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物理_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电磁感应

第1讲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磁通量;

2.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知识梳理自测】

知识点1:磁通量

1、定义: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与________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作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我们可以用穿过这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的多少来形象地理解。2.公式:Φ=________。在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它是(矢量或标量),但有。

3.公式适用条件

(1) (2)磁感线的方向与平面,即。

知识点2:电磁感应现象

1.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__________时,电路中有__________产生的现象。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 (2) 发生变化

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产生____________,如果电路闭合,则有__________;如果电路不闭合,则只有____________而无感应电流。

知识点3: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

1.楞次定律

(1)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_______引起感应电流的__________的变化。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一切回路__________变化的情况。

2.右手定则

(1)使用方法。

①让磁感线穿入________手手心。②使大拇指指向__________的方向。③则其余四指指向__________的方向。

(2)适用范围:适用于__________切割磁感线的情况。

【核心考点突破】

考点一:感应电流有无的判断

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的条形磁铁的上方放置一矩形线框,线框平面水平且与条形磁铁平行,则线框在由N 端匀速平移到S 端的过程中,线框中的感应电流的情况是 ( ) A.线框中始终无感应电流 B.线框中始终有感应电流

C.线框中开始有感应电流,当线框运动到磁铁中部上方时无感应电流,以后又有了感应电流

D.开始无感应电流,当运动到磁铁中部上方时有感应电流,后来又没有感应电流

总结I :1、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磁通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3、判断感应电流有无的思路:

考点二、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例2】如图,一圆形金属环与一固定的直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在圆环向右水平移动的过程中,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变式训练2】(2016·海南高考)如图,一圆形金属环与两固定的平行长直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环的圆心与两导线距离相等,环的直径小于两导线间距。两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方向向下的恒定电流。若( )

A.金属环向上运动,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增大电流

E

A

N

S V

v

v

D

C

B

× ×

× × × × × ×× × × ××

×

F

B.金属环向下运动,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C.金属环向左侧直导线靠近,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D.金属环向右侧直导线靠近,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总结II:1、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方法: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一般步骤;

考点三、楞次定律的推论

1、磁铁靠近自由移动的金属环

【例3】如图所示,当磁铁突然向铜环运动时,铜环的运动情况是

()

A、向右运动

B、向左运动

C、静止不动

D、不能判断

【巩固训练3】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轻质铝环套在一根水平光滑的绝缘杆上,当一条形磁铁向左运动靠近两环时,两环的运动情况是()

A、同时向左运动,间距增大

B、同时向右运动,间距增大

B、同时向右运动,间距减小 D、同时向左运动,间距减小

2、磁铁靠近面积可变的金属线圈

【巩固训练3】(多选)如图所示,光滑固定导轨M、N水平放置,两个导体棒P、Q平行放于导轨上,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一条形磁铁从高处下落接近回路时()

A、P、Q将相互靠拢

B、P、Q将相互远离

C、磁铁的加速度仍为g

D、磁铁的加速度小于g

3、磁铁先靠近后远离金属线框

【加固训练4】如图所示,粗糙水平桌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铜质矩形线圈.当一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从线圈中线AB正上方等高从左到右快速经过时,若线圈始终不动,则关于线圈受到的支持力N及在水平方向运动趋势的正确判断是()

A、N先小于mg,后大于mg,运动趋势向左

B、N先大于mg,后小于mg,运动趋势向左

C、N先大于mg,后小于mg,运动趋势向右

D、N先小于mg,后大于mg,

运动趋势向右

总结III:

1、当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感应电流的效果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即。

2、当出现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效果就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

即。

3、当回路可以形变时,感应电流可以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即。考点四、一定律三定则的综合应用

【例4】(多选)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金属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MN,当PQ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则PQ所做的运

动可能是( )

A、向右加速

B、向左加速

C、向右减速

D、向左减速

总结IV:多定则应用的关键是抓住因果关系:

(1)因电而生磁→。 (2)因动而生电→。

(3)因电而受力→。 (4)因磁而生电→

【课堂总结】

学生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高三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物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需要特别注重提高他们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方法和策略,会把物理学习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物理的学习很枯燥,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同于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们这个时候会更加沉稳一些,课堂氛围不如高一,高二的课那样有激情,课堂的参与度可能不高,这只是一个课前的分析,正确与否,还要有课堂去证明。

效果分析

教学效果及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又进一步巩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条件以及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一边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和讨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点评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也进一步证明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重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复习效果。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楞次定律作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个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2.教材的特点

本章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3.教材的线索

本章教材抓住“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全章,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应用。

4.教材的结构

本章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电磁感应现象(条件);

第二单元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小);

第三单元是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方向);

第四单元是自感(应用)。

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5.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楞次定律.

2.能初步理解、应用楞次定律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②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电磁场,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等概念的辨析,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及方法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等;

③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世界是客观的,而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2.探索性实验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6.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是楞次定律描述及其应用

评测练习

1、如图所示,ab是一个可绕垂直于纸面的轴O转动的闭合矩形线框,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自左向右滑动时,从纸外向纸内看,线框ab将()

A.保持静止不动

B.逆时针转动

C.顺时针转动

D.发生转动,但因电源极性不明,无法确定转动方向

2、如图,一质量为m的条形磁铁用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细线从一水平金属圆环中穿过.现将环从位置Ⅰ释放,环经过磁铁到达位置Ⅱ.设环经过磁铁上端和下端附近时细线的张力分别为T1和T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A.T1>mg,T2>mg B.T1<mg,T2<mg C.T1>mg,T2<mg D.T1<mg,T2>mg

3、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 、MN ,MN 的左边有一闭合电路,当PQ 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MN 向右运动,则PQ 所做的运动可能是( ) A .向右匀速运动 B .向左匀速运动 C .向右减速运动 D .向左减速运动

课后反

这节课从总体上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教学目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们课堂表现的非常好,

比较主动和自觉,大家踊跃回答和抢答老师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配合的很好,团体意识很强,同学们的积极展示自己的课上风采,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悦,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现将课堂是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如下: 第一,有个别学生磁通量的标矢性未掌握。 第二,有个别学生楞次定律理解不透 第三,有个别学生三定律一定则易混淆。

课标分析

例2、下列现象中,不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的条形磁铁的上方放置一矩形线框,线框平面水平且与条形磁铁平行,则线框在由

增大电流

E

A

N

S V

v

v

D

C

B

× × × × × × × ×× × × ×× ×

F

N端匀速平移到S端的过程中,线框中的感应电流的情况是( )

A.线框中始终无感应电流

B.线框中始终有感应电流

C.线框中开始有感应电流,当线框运动到磁铁中部上方时无感应电流,以后又有了感应电流

D.开始无感应电流,当运动到磁铁中部上方时有感应电流,后来又没有感应电流

设计意图: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磁通量变化的三种情况,判断感应电流有无的思路【例2】如图,一圆形金属环与一固定的直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在圆环向右水平移动的过程中,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变式训练2】(2016·海南高考)如图,一圆形金属环与两固定的平行长直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环的圆心与两导线距离相等,环的直径小于两导线间距。两导线中通有大小相等、方向向下的恒定电流。若()

A.金属环向上运动,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B.金属环向下运动,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C.金属环向左侧直导线靠近,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D.金属环向右侧直导线靠近,则环上的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方法,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步骤

考点三、楞次定律的推论

1、磁铁靠近自由移动的金属环

【例3】如图所示,当磁铁突然向铜环运动时,铜环的运动情况是()

B、向右运动 B、向左运动

C、静止不动

D、不能判断

【巩固训练3】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轻质铝环套在一根水平光滑的绝缘杆上,当一条形磁铁向左运动靠近两环时,两环的运动情况是()

C、同时向左运动,间距增大 B、同时向右运动,间距增大

D、同时向右运动,间距减小 D、同时向左运动,间距减小

2、磁铁靠近面积可变的金属线圈

【巩固训练3】(多选)如图所示,光滑固定导轨M、N水平放置,两个导体棒P、Q平行放于导轨上,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一条形磁铁从高处下落接

近回路时()

B、P、Q将相互靠拢 B、P、Q将相互远离

高中物理_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 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 (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

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 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E.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二、分子势能 地面上的物体,由于与地球相互作用重力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相互作用弹性势能 电荷间相互作用电势能 分子间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2.教材分析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专题复习题

楞次定律 ★1如图所示,线幽abcd自由下落进入匀强磁场中,则当只有dc边进入磁场时,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 向是________.当整个线圈进入磁场中时,线圈中________感应电流(选填 “有”或“无”) ★2.矩形线框在磁场中作如下图所示的各种运动,运动到图上所示位置时,其中有感应电流产生的 是图( ),请将电流方向标在该图上. ★★3.如图所示,当导线棒MN在外力作用下沿导轨向右运动时,流过R的电流方向是( ). (A)由A→B (B)由B→A (C)无感应电流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通电导线与矩形线圈abcd处于同一平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线圈向右平动,其中感应电流方向是a→d→c→b (B)若线圈竖直向下平动,无感应电流产生 (C)当线圈以ab边为轴转动时(小于90°),其中感应电流方向是a→b→c→d (D)当线圈向导线靠近时,其中感应电流方向是a→d→c→b ★★5.右如图所示,当条形磁铁作下列运动时,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应是(从左往右看)( ). (A)磁铁靠近线圈时,电流的方向是逆时针的 (B)磁铁靠近线圈时,电流的方向是顺时针的 (C)磁铁向上平动时,电流的方向是逆时针的 (D)磁铁向上平动时,电流的方向是顺时钊的 ★★6.如图所示,当条形磁铁向上运动远离螺线管时,流过电流计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_;当磁铁向 下运动靠近螺线管时,流过电流计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_ ★★★7.由细弹簧围成的圆环中间插入一根条形磁铁,如图所示.当用力向四周扩圆展环,使其面积 增大时,从上向下看( ). (A)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减少,圆环中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B)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增加,圆环中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C)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增加,圆环中有逆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 (D)穿过圆环的磁通量不变,圆环中没有感应电流 ★8.如图所示,当磁铁突然向铜环运动时,铜环的运动情况是( ). (A)向右摆动(B)向左摆动 (C)静止(D)不判定 ★★9.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光滑杆上套有A、B、C三个金属环,其中B接电源.在接通电源的瞬 间,A、C两环( ) (A)都被B吸引 (B)都被B排斥 (C)A被吸引,C被排斥 (D)A被排斥,C被吸引 ★★10.如图所示,把一正方形线圈从磁场外自右向左匀速经过磁场再拉出磁场,则从ad边进入磁场 起至bc边拉出磁场止,线圈感应电流的情况是( ).

高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3)明确功是标量,知道做功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4)理解正功、负功的概念,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5)初步理解化变力为恒力、处理变力做功的思想方法。 重点: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负功。 课前预习 1、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在______的方向上发生一段__________,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_____________ . 2、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①② _________________ 3、功的公式:W=_____________ 其中cosα表示_________ 4、功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 . 5、功是_________(矢、标)量。但有正负。 学习过程 目标一: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实验探究1】:做功的因素 探究过程: 目标二:功的大小 用F表示力的大小,用L表示位移的大小,用W表示功的大小 a、若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时:功的大小 W= b、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功的大小 W= c、若力F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时,功的大小 W= 例1、如图所示,物体在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设在这三种情况下力F和位移L的大小都相同:F=10N,L=2m,角θ的大小如图所示。

问题:(1)找出力F和位移L的夹角 (2)试分别写出这三种情况下力F对物体做的功 目标三:正功和负功根据W=F l cosα可知: 【实验探究2】--------探究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1)实验操作:,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释放,对小车施加牵引力。 实验结论: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过程中,牵引力对小车做(A、正功;B、负功),牵引力(A、促进;B、阻碍)小车的运动,表明牵引力是(A、动力;B、阻力),使小车的动能(A、增加; B、减少)。 通过实验得出正功的物理意义是: αcosαW 物理意义 α=90° =0 α<90° >0 90°<α≤180°<0 正功的意义 从力学角度看:表明力是 从能量的角度看:使物体的动能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案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但是探究式教学受到多种条件限制,尤其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许多教师感到在高中实施探究教学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根据正确理解科学探究和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学习者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科学性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学习者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科学不是已经完成和固化了的知识体系,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科学的知识体系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科学的结论是待证伪的`,是在发现新的证据之后需要修正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尚且如此,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 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从以上分析可见,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前两个层面都可以体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高中物理教学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指导物理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尝试运用知识维模型来指导教学过程,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不论是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还是展示科学家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究过程,都努力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在探究过程中自觉地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就可以实现物理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可以预测,这种教学将会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我们将建立在上述理论和模型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探究—建构式教学。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 2.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探索、归纳、总结的素质和能力 2.体验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自然规律是可认识的,可利用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点3.学会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总结出楞次定律。 2.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楞次定律。 2.正确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重复上一节课的实验.连接好电路图。请大家注意观察: 1.当条形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向哪偏? 2.当条形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电流表指针向哪偏? 二.实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磁通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1)怎样获得感应电流? 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1、实验电路: 如图所示,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2、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 3、弄清电流方向、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 与电流表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将电流表的左右接线柱分别与干电池的正 负极相连(试触法), 观察电流流向与指针偏向的关系. 结论:当电流由“右接线柱”流入时,表针向 偏转。 现在我们进行试验,请大家注意观察:条形磁铁的N 极,S

极位置及运动方向,电流表的指针左偏还是右偏.并将实验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记录在图中。 请同学们把草图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分析表格中的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当线圈中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磁通量的增加;当线圈中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磁通量的减少。 重点知识: 1、楞次定律: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 甲 乙 丙 丁

高中物理_光电效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光电效应_物理_高中_ 1、引入:幻灯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项。(得主照片与简介) 光电效应最先由赫兹发现,他的学生勒纳德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卓有成效并获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从理论上成功解决光电效应面临的难题并因此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精确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理论,并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奖前赴后继,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通过展示光电效应的三个物理学奖项引起学生对光电效应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2’) 2、视频演示实验: X光照射锌板演示光电效应现象。观察现象,通过阶梯形、逻辑性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如下: ①:这个是什么仪器?(指着验电器问) ②:这个仪器有什么用? ③:现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了什么? ④:那么验电器为什么带电呢? 与之前弧光灯不照射金属箔不张开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正是因为弧光灯的照射, 锌板发射出电子自身带上了正电。(此处可设问这种现象与静电感应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电效应现象,从而引出光电效应概念: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学生将了解并可以识别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面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探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呢?(5’)提问:我们从初中开始以及高中三年学过的实验探究的方法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对比试验,转化法等) 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光电效应,首先需要让光电效应再生,也就是需要光电效应的发生装置(比如上述弧光灯照射锌板就是一个发生装置,但要定量探究还须改进)——>光电效应现象看不到摸不着,必须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去研究它(转化法)——>光电效应既然有电子发射出来,那么可以从电子的角度去研究,与电子有关的量有什么呢,比如电流,如果要研究电流,就必须要有一个电路。好了,这是我们的推断,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由于对光电效应卓有成效地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勒纳德是怎么样探究的。(直接原因分析法)

高中物理_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 引入: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汽车的飞跃) 提醒:请大家注意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的运动。(再播放一遍) 引: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回忆我们前面研究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比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下抛运动,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呢? 是初速度和受力! 引:那么这里汽车到达最高点以后运动的初速度和受力具有什么特点呢? 初速度水平,受重力!(学生可能说只受重力,就问,难道不受空气阻力吗?) 引:为使大家更好地体会一下这个运动过程,看下面的动画。(播放动画,飞机投弹) 并请大家上来操作一把,体会一下当飞行员的感觉,看你能否击中敌船。 引:这里,炸弹的运动和汽车飞跃到最高点以后的运动规律是一样的。决定这个运动形式的和前面一样是初速度和受力,它们的初速度和受力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应该说出受重力,初速度水平) 问:考虑不考虑空气阻力?(学生会可能会说布考虑,借机问,为什么不考虑)它们一定受空气阻力,那么,空气阻力的方向变化吗?方向不确定,研究起来就比较困难。其大小呢?也会变化。空气阻力的大小方向都在变化,它所引起的运动就很复杂。下面我们通过树叶的运动体会一下空气阻力所引起的运动的复杂性。(看屏幕,这里将树叶的运动放慢了,大家体会一下) 树叶的运动是很复杂的,是什么力使树叶的运动那么复杂呀?是空气阻力!如果不受空气阻力,运动就很简单了。(显示小球的运动) 引:我们研究问题,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先选择简单的,步步深入。况且在汽车、炸弹的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所起的作用相对小,我们完全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所以,忽略空气阻力,简单化处理。所以,这个运动是具有水平初速度,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显示,初速度和受力) 一、定义:初速度水平,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可以看出,平抛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轨迹是曲线。前面我们讨论的匀变速运动,指的是加速度恒定,非匀变速运动,指的是加速度是变化的。那么,这里的平抛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或是说,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学生可能说的不一样,提问一下,让学生讨论)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的发现 课时计划:1课时 开课时间:2002年3月27日第五节课 开课班级:高二(11)班 执教人:薛莲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过程; 3、知道汤姆逊模型; 4、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5、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现象的分析而归纳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电子的发现; 2、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3、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 教具:高压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条形磁铁、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简要叙述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来展示情景。 [设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设问2]:原子的英文是什么?(atom) [设问3]: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原义?(出自希腊文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约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在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67-前221年)就出现了类似观点。墨子提出了“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变,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被揭开的。 [板书]原子结构的发现 [讲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对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1854年制成了第一支气体放电管,1858年发现,当管内气体的压强降低到1.3pa以下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 上就出现了黄绿色的辉光。显然,这种个辉光是由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人们把这种射线叫做阴 极射线。 [演示]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射出绿色的射线,且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提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说明了什么?(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讲解]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不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结论]阴极射线粒子是各种宏观物质的共有成分。 [讲解]1898年,汤姆逊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和氢离子基本相同。 [结论]将阴极射线粒子命名为:电子(electron) [板书]1、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电量e=1.60219×10-19C 电子的质量m e=9.10953×10-31kg [设问]既然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共有成分,且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原子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板书]电子是原子的组成成分,电子带负电。 [介绍]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逊被后人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汤姆逊模型的学习 [提问]原子是否带电?(呈中性) 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原子中除了电子外,还应有带正电的电荷,且电量相等) [设问]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应是怎样分布的呢?(学生讨论) [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模型。 [板书]2、汤姆逊“葡萄干”模型 [投影1]汤姆逊原子模型 [讲解]他假定: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则象葡萄干镶嵌在蛋糕里那样镶嵌球中。该模型可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然而理论的正确性一定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为了证实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3、α粒子散射实验 [投影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过程 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为了避免空气的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容器中。 [板书]α粒子带正电mα=7300m e [模拟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投影3]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3269105.html, 高中物理学情分析 作者:张永柏李永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18期 摘要: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要因材施教,须先对学情做分析。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从思维方法上,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层次;学生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存在学习的思维障碍;学生存在方法障碍;教师急功近利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难转变。 关键词:高中教材跨度大;方法能力要求高;学生心理、思维存在障碍;教师引导不够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的教学也应该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谈起物理课程的学习,相当多的中学生都会有一种畏惧感。就物理课的学习过程而言,它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遇到了障碍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决,时间一长,学生便会觉得物理难学。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发现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差别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去寻找原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心理做深入的探讨,认真分析形成这些思维障碍的原因,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一、高中学生面对新“台阶”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 (1)初中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物理现象一般都是从实验或生产、生活中来,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对于物理规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计算的少,形象具体,易于接受。例如初中对摩擦力的教学,我们往往是通过水平不光滑的木板上推小车的实验,学生就可以直接感触到撤去推力后,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静止,在老师的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在粗糙的接触面上存在摩擦力且起阻碍作用这个定性的结论。而这个物理规律在我们的生活现象中随时都可以得到验证和亲身体验,学生也不容易忘记。(2)高中教材内容以叙述为主,兼以议论、实验等,形式相对单调枯燥。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物理练习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物理现象、规律经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说明、数学化描述等,所以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易接受和理解。(3)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看得远一些,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学习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1. 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 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 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新课: 【探究一】 1. 视频导入:女儿推箱子,用力推箱子,箱子动;不推时不动。女儿提出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小组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一下原因? 【探究二】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1. 小光盘被推动后的运动情况? 2. 将套在小光盘上的气球充足气,气球放气的同时,再次推动小光盘,探究小光盘的运动情况? 伽利略猜想: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伽利略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流体阻力的影响,物体将在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呼应引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能帮我解答我女儿提出的问题吗? 思考:谁的研究方法更科学? “我之所以比别人

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笛卡儿的观点与伽利略的观点的区别: 实验探究:利用气垫导轨,探究运动的滑块的运动情况? 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一)字面理解: (1)一切物体——所有物体,无一例外; (2)总——反映了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3)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平衡状态; (4)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内涵: (1)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探究三】 (壱)小组讨论,举例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3.楞次定律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4章第3节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 A.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B.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C.使电路磁通量为零D.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 解析: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的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场本身,故B对,D错;阻碍并不是阻止,只是延缓了变化,最终结果不受影响,故A、C错. 答案: B 2.(2010·海南卷)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比利时出生的法国工程师格拉姆在布展中偶然接错了导线,把另一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接到了他自己送展的直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由此而观察到的现象导致了他的一项重要发明,从而突破了人类在电能利用方面的一个瓶颈.此项发明是() A.新型直流发电机B.直流电动机 C.交流电动机D.交流发电机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物理学史和电磁感应及电动机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电磁学的发展过程的了解.题中说明把一发动机发的电接到了另一发动机的输出端,必然使这台发动机通过电流,电流在磁场中必定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在安培力的作用下一定会转动起来,这就成了直流电动机,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3.如右图所示,螺线管B置于闭合金属圆环A的轴线上,当B中通过的电流I减小时() A.环A有缩小的趋势B.环A有扩张的趋势

C.螺线管B有缩短的趋势D.螺线管B有伸长的趋势 解析:当B中通过的电流减小时,穿过A线圈的磁通量减小,产生感应电流,由楞次定律可以判断出A线圈中有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左边看),又根据左手定则,线圈各部分受沿径向向里的安培力,所以A线圈有缩小的趋势,故A正确;另外,螺线管与环之间的引力减小.故螺线管有伸长的趋势,故D正确. 答案:AD 4.(2011·长沙高二检测)如下图所示,螺线管与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条形磁铁位于螺线管上方,下端为N极,则当螺线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 A.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同时,磁铁靠近螺线管 B.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时,磁铁靠近螺线管 C.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同时,磁铁远离螺线管 D.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时,磁铁远离螺线管 解析:磁铁靠近螺线管时,根据楞次定律,螺线管中感应电流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同,A对,B错;磁铁远离螺线管时,根据楞次定律,螺线管中感应电流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C错,D对. 答案:AD 5.如图所示,闭合金属圆环沿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在匀强磁场中,将它从匀强磁场中匀速拉出,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左拉出和向右拉出时,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 B.向左或向右拉出时,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都是沿顺时针方向的 C.向左或向右拉出时,环中的感应电流方向都是沿逆时针方向的 D.环在离开磁场之后,仍然有感应电流 解析:不管将金属圆环从哪边拉出磁场,穿过闭合圆环的磁通量都要减少,根据楞次定律可知,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少.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应用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的.B正确,A、C错误.另外在圆环离开磁场后,无磁通量穿过圆环,该种情况无感应电流,故D错误.答案: B 6.如右图所示,使通电导线在垂直纸面的平面内以虚线CD为轴逆时针(从左向右看)转动时,A、B两线圈的运动情况是()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楞次定律练习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 整理制作) 三、楞次定律练习题 、选择题 1.位于载流长直导线近旁的两根平行铁轨 A 和B,与长直导线平行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在铁轨 A 、B上套有两段可以自由滑动的导体CD和EF,如图1所示,若用力使导体EF向右运动,则导体CD 将[ ] A.保持不动 B.向右运动 C.向左运动 D.先向右运动,后向左运动 2.M 和N 是绕在一个环形铁心上的两个线圈,绕法和线路如图a 处断开,然后合向 b 处,在此过程中,通过电阻R2 的电流方向是 A .先由 c 流向d,后又由 c 流向d B.先由 c 流向d,后由 d 流向c C.先由 d 流向c,后又由 d 流向c D.先由 d 流向c,后由 c 流向d 2,现将开关S 从[ ] 落,穿

3.如图 3 所示,闭合矩形线圈abcd 从静止开始竖直下

过一个匀强磁场区域,此磁场区域竖直方向的长度远大于矩形线圈 空气阻力,则 [ ] A .从线圈 dc 边进入磁场到 ab 边穿过出磁场的整个过程,线圈中始终有感应电流 B .从线圈 dc 边进入磁场到 ab 边穿出磁场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线圈的加速 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C .dc 边刚进入磁场时线圈内感应电流的方向, 与 dc 边刚穿出磁场时感应电流的方 向相反 D . dc 边刚进入磁场时线圈内感应电流的大小,与 dc 边刚穿出磁场时感应电流的 大小一定相等 4.在匀强磁场中放一电阻不计的平行金属导轨,导轨跟大线圈 M 相接,如图 4 所 示.导轨上放一根导线 ab ,磁感线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欲使 M 所包围的小闭合线圈 N 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感应电流,则导线的运动可能是 [ ] A .匀速向右运动 B .加速向右运动 C .匀速向左运动 D .加速向左运动 bc 边的长度,不计 5.如图 5 所示,导线框 abcd 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内,直导线通有恒定电流 I ,当线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高二段考物理学情分析

高二段考八、九班物理学情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是学校统一出题的。试卷以现行教材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重视积累,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而且命题有难有易,难易的搭配顺序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再者题目容量适中,难度适中,无怪题,偏题。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大实验的考查力度,注重了能力、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使试题在能够准确客观评价教学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适应当前课改形式的需要。 他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实验,强调实验动手的考查。 今年的实验题与以往相比分数略有增加,对实验的考查形式有明显的变化,在课程标准里,把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提升到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八班九班总平均分35-36分之间,及格率为17.89%,全年级总平均分38.85,及格率17.46%,最高分80分,最低分0分,下面根据抽样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1、单选题:6个小题,共18分,八九班抽样平均分5.56分,其中第1、 2、3小题抽样得分率3.21,4、5、6小题抽样得分率为2.21,从答题情况看在学生在电荷的转移和力学的结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说明本人在对教材处理和调整还不够到位,对教材的研究不够透彻,希望能够引起各物理教师的重视。 2、双选题:共4道小题,每题4分,抽样平均仅5.76分,其中第9小题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上注意不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纳和整合不到位,也反映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填空题。满分14分,抽样平均分5.21分,从学生答题情况看大多数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还是比较好,答题时前面的数字算对了,这说明同学们的公式理解应用还是正确的。但是结果完全正确的不多,这是因为答案后面的指数部分许多同学都写错了。这几题答得不好的原因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没有跟上物理教学的要求。这点上很令人头痛。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随后又点明了多力合成的办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理解。紧接着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分力夹角的关系,还将初中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2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