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04年版《考试说明》保留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相关试题具体阐述。

一、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由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

二、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

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成语有“东奔西窜”“狼奔豕突”,都作“逃跑、逃亡”讲,根据上文语境,此处的“奔”也应作“逃亡”解,与现代汉语中的“奔走”显然不同。再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三、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如2002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孙)登辞疾不受(急速)。从句法关系来看,“辞疾”即“辞以疾”,是“以疾辞”的倒装,全句犹言“登以疾辞而不受”,即“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不接受孙权的赏官”,题干中解释为“急速”显然不对。又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17题,要求翻译“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一句,其中关键是对“多”的解释,从句法来看,“管仲之贤”是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可见“多”只能是动词,联想到学过的“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中的“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相符,因此全句意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不少考生将其译成“天下像管仲这

样贤明的人不多”是错误的。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项,“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题干中将其解作“空闲”是否正确呢?根据语法知识可知显然是错误的,这里的“闲”在句中应为谓语动词,而“空闲”是形容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应该解作“熟习”,古语有“闲于兵甲,习于战攻”(《战国策·燕策二》),可资佐证。

四、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要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再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D项为:齐人追亡逐北(败逃者)。“追”与“逐”相对应,且同义,那么“亡”与“北”也应同义,“亡”

为“败逃者”,那么“北”也应为“败逃者”,可见原题中的解释是正确的。

五、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7题B项: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号上下文语境。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上海卷第21题,要求将“知者创物,能者述焉”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一部分考生得的是零分,究其原因,乃不明此处“知”通“智”,它和后面的“能”相对,根据对举性完全能够判断出来,全句意为: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再如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趣说” ,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此外,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再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D项“讼者多两让而止”,句中“两”命题人解作“再次”是否正确?据上文“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

一句,考生如知道古代诉讼的双方称为“两造”,就可推知此处“两”应该解做“双方”,而非“两次”。又如福建卷第11题D项“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受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 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

一、语音推断法 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2、或至涂而反。 3、以身徇国,继之以死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6、昌宗从旁趣说 7、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 8、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9、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10、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二、依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形义相关的特点为我们推断文言词语含义提供了条件。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傥窀穸(zhūnxī)不为盗所发。 3、刑天舞干戚 4、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5、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6、启听淮北取籴 7、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8、门前植槐一株,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三、语法推断法 1、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1

2、道芷阳间行 3、拔剑撞而破之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烟涛微茫信难求 6、庭除甚芜 7、自放驴,取樵炊爨 8、沛公军霸上 9、范增数目项王 9、将军身披坚执锐 10、庭除甚芜,堂屋甚残 四、语境推断法 语境分析法是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的一种技巧。 例1、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 句中“责备”是重点,也是得分点。前文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抓住这一点,就可以推断出“责备”就是“要求完备” 。当然,亦可用联想比照法由成语“求全责备”来推断其含义。 例2、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 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五、联想推断法 在学习特别是考试时,我们总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词,这时如果能够联想到它在所学课文有关语句或者相关成语中的意义用法,也许就好办了:你可以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推断出含义来。 例1、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欺侮、侵犯)之。 C 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联想: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 例2、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A 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

高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咼中文言实词推断十二种方法 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 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 i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 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 i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 i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 i 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答题技巧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高考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张志公)“从数量上看,在九百个古汉语常用词中,虚词仅有三十来个,绝大多数部是实词;从在句中的地位来看,一句话的主干成分,都由实词充当;从掌握的难度上看,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但反映复杂事物概念的实词,变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记住。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实词是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也是文言文词汇教学首先要抓好的重要环节”(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不仅直接体现在推断词义题上,还间接体现在文言翻译题中。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着实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课标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的具体含义外,还需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并在复杂多变的语境中努力探寻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规律。 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精选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 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刑天舞干戚 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7.径造庐访成 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3.攘除奸凶 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5.变姓名,诡踪迹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鄙: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 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高考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成语“投笔从戎”.投: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高考湖北卷)

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十三式

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十三式一、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一)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牧人御众之才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 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 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

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7.赢粮而景从。yíng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二) 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高一语文教案13文言实词的理解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题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及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及五谷有关;“贝”及金钱有关;“皿”及器具有关;“宀”及房舍有关;“阝”及地名有关;“求”及毛皮有关;“言”及说话有关;“隹(zhuī) ”及鸟雀有关;“尸”及身体关;“冖”及笼罩有关;“系”及捆绑有关;“纟”及丝织品有关;“歹”及死亡有关;“月”及肉有关;“页”及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及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 ..,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指导: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 文言实词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讲义文言实词 “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方法指导: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方法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及训练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等,是文言文的主要构成内容,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即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在中学课本中经常涉及的实词,偏僻难懂的实词不在考查范围之内。二是“理解……在文中的含义”,说明并不是单纯考查字典中的释义,而是考查这些实词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境义,要结合上下文作判别,不要死记硬背。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过秦论》。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答案:C 小结:教材积累是前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模拟练习: (1)2010年江苏高考卷文言文第1题“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归:()”,此句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相似,此句中“归”解释为“”。(2)2010年全国卷文言文第1题“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此句与《廉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 方法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 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 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 ..,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

高中文言文实词推断综合练习(最新整理)

【实词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为人强力 强力:刚强不屈 B. 大臣固争莫能得固争:固然争夺 C. 然尤惮昌尤惮:很惧怕 D. 昌为人吃,又盛怒盛怒:非常气愤 B [解析] 固:坚决。争:争辩。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卑下:蔑视,轻视 B. 昌还走走:逃走 C. 而昌庭争之强庭:在朝堂上 D. 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 A [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 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不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立刻停止(讨论这件事)。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他和皇帝的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没有您,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新)高中文言文实词推断综合练习

【实词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 之。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 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 ,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即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 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为人强力.. 强力:刚强不屈 B. 大臣固争.. 莫能得 固争:固然争夺 C. 然尤惮.. 昌 尤惮:很惧怕 D. 昌为人吃,又盛怒.. 盛怒:非常气愤 B [解析] 固:坚决。争:争辩。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萧、曹等皆卑下.. 之 卑下:蔑视,轻视 B. 昌还走. 走:逃走 C. 而昌庭. 争之强 庭:在朝堂上 D. 微. 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 A [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 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不接受您的诏令。”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立刻停止(讨论这件事)。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他和皇帝的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没有您,太子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