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其试卷结构而言,学科间综合命题约占20% 左右,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其比例有增大的趋势,学科间综合命题的突破也是考生备考应试的难点之一.

●难点磁场

1.(★★★★)正常人心脏在一次搏动中泵出血液70 mL,推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压强为1.6×104Pa.设心脏主动脉的内径约2.5cm,每分钟搏动75次,求:

(1)心脏搏动血液流动的平均功率是多大?

(2)血液从心脏流出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3)把一种对人体无害,但不能透出血管的9 mg试剂,由静脉一次性注入人体内,在安静情况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抽取血样检查,发现该试剂浓度已稳定在2 mg/L,求此人全部循环血量通过心脏一次的时间需多长?

(4)有人设计以Pt和Zn为电极材料,埋入人体内作为某些心脏病人和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依靠人体体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和Zn2+进行工作,请写出两极反应的方程式.

2.(★★★★)据报道,2002 年北京市的汽车拥有量已达到六百万辆.为保护北京的环境,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政府规定,新车必须安装三元尾气处理装置.

(1)三元尾气处理装置是利用催化剂将汽车尾气中的三种主要污染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汽车尾气中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是:NO X、_______和_______.试写出在催化剂作用下,氨气还原N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在该反应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2)酒后驾车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章行为,交警常用“司机饮酒检测仪”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以判断他是否酒后开车.人饮酒后,酒精主要被吸收(Ⅰ)到消化道壁内的_____,从而进入人体的内环境;血液中的部分酒精通过________作用(Ⅱ)进入肺泡,再通过呼吸运动(Ⅲ)呼出体外.上述三个过程中需要消耗ATP 的是_______.

(3)"司机饮酒检测仪"的原理是利用硫酸酸化的红色三氧化铬(CrO3)与酒精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铬[Cr2(SO4)3],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司机是否饮酒.已知CrO3在酸性条件下有极强的氧化性,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12分)司机酒后驾驶极易发生事故,在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司机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为测试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在一次测试试验中,让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撞到竖直墙壁上,碰撞后汽车在极短的时间内停止,没有反弹.高速摄像机的记录显示,汽车撞墙后气囊立即充气膨胀,模拟司机(用橡皮制作的司机模型)冲向气囊经0.2 s停止运动,模拟司机冲向气囊的头部和胸部的质量约为30 kg,与气囊的接触面的面积约为1.0×103cm2.设模拟司机与气囊之间的作用力为恒力,试估算模拟司机的头部和胸部所受到的冲击压强的平均值.

●案例探究

[例1](★★★★)在今年冬天,北京的市民明显感到北京市的天空变蓝了,空气变清新了,这主要归功于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污染.对于汽车尾气的治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汽车尾气(含有机烃类、CO、SO2、NO X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汽车内燃机的燃料是汽油,汽油汽化后与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进入气缸,用电火花引燃后,使气体缸内气体的温度迅速升高,体积急剧膨胀,产生压力推动活塞运动,之后,燃烧产生的气体排出,即汽车的尾气,进入大气中.

(1)设汽油的成分全部是辛烷,若通入气缸内的空气不足,此汽油燃烧后产生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相对增多的是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若通入气缸的空气过量,此时尾气中所含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相对增多的是_______,产生此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是________.

(2)汽油燃烧不完全时,部分烷烃热裂,试写出热裂产物 2-丁烯被臭氧氧化为乙醛(烟雾物质之一)并放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治理汽车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用铂、铑合金为催化剂),它的特点是使 CO 和 NO 反应,生成可参加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NO 和NO 2 等有害气体,还可用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将它们转化为无害气体,试写出 NO 2 和 NH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4)治理尾气的另一种办法是开发替代燃料,目前较为理想的燃料是氢气、天然气、甲醇等.现在许多公共汽车采用了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为燃料.假设该汽车的质量为 6 t ,行驶中所受的阻力是车重的 0.05 倍,最大输出功率为 60 kW.求:①此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②若汽车以最大速度行驶,发动机效率是 50%,该汽车每公里消耗多少天然气?已知 1 kg 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5.6×107 J ,假设进入气缸的天然气能够完全燃烧.(g 取10 m/s 2)

命题意图:考查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及运用所学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B 级要求.

错解分析:不能将该题“化综为单”各个击破,前一问求解受阻,导致下一问盲目放弃,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解题方法技巧:该题属“并列式”综合题,可将其化综为单,依单科知识求解.

(1)CO ,方程式为:2C 8H 18+(25 -2

x )O 2→xCO+(16-x )CO 2 + 18H 2O ; NO X ,方程式为:N 2 + O 2放电2NO ,2NO + O 2 =2NO 2;

(2)CH 3CH = CHCH 3 + 2O 3→2CH 3CHO + 2O 2

(3)2CO + 2NO 催化剂2CO 2 +N 2

6NO 2+8NH 3催化剂7N 2 + 12H 2O

(4)汽车所受阻力是 f = 0.05 mg = 3.0×103 N

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等于阻力,最大速度 v = f

P = 20 m/s 汽车行驶 1 km ,发动机做动 W = v

Ps = 3×106 J. 消耗燃烧 M = Q W η=7610

6.55.0103??? = 0.11 kg. [例2](★★★★)已知葡萄糖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2870 J/mol ,其中1255 kJ 转变为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人的运动需消耗能量.假如一个体重为 60 kg 的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能以1/6 s 的时间冲出 1.2 m.求:

(1)计算出运动员在1/6 s 的时间内所做的功. (2)运动员在这一刻将消耗葡萄糖和氧气的质量分别为多少?

命题意图: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B 级要求.

错解分析:第(1)问中,许多考生不能将运动员的运动理想为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而求解运动员的动能,再据动能定理求解所做的功,使问题无法切入.

解题技巧与方法:该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可看成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员的末速度为v,则由s = (0 + v)t/2得v = 2 s/t = 14.4 m/s.运动员的动能为:E k = mv2/2 = 60×14.42/2 = 6.22×103 J.

由于每摩尔葡萄糖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中只有 1 225 kJ 转移到A TP 中,即只有1 255 kJ 能量能为运动员提供能量,而其余的(1 615 kJ)均以热量形式散失.运动员需分解的葡萄糖的物质的量n= E k/(1 255×103 J/mol) = 4.96×10-3mol.故需葡萄糖的质量为4.96×

10-3×180 = 0.89(g),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 + 6O2 +6H2O酶6CO2 + 12H2O + 能量,

所需氧气为6×4.96×10-3×32 = 0.95(g).

●锦囊妙计

一、理综卷的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

纵观2000、2001、2002 年全国综合卷,其突出特点可总括为:(1)遵循教学大纲而不拘泥于教学大纲,(2)重视基础,考查素质,(3)学以致用,强调与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的联系,(4)注重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尤其对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5)学科内综合为主,学科间综合适度(约占20%左右),(6)不讲究知识点的覆盖率,更无传统的热点、考点之说.

就应试策略而言,大部分试题可以运用某一学科知识进行解决,即使是学科间综合题目,大多数仍可通过“化综为单”的方式,运用某单科知识处理.

二、学科综合题的结构特点及解答思路

学科综合题,包括并列式综合题、递进式综合题及渗透式综合题.

1.并列式综合题,往往由具有共同主题的几个学科的子题目组成,子题目之间独立并列,互不渗透,每个子题目均可在涉及的单科范围内考虑,它们的整体联系不对解答造成实质性影响.对该类综合类题目的解答思路为:审题摄取题目信息,找出子题目对应学科及知识点,将子题目化为学科内的题,按科内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完成求解.

2.递进式综合题,针对共同的主题(题干)材料,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进行设问,构成问题链,子题目间有着上下承接的关联因素.对该类综合题目的解答思路为:审读题目主干,摄取背景信息,寻找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亦即该类题目的切入点),要注意上下子题目条件间的联系,将题目依子题目的排列“化综为单”,针对每一子题目分别按学科内的题的方式求解.

3.渗透型综合题,其共同主题体现学科间系统的包含关系,子题目间有交叉亲和的特性.解答该类综合类题目,首先要跳出学科界限,总体上多角度(多学科的角度)、多层次(从微观和宏观)分析,整理所研究的核心事物和核心变化,判断试题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处于哪一学科领域,待解答的问题处于哪一学科领域.第二,寻找信息条件与解答的题间的学科的知识联系和思想方法共同点(学科间交叉连接点),以此为思维起点进行思维发散,辐射索取对应学科的相关知识和解题途径,第三,对多种学科内的解题途径优化连接,选择由已知信息到求解结论的解题思路,利用综合知识、规律进行求解.

●歼灭难点训练

1.(★★★★)(2000年理综全国)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原子量:H1,C 12,O16,Cl35.5,Ca40,Co59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60

27

Co放射源进

行了实验验证,次年,李、杨二人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60

27Co的衰变方程是60

27

Co→

A Z NI+0

1

e+ve

吸水

其中,v e是反中微子,它的电荷为零,静止质量可认为是零.

(1)Co 与Fe 同周期,它应在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6027C o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在上述衰变方程中,衰变产物A Z N I 的质量数A 是_______,核电荷数Z 是________.

(2)在衰变前6027C o核静止,根据云室照片可以看出,衰变产物只有A Z NI 和01 e ,那么衰变过程将违背_______守恒定律.

(1) 无水CoCl 2为深蓝色,吸水后变为粉红色的水合物,水合物受热后又变成无水 CoCl 2,故常在实验室中用作吸湿剂和空气湿度指示剂.

CoCl 2C oC l2·xH2O 深蓝色 粉红色

现有无水CoCl 2 65 g ,吸水后变成CoCl 2·xH 2O119 g ,水合物中x 的值是________.

(4) 60

27C o是典型的γ放射源,可用于作物诱变育种,我国应用该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棉花高产品种“鲁棉1号”,年种植面积曾达到3000多万亩,在我国自己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

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______,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除γ射线外,用于人工诱变的其他射线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1999年11月21日,我国第一艘飞船——“神舟”号搭载不少特殊“乘客”安然归来,这标志着我国搭载飞船的试验顺利完成,为以后发射载人飞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悉飞船除搭载有纪念意义的国旗外,还搭载了不少植物种子,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1)飞船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后,因特殊情况而降低了轨道的高度,那么飞船的线速度将

A.增大

B.减少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2)在回收飞船、飞船着陆前的一段距离里,飞船以v 1=10 m/s 匀速竖直向下降落.如果同时有水平恒定的风速v 2=2 m/s 的影响,则飞船落地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m/s.

(3)飞船进入正常运行轨道以后,因受各种射线或激光照射,飞船上的各种农作物及蔬菜种子可能发生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不变异

3.(★★★★)19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关注地球上空的臭氧层,由于化学工业中的某些排放物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所以臭氧不断减少,以致地球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层中的臭氧减少后,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破坏生态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外线产生的微观机理是_________.

A.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运动而产生的

B.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C.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D.原子核受到激发而产生的

(2)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波长在315 nm~400 nm之间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以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人体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的疾病是_________.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烷烃,在燃烧不完全时,部分烷烃热裂.试写出由热裂产物2-丁烯被臭氧氧化生成乙醛(烟雾物质之一)并释放出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1)在地球诞生初期,死寂而缺氧的环境造就了一批“生灵”,它们不需要氧气便能呼吸,仅靠简单的碳酸盐、甲酸盐等物质维持生命,这种小生命生活在泥泞的沼泽或水草茂密的池塘里,它们叫________,能够通过食用杂草、树叶、秸秆乃至垃圾等等,然后呼出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2)沼气是一种廉价的能源,农村富有大量的秸秆,杂草等废弃物,它们经微生物发酵之后,便可产生沼气,可以用来点灯做饭.

①煤的主要成分为C,写出煤和沼气中的主要成分燃烧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其中哪一种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少_________.

②该细菌的食料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可以作沼气的发酵原料.如果有一个年产5万吨的酒精厂,把其全部酒精废液和废渣用来生产沼气,每年所得沼气完全燃烧可产生 1.0×1015J的热量,若汽油的燃烧值q=5.0×107J/kg,则这些沼气相当于_________kg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若把这些汽油用在发动机功率为P=1.0×106W的内燃机车上,列车以108 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列车能行驶_________km.

③若建立沼气发电站,可以实现把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沼气被称为_______能源.

5.(★★★★★)1999 年11 月、2001年1月、2002年3月,我国三次成功发射了“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飞船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飞船的返回舱均安全回收,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居世界先进行列.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载人航天飞船在发射升空阶段,假定在刚离开地面后的一段时间内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匀加速阶段的加速度为8 g,飞船内质量为60 kg的人对飞船的压力大小为________.(g取10 m/s2)

(2)在飞行过程中,宇航员所在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宇航员吸入的空气中若CO2浓度过高,会导致困乏、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会引起窒息.为使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且在舱内保持适当的浓度,可以在舱内放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

①Na2O2②Na2CO3③NaOH ④Na2O

(3)如果在舱内放置适量的绿色植物,也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上述(2)中的问题.假设绿色植物释放了A mol 的氧气,宇航员吸入这些氧气,最多可以彻底氧化分解葡萄糖_______mol.

(4)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假设返回舱在落地前的最后阶段沿竖直方向匀速下降.若空气阻力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返回舱的质量为m,且匀速下降区域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返回舱着地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匀速下降过程中,单位时间内转化为内能的机械能为_______.

(5)今年 3 月,四川省农科院精心挑选的总重200 克、共38 个品种的植物种子,由“神舟三号”载人航天飞船携带上天,在太空飞行了7 天,环绕地球108 圈后带回地面.这些“太空种子”是否都可以成为良种?为什么?

6.(★★★★★)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表土裸露,大片土地沙漠化,加上春季干旱少雨,所以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3、4 月份扬尘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今年的3 月26 日

至28 日,由于南下的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席卷了我国从新疆到沿海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沙尘暴天气.据环保部门测定,在北京地区沙尘暴严重时,最大风速达到 12 m/s ,同时大量的微粒在空中悬浮.

根据光的散射知识我们知道,从太阳发出的白光在空中经微粒散射后射向地面,在地面上的人看天空时,看到的是散射光.如果空中的微粒直径比光的波长小得多,散射光的强度跟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在白天雨过天晴后,由于空中的微粒很小,太阳发出的可见光中蓝、紫光的波长最短,被散射得最明显,所以看到的天空呈蓝色.当空中悬浮的微粒直径 d 与入射光的波长λ之比d /λ> 0.5 时,不同色光的散射强度与波长关系不大,所以在空中悬浮微粒较大时,即使是在晴好的白天我们也很难看到蓝天.晴天的条件下发生沙尘暴时,我们不能看到蓝天,就是这个原因.

(1)若在晴朗的白天出现了沙尘天气,使得天空不再呈蔚蓝色.设可见光的平均波长为 5.0×10-7 m ,求沙尘天气时空中悬浮微粒的直径至少多大?

(2)沙尘暴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的最高浓度达到 5.8×10-6 kg/m 3,悬浮微粒的密度为 2.0×103 kg/m 3,其中悬浮微粒的直径小于 10-7 m 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北京地区出现上述沙尘暴时,设悬浮微粒中总质量的 1/50 为可吸入颗粒物,并认为所有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直径为 5.0×10-8 m ,求1.0 cm 3 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是多少?(计算时把可吸入颗粒物视为球形,计算结果保留 1 位有效数字)

(3)没有沙尘暴时,风能是可以利用的清洁能源,利用风力发电机发电就是利用风能的有效途径.已知风力发电机将空气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为40%,空气的密度为 1.3 kg/m 3,某风力发电机风车的有效受风面积为5.0 m 2,此风力发电机在风速为 10 m/s 时的输出电功率为多大?

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难点磁场]

1.(1)如图40′-1,设心脏每次推动血液前进的位移为l ,血液受到

心脏的压力为F ,由压强公式F =p 0S 可知,心脏起搏一次对血液做的功

为W =Fl =p 0Sl =p 0V 0,V 0就是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则心脏

的平均功率为

P =t

W =t V p 00=75/601070106.164-??? W =1.4 W (2)每分钟心脏输出血量为

V =nV 0=75×70×10-6 m 3=5.25×10-3 m 3

心脏主动脉截面积S 为

S =πr2=3.14×(1.25×10-2)2 m 2=4.9×10-4m 2

所以:v =t l =St V =60

109.41025.543???-- m/s =0.18 m/s (3)此人循环血量为V 1,所以

V 1=29 L =4.5L =4.5×10-3m 3 循环一次的时间为t =3

31025.5105.4--??×60s=51s (4)形成原电池时,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故

图40′-1

负极:Zn -2e=Zn 2+

正极:O 2+4H++2e=2H2O

2.(1)CO;烃(碳氢化合物) 8NH 3 + 6NO 2催化剂7N 2 +12H 2O;4∶3

(2)毛细血管;扩散;呼吸运动(Ⅲ)

(3)4CrO 3 + 6H 2SO 4 + C 2H 5OH →2Cr 2(SO 4)3 + 2CO 2↑+9H 2O

(4)模拟司机以与汽车相同的初速度 v 0撞上气囊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 a = v 0/t = 100 m/s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气囊对模拟司机的平均作用力为F = ma = 3.0×103 N

气囊对模拟司机冲击压强的平均值p =F /S = 3.0×104 Pa.

[歼灭难点训练]

1.4;27;60;28 (2)动量 (3)6 (4)基因突变;X 射线;中子(流);紫外线

2.(1)A (2)226 (3)B

3.(1)B

(2)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佝偻病

(3)C H3-C H C H-C H3+2O3→2C H3C HO+2O2

4.(1)甲烷菌;甲烷

(2)①C +O2=C O2;C H4+2O2=C O2+2H2O;沼气

(1 mol C 和1 mol CH 4燃烧产生的CO 2都是1 mol ,而C 的摩尔质量小于CH 4的摩尔质量,所以燃烧相同质量的C 产生的CO 2多,并且产生大量废渣对环境污染较大,甲烷对环境污染少)

②m =Q /q =2×107kg

∵W =Pt ,∴t =

P W =1×109s s =v t =108×109/3600 kW =3×107km ③生物;新

5.(1)5.4×103 (2)① (3)A /6 (4)k mg ;mg ·k

mg (5)不是

通过太空辐射进行诱变育种,只是提高了基因突变频率,但变异是不定向的.事实上,从太空舱带回的种子必须经过种植、观察、选择,少数(或无)植株若出现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这些植株才可能成为优良品种.

6.(1)因为 d /λ>0.5,所以沙尘的直径d 的最小值为d = 0.5 λ=2.5×10-7 m.

(2)沙尘暴天气时,1 m 3的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粒的总体积为:

V = m /ρ = 2.9×10-9 m 3

其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体积为V ′ = V /50 = 5.8×10-11 m 3

每一个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体积为:V 0 = πd 3/6 = 6.5×10-23 m 3

1 m 3 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为 N = V/V 0 = 8.9×1011个

所以 1.0 cm 3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为 n = 8.9×105个

(3)1 s 内吹到风车上的空气的体积为:V = Sv

这些空气所具有的动能为:E k =2

1ρVv 2

1

风力发电机输出的电功率为:P= ηE k =η

ρSv3 = 1.3×103 W

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规律探索性

2013年中考数学规律探索性 第一部分 讲解部分 一.专题诠释 规律探索型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题干所提供的若干特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发现题目所蕴含的数字或图形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比较新颖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规律探索型问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中考数学的热门考题。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联想、归纳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数与式变化规律 通常根据给定一列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各式子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规律的形式。 例1. 有一组数: 13, 25579 ,,101726 ,请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n (n 为正整数) 个数为 . 分析:观察式子发现分子变化是奇数,分母是数的平方加1.根据规律求解即可. 解答:解: 21211 211?-= +; 2 3221 521?-=+; 2 5231 1031?-=+; 2 7241 1741?-=+; 21 9251265+?-=;…; ∴第n (n 为正整数)个数为 2 21 1 n n -+. 点评: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此题的规律为:分子变化是奇数,分母是数的平方加1. 例2(2010广东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1×2 = 31(1×2×3-0×1×2), 2×3 = 31 (2×3×4-1×2×3), 3×4 = 3 1 (3×4×5-2×3×4),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请结合所教学科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呢?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作如下探讨性总结,以与同行们交流。 我任教初一的历史学科,例如我在准备《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那么怎样来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做了一下调整,设计成“东京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时空,来到东京城,让学生到那里面对面的接触,去体会,然后载做下课文小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到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对于难点,同学们也通过时空游览亲身体会到了。对宋代的城市生活也能完全理解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020中考数学突破与提升专题提升练习(规律探索性问题)(无答案)

2020中考数学突破与提升专题提升练习(规律探索性问题) 考点一:数与式变化规律 通常根据给定一列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各式子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规律的形式。 例1. 有一组数:13, 25579 ,,101726L ,请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n (n 为正整数)个数为 . 分析:观察式子发现分子变化是奇数,分母是数的平方加1.根据规律求解即可. 解答:解: 21211 211?-=+; 23221521?-=+; 252311031?-=+; 272411741?-=+; 21 9251265+?-=;…; ∴第n (n 为正整数)个数为2 21 1 n n -+. 变式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 1×2 = 31 (1×2×3-0×1×2), 2×3 = 31 (2×3×4-1×2×3), 3×4 = 3 1 (3×4×5-2×3×4),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1×2+2×3+3×4= 3 1×3×4×5 = 20.

读完以上材料,请你计算下列各题: 1×2+2×3+3×4+···+10×11(写出过程); 1×2+2×3+3×4+···+n ×(n +1) = ______________; 1×2×3+2×3×4+3×4×5+···+7×8×9 = ______________. 2.我们知道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组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完成下列填空: 一般地,如果???>>d c b a , 那么a +c b +d .(用“>”或“<”填空) 你能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上述关系式吗? 考点二:点阵变化规律 在这类有关点阵规律中,我们需要根据点的个数,确定下一个图中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变化的的规律是什么,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用一个统一的式子表示出变化规律是此类题目中的难点. 例1:如图,在一个三角点阵中,从上向下数有无数多行,其中各行点数依次为2,4,6,…,2n ,…,请你探究出前n 行的点数和所满足的规律、若前n 行点数和为930,则n =( )

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学科教学质量分析 一、教情分析:这个学期我担任五年级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因此我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一直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一些收获,但也有很多的问题: (一)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但可以坦率地说,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继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其不良的学习习惯。我在课堂上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推进的从预习、上课、复习三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习的质量、效率。 (二)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语文来讲,指的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把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平时在课堂上注意合理地分配时间,做到讲练结合,提供渔场,授之予渔,尽力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受到训练,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做一些精选的练习,做到趁热打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培养。 (三)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语文的学习有许多境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牢固

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未变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察是重中之重, (四)注重学习困难学生成绩的提高。 一个集体就是一个木桶只有最差的提升了,集体就会进步,为此我按不同层次成立学习小组,按照他们的学习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当然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我会不断的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坚持不放弃一个学生。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 ,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学生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平时的训练,从整体到局部,从粗读到细读,多次对文章品味,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精神世界的互通。这不是一日之功,与任教教师平时长期的培养与熏陶密不可分。 (二)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大多数能迅速捕捉信息、处理并分析信息是现代人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学生已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读懂篇幅和内涵相对高于教材的文章,并能做出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能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内容,概括时能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叙述时语言不仅简练,而且有条理。透过语言文字,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是一小部分同学还需要继续坚持提高。 (三)大多数学生已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由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

最新版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目的 决定教育内容 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有: ①培养人才 ②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经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制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制约学校专业设置 ⑤教育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4. 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主要有: 教育独立论 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 社会化理论 6.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7.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8.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9.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表现为: ①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④影响教育技术

10. 教育的科技功能: ①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11.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①教育是文化的构成体 ②教育是文化的传递,深化和提升的手段 12.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 13.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②传播和交流文化 ③选择和提升文化 ④更新和创造文化 14.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勒 15.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无话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16. 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 17.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四种成分组成: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18. 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19. 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0. 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难点专题: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

难点专题:破解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1.条件探索性问题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求,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例1] 已知数列{a n}中,a1=2,a2=3,其前n项和S n满足S n+2+S n=2S n+1+1(n∈N*);数列{b n}中,b1=a1,b n+1=4b n+6(n∈N*). (1)求数列{a n},{b n}的通项公式; (2)设c n=b n+2+(-1)n-1λ·n a2(λ为非零整数,n∈N*),试确定λ的值,使得对任意n∈N*,都有c n+1>c n成立.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 [例2]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满足:a2n+1=2a2n+a n a n+1,且a2+a4=2a3+4,其中n∈N*. (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b n}满足:b n= na n 2n+12n ,是否存在正整数m,n(1

什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什么是教案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案的核心知识。 教案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案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课堂教案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案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案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案艺术性之所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那么历史教案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呢?一位教师结合几年的教案经验,作如下探讨性总结,以与大家交流。 他任教初一的历史学科,例如他在准备《宋代的城市生活》这一课的教案设计时,他是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案重难点的: 1、重点 宋代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变化的特点,学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宋代城市生活的画卷,同时也是两宋经济迅速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真切 写实,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进入21世纪,并与世界接轨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如 何体会宋代的城市生活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宋代毕竟离我们已有1000年左右,其历史距离感和陌生感是必然存在的,教案中的难点也在于此。 那么怎样来在教案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他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对本课的内容做了一下调整,设计成“东京一日游”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跨越千年时空,来到东京城,让学生到那里面对面的接触,去体会,然后载做下课文小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到本课的教案重点,而且对于难点,同学们也通过时空游览亲身体会到了。对宋代的城市生活也能完全理解了。

教育综合-知识点整理-代表人物整理

教综部分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并颁布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 1902年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未及实行。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等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又称癸卯学制),这是废除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名产生于西周,但“六艺”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已产生。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董仲舒提出,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帝王对科举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元代将《四书》作为教育和考试的内容,开创科举新先例,并得到了后世的沿用。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中考数学复习考点解密 第三讲 规律探索性问题.docx

中考数学复习考点解密第三讲规律探索性问题【专题诠释】 规律探索型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题T?所提供的若T?特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发现题目所蕴含的数字或图形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比较新颖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规律探索型问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睞,逐渐成为中考数学的热门考题。 |【解题策略】I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 【解法精讲】 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联想、归纳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考点精讲】 考点一: 通常根据给定一列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各式子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求的规律的形式。 例1. (2017内江)观察下列等式: 第个筹式:=U3X2+2X 22 2+1 ~22H 第二个等式: "l+SX 2^2X(22)2 *22*1 23H 第三个等式: 1 1 a323^2X(23)2 *23*1 24H 第四个等式:24 1 1 ^H-SX "z4+l 2?H 按上述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2)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第n 个等式:喩E f 宁云 (3) 时葩+斫(得出最简结果); (4)计算:ai+a 2+???+a n . 【考点】37: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分析】(1)根据已知4个等式可得; 利用所得等式的规律列出算式,然后两两相消,计算化简后的算式即可得; 【解答】解:⑴rh 题意知,斫看走而产丙_尹亍 (2) 根据已知等式得出答案; (3) (4) 根据己知等式规律,列项相消求解可得. 故答案为: -------- 3 --------- g~ R3X 2%2X(2B ) 27+1 2n 1 [ l?x 2n t2X (211)2 2n H 2^+1 乂合杀为 H3X 2tt t2X(2n )2 2n +l 2^1+1 (3)原式二莎 林応 _ 1 _1_ 14 故答案为:孕*; 22H * 22+1 23+l * 2j +l 24+l * 24+l 2B 41 ' 2B +1 ⑷原式二页 _ 1 1 2H 2n +l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当前教学流程中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在听随堂课中,经常发现有些老师有内容来不及上,导致拖堂;有的是整堂课的气氛很平淡,缺少层次感;再有就是环节很多,上课像赶时间。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没有很好的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更具体的讲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本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参考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

规律探究性问题

第33讲 规律探究性问题 类型一:探究数字或式子的变化规律 方法点拨:关注奇偶数、平方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表示方法.还要关注正、负号交替时,正、负号的表示:用(-1)n 或(-1)n +1来表示. 1.观察下列等式:31=3,32=9,33=27,34=81,35=243,36=729,37=2 187,38=6 561, 39=19 683,…,它们的个位数字有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92 019的个位数字是( ) A .3 B .9 C .7 D .1 2.观察下列一组数:14,39,516,725,936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这一组数的第n 个数是__________. 3.观察一列数:-12,34,-58,716 ,…,按你发现的规律,写出这列数的第9个数为________,第n 个数为____________. 4.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a 22,a 55,-a 810,a 1117 ,…(a ≠0),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中的第n 个数是______________(n 为正整数). 5.已知一列数a ,b ,a +b ,a +2b ,2a +3b ,3a +5b ,…,按照这个规律写下去,第9个数是__________. 6.观察下列一组数:a 1=13,a 2=35,a 3=69,a 4=1017,a 5=1533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请利用其中的规律,写出第n 个数a n =____________(用含n 的式子表示). 类型二:探究等式的变化规律 方法点拨:(1)标序数;(2)对比式子与序号,即分别比较等式中各部分与序数(1,2,3,4,…,n )之间的关系,把其中隐含的规律用含序数的式子表示出来,通常是将式子进行拆分,观察式子中数字与序号是否存在倍数或者次方的关系;(3)根据找出的规律得出第n 个等式,并进行检验. 7.观察下列各式: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大纲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12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解密_规律探索性问题(含解析)

2012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解密规律探索性问题 第一部分讲解部分 一.专题诠释 规律探索型题是根据已知条件或题干所提供的若干特例,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发现题目所蕴含的数字或图形的本质规律与特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这类问题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表述、题型的设计等方面都比较新颖新。其目的是考查学生收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规律探索型问题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中考数学的热门考题。 二.解题策略和解法精讲 规律探索型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的问题,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了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它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观察、联想、归纳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题型可涉及填空、选择或解答.。 三.考点精讲 考点一:数与式变化规律 通常根据给定一列数字、代数式、等式或者不等式,然后写出其中蕴含的一般规律,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各式子中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找出各部分的特征,改写成要

求的规律的形式。 例1. 有一组数:13,25579,,101726 ,请观察它们的构成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第n (n 为正整数)个数为 . 分析:观察式子发现分子变化是奇数,分母是数的平方加1.根据 规律求解即可. 解答:解: 21211211 ?-=+; 23221521 ?-=+; 252311031 ?-=+; 272411741 ?-=+; 21 9251265+?-=;…; ∴第n (n 为正整数)个数为2211 n n -+. 点评:对于找规律的题目首先应找出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 什么规律变化的.此题的规律为:分子变化是奇数,分母是数的平方 加1. 例2(2010广东汕头)阅读下列材料: 1×2 = 31(1×2×3-0×1×2), 2×3 = 3 1(2×3×4-1×2×3), 3×4 = 3 1(3×4×5-2×3×4), 由以上三个等式相加,可得1×2+2×3+3×4= 31×3×4×5 = 20.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课讲稿

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就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这是由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之中,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数学重点”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育人系统(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