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方山子传》导学案共2课时

《方山子传》导学案共2课时

《方山子传》导学案共2课时
《方山子传》导学案共2课时

《方山子传》导学案

惠东荣超中学主备人:黄珊审核人:黄晓雁复备人:黄珊

【导学目标】

1.结合注解及上下文,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导学课时】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河东狮吼”典故导入(2分钟)

河东狮吼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位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本文的主人公——方山子。

河东狮吼的典故来源于北宋隐士陈季常和妻子柳月娥。比喻妇人妒悍也借以形容男子惧内,至今仍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而陈季常即是方山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方山子的简历:

名:陈慥

字:季常

号:方山子(因信佛,自称龙山居士)

住址:光、黄间的岐亭

职业:无业游民

经济状况:赤贫

家庭背景:官二代、富二代

二、作者回顾(3分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回顾学过的苏轼诗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下面就让我们和北宋大文豪苏轼一起走进方山子的世界吧!

三、自主学习(10分钟)

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2)庵居疏食,不与世相闻。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2、“方山子”称号的由来是什么?(2分)

3、文章前两自然段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方山子的“两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3分)

四、小组讨论(7分钟)

五、反馈精讲(12分钟)

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逐渐长大成人后,就改变志向专心读书,想要凭借读书在当今政坛施展自己的抱负。(2)庵居疏食,不与世相闻。

在草庵里居住以蔬菜为食,不和世人相来往。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2、“方山子”称号的由来是什么?(2分)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3、文章前两自然段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方山子的“两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3分)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明确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终不遇: 不得志,不被重用

B. 余既耸然异之: 害怕的样子

C. 欲以此驰骋当世: 纵马奔跑

D. 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

解析: 选A。

B.惊奇的样子;

C.施展抱负;

D.遗留下来的样式

2、下列各组中加红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 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②余告之故

C. ①因谓之方山子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②余谪居于黄

解析:选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红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蟹六跪而二螯

B. 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选A 。连词,表并列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4.对加红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解析:选A

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七、课后作业(1分钟)

翻译第3、4、5自然段,归纳出方山子“侠”在何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 今日几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3)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3分)

3、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4分)

三、小组讨论

四、反馈精讲

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借此机会与我骑在马上谈论军事及古往今来的成败得失,自认为是当世豪杰、志士。(2)今日几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些精明勇敢的神色,还在眉宇间,又怎么会成一般的山中隐士

呢?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穷山隐居,这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2、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3分)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3、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4分)

明确:不是。方山子的有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五、拓展训练

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不是。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六、当堂训练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

B. 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C. 岁的帛千匹岁:每年,名作状

D.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使酒:因酒使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C.①此岂无得而然哉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②然志犹未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余所以至此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B.而其家在洛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使骑逐而射之弃甲曳兵而走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4、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6.14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一轮复习检测学案 《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3.拓展文言阅读,概括与分析文意,准确判断句读和翻译文言句子 【自学质疑】 任务一:有声诵读....课文,边读边重拾记忆....文中已标注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二:浏览..课下注释,记忆..其中的重点知识解读 任务三:读一读...,记一记...,落实《学案导学》P87“识记”部分 【训练展示】 1.重点词语 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⑵闾里之侠皆宗.之 ⑶稍壮,折节..读书 ⑷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⑸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⑹过岐亭,适.见焉 ⑺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⑻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⑼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⑽①使.酒好剑②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 ③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⑾方山子傥.见之与 2.通假字 ⑴往往阳狂污垢 ⑵方山子倘见之与 ⑶前十有九年 ⑷犹见于眉间 3.古今异义 ⑴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⑵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⑷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4.词类活用(先指出活用,再解释) ⑴岁.得帛千匹 ⑵见方山子从.两骑 ⑶余既耸然异.之

5.特殊句式 ⑴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⑵亦足以富乐 ⑶鹊起于前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⑸何为而在此? 6.一词多义 因:小结:“因”的意义和用法 (1)因谓之方山子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不如因而厚遇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蒙故业,因遗策 (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而:小结:“而”的意义和用法 (1)俯而不答,仰而笑 (2)使骑逐而射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终日而思矣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某所,而母立于兹 7.重点语句翻译(先划出得分点,再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8.积累课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古人的“名”和“字”的关系)

方山子传导学案及练习

《方山子传》练习学案苏轼 1.“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guàn帽子②zhù戴 B.①guān帽子②zhuó戴 C.①guàn戴着帽子②zhù穿的衣服 D.①guān戴着帽子②zhuó穿的衣服 2.“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庵居蔬食”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A.①祖宗②食物 B.①尊崇②吃 C.①同宗②粮食 D.①宗族②给……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 书 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因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推崇)之 B.稍壮,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读书 C.方山子傥(或许)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纵马奔跑)当世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庵(在小草屋)居蔬食 B.余既耸然异(感到惊奇)之 C.见方山子从(跟随)两骑 D.岁(每年)得帛千匹 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②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D.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亦足以富贵 9.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D .②③⑤⑥ 10.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5《方山子传》学案设计(含答案)

《方山子传》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方山子虽身处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 二、导读 (1)作者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背景介绍: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3)传记 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三、导思 1、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2、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 3、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4、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5、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资料?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6、“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预习课文] 1、字音 闾( )里折( )节岐( )亭陈慥( ) 矍( )然勋( )阀阳狂垢( )污傥( ) 2、重点字词 稍壮,折节读书 然终不遇 庵居蔬食 方山子亦矍然 适见焉 问余所以至其家 环堵萧然 前十有九年 然方山子世 当得官 往往阳狂垢污 方山子傥见之与 [问题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 2、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4、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欲以此驰骋当世:纵马奔跑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下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准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课学案 教师版

新概念英语第2课学案 Part 1 Words 1. until 1) prep 直到……时候 *till 直到,多用于口语 Eg. I sometimes stay in bed until luntime. *from morning to /till night 从早到晚2) conj. 直到……时候(后面加句子)Eg. I stayed in bed until he woke me up. 2. outside 外面 inside 里面 beside 旁边 besides 此外,而且,除….之外 3. ring 1) n.环状物,戒指 Eg. a gold ring 金戒指 *dark rings around her eys 黑眼圈 *ring-road 环状公路 2) v. (零,电话等)响==rang==rung Eg. The door bell rang just now. 3) v. 打电话=call *ring sb = call sb *ring off = hang off 挂断电话 4. repeat v. 重复 *repetition n. 重复 Part 2 Grammar * 一般现在时 1. 意义: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2.句型:主语+am/is/are +其他。 主语行为动词+其他。 3.动词表第三人称单数规则 1)一般加+s Eg. give—gives 2) 以s, x, sh, ch, o 结尾的动词加+es Eg. fix—fixes go—goes dress—dresses watch—watches wash—washes 4. 经常搭配的时间短语 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seldom, never, occasionally = sometimes frequently = often 放于行前系助后 Eg. He doesn’t always come by train. ●现在进行时 1. 意义:正在发生的动作 2. 句型:主语+am/is/are doing sth. 3. 动词变现在分词规则 1)一般加+ing Eg. do—doing 2) 以ie结尾的动词,变ie为y 再加ing Eg. lie—lying die—dying 3) 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Eg. stop—stopping run—runniing swim—swimminig 4) 以e结尾的,去e,加Ing Eg. come—coming 4. 有些单词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come go arrive leave move Eg. I am coming to see you. 我要来看望你。 The bus is coming. 公交车要来了. 5. 常搭配的时间 Now at present Look! Listen! ●感叹句 1.句型:How+adj/adv +主+谓+其他! What+ adj+不可名/可名复+主+谓+其他!What +a/an +adj+可名单+主+谓+其他! Eg. How fast he runs! 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 What nice food you cook!

《方山子传》(导学案).doc1

《方山子传》导学案(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重点、难点】 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 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的疑问】知人论世初读课文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 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见教材附录《唐宋八大家小传》。 二、写作背景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三、预习作业 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有,通“又”) ②前十有九年(见,通“现”,显现) 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 ..当世(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②方屋.而高(古义:帽顶。今义:指房屋) ③而妻子 ..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使从事 ..于其间(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 ..至此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 (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尊奉)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第1课时 【旧知检测】 传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和世系、生平行事。 【考点呈现】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尝试练】 (一)作者及思想简介 1、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2、苏轼的思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3、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相关链接: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闾(lǘ)里折(zhé)节岐(qí)亭陈慥(cào) 矍(jué)然勋(xūn)阀 阳狂垢(gòu)污傥(tǎng) (三)课文解读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lǘ乡里)之侠皆宗(尊奉)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晚乃遁(归隐)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方山子传》学案练习

《方山子传》自主探究学案 一、趣味链接 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隐居龙丘。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自学目标 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三、自学任务 1、通读文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少.时()著.帽()见.于眉间()阳.狂()傥.见之()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要求:不参考资料,利用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阳.狂垢污傥.见之光、黄间.隐人 稍壮.驰骋 ..当世弃车 马,毁冠服 ..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使.酒好剑 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独来穷.山中 而.其家在洛阳庵.居蔬.食所著.帽 方山子怒.马独出环堵萧然 .. 总结归纳在上面的题目中,你运用了什么推断法: 3、重点语句翻译(要求:圈出重点词,注意句式,语意通顺)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传学案(精细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 一、作者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二、字词正音 闾()里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污()傥()见之与

三、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古时)方山冠之()遗像()乎?”因(于是)谓()之方山子。 2、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单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

4.3电解池 导学案 第2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银 【学习的重难点】氯碱工业的制碱原理及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铜 【旧知回顾】 1、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 3、Cl-,该溶液放在用惰 性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35.5:108 B、16:207 C、8:1 D、108:35.5 3、从SO42-、Ag+、NO-3、Cl-、H+、Cu2+、Ba2+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采用惰性电极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2)若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3)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为 【学习新知】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通电时移向阴极,放电;通电时移向阳极,放电; 电极反应方程式为:阳极:阴极 总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 I、两极均产生气体 II、溶液先变红,说明有生成 III 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生成。 2、铜的精炼 I.装置要求 阳极是,阴极是,电解质溶液是 II.化学原理 阳极反应阴极反应 III.电解特点 a.粗铜中的铜迁移到纯铜上 b.CuSO4溶液的浓度 3、电镀 ①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②电镀的目的 电镀的目的主要是 ③电镀的原理 阳极: 阴极: 电镀液: 3、电冶金 (1)金属冶炼的本质是什么? (2)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3)电解冶炼主要适用于制备哪些金属?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学生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了解传主的重要事迹和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了解传主的重要事迹和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

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二、课内知识梳理 1.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闾(lǘ)里折(zhé)节岐(qí)亭陈慥(cào) 矍(jué)然勋(xūn)阀阳狂垢(gòu)污傥(tǎng) 2.归纳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词类活用: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 【教师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作者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 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 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 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作者与作品】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 闾()遁()庵()居谪()居矍()然

(导学案)第2课时 分橘子

一除法 第2课时分橘子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通过分橘子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西天取经,他们化缘得来一些橘子,你们看,这里一共有几个橘子?孙悟空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二、新知探究: 1、体会平均分后十位上出现有余数的情况。 (1)课件再次显示48个橘子画面。 (2)请每个同学用代表橘子的小棒实际分一分。 (3)组织小组讨论:有48个橘子,如果平均分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可以分到几个橘子? (4)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2、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投影显示学生的小棒图,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认识余数。 3、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48”表示把48 个橘子拿去分,“3”表示平均分给3 个人,商十位上的“1”表示可以分到 1 捆,十位上的“3”表示整捆分,三个人每人 1 捆分掉了3 捆,1 表示整捆的还剩下 1 捆,加上个位上的8 表示一共还剩下18 根,商个位上的 6 表示每人还可以再分 6 根,剩下18 根刚好分完,余数为0。 4、算一算,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算一算,想一想,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组织学生对孩子的板演进行评价。 5、练一练。(1)先由学生独立解答课本练一练的第二大题,指名板演。(2)学生讨论:比较每道题的竖式过程,并说一说 (3)组织全班学生对孩子们的板演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第 5 页“练一练”第1、2 、3、4 题。 四、满载而归: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十位上除不完的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理解竖式每一步的意义。) 五、达标测评: 1、填空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必须()余数。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本课时为第二课时,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赏析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 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 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 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④使从事于其间( )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⑥方山子怒马独出()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②何为而在此?()【自主学习指导】 温故知新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⑤庵居蔬食( 答案提示: 练习1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 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 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①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 ②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③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 ④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⑤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⑥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2(1)【参考答案】(见,通“现”显现;有,通“又”;阳,通“佯”假装,与通“欤” 语气词吧) (2)【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 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 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 (4)【参考答案】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④并、接着,表 承接连词 (6)【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省略 句⑤宾语前置句 【我的疑问】 重在掌握 探究案 [问题1]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参考答案】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 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 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 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问题2]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探究指导】 注意探究总结方 法规律。

2020版语文新步步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 含答案解析

第8课 方山子传 1.一词多义 (1)谓????? 因谓.之方山子:叫、称呼,动词自谓.一世豪士:认为,动词 (2)而????? 俯而.不答:连词,表承接使骑逐而.射之:连词,表修饰方屋而.高:连词,表并列 (3)之????? 而岂山中之.人哉:的,结构助词余既耸然异之.:他,代词故为之. 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指示代词 2.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 之: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 (2)见方山子从. 两骑:使动用法,使……跟从。 (3)岁. 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3.文言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也。 (2)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3)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呼余宿(于)其家”。 4.翻译下列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他家四壁萧然无一物,但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带着自足的神色。(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但)他都舍弃不取,独独到这荒僻的山里隐居,这难道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一、结构图解

异????? 1.少年侠义,晚年隐逸2.安于贫困,乐于隐逸 3.少年意气,精悍犹存 4.足以富乐,皆弃不取 5.光、黄异人,傥见之与 二、中心主旨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真是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时世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作者为方山子写传出于什么动机?请结合作者的遭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悲叹自己的遭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

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传练习 二、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1)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 ①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②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 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④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 ⑤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____________。 ⑥皆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 ④方山子傥见之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页 1 第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从事于其间()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 ⑤亦足以富乐()⑥方山子怒马独出()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②何为而在此?()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骑逐而射之()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⑤庵居蔬食(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