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一)迷雾重重

【画外音】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经常被后人称作刘伯温的刘基,以他的神机妙算和出色的谋略,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因此被后世称作大明王朝第一谋臣,而在其后数百年中国历史上,刘基刘伯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相传是他所作的那首《烧饼歌》竟然准确预言了,其后数百年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那么,这种神乎其神的一切真的是否就是一个真实的刘伯温?在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究竟又是有着怎样超凡的智慧,竟然可以在朱元璋后来对开国功臣的斩尽杀绝当中保全了性命?而他的死因,为什么后来又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从今天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与我们一同揭开笼罩在刘伯温身上的种种谜团,再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讲述大明第一谋臣刘基刘伯温之迷雾重重。

【毛佩琦】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名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刘伯温名字叫刘基,刘伯温的名字广为天下百姓传诵,刘伯温不仅仅是大明开国的第一谋臣,还是一个神秘的人物。这个神秘人物神到什么程度?据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有这么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12月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说最近浙东,浙江东部来人了。说到一件事,说当地在修建古老的桥梁,叫仙人桥。在修桥的时候,挖地基,挖出来一块石碑,什么石碑呢?一看上面有字,几行。大标题是回天碑,碑文这么几句话:“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举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刘基《回天碑》”。这几句话没有来头,再一看下面,留有下款,刘基题。这个刘基就是刘伯温,你看仙人桥底下挖出来一个石碑,是刘基的石碑。刘基是什么人?一算,离当时500年了。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大家仔细念以后,感到跟当时的现实很相像。

1938年12月5号正是抗日战争第二年,“起七七,终七七”这“起七七”不就是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吗?刘伯温500年前,就已经写了这个话,很神秘。“起七七,终七七。冀、粤、宁、汉,暗无天日。”是啊,头一年的12月,Japan侵略军攻占了南京,然后向四周进攻,是攻占了徐州、攻占了武汉,攻占了广东,暗无天日,烧杀抢掠,500年前刘基写的这个话跟当时的情况完全一样。他又写到,“引胡深入,一举歼灭。”什么意思?敌人虽然猖狂,但是并不可怕,把他们引进来,可以一举歼灭。最后,这个碑上写的是“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吴越英杰,吴越是什么地方?江苏、浙江、江南地区,当时上海这一带,还没有被Japan人占领。这个事情奇了,这个碑是不是500年前留下的,如果说这个碑,就是500年前留下的话,刘基太神了,反过来说,如果说这个碑,不是刘伯温留下的,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要用刘伯温来说话,假造一个刘伯温碑,这个消息不确实,可是,为什么要用刘伯温的名字来说话?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画外音】或许传说中,刘伯温的神奇不仅如此,据说刘伯温生前还写过一首《烧饼歌》,在这其中有着对于其后数百年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预测,那么他在这一首《烧饼歌》中,究竟预测了什么?他的预言真的就应验了吗?

【毛佩琦】传说刘伯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留下了很多书,比如说流传很广的《烧饼歌》。比如流传很广的《推背图》。《烧饼歌》是刘伯温刘基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话的一个记录,《烧饼歌》是怎么回事呢?《烧饼歌》开头就写到,有一天朱元璋,开国皇帝朱元璋正在吃烧饼,突然刘基进来了,情急之中朱元璋就把烧饼扣在碗下。这时候刘基走上前

来,朱元璋说,你不是会算嘛,你先算算我这碗里扣的什么东西。刘伯温说:“半似日夕半似月(说你这东西又像太阳又像月亮),曾被金龙咬一口(说皇帝你曾经咬过,这是吃的东西)——刘基《烧饼歌》”朱元璋哈哈大笑,你猜对了。这是小事,你算算大事吧,算算我们的江山。刘基说,我们的江山呢“一统稳固,万子万孙。——刘基《烧饼歌》”这不是好词吗?你看万子万孙,大明江山万万年,多长。

听起来是万子万孙,朱元璋说,江山不是说永远属于哪一家,有德者能够保有天下,你说一说我们还需要防备什么。刘基说,我不敢说,我一说泄露了天机。朱元璋说,我免你死罪,你就说吧。刘基说,我就说了“南方终灭,北方终”这是一句话。第二句话,朱元璋说,南京城池如此坚固,你说我们还要防备什么。刘基说,这么坚固的城墙没人能攻破,除非是燕子可以过来。这种对话很平常,仔细一想,这些话都带着隐语。后来人家分析,这是刘伯温给明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做的预测。什么预测?说明朝万子万孙,一直要延续到万子万孙,听起来很好,实际上明朝的结果是什么?到万历的儿子,万历的孙子,完了,灭亡了。到了崇祯皇帝,灭亡了,说南京的城很坚固,一般人攻不下来,除非是燕子。这听起来是一句简单的话,可是又应了以后发展的事实了,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引起了小皇帝和亲王之间的矛盾,最后燕王朱棣造反打进南京,夺了皇位。燕子不是小燕,是燕王,燕王朱棣。所以这个《烧饼歌》里面含着很多隐语,甚至包括后来明英宗被俘、宦官专政、倭寇一直到二十世纪的事,刘伯温都有预测。

【画外音】如此精准的预言,实在是让后世的我们叹为观止,但是在感叹之余,我们还是会有所怀疑,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刘伯温果真是这样神奇吗?历史的真相究竟又在哪里?

【毛佩琦】我就要把真实的刘基告诉给大家,同时也要介绍一个传说当中的刘基。刘基也叫刘伯温,刘基刘伯温也被称作是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

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三分天下之计,他辅佐刘备夺取了三分天下。可是人们又认为刘伯温刘基超过了诸葛孔明,为什么?因为他辅佐朱元璋夺取了一统江山。还有,说历史上很多的这样辅佐明主夺取天下的人,比如说像辅佐刘邦的张良,辅佐唐太宗的房玄龄这些人也很有名,但是他们没有留下什么文章、著作,仅仅有谋略。可是刘基不同,刘基不仅有谋略辅佐朱元璋夺取了天下,而且他还有很多的著述,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著作在古代叫什么?叫立言。帮助朱元璋做事业叫什么?叫立功。这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叫立德。所以,人们又把刘伯温称作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伟人。那么这个伟人,他是怎么成长,他又经过了哪些道路?怎么样最后成为朱元璋的谋臣策士呢?我们要从头说。

刘伯温生在元朝末年,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他出生的地方是浙江青田县,具体地说刘伯温的家在浙江青田县城南150里的南田。可是,现在这个南田已经不属于青田县了,南田地区和附近几个县的一部分一起成立一个新的县,这个新的县叫做文成。这个文成二字和刘伯温还有点关系,刘伯温死了以后,朝廷为了表彰他,给了他一个很好的谥号。古代如果人死了,要对他做一些评价,这些评价除了很长的文章以外,往往用一个两个字作为他的谥号,刘伯温有道德、有功业,因此被谥为文成二字,这个新的县就叫文成。所以这新的县名是以刘伯温的谥号来命名的。

刚才我们说了,刘伯温的家在文成县的南田,南田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南田是一片高山平地,这个地方溪水常年不断,高山上有水,风景如画,按照道家的说法,天下36洞天

72福地,南田就属于第6福地。你看,道家认为是福地,人间胜景。所以古代地理书上说,这个地方远离人世跟桃花源也差不多,刘基的家就在南田的吾仙冈之前,具体地名叫做“武阳”。现在这两个字写成是文武的“武”,太阳的“阳”。这个地名怎么来的?有一个传说,传说刘基的父亲叫刘爚的,有一天夜里做梦,梦见五只山羊在山谷里头觅食,按道家说法,羊是落地之龙,五只羊在山谷,吉兆。第二天刘基的父亲想到昨天的梦境,说我梦见一个五羊在谷的情景,有这回事吗?他按照梦中所示去找这个山谷,一看,五羊在谷,这地方好地方。于是他就在这里起屋、定居。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五羊”,后来人们谐音就写成文武的“武”,太阳的“阳”,原来写的是五羊,五只山羊,对不对呢?这也是神话传说,实际上武阳的真实含义是雾垟,什么意思呢?浙东地区老百姓把田地叫垟,叫田垟,土字边,一个羊,牛羊的羊。这块田地上面经常有雾气笼绕,所以是雾垟。

【画外音】刘基刘伯温被后世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谋臣”,一定有着他独到的过人之处,而在后来刘伯温数十年的官场沉浮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与政治手腕,更是证明了这样一个第一谋臣的不平凡。那么,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刘基,他的少年时代究竟又会与普通孩子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毛佩琦】刘基所生活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他的家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在元朝属于儒户,什么是儒户?儒,就是儒家学说的儒,孔子为主导的儒家学说的这个儒。元朝百姓户口分为好多类别,你是什么职业,世世代代从事什么职业的,你的户籍上就写着是什么户。根据不同的户的类别,有关的赋税和徭役,你要对国家做贡献。刘基他们家是儒户,儒户就是读书、做官、中过科举的这样的户。刘基的父亲在元朝还是个教谕,就是地方学校的教师。当然,过去这种学校都是官办的,也是政府的官员,所以刘基他们家是儒户,三代读书,他的母亲姓富,富裕的富,母亲的富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显赫人物,宋朝的著名宰相富弼,就是富氏家族的人,所以富氏家族和刘基他父亲、祖父这刘氏家族在当地是门当户对的大户,所以两家结了亲。

刘基的父亲死得很早,刘基的家由他的母亲一手操持,所以刘基的成长受他的母亲影响很大。刘基就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这样一个人文环境当中长大。刘基这孩子从小很聪明是聪颖异常。读书叫“七行俱下”我们现在说一目十行,文献当中说刘基“七行俱下”,一篇纸一下子看过去了,14岁就通《春秋》,然后“四书五经”无所不通。刘基怎么这么聪明?

传说刘基是得了真人的传授,刘基在青田的石门山,一天在山里静坐,突然发现山上有四个字,写道“山为基开”。这个山要为刘基而开,他走上前去轻轻一叩,一道石门打开,再往前走又一个石门,再一叩,这个门又开了,刘基走上前去一看,一个道士躺在石床上,头枕一部兵书,刘基看到兵书很感兴趣走上前想要仔细看,道士一翻身说了一句话,这位少年你如果明天能够把这个兵书内容全部记下来,我就把我的所有技艺,所有兵法都传授给你。刘基心想,这有何难,读书七行俱下,于是刘基就把这个兵书捧回家去,连夜苦读。第二天,带着兵书来到山上,见到道士。道士说,你读得怎么样啊?刘基说报告道长我已经全记下来了。于是,这位道士就把他所掌握的全部兵法技艺都传授给了刘基,刘基从此聪明异常。

实际上,刘基确实很聪明,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也跟一般小朋友没有多少区别,小朋友都喜欢玩儿,他也喜欢玩儿。他14岁就到了石门洞去读书,他经常读着读着书就跑出来玩儿一玩儿,看看山景,到溪边走一走。有一次,他正在溪水边玩儿得高兴,听见远处

传来一阵歌声,哪儿来的歌声啊?因为溪水很清,很澈,经常有附近的妇女纺了纱,织了布以后在这里漂洗,所以这个地方叫浣溪。洗纱,洗纺出来线的这样的溪水,唱歌的就是浣纱女,唱的什么歌呢?歌声唱到:“天下没有浣纱女,人间哪有衣暖身?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攻书可专心?”,这六句话,刘基就想,这不是说得就是我吗?不纺纱没有衣服穿,不读书不是说学而时习之,百温不厌就没有高深学问,古代传说是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下到,学问就可以增长,现在我不下功夫,我将来能有学问吗?看来这歌是唱给我听的,赶快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从此刘伯温发奋图强,不仅在行动上兢兢业业,艰苦努力,而且把名字也改了,叫百温。说“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这个“百温”就是温习一百次,百温不厌,越温越熟,后来人们把百温叫伯温,这是刘伯温名字的来源,对不对呢?其实也是一种传说,但是这个传说说明什么?说明刘伯温刘基在当地勤奋学习的故事广为流传,也说明当地的百姓希望借刘伯温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来鼓励自己的子弟努力读书。

【画外音】刘基刘伯温儒家修养深厚,或许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件特别的事情,但是在许多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刘伯温,居然能够通晓天文地理、能掐会算,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毛佩琦】刘基于学问无所不通,儒、道都是经过名家指点,他的老师不仅学问好,道德也高尚,更特殊的是刘伯温还懂得象纬之学,懂得术数之学,什么是象纬之学?这现在一般人不知道了,很神秘,象纬实际上就是天文,象纬包括什么呢?包括五星,说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地下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按照《史记》天官书的说法这五星是什么星呢?是“木星在东,火星在南,土星在中,太白星在西,水星在北”,这五星也叫五纬。这样一经一纬,成为象纬。实际上所谓象纬之学,就指的是天文之学。看天象,知人事。术数之学简单地说就是算命算卦,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推断人事吉凶。所以刘基不仅懂得儒学,懂得道学,还懂得象纬、术数之学。

刘基的这些学问是通过他刻苦学习得来的,他到了老年的时候,曾经回想自己当年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情况,他有一首诗写到,说“忆昔二三十,笑人不能勤。(想当年我们二三十岁的时候,谁要是不能勤奋,谁就被人耻笑)有朋远方来,讲论穷朝曛。(如果有朋友来了,到我这儿一起,我们干什么?不是玩耍、打牌、饮酒,我们是切磋学问。讲论穷朝曛,从早晨到晚上)一艺耻不知高蹈躐前问。(有一件事情没有弄明白,一个学问没弄懂,我们都以为耻啊,一定要把它钻研清楚,一定要超过以前的境界)——刘基”。不断进步,日新,日日新。“一艺耻不知,高蹈躐前问”,可以看出刘基刘伯温在年轻的时候认真读书的风貌。

【画外音】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相当多数的读书人刻苦读书,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或者是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光宗耀祖。刘基刘伯温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样一条科举的道路。然而,元朝的科举却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朝代,蒙古贵族统治之下,元朝政府将国民分成了若干等级,而刘伯温恰恰属于最低等级的一类人,要想考取功名更是难上加难了。那么,年轻的刘伯温能够成功吗?

【毛佩琦】刘基在22岁这一年就赶上了科举考试之年,这个科举考试之年几年才遇见一次,刘基这一年是22岁。可是按照官府的规定,只有25岁以上的人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怎么办?是错过这次机会再等几年,还是咱们现在就去?现在就去,机不可失,虚报

三岁冒充25,进了考场。刘基学问好,到了杭州参加乡试一举而中,中得了举人。第二年又到京师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参加全国举人的会试,又是一举高中,中得了进士。这两举啊说起来很轻巧,实际上很难。

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元朝实行的是民族等级、民族压迫的政策。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就是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时候,他带来主要是西域的人,西域各民族的人,因为成分很多,很庞杂,就把他们通归成为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辽、金地区,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就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民族。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题目简单,考试场次也少。汉人、南人考试的题目难,又增加考试程序,而且汉人、南人考试有多少人参加考试啊?录取的人很少,所以中进士很难,但是刘基一举中了进士。这是在23岁,刘基在考场上的表现受到很多人的称赞,主考官揭傒斯读到刘基的文章,哎呀,这个文章不简单这是魏征者流啊,说(作者)是当年魏征这样的人,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宰相魏征,“英特而过之“,说他比魏征还要出奇,还要特别,对他特加称赞,为什么?刘基的文章写得好。

当时,刘基写了两篇文章,一个是《春秋义》,写的一篇古文;一个是《龙虎台赋》。一般地说,科举考试的文章千篇一律都是那些陈词滥调,可是刘伯温在科举考试短短时间,段段文字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文才,非常惊人。所以这两篇文章后来都收录到他的文集当中。龙虎台在哪里呢?龙虎台在北京北部,出了居庸关有一个山谷间有一个龙虎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得到,每年夏天,元朝的皇帝要经过这里驻跸以后,然后到塞上去避暑。那么《龙虎台赋》是描写龙虎台当时的风貌,写得很有气势,有这么几句话,说:“猗欤,太行之山,呀云豁雾。(说这个太行山高啊,接着云彩冲破雾气,非常高)于赫,龙虎之台摩乾压坤。(说龙虎台很高大,顶立乾坤,上面是乾,下面是坤)魁群山而独尊。(说在群山里面它属老大)——刘基《龙虎台赋》”。一时,这篇文章广为传诵。可是大家知道,刘基在考试之前没有来过北京,现在的北京,当时的大都,没有见过龙虎台,完全凭想象,这不是天才吗?其实这种才能,很多古人都具备。大家知道广为传诵的《岳阳楼记》,是宋朝人范仲淹写的,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也没有到过岳阳楼。

刘基是个奇才,他中了进士,准备走上仕途,就要施展他的浑身本领,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大志,他怎么样去实现?我们下次再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