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授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以及资源开发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学生比较深

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这也是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个内容。按照“特征——表面——体”的基本模式,从图形的基本认识深入到相关面积及体积的计算,体现了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探究新知,本节教材的第一个例题一开始就提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对于表面积的计算,由于空间想象力有限,因此教材加强了操作,让学生将课前做好的长方体的模型展开,观察展开后的形状,并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长方体的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以便于把展开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得出:上下面:长×宽×2,前后面:长×高×2,左右面:高×宽×2。接着引导学生再借助表面展开图,推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学情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及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比较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通过自己自学,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进而推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为了使全部同学都能明白道理和灵活运用,我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模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培养学生要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所谓“对话式”教学,即通过师材对话,师生对话,生材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对话形式来完成数学知识的教学。“对话式”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这样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交流释疑—精讲点拨—达标训练—反思提升”。

教学设计:

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对话式”教学模式应用到了本节课的教学中。包括“自主学习—交流释疑—精讲点拨—达标训练—反思提升”这样五个环节。

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主要完成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师材对话”。

提前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隐形价值——学习方法的迁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找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确定本节课对话的核心内容——用转化和迁移的思想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是学生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完成第一次对话—教师与教材的无声对话。

第二次对话:“师生对话”。

即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公式,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为自主探索作好准备,完成第二次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心际对话。

第三次对话:“生材对话”。在前两次对话的基础上,我设计出本节课的自学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图形与几何知识中的思想和动手实践这一特点。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2.尝试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3.我的发现,我的问题。(通过自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并将自学的结果以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并梳理在自学本上,完成第三次对话:生材对话——学生与教材的无声对话。这一环节,学生课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个环节:交流释疑——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组内对话—小组成员间的有声对话。(10分钟)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交流要求硬纸板,就是求6个面的面积之和。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看一看、写一写,并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通过自评、互评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条件。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二步:组际对话——小组之间的优质对话。(5分钟)

在进行组际对话之前,会有一次小测试,检测一下学生自学及交流情况。让学生自己完成本道题,做完后同桌交换自主进行批阅,批阅完成后由学生上台讲解本道题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过程的意义。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意见,由台上同学或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组际对话达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的目的,让对话式教学完全进入一种高效化和优质化状态。所有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组际对话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内化所学知识。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

第三个环节:精讲点拨。师生之间的有声对话。

上一环节虽然精彩,但难免会出现问题,教师的精讲点拨在此变得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环节目的在于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是新课标四基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完整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5分钟)

第四个环节:达标训练

这一环节是通过我与教材、学生、课堂的一次综合性对话,设计不同梯次的练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和测试。这是我所设计的练习题。这一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10分钟)第五环节:生己师己对话,

在这一环节,我只给学生出示“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来学习的”这样一句话,然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别看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升华。师己对话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当然这主要是教师在课下完成。(4分钟)说板书设计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重点突出,清晰易记。同时为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板书主要有学生完成。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例1:做一个电脑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课堂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可见,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每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为此,在这节课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针对小组交流时合作学习的评价,如:“你们小组真棒,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这个小组,有的剪,有的摆,有的写,分工非常明确。”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等。

在课堂上,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像是学生在尝试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时,因为比较抽象,需要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易于他们的发展。

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感觉,

首先是要用好教材资源,教材是一切的根本。

2.活用生活资源,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长方体体的纸盒,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很快就能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

3.善用活动资源。通过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4.巧用学生资源,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展示自我,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又使得问题解决策略变得多样化。并可以针对学生在展示时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丘北县双龙营镇中心小学校——肖正国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表面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3、34的内容) 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联系生活,解决有关表面积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于在计算中出错。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并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体表面展开的过程,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又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它是研究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探究表面积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为此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克服认识上的难点,同时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3、建立空间观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若干个。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尝试教学法引导分析法 学法:教会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运用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呈现“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左图的面积怎么求?”(请一位同学起来口述,并给予激励) 2、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说出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教师用动作显影呈现出它的特征。学生说完特征后,老师以“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方体新的内容吧!导入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请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探究 1、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通过电子白板上课件中“长方体表面展开的视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之后,教师追问:“展开后六个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体表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生:展开后六个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体表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师:呈现问题“想一想,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呢?”(生:归纳并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长方体6个面面积的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我们就要会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计算长方体某个面的面积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相对面的面积来)。 师:上面和下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什么?

《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开课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师:同学 们,我们上节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 由 6 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 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

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 个长方形组成的。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 6 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 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 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 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文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堂,符合我们的新课标理念,这一堂课,给自己留下几点感受和收获:于丽老师: 这节新课引入贴切而紧凑,仅用3分钟时间。接着,李老师围绕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逐步展示新课内容,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马丽娟老师: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的操作过程中,李老师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特征及其异同点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断发问,使学生在一堂课的黄金时间里一直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潘效贞老师: 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李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的全过程,抓住难点和关键,用墨如泼,不拘泥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而重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同一表面的相邻两棱之积的和。从而避免了判断谁是长,谁是宽时,所引起的困惑,特别是在变式中,怎样辨析哪是长,哪是宽时,所产生的迷茫。 王桂云老师: 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切中要害,关键之处妙手

点化(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关键。)有启有发、游刃有余,所以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地做出例1的解答。 张美老师: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两种解法,指出第二种解法更优,并放映幻灯片验证。在动态中给学生以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生动的教具学具,将长方体顿时被抽象为几何图形、又将其一分为二,阐明第二种解法的意义,何等痛快淋漓!接着趁热打铁,进行课堂练习,并及时反馈、评估纠正错误。 佟晓梅老师:本节课共提问45人次,齐答4次,训练例习题10道(含求表面积的游戏题),绝大多数学生当堂受益,预定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成功的课。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通泉第二小学缪骏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取更多情感,同时学会欣赏他人;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三、教学用具: 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展开图等。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结识的朋友一一长方体,它要去做客,请大家帮它设计一件

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彩笔,想怎么给长方体穿才能显得它更加的漂亮?想好了吗?看谁在最短的时间设计的最合理。 生:动手操作。 师:停。说一说你是怎么涂的? 生:有的穿的是条形的有的穿的是格格的还有的涂成一个色。 生:我是相对的两个面涂成了一种颜色。 师生:共同评价 师:谁能说说你涂了几个面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生:我涂了一个上面。它是长方形。面积是长乘宽 12平方厘米。 生:的是前后两个面。它们分别是长方形,。面积是…… 二、自主探索、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提出数学问题) (1) 感受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想对长方体的那些部分进行包装? 生:长方体的6个面。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师:老师手中有一个展开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 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说得对!请你把你刚才涂色的长方体,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后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堂实录

<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有效铺垫 图形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一起看大屏幕(出示长方形),认识吗?你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吗?(指名说,师板书) 再来看(出示长方体),这是新认识的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二、寻找联系、引入新知 1、审题读取数据 (出示相关数据)关于这个长方体,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发现相对的面,颜色相同。) 同学们手中也有一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像老师这样摆放,并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吗?(试一试,并指名指一指) 2、动手填写数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展开与折叠,谁能说一说将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后,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将得到一个六个面相连接的平面图形,即长方体展开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也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就将这个长方体展开,得到的一个像这样的展开图(出示展开图)。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以及它的展开图,你能分辨得出这个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后图形中的哪个部分吗? 同学们手中都有一个展开图,请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活动,先看要求,(出示) 活动要求: (1)判断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将上下左右前后标在展开图的各个面上。 (2)根据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将合适的数据填在展开图的方框中。 明白了吗?动手试试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反思 谢璧珊 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听到王艳老师在活动中展示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从她的课中能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气息。就这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而且是在学生先想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演示,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教学中,把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把长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邵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6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6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3、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4、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5、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经典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授课教师:所授科目: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正方体是由()个完全相同的()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都(),正方体有()个顶点。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5、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长10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厘米。 7、至少需要()厘米长的铁丝,才能做一个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就()。 9、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条棱长度相等。 二、应用题。 1、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米的正方体,它所有的棱长的和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3、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4、把棱长12厘米的正方体切割成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5、一种长方体硬纸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有2平方米的硬纸板210张,可以做这样的硬纸盒多少个?(不计接口)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72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宽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7、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用72分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然后在外面贴上一层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9、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科组 3月4日我们听了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杨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对于杨老师这一节课,我们科组的老师提出以下看法:一是时间的安排应更合理些;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更完整一些。 2014-3-12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录说课材料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 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评课记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

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杨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 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彩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 口答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体各面的()相等。 (2)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一个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相等。 2、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它们的表面积都是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下面的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长方体有哪些面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请同学们沿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边观察边回答下面的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学生分别沿正方体的棱剪开。(出示课件) 3、(课件展示)观察长方体展开图,看一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4、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第24页的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评课稿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薛老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薛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薛老师给学生留够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2、充分利用直观,帮助理解。在这节课中课件不是点缀课堂的“花样”,而是应发挥其作用,看本课的课件,正是用在了刀口上,

哪里该用哪里不该用,都是非常的到位,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作用。 3、注重评价的方式。课中不但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语也不局限于“非常好”等内容,也有质性的评价。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新。 总之,本节课樊老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体现了教学永远是一门最美的艺术!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这个盒子红纸粘上红纸~求所需红纸的面积就是求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同时让学生拿出学具先观察然后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对长方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课件,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棱长分成三组~分别是4条长、4条宽、4条高 2、教师提问:你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吗,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教师展开长方体表面积~分别标明“上”、“下”、“前”、“后”、“左” 、“右”6个面。,课件,让学生观察 后回答: A、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B、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 ,, 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 ,。 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 ,。 4、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推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课件, 1、议一议:长方体的上下每个面的面积:, ,×, , 长方体的前、后每个面的面积=, ,×, , 长方体的左、右每个面的面积=, ,×, ,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S=2ab+2ah+2bh 单位:厘米 2、考考你: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课件, 它的上下面是, ,形~长, ,厘米~宽, ,厘米。 6 4 它的左右面是, ,形~长, ,厘米~宽, ,厘米。 10 它的前后面是, ,形~长, ,厘米~宽, ,厘米。试求出它的表面积: ,三,、教学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如下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求至少要用 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 提示: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 完成:上下每个面,长 ,宽 ,面积是。 前后每个面,长 ,宽 ,面积是。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看下面的题目: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分成三组,分别是(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学生说,老师用电子白板演示。 2.一个长方体如下图: 它各个面是什么样的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上下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左右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前后面( )和( ),面积为( )。 二、小结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出示例4.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 1.你准备怎样求?互相说一说。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2.出示试一试,做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3.小结出示表面积的概念。 4.出示长方体盒子的模型,说一说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 想一想:说一说。 四、练习 1.出示练一练,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全班交流反馈。 2.出示练习四第二题,自己列式算,交流反馈,板书展示。 3.先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计算表面积。(教学过程同上) 五、课堂总结 评课 1.课前准备充分。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问题在师生、学生之间多向的传输、反馈中得以解决,避免教师泛泛而谈的做法;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学得顺利,记得深刻。通过学生的试算、讨论、归纳等活动,师生从多方面获取了反馈信息,找到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逐步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作合情推理、分析,使他们的思维出现新的飞跃。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会变得更深刻和更牢固。学生获取知识后,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调控,使学生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知识、技能得到强化。这种多层次的练习安排,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教学效果理想。使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练习设计合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发言积极,课堂氛围较好。 建议: 1.巩固练习时所选的练习题不够新颖,也没有呈现梯度变化,不能满足优生的需要。2.将预习案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怎样自学,自学到什么程度,是出示几个自学提纲牵着学生,还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或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学,抓住学生学习的亮点,教师再相机点拨,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再潜心钻研,努力探讨,找到学与教最好的结合点,呈现最有效的教学。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东城小学刘丽 我们听了张老师和付老师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他们都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都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两位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两位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都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两位老师都给学生留了自己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处理好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探究。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提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自主探索、互助学习的精神,在评价中获取更多情感,同时学会欣赏他人;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迅速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也是正确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 三、教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四、教学用具: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图、彩笔。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口答填空) 1、导入语: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能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课件出示一个标有数据的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呢?(课件出示填空) 如果我想知道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各是多少,你认为要算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实物引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结识的朋友——长方体,它要去做客,请大家帮它设计一件漂亮的外衣,你们能帮助长方体实现它的愿望吗? 1、理解表面积含义 过渡语言:如果要将这个长方体的表面全部涂上颜色,要涂多大?你们怎样理解“长方体的表面?”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小组尝试(1)这个长方体到底要涂多大?请试着解决。如果有问题可找同桌或小组内成员商量,待会儿说说你们的想法。 (2)反馈汇报:谁来说说自己或自己组内的想法或算法? 注意点:①据生答板书各种做法(辅板书); ②注意比较,进行方法择优;方法归纳: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评课稿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评课稿《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评课稿 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这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实物,然后教师也拿同样的长方体教具进行教学。在没有展开长方体的表面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手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面,并说出这六个面各自的长和宽。总得来说,这节课是一节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堂课。 陈老师的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重难点不太突出。在授课中,把一些重难点的问题给遗漏了!在学生合作操作环节,出示的问题过于太少!可以补充:1.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哪两个面是相等的!2.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跟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呢?这样,让学生带着更具体的要求去完成剪切长方体,为后面更准确地说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个面的总面积做铺垫!另外一个就是学生没有弄清楚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这里建议一个做法就是让学生在长方体上面标上长、宽、高。经过观察剪切后的展开图,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这样重难点就自然而然突破了!最后在总结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时,要强调方法的多样性还有对于乘以2的理解!我觉得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要求它的表面积,这六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

面?各组的长和宽又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接着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一人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前、左,每组有2个面,各自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长和高、宽和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把上面加前面再加左面的和乘以2,用长方体的长、宽、高表示就是:(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要强化学生记住,长×高、长×宽、宽×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有利于下面教学求长方体的四个面或五个面的面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公式以后,教师就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我记得新课程标准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了这一点,做到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与技能 了解并熟记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的面数,熟练计算长方形面积。 2、知识与方法 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几种不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提高空间构想思维以及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方体有哪些特点: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2、长为 3、宽为4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2。 3、长为10、宽为8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80。 4、边长为5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25。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这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填写下列表格。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70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42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30 长方体的表面积142

2、你能想出别的方法计算上述展开图的面积吗? 3、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4、总结归纳 (1)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5、练习 在下面的长方体展开图上,先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再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单位:cm) 说一说,如何得到这个长方体的面积。 (×+×+×)×=cm2 解:15121531232522 三、例与练 例一:做一个长54cm、宽50cm、高95cm的洗衣机包装箱,需要多大面积的硬纸板? (×+×+×)×=cm2 解:545054955095212580 答:洗衣机包装箱需要12580cm2的硬纸板。 例二:求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单位:cm) (×+×+×)×=cm2 108841042304

886384××=cm 2 例三:制作一个棱长为35cm 的正方体无盖玻璃鱼缸,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 解:353556125××=cm 2 答:鱼缸至少需要6125cm 2的玻璃 练习:淘气的房间长3.5m 、宽3m 、高3m 。除去门窗4.5cm 2,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 解:3.5333.53323.534.545(×+×+×)×-×-=cm 2 答:这个房间至少需要45cm 2的墙纸。 四、课堂小结 五、扩展延伸 如图,包装一个长方体纸盒,选择下列哪种尺寸的包装纸比较合适?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解:108281022232(×+×+×)×=cm 2 2982323018540232 ×==长方形体积×=> 答:选②更加合适。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3月18日我们听了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马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

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马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课题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第3、4题在作业本上。 课题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以及长方体和正文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