.客户与 用户消费 2.根据本讲,“五+”生态圈具体是指()。(4.0分)) A.科 技+ B.绿 色+ C.金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优选稿

开发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题目与答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1.根据本讲,只具备居住功能而没有相应的产业导入,属于哪一种产城关系()。(3.0分) A.有产无 城 B.有城无 产 C.产城低 水平融合 D.产城高 水平融合 2.根据本讲,以下属于智能融城的典型代表是()。( 3.0分) A.乌镇 B.亚布力 C.海南 D.北京亦庄经 济开发区 3.根据本讲,我国正在走向产城融合的开发区比例为()。(3.0分) A.1 0% B.5 0% C.2 0% D.7 0% 4.根据本讲,广州开发区是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3.0分) A.智造融

B.技术融 城 C.向综合 新城转型 D.远郊区 产城融合 5.根据本讲,特色小镇源于哪个省份()。(3.0分) A. 浙 江 B. 广 东 C. 山 东 D. 江 苏 6.“一带一路”战略是从哪个角度看待开发区产城融合的格局()。(3.0分) A.国家资 源 B.区域创 新平台 C.供给侧 改革 D.国际视 野 7.根据本讲,佛山新城通过与哪个国家的合作,打造出高端人才聚集区()。(3.0分) A. 美

B. 日 本 C. 德 国 D. 英 国 8.根据本讲,关于开发区产城融合之路,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政府 引导 B.市场 主导 C.政府 主体 D.全社 会参与 9.本讲提到,目前我国有多少个产城融合示范区()。(3.0分) A.58 个 B.59 个 C.60 个 D.61 个 10.根据本讲,产城融合的价值链不包括以下哪一环()。(3.0分) A.产

天津市空间发展双城双港战略整体规划

天津市空间发展"双城双港"战略规划征求民意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 !--splitnewspage-->

总体战略示意图相向拓展!--splitnewspage--> 滨海新区发展策略示意图一核

!--splitnewspage--> 中心城区发展策略示意图一主两副沿河拓展!--splitnewspage--> 天津市文化中心总平面图 !--splitnewspage-->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自去年5月开始,组织开展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按照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结构等重大问题作出展望和安排。 按照高起点规划的要求,我们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水平设计单位组成联合设计团队共同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开展了港口集疏运、盐田利用等多项专题研究,并邀请规划、交通、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研讨和论证。 市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先后十几次现场办公,听取汇报,深入讨论研究。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对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审议。规划部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技术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技术方案,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 征求意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广泛集中群众的智慧,推动“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同时开辟专门展厅进行展示。有关组织单位还设置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和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经过认真梳理研究,充分吸纳并体现到规划成果之中。 展示地点: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一楼公示区 通讯地址:河北区博爱道30号邮编:300010 联系人:赵利华 意见建议投递方式: 电子邮件:zlgh@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2833272.html, 电话:24457387 联系人:刘成哲 一总体战略

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嘉定—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 作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嘉定是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一座新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产城结合”。 嘉定已制定了南、北、西、中“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南部是以生活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性市场为主的“三产”综合发展板块;北部是以汽车零配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板块;西部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板块,将建成国家级汽车产业高地和极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安亭新镇;中部是嘉定新城板块,是集文化教育、科研培训、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 奉贤南桥----上海最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奉贤区委书记张立平讲述未来的南桥新城时曾说:“它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化新城,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城,提倡‘产城融合’,真正做到生态、低碳、智慧、宜居。它将成为上海南郊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服务长三角南翼及大浦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低碳建设的示范城区。” 青浦朱家角新城规划一城两翼推崇‘产城一体水城融合’

淀山湖新城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内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宜居城市。至“十二五”期末,初步构筑“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淀山湖新城主体框架,形成六大发展片区。中片(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间部分),是青浦区区政府所在地,着力打造青浦城区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东片(同三国道以东,油墩港以西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现代水乡风貌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西片(西大盈港与港周路之间地区),构建会议、会展、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结合设置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居住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构建良好环境;滨湖(朱家角)片(港周路以西至淀山湖沿岸部分),建设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功能集聚区, 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以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北片(上达河以北,外青松公路以西部分),推动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工业区片(上达河以北,油墩港以东部分),保留现状工业,着力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同时,积极打造青浦老城商业中心、公园路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商务商业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和老西大盈港创意研发中心等五大功能中心,围绕大淀湖、三分荡、淀浦河构筑新的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产城一体、水城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规划

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智慧密集型的新兴领域,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下城区具有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浙报集团和杭报集团等现代传媒产业坐落在下城区,“创新创业新天地”和中山北路等创意商业特色街区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下城区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是实施“软实力提升”、“服务业优先”战略的必然选择,通过文化引领、创意推动,来实现下城区经济社会及空间的南北协调,和谐发展。 为更好地落实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发展战略的目标,根据《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市委〔2008〕4号)、《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特进行本次下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的编制。 项目组于2010年7月接到设计任务书以来,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的工作。期间,项目组对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2010年7月29日,由下城区政府召集各部门及街道进行了协调会,并对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了部署。2010年9月14日与区规划分局以及区各个文创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调后,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形成了初稿方案,由区规划分局、编制中心组织了审查工作。根据初稿修改意见,再次与区各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进一步收集文创资料,完善初稿内容,于2010年11月9日,由规划分局组织专家和下城区相关职能部门对中间稿进行了审查;2010年12月16日,提交送审成果,由下城分区会同局城乡规划处、编制中心对送审稿进行了预审查。2011年3月31日,由局城乡规划处组织专家及各部门在市民中心对送审稿进行了审查,项目组按照审查意见进行了落实。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是在新的发展阶段进行的新的探索,还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

发改委拟在全国建设60个产城融合示范区

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7月/10日/第020版 研究 发改委拟在全国建设60个产城融合示范区 本报记者王尔德 7月9日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 根据《通知》,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努力,该区域能够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试点,发改委内部有三类相关试点,包括发展规划司牵头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体改司牵头推进的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以及地区司牵头推进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上述三类试点虽然各有侧重,但不少试点内容是重合的,建议以后应该统筹在一起,形成合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宣晓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城镇化改革在强调稳增长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在中央政府层面推进户籍、医疗和教育等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试点五项任务 《通知》强调,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形成功能各异、相互协调补充的区域发展格局,发改委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60个左右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 宣晓伟分析,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出发点还是着眼于“稳增长”,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要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工业化速度之所以快于城镇化速度,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相对滞后,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通知》明确了试点目标,到2020年,示范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快于所在地区总体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快于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发改委明确了产城融合的五项任务: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其中,第二项任务引人关注,发改委要求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第五项任务是确保产城融合的保障。《通知》提出,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