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及民居的影响(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全面解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典例赏析】

(2019·青岛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普洱茶树喜高温,抗寒性差,年均温在18℃~25℃为宜。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且雨量平均最宜,喜光,但不耐强光,漫射光适宜茶树生长;要求土壤深厚,但不能全湿,土壤pH4.5~6.5为宜。西双版纳被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种茶历史有1 700多年,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100米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普洱茶是以云南当地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发酵后加工制成。在以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普洱茶要借助路上运输时间进行二次发酵,如今“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下图示意西双版纳地理位置及古茶山分布。

(1)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土壤角度,分析西双版纳地区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的条件。

(3)说明催生普洱茶采用“渥堆发酵”技术的原因。

答案(1)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普洱茶树不易受冻害影响;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山地地区多云雾、多漫射光,利于普洱茶树生长。

(2)西双版纳位于红壤发育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普洱茶树生长;坡度小于25°,有机质易积累,土壤较深厚肥沃;有一定的坡度,土壤不易积水,透水性好。

(3)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

解析(1)根据材料,“普洱茶树喜高温,年均温在18℃~25℃为宜”说明对温度要求高,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年均温适宜;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使

普洱茶树不易受冻害影响,满足普洱茶树“抗寒性差”的特点;受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大,满足“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的要求;山地地区多云雾、多漫射光,满足普洱茶“喜光,但不耐强光,漫射光适宜茶树生长”的特点。(2)普洱茶生长要求土壤pH4.5~6.5为宜,西双版纳位于红壤发育地区,土壤呈酸性,适宜普洱茶树生长;根据材料,“茶树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100米且坡度小于25°的地区”,坡度小于25°,有机质易积累,土壤较深厚肥沃;有一定的坡度,土壤不易积水,透水性好。

(3)根据材料,“渥堆发酵”技术可将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说明普洱茶传统发酵时间长,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普洱茶路上运输时间越来越短,难以利用该时段进行二次发酵;现在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制茶工艺的提升;市场需求量增大,普洱茶供不应求需要新技术制茶。

气候与民居

【典例赏析】

日本靠近日本海一侧以及从本州北部到北海道地区,由于经常出现大雪天气,因而在

日语中被称为“豪雪地带”。日本岐阜县白川乡是日本有名的“豪雪地带”(如图1),曾经有过积雪53cm的记录,白川乡有日本规模最大的“合掌造”村落,“合掌造”是日本一种独特的传统民居(如图2),为木造建筑物,不用一根钉子,屋顶以七八十厘米的茅草覆盖,呈“人”字形,两侧约有60°夹角,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1995年12月“合掌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还被誉为“现实世界的童话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去观光。

(1)分析日本“豪雪地带”降雪量“特别豪”的主要原因。

(2)从气候、地质、建筑原料等方面简述形成“合掌造”民居建筑特色地理原因。

(3)简析合掌村水库、水渠众多的自然原因。

【答案】

(1)“特别豪雪地带”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从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合掌造”村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冬季多暴雪,屋顶厚且坡度大,雪不易堆积;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掌造”建筑结构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发生地震时木材和茅草对人员伤害小;当地植被茂盛,稻草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3)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

【详解】

(1)日本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岛屿西部受到山脉阻挡抬升,降雪量大。

(2)日本“合掌造”村落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地区,冬季多暴雪,“合掌造屋顶厚且坡度大,雪不易堆积,避免屋顶被雪压塌;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合掌造建筑结构支撑作用强,不易倒塌;“合掌造的建材是木材和茅草,发生地震对人员伤害较小,当地木材丰富取材便利,民居特色与当地多雪、多地震的环境有关”。

(3)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日本国土面积小,河流短小流急,地表水容易流失。修建水库多,有利于调节径流季节变化。水稻需水量大,需要引水灌溉,所以修建的水渠多。

【点睛】

白川乡合掌村位于本州岛西侧。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携带水汽多。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区域建筑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相适应。水库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角度分析。水渠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从作物特点分析。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 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2018年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环境对于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工业布局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从污染物的类型考虑,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应布里在居民区盛行风向下风地带的郊外。 在季风区要布局在与当地主要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使工厂排放的大量烟尘、有害气体不至于吹到居民区。在厂区与生活区之间应有绿化带。以便净化空气。需要大量工业用水、又要排放大谙污水的工矿企业,工厂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居民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2)城市工业布局要符合工业布局的原则。 如:用地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摆放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大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有严重污染、一时又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具体地说,应布置在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城市风”范围以外,)并考虑到盛行风向的影响。 (3)要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区域综合治理。

某些工业部门产生的“三废”有可利用的部分,可 在附近布局配套工厂就近加以利用,将污染物有效地控 制在生产过程之中,使一个工厂的废物成为另一个工厂 的资源.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目的。如某地区,铜矿和煤矿资源都比较丰富,拟建铜矿冶炼厂,同时建火电厂为其提供电力。但铜矿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企的二氧化硫,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有大觉的粉煤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因二氧 化硫是制硫酸的原料,而粉煤灰也可用来制造建筑材料,所以在附近建硫酸厂和粉煤灰建筑材料厂。 (4)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布局在盆地或谷地中,耍 布局在通风良好的地区,以免污染物难以扩散而造成污 染事故。 (5)设置卫生防护带。 在工业区和居民区之间设里防护带,植树造林.可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6)作无害处理。 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建立焚烧炉或深埋废清; 增加除尘装置和化学手段,清除烟尘和有害气体。 有些工业部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电子、感光 器材、精密仪表、航天工业等,需要建立在空气比较洁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高考题组)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史鹏鹏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011·课标卷3~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2011·福建卷1~2题)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4~5题。

4.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5.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2010·浙江卷5~6)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6~7题。 6.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 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

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江苏专用)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知识点同步卷: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域类型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世界上每10头奶牛中就有6头属于荷兰的荷斯坦奶牛,荷兰奶酪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图示为“荷兰北部某家庭牧场生产联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018南京学情调研,25)该家庭牧场( ) ①市场适应性强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专业化程度高④加工能力强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据材料分析可知,该家庭牧场生产联系部门有机器人公司(机械化程度高)、上门收奶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优质饮料合作社(专业化程度高)。 2.(2018南京学情调研,26)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 ) ①地形②气候③交通④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材料分析可知,导致荷兰乳制品产量高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优质的环境)和技术(机器人公司、专业化育种公司等)。 下图甲、乙两国都以生产和输出粮食较多而闻名于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2018如皋一调,23)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类型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②甲国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乙国高 ③甲国比乙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④乙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比甲国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据图示,甲国为泰国,乙国为乌克兰。甲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乙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但商品率不高,耗用劳动力比较多、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 4.(2018如皋一调,24)关于甲、乙两国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甲国比乙国土壤肥沃,地势平坦 ②甲国比乙国人口多,劳动力丰富 ③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 ④甲国比乙国经济水平高,科技水平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乙国为乌克兰,黑土肥沃,乌克兰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泰国;泰国远比乌克兰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泰国比乌克兰纬度低,水热条件更优越,适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9南京、盐城一模,13)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

图 10 荒 100° 110° 昆明 贵港末站 中 南 半 岛 皎漂首站 主要城市 管道 >500米 图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1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2.两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A .台风活动频繁 B .锋面活动频繁 C .气温变化大 D .季风的不稳定性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培育良种 C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 .改良土壤 我国曾经的“三大荒”,如今已 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北大荒、西大荒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 .市场 交通 B .土壤 光照 C .热量 水源 D .热量 地形 5. 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 扩大至24°N ,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6.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商品率高 B. 粮食单产高 C. 农场规模大 D. 水利工程量小 右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25~26题。 7.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市场因素 C .农业技术 D .交通运输 水果玉米既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的食品。据此完成8题。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 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 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 影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 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 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陡坡开荒:水土流失 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 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分析角度 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对策分析 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 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5)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高中地理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精析】 1.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1)根据工业的环境要求 2. (1)有空气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①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如某地常年盛行西风,则应布局在城区的东侧,如图1中A处。 ②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如图2为我国华北地区某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此类企业可布局在图中A、B两处。 ③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带,如图3从风向玫瑰图知该地区最小风频的风是西风,最大风频的风是东北风,故空气污染企业应布局在A处。 ④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宜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如图4中的A、B处。

(2)有水体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如图5河流由A流向B,在选择时自来水厂宜布局在C处,化工厂宜布局在D处。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示意图 填表完成不同污染类型企业的布局 【高考例析】(新课标II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答案】(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任答1点)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任答1点)(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任答1点)(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析】整体分析:本题组以数据中心的建设为载体,考查工业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的条件和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区域产业发展措施的评价,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数据中心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主要从基础设施、市场和人才等角度作答。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相应的通信、市政配套设施完善;东部地区工业发达,数据需求大,接近用户,且多高端人才,方便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2)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主要结合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的特点,从政策、生产成本、地理位置三个方面分析,如根据贵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可以判断其政策支持力度大;结合该地区气候凉爽、用电成本低、自然灾害少这一特点,可以推断该地区生产成本低;根据图中贵安新区与贵阳距离的较近,可以判断其贵安新区距离贵阳近,基础设施较好。益处的实质是分析产业集聚的地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1讲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考点一|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考向1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2016·全国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考向2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015·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2~3题。 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鲁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3讲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3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1.工业区位 因素 2.工业生产 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 主要工业导向类型的特点及区位选择。 (综合思维) 2.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进行工业布局的 合理选择,掌握工业区位分析方法。(综 合思维) 3.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的分析,正确认识工业生产影响环境的 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建立人地协调 观。(人地协调观) 1.以统计图表或资料为背 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布局等知识,考查频 度高。 2.运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分 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综 合分析、评价工业生产活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 查频度中等,考查形式多 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读工业区位因素图,回答问题。

(1)自然区位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政策等。 2.工业区位选择与工业布局 (1)工业区位选择: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示意图 五种类型分别是: ①类型对原料的需求量最大,可判断为原料指向型工业; ②类型对技术要求最高,可判断为技术指向型工业; ③类型对劳动力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④类型对市场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市场指向型工业; ⑤类型对动力要求最高,可判断为动力指向型工业。 【易错提示】集成电路等电子制造工业,技术要求高,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而电子装配工业,生产耗用劳动量大,技术要求并不高,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交通和科技的发展 读宝钢工业区位图,回答问题。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 3.土楼 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 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 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 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 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 道,其主要目的是D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 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 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 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 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接下来大家跟随小编的脚步,去领略领略不同环境下的住宅建筑吧! 6.传统川西民居 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 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 暖等多方面。 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 生活习俗。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 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 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 居的标志符号。 7.徽派建筑 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 候特点决定的。 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 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 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这一非常实 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 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 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 广东骑楼 骑楼,在粤语中亦可引伸为“露台”,潮州人称为五脚砌,闽南语称亭仔脚,是具有浓厚的华南特色的建筑设计,用于唐楼建筑。 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 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 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