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要点提纲

心理学复习要点提纲

心理学复习要点提纲
心理学复习要点提纲

二、儿童生理及动作的发展

1、儿童生长的四个显著时期:

(1)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

(2)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13-15岁,女孩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

(4)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2、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3、儿童身体发展的原则:

(一)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次序是头部——颈部——躯干——下肢。

(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4、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

(1)脑重量的增加:到6、7岁时儿童的脑重接近于成人水平,约1280克,达成人脑重的90% 。

(2)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在于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3)儿童脑电图的特征:我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脑电图的发展趋势是: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δ波,并且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第一次是在5-6岁左右,第二次在13-14岁左右。这两个显著加速的时期使儿童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一种“断续”或“飞跃”。

(4)脑的反射活动:巴宾斯基反射(足趾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到下: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及远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6、儿童动作发展的意义: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

(1)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的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

(2)动作技能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

7、胎儿的发育: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8、胎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孕妇的健康、营养、工作、环境、药物和其他致畸因素、疾病和受到的辐射,甚至孕妇情绪和心理状态)

9、儿童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

三、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反射行为、习惯化(定向反射)与去习惯化、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视觉偏爱、激发潜能、操作性条件反射、设备

视觉偏好:

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这时,心率会变化,吸吮行为会中断或降低。如果隔很短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之为习惯化。

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是个体又产生了先前的行为,表明个体已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物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2、“视崖”实验: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3、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4、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5、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趋势:目的性增强、持续性提高、细致性增强、概括性提高

四、皮亚杰理论

运算:指心理运算。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守恒:是指即使在物体外观改变的情况下,它特定的自然特征仍保持相同。

格式:认知结构最基本的单元。

适应:直接作用于外部环境来建立格式,它由两个互补的过程——同化和顺应组成。

同化:个体运用已有格式处理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将新遇见的事物吸纳入已有格式之内。

顺应:在已有格式不能直接同化新知识时,个体为适应环境要求,主动修改其已有格式,从而达到目的的一种心理过程。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2、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结构观与思维的机制观)

结构观:特定的心理结构或思维结构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思维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思维的机制观: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对格式变化起重要作用的两个过程是:适应和组织。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经常是一起发挥作用的。经同化和顺应两种互补的适应过程,儿童的知识因其与环境中事物的互动而增加,且智力随生活经验的扩大而成长。个体能适应环境,就表示其认知结构或格式的功能,可以在同化和顺应之间维持一种波动的心理状态。

3、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①感知运动期(出生到2岁)

主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主要特点:有更强的能力来思考事物,并能运用符号在头脑中表征事物;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此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无法守恒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点:获得了守恒性;群集结构的形成,但儿童这时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只能对于那些已经构造成功了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实现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主要特点: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实现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是认识指向未来。

4、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的评述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今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当然,皮亚杰的的研究方法上存在缺陷,如没有很好的地考虑社会心理因素、语言理解水平、注意、知觉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幼儿对皮亚杰实验中所使用的语言理解有困难,贬低了幼儿的实际思维水平。

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和修正:(1)儿童所具有的能力比皮亚杰最初所认为的要强些,尤其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实践知识方面。可以将守恒之类的任务教授给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儿童。在简单、真实的情形中,儿童也能表现出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观点的能力;婴儿表现出客体永久性的时间要比皮亚杰预期的更早些。(2)“阶段论”的观点近年受到指责。

五、信息加工理论

1、存储模型

阿特金森和西夫林提出了信息加工系统的存储模型。

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在三个加工系统中被保留或存储,这三个加工系统是: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这些存储对所有人类而言是天生的、统一的,你可以将这些看成智力系统的硬件

当信息流经每一个存储器,我们就可通过心理策略(记忆策略)来对它们进行控制和传输。这些心理策略又称为智力系统的软件部分

加工水平模型

加工水平模型摒弃了系统容器有固定存储量的观点。该模型认为:记忆取决于信息加工的程度。

在信息加工水平模型中,以较浅的方式来加工信息时,这些信息会很快衰退并消失,相反,当信息通过意义的解释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就会保留更长时间。

信息加工的阶段

首先,信息进入感觉登录器。保持时间极短,量大,视觉和听觉直接重现。

第二步是工作或短时记忆,这是一个中央处理单元。短时记忆的限制:保持时

间短,容量少。

第三阶段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所以,有时我们要将系统中的信息恢复或寻回时产生困难。

2、复述:指不断地重复信息。

组织:是指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精致(精加工):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记忆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儿童发展的特点:学龄前儿童很少致力于提高他们记忆的努力中去,也不会从训练中获得长久的收获。在小学时期,儿童能更有效地使用复述和组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产生更好的信息记忆,11岁后出现精致策略。

3、测量记忆的几种方法: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种:再认、重组和回忆。

七、儿童智力的发展

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及表示聪明程度的方法:

1、比纳——西蒙量表:智力测验的结果最初是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力商数)=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这个概念可以比较不同年龄人的聪明程度。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他从整体智力观点出发把智力分成言语与操作两个部分。采用离差智商作为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力高低。离差大、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IQ(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个体在测验上的得分减去同年龄人在该测验上的平均数)/标准差

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智力成长曲线的概念:

贝利的智力成长曲线

智力优异儿童的特点:智力优异一般具有高智商(IQ130或130以上)或在某一方面表现卓越。1、早熟2、依赖自己3、热衷于掌握

智力缺陷儿童的特点:智力缺陷是一种心理功能受限的状态。(1)智商很低,在传统智力测验中通常低于70;(2)难以适应日常生活;(3)在18岁之前已经表现出这些特质。

智力的分类

八、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的组成成分;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2、儿童情绪的识别,“社会性参照”:个体有意地搜寻他人的情绪信息,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

3、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婴儿出现怯生的时间:5~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一种出现严肃的表情,7~9个月见到陌生人就感到苦恼了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刺激的多少

九、儿童个性的发展

1、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个性的构成: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

个性发展的阶段:(1)口唇期(0—18个月)(2)肛门期(8个月—4岁)

(3)性器期(3—7岁)(4)潜伏期(5—12岁)(5)生殖期(12—20岁)

评论:

2、鲍姆令德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他是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进行了长达十年的

三次研究。(1)把学前儿童按个性成熟程度分三类,然后评定父母的教养水平,据此将这些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2)与前一次研究程序相反。

3、教养方式划分的标准:控制和爱

4、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发展:

5、“点红测验”:

6、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7、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表现:(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高于小组对他们的评价,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小组对他们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对他们的评价比较接近。

8、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是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的核心又是自我评价。所以,自我评价能力是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十、儿童交往的发展

1、依恋的概念: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具有三个特

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2、依恋形成的标志: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

3、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2、儿童的特点3、文化因素

4、几种依恋的类型、特点:

A型:回避型,这类孩子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无依恋的儿童”。

B型:安全型,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表现。

C型:反抗型,母亲在时、离开时、回来时的表现。

5、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一般情况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发展比较好。父母

抚养方式的连贯性决定着依恋对后期发展的意义。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但研究发现,

父母对自己早期依恋经验的解释和理解,影响着日后与子女的依恋关系。

6、小学儿童择友的标准: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标准:直接接触关系、接受关

系、敬慕关系以及其他关系。所谓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讲就是“一起玩”。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还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关系好)、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

7、小学儿童择友特点:从总体上讲,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

特点。择友的同质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的人做朋友。择友的趋上性是指儿童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为朋友。

8、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可分为受欢迎儿童、不

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三类。受欢迎儿童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良好的性格特点;不受欢迎的儿童又可分为两类,受排斥儿童与受忽略儿童。受排斥儿童是在班级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伴不愿意与他交往。他们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攻击行为;不良品行;难以相处;其中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到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受忽视儿童,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或不善交往,或不敢交往,在群体中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是否介入同伴活动中来,大家并不在意。中间型儿童是指在群体中有朋友、有共同活动的同伴,也有一些人对他不亲近、不喜欢的儿童。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类型。

9、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在班级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些

儿童比较愿意上学,学习也较积极,并能正确对待班集体的利益。他们在班级中能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在班级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是些处境不利的人,可能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努力与同学建立联系,不成功,就会采取手段来吸引别人注意;二是逐渐产生不关心集体的冷漠态度。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一经形成便相当稳定。教师在儿童入学初期就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个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得到顺利发展;要特别关心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

10、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社会测量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于1934年设计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方法。第一步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回答。例如,“如果班级组织野营,你最愿意跟谁在一起?最不愿意跟谁在一起?”第二步是图示法。将结果画成社会网络图,即为图示法。图示法可以直观地表现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每位成员在群体中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一目了然。

社会测量法对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社会测量法也有其局限性。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 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 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 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 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 2)发展时期(20C20~50 末) 3)成熟时期(20C60~70 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 以后)布鲁纳 8.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 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 —1 );婴儿期(1 —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 、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 、15 —25 );成年期(25 —65 );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 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 展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 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 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 c.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守恒

最新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第1、2节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Y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Y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Y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N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N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Y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Y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Y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N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N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N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N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N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Y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Y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以下为你带来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

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对书上内容的 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