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1 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

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

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

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

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学准备】

刻度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纸条,图钉。

【情景导入】

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课,大家也都有了新课桌,就让我们来量量新课桌有多长吧!

以前人们常用“拃(zhǎ)”作为测量单位,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大家跟老师一起来量吧,老师量的有3拃长,同学们呢?(5拃长)量的都是课桌长,为什么我们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对!有的人的一拃长些,有的人的一拃短些,这就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板书课题)

【进行新课】

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提问: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引导小结:

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直尺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

让学生明白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长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受1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师:你们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真不错。如果让你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会吗?

学生用手势汇报。

教师介绍并示范用手势比划1厘米长度的方法:伸出左手食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掐着左手食指的宽,再抽出左手的食指,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厘米。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放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么4厘米又有多长呢?

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4的长就是4厘米。

提问:(1)4厘米有几大格?5厘米有几大格?8厘米呢?

(2)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更多的4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4厘米的长度。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在尺子上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用厘米量

(1)估一估

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5厘米长的彩色纸条,用手指比一比,估一估,这张纸条大约有多长?

汇报结果。

问题: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用尺子去量一量。

(2)量一量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出纸条的长度。

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讨论:哪种测量的方法最好。

课件演示最好的测量方法: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合作再测量一次。

(3)量一量下面的物体的长度约是几厘米。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宽。

【课堂作业】

1.看一看,铅笔长厘米。(教科书第4页的“做一做”。)

2.辨一辨:这样测量蜡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

答案:1. 8

2.小明测量蜡笔的长度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测量,还运用刚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你们就会变得更聪明、更能干。

【课后作业】

1.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2.完成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尺量

刻度尺用厘米尺量的方法

每1大格都是1厘米

几大格长度就是几厘米

1.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基本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1厘米的时候,教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以0为起点的认识水平,因此当教师问1→2是几厘米的时候,学生很自然说是2厘米。这时教师应该强化起点,引导学生看清楚1→2的起点是1,而不是0,这样学生就会顺利说出1→2也是1厘米,从而不会出现误解。

没有0刻度怎么办

数学课上,山羊老师让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小兔拿出尺子一看,傻眼了!原来他的尺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兔急得直掉眼泪。同桌小熊见了,对小兔说:“不要急,我有办法!”只见他拿起笔,把小兔尺子上的3改为0,4 改为1,5改为2……。这被后桌的小猴全看在眼里,他眨了眨眼后说:别改了,看我的,说着拿出一把小刀,先把小刀的左端对准刻度“3”,右端正好对着刻度“6”。小兔看了,立刻说:“这把小刀是6厘米。”小猴摇了摇头说:“你再仔细看看!”

小兔伸出手指数了数,恍然大悟:“应该是3厘米!”

小猴说:“这就对了!当不以‘0’刻度为起点测量时,要用物体末端对准的刻度减去起始端对准的刻度,即6-3=3(厘米)。”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绳子。

【复习导入】

(1)复习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什么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厘米)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量一量?

①用刻度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宽约是几厘米,桌子的长、宽约是几厘米。

②量一量黑板的长是多少。(找两名同学测量)

(2)导入课题

刚才,这两名同学测量了黑板的长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这样量太麻烦了)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出示课题),如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高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有关米的知识。

【进行新课】认识米

(1)谈话:我们通常用“米尺”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出示米尺或米尺图(下面是米尺的缩小图),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提问:

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

度有多长?(10厘米)

你还能在米尺上找出其它的10厘米吗?

(3)交流:同学们,下面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看看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4)学生活动:

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卷尺,找出1米的长度。

②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

③两臂伸平,同桌互相用米尺测量。看1米到什么地方。

④闭上双眼,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长度,睁眼再看一看,手势是否正确。

(5)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6)学生活动:两人一组,用准备好的绳子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认识“1米=100厘米”

(1)师:请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它是多少厘米。

(2)学生活动: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

(3)交流汇报。

(4)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米和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5)小结:1米里面有100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6)填一填。

1米=()厘米100厘米=()米

4米=()厘米300厘米=()米

答案:100 1 400 3

用米作单位量

(1)出示卷尺和皮尺,告诉学生这是皮尺和卷尺。

(2)学生分组活动:用皮尺或卷尺实际测量。

①测量教室的长、宽,也可以到室外测量。

②测量黑板的长。

③测量各人立定跳远的长度。

(3)讨论:尺子如果不够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汇报。

(4)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直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尺子不够长,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再用尺子接着量,然后把量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这个物体的长度。所以量的时候一定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堂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1.在实践中体验——建立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在估测中认识——加深体会

估测能加深学生对数量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3.在应用中拓展——延伸运用

测量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测量的方法。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米尺的产生和发展

古时候,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用自己身上的“尺”来测量长度。例如,把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称为“拃”;两臂分别向

左右伸直时,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称为“度”;步行时,两足之间的距离称为“步”。但是这样的测量不精确。后来在我国汉朝时,把100粒小米排列在一起的长度规定为1尺。人们就按照这个长度做成了“尺”,它的长度相当于28厘米,以后发展成1尺相当于33厘米多一点。当前,世界各国都以“米”作为基本的长度单位,又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了直尺、三角尺、折尺、卷尺各种各样的尺。同时为了测量的方便,还制定了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验线段的特点。

2.会量、画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若干,例如:牙膏盒、药盒、吸管等。

【情景导入】

1.谈话:(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爬楼梯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导入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看一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鞋盒、直和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

交流汇报。

小结:有的东西是直的,有的东西是弯曲的。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提问:找出你认为是直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都在两端有两个头)

小结: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中理解线段

①在黑板上出示三组点。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

中A组的线用尺子连接,其余B、C组学生都随手画线连接)

②提问:这3条线哪一条像数学书的边,为什么?

(A组,因为它是直的,它还有两个端点)

③小结:我们把像A组那样的线叫做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数学书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出示课题)

(4)巩固理解

提问: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①③④⑤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有两个端点,且是直的)

知识点2 线段可以度量吗?

(1)学生活动:尝试测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

(2)交流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测量的?

(3)小结:测量线段的方法是先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例现在两条线段谁长?量一量吧!

分析: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量。在测量时注意将线段的一个端点对准尺子的“0”刻度,按正确测量方式测量,读出另一端点所在的刻度即可。经测量,发现两线段长均为3厘米。

答案:①和②一样长,均为3厘米。

知识点3 画线段

(1)学生尝试活动: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2)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小结: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的方法是: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4)讨论:用直尺怎样画出6厘米长的线段?

(5)练习:画一条比10厘米短5厘米的线段。

【课堂作业】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线段不能量出长度。()

(2)弯曲的线也是线段。()

(3)数学书的4条边都是线段。()

2.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3.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

4.想一想:下图有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一共能画多少条线段?

5.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6.说一说: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爬楼梯?

答案:1.(1)×(2)×(3)√

2.①和②一样长。

3.图略

4.6条

5.走③⑥最近。

6.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一的第6题。

2.完成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先在纸上点两个点,再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线段两边的点,叫线段的端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可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

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1公里=1000米=0.621376英里(法定量)=0.540海里=2市里(华里)

1米=100厘米=1000毫米=3.28084英尺=3市尺

1厘米=0.3937英寸

1码=0.9144米

1海里=1.1516英里=1.853公里

3海里=1长海里

60海里=地球大圆1度(即赤道周长的1/360)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内容及练习一第8、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

【复习导入】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进行新课】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课堂作业】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

()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

床长2()橡皮长2()

黑板长4(),宽1()

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教室长9(),宽6(),高3()

3.填一填。

1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厘米700厘米=()米

8米=()厘米200厘米=()米

15厘米+8厘米=()厘米

4.课本练习一的第8题。

答案:1.米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

2.米厘米米厘米米米厘米厘米米厘米米

米米

3.100 5 300 7 800 2 23

4.(1)不对厘米(2)对(3)不对米(4)不对厘米(5)对(6)不对米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用呢?

小结:今天这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我们认识到了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