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校本课程的差异

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校本课程的差异

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校本课程的差异
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校本课程的差异

江苏省与青海省的校本课程的差异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课程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文化、价值观统一和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体现,课程计划质量易于控制和掌握,开发课程时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而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果把国家课程比作是一株大树的话,那么因地制宜的校本课程则是这株大树伸出的千千万万条即将结满硕果的分支,定然会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整个课程体系发展的更为丰富多彩。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本,有学校的全体教师共开发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所用。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校本课程与学校自身的环境相适应;校本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自由化的课程,以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为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其理念是: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设计者,每一间教师都是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是教育改革中心。

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涵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实施的是国家统一编制的课程,课程的开发是自上而下的,缺乏个性和差异性,学校也没有自主编制课程的权利,缺乏校本课程,没有办学特色。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真正在学校中树立“给予资源的教和学”这样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能够扩展视野,在新资源的学习和教学中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学校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它也是最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当前学校发展战略选择。任何学校办学特色都需要一定特色课程支撑的,才能实现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下面就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和青海省西宁四中的校本课程的实力,来研究两省教本课程的不同之处。

<1>.江苏省苏州中学

苏州中学校本课程从设置到开发便具有了一系列的鲜明特点,归纳起来可为四点,即:弥补性、地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根据江苏省有关高中新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为了实现“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苏州中校本课程,体现高中新课程试验的基本要求,推进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校史系列

从1035年到2005年,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已有千年历史的名校。公元1035年北宋名相范仲淹捐出自家南园宅地兴办学府,胡瑗为第一任长教。从此,苏州中学开始了“府学千年”的历史。1713年在府学尊经阁后创设了专门培养研究性高级人才的紫阳书院。1904年建立专门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江苏省两级师范学堂,开启了苏州中学“新学百年”的历史。1927年,由当时的第一师范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高中部及高中补习科、第二中学三校合并,组建了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在八年抗战中,一批苏中学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更多的进步学生投身革命事业,奔赴各个游击区和解放区,涌现了一大批的英雄烈士。在国家为难的1951年,先后有两批共160多名苏中学子挺身而出,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军干校,体现了50年代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涌现了一批抗美援朝的英雄烈士,给苏中传统增添了新的内涵。1953年,被确

定为江苏省重点学校。1985年苏州中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预科班”,开始了对“智力超常儿童”早期培养的实践研究,开拓了学校今后的发展空间。九十年代初,提出了“推进特色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办学理念。1995年至今,苏州中学先后与国外11所中学、大学结成姐妹学校,半数以上的国际班学生都是拿着奖学金去国外留学,上百人考取了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一流高校。同时,苏州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将近百分之一百,摘取了3枚亚洲奥赛金牌和3枚国际奥林匹克的金牌,近三年来出来两个省高考状元,为苏州中学的校史增添上辉煌的一页。

为了让新一代的苏中人了解苏中源远流长的校史,借新课程改革之际,开设了校史系列的选修课程,如苏中校史、抗美援朝与苏中学子等。并根据校史编写了一系列的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苏州中学(1035-1949)》和《苏州中学(1949-1999)》这两本是地道的校本历史。上册《苏州中学(1035-1949)》介绍了解放前苏中的缘起和历史沿革,是一部教育史也是一部革命史。下册《苏州中学(1949-1999)》以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为主线,总结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历任苏中校长带领师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辉煌。《紫阳书院》是文言文读本,该书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自清朝康熙五十二(1713)伊始到上世纪初(1904)一百九十一年间紫阳书院的(办学)方针、形制、沿革、兴衰,以及历任执掌的名流和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名人学者。《百年苏中》是传记类的读本,又分为三卷,《三元春秋》、《碧霞春雨》和《道山春辉》。《百年苏中》以史为经,人和事为纬,为二百余人立传。《激情岁月》是散文体读本,该书是由51-53届的校友们执笔的,回忆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期间的风云岁月。

以讲述历史的授课方式,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母校。用讨论有识之人成长经历的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意识。用先人的故事,教育后来人。开设这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忆往昔峥嵘岁月,激励新苏中人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开创更为辉煌的未来。

(二)学科系列

1.竞赛系列

本系列的特色就是开设五科竞赛的选修课: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化学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和高中信息学竞赛。从1995年起,苏州中学就开

始选拔在相应科目学习表现优秀的学生,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竞赛辅导。十年来,五门竞赛进入省代表队的选手有35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选手有13人次,取得了三枚国际奥赛金牌(2物1信)、三枚亚洲奥赛金牌(物理)的傲人成绩。经过十年的实践,教师们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竞赛训练经验,汲取并归纳出一套自有的竞赛教学法,即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讨论、点拨、归纳、引申、拓展,提高学习效率。有被誉为“金牌教练”的物理组朱浩老师以及其他各组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力量雄厚的师资。

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设这五门选修课是很有意义的。因竞赛是智力与能力的考验,注重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要求比较高,只能是为面向对学科进一步学习兴趣和要求的各科优秀生而开设的校本选修课,所以参加此课程的同学必须先经过考试的筛选。在教给优秀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为优秀生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促使他们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架;为优秀生在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学习的平台。发现具有突出才能的青少年,通过竞赛的系统化训练、培养,组织和辅导他们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预赛、复赛和决赛。

2.双语系列

英语在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了,而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用语,对某一专业领域的英语则知之甚少。通过学习双语课程,增加科技英语的词汇量、培养科技英语阅读的能力、提供英语学习的环境,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希望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掌握发达国家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树立国际意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系列的课程主要有《中学物理专业英语》和《双语化学》等。

3.基础系列

该系列讲述的每门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初级英语听力》内容围绕新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听一些有趣的故事、新闻、并配合必要的词汇归纳,提高学生“听”的兴趣和能力。性知识是当代高中生最贫乏而又最需了解的知识,《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内容是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卫生常识,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良好的生活

习惯,与异性交往的礼节、态度和观念,明白性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应该也必须与高尚的人格联系起来,学会珍惜生命、珍惜友爱。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思想遗产,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哲学大师的思想与事迹》本课程着重介绍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师的经历和思想形成的过程。重点是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思想。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陶野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激发探究自然奥秘、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美好人生的热情。除了学历理论知识,健康的体魄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定向运动》的课程内容是让学生凭借身体素质和运用定向技术,在自然环境中设置最佳路线,快速寻找预先设置的检查点,增强学生全面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学科系列的校本课程都是与各个专业领域紧密相连的,以基础知识为本,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拓宽的知识面,指导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学习。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综合系列

1.实践活动系列。

这一系列的课程希望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如:《发明与专利》课程的内容为:首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常用发明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发明专利请求书的填写规则);然后是实践活动(设计并完成一至两件作品,参加省市有关比赛)。《陶艺》课程内容主要通过动手制作陶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初步培养其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还有《汽车维修》、《自行车维修》是以前中学课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拉近了科技理论与生活的距离。

2.苏州特色系列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凭借这些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结合课堂学习,苏州中学开设了《苏州文学选读》,介绍苏州籍和任职于苏州的作家,欣赏苏州的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苏州也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

其盛名享誉海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园林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结合这一资源,学校开设了《苏州地方史》,其主要内容是介绍苏州园林,苏州的桥,吴门书派,吴语和地方戏曲等,达到了解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关于苏州天文和地质资源的选修课,如《苏州地区天文观测》和《苏州山水探究》。到了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锐意进取、敢于创新,苏州的经济迅猛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结合这一方面的信息,学校开设了《苏州的改革与开放》介绍苏州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从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机遇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它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作为苏州人更应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艰辛并为之感到自豪。

3.研究性学习

相对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苏州中学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型的,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内容可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然后进行研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改变,他们不在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向导”、“顾问”。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自觉的学习,也突出了学习发现、探究的本质,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动活泼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其他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苏州中学还开设了《标准日语》和《基础集邮》两门选修课。为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学生挖掘潜能,便于他们能更好的发展,学校设置《自我减压与潜能开发》,教给学生自我减压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一一做出解读,并给予相应的有关释压方法的指导,并就如何调动自身的潜能进行探讨。

<2>.青海省西宁四中

西宁四中的办学理念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使之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学校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和“内练硬功、外学经验、特色为长”的发展思路。学校在《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07—2009年发展规划》中,根据发展需要,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确定了比较成熟的“教育为人和人的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立德、博雅、启智、笃学”的办学理念和“内涵强校、合作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努力前进。

学校教师在青海省教科所和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集中学习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尤其是《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等中央文件;同时,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纲要》、《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等文件,使教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追求、开发方式、内容及实施纲要、目标和意义;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如: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影响文化课(国家课程)的学习,校本课程就是单纯的活动课或单一的课外活动等。这些学习,使教师从理念上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作用,为其开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校开发领导小组和开发课题组,在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师生的意愿后,选定了开发内容,制订了《方案》。确定校本课程分为八个子专题进行:(1)自然环境;(2)校园文化;(3)电子技能;(4)生活艺术;(5)休闲娱乐;(6)礼仪文化;

(7)影片赏析;(8)棋艺大比拼

(1)自然环境:在此专题中,开设“奇妙星空”等课程,带领学生探索宇宙的奥妙。

(2)校园文化:在此专题中,开设“校园体育活动组织与编排”、“校园舞蹈”、“课本剧表演”等课程,以此增加校园文化气氛,并培养学生的组织与编排能力,育促进中学生多方位能力的发展。

(3)电子技术:在此专题中,开设“摄影技能”、“DV制作”等课程,以此将爱好摄影,DV制作的业余爱好者集合在一起,由本校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电子技能。

(4)生活艺术:在此专题中,开设“花卉养殖”、“插花艺术”、“简单的美食制作”、“英文歌曲赏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生活艺术的品味,让学生全面发展。

(5)休闲娱乐:在此专题中,开设“钓鱼”、“自行车爱好者俱乐部”、“模型制作”等课程,为了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学校有休闲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喜好,开设多门生活类课程,让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

(6)礼仪文化:在此专题中,开设“文明礼仪与公民教育”等课程,使学校不仅“教书”也要“育人”,让学生懂得作为社会公民的礼仪,职责。

(7)影片赏析:在此专题中,开设“心理教育影片赏析”、“历史影片赏析”等课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使学生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要铭记历史。

(8)棋艺大比拼:在此专题中,开设“围棋技能”、“象棋技能”等课程,开发学生思维,加强竞争意识。

总结:

经对比,两地的校本课程差异如下:

(1).江苏省的校本课程除与地区特色文化有关的课程内容外,其余多数课程还是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激发学生兴趣,参加各学科类的竞赛及创新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科内容的发挥,并以优异的成绩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而青海省的课程

内容则大多数脱离课本,全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化、艺术、生活、娱乐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2).两种校本课程各有利弊,从不同角度看待校本课程的益处,教师认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既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业余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促进了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还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枯燥乏味,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而总体来说,这两种校本课程的弊端在于,江苏省的校本课程只是变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乐趣与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生活会因此缺乏一些色彩。而青海省的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爱好的乐趣,虽然让学生放松心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能力,但学习成绩却远远不如江苏省。

因此,若两地教师能够一起研究开发内容精彩丰富,又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校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或许进步的,不止一方面,不止一点点。对于教学开发来说,这样未尝不是一种方式!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研究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与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小学进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良好的课程意识,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缺乏专家指导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提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力分配,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福州晋安区地属城乡结合部,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落后学校亟待进行理念上的更新与学校课程的改革,形成有独特办学特色的区属学校;为了使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自身的条件紧密结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调查问卷 带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活动类型?校长、教师能否理解或接受“课程需要自己开发”?我们的教育有没有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学生、教师、学校有什么价值等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为了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我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了解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为我区各学校的特色办学提供决策依据和为积极推广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建议等,笔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与访谈提纲,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选择了29所学校,其中高中3所,初中6所,小学21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作为样本,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及学校、教师、学生的有关态度。共发放问卷298份,回收了264份,回收率是88.6%,其中有效答卷是242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1. 对校本课程涵义的理解 校本(school-based),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英文的字面分析,其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实际上“校本”有多种涵义,比如课程改革专家郑金洲教授的观点就具有代表性,他从三个方面解读“校本”:一是一切为了学校;二是一切在学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学校。只要在教育实践中有存在这类课程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 1、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 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2、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3、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1/ 15

4、在前者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6、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 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具体还可以细化为: 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 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3-5 项描述即可);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的格式及要求。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 200 字为宜。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学校为主的开发方案,包括: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 文/ 李能 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一、课程界定: 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 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办出特色;它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 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深深植根于学校。它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 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 息资源有机构成的内容。 二、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带动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 究,促进教师观念的不断改进,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 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规范课程开发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正确的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须的知识、 能力和技术,能推进学校管理的改革。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 齐、兴趣爱好不一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以改变其学习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生活,最终达到一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我校校本课 程的全面开发打下永久性的良好基础,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开设校本课的意图: 校本课程除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首先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 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校本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 校本课程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其次是它的实践性。有 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 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 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其三是它的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 题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其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 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 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了一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整合的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的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而综合实践课程是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注重对本地区、学校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专家郭元祥认为,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是校本课程的具体项目,但可以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成校本课程。众所周知,现如今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培养又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孩子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把一些松散、零乱的教育内容有机地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让学生感触到教育中的整体结构,接受并体验这种整体性的教育范畴。 “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环境中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的确,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然、真情实感的丰富又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有效性。 1、把握科研,促进整合。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做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来传承乡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实施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品位。 2、感悟体验,自主探究 学生只在有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而校本在探究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为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学生为载体,结合从校本教材中筛选的主题内容开展综合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投入了很大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学课程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新途径,其价值体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本文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体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可供学生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那么实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什么?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根据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的调查,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第二需要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需要才是学会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时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对教师而言,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再从教学角度而言,校本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相应地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课堂管理艺术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久而久之,教师就能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并且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

XX中学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专家们认为有以下特点。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 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 过程。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这些特点看,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包含创新的因素。而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创新性校本课程的概念,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还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学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我们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创新性校本课程既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 理论来进行开发研究。 参加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 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本质属性上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 统一体。关于创新教育,国内已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创造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 造力的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增量和流量,注重知识创新、传播及使用,形成知识(存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的良性循环。即是说,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 “创造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吉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枣阳市吉河中学 .2 一、课程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以传授学科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形成的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归纳、提高的重要认识过程,形成了重记忆、轻归纳;重考试、轻实践;重动笔、轻动手的不良学习状态。教育成了单纯传授,而疏忽了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而且,作为纯知识传授为主的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状况各异的各地的具体要求。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她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她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她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学校办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4、办学特色: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要求,及长期以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体现对知识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它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经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认识、发现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学习范围上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形状态,学生经过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互相作用来学习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很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开发目标 (一)理念是行动的准则。根据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和我校的办学理念,经研究本课程设计理念为: 1、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教学教育部2017年度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 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 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 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 年6 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 年6 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 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 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 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 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 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践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构建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采用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取得显着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卓越学生;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5SC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4-0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无疑是促进学校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近3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开发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五大校本课程群,并在全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希冀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及社区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定位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与“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 1. 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