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

目录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

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

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

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

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

第十讲挑战与机遇

第一讲导论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的精神。

上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具有现代价值。从哲学自变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点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点理的学和就是绝对真理。(p.6 —p.7)

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表层,另一个层面是深层。文化的表层价值

具有普及性,易于认知和运用;文化的深层价值,则必须经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提示和阐发。探索文化的现代价值,不能只限于观念文化,而应该涵盖其各个结构层次的内容。(p.7)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是怎样的?

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哪几方面主要内容?(p.2 —p.6)

第二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炎黄二帝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另一个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炎黄部落与中原各部落的冲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p.9—p.11)

二、北粟南稻的农业

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主要以粟为主要种植谷物,可称为种粟农业。从时间上分析,中国史前期出土粟的最早遗址,是距今7000 年以上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粟的种植最早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诸民部落是粟类谷物发发明者和推广者。中国是世界粟类谷物的原产地。(p.14 —p.15)

三、古陶神玉的世界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则以五器最为发达。(p.19 —p.20)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p.23 —p. )

四、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

文字是炎黄历史时代的产物。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文学产生的直接渊源之一,是炎黄时期出现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有一定的意义和相对固定的形状,但没有读音,是文字的前驱。

文字诞生的最切实的证据,来自龙山文化晚期的山东邹平丁公村发现的陶器刻文,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比殷墟甲骨文的时代要早800多年。

文字的出现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了文权、神权、政权三位一体结合发展的中国文明时代的历史特点。(p.25 —p.31)

五、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同步诞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龙成为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

龙的起源:1.考古学的证据:河南澲阳西水坡的蚌壳摆砌龙,年代距今6000年以前,属于仰韶文化;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年代距今5000多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2.文献结合考古材料研究的成果:龙是以多种动物特征揉合,经先民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民族部落的标志。随着民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龙成了史前先民共同崇拜的对象,最终形成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思考题

1.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终炎黄二民的主要功绩是什么?(p.9 —p.10)

2.全世界稻粟的最早原产地是什么国家?有何意义?(p.14 —p.16)

3.文字发明的文化意义。(p.29 —p.31)

4.古陶古玉文化的地域分布(p.19)

5.龙的形象何以是中国文化的象征?(p.86)

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

一、天人之学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际”就是关系;“究”就是探究。天人之学就是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阐明“天”的性质及人的其间的地位和作用的学问。

天人之学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作有意志的至上之神呢?还是把“天”看作是无意志、无目的大自然。如果是前者,那人对“天”就只有服从和膜拜;如果是后者,则人应应当努力认知自然及其变化法则,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作为人在自然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中国文化对于“天”的认识始于夏、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认识看法也有不同。比较重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p.38 —p.39)

2.“天道自然”的观点。(p.39 —p.41)

3.“天人相分”的观点。(p.41 —p.42)

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p.42 —p.44)

二、交易之学

变易之学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另一重要课题。

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就是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学问。

不变的观点是伴随着天命论而产生的,但在商、周之变事物(自然和人事)会变化的思想就产生了,到了春秋战国,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一批讲述变易之学的重要著作,如《尚书》、《周易》、《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和《墨了》等。中国的变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尚书》提出“天命”可以转移,政权可易更迭的言论。《周易》以八卦象征自然,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在矛盾的方论。《周易》以八卦象征的自然,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在矛盾中不断变化着,提出了吉凶、大小、否泰、生死等对立的范畴,已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萌芽。以此为端绪,形成了变易之学的重要观点:

三、会通之学

中国古代哲学十分强调各种观点的“会通”。融汇与贯通,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

会通之学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能相互取长补短,和而不同。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中国并且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讲学”风气,这些都是此一基本特点的好例。

会通之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汇吸收各万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p.55 —p.57)

中国哲学的会通之学、天人之学和变易之学,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部分和鲜明特色,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中国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会通之学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外来文化。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中国哲学对于外国传来的佛教和其它宗教思想的回应与吸收。

思考题:

1.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什么意思?(p.37)

2.“天道自然”的创始人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p.40)

3.如何理解“变易”之学?(p.46 —p.50)

4.为什么说融会贯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p.52 —p.57)

第四讲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一、传统美德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规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研究社会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仁”,也即做人的道理。具体地说,仁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子、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为着在社会生活中贯彻实行“仁”孔子提出了五种主要的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所以“仁”也是这些德目的总和,是人的价值标准。此一价值标准,孔子有时又称之为“道”,并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阐明人是主体,人有认识和弘扬真理的能力。

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生死观,逐渐熔铸国民的共同信念,成为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p.61)

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操作与气节。(p.61 —p.62)

多民族的文化间的移风易俗、交流融汇。(p.62)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型的文化,伦理道德精神渗透于中国史学、文学和一切人文文化之中。

二、中国史学的人文特色

中国有连绵不断的历史,历史文字记载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近来中断过。中国史书中渗透着如何做人和如何治国的道德教化,形成了中国史学的人文精神特色。

道德教化的历史意识,导致中国古代史学兴旺发达。

中国史管设立很早,分工很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以史为鉴的观念,这一观念,自始自终贯穿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

中国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战国至两汉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定型期。(p.64)

2.魏晋南北朝至明末,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黄金时代(p.64 —p.65)

3.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是我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转化时期(p.64)

中国古代史学是文化和学术的百科全书,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其反映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是非常突出的。

中国史学体例最有影响的是纪传体和编年体,分别可以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p.71 —p.73)

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道德人文精神,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以古典诗歌的创作为例,来观察和认识。

古典诗歌的比较关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而这些正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人文道德精神。

古典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就是诗心。(p.174 —p.177)诗人作诗,所精心安排作为诗句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固然是诗眼;但诗人摄物成象、慧眼识美,能铸情感为意象,通过诗歌创作呈美学理想的共鸣点于目前,就更需要具备一双诗人独具的“诗眼”。(p.77 —p.79)。

诗歌的创作自始至终离不开感情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感情在诗歌创作中更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是诗情。诗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烈、真诚、具有典型性和个性化。(p.79 —p.83)

诗歌的创作必须有写作的才能,就是要具有诗才。诗才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二是驾驭语言创作的能力。(p.83 —p.85)

思考题:(p.59)

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伦理道德的核观念“仁”?

2.如何理解中国史学以史为鉴的特点?

3.请以“诗心”为例,试说中国古典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p.44 —p.77)

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古代中国各类宗教数目繁多,其中流传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的古代宗教,就是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佛教创建于印度,以“四大”(地、水、火、风)为空,以人生为苦,以追求精神解脱为最高目标,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邀来的印度僧人,在洛阳修建了的马寺,这是中国正式建佛寺之始。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1.历时最久。

从两汉之际,直至宋元清,2000年间从未间断。著名的代表人物: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鉴。(p.92—p.94)

2.影响最深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亚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p.94 —p.98)3.化得最好

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是指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的融合。佛学的中国化,就是佛学的儒学化的过程,这个从形式到内容的佛儒一体化的过程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此一佛教中国化成熟的6标志,就是以儒学的“人学”把外来佛教从重视佛的印度佛教化而成的重视人的中国佛教。(p.98 —p.101)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规律显示,外来文化必须适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就不能立足于中国,另一方面,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必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事,而是可以成为去无蕪存精,长是发展的动力。

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道教主张人经过修炼可以“羽化”成仙。“道教”之名始见于东汉的《老子想尔注》一书。

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同,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兼容并蓄文化体系的历程,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中国文化“会通之学”的一个典型形态。

道教的主要文化渊源有三个:一是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同时,道教在起源和发展中,又揉合了其它的许多文化要素,堪尔秦汉前后不同宗教和不同学派的结合体。(p.102 —p.105)

道教文化结构,包括了许多门类,如道教思想,道教建筑、医学、音乐、美术和文学等。(p.105 —p.111)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下了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及至近代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教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贡献。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的巨在影响。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系十分密切。(p.111 —p.112)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p.113 —p.114)

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作为宗教的佛教和道教,其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颠倒的认识,但其中关于自然与人生的论述,却存在着合理的因素,同时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意识也渗透到各个文化的结构和层面。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和道教,也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

思考题:

1.佛教源于何地?何时传入中国?

2.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如何?(p.91 —p.99)

3.道教与中国文化中科技文化关系怎样?举例说明。(p.112 —p.113)

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

一、玉器的文化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器破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最好,上升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时尚,发挥了其它艺术品不可取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必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玉器的艺术,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p.115 —p.118)

二、铜镜的文化价值

中国铜镜,最早发现于齐家文化遗址,历经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铜镜一直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是比较落世俗化的物品。但古人从铜镜引申出哲理,从以镜为鉴,引申出以人为鉴等道理,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廉洁政治和高尚人格的强烈原望。(p.121)铜镜在海外广泛传播,在文化交流中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p.121 —p.122)

古代铜镜的高度艺术价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p.119 —p.121)

三、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金银器是指用金、银制作的器物、饰件等,质材贵重,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金银器反映出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1.崇拜与信仰。(p.123 —p.124)

2.等级观念。(p.124)

3.民风民俗。(p.124)

古代金银器的艺术水平和特色。(p.122 —p.123)

四、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青铜,又称吉金或金,是红铜与锡的合金,色青灰。

殷商、西周时期因具有高度发达的青铜器,被称为“青铜时代”。殷商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是礼制观念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125 —p.127)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纹饰、造型、铭文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后世的雕刻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127 —P.128)

陶瓷器的人文精神

陶器是后代人们使用最普遍的生活用具,新石器时期已有成熟的陶器发同,距今9100—8900年左右。早期的陶器纹饰,反映自然的同时,又增加了人的主体成份,开始萌发出“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朦胧认识这就是人文文化的开端。中国早期陶器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品,彩陶、里陶堪为代表。(p.128 —p.129)资器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原意即瓷器。瓷器以期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着中国悠久的文明,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瓷器是中国的“名片”。

最高的原始青瓷发现于4000年前的山西下冯遗址。成熟的瓷器则产生于东汉末。中国古代瓷器,在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南青北的”的不同风格,产生于汝、官、哥、均定五大名窰,及元明清景德镇的青花等名瓷产地和精美的瓷器艺术品。(p.131 —p.132)

瓷器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

五、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建立在汉文字这种特殊符号基础上的艺术。伴随着文字从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草、草书的演进,人们为了审美的需要就创造出了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不同于文字仅只有单纯的社会功能,而是一处不仅具有社交功能,同时必可以表达书法家思想,修养爱好、情感等审美超向的世术符号。书法本身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与观念谇并行不悖的有形文化,是表达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

书法艺术的两项基本要求和三个要素。(p.161 —p.162)

历代书法艺术精品。(p.164 —p.174)

国画与传统文化

中国绘画、简称国画,是具有修久和优良传统的造型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立体系。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绫上作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画料。技法上分为工笔、写意两大类。在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形式。传统的国画艺术还包抱了独特的装裱工艺。

国画的民族形式和艺术特色。(p.175 —p.177)

国画艺术精品。(p.177 —p.185)

思考题

1.中国玉器文化中的道德意识。(p.116)

2.中国铜镜文化的以人为鉴的人生哲理。(p.121)

3.青铜器是礼制观念的标志。(p.127)

4.为什么说瓷器是中国的“名片”?(p.132 —p.133)

5.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是什么?(p.162)

6.国画的艺术特征中心的美学法则是什么?(p.175)

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烹饪、菜系、药膳、食俗等方面的内容。中国饮食文化,声誉卓著,享有“食在中国”的美誉。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饮食文化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牧产品日愈丰富,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源。(p.212 —p.215)

中国饮食文化的结构。(p.216 —p.217)

中国饮文化的结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发明的文化优秀成果。

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人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烹饪风格和菜系。(p.220 —p.222)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p.222)

二、中国医药与养生文化

1.中国医学的分科和理论及药物学的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修久而久之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厦祖先为了生存和健康,在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展起中医药学和养生学。中国医药学和养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化,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的探索,不断地进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医学的分科(p.186)

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p.186 —p.187)

中国医药和养生学的理论体系(p.187 —p.189)

中医学各科的理论(p.189 — p.191)

中国医学的瑰——针炙学理论(p.191 —p.192)

中国的药物学(p.192—p.193)

2.中国学派与中医养生学派

北宋以后,医学界流行按证索方,不求病因病机的不良风气,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理论研究,反对拘泥于“局方”的风气,主张临床治病必须强调疾病的具体病因、病理的分析研究。由于地域、气候、民族、习俗、职业和经历的差异,具体医疗实践中治疗实践中治疗疾病病种的不同,使得医学和养生学的理论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空前地活跃了当时的医学界。(P.193 —P.195)中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博取儒佛道诸家之长,并把养生方法纳入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渐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中国养生学理可分为二个阶段。(p.195 —p.199)

3.中国医学的文化特点

中国医药和养生学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准则。这些准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文化特点。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p.199 —p.200)

(2)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p.200)

(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p.200)

(4)阴阳调整的平衡观。(p.201)

(5)动静结合的恒动观。(p.201)

思考题: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p.210)

2.简述中国医学救死扶伤精神的内容。(p.199—p.200)

3.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哪一部?颁行于什么朝代?(p.192)

4.《本草纲目》是何人所著?(p.193)

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

一、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古建筑的发展,一直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以建筑的形态反映着文化的演变。

首先,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P224)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P224)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合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P225 – P226)最后,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P226 – P227)

二、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1、宫殿与城市建筑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类型

中国最早的宫殿,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宫殿遗址。它所採用的前殿后寢和沿南北向纵深对称布局的模式,一直为后来历代宫殿所采用。

早期的都城是在宫殿的基础上扩展而来。西周都城丰镐(今西安市西)和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布局,体现了“礼”的要求和观念。这种周王城式的布局模式一直影响着以后历代都城的规划和营建。

中国历代的宫殿与都城。(P227 – P233)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中国自古以后就有崇高自然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推崇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不断发展,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发展与成就。(P233 – P236)

3、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有影响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佛教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最能看出传统文化汲取融合外来文化的会通精神。而道教及伊斯兰教的建筑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P236 – P239)

4、中国古代民居建筑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居住点,在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方面是有很大差别的。民居建筑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最能体现这种差异,表现为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和形态。

中国各族人民风格纷呈的民居建筑。(P239 – P242)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蕴含的伦理观念。(P224)

2、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P234)

3、中国古代民居风格差异、形态多样的原因。(P239)

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

一、中国古代学校的源流和特点

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必正是有了教育,有了育才的学校,才使得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得以传播、弘扬、发展和创新。

与中国文化久远的历史相应,中国古代的学校产生很早,先后出现了官学和私学两种办学的形式。在历史发展中,这两种基本办学形式,彼此消长,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长期的育才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独特风格。

1、原始社会与学校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中,为了使年轻一代更好生存下去,长辈会把如何制造生产工具和如何获取食物,及如何保存火种等知识和技能传授晚辈,这可以说就是最初的形式的教育活动。但此时没有正式的教育机构出现。只有人类文明和语言文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知识和经验的传承能为社会发展的必要时,才可能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P134 – P135)

2、奴隶社会与官学盛衰

距今4000多年的夏朝,据文献记载,已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校”。商朝的教育机构,则称为“序”,“校”,“庠”之外,也称为“学”。甲骨文中有“大学”二字,说明了殷商时期不仅出现了正式的学校,同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西周时期则进一步发展为官学,有了初步的,包括教学、考核等内容的教育管理制度。西周官学的兴盛,一直持续到西周末期,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官学才走向衰微。但私家讲学却继之在春秋中后期崛起,并很快繁荣起来。(P135—P138)

3、大一统封建社会与多样化的学校网络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源远流长的官学系统,和丰富多彩的私人办学基本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其中,尤其是私家书院形式的教育系统,更具有中国传统教育风貌的特色。

封建社会的官学教育。(P138—P142)

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P142—P146)

中国独特的教育机构—书院。(P146—P149)

二、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可以称为伦理本位的教育思想。这种伦理本位的教育思想,以经学为官学、私学的基本课程,以经世改用和通过内心的自我修持成为仁人君子为培养目标。(P149—P152) 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实施教育方针,以成功的培养能够经世致用仁人君子,为国家效力。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在数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1) 尊师爱生师生彼此的爱敬均源自传统教育文化蕴含的“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2) 启发诱导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心智的教育方法。

(3) 因材施教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4) 循序渐进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应充分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提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5) 学思结合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学习中思想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而不思想就会陷入迷惘,只思想而不学习,就会流于虚幻。

(6) 由博返约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坚实广博的基础和精深的专学是同等重要。

(7) 身体力行中国传统教育把知和行的关系认识得很清楚,强调学以致用。

(8) 教学相长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与学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智慧活动,提倡学生不要墨守,而要超越前贤,不断创新。(P153—P160)

思考题:

1、中国古代早期的教育机构叫做什么? (P136—P137)

2、什么是官学教育? (P138—P139)

3、中国古代的私学有何特点? (P142—P144)

4、中国独特的书院教育有何特色? (P147—P149)

5、简述学与思的关系。 (P156)

第十讲挑战与机遇

一、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鸦片战争爆发在两个时代的交汇点上,闭关自守的中国,遭遇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在文化领域内,千百年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必遭遇到西方文化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时候,一些有良知的进步学者,开始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下,中国传统文化应对的良策。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中国知识界觉醒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危机,必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省、自强和创新发展的机遇。(P243—P244)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P244—P249)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省

近现代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过的历史变迁,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巨变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自然引起了知识界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变?要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提用应对的良策。

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处认识。(P249—P254)

三、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成就和价值

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有力的挑战中,近代知识界通过反省和思考,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辛勤努力,使得近代文化在各个专门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生成,新的研究方法不断产生。学者们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陆续建立了若干门新学科。传统文化在近代,不仅得到很好地继承发扬,更通过严峻地审视和批判,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P249—P259)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所取得的成就,自然不只以上所说的这些。不过,这些成就也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近代开放的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甚至融合,不仅无可避免,而且十分必要。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外部文化的关系,就不会影响自身的独立发展,反而会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机遇。(P260—P263)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

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她之所以有悠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她具有开放的质性和特色。这种开放,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境内各个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创造。另一方面则表现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的文化。(P273—P274)

展望21世纪,会想到人口、污染、现代病等等。解决这些世纪难题,有待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不过,当“现代化“为人类带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现代病“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特别注意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优质成份,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就有可能在世界上产生良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解决那些世纪难题作出贡献。(P274)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21世纪,我们还需要从事现代化建设,继续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点,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国家的长处,充实和发展中国自身优秀的文化,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应对新的挑战。

思考题:

1、举例说明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P243—P249)

2、“全盘西化论“为什么不适合中国?(P254)

3、举例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成就。(P255— P259)

4、展望未来,中国文化精神中有哪些能对解决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世纪难题作出贡献?(P274)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2014.10)真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2014年10月自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 1. 百家争鸣中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 A.邓析 B.邹衍 C.惠施 D.墨瞿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重要几家的代表人物;各家思想特征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统计 刷题次数 : 1530 错误率 : 60% 2.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士大夫阶层的养成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变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两汉时期。统计 刷题次数 : 2295 错误率 : 51% 3.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B.玄学 C.般若学 D.涅槃学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玄学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 统计 刷题次数 : 2037 错误率 : 51% 4. 两税法得名因为征税在()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名称 两税法的作用 难易程度 简单 讲解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统计 刷题次数 : 1683 错误率 : 42% 5. 中唐以后兴旺起来的白话小说之祖是()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读了中国文化概论后,身为建筑学的学生,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还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让我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该书讲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中国地理环境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经济制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古典书籍以及其文化内涵。总体来说,该书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但到最后有所收获,证明我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中国文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并非是亘古不变的,其中,在某些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剧变。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各个思想与文化也是不同的,而各个文化的背景,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总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到共和国时期。在这些不同的时期中,文化不断的发展,消退,融合,也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一种反应。 夏商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时期,也是科技的起点。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奠基和基础,也即是夏朝是商朝文化的前提存在;而商朝是夏朝文化的发展与升华。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大量使用青铜器,史称为“青铜时代”,农业与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文化上,夏商时期注重对鬼神的崇拜,国家的政治行为与国王的行为,都需要向鬼神祭祀,故而该时期的文化被称为“神本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浪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因为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再加上礼崩乐坏,宗法制度被破坏,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当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与发展。其中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百家之中,最为出名的是这六家: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最后让以法家为优的秦朝灭了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在秦朝,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决定实行“大一统”这一措施。他统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自考必过中国文化概论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 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 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 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 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 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 现,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 期、某一国家(民族或 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 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 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 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 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 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 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 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 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 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 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 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 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 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 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 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 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 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 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 立诸侯国家,史称封 建,所形成的社会制 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贵族刘 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 虏晋朝皇帝,西晋灭 亡,史称“永嘉之乱”。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 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 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 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 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 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 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 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 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 佛教、道教、穆斯林、 景教、阴阳先生、萨满 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 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 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 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 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 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 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 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 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 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 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 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 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 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 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 趋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 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 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 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 给诸侯,诸侯将所得的 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 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 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 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 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 律,《春秋》经义不但成 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 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 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 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 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 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 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 地、人、社会看做密切 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 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 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 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 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 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 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 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 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 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 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 本义是“错画”,也 就是花纹。②引申为 后天形成的品德、修 养。③在政治领域 里,引申为“文治教 化”。④天文指的是 自然现象和规律,人 文指的是社会现象 和规律。“化”的本 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 的分野作为立论的 依据。狭义的文化又 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 文化、华夏文化、炎 黄文化,它属于国别 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 性、区域性、历史性、 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 两个层次:上层文化 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 层文化是以文字典 籍为媒体的,而底层 文化主要靠口头传 承。 7.文化是一个历史概 念。 8.中国传统文化,指的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 头、中国境内各民族 共同创造的、长期历 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 性、延续性、普遍性、 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 于中国国别文化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课程,是中国传统 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11.教材对文化分科采 用四分法: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 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语言文字文化。 12.中国境内,地势西高 东低,地形呈阶梯状 分布。地势最高的是 青藏高原,号称“世 界屋脊”。 13.陕西关中地区是四 塞之地,黄河在它的 西、北、东三面环绕, 南面是秦岭山脉,西 北有六盘山、贺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