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上历史新教材复习提纲完整版(2018.1)

人教版八上历史新教材复习提纲完整版(2018.1)

人教版八上历史新教材复习提纲完整版(2018.1)
人教版八上历史新教材复习提纲完整版(2018.1)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走私:(1)背景:英国为了改变贸易不利局面,向中国走私鸦片。

(2)危害:白银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加重百姓负担;摧残国人体质;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2.林则徐禁烟:(1)措施:在广州,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3至25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3)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4.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

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5.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6.结果:中国战败,1842年8月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

的不平等条约。

7.补充条约:

(1)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1844年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华权益。

8.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2.主凶:英、法;帮凶:美、俄

3.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英法美俄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

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英法美和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抢劫、火烧圆明园。

2.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中俄《瑷珲条约》条约是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经过

1.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后在广西传教。

2.开始的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3.永安建制——永安封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冀王石达开。——标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5.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2)目的: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6.北伐和西征:(1)开始时间:1853年;(2)目的: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3)概况:北伐军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7.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调整与改革:(1)目的:为了改变不利局面。

(2)措施:○1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

○2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9.天京陷落: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攻陷天京。——标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单元近代化早期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1.目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5.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

(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进步性: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8.启示: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1895年

3.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经过:○1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2黄海大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名将士殉国。

○3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牺牲;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

○4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表现: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时局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戊戌变法(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二、经过

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变法、迁都。(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最大的报刊: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三、结果:失败。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五、意义: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六、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六、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

2.发展:清政府为了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通过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方式,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也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5.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2.爆发: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3.经过:○1廊坊阻击战中,八国联军惨败,退回天津。○2攻占大沽炮台,慈禧太后对外宣战。○3在北京,清政府鼓励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4天津保卫战,与侵略军争夺老龙头火车站,并炮轰紫竹林租界。聂士成殉国。

4.结果: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下令绞杀义和团。联军在北京屠杀、劫掠。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与签订国: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

3.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性质: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

二、同盟会

1.成立条件:(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2)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3)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建立: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4.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

1.内容:“民族”(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2.作用: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进步性:①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软弱,不敢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2.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并与袁世凯相勾结

四、辛亥革命的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经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2.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4.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导火线:“宋案”—宋教仁于1912年组建国民党,在国会占明显优势,1913年准备北上组阁时在上海遇刺身亡。

2.时间、领导人:1913年,孙中山、黄兴

3.结果: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政策: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三、护国战争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

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1916年袁世凯取消帝制,绝望死去。

四、军阀割据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

2.割据: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滇系军阀唐继尧占云南、贵州;桂系军阀陆荣廷占广东、广西。

3.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代表作: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并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③文学革命。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

5.评价:①进步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②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③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经过

(一)爆发:

1.时间、地点、主力: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扩大: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

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三、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①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四、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意义: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六、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貌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4.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主要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措施: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2.成果: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3.顶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是从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国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成果是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的召开(1923年6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成立,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时间、总司令:1926年,蒋介石

3.主要战场:湖南、湖北;重要战役:汀泗桥战役和贺胜桥战役;铁军: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三、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1928年,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了一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结果:失败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10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部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

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形成: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发展:

(1)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根据地扩大: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冬,江西瑞金,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国家的初步尝试。

四、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经过: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吴起镇会师(1935.10)——会宁会师(1936.10)

4.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5.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贵州遵义

○2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7.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2.借口:柳条湖事件;

3.经过:日本关东军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4.结果: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抗争: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共产党派

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标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二、一二·九运动

1.背景:华北危机(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2.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3.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背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中共态度和努力: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4.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经过:日本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被拒后炮轰我军防地,守军奋起抵抗。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平津保卫战:(1)殉国英雄:赵登禹、佟麟阁;(2)结果:平津相继失陷。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经过:(1)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2)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影响: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

1.爆发: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2.抗战英雄:姚子青(宝山保卫战)、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

3.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

4.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充分说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地点:1937年9月;山西平型关

2.部队、指挥者: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

3.意义: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全面抗战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发展:中共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时间、指挥者、地点:1940年;彭德怀;华北

4.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5.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改变策略;在日本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共同抗敌民族英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殉国;反扫荡中,左权将军牺牲。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

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反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2.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四、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1)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23课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

2.目的:蒋介石一方面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共身上;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结果:1945年10月10,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三、国民党发动内战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论断: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反击: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实施: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据: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2.胜利: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四、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

2.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作用: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禁缠足、改礼节、改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2.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三)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新式教育的发展

1.创办新式学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2.废除科举制:1902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3.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二、近代新闻业的发展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三、近代出版业的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1、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 三、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四、B、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五、C、结束了一百多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六、D、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 七、2、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员”,这次战争是( C ) 八、A、抗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侵朝战争D、美国独立战争 九、3、1952年,许多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感到非常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B ) 十、A、镇压反革命B、进行了土地改革C、加入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4、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B ) 十二、A、镇压反革命B、巩固人民民主政权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D、进行土地改革十三、5、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一五计划期间,下列属于东北工业基地的有①鞍山钢铁公司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沈阳第一机床厂④大庆油田(C ) 十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十五、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B ) 十六、A、土地改革的完成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十七、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D、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制定 十八、7、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A ) 十九、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二十、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朴D、人民公朴、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二十一、8、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C ) 二十二、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 二十三、③自然灾害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十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十五、9、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A ) 二十六、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二十七、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二十八、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二十九、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十、10、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D ) 三十一、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营经济 三十二、⑤中外合资企业⑥外商独资企业

鲁教版八年级上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八年级上)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包括:、 、、、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和亚洲的、和。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进入。 2、约从年开始,在非洲的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之称。 4、公元世纪,国王统一了(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5、约公元,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 2、公元,希腊半岛和出现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 3、年,罗马建立了。年,开始独揽大权,建立。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的结束。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世纪,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2、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进行。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古国名河流文明初现统一时间文明成果(或代表制度) 古埃及尼罗河约公元前3500年约公元前 3000 金字塔(法老的坟墓)胡夫 最大 古巴比伦幼发拉底 河、 底格里斯河 (伊拉克) 公元前3500年以 后 公元前18世 纪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 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 的成文法典。目的是维护奴 隶主利益 古印度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种姓制度,(婆—刹—吠— 首) 古中国黄河(母亲 河) 公元前2070年分封制司母戊鼎 注意:1、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对哪个阶层最有利:答案刹帝利 2、归纳与古印度有关的文明: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3、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实质一样:都是奴隶制文明 4、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答案因为:他们较早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5、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朝) 指南针(北宋)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海洋文明) 西 方 文 明 古 希 腊 雅典 1、公约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2、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 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最高峰。(最高权力机 构——公民大会) 伯利克里改革内容:(政治经济文化) 希腊文明最早出现在公元 前2000年,叫爱琴文明 (西方文明就发源于古希 腊) 斯巴达1、崇尚武力,施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犹如 一座大军营。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世界近代史部分(开始于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文 艺 复 兴 时间背景地区中心思潮实质代表人物作用 14世 纪前 后 地中海地 区生产关 系的发 展,资产 阶级兴起 意大利, 随后扩 展到欧 洲 人文主义: 要求以人为 中心,而不是 以神为中心; 提倡发扬个 性,追求现世 生活中的幸 福 新兴的资 产阶级文 化的兴起 但丁《神 曲》; 达芬奇《蒙 娜丽莎》、 《最后的晚 餐》; 莎士比亚 《罗密欧和 朱丽叶》 1、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 领域的繁荣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 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 基础 发现“世界”和“人”的时代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原因客观条件主要经过影响 1、欧洲 商品经 济的日 益发展 与扩大 2、西欧 国家“寻 金热” 1、指南针 的应用 2、地圆学 说的深入 人心 3、航海技 术的进步 航海家事迹支持国 家 1、世界开始连 成一个整体 2、欧洲大西洋 沿岸的工商业 经济繁荣起来, 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产生与发 展。 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进入 印度洋 葡萄牙 达·伽 马 到达印度,找到了通往 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 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 等 西班牙

2017年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主要教学内容 这一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2016年部编最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三个单元,叙述从隋朝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共21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5课);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13课);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第14-第21课)。另外,增加了一节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需34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0个课时,活动课占1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其余为考试检测试卷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措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虽然经过上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方法,但是,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已经完全能自主学习了,有的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高一历史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为了让全体高一教师深刻领会新教材编写理念,贯彻新教材课标要求, 2020年8月1日至3日对全省高一教师进 行了新教材专题培训。培训虽早已结束,但回顾起来,收获满满。在这三天培训中,我聆听了各位名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了教学名师的风采,也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精彩讲解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理解了新教材编写的价值导向:一是体现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二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新教材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时代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使初高中课程相衔接,避免因初高中课文跨度太大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的情况出现,新教材继续采用历史时序的编排方式,逐渐铺展历史的脉络。必修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又比初中有所提升。新教材既要求贯穿整个通史,也要求全面覆盖各个重要历史节点,这就导致教材存在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密度大、课文较为浓缩等状况,迫切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 新教材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发展。历史教学 的价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就不再是让学生记住繁杂的历史知识,而是要学

会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问题。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没有必要再从头讲到尾。 此外,这次培训还让我认识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贯 彻新课标,因此,我们教师要钻研和把握课标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必修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一是可以对每节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强干弱枝,突出重点。二是对单元内容按朝代按专题等进行整合。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当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这次培训既解决了我过去的一些困惑,又使我产生了新 的困惑。比如在面对教材内容较多和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整合课程资源。我的困惑在于:若是按专题如政治、经济、文化这样来整合,是否违背了通史教材的初衷,回到过去老的专题教学中去?对于这一点,我目前的思考还不够清晰。 最后,对于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以第一单元第二课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二课的标题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段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地熟悉及感兴趣,许多典故他们都耳熟能详。因此这节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历史具体的知识点,形成更上位的历史认识,通过争霸战争和商鞅变法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大发展、大

初级中学历史部编版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doc

初中历史部编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8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部颁新编初中历史有关九年级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初探的培训。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所使用的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培训让我受益非浅,它使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更新,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韩老师首先讲解了核心素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故事的引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不但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知晓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及课堂的重要意义,理解了课堂革命让核心素养落地。而后又讲了有关教材的解读与策略初探,单元教学解读与教学建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教育宗旨及历史教育的核心任务等内容。 通过主编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

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问题思考”、“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做到课文旁设充分用,课文后设课内用。引导学生依托课本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准确理解当代的政治特点。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第30课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本课内容有三个部分:联合自强的西欧、崛起中的日本和独立自主的 不结盟组织。由于这三种力量的冲击,两极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第29课所讲述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冷战’”,是本课的背景,第32课“两极格局的瓦解”是本课内容的延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3)教材的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要充分地利用图片资料说明教材所反映的问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亚非的独立运动”。在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区别上,高中教学重在问题的分析。本课第一目“欧洲共同体的形成”、第二目“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这两个部分,除了着重分析原因和影响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美欧关系、美日关系的演变以及变化的原因上进行延伸。第三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其特点上,通过特点得出其历史影响。 学生分析 高中的学生对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欧盟、麦克阿瑟、新干线、日本经济的崛 起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分析美欧、美日关系很有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表、历史材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分析国际关系的诸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原因、形成的标志,欧共体的发展和影响;日本崛起 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倡导人、标志、特点、历史影响。了解美欧关系、美日关系变化的史事。 二、能力与方法 1、归纳欧共体形成的原因、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 因和影响。 2、掌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史实依据。 3、分析美日关系、美欧关系演变的史实及演变的原因。 4、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史新教材

[2018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基础知识]2018年高中历 史新教材 【导语】在学习高一 __过程中,要掌握好每一个重要的点,进行复习和归纳。下面就让大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__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 __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 __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 __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是最具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 __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 __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试卷(含答案)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 1、本试卷为开卷试题,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卷Ⅰ(选择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标号填 在表格中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 题号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1、体现中国人民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事件是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2、(2011河北中考)右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卷Ⅰ 卷Ⅱ题号 1-24 25262728卷面 得分得分评卷人

3、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 4、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 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从中可知 A.抢劫圆明园仅是英法联军所为 B.华人对联军到来圆明园一事一无所知 C.联军和华人都对圆明园所藏珍宝垂涎三尺 D.法国军官下令允许华人劫掠圆明园 5、《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 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7、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 作用在于 A.提高了行政效率B.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 主要是指它 A.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B.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世界历史知识点(人教版)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部分 (八年级下四、五单元及九年级上) 一、上古人类文明 【考试说明】 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北:八下P90 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北:八下P91《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北:八下P92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 4.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北八下P90:第17课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5.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 北:八下P95 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 6.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八:下P94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二、中古亚欧文明 1.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北:八下P101 公元646年,日本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制度,统一租税;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八:下P102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一面团结阿拉伯人的旗帜,穆罕默德率领信徒,打败了麦加贵族,建成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国家。 三、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北:八下P120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随叔父来到中国元朝的上都,在中国当了17年的官,马可·波罗把他在中国的见闻口述成一本书,叫作《东方见闻录》(又译《马可·波罗行记》) 北:八下P120 阿拉伯数字原本是印度人发明的,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世界上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 2.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往的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与判断题共2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帝国主义的炮卢惊醍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迷梦,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开始了。你知道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陈化成 3、“人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林则徐虎门销烟 C、关天培抗英 D、左宗棠收复新疆 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A、宝山战役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四行仓库战役 5、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会向游人介绍的历史情形有 ①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②左宗棠率领湘军奋勇抗战 ③邓世吕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为国捐躯④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⑤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你见过扯线木偶吗?小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右图反映的就是近代 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 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为“自强”“求富”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比用工业,开始中国近代化起步进 程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8、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虎门销烟 C、兴办民用工业 D、创办海军 9、“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的学校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人学堂 C、福州船政学堂 D、黄埔军校 10、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B、三民主义 C、马列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1、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12、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A、武装起义 B、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改良变法运动 D、空前的思想火解放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练习题 八年级历史试题 1、本试卷为开卷试题,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标号填在表格中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体现中国人民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历史事件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左宗棠收复新疆D.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2、右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D.甲午中日战争后 4、晚清汪康年所著《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一文中说,“相当一部分中国的普通民众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而且,根据当事法国军官的回忆,联军之所以下焚毁圆明园的命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驱逐不断涌来参与抢劫的华人。”从中可知 A.抢劫圆明园仅是英法联军所为B.华人对联军到来圆明园一事一无所知C.联军和华人都对圆明园所藏珍宝垂

涎三尺 D.法国军官下令允许华人劫掠圆明园 5、《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长官”观点的是 A.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对下面图示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7、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摧毁了封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下册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上下册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6分) 1.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 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 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应是() A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B冯子材镇南关大捷c左宝贵英勇抗敌 D左宗棠收复新疆 3、中国近代史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既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又创办洋务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个人物是()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D张之洞 4、资本输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重要手段。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明确规定允许列强进行资本投资、开设工厂的是()A、《黄埔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随州市2006年)帝国主义列强进入资本输出、全面瓜分中国的新侵略阶段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C.中法战争以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7、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占过北京的是()①第一次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8、“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9.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0.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A.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1、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程中,尝试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 命 D、五四运动 12、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的最突出贡献是()A、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改革封建制度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猛烈抨击封建思想 D、颁布一系列法令制度,促进社会习俗的进步1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

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新高一历史必修教材(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世袭制确立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宗法制逐渐形成发展完备动摇破坏分封制逐渐形成发展完备逐渐解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条件理论基础: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定社会条件: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个人因素: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形成确立皇权至高 无上 首创皇帝制度 总揽全国一切大权 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御使大夫:掌奏章、传诏令、兼理监察 太尉:军事 推行郡县制废分封, 设郡(守、尉、监)县(令或长、尉、丞) 巩固统一措施法律:颁布秦律 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化:统一文字 建筑: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等 作用、影响①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致秦朝短命而亡。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中朝: 决策机构 郡、国并行 ↓ 州、郡、县 三级制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 州、县两级 制 唐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决策机构)(审议机构)(执行机构) 道、州、县 三级制 宋 二府制:中书门下 枢密院 (决策机构) (军政机构) 路、州、县 三级制; 藩镇制度 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行政权) 三司使 (副相,分割财权) 辽 蕃汉分治:北面官,南面官 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行省制 下设路府或州县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 君主专 制的加强 明朝 中央加强皇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 设厂卫特务机构 地方设三司 布政司 都司 按察司 清朝 中央加强皇权 中枢分权→增设军机处 地方加强管理 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 内蒙古等盟旗 差距 西方进步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进程起步 东方落后 封建君主专制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 2006-3-

2017年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汇总

高中新教材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本课程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3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 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讲述,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总趋势。 (1)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孕育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史前研究领域的不同作用。 (2)夏、商、西周与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认同形成的意义。 (4)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衰亡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创新成就。 (6)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 通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认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明朝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变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