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环境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环境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环境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环境保护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水体污染源、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水体污染源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

点源污染:污水牌坊有固定地点的排污口,如工业污水源、生活污水源、医院污水源。

面源污染:污水源来自广大的面积上,如农村污水和灌溉水、地质溶解作用和降水淋溶作用。

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耗氧有机物造成水体溶氧亏缺,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甚至威胁其生存。

植物营养物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急性毒性、三致作用、生物富集

农药环境难降解,造成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生物富集对人体产生毒性;对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虫(鸟)有杀伤作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石油类一般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t左右;石油中很多种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石油污染破坏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环境;石油污染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

酚类化合物对人体有慢性毒性;使鱼类带异味影响食用;影响饮用水水质。

氰化物剧毒;水体自净能力强。

酸碱及一般盐类破坏水体的自然缓冲作用;消灭或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腐蚀管道和船舶;增加水中的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

热污染水温升高,溶解性气体过饱和,使水生生物得气泡病;使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速率提高,有毒物质毒性增强;使水生生物群落种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

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长;具“三致”作用;可经食物链生物富集而放大危害。

病源微生物和致癌物致病、致癌。

需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种类、来源及其危害?

定义: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氨基酸、脂肪酸、脂类等物质;常以COD、BOD、TOC等指标表示。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危害:造成水体溶氧亏缺,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甚至威胁其生存。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及其危害?

定义: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危害:水质恶化: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减少、水生生物死亡

蓝藻产生生物毒素

水体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具有毒性

湖泊沼泽化

水体自净的定义、特征及其机制?

广义的定义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狭义的定义是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水体自净的特征

染物浓度逐渐下降。

多数有毒污染物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

金属由溶解状态被吸附或转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沉淀后进入底泥。

杂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稳定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

在自净初期,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自净初期,水中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大量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逐渐回升,最终趋于正常。

机制:物理净化过程,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稀释、沉淀、吸附、凝聚、向大气挥发和病菌死亡等物理作用下使水体污染浓度降低的现象。化学净化过程,是指污染物在水中由于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酸碱反应等化学作用下,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丧失的现象。生物进化过程,是水体内的庞大的微生物群,在它们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不断发生分解和转化为无害物质的现象。

天然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水生生物生存和活动的影响因素?

我国流域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什么是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如何分类?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⑴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第一,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第二,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第四,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

⑵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各种规划时,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第四,将同行业废水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第五,有计划地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⑶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第一,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水源;第二,颁发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污染的具体条例。

水污染治理的系统工程包括哪些主要技术体系?为什么强调系统工程?

环境保护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有:

流域(区域)合作综合整治

清洁生产

水土保持

生态农业

水利工程

人工湿地技术

污水处理厂技术

生态工程可以理解为,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优化设计的能使资源充分利用、循环利用、

且污染程度最小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技术,它是各种适宜的环境保护与治污技术的多层次优化组合系统,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5、水环境容量的定义?水环境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及其程序。

定义:当水体的自净能力大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强度时,水体将不断得到改善,趋于良好状态;反之,水质将不断恶化,严重者将导致污染,使得水体丧失水环境保护所要求的功能,即环境质量低于规定的标准要求。显然,自然情况下,对已一定的水体,在满足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下,允许有一个最大纳污量,该纳污量即常说的环境容量。

水环境功能区的划分

流量确定

流速确定

衰减系数

环境容量计算

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污染源评价的基本方法?非点源污染的特点是什么?研究非点源污染负荷对水体水质影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形成过程?

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的基本方法?

调查内容

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降雨

气象

水文特性

水体特征

水质调查和监测

常规水质参数

特殊水质参数

水生生物和底质方面的参数(高级评价项目)

18、怎样确定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及其预测评价因子?

19、地表水环境预测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其特征?

20、水环境预测评价设计条件有哪些?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

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

拟预测的排污状况

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两种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排放位置及排放方式。

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

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为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很小,情况特殊。

在进行预测时需要确定拟预测时段的设计水文条件,如十年一遇连续7天枯水流量、多年平均枯水期月平均流量。

水质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

确定参数的方法有实验测定法、经验公式估算法、模型实定法、现场实测法等。

对于稳态模型需要确定预测计算的水动力、水质边界条件;对动态模型或模拟瞬时排

放、有限时段排放的模型,还需确定初始条件。

21、水环境预测评价数学模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22.水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意义何在?有哪些主要类型?

定义:水环境保护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对水体质量的要求,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物排放状况为基础,通过总量控制,对各种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作出安排,以达到控制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目标:协调系统内部各组成或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最低的水污染控制费用满足水环境质量要求.

范围和层次来划分:

流域规划

任务:在一个流域范围内确定水污染控制的战略目标,包括环境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主要内容:在流域范围内协调各个重要污染源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流域范围内的各个河段和支流满足水质要求。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指流域范围内具有复杂的污染源的城市或工业区的水污染控制规划。区域规划是在流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将流域规划的结果—排放总量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并为此制定具体的方案。.

设施规划

设施规划的目的是按照区域规划的结果,来选择合理的污水处理设施,所选的污水处理设施既要满足污水处理效率的要求,又要使污水处理的费用最低。

从不同管理目的来划分

针对水质管理的不同目的,水环境规划可以分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水污染系统规划、城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等类型。

水环境综合整理规划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止水害的总体部署。而其它规划属于专业规划范畴.

23.什么是排放口最优化处理?什么是最优化均匀处理?什么是区域最优化处理?

排放口优化处理问题-以每个小区的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在水体水质条件的约束下,求解各个污水处理厂的最佳处理效率组合。排放口优化处理问题,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研究最多,技术也最为成熟,它是建立在河流水质状况模拟基础上的优化问题。

最优化均匀处理在实际的河流污水系统中常与城市污水系统(或工业区)联系在一起,需均衡考虑污水处理厂规模及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一个小区的污水可能进行处理,也可能输往另一个小区后作集中处理,这就出现最优化均匀处理问题。

区域最优化处理的规划,实际这是排放口最优化处理和最优化均匀处理有两者的综合,而后两者又是前者的特例。系统的分解试探法

24.何谓“全部处理或全不处理”的策略?试说明之。

由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一经确定后,为发挥其经济效应,在某一个节点汇集来的污水,不可能把它“分裂”为两部分或多部分进行处理。对一个节点来说,它本身收集的污水加上由其它节点转输来的污水,只存在两种可能选择:或者全部处理,或者全部转输到其它节点上去处理,这就是“全部处理与全不处理”的决策。

25.何谓试探法?它在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有什么作用。

区域最优化处理系统规划的分解可以通过试探法进行,试探法是一种直接寻优的方法,它没有固定的运算程序。在试探过程中主要的要点是力求在制定的程序中包含最大数量的组合方案,从中选出目标值最优解。

常用的试探法:开放节点试探封闭节点试探最优输水路线试探

试探法具有很多优点,它原理简单,方法易行,而且本身对目标函数的形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因此应用起来十分灵活,框图编出的程序,不仅可以计算区域最优规划问题,同时也可以计算排放口最优化处理问题和最优化均匀处理问题。

26.污染源排入河流后水体的污染与自净过程。归纳水体中耗氧和充氧的各种来源。

水体中的耗氧过程

a.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碳的氧化分解,在这个过程中耗氧;

b.有机物的分解产物氨氮又因硝化作用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在过程中耗氧;

c.沉积在河底的淤泥发生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和水底分解作用,产生有机酸和还原性气体,这些物质释放到上面的水体成为流水中的BOD而耗氧;

d.夜间光合作用停止时,水生植物(和藻类)呼吸作用而耗氧;

e.水中还原性物质引起水体中耗氧;

f. 流出本水体的水流,将挟带一定的溶解氧输送到下游。

水体中的氧的供给和恢复

a.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

b.大气中的氧向水中扩散溶解;

c.水体中繁殖的光合自养型水生植物,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中。

27.污染物排入河中后,沿河流的混合过程。分子扩散、紊流扩散和弥散过程各有什么不同,

在一般河流中它们的作用如何?

分子扩散:水中污染物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运动过程。

紊动扩散:由于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

弥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引起)而引起分散。

弥散(Dispersion)是由于横断面上各点的实际流速不等而引起的

分子扩散和紊流扩散的比较:分子扩散系数(约为10-9~10-10米2/秒)要比紊流扩散系数(约为10-4~10-6米2/秒)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河流中污染物的分子扩散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弥散和扩散的区别

扩散是由于浓度差而产生的单向不可逆的流动,只要有浓度差就有扩散存在。

弥散是由于流速在空间的差别形成剪切流,并且是由于取全断面平均值来研究时而产生的。

研究河流空间各个点的浓度,只有扩散,研究河流中断面平均浓度,则有扩散和弥散。28.河流中有机物氧化的两个阶段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应怎样表达?各个耗氧量和总耗氧量应如何表达?

第一阶段为碳化阶段(有机物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各个耗氧量

第二阶段为硝化阶段(氨被氧化成硝酸和亚硝酸)

各个耗氧量

总耗氧量

29.河底沉泥、地表径流、水生植物呼吸所引起的耗氧速率如何表达?大气向河流再曝气的速率如何表达?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速率如何表达?

30.一维河流水质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推导过程是什么?了解基本方程对实际应用水质模型有什么作用?

31.简要归纳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基本方程的解析解法及其应用举例?(包括:稳态解、忽

略弥散时的解、具有简单边界条件的一般解)。

32.Streeter-Phelps模型的假设条件及其推导。它的使用条仲及其局限性是什么?如何由Streeter-Phelps方程来推求临界氧亏量和临界氧亏距离。

Strecter—Phelps提出两个假设:

1)方程中的源和漏项rA,只考虑好氧微生物参加BOD衰减反应,并且认为这种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rA =-K 1L。

2)对河水中溶解氧而言,认为耗氧的原因只是BOD反应引起的,BOD的反应速率与水中溶解氧的减少率相同。还认为水中溶解氧的复氧速率与水中的氧亏量D=Os-O成正比。

它的使用条仲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33.Thomas修正项和Dobbins-Camn 、O′Conner修正式及其解是什么?

34.简要叙述QUAL-Ⅱ模型中各种水质组分之间的关系。

1、复氧作用;

2、河底生物(包括底泥)耗氧;

3、碳化BOD降解耗氧;

4、光合作用产氧;

5、氨氮氧化耗氧;

6、亚硝酸氮氧化耗氧;

7、碳化合物BOD的沉淀;

8、浮游植物对硝酸氮的吸收;

9、浮游植物对磷(磷酸盐)的吸收;10、浮游植物呼吸产生磷(磷酸盐);11、浮游植物的死亡、沉淀;12、浮游植物呼吸产生氨氮;13、底泥释放磷氨氮;

14、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15、亚硝基氮转化为硝酸氮16、底泥释放磷。

35.碳化BOD衰减系数k1的估值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由BOD实验室试验资料估算(a)最小二乘法(b)斜率法(c)两点法

(2)由野外水质监测资料估算(a)两点法(b)溶解氧平衡模型法(c)由河流水力学特性来估算K1

36.大气复氧系数k2估值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由现场专门实验资料估算(a)干扰平衡法(b)示踪剂法测定K2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低分子烃类示踪法

(2)由野外水质监测资料估算

(3)由公式估算(a)奥康纳—多宾斯公式(b)多宾斯公式(c)撒克斯顿—克林凯尔公式

37.你对河流水质模型的各参数值k1、k2、EL能否举出大致的范围。

38.在利用水质模型预测某污染源排入河流后对河流造成的水质影响时,问:(1)需要收集哪些现场信息?(2)需要进行哪些现场试验?(3)如何预测控制断面的水质?(4)如何估计现场总工作量?

需要收集信息:污染源信息和河道基本资料;

现场实验:水质监测试验和参数估算试验;

控制断面水质预测:通过建立水质模型来预测;

环境法期末考试整理

2、环境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 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上的环境:也叫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 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生境”。 ?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环境的功能 ?生命支持功能(提供物质资源) ?废物消纳功能 ?生态审美功能 4、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比较 ?定义: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

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比较: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属于环境要素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 物质和能量。 ?二者的相近:如果把自然资源作为环境因子,自然资源则纳入环境的外延; 也可以把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个层次进行研究,把环境纳入资源的范畴。 ?二者的区别:自然资源的认识侧重点是其经济效用、经济价值,而环境则 侧重于系统平衡的生态性概念作为人类共同保护的客体,其根本目标是维护人类环境系统的平衡、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关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自然资源大多可以商品性物化,可以界定产权。而环境则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很难通过界定产权来保护。 ?二者的融合:环境资源化(即赋予环境以价值);资源生态化(作为整体 系统的资源生态功能) 5、环境问题的定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 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6、环境法的科学基础-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探索环境演化的规律,研究环 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统一,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在不同范围内对环境的整体性影响,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

环保法期末考试试卷

共5页,第1页 试卷代号:SZ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专接本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教师:李军 试卷使用班级:10.11法律 答题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闭卷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 ①《我们共同的未来》 ②《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③《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④《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2.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 ( ) ①实行审批制度 ②予以禁止 ③征收一定的费用 ④进行监视 3.下列不属于第一类环境问题的是 ( ) ①地震 ②雷电起火 ③火山爆发 ④乱开矿山引起山崩 4.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根本不包括( ) ①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②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底土的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③外层空间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以外的海域 5.环境法以自然资源法或自然保护立法为主是我国下列哪个时期的环境法的特征( ) ①建国初期 ②创业时期 ③经济转型时期 ④现阶段 6.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明确规定的基本制度有( ) 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②排污收费制度 ③许可证制度 ④限期治理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 系部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

生态工程期末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 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种植业生态工程: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它既是当代全球经济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途径。 系统:指由一群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答:第一,从理论原理来说,生态工程的理论原理是生态学,环境工程是环境学,生物工程是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第二,从组织水平来说,生态工程是生态系统水平,环境工程是环境系统水平,生物工程是细胞水平。第三,从控制内容来说,生态工程是力学功能(水气、太阳能、生物),环境工程是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的控制,而生物工程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结构和密码。第四,从生物多样性来说,生态工程是自我设计加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工程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工程则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化的改变,增加生物多样性。 2、简述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涉及到具体原理) 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3、简述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答:生态工程系统中,生物学原理在于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物种协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常需了解物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即种

环境法期末总结

环境法复习总结论述题: 环境公益诉讼 公众参与 案例题: 环境侵权 环境行政-许可-处罚选择题:环境行政《环境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 行政处罚手段(比如按日计罚)《新环保法》强化的地方 《侵权法》关于环境侵权的几条 一、 环境权:公民请求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权利。 环境法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即享用和争取适宜环境 的权利。 民事权利 地役权通风 宁静 相邻权采光 日照 健康权眺望参与 知情消极(宪法上的强行性权利) 监督 人权(公法)司法救济 积极(良好的请求权) 二、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法律保护的公共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特点:(1)原告范围广泛 (2)目的具有特殊性:保护国家、社会及不特定多数人环境利益 (3)兼具预防和补救功能:尚未发生时就可以使用 (4)效力范围的扩张性 起诉条件:(1)明确的被告 (2)具体的诉讼请求 (3)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 (4)法院受理的范围和管辖范围 (5)污染导致实际的环境或健康损害 民事公益诉讼不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特定程序要求:(1)法院书面告知行政部门 (2)开庭前申请参加者为共同原告 (3)可另行提起私益诉讼 (4)和解与调解 (5)原告在法庭辩论终结后不得撤诉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

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与组织列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排除了个人 法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 法院管辖:污染行为发生地、损害结果地、被告住所地中级以上法院 有关组织:(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检察机关:授权 1、范围:在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犯众多… 2、免交诉讼费、被告无权反诉 3、诉讼前要督促、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 4、诉讼前应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检查建议,督促其纠正行政违法行为或依法 履行职责 三、环境侵权 一、环境侵权责任 (一)环境侵权的特征 1. 主体的不平等 2. 环境侵权的社会性 3. 复杂性 4.环境侵权的适法性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造成损害后果 2、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推定) (即使企业达标排放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为企业行为合乎行政管理的要求,只能免除其行政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环境噪声侵权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须具有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的违法性,才承担噪声污染侵权责任。 最高法评论:公众在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范围和限度内的容忍义务,衡平原则 因果关系推定: 1、优势证据论:被害人能够证明因果锁链中的大部分事实,或提供的证据优于加害人时,就可判定因果关系存在。 2、疫病学的因果关系学说:A、该因素从发病前已经开始发生了作用 B、该因素的作用程度越明显,患该疾病的概率便越高; C、该因素被消除或者有所减轻的话,该疾病的患病概率或者程 度就会降低; D、该因素作为疾病的原因其作用机制基本上可以得到生物医 学上合理的说明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期末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学 考试题型: 1、单选; 2、判断改错; 3、名词解释; 4、简答; 5、论述; 6、案例分析; 复习重点(考试重点) 第一章环境资源与环境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第八章环境资源责任制度 第九章环境资源纠纷解决制度 (重点为环境资源民事责任与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案例分析考我国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损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无过错原则)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内容明确不考 重点内容整理(根据考试重点整理自老师课件)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环境资源的概念亦是如此)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1、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 2、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不同,可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 (1)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自然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三、全球环境问题阶段的环境问题 1酸雨(包括酸雪、酸雾等各种酸沉降) 2臭氧层破坏 3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赛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5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非洲大饥荒) 四、环境法的本质特征 (一)环境法是社会法 (二)环境法是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 (三)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 (四)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法 五、环境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d1875633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在正常状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得以正常生长、发育,充满活力。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类自身及其它生物正常发展的现象,就是环境污染。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影响人体机能,产生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三种,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从时间上可分为急性、慢性、远期三种情况,有的环境污染不仅危害我们自身,还会影响到下一代。 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发生不良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破坏生态平衡,就是发生了水体污染。 表示水污染的主要指标有悬浮物、PH值、有机物、细菌和有毒物质。 3、大气污染 大气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自然状态下的洁净大气由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组成。恒定组分主要有氮、氧、氩及微量的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可变组分指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它们随地区、季节、气象因素以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如果大气中的污染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征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构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其中有些影响是明确的并可以测量,但大多数影响是长期的、慢性的,尚难以定量化。 大气污染物质单独存在时会危害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引起上述系统疾病,当两种以上空气污染物联合作用时,其危害程度更大。若长期生活于污染的大气环境,不仅会被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病,还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52年发生于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五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 大气污染还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质的变化,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大气污染会使植物细胞衰变,改变代谢状况,降低作物产量。光化学污染物还会损害森林生态系统。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等,还会产生全球灾难性的影响。 4、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波是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按波长可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超短波和微波等波段,按频率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特高频。电磁辐射污染是重要的环境污染之一,它在无形中对人产生伤害。 电磁波辐射源的输出功率越大,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距离辐射源越近,接触辐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就越大。人若长期生活在电磁波辐射污染的环境中,会出现乏力、记忆力减退为主的神经衰弱症,易激动和月经紊乱等症状。 5、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这种射线达到一定强度,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形成放射性污染。这种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比较长,有的长达20年。症状主要表现为各种癌症,包括白血病、骨癌、肺癌、甲状腺癌,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寿命缩短,放射性还损伤遗传物质,引起基因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2018年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2018年环境保护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1.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a)。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D工作 2.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国务院在_a__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抚顺 3.1991年中国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了《__d_》。 A北京宣言 B二十一世纪议程 C生物多样性公约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统称为 __c_,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环境标准 B环境认证 C环境质量 D环境系统 5.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__c_。 A世界环境日 B地球日 C节水日 D爱鸟日 6.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b_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氯氟烃 D盐酸 7.发生于1993年5月5日的西北特大_a__就是与草场被破坏,土地沙化有直接关系,给西北几个省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A沙尘暴 B地震 C水灾 D火灾 8.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在《_c___》一书中,第一个勇敢地站出直言,人类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息地,开创了善待环境的新时代。 A寂静的春天 B只有一个地球 C环境医学 D我们共有的地球 9.1992年6月3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_d__,又称为地球宪章,这是一个规范国际环境行为的准则。 A里约热内卢宣言 B人类环境宣言 C增长的极限 D南极条约 10.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_c__,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大学环境法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环境法 简答: 1.环境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第一,作为完整法保护对象的环境,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具体。第二,环境法法中的环境的外延小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第三,某种环境要素是否能够获得法律保护拒绝与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环境功能中的作用。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二)认识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二)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环境问题(三)产业革命以后的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四)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 4.环境法(定义)的三层主要含义:1.环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环境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来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同自然和谐发展。3.环境法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包括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5.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制订本法。 三项任务: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二是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公众健康,三是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项任务是保护环境与资源是之前目的。第二项任务保护公众健康,是环境法的根本任务。第三项任务促进社会加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相互制约依存。 6.环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客体三个要素。(一)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环境法律关系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二)环境法律关系的内容指化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些权利与义务的实现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强制。(三)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和行为其中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7.环境立法的指导原则:(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三)突出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8.环境管理的原则:(一)综合性原则(二)区域性原则(三)预测性原则(四)规划和协调性原则 9.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五类,三级,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基础标准,三级是指国家级,地方级和环境保护部级三级10.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一)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三)环境基础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依据 11.环境许可制度的管理程序:(一)申请(二)审查(三)决定(四)监督(五)处理 12.环境法的基本制度:(一)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制度(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环境许可制度(四)环境调查与监测制度(五)环境税费制度(六)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 论述: 1.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中国环境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试卷及答案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期末试卷 2011.1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 A、行业标准 B、地方标准 C、企业标准 D、职业标准 2、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什么责任。() A 法律责任 B刑事责任 C 行政责任 D领导责任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对依法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水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总量控制计划分配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该水体的什么实施方案。() A、总量控制 B、污染物控制 C 、氨氮 D、COD控制 4、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品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工人必须使用适当的()。 A 预防药剂 B 个人防护用品 C 保健品 D治疗药剂 5、有毒有害物品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 A 皮肤 B 口腔 C 食品 D眼睛 6、对于不宜进行通风换气的缺氧作业场所,应采用()。 A 空气呼吸器 B 过滤式面具 C 氧气呼吸器 D口罩 7、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爆炸危险性()。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8、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 A 粉尘自燃 B 浓度超过爆炸极限 C 起始能量 D与空气混合

9、为保证消防安全,在灌装易燃液体,容器应留有()的空间。 A 1% B 5% C 10 % D 15% 10、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工作间距不应少于()米。 A 3米 B 4米 C 5米 D 1米 11、如果触电者已经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在现场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有()。 A 喝水 B 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C 揉肚 D立即送医院 12、锅炉规格指锅炉提供或加热的能力。() A 水、蒸汽 B蒸汽、水 C 热量、水 D蒸汽、热量 13、下列锅炉压力容器缺陷中最危险的是()。 A 均匀腐蚀 B 变形 C 裂纹 D 内部沉积污垢 14、安全阀是一种()装置。 A 计量 B 连锁 C 报警 D 泄压 15、《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A、职工食堂 B、员工宿舍 C、职工俱乐部 D职工医院 16、《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命安全的()。 A、工艺、设备 B、工具 C、原材料 D产品 1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 A、半 B、1 C、2 D3 18、污染物排放指标COD是指:() A 化学需氧量 B 生物需氧量 C 有机物含量 D 浑浊物含量 19、用纯氮气置换可燃气体后进入密闭罐内作业,在没有任何个体防护措施时,

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点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表现有哪三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废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等; ③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思路一: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人口压力; 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思路二: 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③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④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①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②过程的不可逆性:如地面下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已经灭绝的物种等。 ③规模的全球性: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4.为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唯一必然的选择? 我国面临着: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严重的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基本思想、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

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包括三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全面进步。 (4)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5)实施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6.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分别是什么?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注意:物质而非能量!) (2)内涵:①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②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③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3)原则:①资源输入减量化原则;②资源再利用原则;③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原则。(4)实施途径:工业——清洁生产;农业——生态农业。 7.发展清洁生产的好处有哪些?(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削减污染以及对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1)环境效益: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可以大大减少末端治理的污染负荷,节省大量环保投入,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效果。 (2)经济效益:能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循环或重复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3)社会效益:可以改善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改进操作技术和管理方式,改善员工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 (一)全球变暖问题 1.导致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因素:①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 ②毁林等。(主导因素) (2)自然因素: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次要、不确定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