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目标:

1、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2、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3、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他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

是国家课程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权力下放的具体体现。

(二)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

前者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所有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包含了对于学校所有课程的整体开发,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比如同样是景物描写或记叙文写作,北京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游故宫、北海,运城的学生可以看盐池、游凤凰谷。

后者是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有什么特征,它对学校教育又有什么好处?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何如此推崇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相比,它的根本特征体现在“以校为本”上。

“以校为本(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即“基于学校”或以学校为基础。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整体。

可以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基于学校:学校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一个基地;

为了学校:指课程开发首先服从学校的利益,为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必须满足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适应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属于学校:指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管理权,对一些文件及相关材料的解释权以及相关劳动成果的产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于分权制国家,如英美国家来说,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比将教育的权力下放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美国中小学是当前国际上最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学校。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校就已经开始自觉地根据课程理论的指导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了。

对于集权制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掀起了民主化运动,受其影响,教育也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如苏联、韩国、日本、中国,一向采用国家课程开发模式,都纷纷出台了课程决策权限从中央下放到学校的课程政策。而英美两国则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行统一的国家课程。

1、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1)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政策民主化;

(2)它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素养。

(3)对学生来说,个人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照顾,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地全面发展的机会。

(4)它打破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使得课程开发走进民间,人人都有机会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们相信:教师最了解自己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所以,由他们负责开发的课程一定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决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当学校拥有了课程决策权,就会根据条件的变化经常检查和修改课程决定;学校负责开发课程还有助于教师、学生和社会参与课程决定;校本课程

开发能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等。这些信念,是人们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支柱。

(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同时,它也要求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们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课程决策理论,反映当前国际课程决策的各种实践。

(3)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传统的课程观是静态的,表现为一系列的文字材料。校本课程开发发展了人们对课程概念的认识。课程是动态的,课程实施具有开发课程功能,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开发为开发课程提供了一种过程开发模式。通过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术也相应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4)校本课程开发还丰富了教师教育理论,解决了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开拓了一条有效地进行专业培训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了新视角。

(5)校本课程开发还使广大中小学校成了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论的“试验田”。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信念,重视课程理论指导,这为各种教育信念和课程理论在中小学的渗透提供了机会。各路人马,各显神通,在丰富课程实践的同时,也为发展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提供了有益反馈。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课程开发的模式,更是一套哲学思想,是一套教育的哲学,甚至是一套的管理的哲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在实践中,人们更关注“怎么做”的问题,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呢?与一般的课程开发遵循同样的程序和流程。

泰勒提出了四个课程开发的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领域:选择和界说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课程。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特别重视确定课程目标这一环节,多称之为“目标模式”。这一理论,经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除了目标模式外,后来又形成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和批判模式等不同的理论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自然可以借鉴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不过,从实践角度讲,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对课程进行评价,这无疑是校本课程甚至是所有课程开发最主要的工作。

从这个角度讲,泰勒原理是非常适用于小本课程开发的,它能有效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技术问题。鉴于此,就泰勒原理做些具体介绍:

1、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理论立场,常常导致不同的目标追求。比如,社会本会课程论倾向于从社会角度来选择和界说目标,儿童本位课程论在倾向于从儿童兴趣和需要的角度来选择和解说目标,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课程论则强调学科知识目标,如此等等。泰勒通过总结和概括各种价值观点,提出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确定目标的理论学说。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来源”、“两个筛子”。其中,三个来源是指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个筛子”则是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是为了找到确定课程目标的内在根据,研究的内容主要两个方面:一是需要评估,二是兴趣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社会调查法,包括了观察、与学生交谈、与家长交谈、问卷调查、测验、查看有关学生的记录等。在解释学生的资料时候,泰勒提醒人们注意区分“教育能予以适当满足的需要”与“只有通过其他社会季后予以适当满足的需要”。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旨在获得当代生活中可能对教育目标有实际意义的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通过对生活进行分类,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才能获得。人们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有层次之分。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的、社区的、个人生活的;有关于生活的所有内容的,有关于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等等。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课程目标来源。人们常问:一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此,学科专家由于对本学科有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因而能比一般人提出更有意义的建议。课程研究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学科专家对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看法,发现其中隐含的一些教育目标。具体说,人们可以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获得两种提示:一是本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通过相关学科专家的报告,人们发现科学学科有三种独特的教育功能,即有助于增进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有助于人们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及有助于人们想科学家那样认识这个世界;二是非本学科所固有的教育功能,比如科学对人们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够进行自信、满足学生的人际关系需要、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等等。

基于三个来源获得的教育目标比我们能够编入课程中的目标要多得多。这些目标之间也不一定相互协调,有些甚至是冲突的、矛盾的。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达到所有目

标,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以便突出最重要和主要的目标,并使目标之间保持相一致。这就需要使用“两个筛子”来筛选。

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是第一个筛子,它可用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价值的目标。关于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可以通过对一系列重要问题的会打来阐述。比如,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学校教育应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现存社会,还是富有改革的使命,以期培养试图改进社会的年轻一代?不同阶级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公立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应该进行普通教育还是提供特殊的职业准备?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确定的、清楚明了的。凡是那些与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观念相吻合的目标,都可确认为是重要的目标,凡是与之相冲突的或是毫不相干的就可以舍弃掉。

确定教育目标还要用第二个筛子做进一步筛选。这个筛子即学习心理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学习心理学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个人首先应该确认自己所持的学习理论,然后把这一学习理论的重要要素写下来,联系每一个要点指出他们对教育目标所具有的各种可能的涵义。接着用这样的陈述去筛选教育目标。把那些无法达到的、不适宜于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太具体的、太一般的或者是与学习心理学相冲突的全部舍弃掉,最后剩下的就是学校有可能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的目标。

目标确定以后,还要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把这些目标加以陈述。泰勒认为最有效的陈述方式就是既指出学生养成的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

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定,泰勒建议采用施瓦布的集体审议程序来审议各方人士提供的建议和判断。这样做可以避免走极端。

总之,选择和界说了课程目标之后,课程开发及其后继的实施工作就有了一套最有效的准则。因此,多花一些时间来建立和阐述课程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是一个确定哪些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问题,即如何构建能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那些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简言之,即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先要求参与课程编制规划的每一个成员,提出少量在他们看来是合适的学习经验,然后用集体审议的过程来评论、批判和确定那些很有希望进一步完善课程编制的学习经验。

选择出来的学习经验必须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能够吸引学生,并让学生感到是值得去学的;其次,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最后,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使学生

能够将课堂里学的东西迁移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3、组织学习经验

为了使学习经验对学生产生滴水石穿般的影响力,人们需要将选择出来的经验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

通常来说,学习经验的组织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纵向组织关系,是指同一学习领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关系,比如三年级语文与四年级语文的关系;二是横向组织关系,是指同一年级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比如三年级数学与语文之间的关系。前者对应的是学习的序列,后者对应的是学习的范围。

学习经验的纵向组织必须符合连续性和顺序性原则。横向组织要符合整合性原则。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旨在检验课程的有效性,鉴别课程的长处与短处,发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纸笔测验、观察、交谈、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作品、抽样调查等。评价的基本程序是:第一步,界说目标,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确定评价的目标;第二步,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比如,我们要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到那些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表现口头表达能力的情境里寻找证据;第三步,编制评价手段,编制评价手段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性、信度和效度;第四步,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总之,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试验、评价、改进,再重新设计、重新编制、重新评价,如此往复,不断促进课程开发和教学手段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校本课程如何开发,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一些学校和教师甚至对校本课程开发束手无策,因而有必要就有关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1、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决定。

校本课程开发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能够人人参与自然是最好的。事实上却不是所有的学校和老师都有能力自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只有具有了一定条件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成功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第一,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第二,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第三,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第四,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第五,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

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校长的共同特征:高涨的改革热情、锐意进取、追求新事物,推崇变革,善于思考,雄心勃勃,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专业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核心作用,能够激励、组织和指导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无疑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条件。为了有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应有制度来保证教师的时间。没有时间保障,再堂皇的理由也无法持久地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主体性。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素质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为了很好地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任,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质:第一,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事业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团结协作;第二,能正确理解教育方针,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较好的教育理论基础,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了解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所要负责开发的课程领域有浓厚兴趣和较为深入的研究,熟悉课程开发的原理与技术。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加强教师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靳玉乐调查:教师不愿“赋权”,应给教师“赋能”。)校长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不过课程开发永远是集体劳动,除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均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

2、开发技术

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套基本程序和专门方法,称之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1)组织程序

第一、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确定负责人,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基础;

第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制度,保证教师有时间和兴趣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三,组织教师进修学习,或是把专家请进来,或是把教师送出去,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四,建立课程决策的集体审议制度,吸纳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第五,定期组织研讨,形成良好的校本培训机制。

(2)常用方法

由于我国中小学校和教师是职权有限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这也限制了校本课程开发的

方式,在短期内,公办学校要想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改造,恐怕是不可能的。最实际的问题是: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下,怎样才能在不增加学校和老师负担的前提下,将国家给的10%-25%的课时用足用好,真正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呢?一下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有效帮助学校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并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信息,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提供改善意见。

集体审议法:是一种集体审议小组成员基于实践提出问题,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经过彼此互动、相互启发、提出合理的、折中的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能真正体会校本课程开发广泛的参与性。在集体审议中,教师将真正有机会体验和发挥主体作用,也将在专业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成功的集体审议需要成员具有积极投入的态度和较强的反思能力。成员之间要能够相互认同、包容相互之间的观点和意见,能自我反思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批判,采纳并积极实施有建设性的策略。

课程编制:关于课程编制的方法,可以有选用、改编、新编等方式。

校本课程在方式方法上,不能一味地求奇、求新、求异,关键是实用和有效。所谓实用就是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能具体落实、不增加师生的负担;所谓有效就是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得到发展,能使教师个人得到锻炼,获得专业发展,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浅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新曙光小学王亭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来临了,而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科研的重点。本文将从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意义上来浅谈一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①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②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③基于学校,是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影响 外部影响 从“校本”的字面含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来自于本学校的自我研究的课程,它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教学理念创办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课程,这种课程和其他学校是不同的,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体现着自己学校的特色,一个学校有着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样的特点,都能够从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比如我们学校的主要目标——“培养好习惯”,这是我们的特色教育,从我们“礼仪教育”“习惯教育”“感恩教育”的课堂中便能很快感受到这种好习惯的培养。 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好的招牌,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 内部影响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受惠。学校提高声誉,为师生了搭建平台。教师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学生更受到加倍关注,获得知识技能,增加了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受益家长得意。因此校本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2021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 2021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正式版

2021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20xx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一)目的: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艺术素养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于20xx年成立民族打击乐团队伍不断壮大,坚持每周活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打击乐为核心的民乐艺术特色。孩子们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而且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需求评估 1.明晰学校教育哲学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我校的教育哲学是实施人本管理,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绿洲,实施人本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力的舞台。 2.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诂,我们组织设计了问卷,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取了直接答卷、选项填空、大规模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校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3.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摇篮,是他们实践与体验生活的基地。我校虽然是中心校,但教学资源相对于城区来进比较匮乏。加之生源多属于农村家庭。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娇惯,忽视了礼仪与感恩,部

分学生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身体素质差,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水平。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迫切地想促使孩子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特长方面有所发展。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需要重建学校文化,重新审视学校的育人目标,使这所半个多世纪的老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发展提供了平台,课程管理与决策权利的下放,给学校课程创新创造了机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在实践探究中明确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方向。 4.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 近年来,县局、政府为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扩建了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光盘播放室、卫星收视室等。这些无疑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课程资源。在人力上,我校的教师年龄年青化。他们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快。例如,王丽萍老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校。擅长器乐、舞蹈。门殿宗老师擅长微机知识,在flash制作方面更是游刃有余。苗秀玲老师一直任教科学、自然学科,对于种植、养殖也属于内行,总之,我们能根据教师的擅长来满足学生的所需。 另外,我们可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也很丰富,学校附近,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较多,居民较集中,镇领导也力图改善生活环境,扩大了服务的范围:维修、购物、扶贫帮困、关爱弱小、节日喜庆活动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美化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总体目标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马克思哲学理论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0世纪以来世界的巨大进步与发展让人们对这个哲学原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当然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矛盾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世界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长足进步,教育逐渐呈现出了不适应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的趋势。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很重要一部分的课程改革也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应对变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而凸显出来。我国也在1986年,于《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以适应教育制度的需要。当然,我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整个教育的改革,也不是课程改革,而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显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与整个教育改革息息相关的,从而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问题。我们应当站在世界向前发展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置于整个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来考察,而不能脱离这个背景来孤立的加以分析。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做的事是什么。只要稍加调查就会发现,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校本课程,其中包括部分中小学校的老师。所以,就什么是校本课程做一下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简单说来,校本课程就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而进行的自主开发与实施及评价的课程。"[1]由此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应该是学校。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促进和完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而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并最终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由学校自行决定的校本课程能够适应学生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它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等个人因素以及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等环境因素,因而体现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反映了我国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2]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进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本课程开发是适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校本课程其实在一些地方分权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早已有之,较之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要早。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业化国家以'新课程运动'为代表的课程开发遭受挫折后"[3]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意识到的。进入70年代以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其内涵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经过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这股潮流卷入了绝大多数追求更高教育目标的国家,我国也不例外。1996年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关于学校应"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的决定明确的拉开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我国作为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应该随历史潮流而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研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并付诸实践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去指导以后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要素的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只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改革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离开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就无从谈起;而离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就是不完整的。没有校本课程这个部分的发展与完善就不会有作为整体的课程改革的成功。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势在必行的。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设计说明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 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4. 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

(完整版)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 文/ 李能 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摘要: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正文:众所周知,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建立各种特色形式本身,而在于特色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效能,在于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即真正使学校特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无数优秀学校的发展史表明: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影响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塑造着学校的品牌价值。可以说,没有特色的学校就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十特长”的学生的办学目标,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和“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把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突破口,积极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和丰富性上。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而特色校本课程则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体现了差异性教育的原则。作到了因材施教。同时,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真正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此,学校组织编写了艺术特色系列校本教材——简笔画校本教材(一年级),拓展学生的线条把握和简单的造型能力,为其它美术活动打下基础;手撕画校本教材(二年级),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构图能力,更突出了对学生色彩搭配能力的培养;秫秸制作校本教材(三年级),结合辽北地域文化,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旨在锻炼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蛋皮画校本教材(四年级),艺术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历练学生的耐力,创造自然之美,贴近学生生活;种子画校本教材(五年级),锻炼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受能力和平面造型能力,感受拼图造型的乐趣;硬笔书法校本教材(六年级)主要是对小学阶段写字教学的一个验收和强化,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涂上优雅的底色。通过以上系列艺术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校走上了“课程引领,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真正让特色教育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最终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了教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一、课程界定: 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 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办出特色;它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 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深深植根于学校。它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 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 息资源有机构成的内容。 二、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带动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 究,促进教师观念的不断改进,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 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规范课程开发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正确的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须的知识、 能力和技术,能推进学校管理的改革。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 齐、兴趣爱好不一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以改变其学习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生活,最终达到一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我校校本课 程的全面开发打下永久性的良好基础,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开设校本课的意图: 校本课程除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首先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 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校本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 校本课程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其次是它的实践性。有 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 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 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其三是它的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 题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其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 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 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了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的来源?实际上“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的出现在英、美等国,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已有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对象是本校教师。实施对象是本校学生。教师可以编写教材,在教学中自己使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以教师小组为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而开发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某开发区七小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座落于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西端,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结合我校地理位置及特点: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略懂种植技术的教师、学生,精通葫芦烫画的教师,因此我校决定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校本课程设计 (一)总体目标 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种植、管理,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观察,葫芦的艺术设计,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葫芦烫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开发烫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华的烫画艺术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了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包括:(1)葫芦的种植、管理;(2)葫芦的艺术设计(包括:烫画设计,绘画设计,雕刻设计)。 2、资源来源:(1)网上下载图片;(2)选置于书籍上的图片;。 三、校本课程实施 (一)内容层次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突出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基于课程内容本身,基于儿童个性发展,基于学校地域资源,着力构建一个符合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儿童数学素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于是,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开发,注重对课程本质的挖掘,注重对课程效度的开拓,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效率。 一、基于课程内容本身,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课程内容的开发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它是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我们从孩子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数学并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中高年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于所学课本知识的综合性运用以及部分知识点的教授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要从生活出发,数学也要回归生活。 2014的12月,我校的马凌然老师,王守文老师,刘培培老师分别开设了三节数学校本课—《旅游中的数学》,这三节课均属于中高年段的校本课,都是以“旅游”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马凌然老师执教的是“旅游中的路线规划”,她让学生做小导游,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旅游路线,并通过对路线的实地考察和长度估测,为不同的游客团队选择相应的旅游路线,达到最佳的游玩效果。课中,还涉及到了关于“搭配”的新知教学。刘培培老师执教的“旅游费用的预算”。学生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并对游玩中门票、坐观光游览车、午餐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在此基础上比较交流各自的方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王守文老师执教的是“停车场的规划”,针对栖霞山旅游中“停车难”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做个小小设计师,为即将使用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车位。三位老师的内容设计力求做到趣味性、操作性、现实性、探索性、开放性、思想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使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 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关键词:校本课程;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在复杂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实践领域,专业能力在于主体参与问题情境,同儿童形成活跃的关系,基于反思与推敲,提炼问题选择判断解决策略的“实践性学识”。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家,其专业成长的性质是在复杂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必须基于教育职场,在具体的反思性实践中才能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平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必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与途径 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制定,引起了课程权利的再一次下放“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设计和开发。”[1]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出台,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的改变——从课程决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变为课程制定与表述的积极参与者,为教师的自主权和专业地位提供了政策保证。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参与课程的研制、收集资料、编写教材、或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重新开发新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每个人的作用与表现不同,但重在参与课程开发,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六个阶段,各过个阶段教师的表现不同。[2]个人试验:对与他人一起工作没有信心;不愿与他人分享观点;交流观点:愿意私下交流秘诀,愿意尝试同事的观点;寻求信息:非正式地拟定任务并期望成功,从事独立的搜寻工作,如查找资料等;最最低责任的参与:承担只需要有限的领导技巧的角色,在参与中不愿抛头露面;主动的参与:成为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愿意在组织和领导不同的形式活动。承担主要的领导角色:有了充分的准备去倡导并规划活动方案,监督成果并在需要维持团队工作效率时采取措施。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和课程研究者共同实践开发。教师不能把专家看成是指导者,应把他们看成是共同的研究者。二是与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课程开发活动,教师与家长们一起寻找有效的社区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并与家长一起养成参与学校事务和课程开发的习惯。三是参与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各方而的分析,尽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一门学科放在广阔的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逐渐地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的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功能 “无论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还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3]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确立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家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道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4]从教师专业结构来分析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1、教师专业理想的确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