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

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

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认识到括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在之ー,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据量、称量等测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于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

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

以吗?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谁轻谁重

干预物体的重量

掂量物体的重量

称量物体的重量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ー。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4.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5.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一木块和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

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東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斑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ー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的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乒乓球

木块

螺母

橡皮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晣、有序地认识物体。

3.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硏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斑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诖展示,不便于交流。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聊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记录单。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特征分类标准细化标准

(完整)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一年级下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下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三.内容分析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内容非常浅显,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等三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

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动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观察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通过对周围物体的观察与分析,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走进校园观察常见动物,发展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用多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 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够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得出结论,并简单的与同学交流探究结果。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

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案完整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Array小学一 年级科 学 1. 《我们 知道的 植物》 第一课 时 教学目 标:科 学概念 目标 1. 识别植 物,能 简单描 述植物 的特 征。 科学探 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绿色、有叶子、能生长、开会、结果 有生命、需要水、阳光…… 水培土培 2.《观察一棵植物》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共12课,但是却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3. 地球的构造,有岩石、不同的土壤等,并通过学生玩泥巴,让学生对地球的岩石及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 4. 让学生认识水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单一物质 5. 学生用自己的多种感官认识水的不同特性。 6.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7.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生存。 8. 水中可以溶解一些物质,比如说盐、糖等。 9.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0.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11.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12.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13.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4. 人们为了使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时间2018年月日 1 教师: 2 科类:科学 3 年级:1年级 4 5 6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7 1、发现物体的特征 8 9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0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11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12 【科学探究目标】 13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14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 15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6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17 要。 18 【教学重点】 19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20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21 【器材准备】 22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23 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24 【三分钟教育】 25 26 27 【教学过程】 28 一、聚焦 29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30 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 31 32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3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 34 35 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6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37 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38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39 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包括两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

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3.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对科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4.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自经动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要求学生只要做试验就要做记录,引导学生如何做试验记录,培养学生做记录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 2.采用类似情境式和实验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一年级学生会降低难度,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3. 加强自身素养、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的心理; 4. 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提供有结构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能力并用于探究活动; 5. 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年级一学科科学教师 单元课名空气总序号 1 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学重点能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不会湿的纸团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只空的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红有没有东西 生:杯子中没有东西,是空的 教师在杯子内的底部塞上纸团,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在这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下纸团能不能湿。 教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纸团没有湿。 教师: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二、活动过程 (一)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周围哪里还有空气呢? 生:教室里、嘴里、被子里、书橱里、书包里、衣服里等 教师:既然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么哪些现象能说明我们周围有空气存在呢?

生:树叶、衣服、旗子随风飘动、风吹到脸上,脸能感觉到凉凉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能证明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的方法。谁有简单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上下抖动装空气等。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操作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发现,明确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存在。 在学生交流过重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用手在脸旁扇一扇,用塑料袋装空气等在教室内外很多地方能够实现;让学生明白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二)找一找物体中存在的空气 教师:刚才我们感受到周围到处有空气。那么,我们周围的物体里有没有空气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检验一下小游戏:找一找物体里存在的空气实验材料:塑料盆、矿泉水瓶、玻璃杯、石头、土块、粉笔、海绵、砖头、木块等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交流找空气的方法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同学之间要相互配合进行试验,完成下表 学生汇报找空气的情况,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找空气知道了我们周围的物体里也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的衣服里也有空气,你们能想办法检验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吗? 学生讨论,交流检验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衣服充满空气时的大小,用力挤压衣服,把衣服里的空气尽量挤出来。对比衣服压缩前后体积的变化来分析衣服里空气的多少四、活动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学好科学教师提出课下思考问题:水中有空气吗?哪些现象能说明水中有空气?你们能找到

最新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3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篇二】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简析:本册教科书与青岛版小学教科书相比.特点更加鲜明.时代性更加突出.本册教材的编写修订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基本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探究技能的培养.结合活动进行概括.本册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轴线进行整体构建.将“探究技能”、“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设置了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教材还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解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1.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整体构建教科书内容.2.以模块化结构建构各课教学活动.每课的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为本课活动搜集和准备材料.课上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同时还能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3.以融合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为评价依据.设置单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4.模块化设置“技术与工程”单元.在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5.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德育一体化精神.加强法治教育.增加《法治在线》栏目.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去初步描述信息.当发现事实与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 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2.用多种感观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 象表出探究的兴趣. 6.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7.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8.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全册)

1、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学生体会到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A4纸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下雨热气球火车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 《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o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0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教科版最新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最新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 1.发现物体的特征 2.谁轻谁重 3.认识物体的形状 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 3.观察一种动物 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 6.给动物分类2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 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三、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①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可以被我们观察和描述。②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他们进行分类。③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④植物会生长和死亡。⑤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①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②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⑤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科学态度目标①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②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③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④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 教师: 科类:科学 年级:1年级 课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 要。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 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 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三分钟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设计意图: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 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 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 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二、观察物体(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 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 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 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 录单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 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 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 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 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 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1)教师 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然后填写在记录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 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