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物理勘探(总结)

地球物理勘探(总结)

地球物理勘探(总结)
地球物理勘探(总结)

第一章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一:振动:介质中的质点离开其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

波动:振动在其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

就立刻恢复其原状。弹性体: 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仍旧保持

其受外力时的形状。塑性体: 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

弹性波: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

注意: 弹性理论已证明,许多固体包括岩石在内,当受力较小、变形较小、作用时间较短时均可看成是弹性体。

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以炸药为震源激发地震波的过程

破坏圈: 在炸药包附近, 强大压力>> 岩石的弹性极限;

塑性带: 离开震源一定距离, 压力> 岩石的弹性极限;

弹性形变区: 远离震源一定距离, 压力< 岩石的弹性极限.

二:波在传播过程中, 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 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振动图形.

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1)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道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某一质点振动的振动图形。2)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张原始地震波形记录,实际上就是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个振动图形的总和。

地质意义

有利于了解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时刻的具体位置;

有利于识别和分辨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从而解决与波传播有关的地质问题。

三: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即位移u 是距离x 的函数,u=f(x) 。

波前: 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

波尾: 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

波面: 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曲面,称为该时刻的波面。射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假想)。

地震子波(wavelet): 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我们将这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地震子波在持续传播的过程中,严格来讲其幅度和形状都会发生改变,在研究中有时可以近似认为地震波的基本不变,但其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到达接收点的时间有先有后。

波前和波尾是相对某一时刻而言的;

波面和波前在概念上是不同的。波面可以说是波前的“遗迹”。

波剖面只反映波在一个特定时刻沿着一个特定方向的“形象”,而决不是波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全面反映,切不可把它与波的真正“形状”混为一谈。

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射线和所过各点处的波面相垂直。

地质意义我们根据波前和射线的几何图形,可以研究波在介质空间的位置,从而有利于确定地质界面的空间分布。

四:当涉及波速和波长时,我们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来考虑问题。若沿着其它方向,则讨论的是视速度和视波长.

视速度: 地震波沿非射线传播的速度, 常用v*表示.出射角: 指射线与地平面法线间的夹角, 常用α表示. 表示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叫做视速度定理。

v* =v/sinα其中: v* 为视速度, v为真速度,α为出射角。

主要特点1) 当α=90o时, 波前垂直于测线, v*=v;

2) 当α=0o时, 波前平行于测线, v* →∞;

3) 当0o < α <90o时, v* ≥ v;

4) 视速度一方面决定于真速度,但更重要的方面决定于波到达地面的出射角.

地质意义研究视速度的变化,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波。

五:地震介质的近似简化

?均匀介质假设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这种地层介质叫做均匀介质。

?层状介质假设地层是成层分布,地震波在某一层的传播速度不变,而在各层之间速度不同,这种地

层介质叫做层状介质。

?连续介质假设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随深度连续变化,这种地层介质叫做连续介质。

第一节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一、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1.惠更斯原理(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 t 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

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

质中的波速 v 向各方传播,经过Δ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t+Δt 时刻的波前。

意义 A. 它是已知波前来确定其它时刻波前位置的准则;

B. 利用这个原理能揭示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等现象的规律。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惠更斯原理只给出了波传播的空间几何位置,而不能给出波传播的物理状态,如能量变化问题,在1814

年菲涅尔补充了惠更斯原理。他认为: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

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2.费马原理(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

1) 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2) 意义根据费马原理,可以确定地震波在已知传播速度介质中的射线路径。

二、地震波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1.把由震源发出的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由分界面的反射产生的波叫做反射波。

反射定律

1) 内容入射线、反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等

于反射角。

2) 注意射线平面永远和界面垂直。

3) 地质意义由反射定律就能确定出反射波的传播方向。

3. 反射系数

2.把由震源发出的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由分界面的透射产生的波叫做透射波。

透射定律

1) 内容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 透射角及介质两侧的速度存在关系:

2)地质意义由透射定律就能确定出透射波的传播方向。

透射系数

1) 一般的定义

3) 结论A. 透射波形成的必要条件:即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

B. 透射波能量与波阻抗之间的关系:反射强,则透射弱;反射弱,则透射强。

折射波勘探特点:利用折射波传播时间中的信息计算浅层低速带的厚度及速度。

4.当地震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入射波的全部能量都转换为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全反射。

在地震勘探中,波的全反射现象就是”地层的屏蔽“现象,它给地震勘探带来巨大的困难。

地质意义炮检距大于折射波盲区范围就接收不到深层的反射波。

5.地震波的种类

波前形状: 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

质点振动方向: 纵波、横波;

传播空间: 体波、面波;

传播路径: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直达波等;

改变类型: 同类波、转化波;

所起的作用: 有效波、干扰波和特殊波。

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

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横波分为两种形式:质点的横向振动发生在波传播方向的水平面内。质点的横向振动发生在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

体波:指在整个立体空间传播的波。

面波:指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沿地面传播的面波叫瑞利面波,也叫地滚波。地滚波质点的运动轨迹是通过传播方向的铅直面内沿椭圆轨迹倒转运动;地滚波的能量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

同类波:与入射波性质相同的波。转换波:与入射波性质相反的波。

有效波:地震勘探中所利用的波干扰波:地震勘探中妨碍我们记录有效波的其它所有的波。

第二章地震波运动学基础

第一节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一、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同相轴: 地震记录上, 同一个波的相同极值相位的连线。

时距曲线: 同相轴在相应的直角坐标系中所对应的t(x)曲线。

时距方程: 描述时距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时距曲线的应用?有利于区别不同类型的波。

?有利于了解地下的构造形态。?有利于进行数据处理中的动校正处理。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虚震源:过震源作界面的垂线并延长,再过反射线的反方向延长,两条延长线的交点O*称

为虚震源。

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极小点的位置:始终位于相对炮点的上倾方向,虚震源在地面的投影位置。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地质意义

1)根据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可以求h: 当V已知时,

2)根据倾斜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可以求界面的倾角、倾向和埋深:

A. 由极小点坐标求界面的倾角和埋深: 当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时,

B、由极小点位置求界面的倾向:因为极小点位置始终位于相对炮点的上倾方向;所以知道极小点的位置也就知道界面的上倾和下倾方向。

二、多层介质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平均速度的定义:V av就是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地层的总厚度

引入平均速度的意义:它是把层状介质简化成均匀介质的条件。

A. 多层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为双曲线;

B. 在X=0附近,用平均速度将多层介质简化成均匀介质的精度最高。

第二节折射波时距曲线

第三节特殊波的时距曲线

一、全程多次反射波的时距方程

2)时距方程推导思路:

?作出一个等效界面,使这个等效界面的一次反射波相当于原来界面的全程二次多次波;

?用等效界面的法线深度h’、倾角φ’写出它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

找出h’、倾角φ’与h、φ之间的关系,再代回到等效界面一次反射波时距方程中;

二、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概念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性的突变点为新的震源而发射出的球面波叫做绕射波。

?绕射波形成的条件: 存在岩性的突变点

、研究特殊波的地质意义

?有利于区别有效波和干扰波?有利于研究复杂地质构造

第三章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

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

许多谐波能合成一个复杂的脉冲信号;同时一个复杂的脉冲信号也能分解成不同参数的简谐波。分解、

合成的过程即为频谱分析,在地震勘探中,我们是利用付氏变换来完成的。

地震波频谱: 组成地震波所有的谐波分量的各自的A、W、φ总和。

地震波的频谱分析: 在地质勘探的数据处理中,利用付氏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

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

地震波频谱的特点

3.反射波的频谱与反射界面的结构有关界面的数量、界面之间的厚度、反射系数的

大小和符号等。

4.反射波的频谱与激发和接收条件有关岩性、爆炸深度、炸药量大小;检波器的频率特性、组合检波的频率特性、地震仪器的频带宽度。

频谱分析的意义

1. 通过地震波频谱特征的比较,可以分辨各种类型的波动,区分有用信号和噪音。

2. 地震波频谱作为一个重要的地震波动力学信息,能更好地揭示出地下地层的性质及可能的含油气情况。

第二节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

影响反射波振幅的种类

激发条件:

大地滤波: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

接收条件:

影响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一)波前扩散

指地震波在介质中,由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随着距离的增加散布的波前面面积越来越大的这种现象。波前扩散使反射波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弱。

球面扩散均匀介质中的波前扩散。即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呈线性衰减,而能量密度随传播距离平方

的增大而减小。

(二)吸收衰减

波的吸收: 指由介质的非完全弹性引起地震波振幅衰减的现象。

吸收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振幅随距离的衰减:

吸收系数: 用以描述波的吸收衰减程度的一个物理量,表示单位长度的吸收量。常用а(f) 表示。吸收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振幅随时间的衰减:

.吸收系数的主要特点

(1)与岩石的性质有关

一般表层疏松的近代沉积的岩石对波的吸收大;而坚硬致密的岩石对波的吸收小。

(2)随反射波的频率而变

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传播高频成分容易衰减,低频成分变化缓慢。

.吸收系数的地质意义1)可作为一种振幅的补偿因子。2)可作为一个地震波动力学信息,用于判别地下岩石的性质。

(三)透射损失

确定某个界面的反射波能量时,波透过上覆界面所造成的能量损失叫做透射损失。

2. 波的双程透射系数Dn 就是地震波经过n个中间界面的透射损失所引起的振幅衰减因子。

由Dn计算出中间界面透射损失引起的衰减因子,从而能算出地震振幅衰减的大小。

当R=0.01时,算出D0 = 0.9999则振幅衰减为: 1 - 0.9999 = 0.00001

当R=0.2时,算出D0 = 0.96则振幅衰减为: 1 - 0.96 = 0.04

Dn 大,表示透射损失小。

定性结论

1) 只要有反射界面,就一定存在波的透射损失。

2) 一般来讲,反射强,透射就弱;反之亦然。

3) 透射损失与Ri 和反射界面的数目有关。

4) 一般情况下,透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5) 一般“周期型”地层造成较大的透射损失;“过渡型”地层透射损失较小。

(“周期型“地层指地层剖面由许多反射系数较大的明显的分界面组成;“过渡型”地层指地层剖面由许多反射系数较小的不明显的分界面组成。)

(四)入射角的变化

定性结论

1) 反射系数与入射角有关;

2) 反射系数曲线的形状与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和各种弹性参数有关;

3) 利用振幅随炮检距(也就是入射角)的变化可以估算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

4) 当接收长度较大时,不能忽略入射角变化对振幅的影响。

(五)反射界面形态产生的聚焦和发散

1) 反射界面向下凹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强;

2) 反射界面向上突起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减弱。

第三节地震波的分辨率

纵向分辨率: 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

横向分辨率: 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

分辨率的意义

1) 分辨率越高,研究地下地质构造越仔细;

2) 对地震解释人员来说,知道所用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就能做到解释时心中有数。

纵向分辨率

横向分辨率

第四章共反射点叠加法

第一节共反射点叠加原理

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这一整套工作。

多次覆盖: 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或反射点)观测的次数。

水平叠加: 指在不同炮点激发,在不同接收道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进行的叠加处理。

方法的主要内容野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

方法的主要目的突出有用信息,压制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特别是压制全程多次波。

共反射点道集指来自同一CDP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以各接收点到相应炮点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波到达各共反射点道的传播时间t为纵坐标,以CMP为坐标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由共反射点道集组成的时距曲线。

主要用途 1. 了解地下构造形态;2. 共反射点叠加法中的动校正处理。

把共反射点叠加道的旅行时间减去它们相对应的正常时差,这项工作称为动校正。

实质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校正成为ti=t0的直线。

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时间差称为剩

余时差。一般用δt表示。

剩余时差产生的原因有效波和其它波的速度差异造成的

研究剩余时差的地质意义压制规则干扰波的主要依据。

静校正

1. 为什么要进行静校正理论计算的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不符

2. 概念

静校正: 指地表因素的校正。

一次静校正: 指将地面记录的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的水平基准面上。一般包括地形校正、震源深度校正和低速带校正。一次静校正也叫野外静校正。

低速带: 地表沉积的一层速度极低、厚度变化的风化层。

剩余静校正: 指借助于数学手段消除野外静校正未消除的地表因素。

一次静校正原理

多次叠加的功能

1. 对一次波波形能对齐、同相叠加,从而振幅增强、能量增强;

2. 对规则干扰波:存在剩余时差,使之不能到达同相叠加,从而振幅、能量相对减弱;

3. 对不规则干扰波,利用其随机性压制;

4. 一般水平叠加的精度随叠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的实质

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抽道集后,再进行动校正等数字处理,利用同相对齐,同相叠加增强一次波的能量,利用剩余时差消除规则干扰波,利用随机性消除随机干扰波。

第二节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一、观测系统

地震排列: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

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综合平面图

观测系统的分类

单边放炮双边放炮中间放炮

(三)观测系统的设计

1. 观测系统实现的总体要求

1) 研究段均有相同的覆盖次数n2) 等间隔布置各炮点和各接收点

2. 观测系统实现的具体要求

1) 整体搬家。(排列长度不变)2) 每次搬家时,炮点和接收点位置保持不变

3. 观测系统设计的经验公式

4.观测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达到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具体要求,设计出每放一炮,炮点和接收点向前移动的道数。第三节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一、动校正速度选取不准确的影响

动校正速度不准,不利于突出有效波,而对多次波有可能突出或有可能被压制。

二、地层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三;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

偏移距、道间距、叠加次数、接收道数、

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动校正速度、

倾斜界面出现的反射点偏移和分散。

第五章地震波的速度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地震速度,有时又叫岩石速度,如说砂岩速度,泥岩速度。地震速度是地震勘探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从资料处理到资料解释都要用到速度。

第一节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

一、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

地震勘探是以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为基础;

对不同的地区,其沉积环境、沉积模式不同,所沉积的地层,传播速度,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都不尽相同,对地震勘探的地质效果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速度是地震勘探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也是地震勘探的物理基础之一。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的产生主要是弹性介质在速度上存在差异。而纵波与横波,它们在地层中传播的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常数和密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层速度(在地震勘探中将在实际地质层中传播的速度称为层速度);

层速度直接与地下地质体的岩性有关;

当岩石性质、沉积环境、沉积年代和埋藏深度不同时,弹性系数就不同,速度也随之变化。即使是相同的岩石,其速度值也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定性结论岩石的矿物成分与结构,密度、孔隙度以及沉积岩孔隙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和饱和度是决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震波传播的速度的主要因素

层速度与岩石的性质、结构、密度、沉积环境、沉积年代、孔隙度及孔隙度充填物的物理机制有关。

岩石孔隙度对速度的影响

组成岩石的最基本的成分:

①岩石骨架。指岩石中的矿物(结晶)颗粒。②岩石孔隙中的充填物。

岩石实际上是双相介质。通常波在气体或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波在岩石骨架(矿物颗粒)固体中的速度。所以孔隙度越高,充填物中低速成分的液体或气体越多,速度就越低。

时间平均方程(威利Wylie等人提出的经验公式):

一般来说,地层越深,地震波速度越大

一般来说,沉积年代越久,地震波速度越大

温度每升高100度,速度减少5-6%

“亮点”技术----直接找油气

当岩石(砂岩)含油、气、水不同介质时,会引起速度上的差异;

必然使油、气、水之间以及它们同上下地层之间形成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波阻抗面,即良好的分界面;

定性结论

1) 不同类型岩石速度不同;

2) 三大岩类速度的一般变化规律:V沉

3) 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成层性、递增性、方向性、分区性。

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

一、平均速度

即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地层的总厚度

测定方法主要利用的是地震测井方法

主要用途时深转换

二、均方根速度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或连续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度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或连续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定义: n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测定方法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速度分析求得

主要用途水平层状(或连续)介质的动校正处理

三、等效速度

测定方法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速度分析求得

主要用途

倾角不太大的倾斜地层的动校正。

注意:利用等效速度可消除倾斜界面产生的剩余时差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四、叠加速度

求取方法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速度谱、速度扫描求得

速度谱地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记录信噪比较高的地区

利用共中心点道集反射波到达时间和实际记录同相轴的相位时间一致,达到同相叠加,叠加振幅最大来求取叠加速度。还可以利用相关类等来求取叠加速度。

速度扫描地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记录信噪比较低,速度谱的效果不佳的地区。

求取方法利用一张共炮点记录或共中心点记录求取V a;利用一个或几个共中心点叠加段求V a

速度扫描求出的叠加速度比较可靠,但计算量大,成本高,从而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主要用途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动校正速度。

五、层速度

指按速度分层的速度

求取方法

1. 用声波测井求取层速度优点:分层细致、准确。

2. 根据地震测井资料计算层速度特点:Vn资料比较粗,只能反映一些大的地段地层的速度差异

3. 由均方根速度计算Vn (Dix公式)注意:Dix公式适用于炮检距不太大的情形。

主要用途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

六、射线平均速度

引入原因各种速度的精度讨论

将波沿某一条射线传播的总路径除以传播的总时间叫做波沿这条射线传播的射线平均速

度。记为Vα

主要用途

1. Vα较精确地反映了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真速度。

2. 它作为判别各种速度精确度的一个特定的标准。

1. 当介质不均匀时,地震波沿不同射线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2. 对某一个介质结构,只有一个平均速度和一个均方根速度,并且有VR ≥V av ;

3. x=0时,V av 的精度高,x=某一值时,VR的精度较高。

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

地质物探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xxxxxxxxxxxxxxx xx 自08年参加工作以来,共参与过三个野外项目一个地质报告,分别是: xxxxxx项目 xxxxx项目 xxxxxx项目 xxxxxxx报告 因为我在野外只做过电法操作和测量,而且基本都是实际的操作和施工,没有深入的学习物探的知识所以我将自己所学到的一点电法的皮毛汇报一下: 我从事的野外的电法工作主要是V5-2000的操作及其数据的简单处理。 首先是野外的数据采集,按照测量的正确的点位布点,电极坑、磁棒坑要达到标准30公分以上,电极线、磁棒线埋好以防止晃动,因为晃动会影响所采数据的质量,接好线,量一下电阻,如果电阻率太大要重埋,等等这些细节要注意,野外工作的严谨态度对最终成果的准确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学地质的,更明白这一点。 在达到甲方要求的采集时间到达后,将所采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主要进行罗伯特处理,看一下曲线质量如何,如果不好,就做好返工的准备(其实这是野外的数据处理人员的工作,我们只是做一些了解)。 资料没有问题了压缩传输到野外分队,由专门的处理人员处理。 因为我是地质人员,现在正在学习报告,所以有必要将我此方面的学习情况向领导汇报一下。此次青海之行,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了资料的收集工作和野外地质情况的实地考察,让我对昆仑山前的地层状况、构造特点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同时跟xxx的一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近xx安排我做测井数据的处理,用Grapher 做了几十个图以后,对该软件运用的也比较熟练了。 在以上的所有项目中,我以极强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了比较好的资料以及工作上的一些进步,也学到了很多实际工作的经验,主要有:野外测量方法,电法V5仪器的操作,简单数据处理的方法,岩心物性测定,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等。在工作中,不怕吃苦,有责任心是我最大的特点,我会继续把这些优点保持下去,但工作中也有很多不足,因为不熟练,或是粗心而犯的一些错误,都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引以为戒。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完整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除外)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引用文件最新版本,以及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2002) GB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MH/T1010-2000 航空物探飞行技术规范 GB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50194-1993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GB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exploration 是指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质灾害、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调查研究的活动。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areas with hard ships and dangers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或者其他无人居住,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的地质工作区。 3.3 野外作业open country work 是指在非城镇地区户外进行的地质勘探活动。 4 总则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推广安全质 量标准化管理。 4.2 地质勘探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井下物探管理办法

井下物探管理办法

文档仅供参考 附件7: 矿井物探管理办法 为规范矿井物探工作,提高地质、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准确率,全面落实“物探先行,钻探跟进”的防治水要求,制定本办 法。 一、适用范围 各区域公司及矿井公司、各生产(基建)矿井。 二、地面物探管理 1、矿井地面物探工程立项、方法选择、观测系统确定必须参 考《汾西矿区地面物探总体规划》。 2、地面物探工程计划必须上报集团公司审查同意。 3、地面物探项目的招投标必须符合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参加 招标的单位必须具有乙级(含乙级)以上物探资质。 4、地面物探项目招标前必须编制工程设计并报集团公司组织 审查,未经集团公司审查不予审查报告。审查后确定的设计做为 招投标和施工的技术依据,设计变更必须经建设方、监理方同 意。 5、大中型物探项目(2km2及以上)必须聘请具有物探监理 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小型物探项目,矿井必须参与项目开工、 试验、竣工验收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有详细的监管工作日志。 6、集团公司负责物探工程设计、报告的审查并批复。 7、地面物探项目设计、施工方法、质量管理、报告编制等必 须符合国家相关规程、规范要求。

三、井下物探管理 1、各矿井必须成立3人以上(包括3人)的物探技术小组,指定专职的物探技术人员,确保物探工作正常开展。同时按照集团公司要求派出物探技术人员学习培训,并按周积极开展内部自主培训,不断提高矿井的物探技术水平。 2、各矿井必须配备超前探测水情和构造的物探仪器,以及探测回采工作面地质异常的无线电波透视仪。 3、区域公司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公司组建物探队伍,保证所属矿井物探工作正常开展。 4、各区域公司、矿井应制定物探仪器保管、维护、使用和交接管理制度,定期对物探仪器进行维护,仪器每两年须送到厂家对技术指标检校或大修。 5、所有开拓、掘进工作面必须使用电法仪器循环探测,要求探测全覆盖。物探范围内如过空巷,应重新探测。 6、为实现物探与钻探相匹配,使用大功率瞬变电磁仪,相邻两次探测间距不大于100米;使用小功率瞬变电磁仪的矿井,相邻两次探测间距不大于75米。 对可能存在地质构造的区段应使用地震类物探仪器探测。 7、受小窑采空区积水及富水构造影响严重矿井(柳湾、水峪、高阳、正文、正旺、正帮、正佳、正珠等)的采掘工作面,应采用瞬变电磁法、直流电法、地质探测仪法多种手段综合验证探查小窑采空区范围及其赋水性。

地球物理勘探考点汇总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校正:校正因炮检距不等而存在的正常时差的影响。 2.时距曲线:若测线是沿一条线进行的,则测线上各观测点坐标与波至时间的关系图称为时距曲线。 3.多次覆盖: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4.电阻率剖面法:当保持供电电极距AB不动时,电极系探测深度一定,移动电极系时就可以反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之为电阻率剖面法。 5.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6.转换波:与入射波波形不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7.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8.槽波地震勘探:是在井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内进行的,地震测线接受点和激发点沿煤巷布设,直接探测煤层内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异常体的勘探方法。 9.温纳四极装置:一种三电位电极装置,一次组合,可以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10.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11.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 12.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综合反映。 13.正常时差:各观测点有不同的炮检距,因而有不同的旅行时,他们相对于自激自收时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14.静校正:设法消除地表因素影响的校正过程。 15.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16.同类波:与入射波波形相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17.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18.电测深: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沿深度的变化,达到测深、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19.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时间域电磁法。 20.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二、填空题 1.地震勘探的三个主要步骤是采集、处理、解释 2.地震勘探的横波有SV波、SH波 3.联合剖面法曲线中的正交点和反交点分别反映低阻和高阻特征 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方法有: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5.观测系统图示方法有视距平面法、普通平面法、综合平面法 6.从实用性出发,地震波可分为有效波和干扰波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什么是地球物理勘探 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以及岩石的物理性质。 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我们把以岩石间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以物理方法为手段的油气勘探技术,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技术。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引起的重力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的岩性和起伏状态的方法,称为重力勘探。油气生成于沉积盆地,应用重力勘探可以确定沉积盆地范围。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磁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磁力勘探。在沉积盆地中,往往会分布着各种磁性地质体,磁力勘探可以圈定其范围,确定其性质。 通过观测不同岩石的导电性差异来了解地下地层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电法勘探,与油气有关的沉积岩往往导电性良好(电阻率低),应用电法勘探可以寻找和确定这类地层。 通过观测用人工方法(如爆炸)激发的地震波在不同岩石中的速度变化及其他特征来了解地下岩石情况的方法,称为地震勘探。 在以上这四种方法中,重力、磁力、电法三种方法联合起来应用往往可以找出可能有油气的盆地在哪里,盆地中哪里是隆起,哪里是坳陷,哪里是可能最有利的构造等等。这种工作是在找油的开始阶段做的,一般叫做普查。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最主要的一种勘探方法,具有勘探精度高,能更清晰地确定油气构造形态、埋藏深度、岩石性质等优点,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并被广泛应用。 什么是地球物理测井 井下地层是由各类岩石组成,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了研究各类岩石的物理性质及井下地层是否含有石油天然气和其他有用矿产,建立了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边缘 学科---地球物理测井学,简称“测井”,它以地质学、物理学、数学为理论基础,采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及传感器技术,设计出专门的测井仪器,沿着井身进行测量,得出地层 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地层结构及井身几何特性等各种信息,为石油天然气勘探、油气田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

第二章重力勘探重点 第一节重力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1、重力场、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关系 2、重力的单位 SI制和CGS制换算 3、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 4、重力异常的实质 5、产生重力异常的条件 第二~五节岩矿石密度、重力仪、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 1、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2、重力仪的平衡方程、角灵敏度 3、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与消除措施 4、确定重力测量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 5、野外重力观测资料整理 6、布格重力异常 第六~七节正反演 1、重力勘探正演、反演与反问题的多解性 2、球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 3、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并与球体重力异常作比较 4、台阶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 5、计算几何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特征点法 6、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第八节转换处理,应用 1、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说明它们的相对性 2、划分区域与局部重力场的方法与原理 3、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的作用 4、重力高次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作用 第三章磁法勘探重点 1.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图示之。 2.地磁场的构成。 3.解释名词:正常地磁场,磁异常。 4.世界地磁图分析:(1)垂直强度(2)水平强度(3)等倾线(4)等偏线等的特征。 5.解释名词: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 6.解释名词:地磁场的“西向漂移” 7.太阳静日变化特征,它对磁法勘探作用 8.解释名词:磁暴和地磁脉动 9.总磁场强度异常ΔT,ΔT的物理意义及ΔT与Za、Xa、Ya三个分量的关系。 10.解释名词: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11.岩矿石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解释名词:热剩磁,它在磁法勘探中有什么意义 13.质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物探测井安全操作规程

编号:SM-ZD-17613 物探测井安全操作规程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物探测井安全操作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 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 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 读内容。 1.从事测井工作的人员,必须熟悉本工作岗位的安全防护规定,做到安全生产。 2.仪器设备在运输和搬运时要妥善包装,注意防潮、防震,汽车运输时不准与笨重的机械和管材等混装。 3.测井前,机场上一切妨碍测井和影响测井人员与设备安全的工作都必须停下来,待测井工作结束后方可继续进行。 4.夜间工作时,必须备有足够的照明。 5.布置井场时,必须将井口附近有可能掉入孔内的工具、物件移开。 6.仪器设备启用前,必须仔细检查外接电源的电压、频率等是否符合仪器设备的要求;各开关、旋钮是否在安全位置,接线是否正确,经反复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通电启用。 7.井下仪器在下井前应仔细检查其连接和密封情况,在与电缆连接处应留有弱点,其拉断强度不得大于电缆最大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探矿法 一、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基本原理 物探的基本特点是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场等,而不是直接研究岩石或矿石,它与地质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掩盖区的地质构造和产状。它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或地球物理学,系把物理学上的理论(地电学、地磁学等)应用于地质找矿。因此具有下列特点和工作前提: (一)物探的特点 1.必须实行两个转化才能完成找矿任务。先将地质问题转化成地球物理探矿的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在观测取得数据之后(所得异常),只能推断具有某种或某些物理性质的地质体,然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把物探的结果转化为地质的语言和图示,从而去推断矿产的埋藏情况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最后通过探矿工程验证,肯定其地质效果。 2.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可以有相同的物理场,故造成物探异常推断的多解性。如磁铁矿、磁黄铁矿、超基性岩,都可以引起磁异常。所以工作中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地质结论。一般情况应合理地综合运用几种物探方法,并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肯定的结论。 3.每种物探方法都有要求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从而影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二)物探工作的前提 在确定物探任务时,除地质研究的需要外,还必须具备物探工作前提,才能达

到预期的目的。物探工作的前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物性差异,即被调查研究的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2.被调查的地质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适的深度,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 引起的异常。若规模很小、埋藏又深的矿体,则不能发现其异常;有时虽然地质体埋藏较深,但规模很大,也可能发现异常。故找矿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能区分异常,即从各种干扰因素的异常中,区分所调查的地质体的异常。如铬铁矿和纯橄榄岩都可引起重力异常,蛇纹石化等岩性变化也可引起异常,能否从干扰异常中找出矿异常,是方法应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 (一)应用物探找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1.物探找矿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因物理场是以水平面做基面,越平坦越好;矿体形态规则;具有相当的规模,矿物成分较稳定;干扰因素少;有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最好附近有勘探矿区或开采矿山,有已知的地质资料便于对比。 2.物探找矿的不利条件:物性差异不明显或物理性质不稳定的地质体;寻找的地质体或矿体过小过深,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不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等。 (二)物探方法的种类、应用条件及地质效果简要列于表4—5。 物探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依据工作区的下列三方面情况,结合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是地质特点,即矿体产出部位、矿石类型(是决定物探方法的依据)、矿体的形态和产状(是确定测网大小、测线方向、电极距离大小与排列方式等决定因素);二是地球物理特性,即岩矿物性参数,利用物性统计参数分析地质构

地球物理勘探试题

1、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它不是岩石的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 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 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时,按式η=△U2/△U计算出来的参数称为视极化率。 5、衰减时 :把开始的电位差△U 2作为1,当△U 2 变为(30%,50%,60%)时所需的时间称为 衰减时S 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包围的面积 7、勘探体积 :长为两个点电源之间距离AB,宽为(1/2)AB,深也为(1/2)AB的勘探长方体 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液液界面上由于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 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卡尼尔电阻率(Ω·m) 10、趋肤深度:电场沿Z轴方向前进1/b距离时,振幅衰减为1/e倍。习惯上将距离δ=1/b 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 11、振动图: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 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13、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 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 15、动校正: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检波器距离爆炸点的距离远近有关,并与反射界面的倾角、埋深和覆盖层波速有关,由此产生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需要进行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

地球物理勘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地球物理勘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地球物理勘探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方法: 一、电法勘探: 1、发电机应有有效的漏电保护电路。仪器外壳、面板 旋钮、插孔等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Ω/500V。工作电 流、电压不得超过仪器额定值,进行电压换档时应关闭高 压电源。 2、电路与设备外壳间绝缘电阻,应大于5 MΩ /500V。电路应配有可调平衡负载,严谨空载和超载运行电 路。 3、导线绝缘电阻每公里应大于2 MΩ/500V; 4、电法勘探、磁法勘探作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安全用

电和触电急救常识。 5、供电电极附近应设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6、观测前,操作员和机电员应检查仪器和通讯工具性能,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认人员离开供电电极后,方可进行试供电。 7、导线铺设,应避开高压输电线路;必须经过高压输电线路时,应有隔离保护措施。 8、在雷雨天气,禁止进行电法野外勘查作业。 二、磁法勘探 1、仪器操作应按仪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禁止将仪器输出专用插口与其他仪器联接。 2、仪器工作不正常或出现错误指示时,应先排除电源不足、接触不良及电路短路等外部原因,再使用仪器自检程序检查仪器。仪器检修时应关机,焊接时应切断烙铁电源。

地球物理勘探部分知识点

????????????????? ????????????????????????????????????????????????????????????????????????????????????????????梯度法电位法充电法激电测深法各类剖面法激发极化法多级测深法偶极测深三级测深法对称四级测深法电测深偶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对称四级剖面法联合剖面法电剖面电阻率法充电法电位法天然场法直流电法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阴影变频法(交流激电法)甚低频法(长波法)电磁法低频点测法 天然场法交流电法电法勘探???????????声波法横波法纵波法面波法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原则上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电极排列来进行,即在地表任意两点(A 、B)供电,然后在任意两点(M 、N)测量其间的电位差,根据 (5.2.10)式便可求出M 、N 两点的电位. AB 在MN 间产生的电位差由上式解出大地电阻率,大地电阻率的 计算公式为 上式即为在均匀大地的地表采用任意电极装置(或电极排列)测量电阻率的基本公式。 其中K 为电极装置系数。 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石电学性质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天然或人工)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构造或寻找有用矿产的)11(2BM AM I U M -=πρ)11(2BN AN I U N -=πρ)1111(2BN BM AN AM I U MN +--=?πρI U K MN ?=ρBN BM AN AM K 11112+--=π

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称为电法。 场源 稳定电流场:点电源电场、两异极性点电源电场、偶极子源电场。 变化电流场:电磁场 装置类型:对称四极、三极、偶极 视电阻率均匀介质电阻率计算公式 实际上大地介质常不满足均匀介质条件,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者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式得到的电阻率值在一般情况下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我们称之为视电阻率。用ρs 表示 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在概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决定视电阻率值大小的因素有: 1) 不均匀体的电阻率及围岩电阻率; 2) 不均匀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形状大小、深浅及产状等); 3)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相互位置; 4) 工作装置和地质体的相对位置 电测深 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置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I U K MN ?= ρ

综合和地球物理勘探(重磁勘探)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 1. 1.说明地核地幔地壳的特征和划分依据 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物质,组成物质成分主要为硅铝镁等。上地壳为花岗岩层,主要有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地壳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月39~41km 。大洋地壳为8~10km 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物质,厚度约2865km ,体积最大,质量最大一层。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下地满温度压力和密度君增大,物质成可塑性固态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之间的地球物质,平均厚度约3400km 。外地核厚约2080,物质大致呈液态,可流动,过渡层厚约140km ,内地核是半径约1250km 的球心,物质大概为固态,主要由铁镍构成。 划分依据: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间,横纵波传播速度陡增 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4.假定地球是一个密度均匀的正球体,位于球心处单位质点所受的引力应是多大?有人说,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该处的引力应为无穷大(因为 ∞→→2 0lim r GM r ),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应为零,万有引力定律适应于两质点之间或两物体的大小相对于距离可以忽略的情况。

7.重力等位面上重力值是否处处相等?为什么?如果处处相等,等位面的形状如何?如果重力有变化,等位面的形状又有何变化? 答:等位面上重力位相等,重力值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若处处相等则为平面。 8.分析重力等位面,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区别与联系。 重力等位面:连结重力位相同点所构成的面,它处处与重力g 的方向垂直。 大地水准面: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是水准面向大陆的延伸 水准面:静止的水面称为水准面。它是重力场的一个等位面。 9.利用用赫尔默特公式计算: 1)从我国最南边的南沙群岛(约北纬5?)到最北边的黑龙江省漠河(约北纬54?),正常重力值变化有多大? 请用用赫尔默特公式计算。 答:1901-1909年赫尔默特公式 2229.78030(10.005302sin 0.000007sin 2)/g m s ???=+- 南沙群岛处有:1 1.000040059g = 漠河有:2 1.00346367g = 则:2210.003423611m/s g g -= 2)两极与赤道间的重力差是多大? 3)若不考虑地球的自转,仅是由于地球形状引起的极地与赤道间重力差为多少? 13.指出:“同一质量的地质体在各处产生的重力异常应该一样”说法正误和原因。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规则造成的中各点的重力矢量g 和矢

地震勘探重点总结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地质法—岩石露头 物探法—面积覆盖、连续测量、间接 钻井法—一点、直接勘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重力法—岩石密度差异 磁法—岩石磁性差异 电法—岩石电性差异 地震勘探—岩石弹性差异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作业范围大、布局灵活、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效的物探方法。 (3)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透射波路径 反射波路径 滑行波路径 (4)地震勘探的几种方法 折射波法 反 射波法—主要的地震勘探方法 (基本原理: 回声测距原理)h=1/2vt 透射波法 地震勘探的三大环节 野外采集 室内处理 资料解释 (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 或SEGD 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井间地震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下成像资料,能分辨2-5米薄层和小断层,为描述井间精细构造、薄层砂体分布,确定储层连通性、剩余油分布等复杂地质问题,指导调整井的布署和采收率的提高,提供非常可靠的技术手段 地震勘探期望解决的问题 ? 1、 h=1/2vt ,时间t 不仅包含有地下界面的深度信息,而且还有炮检距(x )的信息。如何消除?-----动校 正 ? 2、地表的起伏变化、表层低速带厚度变化等如何消除?------静校正。 ? 3、地下地层的成层性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如何认识和利用速度及其差异。 ? 4、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时如何消除干扰? ? 5、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能量问题。 ? 6、地下界面的复杂性问题----偏移归位 ? 7、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的对应关系问题 ? 8、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及油气检测 ? 9、精细的构造解释、油藏描述、储层预测 ? 10、开发地震解释(四维地震、油藏监测) 总论 1波的种类 时距曲线 地震波的种类: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面波和勒夫波)1、纵波(P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在固、液、气中传播。2、横波(S 波):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的特征 (1)时间域(空间域): 周期:质点振动一次需要的时间。 频率:质点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振幅: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波峰:最大的正位移。 波谷: 波长: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是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 波数:波长的倒数。 (2)频率域: 波形特征可以转换成频谱特征——完全等价——傅氏变换———将时间域上的波形变换为频率域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通称为频谱) 激发地震波——某时刻刚刚振动的点组成的曲面——波前面(波前) 停止振动的的点组成的曲面叫波尾 射线——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传播路径。 射线与波前垂直 费马定理 波传播——费时最少——最佳路径——垂直于波前面 视速度: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折射波的形成 这个角度叫做临界角。 折射波盲区 大地滤波作用大地不是完全弹性介质,在弹性波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容易被吸收。从而对震源激发的地震子波起到改造作用,由粘弹性理论证明:吸收系数与频率成正比还与地层的物质成分、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一般疏松地层比致密地层对弹性波的吸收更大。 波阻抗是速度与密度的乘积 岩石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弹性波的传播规律。弹性~塑性 物质的弹性性质可用几个弹性模量或常量来描述。它们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类型的应力和应变的关系 影响速度的因素: 孔隙度、岩石的埋藏深度、变质、脱水、相变等等。 21v v >090c i i = 时,透射角等于

物探方法简介

物探方法简介 一、瞬变电磁法简介 1、瞬变电磁法技术原理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sMethod, TEM)是以地壳中岩(矿)石的导电性与导磁性差异为主要物质基础,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的间隙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并研究该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 来寻找地下矿产资源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一支时间域电磁法。下图即为瞬变电磁法原理的图解。 2、瞬变电磁法应用领域 瞬变电磁法施工简便、低阻探测能力强、精度高、探测深度大(地面1000m、井下150m),井下、井上均可施工。具有许多传统直流电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可应用于: ◆地下水探测。瞬变电磁法可用于找水、咸淡水区分、地下电性

分层、圈定地下充水溶洞; ◆寻找金属矿床; ◆煤层顶底板富水性探测、巷道迎头超前探、圈定煤层采空(塌陷)区; ◆陡倾角、断层、岩脉等地质构造探测。 二、高密度电法简介 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工作装置组合实现了密点距陈列布设电极,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增加了空间供电和采样的密度,提高了纵、横向分辨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众多直流电阻率方法中,高密度电阻率法以其工作效率高、反映的地电信息量大、工作成本低、测量简便等突出优势,在物探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应用于: ◆寻找地下水、管线探测、岩土工程勘察; ◆煤矿采空区调查,煤矿井下富水性探测; ◆水库大坝的坝体稳定性评价、坝基渗漏勘查、堤坝裂缝检测、建筑地基勘探; ◆涵洞和溶洞位置勘查、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探测 三、矿井直流电法简介 主要应用于井下,其原理与地面直流电法相似,不同之处为:矿井直流电法属全空间电法勘探、采用本安防爆设备,它以岩石的电性

物探复习整理

第二章 物探:以地壳表层不同岩土介质的物性差异为基础,利用天然存在或人工建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类探测方法 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以岩、矿石密度差异为物质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使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产生重力异常),观测和研究重力异常,就能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 异常图解: 重力勘探的应用:了解上地幔的密度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及地壳活动性;?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如地台与地槽的界线);圈定具有油气远景的沉积岩内部构造、盐丘及煤田盆地;寻找金属矿、钾盐;天然地震预报。 重力:地面上一切物体都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地球的全部质量对物体的引力,其二是物体在自转的地球上受到的惯性离心力,重力就是它们的矢量和。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的力,称为重力场强度。 正常重力场: 重力随时间的变化:a.长期变化。原因:地壳内部的物质运动,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有关。特点:变化十分缓慢、幅度小,在短时间内变化很弱,故在重力勘探中不予考虑。b.短期变化(日变化)。原因:地球与太阳、月亮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化引起(即天体运动有关)。特点:周期短(24小时)、变化幅度较大,可以达2~3g.u。 重力异常:在重力勘探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具体条件: 1、探测对象与围岩要有一定的密度差。 2、岩层密度必须在横向上有变化,即岩层内有密度不同的地质体存在,或岩层有一定的构造形态。 3、剩余质量不能太小(即探测对象要有一定的规模)。 4、探测对象不能埋深过深(例如:△m=50万吨的球形矿体,当中心埋深为100米,可产生355μGal的异常;当中心埋深为1000米,则只能产生3.4μGal的异常,该强度的异常仪器不能观测到)。 5、干扰场不能太强或具有明显的特征。 岩(矿)石密度的一般规律:火成(岩浆)岩密度>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决定岩(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1、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2、岩石中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3、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重力勘探工作方法:A.工作任务。重力预查:在重力测量的“空白区”中进行的大范围、小比例尺的重力测量。目的: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如断裂带、岩体的分布等)的资料。重力普查:在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地区开展的重力测量。目的:划分区域地质构造、圈定岩体及储油构造,比较确切地指示成矿远景区。重力详查:在成矿远景区(或成矿有利地段)进行重力测量。目的:详细地研究工区重力异常的规律和特点,寻找局部构造或岩、矿体。重力细测:在已发现的储油、气构造、煤盆地,以及成矿有利的岩、矿体上进行的重力测量。目的:构造、岩体、矿体的形态及产状。B. 工作比例尺、测网及测量精度。工作比例尺:①工作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比例尺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②比例尺愈大,单位面积内的测点数愈多,对重力异常的研究也就愈详细。③比例尺应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测网: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在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测量精度:①测量精度是衡量野外观测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决定技术措施、工作效率和成本的重要指标。②精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成度。③精度应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确定。④例如:金属矿普查,取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大异常的1/3~1/4作为测量精度。C. 重力野外观测。重力基点的建立,重力基点的作用:工区内重力异常的起算点;检查仪器的零点漂移,确定零点漂移校正系数。野外观测。资料整理。 地形校正-δg地:校正原因:地形起伏往往使得测点周围的物质不能处于同一水准面内,对实测重力异常造成干扰,必须通过地形校正予以消除,又称为地改。校正办法:除去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多余物质,并将水准面以下空缺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73255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安全操作规程标 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安全操作规程标 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航空勘探活动,应执行国家空中交通安全管制法规,按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取得航空勘探飞行权和观测权,并依法接受空中飞行监管。 二、飞机体内外航空物探仪器设备安装,应有具有航空器安装、维修专业技术资格单位承担。安装人员应该具有航空器安装、维修专业技术资格;且安装要考虑飞机整体平衡、配重。 三、飞行勘探工作开始前,勘探队应与飞行机组、飞行保障部门召开安全协调会,研究作业区域气象、地理条件,确定飞行高度;飞机起飞勘探作业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中国海洋大学

00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 (1) 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1) 827 石油地质学 (3) 821 地震勘探 (4) 660 普通地质学A (6) 929 地质学基础 (9) 928 地史学 (12) 819 沉积岩石学 (14) 二、复试考试大纲 (15)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15) 地质工程综合 (18) 应用地球物理综合 (20) 石油地质学综合 (23)

一、初试考试大纲 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一、考试性质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多种测井数据的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自然电位测井 自然电场的产生,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影响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2、普通电阻率测井 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 3、侧向测井 三电极侧向测井,七电极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 4、微电阻率测井 微电极测井,微侧向测井,临近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 5、感应测井 感应测井原理,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感应测井曲线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

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感应测井资料应用 6、声波测井 岩石的声学特性,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7、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8、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 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 9、中子测井 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 10、脉冲中子测井 中子寿命测井(NLL),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中子活化测井 1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储集层的分类特点,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测井系列的选择,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 12、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 岩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 13、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 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 14、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 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地质倾角测井,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电阻率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环形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 15、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复杂岩性解释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勘探地球物理学基础》习题解答 第一章 磁法勘探习题与解答(共8题) 1、什么是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解答:地磁场T 是矢量,研究中令x 轴指向地理北,y 轴指向地理东,z 轴铅直向下。地磁场 T 分解为:北向分量为X ,东向分量为Y ,铅直分量为Z 。 T 在xoy 面内的投影为水平分量H ,H 的方向即磁北方向,H 与x 的夹角(即磁北与地理北的夹角)为磁偏角D (东偏为正),T 与H 的夹角为磁倾角I (下倾为正)。X 、Y 、Z ,H 、D 、I ,T 统称为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 图1-1 地磁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各要素间以及与总场的关系如下: 222222T H Z X Y Z =+=++, c o s X H D =, sin Y H D =? cos H T I =?, s i n Z T I =?, t a n /I Z H =, a r c t a n (/I Z H = tan /D Y X =, a r c t a n (/D Y X = 2、地磁场随时间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 解答: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地球内部场源缓慢变化引起的长期变化;(2)地球外部场源引起的短期变化。 其中长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磁矩减弱:地心偶极子磁矩正在衰减,导致地磁场强度衰减(速率约为10~

20nT/a)。 磁场漂移:非偶极子的场正在向西漂移。(且是全球性的,但快慢不同,平均约0.2o/a)。 短期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 平静变化:按一定的周期连续出现,平缓而有规律,称为平静变化。地磁场的平静变化主要指地磁日变。 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强弱不定、持续一定的时间后就消失,称为扰动变化。地磁场的扰动变化又分为磁暴和地磁脉动两类。 3、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特征,对磁法勘探有何意义? 解答:在实际磁法勘探中,一般工作周期较短,主要关心的是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即地磁日变化、磁暴以及地磁脉动。 在高精度磁测中,地磁日变化是一种严重干扰,一般在地面磁测、航空磁测过程中设有专用仪器进行地磁日变观测,以便进行相应的校正,称为日变改正。但在海上磁测时,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必须提出相应的措施,消除其日变干扰场。 在强磁暴期间,应该暂停野外磁测工作,避免那些严重的地磁扰动覆盖在地质体异常之上。 地磁脉动可以在具有高电导率的地壳层中产生感应大地电磁场,可以作为磁测的激发场。通过测量其大地电流,可以确定地壳层的电导率及其厚度等,以解决某些地质、地球物理问题。 4、了解各类岩石的磁性特征对磁法勘探的有什么意义? 解答:磁法勘探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天然磁场及人工磁场的变化规律,用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产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在磁法勘探前必须了解各类岩(矿)石的磁性参数,以分析总结工作区是否具备磁法勘探的工作前提,为工作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另外,了解工作区各类岩(矿)石的磁性差异、差异大小、分布规律以及成因也是磁法勘探工作的布置和磁测成果资料的解释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