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5-09-18T11:44:07.49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作者:俞婧雯[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改革的深化、科技发展的迅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元化,传统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俞婧雯华东师范大学200062

关于德育,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学校,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摇篮,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做出应尽的义务与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党和政府总结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是对道德教育的肯定和要求。如今,学校道德教育备受质疑,是哪些因素让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让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陷入危机?以下,从外与内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的深化、科技发展的迅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元化,传统的学校德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2.学校自身造成的影响。德育内容陈旧,学校中大多数德育教育限制在条例与规范中,一些内容甚至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人文关怀较少,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使得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非常重要,需要贴合学生实际,勿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错位。

雷夫·艾斯奎斯被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他将道德成长从孩子的角度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要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一阶段是他律较为基础的表现,孩子会对教师以及教师权利产生恐惧,但是教师所推崇和灌输的道德教育孩子不一定出于内心而接受,即不能够让孩子“内化”。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进步和发展;直到第四阶段,是孩子将他律转为自律的一个转折点,表现出孩子对于道德的内在接受和体会。这六个阶段,从孩子的角度揭示了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发展的方向,为学校德育提供了目标。学校德育应将理念基于基层教师,教师本身直接带给孩子道德的教诲,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亲临孩子的心灵世界,让道德教育亲切化。德育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种进步和发展,不管是教师或是学校,仅仅是加以引领,而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发展的方向,即是如何做好这样一种良好的引导。如今,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升学竞争压力很大,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调整,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渐次推进,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进步,清醒的教育领导者依然需要考虑如何形成校本发展的制度文化、如何形成鲜明的校风、如何构筑温馨的师生关系、如何培育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环境。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大脑存在于人中,人存在于文化中。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一个学校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锤炼基于历史积淀和区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风格,要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且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纪律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倡导与人为善、鼓励与欣赏、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建立有共同价值愿景的教师集体精神生活。过去常常因为学校精神文化和道德氛围缺少外显指标而难以对其进行评量,国外研究已经表明,除了可以借助一些表现性指标,有教育经验的督学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生活,在课堂上、在与学生和老师的交往中、在观察和感受中体会和鉴别学校的精神环境、道德氛围、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是否为学生过有尊严的生活、为学生获得道德行动的锻炼提供积极的评价氛围。用杜威的话说:“只要学校本身在精神上能代表真正的社会生活;只要我们所称的学校纪律、管理、秩序等等是这种固有的社会精神的表现;只要所用的方法对积极的建造能力有吸引力,允许儿童发表,因而允许他服务;只要课程的选择与组织能提供材料使儿童认识他必然在其中起一份作用的世界,认识他必须满足的需要;只要这些目的都达到了,学校就是组织在伦理的基础上。” 上海市七宝中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践探究:一是建设人文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人文课堂、增强德育实效性是达成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我们并不否认除教学之外还有其他的德育途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并不能舍此而另搞一套。二是运用研究性学习实现德育目标。由大学学者主持、著名人文学者主讲的人文系列讲座带给高一学生新的体验和收获;高二学生自我设计课题,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体会茫茫书海的力量,在与社会接触的同时,体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不可避免的矛盾。学生在实际参与公共决策中提高了自我能力的发展,培育了人文精神,提高了德育实效。三是建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感恩文化。感恩是人们普遍非常注重的一项道德板块,更有诸多学者将其深入研究,因为感恩能够让一个孩子在一生中都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力量,融入生活和学习。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感恩可与教师节、爱生日相互结合而碰撞出另一种火花。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从诸多方面做出突破,以上仅列出部分实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们进行有效的培养,也要与社会、与家庭相互联系做出新的探索,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在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上做出突破,及时地、实时地给孩子们的道德天地中耕耘出一片丰收。

参考文献

[1]仇忠海《从感恩教育到情感体验德育体系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陈炳文《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陈炳文教育论文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晓春《第五十六号房间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 德教育”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 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 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 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 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 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 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 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 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 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 确定的。 教唆属于贬义词,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 2、教育的标准?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重点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与重点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职业类院校和高校而言有 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如何融合已有很多学者作了研究。本篇文章研究的重点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间核心文化的对接。 标签: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核心文化意义重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施行校企合作。在实际工作中,校企合作确实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但是,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实验和发展的阶段,还不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于研究。其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问题,也逐渐被大家关注。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1.1 有利于学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职业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操作型人才。而且,现今,职业类院校现已成为向企业输送操作型人才的主力军。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市场需要的人才。了解用工市场,也就是了解现代的企业。了解企业,除了要了解企业的框架结构、性质特点之外,最重要的,其实是了解企业的的文化。对于职业类院校而言,除了了解企业文化,要尽可能将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对接,这样,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1.2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能使其更加了解将要面对的社会,在走出学校之际,能产生更好的适应性。对于企业文化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有一个更好地开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就业,并且更加适应将来的工作。 1.3 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收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利于企业招聘到适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可以降低大学生的跳槽率,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减少重复招聘,降低招聘风险。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学生在就业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有利于这些新员工的迅速转型,因此,这些新员工能更快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核心文化的对接 校园文化,广义上是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狭义上是指:“除了教学、科研以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设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文化成果”。 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外显形象等内容的总和。 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是由理念文化(核心文化)、制度文化(中层文化)、行为文化(幔层文化)、物质文化(表层文化),四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 很多现有的研究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主要应注意: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着力点应在精神文化,切入点应在物质文化,突破口应在课程文化,落脚点应在制度文化。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的现实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落实上,大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 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一命题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佐证。 从理论上说,“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 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共同体认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正式使

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及策略

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及策略 时间:5/28/2010 1:17:57 PM 来源:黄显英 巴东县农广校是一所由国家农业部举办、省农业厅直属的公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是全国十强农广校。自创办二十多年以来,每年为企业输送一千多高素质的毕业生,他们和所有的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特别是我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库区移民问题,总书记胡锦涛指出: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长期以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根据企业“人品至上”的用人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训。学校采用崭新的办学机制,把车间搬进学校,把师生送进工厂实习,着眼于培养具有“ 竞争意识、创新精神、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并加强同各类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新型的校企联合办学体系。可见,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我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又是大山区,父辈外出打工的多,进中职就读的学生不少因在初中管理不上,造就学生的陋习和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双差生”。还有来自社会青年的,有高中生、大学生等。层次参差不齐,品行良锈不一。怎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怎样把他们转化成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纪律教育进行军事化与人性化管理 遵纪守法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学生也不例外。每年秋季开学新生第一课就是军训。新入学的新生总会有一部分没有规则意识。他们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习惯于我行我素,不把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放在眼里。但是,当教官站在队列前面时,学生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一扫而光!35度左右的高温下,从站军姿到立正、左右转、齐步走等,都是军人的标准要求。站军姿时,有学生晕倒下,老师扶起,葡萄糖水、仁丹伺候,解散休息了,学校领导促膝交谈,滚滚热泪从学生眼中滴出。师生间建立了真正友情。有少数原来对学校对老师憎恨敌视的同学良心发现:巴东农广校不仅有严的纪律,更有友情、真情! 209国道从我校穿过,把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一分为二。一千多学生每天通过马路数次。开始通过马路时,校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值日老师等都赶到马路护送学生,有的学生埋怨“又要集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知道了为什么,站好队、走好路成为自觉了。开始一千多人通过马路要十几分钟,到后来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企业文化进校园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调查报告班级: 姓名: 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调查对象: 网络资源 三、调查内容: 1.调研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4.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5.校企文化融合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调查方式: 资料法 五、调查时间: 2011年x月xx日星期x 六、调查结果: 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以前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要把它当做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管理已经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管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出现,只有企业文化这个词汇才能比较确切地反映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企业文化的兴起和研究,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趋势发展。研究企业文化,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风尚道德等等,有助于激发企业发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联想和联想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客户获得超出期望的满足。联想人把技术、产品和方案作为服务客户的手段,在全员中树立一种“客户至上”的意识。“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㈡、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深厚的自身企业文化。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企业文化究竟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1、企业文化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其所具有的四大功能: 一是凝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的全体职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企业领导人的倡导,靠全体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一旦企业职工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职工就会自觉自愿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否则,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 调研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5660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A report on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查研究汇报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八大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

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著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

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方案

蕲春四中德育文化建设方案(讨论稿)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为我校争创省级农村品牌高中奠定坚实基础,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构建具有四中特色的学校德育文化体系,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二、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形成学校的特有的物质文化;通过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三、xx 1、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文化阵地。 2、实践性原则:学校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式喜闻乐见、学生参与性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学校文化活动。 3、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要做到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发展性原则:学校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5、参与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要注意发挥学校、班级、学生、家长及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主要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组织文化渗透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之中,是组织的灵魂。 它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二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三是组织的物质环境和物质条件中的文化氛围。具体地从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同时建构我校的德育文化建设。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哲学与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 根据xx独特的办学背景,我们确立了—— 办学宗旨: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办学方略:依法治校、民主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特色显校 办学目标: ——学校发展目标:当德艺双馨教师,育四有创新人才,建农村品牌高中,办人民满意学校 ——教师成长目标: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信赖、自我满意——学生培养目标: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校训:xx励志惟实求新 校风:团结进取求实创新 教风:xx树人精业善导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

第三讲学校德育目的:基本原理与问题反思 德育目的是学校德育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学习德育理论,就必须明确德育目的的内涵与特点、功能与类型以及德育目的的 制定依据、改革完善的指导思想。这是提高人们对学校德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科学有效地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前提。 本章主要讨论如下问题:学校德育目的的内涵及其与教育目的、德 育目标的辩证关系;德育目的的功能;德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制定 学校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及其改革完善等。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 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 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 成了学校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 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任何 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 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 可能要毁于你手。”①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 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 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① [ 英 ] 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0 页。 1

第一节学校德育目的概论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 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 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 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德育目的是学校一切德育工作和德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要把握德育目的的实质及其实践意义,就必须对其核心问题作出基本的说明。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德育目标 目的性是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自然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说某种矛 盾而主观预设的。” ①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 也必须十分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并在目的的牵导下制定德育计划,厘定培养目标,调控德育过程。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 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从其存在形态上说,教育目的可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前者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结 ①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 页。 2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企业文化进校园——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状况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二、调查对象:

网络资源 三、调查内容: 1.调研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4.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5.校企文化融合对大学生的促进作用要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调查方式: 资料法 五、调查时刻: 2011年x月xx日星期x 六、调查结果: 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治理理论,是一种文化、经济和治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那个概念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往常的企业没有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治理本身确实是一种文化现象,之因此要把它当做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因为当代的企业治理差不多冲破了先前的一切传统治理模式,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显现,只有企业文化那个词汇才能比较确切地反映这种新的治理模式的本质和特点。 企业文化的兴起和研究,反映了企业经营治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进展。标志着企业经营治理从物质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趋势进展。研究企业文化,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精神、风尚道德等等,有助于激发企业进展与变革的内在驱动力,对提升企业经营治理水平具有主动作用。 联想和联想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客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客户获得超出期望的满足。联想人把技术、产品和方案作为服务客户的手段,在全员中树立一种“客户至上”的意识。“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㈡、企业文化在企业进展中的作用:

学校德育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请你列出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并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排序 一、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主要原因)。 我们人为地将学校德育分成了“大”与“小”,或者说是“广义与狭义”,“大德育”,也即“广义的德育”。既将所 有能够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活动都称为德育;“大德育”即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 面的内容。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思考一下,便可发现如果这样理解德育,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会 涉及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们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如果不加分析地将其进行混合,所造成的 结果就是,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这也是德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的根本原因。“小德育”也即“狭义的德育”。 即专门指“道德教育”;如果学校德育是指狭义的道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政 治素养等等问题,如它们使用什么名称,具体教育的层次,这些就会给我们的学校德育的课程设置,理论研究提出新的 问题,当然,如果要科学地认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是必要的。否则,学校德育就只能作为一种工作概念而 不是理论概念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也有人从与西方接轨的角度将德育视为“道德教育”,即西方人用的 MORALEDUCATION。但这很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如此。以上的区分 太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建立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二、缺少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次要问题) 由于我们对学校德育概念理解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学校德育没有一套长期的,稳定的学校德育知识体系。 我们现有的德育教材,内容链接生硬,缺乏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 三、当代学校德育如何面向传统(次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仅就道、德二字而言,我们便不难出,这其中的奥妙,它体现的不是简单与单 纯的记忆与模仿,而是充满着动态与变化的主体自觉与理解。我们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古人的思想,同时也得从今天 的思想去深入理解蕴涵在古代思想家思想中的大智慧。否则,我们一味放弃自身的文化与道德传统,而把改革的路径仅 仅定位在向西方学习的片面道路上,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更会陷入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所以当代学校 德育教育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制定实施德育课程体系。 四、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义缺失(次要问题) 学校中进行了长期不懈与声势浩大的“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收效却甚微。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道德的理解上。在 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逐渐被异化,道德教育同其它各育一样,成为一种知识教育,或者说是一种认知的 教育,并在方法上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化倾向。人们将道德仅视为外在的纲常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而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 生对这些规范的模仿和操练,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浅谈 发表时间:2014-01-21T12:57:51.7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10月总第135期供稿作者:马丽华[导读] 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办学方向、价值观念等。 马丽华甘肃省合作市第三小学747000 摘要:本文试图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为线索,先探讨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进而对校园物质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进行讨论,最终提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导引着校园文化建设。关键词:物质文化建设德育工作推动导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在当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的情形下,如何认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理解学校德育工作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等问题。本文试图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线索,先探讨校园文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进而对校园物质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进行讨论。 一、对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概念的界定和认识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它主要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集中表现是一所学校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学校精神。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办学方向、价值观念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和物质保证,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体现。新时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重视精神文明“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硬件”建设。那什么是校园物质文化呢?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校建筑及其造型、颜色、布局、教学工作的装备设施、校舍的大小、教室的空间安排、花草树木的种植、教职员工的服饰、校旗、校徽、校服等方面,可以将之概括为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学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建设,使之既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关系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德育工作开展具有推动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而这些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德育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引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往往会体现出学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开物质基础空谈德育模式只能是空中楼阁。“它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育人的场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在建设校园时不能为建设而建设,应充分考虑校园建成后对学校德育模式形成的导引作用。要根据自己学校文化的特点,把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这样学生将有机会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从而启发自己的道德认识。 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我国古代的书院就非常重视以自然景观启发学生的心灵,宋代五大书院多设在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 2.德育工作开展同样导引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柏拉图曾经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可见,在希望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求或者说对学校环境做出了一些假想,而对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的想象恰恰正导引着一个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德恩德育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课程化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49。 [2]张晓波论校园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5。 [3]赵小川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3):45-46。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1]1_百.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教职成[2009]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团委、妇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委、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团委、妇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 04〕8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现就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与普通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同步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思考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必然的。本文旨在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比提出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已经明确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高职教育目标的提出已然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贴近社会和企业,为企业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得住”的人才,但教育现状来看,不少高职生不适应这种教育要求。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文化对接已成不是新鲜话题。然而,如何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良性地融合与渗透,促进高职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是当前亟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性。它们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区域内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同构性。两者均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又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均以对人的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具有对接性。高职院校以培养企业需求为导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上来看,两者紧密相联、互为依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提高高职学生竞争能力,企业必须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是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以期达到企业所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人才目标。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 (1)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一种精神、校风和环境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课内外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本质是培养优秀人才,核心功能是培育人。 (2)企业文化的形成载体是企业生存活动,活动主体是全体企业员工,企业文化本质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是管理人,因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员工创造的。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对接性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理论依据。当下高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muc dich chinh):培养能动的道 德主体 魏挺茅(节选)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提出在新时期学校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并就为什么要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和如何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学校贯彻落实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德育、能动的道德主体、实践路径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更是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地位。 一、对学校传统德育低效的反思 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传统德育的确曾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的道德品性日渐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再加上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各种社会客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传统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挑战,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以教育者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倾向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刻板说教,而无视受教育者道德学习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忽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遵守道德要求,而不知道德规范的真正价值意义;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能相互转化;在遭遇复杂社会现象需要做出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养成“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些足以说明在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没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构主体的健康人格。 2、过分强调德育作用的外塑性 传统德育割裂了内外因的辨证关系,不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往往把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参照物和刺激物,或者强调学生通过机械的对照、模仿、矫正、遵循来外塑行为;或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