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杨氏太极拳刀剑杆推手合编]杨氏太极拳表解

[杨氏太极拳刀剑杆推手合编]杨氏太极拳表解

[杨氏太极拳刀剑杆推手合编]杨氏太极拳表解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 (2013-06-02 19:42:49)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赵幼斌作者:武汉太极新手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 赵幼斌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身法服务于四肢,手脚运用的效果,同是体现了身法的作用。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规范着身法,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等,这些都相互关联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竪,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蕴灵感,是周身放松的前提。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是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但不论是“秤准”还是“平准”,它的一般概念,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虚领顶劲”。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稍,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会觉的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有杳”的身法灵感就会产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学习推手之前,先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传授技击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彼的一种功夫。所以没有拳的基础,没有松活灵敏这种感觉,和周身协调的身法,推手就练不好,有了太极拳的基础,我们在练习推手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于腿上的练习方法,与身上的旋转和以腰为轴,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的基本动作,最重要的还是以步法结合腰的旋转,这些方法来练习。 第一种叫屈膝行步屈膝行步是两手叉腰,屈膝松胯,向前迈步,迈步的时候重心并在右腿,把左脚伸出去,在不影响重心的情况下,把步伸出去,伸出去以后,感觉合适,然后重心慢慢向前移,移到左腿以后,再把右脚提回来,再伸出去,再移重心,这个主要练习虚实重心的变换和步法的灵活稳健。 基本动作第二种叫跨步转腰,这个动作主要练习上步的同时与转腰相结合,裆要向内扣,身体要向外转,配合两手臂左右带动的这种惯力,这种方法近几年在推手比赛里边,这些动作最多,尤其是在定步推手,定步推手对方来了抗力,然后我要把它引进落空,所以这个裆劲要不向里扣那你随着这个劲就跟出去了。所以练习这种方法是对定步推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跨步转腰示范一下。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三种叫行步放松,行步放松可以放在练习之前,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这个是手放松地自然摆动,结合着高身法的自由走步,这种方法在做准备活动或者练功以后做放松活动,效果都非常好。 以上介绍了三种基本动作。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种步法,身法,手法,包括我们一路拳、二路拳里边出现的垫步、促步、剪步、仆步、跳步,后退步,等等,所有这些步法,随时随地在推手运用当中都可能会出现和用上,但是这些步法在前面套路里边已经都介绍过,而且套路里边都多次出现那种练习的方法,所以在这边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就介绍这三种。推手是随机应变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体验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拳练的基础,就是一路、二路拳练的基础的结合情况,在两个人在运用的时候所做出的表现。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推手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是在两个人推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在要讲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就是一个人练的时候所表现的练习方法,这个掤、捋、挤、按作为四正劲,正劲就是以柔为主,我现在先把这掤、捋、挤、按四种方法连贯起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首先先上步,上步以后,身向右转,向下沉,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前上方掤劲,这叫掤。然后两手一转劲,相合向下捋,这样一变,再变挤,再向上提,转身向下按。这是一个掤、捋、挤、按,然后再上步,再做掤、捋、挤、按。好,我再正方向再做一次。要上左步的时候,这叫左掤、右捋、左挤、右按,这样一上步叫右掤、左捋、右挤、左按。好,这四个动作可以连贯起来做,有时间可以多做一些,时间少可以少做一些,下面我再连贯起来再做一下。 讲完了掤、捋、挤、按四种单人练习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下采、挒、肘、靠单人练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用发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大家都知道推手里边的八法掤、捋、挤、按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底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推手中五重要的姿势。 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比如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的方法,对挽连绵不断。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 第二种姿势叫挤。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 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 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长时间,什么时侯没有力气,什么时候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四种方法叫捋。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也就是陈氏一代太极大师陈长兴所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个方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推成功之后,特点表现为:两腿仆地犹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杨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氏太极刀刀谱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10 顺水推舟鞭11 下势三合自由招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氏太极刀刀谱: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 上步打拳 2 退步撑掌 3 弓步交刀 第二组: 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 5 弓步平刺 6 弓步撩刀 7 换步推刀 第三组: 左顾右盼两分 8 独立劈刀 第四组: 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10 架刀推掌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藏 11 转身扎刀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13 弓步平推14 返身藏刀15 弓步上刺 16 弓步平推17 返身藏刀18 弓步上刺19 弓步平推 20 返身藏刀 第七组:三星开合自主 21 独立扎刀22 跳步按刀 第八组: 二起脚来打虎势 23 抱刀拍脚24 左抱刀贯拳25 右抱刀贯拳 第九组: 披身斜挂鸳鸯脚 26 抱刀分脚27 独立劈刀 第十组: 顺水推舟鞭作篙 28 裹脑藏刀 第十一组:下势三合自由招 29 弓步平推30 进步扫刀 第十二组:左右分水龙门跳 31 转腰撩刀32 独立撩刀33 跳抱按刀 第十三组:卞和携石凤还巢 34 缠头劈刀35 抱刀打拳36 收势还原 36式太极刀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12、弓步截13、垫步铰刀14、弓步扎刀15、丁步点刀 16、跳步换扎刀17、提膝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20、提膝截刀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23、弓步平斩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29、左右挂刀30、歇步按刀 31、提膝劈刀32、背刀里合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35、虚步亮掌36、抱刀收势

杨氏太极十三刀刀谱 hao

杨氏十三刀 十三刀,刀谱为十三式,动作分解为三十八式。它是杨氏传统刀,动作保留了传统刀的特点,而没有减也没有加一个动作,练习时间为2-3分钟。在练习中,它突出了的特点,舒展中正,柔中寓刚,圆活饱满,沉稳浑厚。在动作和运动上也体现了刚柔相济连绵不断,对爱好者在继承太极传统文化上也是一套难得的传统的太极文化。 杨氏太极十三刀动作名称13句刀诀: 1 七星跨虎交刀式 2 腾挪闪展意气扬 3 左顾右盼两分张 4 白鹤展翅五行掌 5 风卷荷花叶内藏 6 玉女穿梭八方势 7 三星开合自主张 8 二起脚来打虎势 9 披身斜挂鸳鸯脚 10 顺水推舟鞭作篙 11 下势三合自由招 12 左右分水龙门跳 13 卞和携石凤还巢 杨氏太极刀刀谱:①②③④ 第一组: 七星跨虎交刀式 1上步打拳。①左脚开步;②转身摆刀握拳;③上步曲步打拳。 2 退步撑掌①右脚向后退步;②两手微向外膨;③做腿转腰收掌;④虚步撑掌(正东,左脚微调整活步) 3 弓步交刀。①转腰合手;②上步交刀(正东)。右手握刀,左手开 第二组:腾挪闪展意气扬 4 弓步斜刺。①提膝分刀(微向东南);②弓步刺刀(弓步东南、刀尖东北)。 5 弓步平刺。①转腰带刀;②上步虢刀;③弓步刺刀(平刺,东北)。 6 弓步撩刀。①转腰绕刀;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撩刀(东南,左手四指贴在刀面上)。 7 换步推刀。①左脚微微提起稍向前跟步,右脚向后退步,刀微向下沉;②做腿收脚提刀;③上步弓步向正东方向推刀。 第三组:左顾右盼两分张 8 独立劈刀。①转身跟步合手;②回身独立劈刀。 第四组:白鹤展翅五行掌 9 弓步撩刀。①落脚上步绕刀;②再上步撩刀(方向正东,刀部要平) 10架刀推掌。①转腰、绕刀、撇脚;②上步绕刀;③弓步架刀、推掌。(方向正东) 第五组:风卷荷花叶内藏。(1.转身负刀 2.提膝后刺) 11 转身扎刀。①扣脚转身;②向东北方向撤步;③提腿独立向东北方向扎刀。刀身要平,虎口向上,刀 背向上。 第六组:玉女穿梭八方势 12 缠头劈刀。①弓步推掌(东南);②上步缠头;③弓步劈刀(西南)。 13 弓步平推。①收脚收刀,横在胸前;②弓步平推刀(西南)。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18年全国赛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一、个人赛 二、团体赛 第二条竞赛办法 一、循环赛:单循环、分组循环 二、淘汰赛:单败淘汰、双败淘汰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一、成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19至45周岁,青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15至18周岁。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证明。 四、运动员必须出示报到之日前15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在内的体格检查证明。 第四条体重分级 一、48公斤级(≤48Kg) 二、52公斤级(>48Kg-≤52Kg) 三、56公斤级(>52Kg-≤56Kg) 四、60公斤级(>56Kg-≤60Kg) 五、65公斤级(>60Kg-≤65Kg)

六、70公斤级(>65Kg-≤70Kg) 七、75公斤级(>70Kg-≤75Kg) 八、80公斤级(>75Kg-≤80Kg) 九、85公斤级(>80Kg-≤85Kg) 十、85公斤级以上级(>85Kg) 第五条称量体重 一、称量体重在抽签前进行。 二、运动员经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称量体重,并且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必须在仲裁委员的监督下称量体重,由检录长负责,编排记录员配合完成。 四、运动员必须按照大会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称量体重。称量体重时只穿短裤(女子运动员可穿紧身内衣)。 五、称量体重先从比赛设定的最小级别开始,每个级别在30分钟内称完。如体重不符,在规定的称量时间内达不到报名级别时,则不准参加后面所有场次的比赛。 第六条抽签 一、称量体重后进行抽签,由比赛设定的最小级别开始。如该级别只有1人,则不能参加比赛。 二、由编排记录组负责抽签,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或委员、副总裁判长及参赛队的教练或领队参加。 第七条竞赛时间 每场比赛分为两局,每局净推2分钟,局间双方运动员交换场地继续比赛。 第八条竞赛信号 一、比赛前10秒钟,记时员鸣哨通告准备;每局比赛至2分钟,计时员鸣锣宣告该局比赛结束。 二、场上主裁判员用口令和手势裁定比赛。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36式太极刀动作详解 刀谱 预备式 1、虚步抱刀 2、提膝抱刀 3、弓步扎刀 4、右左弓步推刀 5、叉步扎刀 6、回身并步劈刀 7、架刀蹬脚 8、弓步藏刀 9、盖步缠头 10、弓步藏刀 11、盖步裹脑 12、弓步截刀13、垫步铰刀 14、弓步扎刀 15、丁步点刀16、跳步换扎刀 17、提膝下扎刀18、马步推刀19、弹踢反撩 20、提膝截刀 21、缠头扫刀22、仰身推刀 23、弓步平斩 24、背花反撩25、并步扎刀 26、回身二起脚27、扑步按刀28、马步提膝架刀 29、左右挂刀 30、歇步按刀31、提膝劈刀 32、背刀里合 33、弓步反撩34、架刀冲拳 35、虚步亮掌 36、抱刀收势

动作详解 1.虚步抱刀。屈膝撤步,前捧,扣脚转身(此时右手收到腰间,左手持刀上举与肩同高),虚步冲拳(左手持刀收到腰间,立拳,拳眼向上)。 2.提膝抱刀。上步摆掌,提膝抱刀,(重心前移,上右步提左膝,右手后摆,左手前举,亮右掌,右掌在头上,手心斜向上)。 3.弓步扎刀。落步接刀,弓步扎刀。(落步微向左,正东扎)。 4.右左推刀。坐步碾脚带刀(带刀时左手持刀向上再经身体左侧向下划弧),收脚上步,右弓步推刀(方向稍向右斜前方,刀手不要超过头)。屈膝后坐碾脚回劈,,过渡撩,再屈膝后坐碾脚转身,左弓步蹬脚推(正东方向) 5.插步扎刀。回身叠刀(反着抱刀,刀刃向上,左手落在刀柄上),插步扎刀(向斜后插,叠刀与扎刀都是正方向)。 6.并步劈刀。扣脚举刀,此时左手收到左胯旁,并步震脚劈刀(震脚与劈同时进行,方向是东北45度角,左手外撑)。 7.架刀蹬脚。上步的同时刀向回带(上右脚同时右手持刀在身前逆时针画立圆),转身摆脚提膝把刀架起来,蹬脚的同时推掌(正东方向)。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试行)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试行)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2015年4月7日

目录 第一章通则 (3) 第一条竞赛性质 (3) 第二条竞赛办法 (3)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3) 第四条体重分级 (3) 第五条称量体重 (4) 第六条抽签 (4) 第七条竞赛时间 (4) 第八条竞赛信号 (4) 第九条弃权 (5) 第十条竞赛礼仪 (5) 第十一条竞赛服装 (5) 第十二条竞赛相关规定 (5) 第二章裁判人员及其职责 (5) 第十三条裁判人员的组成 (5) 第十四条裁判人员的职责 (6) 第十五条电子计分系统操作员 (8) 第三章仲裁委员会及其职责与申诉 (9) 第十六条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9) 第十七条仲裁委员会的职责 (9) 第十八条申诉程序及要求 (9) 第四章竞赛监督委员会及其职责 (10) 第十九条竞赛监督委员会的组成 (10) 第五章技法要求、得分标准与判罚 (10) 第二十条竞赛法则 (10) 第二十一条竞赛方法 (11) 第二十二条攻击部位 (11) 第二十三条得分 (12) 第二十四条犯规 (13) 第二十五条评定名次 (13) 第二十六条技术规范 (14) 第六章裁判员的口令和手势图解 (14) 第二十七条有关竞赛礼节与一般判罚的口令和手势 (14) 第七章服装与场地 (15) 第二十八条服装款式及规格要求 (15) 第二十九条比赛场地 (16)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竞赛性质 一、个人赛 二、团体赛 第二条竞赛办法 一、循环赛:单循环、分组循环 二、淘汰赛:单败淘汰、双败淘汰 第三条年龄分组与资格审查 一、成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 19至 45周岁,青年运动员的参赛年龄限在 15至18周岁以下。 二、参赛运动员必须携带《运动员注册证》。 三、运动员必须有参加比赛的人身保险证明。 四、运动员必须出示自报到之日起前 15天内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包括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脉搏等指标在内的体格检查证明。 第四条体重分级 一、48公斤级(≤48Kg) 二、52公斤级(>48Kg-≤52Kg) 三、56公斤级(>52Kg-≤56Kg) 四、60公斤级(>56Kg-≤60Kg) 五、65公斤级(>60Kg-≤65Kg) 六、70公斤级(>65Kg-≤70Kg) 七、75公斤级(>70Kg-≤75Kg)

杨式13刀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杨式太极刀颇为深奥,可惜迄今得正传的太少了。杨式太极刀保持了刀术套路矫健,勇猛的特色,但又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其动作速度柔和平稳,行云流水,动作劲力内劲饱满,刚柔相济,动作气势中正舒展,敏捷轻灵,动作衔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适合大众学练和养生健身的需要,符合竞赛的规范化要求。 一、杨式太极刀概述 杨式太极刀和太极剑一样,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的,具有太极拳练习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是,太极刀和太极剑也有区别,如“剑重轻灵,刀求稳重“,“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走黑,剑走青”(即刚猛与轻灵之别)等说法。太极刀较为威猛,而太极剑更显潇洒,在手法和运用方面也有区别。如太极刀与太极拳、剑的运动,都是圈,而刀法运行的圈,“缠头过脑”为其突出特点。缠头刀,即手举过头,刀尖下垂,刀背从肩外贴脊背向身后缠绕。 过脑刀是举刀高过头,或转身,或转刀,使刀从头顶绕过,但刀背不贴脊背。缠头过脑,攻防兼备,配合腰功,能使出几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极剑

相比,太极刀作为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极剑那么普及,但其技击威力较强,在冷兵器时代,刀的运用比剑广泛,故而为习武之重要器械。 太极刀的形状、尺寸、选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状而言,有实用刀和练习刀两类。 “实用刀”,即古代战场使用及练武之人防身手,多为椭圆盘形,故称“刀盘”,也有其它形状的。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先师,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练习刀”,即用于学习、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刚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实用刀一样,但是为了增强观赏效果,现多用刀身较宽而扁薄轻巧的钢制表演刀,弹性好,挥舞发力时,刀尖可抖动有声,闪光悦目,用于格斗,则显软薄。 练习刀的护手亦称“刀盘”“刀格”,刀端亦称“刀首”,有环者即称“刀环”。端部装饰物一般为彩绸,称为“抹头”,亦称“刀袍”。实用刀各部位的名称与此类似。 太极刀亦称“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说杨式太极刀的套路用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太极拳推手中合步四正手练习方法 合步四正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推手对练套路中的核心重点,并贯穿于推手套路始终。基于步法上的变化,衍生出活步四正手、顺步四正手、连环步四正手等,只有将合步四正手运用熟练,掤捋挤按动态位置准确,劲力准确,劲路变化衔接自然流畅,进入推手套路的学习才会更容易。 一、动作要领(以右脚在前,右手相搭为例) 两人相对站立,甲乙双方左脚外摆45度,屈左腿,右脚向前上步,双方右手向前伸出,手臂微屈,手背靠近腕骨处相贴搭手于面前。左手扶于对方右肘部,目视对方。 注意:甲乙双方上步后,虚步重心稍偏后,两脚心相对,相距十公分为宜,此为合步。右脚在前则右手相搭,左脚在前则左手相搭,另一手扶于对方掤手的肘部,此为甲乙合步双掤。掤手的位置在两人中间,不要上举过高挡住视线。 1、甲乙合步右手双掤: 预备式(蓝衣者为甲, 黄衣者为乙) 2、甲掤:甲用右臂掤 住,左手扶于乙右肘 部,身势微向左转,重 心微向前移。

3、乙捋:乙重心后移,身势右转,屈左腿,右手内旋粘住甲右手腕,左手扶住甲右肘部,双手向右后引带,成捋势。 4、甲挤:甲身势右转,右腿前弓。左手脱开乙右肘部,扶于自己右臂内侧,以右小臂平挤乙胸部。 5、乙按:乙身体左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甲右小臂。

6、甲掤:甲重心后移,右手脱开自己的左小臂,扶于乙左肘部,同时左手向上掤起乙左手背靠近腕骨处。 7、甲乙合步左手双掤:乙重心微向前移,顺势左手外旋,以左手背与甲左手背相贴,右手扶在甲左肘部,甲乙双方成合步左手双掤。 8、乙掤:乙用左臂掤住,右手扶于甲左肘部,身势微向右转,重心微向前移。

9、甲捋:甲重心后移,身势左转,屈左腿,左手内旋粘住乙左手腕,右手扶住乙左肘部,双手向左后引带,成捋势。 10、乙挤:乙身势左转,右腿前弓。右手脱开甲左肘部,扶于自己左臂内侧,以左小臂平挤甲胸部。 11、甲按:甲身体右转,两手同时向前向下推按乙左小臂

太极拳中气之呼吸及运气法

太极拳中气之呼吸及运气法 人称太极拳为内家拳者,有三因也:一为儒家之意,所以别于方外也;一为节拿抓闭等技行之于内而无形也;一为内部气之旋转运用(锻炼精气神)是也。 太极拳中初步气之呼吸,专尚鼻而不尚口,与普通以鼻吸口呼者不同。且至艺高时,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入丹田;吸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吸入,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由丹田逼上,此种境界俗曰气通。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 然初习者可不必过分求之,以免妨碍拳式姿势。只求动作和缓、呼吸自然、周身舒适而已。否则屏压抑制,勉强使气降沉丹田,势必易入歧途。下部发生痔疾肠疝一类病症。 但至相当程度后,则气之呼吸如何运用,亦不可不加注意。若不知其理,即不能达太极拳之圣境。 十三式行功心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当求其互相合拍。应呼者呼,应吸者吸。盖吸则为虚,呼则为实,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否则虚实不分,练习太极拳之真谛全失。因太极拳最注

意虚实也。 普通教习授徒,分为内、外两部。内部为呼吸,外部为拳势。往往仅教外部而不授内部,此乃授之不得其法反滋弊端,故不如听其自然。日久或能知其诀窍,非谓教者故意不肯示人也。唯本书为指示初学者应有之常识,不能因噎废食,故亦详述其运用之法。 大抵在盘架子之时,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为小呼吸。小呼吸者,即呼吸不长,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履为吸,掤为吸;化为吸。被履为自然小呼吸,此小呼吸乃求心静,心静则可视听对方之行动,而不致有误。如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因使吸进之气散于四肢也。故呼之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时,改为呼。呼与吸原可循环而变更也。 在大履中之呼吸,掤为呼,靠为呼,按为呼;履为吸,被靠为吸,被履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其他动步未发劲时亦均为小呼吸,因求其静而能视听且有沾黏劲也。 剑、刀、杆、散手等呼吸运用,亦与盘架子者同:即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对太极拳最严重的三大误解

对太极拳最严重的三大误解 作者:三绝堂文章来源:网络 一、“四两拨千斤,千斤力在后!” 不少太极拳练家认为,想要四两拨千斤,自己得先要有千斤力,没有千斤力就做不到四两拨千斤。首先,我们从逻辑关系上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决定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技击,显然是因为你力不如人,由于你力小而对方力大,导致你选择了这样一种对敌的策略。可现在不对啊,你明明有千斤力,为什么还要去“四两拨千斤”呢?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再从拳术上来讨论,当你有千斤力在身上时,举手投足间都是大力气,虽然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力气用的太硬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你有一身大力气,平时进行的负重练习已经让你养成了用大力的习惯,绝不是几天不练就能改回来的。当你用这样的发力习惯去进行太极拳训练,包括推手、实战,都会不自觉的用蛮力去抗,去顶,你自己还觉得奇怪:我也没感觉用多大力气呀。可你力气就是用大了,一搭手,一听劲,自然而然就感觉出来了,重心非常不稳定,很好牵引。可笑的是不少练蛮力的人一直觉得自己重心稳定,难以牵引,对太极拳推手有莫大的帮助。殊不知推手这个东西,不怕你力气大,就怕你没力气,你力气越多越好收拾。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同样是搬重物,一个没什么力气的人恐怕会选择拖着重物走,因为这样省力。一个力气大的人呢,会扛着重物走,反正有力气。力气极其大的人,说不定举着重物走呢,对他而言,小事一桩。如果从方法上来看,拖着走是最省力的方法,可是一

身力气憋着不能用是很痛苦的,所以一定要用出力气来,哪怕用的方法不省力也行!我当然知道在绝对力量面前,技术就没有用。问题在于,大家都是正常健康的成年人,你再刻苦训练,能达到卧推100公斤的力气,不也就比我多了那么几十公斤吗?多这么点力气又能怎么样?你再练,能练得和熊瞎子或者东北虎一样的力气吗?你要是有办法练成它们,那你可以,行!可惜就是奥运会举重冠军,他的力气也不过就是人的水平,还没达到熊的水平。而人的独特的力学架构决定了,在这种力量限量内,可以使用技术限制你的力量发挥。 二、“入门必须从套路开始,由推手过渡到散手实战!” 太极拳套路众多,招式繁复,而且大多数招式重复。想要系统掌握一套太极拳的拳架,没有一个月很困难,一个月应该还不够,因为还涉及到校正架子的问题。练套路是为了练招熟,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套路拆了成为单操散手招式,直接演练呢?这样不是省下大量的时间吗?不,不行,因为这样教太快,怎么收钱呢?要懂劲,必须先练推手吗?不用,直接进行散手实战,实战中自然而然就会有缠、锁、搂、抱的机会,自然而然就会用到太极劲,当然,这是在招熟的基础上。通过散手训练和实战训练可以直接掌握太极劲!为什么不这么练?不行不行,不教推手就更快了,又不教套路,这下学费问题可怎么办?! 三、“练太极拳,站桩长本力是根本。” 我现在用我多年教学的经验和大家保证,站桩是养生健身的好办法,但是桩功练得好不好,和武术搏击关系实在不大!练好太极拳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听劲技术,要掌握听劲技术必须要在练习太极拳招式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