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6962726.html,

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作者:张波丘俊超罗琤琤向安强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1期

摘要稻鸭共生是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养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介绍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生态模型、内在机理及生态功能,并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多重效益的特点。对其进行多重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提供定量或定性的参考标准。

关键词稻鸭共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生态模型;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 S843;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69-05

综观世界农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更高效地生产绿色食品;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科技融入农业生产中,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与效益,是当今世界各国农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代稻田养鸭技术,即稻鸭共生技术作为21世纪生态农业推广的项目之一,很好地顺应了时代潮流。稻鸭共生技术,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巧妙利用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充分利用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子的生物学特性(如杂食性和野性),并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养技术[1]。其在继承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精华

的基础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利用稻鸭共生技术,把适量的鸭子围养在稻田区,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共同生长,鸭子的杂食性和野生性可以起到中耕除草、防虫肥田以及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最终产出大米、鸭肉、鲜蛋三大类无公害绿色食品,实践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稻鸭共生技术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既可为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提供定量或定性的参考标准。对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以及生态农业的构建都有积极意义。

1 稻鸭共生技术的经济效益

1.1 各地经济效益情况

早在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人们就懂得利用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增加经济效益。特别是珠三角的沙田地区,势力强大的宗族系统掌握着鸭埠特权[2-3],大力发展养鸭业,繁荣了广东农村的养殖业和城市的商品经济。

进入现代,稻鸭共生技术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据日本福冈农业试验场1995年统计,稻鸭共生系统可产糙米4 579.5 kg/hm2,纯收入达127.2万日元/hm2;出售鸭子250.5只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汪丽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鸭品种的选择、鸭的孵化、育雏技术、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生产;利用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0-1160-02 作者简介 汪丽(1962-),女,安徽六安人,副研究员,从事畜牧兽医 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06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h 都放入稻田, 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蹬踏、 游走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的排泄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以达到节省养鸭饲料, 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无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1 鸭品种的选择 家鸭起源于野鸭,由野鸭中的绿头鸭和斑嘴鸭驯养而来。家鸭的品种按生产用途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樱桃谷鸭等;肉蛋兼用型, 如高邮鸭、昆山鸭和建昌鸭等;蛋用型,如绍兴鸭、金定鸭、攸县鸭和巢湖麻鸭等。按体型分大、中、小3种类型,肉鸭一般体型较大,当地杂交鸭、兼用型或蛋用鸭一般体型较小。如鸭的体型过大, 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 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同时,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2 鸭的孵化 稻鸭共生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1d ,种蛋必须来源于健康的、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由于稻鸭共生所需苗鸭的数量较多,一般都采用机械孵化或摊床孵化。2.1 温度 大型立体孵化机用恒温孵化, 1 25d 为37.5C 、26 28d 为36.4 37?;小型孵化厂和孵房可采用变温孵化法。由于5月中旬到6月中旬,气温适宜,机内温度可设定在1 6d 为38?, 7 14d 为37.8?,15 20d 为37.5?,21 25d 为37.2?,26 28d 为36.6?,并结合胚胎发育情况看胎施温。2.2 湿度 机内湿度按“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设定,即在 孵化初期为70% 75%,孵化中期为60% 65%,孵化后期为70% 75%。2.3 翻蛋 机内翻蛋系统可设定在每2h 翻1次,翻蛋角度 最好加大110?。孵化至25 26d 便可以转入出雏机,停止翻蛋。2.4 凉蛋鸭蛋孵化至16d 开始凉蛋,1d 凉蛋2次,并结合凉蛋向蛋面进行喷水。新型孵化机却并不需要凉蛋。2.5通风根据种蛋孵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通风量,并保证孵化室内的空气新鲜。3 育雏技术 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和死亡。因此,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当雏鸭出壳毛干后,要尽早从出雏机移入育雏室,育雏温度控制在26 28?。同时, 应尽早让雏鸭进行“试水开食”。“试水”时可让雏鸭自由饮水,或是在幼鸭身上喷洒些水,促使其相互啄食身上的水珠。饮水应配制成1%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连用3d 。开食应在雏鸭出壳24h 内进行,开食时用的是米饭, 必须先用淘米水洗散,直到不烫手不粘手时即可喂鸭, 有条件的每百只鸭加拌2 3只熟蛋以满足营养。教口时应耐心,尽量让小鸭学会吃食。饲喂次数:1 7d ,每天喂6次;7 21d ,每天5次;21 28d ,可再减少饲喂次数。饲喂原则应遵循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天气睛朗, 3日龄的雏鸭即可放入户外进行活动。另外,要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出壳后的雏鸭要马上接种小鸭病毒型肝炎疫苗,等稍微长大后,要接种禽霍乱疫苗。对有鸭瘟发生的地区,还要接种鸭瘟活疫苗(DDV )。4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4.1放入稻田前的准备工作 4.1.1 采食训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都是鸭 子的天然饲料,但是为了让鸭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野生饲料,必须在雏鸭放入稻田以前,就要对其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训练。首先尽量少给鸭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其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并敢于自主地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经过采食训练过的鸭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放入稻田后能够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4.1.2 驯水。早放鸭入稻田有利于鸭子早控制害虫及杂 草。“稻鸭共生”要求雏鸭约10日龄即要放入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适应水的能力。因此,当雏鸭在4 5日龄时即要驯水,但此时的雏鸭尾脂腺的分泌能力尚未健全,雏鸭身上绒毛容易被水浸湿而下沉,体质较弱者还会被溺死。雏鸭下水后羽毛如果不迅速干燥,还会造成体温急剧下降,衰竭而死或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疾病,因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10):1160-1161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稻鸭共作就是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稻田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水域、遮阴等生活条件,养育鸭子;鸭子的活动为水稻生长除草、灭虫、施肥、刺激、松土等,养护水稻。两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2、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的作用表现有哪些? 答:(1)除草首先是采食,鸭子喜欢采食阔叶杂草,除了地上的绿色植株,还包括种子、地下块茎、块根,鸭子对禾本科杂草植株采食兴趣较差,但对其发芽或未发芽的草种子很喜爱。其次是抑制,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形成持久的浑水,大大减少进入水层的光照和热量,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的萌发。据我市实践,稻鸭共作田除草效果好于使用化学除草剂,仅有少量夹棵稗草。 (2)灭虫鸭子喜食稻田各种昆虫,对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控制效果很好,在水稻拔节前对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控制效果也很明显,非特大虫量情况下,齐穗前原则上可以不用药剂防治害虫。 (3)抑病稻鸭共作田株行距相对较大,稻株中下部通风光照条件好,鸭子活动增加稻株间空气流动和水中氧气含量,基部枯叶及时剥落,刺激稻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对纹枯病控制效果相当明显。 (4)施肥稻鸭共作期间,每只鸭食入精饲料5公斤以上,加上田间觅食,排泄粪便量达10公斤以上,每亩田放养15只鸭,排泄物中氮素700克以上、五氧化二磷1000克以上、氧化钾500克左右,对水稻生长有显著肥效。2004年多数农户长粗肥和穗肥用量减少,平均每亩施氮16.99公斤,比常规田少28.55%。 (5)刺激鸭子在稻株间频繁活动,用嘴不停地在稻株上、水层中寻找食物,这种“按摩”能刺激水稻的生长和形态变化,表现为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秆粗壮、植株变矮、根系发达、成穗率提高、穗型增大、抗病抗倒性强。 (6)增产据2004年多户实产平均,比常规田增产7公斤,没有减产的田块。 3、稻鸭共作对水稻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1)提高稻米品质用较少量的农药和化肥取得水稻高产,达到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2)提高水稻生产效益2004年稻鸭共作田平均化肥成本85.7元,农药成本15.29元,分别比常规田的131.42元和43.13元节省45.72元和27.84元,合计节本73.56元,节省拔草工本10元,直接效益增加近100元。有些农户稻谷质量受到企业和市场认可,出售价格提高增加效益更多。 (3)提高生态效益稻鸭共作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对水源、土壤的污染,有效保护土壤、保护水稻害虫的天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稻鸭共作对养鸭有什么作用? 答:(1)提高鸭肉品质目前市场上的鸭以高密度圈养为主,鸭肉品质、风味远远差于放牧的。而稻鸭共作鸭子的食物来源和活动条件近似于放牧,鸭肉品质好、风味佳、符合市场需求。 (2)提高养鸭效益由于环境条件好,鸭子的抗病能力增强,成活率平均达到92.65%,同时每只鸭子实际消耗精饲料5.39公斤,比圈养节省50%左右,每只净效益达3-8元,显著高于圈养。 (3)有利于发展养鸭业稻鸭共作所产鸭子品质好,得到市场认可,前景看好,2004年每亩鸭子效益达120.8元,是发展养鸭业的好技术,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5、稻鸭共作对实施基地有什么技术要求? 答:(1)环境要远离集镇、工厂等人员多的地区、交通要道,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土壤、水源、大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稳水性好,有方便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作者:张云勇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3期 1 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相对集中、单块面积333.5 ㎡以上,光照充足,无旱涝影响,保水能力强,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力高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和黏土稻田。 2 养殖鱼类 适宜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等。 3 稻田改造 3.1 加高、加固田埂 移栽、放鱼前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50 cm 以上,田埂宽40 ~ 50 cm。 3.2 开挖鱼凼(溜)、鱼沟 根据稻田形状和面积,开挖鱼沟、鱼凼。沟、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6% ~ 10%。鱼沟离 田埂1.5 m,可挖成“一”“~”“十”等形状,沟宽60 ~ 80 ㎝,深50 ~ 60 ㎝。鱼凼(溜)面积 一般为5 ~ 20 ㎡ , 深度为1.2 ~ 1.5 m。溜埂高出稻田平面20 ~ 30 ㎝ , 并使沟、凼(溜) 相通。3.3 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开在稻田相对角的田埂上,宽度一般为30 ~ 60 ㎝。安装塑料网、金属网或竹 篾编织的拦鱼栅,拦鱼栅呈“⌒”或“∧”形,入泥20 ㎝。 4 水稻种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楚粳28、楚粳37、楚粳40、丰优香占等。适时育秧,扣种稀播,亩播种量25 ~ 30 ㎏。适时早栽,根据不同田块肥力水平、 不同品种生育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基本苗。秧龄控制在40 ~ 50 d,叶 龄5 ~ 6叶,单行条栽,行株距为14 ㎝×20 ㎝,亩栽2.5万丛, 丛栽1 ~ 2 苗。 5 鱼种投放 秧苗返青后7 ~ 10 d 投放鱼种。投放规格为鲤鱼25 ~ 40 g / 尾,草鱼40 ~ 60 g / 尾, 每亩投放鱼苗12 ㎏,鲤、草混养按4 ∶ 1 比例投放。投放鱼种时用3% ~ 5% 食盐水浸泡5 ~ 10 min,进行鱼体消毒。注意鱼苗投放与水稻除草间隔时限在20 d 以上,最佳投放时间为5 月 中旬, 养殖至控沟时间不少于70 d。 6 综合管理 6.1 科学管水

高效稻鱼共生系统

二里乡青田鱼养殖简介 “高效稻鱼共生系统”的内涵(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是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它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稻田养鱼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稻田养鱼、鱼养稻,合理的改善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条件,促进了稻谷的生长,实现稻鱼双丰收的目标。 收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地节约了水、土资源。改善了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控制了水稻病虫害。它具有投资少、收益大、见效快、增粮、节地、节水等优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稻田养鱼在遵义市被誉为“四小工程”:小粮仓,稻田养鱼稳定了粮食生产;小银行,实施稻田养鱼后1亩稻田可增加500-1000元的收入;小化肥厂,实施稻田养鱼后氮、磷、钾的含量增加70%左右;小水窖,实施稻田养鱼后每亩稻田增加蓄水80-100立方米,连片实施1000亩,相当于建一座小二型水库,可以抵御15-20天的干旱。 同时又被誉为:“四增”、“四节” “四增”: 增粮、增鱼、增肥、增收。 “四节”:节地、节肥、节工、节支。 青田鱼的特性 (1)形态特征。青田鱼又名瓯江彩鲤,是浙江省青田县著名的特产,为一种变种的鲤鱼,主要有四种颜色(黑、红、白、花)。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体侧扁,

鳞片柔软可食,腹略圆。口角有须两对。 鲤鱼是分布最广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育。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亚种和品种,丰富了人工养殖资源。目前,我国除野鲤外,尚有三元鲤、散鳞镜鲤、荷包红鲤、芙蓉鲤、湘鲤、岳鲤、黄河鲤、丰鲤、建鲤和颖鲤等多个品种。 (2)栖息习性。属底栖性鱼类。一般喜欢在水体下层活动,很少到水面。它们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较强,可以生活在多种水体中,性温顺,但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处。冬季在水草多的深水中越冬。 (3)适应性。对水温和水质的适应性很强,在全国各地均可养殖。 (4)食性。是典型杂食性鱼类,但偏动物性。摄食方式为吞食。在自然条件下,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夏花以后开始吃底栖生物。体长7~17厘米时,能吃甲壳类、昆虫幼虫、植物组织及藻类。食物组成通常有季节变化,春夏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秋季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冬季则吃高等植物种子。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5)生长。青田鱼生长快,体长增长在1~2龄时最快,体重增长则以4~5龄最快。雌体生长比雄体快。增产效果显著。是一个速生优质品种,当年能养成商品规格。 (6)繁殖。青田鱼产黏性卵,繁殖习性与鲢、鳙不同,不仅可在江河中产卵,而且也能在湖泊、水库、池塘等静水中产卵,这是鲤鱼分布广的重要原因。 青田鱼的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长江和淮河流域,一般是从3~4月开始,华北地区4~5月,产卵时期一般持续2个月左右,产卵最适水温为18~22℃。

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目录 前言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2) 第1部分:通则 (2)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技术指标 (4) 5 技术要求 (4) 5.1 稳定水稻生产 (4) 5.2 规范水产养殖 (5) 5.3 保护稻田生态 (5) 5.4 保障产品质量 (6) 5.5 促进产业化 (6) 6 技术评价 (7) 6.1 评价目标 (7) 6.2 评价方式 (7) 6.2.1 经营主体自评 (7) 6.2.2 公共评价 (7) 6.3 评价内容 (7) 6.3.1 经济效益分析 (7) 6.3.2 生态效益评价 (8) 6.3.3 社会效益评价 (8) 6.4 评价方法 (9) 6.4.1 效益评价方法 (9) 6.4.2 技术指标评估 (9) 6.5 评价报告 (9) a) 经济效益评价情况; (9) b) 生态效益评价情况; (9) c) 社会效益评价情况; (9) d) 模式技术指标评估情况; (9) e) 优化措施建议。 (9) 附录A(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11)

前言 SC/T 1135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拟分为6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稻鲤; ——第3部分:稻蟹; ——第4部分:稻虾(克氏原螯虾); ——第5部分:稻鳖; ——第6部分:稻鳅。 本部分为SC/T 113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56/SC 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泽闻、李可心、陈欣、成永旭、王浩、肖放、马达文、何中央、唐建军、金千瑜、王祖峰、李嘉尧。

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稻鸭共生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章薇,吴娟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从水稻的栽插、鸭苗的运输、鸭的放养、鸭的饲喂、鸭的日常管理、水田的日常管理、适收成鸭、鸭的销售几个方面阐述了稻鸭共生 田间实施工程技术。 关键词稻鸭;共生;田间实施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4-02 作者简介 章薇(1973-),女,安徽定远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家禽健 康养殖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05大田插秧工作结束,等待秧苗活棵后,需把培育训练好的鸭苗放入水稻大田,这时需要加强稻鸭共生的田间管理,作好田间要实施的工程。1 水稻的栽插 稻鸭共生大田水稻的栽植密度既要考虑水稻高产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适合鸭在稻田里运动。经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建议栽插的株行距为20cm ?30cm 。2 鸭苗的运输 鸭苗经育雏训练后,需从育雏场经过运输抵达田头。到达田头后,应尽快打开包装盒,按要求逐个田块进行放鸭。运输鸭苗的包装盒可以用硬纸箱,在箱上打几个孔,以便透气。也可用塑料水果筐和专门的装鸭筐。鸭在育雏场装车前1h 停食、停水,以免雏鸭在车上压伤。雏鸭运抵目的地后立即喂水、 喂食,同时,车上装载的苗鸭较多,车辆在行进中,空气流动较快,温度散发快,一旦车辆停下来,车厢里的温度增加,温度散发不出去,轻则会造成鸭子出“汗”,影响今后的生长发育,重则会热死在包装筐内。因此,苗鸭在途中运输的时间越短越好。3鸭的放养 3.1 放养数量与鸭群大小 放鸭的数量与鸭的大小、田间 饵料多少、 共生效果大小等均有关系。日本稻鸭共生一般是每公顷放180 300只, 根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的实践,一般每公顷放300 375只为宜。 鸭有合群活动的习性,如果鸭群过大、鸭子过多,一则田间饵料不够吃,单位面积水田内的杂草、昆虫等动植物生长数量和速度有限, 需大量补饲,达不到节省鸭饲料的目的。补饲过多则成了稻田养鸭,而不是稻鸭共生了;二则会对秧苗产生危害,大量的鸭苗集结在一起会对秧苗造成践踏损坏;另一方面, 如果鸭群太小,也取不到满意的共生效果,如达不到防虫、 除草、施肥、中耕浑水和刺激水稻生长等目的。一般以0.67hm 2 左右为一个放养小区,可放养鸭群200只 左右。3.2 放养条件和放养时间 栽秧后,水稻一活棵就要尽早 放入鸭子,这是由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所决定的。一般水稻栽插后,稻田杂草就陆续出苗,插栽后7 10d 出现第1次杂草萌发高峰,这批杂草主要是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和异型莎草等一年生莎草科。插栽后20d 出现第2次萌发高 峰,主要以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由于前一高峰期杂草数量大、 发生早、危害性大,是防除的主攻目标。所以,稻鸭共生要想达到较理想的控草效果,稻田应在杂草的第一萌发高峰期放入鸭子。这时杂草刚萌发,且为小草,最迟不超过10d 就要放鸭入田。 鸭舌草科、浮萍科、伞科、菊科、莎草科、干屈科等科的多种杂草为鸭所喜食。禾本科、 蓼科、莎划科的一些杂草,鸭虽不喜食,但可以通过早放鸭,经鸭反复多次的挖掘、践踏予以消灭。早放鸭,对秧苗的损伤一般而言要轻得多,迟放鸭,鸭子大了,对秧苗的损伤就会重些。 根据实践,09:30左右放鸭,鸭能较好适应这种变化的气温、水温。如果遇到阴雨天,可将放鸭入田的工作适当提前或推后1 2d 。尽量选择在晴好的天气放鸭,晴天放鸭效果优于阴雨天。若遇到连阴雨天气,可适当推迟放鸭时间,也可以选用驯水完毕的鸭子放入稻田。3.3 放养地点和区域 放鸭入稻田,应先将苗鸭投放于简 易鸭棚内的陆地上,地上应提前铺好干稻草或稻壳等。陆地留一块空地,用拆开的编织带铺上,其上放入雏鸭饲料。这样鸭苗经运输送到田头,投入鸭舍,虽陌生,但很快就能熟悉、适应新的环境。鸭吃了饲料,很快会到水边喝水,甚至迫不及待地下入水田。 在整块大田设置初放区很有必要。在刚把鸭放入稻田时,先让鸭在初放区活动1 2d ,以方便管理。万一遇有恶劣天气,就很容易将苗鸭从初放区赶上岸上的简易鸭舍。如果一下将鸭放入大田,鸭子还不适应新的环境,满田游弋,要 抓、赶就麻烦了。初放区大小可按60 75m 2/hm 2 设置,用 简易的鱼网围起来的。1 2d 后,即可从初放区放入大田,初放区的周围不要拆除,以便回收鸭子时使用。4 鸭的饲喂 鸭放入稻田后的饲喂原则是适当饲喂,切忌过量。雏鸭在育雏时以人工饲喂为主,放入稻田后即应逐步转向自由采食为主, 适当补饲为辅。若鸭在田间采食不足,适当补饲,有助于保持鸭有充足的体力去胜任各方面田间管理任务,有助于鸭与主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便于对鸭进行管理。如果饲喂太多,就成了稻田养鸭,有悖于稻鸭共生的初衷。至于饲喂多少,并无严格的数量规定,这主要应注意观察鸭子生长、生活、活动的情况并加以调节。杂草、害虫多,鸭基本能吃饱,可少量补饲;若田间天然食料少,鸭子吃不饱,要视吃的情况,适当补饲,也可结合本技术,在田间放入一些浮游生物。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8):974-975

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及其再生稻栽培技术探讨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20, 10(7), 480-486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6962726.html,/journal/hja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6962726.html,/10.12677/hjas.2020.107072 “Sanjiang Model in Guangxi” of Rice-Fish Symbiosi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Ratooning Rice Zhaoshun Tang1, Jinwang He2*, Aiqiu Chen2, Lan Yang2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Chengcun Township,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Sanjiang Guangxi 2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Sanjiang Guangxi Received: Jun. 26th, 2020; accepted: Jul. 9th, 2020; published: Jul. 16th, 2020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njiang Model in Guangxi” of rice-fish symbiosis.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ratooning ric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ariety of the first cropping rice, the selection of the paddy field, the sowing and seedling raising,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the pest control, the harvesting time and the height of the stubble of the ratooning ri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Keywords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s, Rice-Fish Symbiosis, Ratooning Ric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稻鱼共生“广西三江模式”及其再生稻 栽培技术探讨 唐兆顺1,何金旺2*,陈爱秋2,杨澜2 1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三江 2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三江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6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9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6日 *通讯作者。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而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稻—鱼(鳖、虾、鳅、蟹)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田绿色种养的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之后,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性发展时期(1978—1985年)、生产性发展时期(1986—1992年)、拓展性发展时期(1993—2002年)、综合性发展时期(2003—2012年)和全面创新发展新时期(2013年以后)。在稻田绿色种养的各个发展阶段,虽然其面积曾有回落,但其渔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前,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种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高度重视。在农业部大力推动下,在各地政府、主管部门、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探索实践下,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以水稻为中心,以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的稻田绿色种养典型模式不断涌现,逐步构建了“以渔促稻、提质增效、生态环保、保渔增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全国范围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目前,已形成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蟹共作5大类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增产增效情况 在稻田综合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就地进行良性循环,能量朝着稻、鱼(虾、蟹、鳖、鳅)双方都有利的方向流动,形成了稻鱼互利

6-21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种养模式 一、稻鸭共生 稻鸭共生是以 水田为基础、 以种稻为中心、 家鸭野养为特 点的自然生态 和人为干预相 结合的复合生 态系统,是根 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役用鸭的生理、生活习性以及稻田饲料生物的消长规律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结合技术体系,是目前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二、稻鸭共生机理 稻鸭共生属于环保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它是将幼鸭在水稻返青后放入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草、防除虫害、施肥、中耕浊水、接触刺激;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以及运动场所和大量动植物饲料等。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转变为发挥水田综合生态功能,使现代规模集约养殖转为更符合鸭子生活习性的自然养殖,饲养出来的鸭子更符合消费者的要求。从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鸭肉。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

而实现了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的 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三、稻鸭共生方法的确定 1 放鸭时段的确定 根据水稻和鸭 子的生长特点和规 律确定了放鸭时段。 在稻鸭共生方法中, 稻鸭在时间上的衔 接是稻鸭共生方法 的关键,是结构的 主体。从稻鸭工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在鸭放入水田前,水稻育秧和 鸭孵化育雏是分开进行的。一旦鸭子放入稻田,稻和鸭即结为一个 互生共利的整体,稻鸭共生的时间有60~70 d。 水稻秧苗移栽后一般需要7~10 d 才能活棵,秧苗活棵后将脱 温雏鸭(7~14 日龄)全天24 h 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赶 鸭上岸。 2 鸭子和水稻品种的筛选 根据鸭子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选择放鸭品种。稻鸭共生强调 的是水稻和鸭子两者要共生共长,互惠互利,所以应优先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田间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等役用功能较强的役用鸭。而体型较大的鸭品种,易 压倒秧苗、行动迟钝、抗病力不强,如番鸭、北京鸭,在稻田中觅 食性和适应性差,较难适应稻田环境,不宜选用。江苏省镇江市

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浅谈鸭稻共作模式的优势 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 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 2、基本情况 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规模化生产的水田。项目落实六个管理区8个示范点,通过友谊分公司电商平台,鸭稻田产出的“十八团”长粒香大米远销深圳、上海等城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以绿色有机产品为卖点,目前大米卖到20元/公斤,实现农产品每年线上销售16万元以上,改变了种植户只卖原粮的思想。以友谊分公司第四管理区为例:第八作业站1号地,面积60亩。该地号已实现三年有机栽培标准转换期。土壤有机质45.6g/kg,pH值6.96,碱解

氮206mg/kg,有效磷21.6mg/kg,速效钾211mg/kg。 3、技术措施 3.1水稻栽培技术 品种:中龙粳1号 施肥管理:全程施用有机肥料,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4 月25 日,基肥采用有机肥500公斤/亩;返青肥、穗粒肥分别施用黄腐酸有机肥10 公斤/亩。 防病防虫: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分别喷施EM 菌500倍活性液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减轻并逐步消除土传病害,并且在孕穗期及抽穗期施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气传病害。今年该地块病害没有发生。虫害采用诱杀灯及鸭子两种方法防治,地号内设置4盏诱杀灯,放养鸭子500只。 田间除草:打浆平地,通过机械作业,使本田杂草基数减少。人工除草分为三个阶段,在6月15 日至6月20日第一遍、7月8日至7月10日第二遍、8月1日至8月3日第三遍。在各阶段的生产时期管理人员及时拔除大草。在6月初--7月初田间放入鸭子,可以消除部分杂草;周边池埂杂草全部使用镰刀清理,不使用化?W除草剂。灌水管理:采用井水灌溉,附近无污染源,单排单灌,杜绝串水灌溉。 3.2鸭子放养技术

稻鱼共生的概念和要求是以保护水质与土壤为先

稻鱼共生的概念和要求是以保护水质与土壤为先,水稻是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不施化肥的,主要以绿色防控和物理防控为主的稻鱼共生农作方式。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我国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汉朝,两千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田里养不养都有鱼,但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及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一生态系统被破坏,甚至濒临灭绝。为改变这一现状,华宇农业于2014年开始养殖稻花鱼,华宇农业始终秉承着生态、绿色、健康的生产模式,为各界朋友提供安全、放心的良心食品。 稻花鱼有近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后来因其营养价值高,流入民间后广为流传。不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稻田养鱼在逐渐消失。而江安县华宇农业本着追溯历史,还原生态,让广大消费者品尝稻曾经那生态绿色的稻花鱼而努力,从而开创了底蓬稻花鱼。 底蓬稻花鱼从小就生长于富硒水稻的稻田里,这样稻田养出的稻花鱼是淡水鱼中的上品。味美、性和、肉细、鳞片软、鳞可食。特别是鱼肝,味美肥糯、堪称一绝,味道和普通的塘鱼有天壤之别。其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15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有利于健脑、提高智力,对健体、防衰老、防动脉硬化、保护视力、美容养颜颇有益处。 江安县华宇农业专业合作社创立于2014年年底,基地坐落于连天山脉底,紧邻江安县天然风景区“仁和百竹海”,依山而建,绿水青山的原始生态环境。2015年江安县华宇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60余亩开始了水稻种植和稻田养鱼。通过两年的努力,现已打造出200余亩的“稻鱼共生生态示范基地”。2017年华宇农业成功引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改良技术,为华宇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华宇农业为拉动就业,脱贫攻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也赢得了老百祥称赞的口碑。江安县华宇农业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功能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三生互动园”。

(种植)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 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同时鸭肉也可以食用。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1.2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的区别 稻鸭共作与稻田养鸭有着明显的区别,稻田养鸭,鸭子白天放,晚上收,鸭子的 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鸭为夜行性水禽,不只是白天活动,夜晚、清晨都在活动;稻鸭共作将鸭浪费不用的时间也利用起来,役用效果大大增强。稻田养鸭,种稻户与养鸭户往往是分离的,不能协调一致;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互利共作。稻鸭共作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在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 稻田养鸭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随着现代农业的 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日渐式微。现代稻鸭共作主要是在我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入了水禽育种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环境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镇江市2000年在我省率先引进并取得成功,2001年稻鸭共作技术通过了省级鉴定。湖南省、安徽省、四川省、广东省都在积极开展稻鸭共作,预计这项技术在国内将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2 稻鸭共作的应用效果

稻鸭共作技术以水稻生产为中心和主体,而鸭则担负起完成水稻生产中的多个生产环节、多项田间作业的作用。概括起来讲,稻鸭共作对水稻起到除草、除虫、施肥、中耕浑水、刺激生长五大直接效果。 2.1 除草效果 稻鸭共作的各种效果中,除草效果最为明显,比化学除草的效果还要好,几乎可以取代除草剂的化学除草。主要是因为除草时间长,可持续60~70天,除草方式多,从鸭采食杂草来看,鸭对禾本科以外的杂草,特别是阔叶杂草十分喜食,鸭采食杂草,不仅包括植株还包括籽实、地下块茎、根茎。鸭不停地在稻田里运动,形成稻鸭共作另一特有的浑水现象,也是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萌发的重要原因。 2.2 除虫效果 鸭除了对穗期螟虫危害控制效果较差外,对其它水稻害虫、苗期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除少数在稻株上部叶片及穗部危害的害虫如稻纵卷叶螟、穗期的三化螟外,鸭对其他水稻害虫,特别是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稻叶蝉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2.3 施肥效果 鸭粪的养分含量略低于鸡粪,是养分含量较多、质量较好的有机肥。在稻鸭共作时期内,据测定1只鸭排泄在水田里的粪便约有10kg,这些粪便用作稻田的肥料,虽不算很多,但随排泄随搅拌随吸收,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显著。据观察,在不施用追肥和穗肥的情况下,稻鸭共作技术水稻的产量接近常规种稻的产量,与鸭粪有密切关系。 2.4 中耕浑水作用 稻鸭共作启用了鸭,通过鸭不间断地活动,解决了稻田中耕松土的难题,耘耥彻底,达到了松、均、透、熟。中耕松土对人来说,异常艰辛,对鸭来说,胜任愉快。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现状、对策及前景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生产出优质健康的稻米及食用鸭,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是,我国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技术特色;现状;问题;对策;前景 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技术是由传统的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里放养一定鸭龄、一定数量的役用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除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作用可以促进稻田的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鸭子的粪便则为稻田提供了必要的肥料,除使用必要的有机肥外,基本不需要追施化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的场所。稻鸭共作技术使一片稻田同时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鸭肉,是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 2 稻鸭共作的技术特色 2.1 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已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稻鸭共育通过充分发挥鸭的“役禽”效应,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稻田里的害虫、浮游和底栖小动物,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稻的茂密茎叶为鸭子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同时,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鸭的排泄物是氮、磷、钾养分齐全的天然肥料。这种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有利。 2.2 能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有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 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了中耕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子吃草觅食,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危害水稻,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鸭过稻动,壅泥培土,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稻鸭共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 2.3 能够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试验对比结果,稻鸭共育比单纯种稻平均增产4.93%,每公顷增收节支 4 273.5元;对1.54万hm2中心示范方统计结果,平均增产4.36%,增收节支3404.1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从而提高了种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熊国远1,朱秀柏2,张东红 2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要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程序及要点。 关键词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实施程序;要点中图分类号S8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70-01 作者简介 熊国远(1975-),男,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食品加工与研发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05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的情况下, 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鸭的生理、生活习性及水中浮游生物的消涨规律并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项种养方式。该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协调提供动植物之间的生活环境,来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增加水稻产量,生产无公害的稻谷和鸭肉。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绿色产业, 完全适合现代农业对食品安全性、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1实施程序1.1 稻田的准备 示范稻田最好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 水源较充足的田地里进行。如果第1年推广该技术,由于鸭粪可能跟不上水稻生长需要,因而要施一定的基肥,视情况 基肥施过磷酸钙300kg /hm 2、 尿素150kg /hm 2 、氯化钾150kg /hm 2。秧苗采用肥床育秧后栽插,建议株行距为20cm ?30cm 。1.2 鸭的准备 稻鸭共生技术要求鸭在稻田里自然生长, 对鸭的要求为生活力强、抗逆性好、善运动、喜食野生动植物。种蛋的入孵时间为水稻的栽插时间向前推28?1d ,种蛋来源于健康的、 通过免疫接种的种鸭群。由于稻鸭共生要求鸭7 8日龄放入水稻田自然环境中, 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水中适应能力, 因此要求早驯水。驯水宜选在晴天进行,大批训水最好在水深15 20cm 的水池中进行,鸭上下水的一面做成30?左右的斜面,每次驯水时间由短到长,多次训水直到鸭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1.3 防护网及鸭棚的准备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和鸭在田 野里乱窜田,在稻田的四周必须设置防护网。防护网采用一般的鱼网。如条件允许, 再在鱼网的外面放置3道细铁丝,这些铁丝与室内的脉冲电流发生器相连接,一旦有敌来袭,脉冲电流发生器就会发出瞬间高压电流击退天敌,保护幼小的雏鸭。另外, 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修建一个简易的休息、避难场所。1.4 把鸭放入稻田 秧苗栽插后10d 开始放鸭,此时秧龄 40d ,鸭龄12d ,放养密度为225 300只/hm 2 。鸭苗放入田 间简易鸭棚后, 事前在鸭棚的四角上围20 30m 2 的小鸭初放区,喂养2 3d 后再打开初放区的网门放入大田活动。目的是熟悉环境,为驯鸭和以后捉鸭作准备。为满足初期鸭的青饲料,可在稻田中投放些浮萍类水草。 1.5稻鸭的田间管理鸭放入稻田后,对水稻的田间管理, 包括除草、除虫、中耕及施肥等工作就全部交给鸭,人要做的事就是每天喂鸭。小鸭下田后,让小鸭在田间自由采食。为了满足雏鸭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 3周内每天需补给雏鸭全价饲料2 3次,3周后每日或隔日补一些成鸭配合饲料,也可补充一些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秕稻、次麦等,辅助饲料量的多少根据稻田内的杂草、 水生小动物的数量以及鸭的生长情况来判断。每天喂鸭时,由于田块面积较大,呼喊非常吃力, 可采用声乐喇叭驯化,驯化熟练后,只要音乐一放,鸭便迅速向饲喂处集中。1.6 鸭的活动情况和收回 根据试验观察,鸭一天24h 基 本上在田间活动,每天有4个活动高峰:04:00 05:00、10:00 11:00、15:00 16:00及19:00 20:00。因为鸭喜欢吃稻穗, 所以水稻开始抽穗灌浆时就要将鸭从稻田里收回。为了能顺利将鸭从稻田里收回,在每天喂鸭时,建立良好的人鸭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当鸭需要从稻田里收回时,利用喂鸭的时间,将鸭集中在鸭棚里,关上鸭棚的小门,就能顺利将鸭从稻田里收回。2 技术要点 (1)水稻插秧后,在稻田的四周用专用的脉冲通电栅栏或用鱼网围起来, 防止野狗、黄鼠狼、狐狸、野猪等天敌的袭击和鸭乱跑。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在稻田的一角为鸭修建一个简易的休息、避难场所。 (2)从刚孵化的小鸭到1 2周龄,雏鸭应放在鸭舍里饲养, 并在鸭舍里放置一些浅底的水容器,让雏鸭进行训水锻炼。插秧后1 2周,待秧苗活棵后,将孵化1 2周龄的雏鸭、雌雄混合放入稻田。放鸭密度:一般稻田15 20 只/1000m 2,早期栽插的水稻15只/1000m 2 。如果放养较 大群体的鸭, 鸭的集团行动有利于抵御天敌的袭击,但最大的鸭群以60只,面积3000m 2 为宜。鸭放入稻田的时候,以 晴天为宜;寒冷的天气里有鸭体温下降衰弱而死的情况发生, 这时应尽早将弱小的雏鸭带回家并进行保温处理。(3)鸭品种有大、中、小型等种类,一般选择野鸭和家鸭的杂交品种。可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体型的鸭品种, 一般以中小型体型的鸭为好,大体型鸭不宜选用。鸭放入稻田时,如果鸭的体型过大,就会发生鸭吃秧苗或把秧苗压倒的情况。 (4)稻田里水的深度以鸭脚刚好能触到泥土为宜,使鸭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搅拌泥土,随着鸭的成长,水的深度也逐渐增加。稻田里没有水的地方,鸭不会过去,容易产生杂草, (下转第996页)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8):970,99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