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药物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药物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药物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病例1

患者:68岁,女性。高血压。

经过:为了治疗高血压,3年来,一直服用尼非地平和阿替洛尔,血压控制良好。为了治疗脚气,开始服用异曲康唑,200mg,一天两次,每月7日为一疗程,口服3个疗程。开始服用异曲康唑2-3天后,开始出现下肢浮肿而停止服用异曲康唑。停药后2-3天,浮肿消失。

答案:

1、机制:首先,钙拮抗剂的降压是依靠药物的血管扩张作用,如果降压过度,就会产生下肢浮肿的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反应,当血中药物浓度越高,出现的几率就越高。

其次,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代谢,主要与药物代谢酶P450酶系中CYP3A4的有关。当病人使用伊曲康唑并在体内产生一定的血药浓度后,就会竞争性抑制CYP3A4,导致钙拮抗剂血药浓度增高,从而产生了不良反应。

2、使用注意:①异曲康唑的抑制作用从给药后持续性存在,所以服药时间错开也不能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和这些药合并用药。②在必需合并应用的场合,应减少钙拮抗剂的用量,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例2

患者:72岁,女性。原发性高血压。

经过:从5年前开始,应用40mg/日尼非地平(长效制剂)治疗高血压,血压控制良好,保持在140-160/80-90mmHg(高压/低压)。为了治疗腹膜结核,开始服用利福平(450mg/日),异烟肼(300mg/日),乙胺丁醇(750mg/日),血压在两周内升高到200/110mmHg。于是,又追加服用α1受体阻断剂布那唑嗪(从3mg/日到6mg/日递增),血压下降并不十分理想。这时,开始怀疑是否存在尼非地平和利福平的相互作用而停止服用利福平,停药后血压缓慢下降,停药后第10天血压降至160-170/80-90mmHg。但是,再次服用利福平后,血压很快又升高。

机制: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代谢,主要与药物代谢酶P450酶系中CYP3A4的有关。CYP3A4存在于人的肝脏和消化道中。而利福平正好可以诱导这种酶,是血中的钙拮抗剂浓度下降,导致药物作用减弱。

病例3

患者:27岁,女性。

经过:服用甲基强的松龙24 mg/日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症状稳定。虽试图减少激素的用量,效果并不好,后因治疗鼻窦炎,服用克拉霉素。合并用药时,激素用量减到4mg/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中止服用克拉霉素,哮喘的症状也恶化了。

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经CYP3A代谢,但其代谢产物与CYP3A4形成难以解离的复合物,抑制酶的活性。而甲基强的松龙等糖皮质激素,经由CYP3A4代谢。因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合并使用时,抑制甲基强的松龙的代谢,导致其血药浓度上升,作用增强。

病例4:

患者:76岁,女性。

经过:因右大腿骨颈部骨折住院。服用缓释氨茶碱(600mg/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开始服用后第5天,进行治疗骨折的手术,术后,开始给予华法令。肝、肾功能无异常。给予氨茶碱7、8天后,血中氨茶碱的浓度(次回用药前1小时的值)分别为18.6和16.6μg/ml。第12天时,出现胸痛、全身疲劳和食欲不振,检查出ciprofloxacin敏感菌绿脓杆菌>100,000cfu/ml,开始服用喹诺酮(1000mg/日)。合并用药4天后,患者出现无反应、低血压,引起呼吸停止而死亡。最后一次给药后13小时时的血中氨茶碱的浓度为31.0μg/ml。

机制:首先,氨茶碱治疗范围较窄,伴随着氨茶碱浓度的升高,副作用出现的频率也增加,甚至出现中毒症状,先是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时也可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其次,氨茶碱的代谢主要与药物代谢酶P450酶系中CYP1A2有关,而喹诺酮类抗生素特异性地抑制CYP1A2。因此,氨茶碱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合并使用时,氨茶碱的代谢被抑制,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病例5

患者:80岁,男性。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前列腺癌(施行睾丸摘除术),吸烟。

经过:服用缓释氨茶碱(100mg/次,1日3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给予西米替丁(300mg/次,1日1次)。为了简化服药方法,将缓释氨茶碱改为200mg/次,1日2次。4天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到急诊室治疗,增加西米替丁的用量(300mg/次,1日4次)。3天后,又因恶心、呕吐和错乱入院,此后,出现痉挛。脉搏快而不规则,收缩压60mmHg。发现房颤、室性心动过速,胸部X光片诊断为肺气肿。为治疗错乱、心动过速、低血压,追加钾剂。入院24小时后,静脉注射洋地黄。开始痉挛,虽给予安定,血压仍低下,后因心动过缓死亡。此时血中氨茶碱的浓度为80μg/ml。

机制:首先,西米替丁的结构中有咪唑环能与P450酶系(CYP)中的亚铁配位结合,引起CYP酶抑制。其次,氨茶碱的代谢主要与药物代谢酶P450酶系中CYP1A2有关,与西米替丁合并使用,代谢受到抑制,结果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中毒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避免氨茶碱和西米替丁合并应用,合并使用时,最好选择没有咪唑环的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也可以选择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替代药物,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病例6

患者:81岁,女性。心率不齐,高血压。

经过:治疗心房早搏服用地高辛(0.25mg/日)5年以上,后治疗高血压又口服阿替洛尔(25mg/日)。为了治疗支气管炎,服用克拉霉素(1次500mg,1日2次),开始给药第4天,出现呕气和错乱而住院。服用克拉霉素前的地高辛血药浓度为1.0 ng/ml,在正常值范围内,入院时升高到3.7 ng/ml。血清肌苷浓度为0.7 mg/dl。心电图显示QTc间隔延长(0.44秒)。停止服用地高辛和克拉霉素后,症状2日内改善。入院后第3天地高辛的血药浓度下降到为1.0 ng/ml,心电图也变为正常。

机制:地高辛是临床上治疗心衰的首选药物,其安全范围窄。容易出现呕吐、心动过缓等中毒症状。

首先,口服地高辛主要在消化道吸收,部分患者一部分地高辛通过肠道细菌的作用,转变为无Na-K-ATP酶抑制作用的还原体。而由于克拉霉素抗菌作用导致肠内细菌数减少,通过肠道细菌作用使地高辛失活这一机制受到抑制果,从而地高辛的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加。其次,克拉霉素因抑制P-糖蛋白参与的地高辛肾小管分泌,减少了地高辛尿中排泄量,导致血中地高辛浓度上升。

使用注意事项:地高辛和克拉霉素等合并用药时,应注意地高辛中毒症状的出现,应对血中地高辛浓度和心电图进行监测。如果地高辛血中浓度上升时,应停止用药直至浓度下降到治疗范围以内。如在有必要持续服用的情况下,应减少用量或延长给药间隔。

病例7

王某,男,50岁,患1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心房纤颤,每日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应用地高辛控制心功能。因对午前高血糖、尿糖难以控制,增服拜糖平(每次50毫克,每日3次),3个月后突发严重心房纤颤,急送医院。经查,血浆中地高辛浓度仅为每毫升0.23ng,低于有效量(0.8~2.1ng/毫升)。经停用拜糖平后,地高辛浓升至1.6ng/毫升。当再次服用拜糖平后,血浆中地高辛浓度又再次下降。最后确认拜糖平干扰地高辛的作用,不再服用。

机制与对策:拜糖平可使消化道运动功能亢进,使地高辛吸收减少;同时拜糖平可吸附地高辛,也必然影响后者吸收。如何处理拜糖平与地高辛的关系,一般认为,治疗心力衰竭时若使用地高辛,应不用或停用拜糖平,如必须同时使用时,应在服用地高辛6小时后再服用拜糖平。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教案 授课学校:X X 学校 授课班级:高一X X班 授课科目:高一地理 授课时间:2014年XX月XX日 授课教师:X X X 授课安排:1课时 授课内容: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喀斯特作用本质,并掌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形成直观认识。(2)能够辨认喀斯特地貌的几种类型。 (3)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图片等引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并提出问题,结合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及过程 2、难点: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把学生轻松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学案导学法 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最新整理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汇总知识讲解

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有效成分是指经药理和临床筛选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结构式表示,并具一定物理常数。 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群体物质。 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大黄素型蒽醌: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精油: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SF/SFE: 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脑: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皂苷:是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苷类化合物。它的水溶液经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似肥皂样的泡沫。 酯皂苷:糖链和苷元分子中的羧基相结合形成酯苷键,这类带有酯苷键的皂苷称为酯皂苷。

第三单元第二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导学案主备人:江红光审核:高一地理备课组印高一全体2014.12.23 【学习目标】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重、难点】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学习任务】 任务一:认识喀斯特地貌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哪一个?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哪一种?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水的溶蚀力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喀斯特地貌类型有哪些? 1.喀斯特作用是指含有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和作用。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四个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3.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是,如石灰岩、白云岩。 4.岩石透水性的强弱和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越好,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5.水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

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6.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孤峰、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及其由碳酸钙淀积形成的堆积体,例如、、。 任务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 ①岩石条件: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透水性都很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③地形条件:该区、西部、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南北纵贯全境。 ④水文条件:河流水量丰富,作用强烈。 ⑤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含量较高。 【达标检测】 1.下列哪种岩石广布区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大理岩 2.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 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5、偶合常数: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单位Hz。其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16、糖的检识,主要是利用糖的还原性和糖的脱水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现象来进行理化检识,利用纸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色谱检识。 17、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苷化位移值和苷元的结构有关,与糖的种类无关。 18、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19、色谱法原理:是基于混合物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20、分配柱色谱是利用混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开。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流动相(极性)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性大的化合物,后出柱。 21、将含水量高的硅胶加热到150℃使其失去吸附水后可重新获得活性,此过程称为活化。 22、吸附强弱规律(含水溶剂中)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b.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其吸附性能减弱。c.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则吸附性能越强。23、糖匀体:是指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24、苷类:又称糖杂体,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糖与苷元组成的苷。

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一、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1.?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 ?受体阻断剂与维拉帕米合用易出现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或心衰。维拉帕米可使阿替洛尔的吸收增加,排泄减少;阿替洛尔能使维拉帕米的代谢速度减慢。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合用可使心率明显减慢,甚至停搏。 2.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 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提高50%左右,引起心律失常。其原因使奎尼丁能将地高辛从骨骼肌中向血液转移,并减少地高辛从肾小管主动排泌。 3.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 茶碱与红霉素、普萘洛尔、?-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合用可使茶碱消除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加之茶碱安全范围窄,易导致中毒出现,严重中毒表现为心动过速等,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4.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 排钾型利尿药、糖皮质激素与强心苷类合用均可促进钾排出,使心脏对强心苷更敏感,易发生心律失常。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三环类抗抑郁药、间羟胺、麻黄素合用 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使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减少,可致血压急骤升高;与间羟胺、麻黄素合用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引起高血压危象。 6.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 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普萘洛尔与硝苯地平、哌唑嗪、氯丙嗪合用可使降压作用协同,导致严重低血压。 二、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 1.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吗啡类合用 苯二氮卓类与吗啡类合用可引起呼吸暂停;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合用,使呼吸受到明显抑制。 2.汉肌松与乙醚合用 汉肌松与乙醚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应减量使用,否则出现呼吸抑制甚至呼吸停止。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合用 因为氨基糖苷类与乙醚、硫喷妥、普鲁卡因、琥珀胆碱、硫酸镁等合用,可使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重,出现呼吸麻痹。利多卡因与琥珀胆碱合用也会出现呼吸麻痹。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单项选择题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 ) A.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B. 流水的冲刷作用 C. 对可溶性岩石的淀积作用 D. 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2.关于水对碳酸岩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不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越多,溶蚀力越大 B. 有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C. 无机酸越多,溶蚀力越大 D. 水的流动性越弱,溶蚀力越大 3.下列地貌类型全部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 石柱、峰林、溶蚀洼地 B. 峰丛、落水洞、溶蚀洼地 C. 石柱、石钟乳、地下河 D. 孤峰、溶洞、落水洞 4.有关我国桂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石灰岩广布,可溶性、透水性差 B.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尤其以5—8月降水较多 C. 漓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D. 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土壤中有机质积累丰富 5.有关桂林山水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其形成、发育与岩石条件、气候条件有关 B. 其形成、发育与生物条件无关 C. 其形成、发育与水循环无关 D. 其形成、与发育与陆地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广布有关 6.有关桂林山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B.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C.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8.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 D. 青藏高原 9.与喀斯特地貌成因相同的地貌是( ) A 黄土高原的成因 B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C 华北平原 D 山麓冲积扇10.关于石钟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 B. 它是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 C. 它是散立在溶蚀谷地的低矮山峰 D. 其形态呈柱状 二、综合题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前言 大多数患心血管病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由于病情的需要服用数种药物。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药物的联合应用很可能在病人体内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有些相互作用是期望的,因能达到联合用药的目的,但也有许多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这些不良的相互作用町以表现为疗效的下降(药物抵抗)、治疗作用的过度增强,或副作用的相加或增强,甚至引起中毒,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医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以尽可能避免出现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排泄等)或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以致出现使用单味药物所没有的药理效应或毒性效应,从而产生了有益或有害(不良)的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特定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几率及严重程度取决于目标药物和作用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心血管病病人由于接受药物的种类多,故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亦大,伴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这一问题临床重要性更为突出。熟悉和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特性,将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预测和识别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可分为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两类:(一) 药效学的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

基础上的药物相互作用指作用药物的药理学效应改变了目标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这种改变与目标药物的药动学变化无关。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相加、协同或拮抗作用。(二)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清除等常因受到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使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增加或减少。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改变胃肠运动、影响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抑制或者诱导药物代谢酶、影响药物排泄等机制来影响药效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 常用心血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l药效学相互作用β受体阻滞剂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减慢心率和抑制房室传导,在这些方面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及地高辛有相加作用,联合用药可以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滞(见表1)。此外,β受体阻滞剂与地尔硫革、维拉帕米同时应用,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也可产生相加作用。 NSAIDs可以抑制前列腺索的产生,由于前列腺素介导了β受体阻滞剂的部分降压作用,因此,长期服用NSAID者,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作用减弱。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吴静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中对桂林“山水”即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未作明确要求。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旨在以喀斯特地貌为案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更好地落实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选用喀斯特地貌作案例,是因为喀斯特作用不仅涉及大气、水、岩石,而且还与生物有关,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典型例证。 本课教学内容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好素材。 【知识构建】 本课按照由基本原理到具体案例的思路,主要学习认识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的成因两部分内容,以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是“认识喀斯特地貌”。知道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 第二部分“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进一步说明了喀斯特地貌是个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课的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就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教学目标】 1.联系化学知识,认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像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本课全程是案例教学,根据课标“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本课既用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喀斯特地貌的有关知识,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对各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解释以及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讨论,获得相应的解决。 就重点知识来说,喀斯特作用是指水与重力对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侵蚀作用、淀积作用的总称。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四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喀斯特地貌专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包括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可以帮助认识其形成过程。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从认识桂林地区独特的环境入手,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桂林地区具备科斯特作用必需的条件,即石灰岩面积广、厚度大、岩性纯、可溶性性强,空隙、裂隙发育,透水性好。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以“如何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单线的,而是任意两个要素之间都存在相互的联系,如何全面、科学的建立其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①找一张20元面额的人民币,看一看上面是哪里的景观图片; ②再读一读曾经学过的语文课文“桂林山水”;③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桂林”音像资料,欣赏桂林山水,并请去过桂林的同学讲一讲那里的见闻。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 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

2018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对策及其进展.doc

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对策及其最新进展 1、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食用诺丽果汁(Noni)可引发接受苯妥英钠治疗的患者的血药浓度低于治疗 浓度范围,机制与诺丽果汁中成分诱导CYP2C9有关。 B:食用绿豆食品可明 显提高肾移植患者全血中的环孢素谷浓度。 C:需要注意的是,葡萄汁不同于 葡萄柚汁,在药学服务中不能混淆。 D:帕金森病患者不能以现榨香蕉汁吞服左旋多巴制剂或服药前后2h不能吃香蕉,以免疗效下降出现剂末现象或“开关”现象。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在避免具有临床意义的不利的食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同时,有时需要特意利 用食物与药物之间有益的相互作用来提高疗效或降低不良反应。 B:关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一方面需要考虑普通进食、食用特殊食物、功能食品和天然物质保 健品对药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药物对食物的影响。 C: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标准第六版中要求“医院应使用标准化材料和流程,并至少向患者提供关于以下话题的教育:……处方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非处方药) 和食物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 D:药师进行处方和医嘱审核时,无需关注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疗程中须多食用 高钾食物。 B:高嘌呤饮食(鱼头、肉骨头煲、鱼干、干黄豆、腌肉等)可降 低抗痛风药的疗效。 C:苯妥英钠可促进谷氨酸钠的吸收,服药期间应限制谷氨酸钠(味精)及含谷氨酸钠食物的摄取,以免引起乏力、心悸、颈后麻木等。 D: 长期使用一些抗菌药物,可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受抑制,影响维生素K的生物合成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含维生素K的制剂食物或药物。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苏桂成沂南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实验观察 组织学生完成下列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反应现象,并用该实验揭示说明地理问题。 (1)两个玻璃水槽,装半槽水,水中放置石灰岩碎块。①利用导管向一水槽中通入CO2气体,使水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另一水槽保持原样。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②将两水槽放在支架上,在两水槽中都通入CO2,在一水槽下方放酒精灯给水槽加热,另一水槽下不放酒精灯。观察两水槽中石灰岩碎块的变化情况。 (2)坩埚内放石钟乳碎块,用酒精灯加热坩埚,观察石钟乳碎块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名显的显示反应结果可将石钟乳碎块换成碳酸氢钙碎块)。 2.实地考察 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到沂水“地下大峡谷”、“地下画廊”参观考察。观察主要景观的特征,分析景观的形成以及开发利用状况。 3.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报刊等收集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说明,并指导学生制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利用。 三、课堂探究 (一)课堂引入 让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称,它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如此之美可以号称天下第一。让学生在感受和赞叹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其成因的兴趣。 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神奇的山山水水的?在指出桂林山水实际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段明确“喀斯特”是这类地貌的名称。下面我们来来认识一下喀斯特地貌。 (二)互动探究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直接回答下列问题: (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2)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及我国的分布。(同时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图。) (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2.让学生讨论:结合课前实验来说明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发言: 甲: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乙:我们在课前做的实验(1)就是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作用。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CO2+H2O=Ca(HCO3)2 也就是说:CaCO3是碳酸盐在CO2和H2O的作用下被溶蚀成Ca(HCO3)2。 丙:从实验(1)的两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水中CO2含量、温度越高溶蚀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 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 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 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25.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26.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27.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28.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31.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2.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由23个碳原子组成。 33.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α(β),γ个碳原子组成。24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由-δ)-δ( .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34 生物活性。35.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

心血管常用药物

临床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总结

一、降压、抗心衰药 1、钙拮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降压疗效和幅度相对较强,对老年患者,嗜酒患者效果较好,并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用于心衰,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东方人对CCB反应更好,耐受更佳。 1) 心痛定(硝苯地平片):5-10mg 舌下含化10-20mg p.o tid 5mg/片 2) 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 p.o bid 20mg/片 3) 得高宁(缓释片):10-20mg p.o bid 硝苯地平10mg/片极量:40mg/次 4) 拜新同(控释片):30mg p.o q.d 硝苯地平30mg*7#不能掰开,24h恒速释放硝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谷峰比达100%,单药控制率70%以上,对冠心病心绞痛也有效果。(进口)晨服INSIGHT、ACTION试验证实疗效 5) 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 p.o qd-bid(维持量)5mg/片 2.5mg/片*10# 晨服10mg/d 谷峰比仅为33% FEVER试验证实疗效 6) 尼群地平:洛普思10mg Bid;舒迈特胶囊10mg Bid(应用较少) 7) 尼莫地平:尼膜同30mg Bid;主要用于改善脑血管血供,轻度降压作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保护神经元。30mg*20#普通剂型:20mg/片 8) 络活喜(长效)、施慧达、安内真、麦利平: 络活喜5mg p.o q.d 5mg*7# 氨氯地平,可掰开(适用于心衰伴有高血压患者)ASCOT ALLHAT试验证实疗效 施慧达2.5mg p.o q.d 2.5mg/片氨氯地平

2020年山东新高考地理习题:第三单元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一、选择题 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题。 甲CaCO3+CO2+H2O===Ca(HCO3)2 乙Ca(HCO3)2===CaCO3↓+CO2↑+H2O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 A.甲 B.甲和乙 C.乙D.部分甲,部分乙 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 ①水中的CO2含量增多 ②压力升高 ③温度降低 ④压力降低 ⑤温度升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3.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 ②岩石的透水性强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第2题,方程式乙反映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升高。第3题,反应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 答案:1.A 2.D 3.D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第5题,石林地貌分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贫乏,A项错误;地形变得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B、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 资源,D项正确。 答案:4.D 5.D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回答6~7题。 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7.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因为该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不良等造成的。第7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与风力侵蚀有关。 答案:6.A 7.B 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8~9题。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讲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 一、水体运动 ●考纲考情分析 考纲“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出现。近5年新课标考卷中本节分值10分左右。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1-3题,以雨水花园示意图切入,考查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影响。2015新课标Ⅱ选择题9-10题,以圣罗伦斯河区域地图、蒙特利尔气候统计图为材料,考查河流水文特征。试题信息较易获取,总体难度不大。2015年新课标考题中没有直接考查洋流,2014年、13年都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洋流。本节复习中,应注意(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和表格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2)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点1 水循环 1.从水循环各环节与其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结合图文信息解释水循环与流水作用的关系、对地区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2.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植树种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城市化等;分析城市洪水、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的成因。 3.会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4.水文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5.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点分析 1.知识关联 区域图、气候图、河流流量过程图→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汛期、补给类型、含沙量、结冰期等)、水系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易错点 (1) 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利用等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

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第2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圈层 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选择题 F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砍伐森林发展梯田,森林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洪涝 灾害增多。 答案:D 2?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壳上升 B .植被遭毁 C .气候恶化 D .围湖造田 解析:从上题分析可知答案。 答案:B 3?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 .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 .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解析: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2010湖南师大附中)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

加駆 宁需 4. 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 )是指 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海水入侵等 一系列现象;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4.A 5.D 6.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 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解析:“洋面封冻”会导致“气候变冷” “生物衰退,光合作用减弱 ”;“生物衰退, 光合作用减弱”又会使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温室 作用加强;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D 7. 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海平面的上升 C .动物数量减少 5. 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 .修筑水利工程 C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B .城市数量增多 D .冰雪覆盖扩大 ( ) B .控制大城市规模 D .控制大气中C02的含量 洋面封冻产生的环境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 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F 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 封 ■ A 'ft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规律性 D .不均衡性 解析: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题。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8?9

论地表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浅谈地表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

摘要: 本文先对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及物质的迁移和循环,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各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地球表层的各大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关键词: 四大圈层,物质,能量,相互作用 Abstract: After introduce the geological cycles of lithosphere, atmosphere, hydrosphere, and biosphere of the earth surface, the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of energy and the migration and the 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were expou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as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ted and interconnected system. The geological cycles are interacted and restrained by each other, and they should be researched as a whole. Keywords: geological cycles; materials; energy; interac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