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第八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第八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第八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第八章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一、概述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综合征。患者的17号染色体长臂的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瘤蛋白(neurofibromin)生成障碍,从而造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功能障碍。神经纤维瘤病的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对罕见,发病率大约为1/3000-4000。神经纤维瘤病1型临床表现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多样,其共同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良性肿瘤、脊柱侧凸、神经系统异常。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致病基因是位于17号染色体17q11.2的NF1基因,其编码神经纤维瘤蛋白产生异常。神经纤维瘤蛋白在脑、肾、脾和胸腺等多个器官中都有表达。神经纤维瘤蛋白是一种GTP水解酶,参与激活下游Ras/mTOR/MAPK途径的激活,其表达降低或异常会造成NF-1相关肿瘤。遗传的NF1基因单个等位基因再加上体细胞内NF1突变,则导致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神经纤维瘤病1型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目前已经识别了数千种NF1的突变形式,有少数几种存在相关的临床表型。例如,c2970-2972位置的AAT删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皮肤无神经纤维瘤症状。而存在1809位精氨酸的替换突变的患者往往无神经纤维瘤表现,但更多表现出牛奶咖啡斑的症状和智力障碍。

三、主要临床表现

(一)皮肤色素改变:神经纤维瘤病1型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改变是牛奶咖啡斑(cafe-au-lait spots)(图8-1)。牛奶咖啡斑通常为多发咖啡色皮肤色素沉着,幼年时即可出现,岁年龄增大而增加。一般正常人群中有15%的人存在体表牛奶咖啡斑,但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一般体表有超过6处>15mm的牛奶咖啡斑。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皮肤表现还包括皮纹皱着处雀斑形成,一般都见于腋部和腹股沟区,以丛状存在。单发的雀斑对神经纤维瘤病1型无诊断意义。

图8-1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皮肤牛奶咖啡斑

(图片来源:Friedman JM, et a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1999. Photograph

courtesy of RA Lewis, MD)

(二)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病1型可合并多种良性和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是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是由施旺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鞘膜细胞和肥大细胞混合来源的良性肿瘤。其原因是由于施旺细胞中两个NF1等位基因均缺失

神经纤维瘤分为皮肤纤维瘤和簇状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常见于表皮,表现为散在、质软的肿瘤,活动度好,可带蒂或不带蒂(图8-2)。皮肤神经纤维瘤是良性肿瘤,无恶变风险。簇状神经纤维瘤也可表现为沿着神经走形、多处多发的软组织肿瘤,可位于体内、皮下或体表。簇状神经纤维瘤常常造成软组织或皮肤的增生,造成严重的外观问题。簇状神经纤维瘤也可能压迫气道或重要血管、脊髓而造成死亡。簇状神经纤维瘤存在潜在恶性,一般良性神经纤维瘤是无痛的,但若产生痛感则提示恶变可能。

图8-2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皮肤神经纤维瘤

(图片来源:Friedman JM, et a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1999. Photograph

courtesy of RA Lewis, MD)

(三)Lisch结节:Lisch结节是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虹膜上的错构瘤,是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特征性表现。其表现为虹膜上高出平面的褐色斑块,一般不影响视力。在儿童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中,约有10%的人存在Lisch结节,而到成年则有90%的发生率(图8-3)。

图8-3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Lisch结节在裂隙灯眼科检查下的表现

(图片来源:Friedman JM, et a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1999. Photograph

courtesy of RA Lewis, MD)

(四)视神经通路神经胶质瘤(OPG):OPG是一种低级别毛细胞神经胶质瘤,可发生在视神经通路的任何位置。约15%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存在OPG。OPG一般不影响视力,少数患者可因肿瘤增大造成压迫产生视野缺失、视力下

降、瞳孔括约肌功能障碍、视神经萎缩等症状。

(五)骨骼畸形: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的骨骼畸形主要包括假关节形成、骨质发育不良、身材矮小、脊柱侧凸、非骨化性纤维瘤和骨质疏松等。长骨发育不良常常表现为胫骨皮质增厚、髓腔狭窄、前凸,并在幼儿学步时造成病理性骨折。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的病理性骨折因为骨质发育不良而难以愈合并造成假关节形成。神经纤维瘤病1型另一重要的骨骼畸形是脊柱畸形。主要大约10-25%的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会表现出脊柱侧凸,常常6-10岁起病,累及胸椎最常见。

四、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的特点和治疗

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患者中,常常伴有椎体畸形。该椎体畸形是由于椎体发育不良造成的,也成为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患者的椎体通常表现为短节段的成角畸形,伴有顶椎楔形变和旋转以及椎体塌陷。图8-4所示全脊柱正位片为6岁女性患儿,出生起发现脊柱侧凸,逐渐加重,Cobb 角135°。

图8-4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黄色箭头:顶椎楔形变、旋转

(一)保守治疗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的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并且进展迅速。支具或石膏固定往往不能有效控制侧凸的发展。一般认为,

小于20°的侧凸可以每半年密切观察进展,而大于20°的患者往往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二)椎体融合手术

一般的观点认为,早期椎体融合术是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脊柱畸形的最有效手段。对于侧凸在20°-40°之间的患者,可采用单纯后路融合手术。而对于侧凸大于40°的患者,往往需要前后路联合融合术来达到可接受的矫形率。

(三)非融合手术

由于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的脊柱侧凸起病较早、发展快,他们平均初次手术年龄在8-10岁。因此,虽然脊柱融合手术有着较高的矫正率,且矫形丢失较少,但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脊柱发育和呼吸系统发育。近年来,生长棒技术也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的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中被采用。我中心对10名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进行生长棒置入,平均随访32个月。结果表明,生长棒置入术可以达到57.3%的矫正率,且随访期间矫正率没有明显丢失。

【典型病例】

北京协和医院脊柱外科接收一例患者,6岁,女性,诊断神经纤维瘤病1型。术前冠状面Cobb角134°,后凸69°,T1-T12长度13.9cm,行后路生长棒置入术,每6-8个月进行撑开。初次手术后冠状面Cobb角51°,后凸30°,T1-T12长度19.1cm。术后5年,6次生长棒撑开术后,冠状面Cobb角41°,后凸29°,T1-T12长度22.3cm(图8-5)。

图8-5 a.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 b.术后3天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 c.术后5年全脊柱正侧

位X线片

【参考文献】

[1]Costa RM, Silva A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ognitive

deficits associate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1. J Child Neurol. 2002;17(8):622-6;

discussion 7-9, 46-51.

[2]Terry AR, Jordan JT, Schwamm L, Plotkin SR. Increase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Population-Based Approach. Stroke. 2016;47(1):60-5.

[3]DeBella K, Szudek J, Friedman JM. Us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1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00;105(3 Pt

1):608-14.

[4]Shen MH, Harper PS, Upadhyaya M. Molecular genetics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 J Med Genet. 1996;33(1):2-17.

[5]Martin GA, Viskochil D, Bollag G, McCabe PC, Crosier WJ, Haubruck H, et al.

The GAP-related domain of the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gene product interacts with ras p21. Cell. 1990;63(4):843-9.

[6]Maertens O, Brems H, Vandesompele J, De Raedt T, Heyns I, Rosenbaum T, et al.

Comprehensive NF1 screening on cultured Schwann cells from neurofibromas.

Hum Mutat. 2006;27(10):1030-40.

[7]Pinna V, Lanari V, Daniele P, Consoli F, Agolini E, Margiotti K, et al.

p.Arg1809Cys substitution in neurofibromin is associated with a distinctive NF1 phenotype without neurofibromas. Eur J Hum Genet. 2015;23(8):1068-71.

[8]Santoro C, Maietta A, Giugliano T, Melis D, Perrotta S, Nigro V, et al. Arg(1809)

substitution in neurofibromin: further evidence of a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Eur J Hum Genet. 2015;23(11):1460-1.

[9]Korf BR. Diagnostic outcome in children with multiple cafe au lait spots.

Pediatrics. 1992;90(6):924-7.

[10]N unley KS, Gao F, Albers AC, Bayliss SJ, Gutmann DH. Predictive value of cafe

au lait macules at initial consult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rch Dermatol. 2009;145(8):883-7.

[11]S heela S, Riccardi VM, Ratner N. Angiogenic and invasive properties of

neurofibroma Schwann cells. J Cell Biol. 1990;111(2):645-53.

[12]L ott IT, Richardson EP, Jr. Neuro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 biology of

neurofibromatosis. Adv Neurol. 1981;29:23-32.

[13]D ombi E, Solomon J, Gillespie AJ, Fox E, Balis FM, Patronas N, et al. NF1

plexiform neurofibroma growth rate by volumetric MRI: relationship to age and body weight. Neurology. 2007;68(9):643-7.

[14]P rada CE, Rangwala FA, Martin LJ, Lovell AM, Saal HM, Schorry EK, et al.

Pediatric plexiform neurofibromas: impact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J Pediatr. 2012;160(3):461-7.

[15]S erletis D, Parkin P, Bouffet E, Shroff M, Drake JM, Rutka JT. Massive

plexiform neurofibromas in childhood: 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 issues. J Neurosurg. 2007;106(5 Suppl):363-7.

[16]L isternick R, Charrow J, Greenwald MJ, Esterly NB. Optic gliomas in children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J Pediatr. 1989;114(5):788-92.

[17]B runetti-Pierri N, Doty SB, Hicks J, Phan K, Mendoza-Londono R, Blazo M, et

al. Generalized metabolic bone disease i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I. Mol Genet Metab. 2008;94(1):105-11.

[18]S tevenson DA, Birch PH, Friedman JM, Viskochil DH, Balestrazzi P, Boni S, et

al.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ibial pseudarthrosis in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1. Am J Med Genet. 1999;84(5):413-9.

[19]F riedman JM, Birch PH.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disorder in 1,728 patients. Am J Med Genet. 1997;70(2):138-43.

[20]D urrani AA, Crawford AH, Chouhdry SN, Saifuddin A, Morley TR. Modulation

of spinal deformities in patients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Spine.

2000;25(1):69-75.

[21]W inter RB, Moe JH, Bradford DS, Lonstein JE, Pedras CV, Weber AH. Spine

deformity in neurofibromatosis. A review of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1979;61(5):677-94.

[22]C rawford AH, Jr., Bagamery N. Osseous manifestations of neurofibromatosis in

childhood.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edics. 1986;6(1):72-88.

[23]G reggi T, Martikos K. Surgical treatment of early onset scoliosis in

neurofibromatosis.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012;176:330-3.

[24]Z hao X, Li J, Shi L, Yang L, Wu ZX, Zhang DW,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Dystrophic Spinal Curves Caused by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6 Patients. Medicine. 2016;95(14):e3292.

[25]C rawford AH. Pitfalls of spinal deformities associate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in

children.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1989(245):29-42.

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柯屹峰, 郝瑞, 张虹, Ke Yifeng, Hao Rui, Zhang Hong 作者单位:柯屹峰,张虹,Ke Yifeng,Zhang Hong(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300211), 郝瑞,Hao Rui(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300070) 刊名: 眼科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OPHTHALMIC RESEARCH 年,卷(期):2010,28(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9条) 1.操德智;周列民;周珏倩1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2005(05) 2.Peters H;Hess D A novel mutation L1425P in the GAP region of the NF1 gene detected by TGGE,mutation in brief NO.230 online[外文期刊] 1999(04) 3.Lu D;Nounou R;Beran M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bone marrow levels of neurofibromatosis 1 protein and ras oncogene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外文期刊] 2003(02) 4.操德智;周列民;周珏倩镶嵌基因OMGP 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4(03) 5.Tong J;Hanna F;Zhu Y Neurofibromin regulates G protein stimulated adenylyl cyclase activity[外文期刊] 2002(2) 6.Dasgupta B;Dugan LL;Gutmann DH The neurofibromatosis 1 gene product neurofibromin regulates 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 mediated signaling in astrocytes 2003 7.Chong JA;Moran MM;Teichmann M TATA binding protein (TBP) like factor (TLF) is a functional regulator of transcription:reciprocal regulation of the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c fos genes by TLFP TRF2 and TBP[外文期刊] 2005(7) 8.Walker JA;Tchoudakova AV;McKenney PT Reduced growth of Drosophila neurofibromatosis 1 mutants reflects a non cell autonomous requirement for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activity in larval neurons1 [外文期刊] 2006 9.严明;何荣根;陈万涛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01) 10.Yunoue S;Tokuo H;Fukunaga K Neurofibromatosis type I tumor suppressor neurofibromin regulates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via its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function toward ras[外文期刊] 2003(29) 11.Cui Y;Costa RM;Murphy GG Neurofibromin regulation of ERK signaling modulates GABA release and learning[外文期刊] 2008(03) 12.Hegedus B;Yeh TH;Lee da Y Neurofibromin regulates somatic growth through the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xis[外文期刊] 2008(19) 13.Mattocks C;Baralle D;Tarpey P Automated comparative seauence analysis identifies mutations in 89% of NF1 patients and confirms a mutation cluster in exons 11-17 distinct from the GAP related domain [外文期刊] 2004 14.Ars E;Kruyer H;Morell M Recurrent mutation in the NF1 gene are common among neurofibromatosis type1 patients[外文期刊] 2003(06)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

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 *导读: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源于多系统神经嵴损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临床上少见。…… (1)NF21型的MRI表现在NF中胶质瘤好发于视束,其次是脑干、下丘脑、脊髓。 ①视神经胶质瘤:累及一侧视神经或双侧视神经和视交叉,表现为T1W I低信号, T2W I高信号,Gd2DTPA增强部分强化。 ②其他脑实质胶质瘤:表现为T1W I低, T2W I高信号,不同于周围水肿的轻度不均匀高信号,有占位效应。 ③T1W I基底节区高信号病变:常常累及苍白球、双侧内囊等对称部位,占位效应不明显、有水肿或Gd2DTPA增强表现。有人认为此系该区域具有异常雪旺氏细胞和/或黑色素沉积,发生神经嵴衍生物异常移动引起。 ④T2W I高信号的白质病变:表现为T2W I白质内高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神经功能尚可,多见于小脑脚,脑干。在T1W I上表现为等信号,一般较难发现,但在注射Gd2DTPA后强化不明显,与脑实质内胶质瘤的区别在于胶质瘤有占位效应,T1W I 上为低信号。 ⑤脊髓表现:髓内小错构瘤、星形细胞瘤,表现为髓内的异常信号占位影,局部脊髓增粗,病变呈T1W I低信号、T2W I高信号影,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增强扫描时可无明显强化,有轻度

条片状强化或呈明显强化;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多位于髓外硬膜下腔,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异常信号占位,T1W I为等或低信号,T2W I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脊髓可受压,可沿一侧椎间孔向椎管外生长,导致一侧的压迫性骨吸收致使椎间孔扩大。 (2)NF22型的MRI表现: ①双侧听神经瘤:大多数听神经瘤表现为以内听道为中心的占位病变,与岩骨呈锐角,其边界清楚。在T1W I为低、等信号,T2W 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本组2例NF22型病例均属于该亚型。 ②其他颅神经瘤:表现为受累神经呈结节样或梭形增粗,信号基本同听神经瘤,增强后明显强化。 ③多发脑膜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位置,常与硬脑膜呈宽基底相连。也可发生于脑室内。其信号特点与脑膜瘤一样, T1W I、T2W I上均为等信号,增强时明显均匀强化。 ④椎管内病变:包括髓内室管膜瘤、多发脊膜瘤和多发神经根膨胀性雪旺氏细胞瘤。由于邻近神经根肿瘤的压迫侵蚀,骨表面可出现凹凸不平,椎间孔扩大,椎体后缘弧形凹陷以及椎弓根间距增宽。本组两例NF22型神经纤维瘤病均表现为两侧听神经瘤。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ICD-10:D32.1\D33.4)。 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ICD-9-CM-3:0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夜间痛和平卧痛较为典型。可出现受压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对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多由下向上发展等。 2.辅助检查: (1)X线平片:可了解椎骨的继发性改变,如椎体的吸收、破坏及椎弓根间距扩大、椎间孔增大等; (2)MRI和CT:MRI最具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与脊髓的关系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者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3 2.1\D3 3.4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MRI检查,包括增强扫描; (5)肌电图、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神经纤维瘤的前兆我们要当心

神经纤维瘤的前兆我们 要当心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对人体危害很大的疾病,务必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因此了解神经纤维瘤早期症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神经纤维瘤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纤瘤康复散专家的详细介绍。 根据临床经验,纤瘤康复散专家指出,神经纤维瘤的前兆一般有以下几种: 1、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青春期后>15mm。 2、位于肢体肿物,呈梭形,其神经于支配的肢体远侧常有麻木,疼痛,感觉过敏等症状。 3、压迫瘤体也可引起麻痛。 4、瘤体多数位于肢体,腋窝,也可位于锁骨上,颈等部位。 有的患者比较敏感,出现不适症状时便去医院检查,结果查出是早期神经纤维瘤,通过及时治疗后得以康复,而大部分患者则没有那么幸运,一开始总是不确定,等神经纤维瘤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时才去检查,结果为时已晚,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大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检查,如果确诊为神经纤维瘤,更要积极的治疗。 那么该选择哪种方法治疗神经纤维瘤呢? 著名老中医孔彪儒教授的临床特效验方纤瘤康复散对治疗神经纤维瘤有着显著的疗效。 1、抗癌作用:直接抵制与杀灭癌细胞,并能实现癌细胞的逆转。 2、防止转移和复发:有明显的抗转移复发作用,有效降低转移复发的几率。

3、减少放化疗副作用:促进受化疗损伤的消化道黏膜细胞、心肝肾及其他器官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保护毛囊细胞,减少脱发。 4、调节免疫作用: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利用自身免疫机制清除残留癌细胞。 5、造血作用:保护正常造血功能骨髓的恢复,防止化疗药物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减少输血,减轻出血。 6、逆转耐药作用:使癌细胞恢复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7、镇痛作用:含有大量蛋白肽,其分子构型与人体神经细胞的痛觉接受器相吻合,能明显延长热板引起的痛反应潜伏期,镇痛作用明显。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肿瘤的诊疗进展(综述)

1型神经纤维瘤病是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易发生良、恶性肿瘤。近期Lancet Neurology杂志发表综述,回顾了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多学科的治疗策略。 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相对较为常见的遗传病;不分性别或种族,则全球的发病率为1/2500~1/3000。NF1型患者易发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其它部位的恶性病变。与NF1相关的肿瘤常见的包括:视觉通路的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乳腺癌、白血病、嗜铬细胞瘤、十二指肠类癌瘤和横纹肌肉瘤(表)。 表1. NF1儿童和成人患者不同肿瘤的终生风险 1882年Frederich 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描述了NF 1,1987年NIH发表了正式的诊断标准(表2)。本篇综述将回顾NF1良、恶性肿瘤的特征,着重于肿瘤的诊断策略、监测和治疗。此外,本文还根据临床前药物研发的结果,强调了未来治疗的方向,评价了NF1相关恶性疾病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研究,最后探讨了NF1患者的临床试验。 表2. NIH NF1的诊断标准

一、遗传学和遗传检测 NF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NF1 肿瘤抑制基因的生殖系突变所致。NF1基因位于第17染色体长臂17q11.2,编码分子量为220 kDa的胞浆蛋白——神经纤维素蛋白(neurofibromin),该蛋白的部分作用为负向调控Ras原癌基因,而Ras是调控细胞生长的重要信号分子。基因突变的患者,体内每个细胞都含有一个突变无功能的NF1拷贝和一个功能正常的NF1拷贝。 尽管此病的许多临床特征从患者出生后就很明显,但形成肿瘤却需要某些细胞获得性NF1变异,完全丧失基因功能。 约有50%的NF1患者并无家族史,,此病为自发性基因突变。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基因型-表现型的关系已经大量被研究。譬如,NF1基因微缺失的患者表现型更为严重,易在早年就出现神经纤维瘤、平均IQ较低、面部特征异常、发生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的风险增加。目前,NF1的诊断多采用临床标准,NF1基因检测只用于临床表现罕见或做生育决策之时。 二、非恶性的临床特征 1. 色素异常 NF1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咖啡牛奶斑,常在出生后2年内出现(图1)。多于5个皮肤咖啡牛奶斑(直径青春期前>0.5 cm或青春期后>1.5 cm),是NF1的诊断标准之一。这些皮损非恶性,日晒后变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浅。对影响生活治疗的咖啡牛奶斑,可采用皮肤遮盖疗法。 腋窝和腹股沟雀斑是NF1另一个常见的临床特征,常在咖啡牛奶斑出现后,患者5~8岁时被发现;这些色素的异常是儿童患者次要的诊断性特征,也可见于皮褶处(如颈部和女性的双乳下方)。 Lisch结节是虹膜良性的黑色素细胞错构瘤,常于儿童5~10岁时被发现,几乎所有的NF1成人患者均有Lisch结节。裂隙灯最适宜于检查这些色素性皮损,Lisch结节并不损害视力或导致医疗问题。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简介 神经纤维瘤(NF)是一常见遗传性疾病,其发生率为每3 000个新生儿中发生1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为两型:Von Recklinghausen病,或称NF1型,最为常见。NF1 基因定位于17q11.2,其全长约350kb,包含60个外显子,可以转录形成11~13kb的mRNA,编码2818个氨基酸的蛋白,称之为神经纤维蛋白。NF1基因的肿瘤抑制功能被认为主要足依赖它的下调原癌基冈Ras而实现的。NF1基因表达的丢失导致神绛纤维素RasGAP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Ras活性的增加,细胞增生以及肿瘤的形成。NF2型,较少见,约在55 000例新生儿中发生1例。NF2基因定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1区二带(22q12),含17个外显了,转录产物为4.5kb mRNA,编码一个含59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命名Sehwannomin或Merlin。NF2的临床表现有两种:Wishart型,早期发病(<20岁),症状重且伴脊柱内肿瘤;Gardner犁,晚期发病(>20岁),症状较轻且局限于颅内。两种类型神经纤维瘤全球大约有1 500万例患者。由于不同突变的表达,它可发生在多种组织和器官,患者一般寿命缩短10~15岁,平均寿命61.6岁。其皮肤病变特征为色素斑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可伴智力发育障碍,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纤维瘤的肉瘤改变。在儿童期,有关此病的死亡多由于颅内肿瘤,其次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胚胎型肿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扩展至重 要结构;而在成人,死亡多由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或软组织肉瘤、胃肠道出血、继发于神 经纤维瘤血管病的颅内出血等。 NF1和NF2是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但是NFl 和NF2之间诊断仍可能发生混淆,所以需要予以明确: 1.NFl患者可患有认知障碍(智力发育迟钝、学习障碍),有显著数量的Lisch结节,而NF2 患者没有; 2.NF2患者神经鞘瘤很少发生悲变形成神经纤维肉瘤; 3.NF2没有明显数量的牛奶咖啡斑,但可能比正常人数目多; 4.脊根部的哑铃型肿瘤最容易引起诊断上的混乱,此类肿瘤在NF2为神经鞘瘤,在NFl为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的基因检测的方法 在产前或者孕前,通过用NGS测序方法对NF1和NF2两个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发现有 基因缺陷的患儿或有父母,及早的做出相应的治疗,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 什么人需要做神经纤维瘤的基因检测 1)怀孕12-20周的孕妇:可以评估胎儿的患病风险,实现优生 2)新生儿:及时了解新生儿的患病情况 3)待生育的夫妇:可以获得夫妻的致病基因的携带情况 专家建议那些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的疑似患者,或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高危人群,以及 处于遗传病高发地区的人群,在咨询医生的意见后进行单基因病的筛查。

第八章 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第八章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脊柱侧凸 一、概述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综合征。患者的17号染色体长臂的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瘤蛋白(neurofibromin)生成障碍,从而造成多种类型的细胞功能障碍。神经纤维瘤病的主要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对罕见,发病率大约为1/3000-4000。神经纤维瘤病1型临床表现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多样,其共同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良性肿瘤、脊柱侧凸、神经系统异常。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致病基因是位于17号染色体17q11.2的NF1基因,其编码神经纤维瘤蛋白产生异常。神经纤维瘤蛋白在脑、肾、脾和胸腺等多个器官中都有表达。神经纤维瘤蛋白是一种GTP水解酶,参与激活下游Ras/mTOR/MAPK途径的激活,其表达降低或异常会造成NF-1相关肿瘤。遗传的NF1基因单个等位基因再加上体细胞内NF1突变,则导致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神经纤维瘤病1型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目前已经识别了数千种NF1的突变形式,有少数几种存在相关的临床表型。例如,c2970-2972位置的AAT删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皮肤无神经纤维瘤症状。而存在1809位精氨酸的替换突变的患者往往无神经纤维瘤表现,但更多表现出牛奶咖啡斑的症状和智力障碍。 三、主要临床表现 (一)皮肤色素改变:神经纤维瘤病1型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改变是牛奶咖啡斑(cafe-au-lait spots)(图8-1)。牛奶咖啡斑通常为多发咖啡色皮肤色素沉着,幼年时即可出现,岁年龄增大而增加。一般正常人群中有15%的人存在体表牛奶咖啡斑,但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一般体表有超过6处>15mm的牛奶咖啡斑。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皮肤表现还包括皮纹皱着处雀斑形成,一般都见于腋部和腹股沟区,以丛状存在。单发的雀斑对神经纤维瘤病1型无诊断意义。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肿瘤诊疗进展(综述)应用

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肿瘤诊疗进展(综述)应用

1型神经纤维瘤病是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易发生良、恶性肿瘤。近期Lancet Neurology 杂志发表综述,回顾了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多学科的治疗策略。 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相对较为常见的遗传病;不分性别或种族,则全球的发病率为1/2500~1/3000。NF1型患者易发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良、恶性肿瘤、以及其它部位的恶性病变。与NF1相关的肿瘤常见的包括:视觉通路的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乳腺癌、白血病、嗜铬细胞瘤、十二指肠类癌瘤和横纹肌肉瘤(表)。 表1. NF1儿童和成人患者不同肿瘤的终生风 险

1882年Frederich 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描述了NF 1,1987年NIH发表了正式的诊断标准(表2)。本篇综述将回顾NF1良、恶性肿瘤的特征,着重于肿瘤的诊断策略、监测和治疗。此外,本文还根据临床前药物研发的结果,强调了未来治疗的方向,评价了NF1相关恶性疾病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的研究,最后探讨了NF1患者的临床试验。 表2. NIH NF1的诊断标准

的诊断多采用临床标准,NF1基因检测只用于临床表现罕见或做生育决策之时。 二、非恶性的临床特征 1. 色素异常 NF1的早期临床表现为咖啡牛奶斑,常在出生后2年内出现(图1)。多于5个皮肤咖啡牛奶斑(直径青春期前>0.5 cm或青春期后>1.5 cm),是NF1的诊断标准之一。这些皮损非恶性,日晒后变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浅。对影响生活治疗的咖啡牛奶斑,可采用皮肤遮盖疗法。 腋窝和腹股沟雀斑是NF1另一个常见的临床特征,常在咖啡牛奶斑出现后,患者5~8岁时被发现;这些色素的异常是儿童患者次要的诊断性特征,也可见于皮褶处(如颈部和女性的双乳下方)。 Lisch结节是虹膜良性的黑色素细胞错构瘤,常于儿童5~10岁时被发现,几乎所有的NF1成人患者均有Lisch结节。裂隙灯最适宜于检查这些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椎管内神经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ICD-10:D32.1\D33.4)。 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ICD-9-CM-3:0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夜间痛和平卧痛较为典型。可出现受压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对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多由下向上发展等。 2.辅助检查: (1)X线平片:可了解椎骨的继发性改变,如椎体的吸收、破坏及椎弓根间距扩大、椎间孔增大等; (2)MRI和CT:MRI最具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可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与脊髓的关系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诊断为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或病情进展者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3 2.1\D3 3.4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 (4)MRI检查,包括增强扫描; (5)肌电图、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治疗神经纤维瘤的几种方案

治疗神经纤维瘤的几种方案? 疾病的入侵使患者家庭家徒四壁,对于治疗神经纤维瘤有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才能让患者少花医药费呢?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治疗神经纤维瘤的几种治疗方案。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手术只适应早期、没有转移的病人,虽然能把肿瘤一下摘除,比一般的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体内伽玛、直线加速器、海扶超声刀等效果明显,但是,危害也很大。 ①是只能摘除肉眼看见的瘤体,细少的、看不见的肿瘤细胞是无法摘除的,由于手术导致肿瘤细胞的脱落和分裂,所以,复发率、转移率非常高,复发后长得比原来更大更快 ②是风险很大,有很多肿瘤病就没有在手术台上起来过,也有些手术没几天就不行了; ③费用高,对病人身体损伤大,肿瘤病人本身免疫力就很低,手术后元气大伤,会导致免疫力更低,手术特别不适合年老体弱、肿瘤位置不好、晚期等病人。 二、放疗:1、放疗后一般反应: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免疫功能低下等。 2、放疗后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脘不适、腹胀、腹泻等。 3、血象后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 4、局部后反应:由于身体各组织部位对放射线的耐受性不同,且放射线的类型、剂量、照射面积也不同,所以各组织部位的表现也不一致。 三、化疗:化疗是一种好坏不分的治疗,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副作用特别大,有很多晚期的癌症病人,如果采取保守的治疗,病人的生命时间还会延长一些,且没有那么前苦,晚期癌症的病人本来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加上化疗的毒副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了病情的恶变和死亡。 “传统治疗神经瘤的方法除了手术之外,不外乎加放化疗。尽管现在神经瘤治疗的技术在不断改善、提高,也不断地引进新技术,但是手术、放化疗对中晚期神经瘤的疗效还是很不乐观,避免不了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严重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使患者病情雪上加霜,加速了病情的恶变和死亡。对于治疗神经纤维瘤可以使用中药治疗。 四、对于治疗神经纤维瘤可以使用中药治疗,效果不错 治疗神经纤维瘤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分阶段、分步骤对症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组方,此治疗方法严谨缜密、照顾周全、一环扣一环,因此在治疗神

神经纤维瘤病

疾病名:神经纤维瘤病 英文名:neurofibromatosis 缩写:NF 别名:elehantiasis neuromatosa;molcuseum fibrousm;Recklinghausen病;Von Recklin ghausen病;Von Recklinghausen Disease;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冯?雷克林豪森病;雷克林霍曾病;雷克林霍曾氏病;纤维化软疣;橡皮病样神经瘤;neuroinomatosis;Recklinghausen's disease;von Recklighausen 病;von Recklinghausen病;von Recklinghausen综合征;雷克林霍曾氏病纤维化软疣 ICD号:Q85.0 分类:皮肤科 概述: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系发生于神经主干或末梢神经轴索鞘神经膜细胞及神经束膜细胞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882年Von Recklinghausen首先报道,故又称Von Recklinghausen 病。瘤体多由皮肤神经长出,亦可发生于深部神经、脑神经或内脏神经。多见于皮肤组织,亦可发生在胸、腹腔内。一般在儿时发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或妊娠期可加速发展,有恶变可能。临床以单发或多发的、无痛性皮下肿物为特征,可伴有智力障碍、癫痫、骨折等系统受侵表现。选择性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表浅的神经纤维瘤,一般不发生恶变,较深而位于软组织内的神经纤维瘤,有恶变成神经纤维肉瘤的可能。 本病似属中医的“气瘤”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软而不坚,皮色正常,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者名气瘤”。又如《外科正宗》记载:“肺主气,劳伤元气,腠理不密,外寒博而为肿口气瘤”。约50%病例代表新的基因突变,分为;皮肤损伤和内脏损伤。本病临床上可分为以下数型:经典型神经纤维瘤;中枢或听神经瘤病;(混合型);(变

神经性纤维瘤咖啡斑有什么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经性纤维瘤咖啡斑有什么表现 导语:神经性纤维瘤,其实也可表现在我们的身上不同的部位,而且这种问题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有的时候肿块呈多发性,因此大家就需要了解一下,它 神经性纤维瘤,其实也可表现在我们的身上不同的部位,而且这种问题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有的时候肿块呈多发性,因此大家就需要了解一下,它的一些临床表现,这样你才能够知道,自己是否也会受到这种问题的影响,从而及时的采取治疗,从而有效的解决这种咖啡斑。 神经纤维瘤又称神经膜瘤、神经瘤、神经周围纤维瘤、雪旺细胞瘤、神经周围纤维母细胞瘤。本病名目繁多,反映了对其来源有不同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类:第一类:神经膜瘤或雪旺细胞瘤;第二类:神经纤维瘤或神经周围纤维母细胞瘤,是指瘤细胞由神经内中胚叶深化而来的结缔组织。神经纤维瘤可以起源于周围神经、颅神经及交感神经。诊断检查时可见肿瘤呈粉红色或灰白色,基底广平不易活动或带蒂,质较硬。需借病理检查以确诊。 1.临床表现单发的神经纤维瘤凸出于皮面,皮下也可触及,呈圆形、结节状或呈梭形不等。质软硬兼有,多数较软,成年发病较多,儿童较少发生。单发的神经纤维瘤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均相同。神经纤维瘤的特点为:肿块呈多发性、数目不定,少的几个,多的可成百上千难以计数。小的如米,大的似拳头,甚至可达十数公斤以上。可松弛地悬挂于皮表,皱褶及松弛可致畸形明显。神经纤维瘤沿神经干的走向生长时呈念珠状,或蚯蚓块状形结节。此外神经纤维瘤皮肤可出现咖啡斑,大小不一,形如雀斑小点状,或大片状,分布与神经纤维瘤肿块的分布无关。肿瘤数目不多的患者,皮肤色素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