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

安庆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电子备课纸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和盈亏平衡分析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不确定性的直接后果是会使方案经济效果的实际值( )评价值。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2.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导致建设项目未来不确定性原因的是( )。A.在项目建设期间遇到央行宣布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5%B.因项目投产后产品需求低于预期,使得未来实际价格低于预测值C.一种采用新技术的替代产品率先上市D.选用了线性回归预测法(.)3.常用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包括( )。A.盈亏平衡分析法B.财务费用法C.敏感性分析法D.概率分析法4.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假设生产量( )销售量的条件下,通过对产品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判断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A.大于B.等于C.小于D.不等于5.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 )。A.长期借款利息B.原材料费C.燃料费D.生产人员工资6.固定成本是不受( )变化影响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生产成本C.产品产销量D.销售利润(.)7.变动成本是随( )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成本费用。A.销售收入B.销售利润C.生产时间D.产品产销量8.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分析就是将项目投产后( )作为不确定因素,通过计算盈亏平衡点的数值,判断不确定因素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说明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以及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A.产销量B.价格C.利润D.成本9.已知单位产品售价p,年固定成本为Cf,单位变动成本为Cv,单位产品销售税金为T,则以产销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Q)=( )。A.P(Cf+Cv)/T B.Cf/(P-Cv-T) C.(Cf+Cv-T)/p D.Cv/(Cv-T)/p10.在基本的量本利图中,销售收入线与( )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A.变动成本B.总利润C.固定成本D.总成本11.某建设项目有甲、乙、丙、丁四个实施方案,设计产量均为2100m3/年。方案甲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500m3/年,方案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150m3/年.方案丙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700m3/年,方案丁的盈亏平衡产量为1400m3/年。据此,使项目投产后盈利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 )。A.甲B.乙C.丙D.丁(.)12.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下列不属于其假设条件的是( )。A.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销量相等B.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和销售税金保持不变C.固定成本小于变动成本D.单位产品的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不确定性》资料不确定性原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不确定性》资料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于1927年提出。本身为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 的概率密度;F*(k)F(k)/2π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ΔxΔ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1927年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产物。这项原则陈述了精确确定一个粒子,例如原子周围的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是有限制。这个不确定性来自两个因素,首先测量某东西的行为将会不可避免地扰乱那个事物,从而改变它的状态;其次,因为量子世界不是具体的,但基于概率,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状态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 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q∝1/λ。再比如,用将光照到一个粒子上的方式来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其位置。但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为了精确测定粒子的位置,必须用短波长的光。但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小量的光:人们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的速度。所以,位置要测得越准确,所需波长就要越短,单个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更厉害。简单来说,就是如果要想测定一个量子的精确位置的话,那么就需要用波长尽量短的波,这样的话,对这个量子的扰动也会越大,对它的速度测量也会越不精确。如果想要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长较长的波,那就不能精确测定它的位置[3] 。换而言之,对粒子的位置测得越准确,对粒子的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3] 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2。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确定性法律概念和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确定性法律概念和不确定性法律概念 王倩 201000640083 10法2 摘要: 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司法过程的确定性受到法律概念确定性的影响,并且也直接影响法治建设进程,必须加以控制。法律不确定性会因为相互矛盾的司法判决而产生乃至放大,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不确定因素,而追求确定性法律概念,规范司法过程。 关键词法律概念确定性不确定性 一法律概念的确定性 近代法治思想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经过众人或众人的经验谨慎考虑后制定的;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法律不会说话,不能像人那样信口开河,今天这样讲明天那样讲,具有稳定性;法律借助规范形式,特别是借助文字形式来表达的,具有明确性。 此后,启蒙思想家们更是将法律的确定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之成为反对封建专制的利器。其中,孟德斯鸠就认为法律既然制定出来了,就要保持它的尊严和相对稳定性,“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度”。但是,法律的稳定性是否等于法律的确定性?笔者认为稳定性只是法律确定性的一部分,法律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法律的确定性。 (一)、法律概念的确定性释义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明确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在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时,为社会生活提供的稳定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等。 首先法律自身的确定性是指法律自身明确、稳定,具有普遍的强制效力,也即法律一旦经过立法程序制定后,就要保持稳定,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非经法定程序就不能变更法律;要保持法律结构、内容以及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其次,

法律一旦制定,就具有普遍和强制的效力,就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普遍的效力。最后,法律一旦制定后,通过自身的普遍效力,能为社会生活创造统一、稳定的秩序,促进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人们的活动和行为后果提供预期并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促进社会的有序、安定及和谐。 (二)、法律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许多因素综合促进的结果。 首先,法律的确定性决定于经济基础,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政权的持续存在,该政权统治阶级的意志就会通过法律形式表现出来,以确定和保护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意志。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主导着一个国家的国家意志,当社会经济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法律就会保持一定的确定性。 其次,法律的实践活动促使法律保持确定性。法律具有普遍性,各种司法活动以及民众按照法律进行生产生活,促使法律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序和规则,公民和组织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活动,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性,也增加了法律的确定性。 (三)法律确定性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指某个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和所规定的具体社会关系、具体事项应是相对明确、具体,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其内涵,也不得任意决定其存废。也就是说,法律内容的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它要求法律规定的具体事项是相对明确和具体的,不能互相混淆,彼此不分;只有立法时法律内容本身的稳定,才能保证其稳定地存在。另一方面,它要求法律生效后,无必要理由,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法律的内容。其次是指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它明确地告诉人们可以、该怎样行为,不可以、不该怎样行为以及必须怎样行为;人们根据法律可以预先估计自己与他人之间该怎样行为,并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态度。 (四)、法律的确定性对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具有预见性,法律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将人类一定行为模式固定化、法律化。有利于法律主体趋利避害地设计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和生活目的。其次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法律的确定性能使同一时间人

考虑认知参数或多峰随机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考虑认知参数或多峰随机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实际工程问题中广泛存在着与材料特性、几何尺寸、外部载荷和计算模型等有关的各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数值比较小,但是耦合在一起可能会使结构性能产生较大的偏差,甚至引发结构失效。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度量和控制不确定性对于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产生机理和物理意义的不同,不确定性通常分为随机不确定性和认知不确定性两类。 随机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以概率理论为支撑,其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均较为成熟。认知不确定性的分析方法一般为非概率理论,如可能性理论、区间分析理论、模糊理论和证据理论等。 在这些理论中,证据理论由于使用更具有弹性的框架描述不确定性并且可以有效处理各种不确定性而备受关注,成为认知不确定性分析的主要工具。虽然基于概率理论的随机不确定性分析和基于证据理论的认知不确定性分析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二者依然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前者存在难以处理强非线性问题、难以处理超高维度问题、难以处理多峰随机输入变量以及效率和精度问题等问题,后者存在大规模计算问题、相关性问题、混合不确定性问题以及系统可靠性问题等问题。 伴随着工程中多峰随机参数越来越受到重视,难以处理多峰随机输入变量已成为基于概率理论的随机不确定性分析中的重要问题。而大规模计算问题一直以来是限制基于证据理论的认知不确定性分析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 因此,本文针对两种不确定性分析中的这两种问题开展和完成了如下研究工

作:(1)针对功能函数单调、输入变量均为证据变量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高效认知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矩匹配法将输入证据变量转化为Johnson p-box,实现证据变量的连续化表达;然后基于单调性分析对Johnson p-box和响应的概率分布进行概率边界分析,并由概率边界分析将Johnson p-box的传播问题转化为两次随机不确定性问题;最后结合单变量降维 方法和最大熵方法对不确定性进行高效传播,完成基于证据理论的认知不确定性分析。 (2)针对功能函数不含交互项或只含弱交互项的、涉及多峰分布随机输入变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降维积分的多峰随机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将最大熵方法由常用的四阶矩约束扩展至n阶矩约束,得到广义最大熵方法; 然后由广义最大熵方法提出最大熵循环;最后结合单变量降维方法由最大熵循环确定响应概率分布收敛时广义最大熵方法的矩约束阶数和求取响应概率分布。 (3)针对功能函数含有强交互项的、涉及多峰分布随机输入变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网格的多峰随机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将基于标准矩的求积准则引入稀疏网格数值积分方法当中,用来求取一维高斯积分点。 再结合稀疏网格数值积分方法由最大熵循环确定响应概率分布收敛时广义 最大熵方法的矩约束阶数和求取响应概率分布,从而完成多峰随机不确定性分析。

透过不确定性原理看物理世界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题目:透过不确定性原理看物理世界 姓名:任丽行 学号:0103 专业:物理学 年级: 2008级 指导老师:宗福建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1

透过不确定性原理看物理世界 物理学院 2008级任丽行学号:0103 【摘要】不确定性原理由海森堡提出,表述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被同时确定的最小程度。当粒子的位置非常确定时,其动量将会非常不确定。由此可以推广到许多对共轭物理量之间。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几率解释和波粒二象性的必然结果。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不确定性原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玻尔与爱因斯坦两位物理学大师关于海森堡关系的争论,更是为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不确定性;海森堡;波粒二象性;理想实验 1.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提出的背景、推理过程、后续的讨论与发展,以及它对量子力学与整个物理学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文中主要涉及三位物理学大师:海森堡、玻尔和爱因斯坦。由海森堡提出并论证的不确定性关系是玻尔互补原理的最好证明。爱因斯坦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理想实验企图反驳不确定性原理,没想到反过来证明了不确定性原理的正确性。本文就是以不确定性原理为主线,把它与互补原理及波粒二象性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讨论了它的涵义以及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透过不确定性原理来瞻仰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理论背景 不确定性原理又名“测不准原理”,英文名为“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是指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动量不可被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满足如下关系: 2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一、不确定性的描述 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描述不确定性的指标有: 1.概率 概率是表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概论是一个很难形式化的概念,因为它的形成依赖于不确定事件本事的性质和人们的主观判断。概论的一个较为客观的衡量来源于以往同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在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判断时,概率的形成便取决于依据直觉进行的主观判断,这时,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判断,从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2.期望值 期望值是对不确定事件的所有可能性结果的一个加权平均,而权数正是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期望值反应了总体趋势,即平均结果。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 其值为X 1和X 2 ,可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 1 和P 2 ,则其期望值:E(X)=P 1 X 1 +P 2 X 2 。 在存在n种可能性结果的情况下,期望值为: E(X)=P 1X 1 +P 2 X 2 +…+P n X n 3.方差 方差是离差(实际值与期望值之差)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一般地,如果有两种可能性结果,其值为X 1和X 2 ,相应的发生概率分别为P 1 和 P 2 ,E(X)为期望值,则方差可表示为 σ2=P 1[X 1 -E(X)]2+P 2 [X 2 -E(X)]2 二、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又称预期效用,是指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 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如果用p和1-p分别表示两种结果W 1和W 2 发生的概率, 则期望效用函数可记作:EU或E{U[p、(1-p), W 1、W 2 ]}, 即: EU=pU(W 1)+(1-p)U(W 2 ) 显然,期望效用是每个状态中的某种效用函数pU(W 1)和(1-p)U(W 2 )的加权 和,代表了消费者对每个状态的消费或收入的偏好。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所拥有财富的加权平均数,

译文:不确定性、演化与经济理论

译文|不确定性、演化与经济理论 伟大的价格理论大师阿尔钦于2013年2月19日驾鹤仙逝。作为他的fans,我一直想做点什么,以资纪念。思来想去,觉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传播他的经济思想,所以我就把《不确定性、演化与经济理论》译成中文,与经济理论爱好者分享。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此文一问世,就奠定了作者顶尖经济学家的地位,激起了持续10余年的有关经济学方法论的激烈争论。 如果你以前没有读过,也没有从其他途径了解到此文的思想,那么此文将具备极强的震撼力。此外,文章在写作方法上也堪称典范,值得再三揣摸、仿效。 在此文中,我将对经济分析的基本公理做一个修正,以便纳入了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的预见。这种分析方法摒弃了“利润最大化”假设,不再依赖于可预测的个人行为——标准教科书通常把它作为对真实情况的一级近似(a first approximation)。尽管做了这些变动,但是保留了用于分析这种(可预测)行为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不依赖于动机或预见。这篇文章所提倡的分析方法体现了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即通过将经济系统视作一种“选择采纳机制”,在那些在寻求“成功”或“利润”过程中发生的探究行动中进行选择。由此产生的分析既适用于那些常被当作偏离了规范经济行为的行动,也能用于传统经济理论能够解释的行为。理论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剔除了“精确预期”和“固态知识”这两个不切实际的假定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动力。 本文的阐述安排如下:首先,明确简述“利润最大化”被普遍忽略的一个方面,即当预见是不确定的时候,“利润最大化”作为某一

具体行动的指导就毫无意义。其次,从介绍环境选择的因素开始构建分析方法。经济系统按照“实现正利润”的原则选择后验的最合适的行为。这一点将放在一个没有丝毫个体理性、预见或者动机的极端随机行为模型中阐述。它表明,即使在这个极端模型中,经济学家也能够使用传统分析工具来预测和解释事件,只不过使用方式有所修正。 再次,将环境选择这一现象和个体有动机的行为结合在一起。这种有动机的行为基于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适应、模仿和试错用于追求“正利润”不是追求“最大化利润”。最后一个部分讨论几点结论和推测。 一、“利润最大化”不是行动指南 对经济行为的现行经济分析严重依赖于理性人所做的决策,通常假定理性个体总是寻求完全最优状况。有两项准则众所周知: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根据这两项准则,合适的行为类型由边际或邻域不等式表征,如果等号成立,则实现了最优。但是,通常会加上的标准限定条件是通常没有人真的能根据这些图表或概念最优化其自身的境况,因为个体所处位置不确定,有时甚至供给需求函数的斜率也不确定。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仍然基于这些图表和概念解释和推断个体决策,因为经济学家们断言,个体即便不是明确地,也会潜意识使用这些概念。 对这种研究方法的批判非常广泛,但是只有G.Tintner的批判是真正致命的。他认为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利润最大化毫无意义。不确定性的产生至少有两个来源:(1)不完美的预见;(2)面对包含多变量的复杂问题时,即便最优选择是明确的,人类也无能为力。G.Tintner 的论证很简单。根据定义,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每个可能被选择的行动是潜在结果的概率分布,而不是唯一的结果。不确定性意味着这些潜在结果的概率分布是重叠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可能的行动都

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

?科学哲学?论不确定性与理论定律适用性的理解问题 郑 祥 福 自从科学哲学家埃弗瑞特(Everet )提出“多个世界”(multi 2worlds )概念以来,不确定性问题引起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重视和探讨,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理解,也推进了科学认识的发展。既然存在不确定性问题,那么客观规律究竟有多大程度的确定性呢?根据不确定的程度,我们又可以把规律区分为哪几种类型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爱丁顿的“鱼网”与“理论之床” 爱丁顿认为他的理论是“主体选择论”。他用鱼网理论说明:如果鱼网的网眼是两英寸,那么小于两英寸的鱼就会逃脱,而捕鱼者则会认为所有的鱼都是两英寸以上的。爱丁顿的观点与歌德十分相似。歌德说,我们仅仅看到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自然现象,当人们发现它时,并没有从各个不同侧面对之加以分析,而是像一个旅行者,在外出旅行时不得不去适应各个旅馆中的床。自然现象在被人们观察时,也往往会被调整到适合于各个理论之床。因此图尔敏说,物理学家“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推断存在的理论会满足于每一种他所选择研究的新物质体系,而任何他考虑的物质体系,都将使那些其结构最为相似的物质体系在行为、运动上也十分类似”(Toul m in,p.79)。 爱丁顿与图尔敏似乎都是从主体选择的角度出发,试图论述科学理论的主观性的一面,从而主张理论之不确定性。然而,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 首先,在自然科学中,经典力学具有严格的决定性。按照这种严格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了组成宇宙的每一个质点在某一瞬间的速度与位置,同时知道动力学方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推算出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但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概率统计概念进入物理学,量子力学揭示了大量微观粒子随机运动的规律性,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埃弗瑞特“多个世界”概念的实在论意义:严格决定论定律只能适用于较单纯的宏观世界、适用于简单现象,而一旦涉及复杂的、多元素或多自由度的系统时,严格决定论的解释就会变得无能为力。量子力学揭示的是一个迥异于我们肉眼所见的世界,它表明量子世界的规律性与宏观世界的规律性无法互换适用。有人称量子世界为非充分决定论的世界,所揭示的是粒子的非连续性、非局部联系等特征,同时,量子世界的生存状态如何,更依赖于实验室观察者的眼光与视力,更离不开人的主体选择性。 其次,现代科学认识表明,在科学中存在大量“反事实”情形,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现反例的存在。科学认识中的反事实分析有可能揭示出科学理论的不完善性,从而使科学理论的确定性方面受到质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理论并不以其全部复杂性来描述现象系统的运动,而是企图按照少量的参数来描述现象”(Suppe,p.94)。因此,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主张采取语义学的理论观,把自然定律看作是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世界,但它只存在于语义学领域,并不关乎 ? 08?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一) 在现代数学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外行误解的词汇:信号 (signal)。当数学家们说起「一个信号」的时候,他们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交通指示灯所发出的闪烁光芒或者手机屏幕顶部的天线图案,而是一段可以具体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图像,也可是遥感测量数据。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函数,定义在通常的一维或者多维空间之上。譬如一段声音就是一个定义在一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声音的强度,一幅图像是定义在二维空间上的函数,自变量是横轴和纵轴坐标,因变量是图像像素的色彩和明暗,如此等等。 在数学上,关于一个信号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它表示和描述出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办法,把一个信号理解成一个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函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示方式,但是它对理解这一信号的内容来说常常不够。例如一段声音,如果单纯按照定义在时间上的函数来表示,它画出来是这个样子的: 这通常被称为波形图。毫无疑问,它包含了关于这段声音的全部信息。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信息几乎没法从上面这个「函数」中直接看出来,事实上,它只不过是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 Partita No.3 的序曲开头几个小节。下面是巴赫的手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构成了对上面那段声音的一个「描述」: 这两种描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第一种描述刻划的是具体的信号数值,第二种描述刻划的是声音的高低(即声音震动的频率)。人们直到十九世纪才渐渐意识到,在这两种描述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种对偶的关系,而这一点并不显然。 1807 年,法国数学家傅立叶 (J. Fourier) 在一篇向巴黎科学院递交的革命性的论文 Mémoire sur la propagation de la chaleur dans les corps solides (《固体中的热传播》)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念: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表达

论文摘要鉴于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

论文摘要鉴于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应摒弃严谨的概念化认知路径,而应从客体入手来认知知识产权的概念。同时,除了从与物权比较的角度之外,还应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宗旨、演变历史及发展趋势等角度全面地认知知识产权的特征。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概念立法宗旨 一、知识产权概念化之否定 伴随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杀手锏的“知识产权”在各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从三十年多前的闻所未闻,到如今的耳熟能详,“知识产权”已成为时下的时髦词汇。 然而,“知识产权”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似乎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实质上,汉语“知识产权”一语系舶来品,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的意译。“知识产权”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最早源于17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代,主要倡导者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卡普佐夫,后来经过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等人的论证和发展。但从“知识产权”这一概念诞生至今,不仅在“知识产权”这一概念的称谓上存在着诸多差异,而且有关知识产权概念的内涵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的是:英国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柯尼斯(W.R.Cornish)认为,知识产权是保护人类成果的某些优秀表现形式(finer manifestations)的一个法律分支。日本学者中山信弘认为,知识产权是指禁止不正当模仿所保护的信息。具体说来,是人的智力、精神上创作成果的创作物(例如发明与作品)和表现经营上信誉的经营标识(例如商标与商号)的总称。澳大利亚学者达沃豪斯(Drahos)认为,知识产权是“诉讼上的财产权”,即可依法在诉讼中赢得占有而实际尚未占有的财产。我国已故的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郑成思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我国另一位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他认为知识产权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划分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与投资尽管考虑了跨时问题,但未来投资收益是完全确定的。未来往往是未知的,现实中更多重要的经济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很难直接运用第一章阐述的效用理论来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个体选择,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基于不确定性的专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来那就不确定性下的个体最优决策行为。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案例开始讲起。 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burg Paradox )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一个含风险的赌局进行评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对该悖论提出了开创性的解,从此创立了效用理论以及期望效用理论。该悖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表兄尼古拉斯.伯努利于1713年提出来的。1713年9月9日,尼古拉斯.伯努利在写给数学家M. de Montmort 的信中提出了5个问题,其中第5个问题是这样的: 彼得掷一枚硬币,如果第一次掷硬币头面朝上,彼得答应给保尔一盾(荷兰盾);如果第一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二次; 如果第二次掷硬币头面朝上, 彼得付保尔2个盾;如果第二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三次……,到第n 次,如结果是头面朝上,彼得付保尔1 2n -个盾。这个博 局可以无限期地玩下去。保尔在该博局中所获的价值的期望值是多少? 尼古拉斯.伯努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发现数学界对这个赌局的期望收益的计算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该博局的门票价之间存在着悖论。他发现,如果计算保尔的期望收入,则 2321 1 111()*1()*2()*2...()*2...22221111...... 22 22n n E w -=+++++=++ ++ +=∞ 按这个估算,保尔在该博局中的所获为无穷大,他应该付无穷大来买这个机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若出卖这个机会,其卖价不会超过20盾,因为当时瑞士类似的赌局的门票不超过20盾。 如何解释这个悖论? 大数学家M. de Montmort (1678-1719) 对此并没有回答,但将尼古拉斯.伯努利的信连同上述问题公开出版了。从而引起了数学界后来者的兴趣。 2.1偏好与效用 2.1.1风险备选项的描述 假设C 为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集合所有结果数目有限,则可以用 {}12,,n C x x x = 来表示。假设12,,n x x x 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任意一种状态i x 发生的概率为i p ,满足0i p ≥,且1 1n i i p ==∑ ) ,我们称1212(,,;,,)n n L x x x p p p = 表示一个简单博彩。 (说明:博彩是描述风险备选项的一个正式工具。简单博彩有时候也写成这种形式:

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

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 斯万?欧维?汉森 斯万?欧维?汉森(Sven Ove Hansson )是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风险哲学、决策理论、认识论、信仰活动和价值论。他参加 了一些有关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最近的主要成果是《底线的设定》(1998)、《信仰活动课本———理论变化和数据库升级》(1999)、《价值和规范的结构》 (2001)。Email :soh @infra.kth.se 。 人们对我们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我们也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这两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一方面,信息和知识都在空前增多,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扮演新的角色。另一方面,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知识社会”和“风险社会”这两个说法是相互矛盾的。在“知识社会”里,决策者应该知道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在“风险社会”里,不可预见和不可控制的情况使上述说法不能成立。本文旨在澄清这种表面矛盾的性质。为此,我们必须阐明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知识社会中的角色。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一个复合概念。首先,知识是一种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不会成为知识。因此,如果我接触 到正确的信息,但不相信它,那么我所获得 的信息也不成其为知识。另一方面,不正确的信息也不算是知识。如果有人相信天 圆地方,那么这种信念肯定不成其为知识。再有,如果有人相信,由于金元素的原子核有61个质子,因此金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一 个素数,那么这种结论也不是知识。 因此,知识是主观和客观的复合。仅就我们的论述范围而言,我们可以把知识定义为正确的。对这个定义还可以做些补充,使之臻于完善,但我们的兴趣不在这里,而在于考察削弱知识概念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认知的同化。某些被算作知识的东西必须被纳入到认知者的信念体系中。我现在的书桌上就放着一本介绍斯德哥尔摩人旅游习惯的书,但还没来得及读。这就是说,我接触到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而不是知识。如果我读了这本书,那么这 个信息就可能产生知识。但是,只有在我理解了这个信息,把它纳入到我的信念 体系里,才实现了这种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如果我把整本书都背下 来,但是不懂它的意思,那么我只是有了这方面的信息,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数据(data )不同于信息(information )之处在于,它还没有形成适于被同化的形式。如果我的书桌上不是那本书,而是为写那本书所做的一万份问卷,那么我拥有的就是数据,而不是信息。总之,数据必须

基于不确定性变量的分类和设计目标函数的形式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PROCESS ENGINEERING PROBLEMS UNDER UNCERTAINTY 1.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基于不确定性变量的分类和设计目标函数的形式,不确定性参数θ 可以分为决定性的不确定性参数 (deterministic) d θ,和随机性的不确定性参数 (stochastic) s θ ,设计问题表达如下: 上式中T 表示参数集合,)(s J θ 是概率分布函数。在参数集合T 中,决定性的不确定性参数d θ 可以进一步表示成多周期或多情境的形式 (periods/scenarios), P p p ,...,1,=。因此原问题转化为如下多周期问题: 上式中p w 表示周期p 的权重因子。随机性的不确定性参数s θ 将出现在两级随机规划的表达当中。因此原问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如下形式:

上式描述了一个两级的设计策略,当第一级的设计变量被确定后,第二级的设计目标就是确定一组最优的控制变量 p z ,相对应于每一种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参数情况 d θ 和s θ。上式的数学结构可以用如下的块三角的图型表示,从中可以看出设计变量 d 和不确定性参数 s θ是出现在第一级的变量。这种数学结构可以用特殊的分解算法来求解。 求解过程首先将设计变量 d 固定在 d ,解如下可行子问题:

θ离散为有限个积分以上可行子问题的求解结果将随机性的不确定性参数 s θ,因此优化问题的数学结构转化为下图的形式: 点q s 上图表明,原优化问题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问题,然后单独求解,优化子问题的表达式如下: 求优化子问题的期望值,将结果设为原问题的下边界:

浅析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内涵

浅析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内涵 摘要:不确定性原理作为量子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主要描述了对两个力学量算符在任一时刻其几率分布宽度的的关系。本文先介绍了何为不确定性原理,再重点阐释了对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审视,最后在借鉴先哲们精粹思想的同时也对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不确定性原理变量哲学 1、引言 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以其特殊的性质给科学和哲学解释提出了挑战。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微观客体的任何一对互为共轭的不确定变量都不可能同时确定出确定值,使人们放弃了经典的轨道概念。这表明,几率性、随机性、偶然性,并非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而是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性。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哲学层次来认识不确定性原理在科学理论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它的本体论及认识论内涵,总结其基本特征,进而为不确定性原理的科学研究提供富有启示意义的哲学观念和方法论原则。 2、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云室(一种观察微观粒子运动径迹仪器)中观察到的电子径迹的解释上,海森堡的想法是如何用已知的数学形式去描述云室中的电子径迹。云室中的径迹并不是能反映粒子明确位置和速度的一条无限细的线,在云室中看到的电子径迹的宽度要比电子本身的线度大得多,这可能代表了电子的位置具有某种不确定性。通过推算,得到了一种不确定性原理,它表明:同时严格确定两个共轭变量(如位置和速度,时间和能量等)的数值是不可能的,它们的数值准确度有个下限。这是一条自然定律,它说明,在微观粒子层次上,同时得到一个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的严格准确的测量值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用这个理论去解释试验中所观察到的电子轨迹,经过重新的分析整理,最终确定:云室中电子径迹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线,实质上它是一系列离散而模糊的斑点,它们近似排列成线,并非真正的电子“径迹”,也就是说电子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海森堡进一步验证此不确定性满足新的量子力学,得到了标准的量子条件:Pq-qP=h/2π (P为动量,q为与动量对应的位置,h为普朗克常量s)。 由上式出发,海森堡导出了位置和与速度相关的p的不确定关系式:ΔpΔq≥h。 3、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思考 不确定性原理告诉人们:经典的轨道概念已不再适用,像经典物理学精确把握宏观物体那样将微观粒子的信息精确测出也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波函数的统计诠释与不确定性原理两者可共存于一个理论体系,不确定性原理可以由量子力学基本公设推导,而且推导结果也没有超出量子力学的几率诠释。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它们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有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由于望文生义或不太理解量子力学理论,认为不确定性原理之不确定,几率诠释之几率。深入的思考者则认为,几率诠释告诉我们微观粒子之状态我们不能百分百把握,而不确定性原理则干脆将“不确定”确定下来,告诉我们不确定不是我们的仪器有什么问题,而是客观世界正是如此,不仅

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经典)

清华大学学务长的一席话: 给对人生不确定的同学(转)来源:石琎的日志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实在不用想太多 你不要问我你未来的20年会怎样. 没人能告诉你.有人是因为别人跟他说怎么活才活下来的吗 我当年清华书读的不好.玩玩的不好.又没女友.. 大3学分一个也没拿到. 你那时如果跑来跟我说."我会读MIT.之后回清华当教授.之后做到 清华大学学务长" 我会把你扔出去! 大3我决定要考研究所 原因无他.因为我啥事都做不好.所以太闲了 就去读书.考上了.就做专题.之后到核能所做事 每天一开门就看到一堆博士.觉得读博士好像也不错. 于是我就去考MIT了.去读那要考资格考. 我有一年的时间.到那每天就想起一首台语歌....补破网 要读的书就那些.考的就那些.每天翻开书.这不懂.那不会. 怎么办.硬读阿.躲不掉的.一科一科补阿补阿的读完他... 之后毕业没事做.便申请回国当教授 其实人生有点命中注定 有种力量再推着你. 我有个学弟.学历跟我一模一样.也是麻省的.他人生第一志愿...回 清华教书偏偏他申请时.沈君山不给核工系申请核工教授.要请外系 的才能. 可是到我.刘兆玄很开明.我就当了教授.之后作课指组组长. 现在当了学务长... 但回首20年前.一切都不是生涯规划规划出来的 所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你只能努力 我们40岁的人跟你们想法不同. 你们会说.一直努力又不一定有收获.我何必努力 但是.你不努力就没机会了.你努力起码有机会成功. 最少知道成功为何. 所以.快乐最重要.不是叫你纵欲. 是说你有多少实力完多少东西. 你考试考90分跟80分是一样的.你可以去玩你的兴趣. 但你考了50分.你就少玩点. 30分.书拿来.到我旁边读. 不要问我你要做啥.我能给建议.但我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所以你要做啥请自己决定.半导体景气时.你读什么都一样

不确定性原理的推导

不确定性原理的推导 一、(普遍的)不确定性原理推导: 对于任意一个可观测量A ,有(见(12)式): 2??()() A A A ΨA A Ψf f σ=--= (1) 式中:?()f A A ψ≡- 同样地,对于另外一个可观测量 B ,有: 2 B g g σ= 式中:?(g B B ψ≡- 由施瓦茨不等式(见(16)式),有: 2 22 A B f f g g f g σσ=≥ (2) 对于一个复数z (见(17)式): 2 22221 [Re()][Im()][Im()][ ()]2z z z z z z i *=+≥=- (3) 令z f g =,(2)式: 2 2 21[]2A B f g g f i σσ?? ≥- ??? (4) 又 ??()()f g A A B B ψψ=-- ?? ()()ΨA A B B ψ=-- ???? ()ΨAB A B B A A B ψ=--+ ???? ΨAB ΨB ΨA ΨA ΨB ΨA B ΨΨ=-++ ?? AB B A A B A B =--+ ??AB A B =- 类似有: ?? f g BA A B =-

所以 ?????? ,f g g f AB BA A B ??-=-=?? (5) 式中对易式:??????,A B AB BA ??≡-? ? 把(5)代入(4),得(普遍的)不确定性原理: 2 22 1??,2A B A B i σσ????≥ ????? (6) 二、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性 设测试函数f (x ),有(见(23)式): []d d ,()()()d d x p f x x f xf i x i x ??=-???? d d d d d d f x f x i i x i x i x ? ?= -- ??? ()i f x = (7) 去掉测试函数,则: [],=x p i (8) 令??,A x B p ==,把(8)代入(6): 2 222x p σσ?? ≥ ??? 由于标准差是正值,所以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性: 2 x p σσ≥ (9)

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中文]

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 Armen A. Alchian 【1】 University o f C alifornia a t L os A ngeles 沉 译 (译者:这是在下第一次正式翻译经济学论文,本文仅仅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学习者的兴趣之译,仅供学习和交流。学习经济学时日尚浅,直到最近才从读书转向读论文,从读中文翻译转向读英文原著。阿尔钦这篇著名的论文在网上搜遍也没有中文译本,所以在下大着胆子将这篇论文翻译了出来。阿尔钦的文章读起来不难,但是翻译成中文却有些难度,加上在下是第一次翻译这么长的东西,虽再三推敲,但难免仍有错误之处,敬请指出。邮箱 yinchenxuan08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3452327.html, 微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313452327.html,/chenxuanyin 阿尔钦是和科斯并列的产权经济学创始人,张五常之师。我想大多数朋友都是通过张五常才知道阿尔钦的,我也是。这篇文章在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中也有提及,文章的主要论点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成功,还是我们恰好适应了经济系统的规则而被经济系统选择接纳从而赋予了成功。我认为这并不是完全剔除了经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从更一般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机制下(经济系统)具有不同的决胜准则罢了。) 经济学分析中一个重要修正,便是纳入了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预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公理。这一修正摒弃掉了“利润最大化”,使得经济分析不再依赖于那些可预测的——在教科书中常 被粗略的假设为近似的——个体行为。除去这些改变,众多分析 概念常常只与这些行为本身的存续有关系,因为这些概念不是建 立在这样那样的动机和预见之上的。这篇文章所提倡的方法具体 表现在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上,即,将经济系统当作一种“选择采纳机制”,在那些在寻求功利过程中发生的探究行动中

不确定性原理(非平稳作业)

学生:李洋学号:2014524019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称“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傅立叶变换导出的基本关系:若复函数f(x)与F(k)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且已由其幅度的平方归一化(即f*(x)f(x)相当于x的概率密度;F*(k)F(k)/2π相当于k的概率密度,*表示复共轭),则无论f(x)的形式如何,x与k标准差的乘积ΔxΔk不会小于某个常数(该常数的具体形式与f(x)的形式有关)。海森堡证明,对易关系可以推导出不确定性,或者,使用玻尔的术语,互补性:不能同时观测任意两个不对易的变量;更准确地知道其中一个变量,则必定更不准确地知道另外一个变量。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不确定性原理」也有了新的形式。在连续情形下,我们可以讨论一个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个区域内。而在离散情形下,重要的问题变成了信号是否集中在某些离散的位置上,而在其余位置上是零。数学家给出了这样有趣的定理: 一个长度为N 的离散信号中有a 个非零数值,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有 b 个非零数值,那么a+b ≥ 2√N。也就是说一个信号和它的傅立叶变换中的非零元素不能都太少。但是借助不确定性原理,却正可以做到这一点!原因是我们关于原信号有一个「很多位置是零」的假设。那么,假如有两个不同的信号碰巧具有相同的K 个频率值,那么这两个信号的差的傅立叶变换在这K 个频率位置上就是零。另一方面,因为两个不同的信号在原本的时空域都有很多值是零,它们的差必然在时空域也包含很多零。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函数不能在频域和时空域都包含很多零)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在传统的信号理论中,频域空间和原本的时空域相比,信息量是一样多的,所以要还原出全部信号,必须知道全部的频域信息,就象是要解出多少个未知数就需要多少个方程一样。我的理解:测量物必然改变被测物,在微观世界的测量,改变值无法忽略,物质是否具有确定性是不可知的。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自身存在的原理,与测量与否没有关系。 王老师,我所研究的领域是微弱信号检测,研究传感器自身噪声,并且通过仿真模拟。 领域相关期刊:电子学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