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14055中国利率市场化模式选择及前景分析100分答案

C14055中国利率市场化模式选择及前景分析100分答案

C14055中国利率市场化模式选择及前景分析100分答案
C14055中国利率市场化模式选择及前景分析100分答案

中国利率市场化模式选择及前景分析C14055100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金融体系存在诸多重大缺陷,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 金字塔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使得资本市场缺乏活力。

B. 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C. 金融监管框架面临调整,分业监管的框架与混业经营的市场现实不匹配。

D. 国有大型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占比过高,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

2. 下列关于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效果的比较,不正

确的是: ( )

A. 公开市场操作比利率走廊模式更加高效,同时也具有更强的伸缩性。

B. 利率走廊模式的操作成本更低。

C. 公开市场操作是基础的货币管理工具,也是辅助性的流动性调节工具。

D. 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可以进行扭曲操作,而利率走廊模式则不具备这样的效果。

3. 下列关于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和利率走廊模式成本与目标的比较

中,不正确的是:

A. 从操作成本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具有极大的操作成本,同时会对货币供给造成较大影响。

B. 从操作目标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目标,而利率走廊模式以长期国债利率

为目标。

C. 与利率走廊模式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充当扭曲操作工具以及释放与经

济增长需求相匹配的基础货币。

D. 从操作目标来看,公开市场操作模式与利率走廊模式都是以同业拆借利率为操作目标。

4. 我国金字塔式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完备,在下

列产品中,风险和收益与其他三项不在同一层次的产品是:( )

A. 债券型基金

B. AAA级企业债

C. 活期备用金

D. 无风险固定收益国债

二、多项选择题

5. 2013年初,央行创设了哪两种工具,用于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相互配合、增强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A. 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

B. 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C. 社会融资规模

D. 常备借贷便利(SLF)

6. 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阻碍有哪些?

A. 国企和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可能造成资金黑洞,导致利率市场化失败。

B. 资金市场分割使得资本成本上升,企业融资渠道受限。

C. 房地产行业的资产泡沫会危害利率市场化进程和国民经济。

D. 市场风险定价机制不健全将导致我国金融风险系统性上行。

7. 我国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

A. 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着货币政策权与监管权的博弈,若不能妥当解决二者之间的冲突,则利率

市场化将难以取得成功。

B. 如果我国发生无法预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则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

C. 如不能较好管控热钱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则利率市场化很难以较低成本顺利进行。

D.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人民币汇率震荡,引发我国贸易摩擦。

三、判断题

8. 央行SLF的“按需供给”原则意味着SLF利率将成为资金利率

下限,与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等操作利率一起构成货币市场利率的运

行区间。

正确

错误

9.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各国会根据不同的条件而选取相

应的模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期阶段应当选择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开

市场操作模式,在后期阶段应当选择以欧洲为代表的利率走廊模式。

正确

错误

1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体制的弊病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资本市场分业经营、分割监管的格局矛盾突出,体制性的监管套利盛行。

正确

错误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现代化的模式和中国路径的选择

目录 总序 序 导言 一、现代化:全球性运动与中国的探索(一)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 二、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 (一)冲破藩篱: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潮头的涌动 (三)回潮还是前行: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国现代化的新蓝图 (一)伟大的征程:现代化建设构想的提出(二)新的坐标: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三)“四位一体”: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 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经济成就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二)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历史轨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探索 (四)走通“科学发展”之路 五、政治发展的制度化神髓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取向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逻辑 (四)民主政治:执政党的关键抉择

六、文化自觉:现代化的时代呼唤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现代化:世俗化及其边界 (三)多元力量交互作用下的文化发展 (四)铸造软实力: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七、社会空间的成长 (一)市场化改革与多元化社会的发育 (二)社会空间的多维面向 (三)“和谐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四)社会空间转型的现代化逻辑 八、国际战略的大智慧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韬光养晦:对外政策的大战略 (三)和平发展的中华复兴之路 九、渐进主义的改革之路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之谜 (二)渐进主义的政策理念 (三)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道路与选择 十、新地平线: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通往现代化之路:世界的经验与模式(二)无形的力量:现代化的模式塑造 (三)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后记 ·收起全部<<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做出简要的论述,然后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与进程,之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问题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

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 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模式的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模式的发展2010年6月23日,我们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园和科文中心。在此期间我们所领略的只是工业园区的一隅,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他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吨、耗能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3,创新能力日益增强;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发展是中国模式运行的一个缩影,自1979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已经整整30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整整60年;自1919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主义者走上中国历史舞台,已经整整90年,这90年可划分为三个30年。在我们回

眸这三个30年时,最好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好的背景是世界的现代化历史。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自主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开始不断地反对本国的伟大历史传统和众多的外国列强,借用毛泽东爱用的一个词,即是‘反潮流’”。在他看来,“反潮流”的过程就是中国历史创造的过程。“反潮流”与历史创造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他将中国20世纪历史运动的“反潮流”性质及其历史创造性质界定在四个方面,一是打破本国的历史和传统模式,创造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王朝帝国体制的新国家;二是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三是反发展中国家采用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谋求发展和现代化的模式,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现代化模式;四是反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创造一个混合型的经济模式。(白瑞琪:《反潮流的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绪论)这四个方面从纵向上看构成中国“反潮流”的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因此,“反潮流”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运动主线。在20世纪,中国是少数几个选择自己独特道路从而真正创造自己历史的国家。如果说20世纪上半期中国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那么,20世纪下半期中国则选择和决定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中国确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历史发展道路、历史发展模式与历史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决定,构成20世纪中国历史创造的主线。中国从进入20世纪的一开始,就面临着国外模式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双重作用,面临着选择自己独特道路,创造自己历史的使命。最终开创中国历史新局面的任务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时期,现代化是欧洲中心论和文化传播主义的代名词。此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大趋势。目前中国大部分存贷款利率,依然由中央银行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所以存贷款利率成为改革的最后“堡垒”。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在政策层面也被多次提到议事日程。一国金融系统的法律体系与制度变迁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构建起基本的金融系统框架之后,金融体系内部的制度结构相互关联与衔接十分密切,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往往不是形式上简单的取消管制和开放市场竞争,而是推动完善金融制度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制定适合市场竞争的配套制度与适合现有制度的市场运行规则,并维护制度的渐进性与稳定性。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监管效率瓶颈制约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使得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为了尽快发挥利率改革的正向作用,需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和绩效,分析典型的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与教训,在此基础上,研究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与评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率市场化绩效、风险、利率市场化次序以及利率市场化方式与路径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尚未构建系统的利率市场化制度理论框架,尚未建立制度数量指标进行有效的数理分析,等等。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二元金融结构。新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对于存在二元金融结构的国家,应该考虑到非正式市场的存在及其在经济中的传导作用。利率市场化需要基础理论支撑,还需要配套制度条件,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安全网等。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不完善与产权不够明晰,各方利益主体对利率市场化制度需求明显不足,因此,我国宜在产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彻底放开利率使其逐步市场化。 三、制度质量与利率市场化制度质量包括制度有效性和制度稳定性二维衡量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

期 末 作 业 姓名张云天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号2013232025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摘要:在当代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尝试,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做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特色 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现代化”这个词是20实际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新名词。虽然,“现代化”概念及相关理论引入我国较晚,但它所概括的历史过程很早便被我国人民所熟知。早在“五四”运动时代,我国报刊上就已经经常谈论到“西化”与“欧化”,这里指的就是现代化。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原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现代化”概念的雏形很早就已经形成,但其相关理论和研究发展较晚,主要实在二战后形成的。1960年在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赫尔首次提出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历史的架构,自此“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1】 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为核心的,它坚持一种单一的线性历史发展观,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着单一的现代性模式(西方社会)发生渐进变化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在《社会:进步与比较的观点》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指出现代现代社会只有一个体系,那就是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并把美国安排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层,吹嘘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得到了发展和补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被动摇了,现代化理论的重点由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以现实情况为依托,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成为了理论潮流。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1.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现代化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水平较低,长期处于徘徊甚至停滞状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中国现代化进入了起步阶段。但是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使中国的现代化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现代化道路步履维艰,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起步较早,通过“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地的侵略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因此西方的现代化是一种内在的自发形成的现代化。它的现代化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并且走出了一条成功地现代化道路,即即以工业化带动国家全面现代化,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再带动农村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的被迫接受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近代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被掠夺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阻碍原始资本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腐朽的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国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国 自1993年以来在中国确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这些年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 怎么样的?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回顾一下中国这些年来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吧。 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 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 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 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 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 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 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 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 政储蓄协议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 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与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开拓进取,不懈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以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作了精辟的论述,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 一、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十六大报告指出,13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适应跨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九十年代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会议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在党的十五大上,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被明确强调为大会的主题和任务。2002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除进一步重申“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外,进一步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p.15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更加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明晰了小康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具有了更为丰满的内容。 1.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全面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就是要追求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思想,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内容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江泽民还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2](p.2080)。 第一,中国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其中心和基础是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3](p. 15)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经济建设”。经济现代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基础的基础;二是工业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主导;三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关键;四是国防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坚强保障。 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概括地说,就是“富强”二字。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总量的增长与扩大。(2)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3)追求尽可能优化的经济结构。(4)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第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难点、对策

目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1)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1)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2)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2)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3) (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3)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3) (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4) (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4) 参考文献 (4)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