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文艺性与商品性

文学文艺性与商品性

文学文艺性与商品性
文学文艺性与商品性

论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关系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认为艺术性才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所谓文学的艺术性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客观显示的艺术:包括戏剧(剧本)、诗歌、小说、散文等等。它是一种表达人的主观意识的艺术手段。用文字将艺术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或反对。

而在文学实现其艺术性的时候,无论在其生产、传播还是接受环节,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种种的艺术行为与艺术创造。才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方面的登峰造极。所以说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必然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大而言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而言之,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现象思想概括和总结的文学理论在研究中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构成了文学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作为特定时代精神产物的文学,它所折射出的相关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因为艺术创造者自己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尤其重要的,艺术产生出来之后,又必然投入社会,发生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反响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文学的社会价值了.

20世纪40年代,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中,?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这类字眼已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当时从理论形态的角度对文学价值进行自觉研究的,是左翼文学理论家蒋天佐。蒋氏在《论艺术的价值与价格》一文中,对?文学价值?及其表现——?文学价格?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价值?和?价格?本是经济学中的一对范畴,价值是指事物能够满足人之需要的属性,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蒋氏把这一对范畴引入文学话语的分析机制,赋予了它们完全不同的内涵。他用?价值?这一范畴指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而把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称为?价格?。蒋氏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完整与精湛与否,高尚与否;而所谓艺术性又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文学作品的?价格?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社会上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形式?或曰?影响?,?它要跟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把?社会作用?或?社会影响?称作?‘价格’两个字其实是再恰当没有的,因为它说明了艺术品在社会上发生的作用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也就直接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传统文学艺术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鲜的文学思潮也在商品经济的哺育下迅速成长.至此,社会上对文学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大讨论就此展开。

在此仅举两例.

(一)金庸

关于金庸的作品向来颇具争议。有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被媒体商业化了。

金庸先生早在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时代就被封为武侠小说掌门人,之后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都能多多少少的看到金庸的影子。金庸被这个商品时代奉为宠儿,市面上的盗版金庸在成千上万的小书店里堆积如山。不管什么不着边际的武侠小说,能不能和金庸挂上边的,上面都写了两个字:金庸。这可以近似的看成一种品牌效益,金大侠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和NILE,ADIDAS一样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

在当下,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迅速为各大媒体实现了创收,成为了一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自从1975年金大侠封笔以来,他的武侠小说被无数的导演翻拍了无数次,创下了无数个收视狂潮,捧红了无数位明星,也引发了无数次争议。

早在王朔批评金庸小说之前,李敖就猛烈批评过金庸的伪善。王朔评论的是金庸的小说,李敖评论的却是金庸的为人。李敖认为,金庸拥有数亿资产,却极少参与资助慈善和教育事业。一边是一毛不拔,一边却又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金庸大谈"仁爱"、"慈悲"、"善行"云云,佛学修为俨然博大精深。李敖反问说:佛学讲究"四大皆空",金庸是否能够"放下"自己的财产呢?金大侠如此"脱节"的言行不是伪善又是什么?平心而论,金庸作品确实具有商业性,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具有更多文学性。

古龙写小说是为了钱,罗琳写小说也是为生计所逼。作家也是普通人,需要养家糊口,

也需要扬名立万。金庸的确是富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富,就否定他作品的价值。

李敖说的不无道理,但他夸大其辞了。富裕本身并没有错。

姑且不说李敖,像王朔这样一个以赢利为目的,把文学当成麦当劳生产的?码字工人?在大骂别人厚颜无耻的同时自己不觉得脸红吗?

我认为,靠文学发家致富本质上属于一种知识技术上的投资,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无可厚非。世人也并非都具有?仇富?心理。相反,大家尊重那些靠自己的智慧与劳动为社会和个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我们真正蔑视的,是打着文学旗号实际上却在媒体上投机倒把大发国民?精神财?的寄生虫。

只要看过金庸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作品绝对不是为了挣钱而敷衍了事。若其创作初衷仅仅是为了挣钱,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了。我的同学之中有很多金庸迷,他们告诉我只要你看了两三页就再也放不下的就是真金庸,否则都是假的。

乔峰死后,我哭了。为了宋辽两国不在生灵涂炭,他用悲壮山河的一死,肩负起两个民族的责任。这种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精神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不及如此,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也从金庸的作品中看出了社会中固有的弊端。在他分析《天龙八部》里?叶二娘?这个人物的时候也曾谈到过社会青年的教育问题.叶二娘之所以成为恶人,以折磨杀害别人的孩子为乐趣,实际上就是因为她受到过同样的迫害。孔教授说道,并不是所有不良少年天生就恶劣,他们所做的事其实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报复。

金庸作品虽为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所折射出的个人经历和相关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

(二)郭敬明

名词解释: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一现身,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并且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特别是在2004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纷纷对他们作出关注和评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很容易让人遥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那么,何为80后文学呢?我们认为,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概念,也不是文学流派的概念,而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间(1980-1989年)来集体命名的、被符号化的、约定成俗的一种称谓;它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的代群表达法。

郭敬明是1980年出生,因此被归于80后作家之列,本文在此主要表达对郭敬明的看法。

早在初一时期我就阅读过郭敬明的《幻城》,明白广大青少年读者为之疯狂的原因。他以青春的思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深深的打动了少男少女的心。后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悲伤逆流成河》和期刊杂志《岛》《最小说》等无不沿承了这一风格。但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出版后不久,郭小四同志却意外地坐在了被告席上。原来,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证实抄袭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我当时去图书馆翻阅了一下庄羽的作品。除了情节颇有雷同和语言风格惊人相似之外,就连男主人公的名字也只有一字之差(《圈》张小北,《梦》顾小北)!据了解,郭敬明从小生活在四川,几乎从未到过北京,却能用满篇纯正的京片子描写京城大学生的生活。相反,庄羽是北京人,这就为他在作品中使用北京方言提供了可能。在此之后,媒体又报出了惊人的消息,《幻城》的情节与日本风行的漫画《圣传》有异曲同工之意,而在他日后出版的《最小说》中也流露出了明显的?哈日?情结〃〃〃〃〃〃这使我们不得不就郭小四同志的创作动机产生了怀疑,他究竟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赚钱?显然,郭敬明现象的意义除了文学本身外,也许带来的更多是经济学消费学上的意义。不难发现,当下大量的文学写作正在按照文化工业的逻辑推进,有如一个产品,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在流水线上无限地复制。然而,创作主体的泛化和文学作品的泛化使文学暗藏着巨大的意在作品中渲染性、暴力,披露隐私秘史,制造卖点;另一方面则信奉"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热衷于炒作。

但奇怪的是,尽管郭敬明的作品已经被证实了抄袭,但仍有一大批信徒高呼?小四,抄

得好?。于是,各大媒体又发现了商机。郭小四的名气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在媒体的炒作下越来越红火。郭敬明靠《幻城》出道,因?抄袭门?走红,从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脱颖而出的少年作家变成了商业媒体你争我夺的肥肉。

近两年随着出镜率的增加和明星般的包装方式,他的事业风生水起。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文学经历着从创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极大程度的体认,而近几年80后的文学创作,更是使文学的商业化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再到《岛》、《最小说》系列,每部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制造着出版神话。同为80后作家的张尧臣撰文指出,"他的成名作品《幻城》的出版经过也许可以说明他的作品更为商业或者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80后作家商业化明星化突出地反映出文学的精神内涵日见稀薄的事实。当文本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时,作家的形象就成为被开发的资源了。在传统社会,文学是人们神性崇拜的重要承载体,文学作品深邃丰厚的精神内涵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情怀,攫取了人们的心灵。如今,文学中这股浓郁的宗教情怀被世俗欲望的。的追星现象。而作家一旦被当作明星包装起来,就成为被抽空内容的纯粹物化形象,在市场上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最有影响的明星实际上是最完美的商品。传媒将80后作家区分为偶像派与实力派,推出"80'后作家人气排行榜"即为典型的例子,这其实差不多就是港台娱乐圈明星排资论辈包装炒作的翻版,而郭敬明,眼下确实已成80后的"超级明星"。

在此,我并非反对文学艺术融入商品经济,而是为现今文学艺术过度的商品化而担忧。真善美的文学不管是出于那种目的,都是一种社会财富。只是对世人胃口的更能直接赚大钱。在追求?快餐化?生活的今天,只追求文学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与质量。那么,这份所谓的?作品?必然不会成为传世经典,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过时、褪色,被又一种更新鲜更刺激更迎合大众口味的浪潮所淹没。这种连时代性都难以保存的作品,又有何种能力来保存它最基本的艺术性。

中国文学的艺术性在萎缩,还没来得及抵制住外来文化的侵略的却先在与商业文化的战役中败下阵来。

在西方,商业依附了文化,商业为文化服务,在让文化更快的融入市场经济的同时,商业其本身也因富含了文化底蕴而更具竞争力。而在中国却是文化卖身给了商业,在商业的驱使下委曲求全、面目全非,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试问,当艺术统统都被当成了商品,那么艺术家岂不都成了艺妓?

让商业为艺术服务,让艺术融入商业,是我们解决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问题的当务之急。至今较多尝试的让文学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的方式就是将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从纸上搬到荧屏上.既创新了文学艺术形式,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商业价值。但在中国,这种机制发展的并不成熟。一方面是剧本编写者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学原作缺乏深入的理解,无根据的自我想象,直接导致了剧本创作的质量的低下;另一方面,是创作团队缺乏创新意识,对文学作品的利用仅限于照搬,并没有融入现实的更有利于与世界人民接受的价值观,致使中国的文学作品一旦被搬上荧屏就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竞争力;再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利用意识也是中国文化艺术迟迟没有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原因。中国的花木兰被美国的迪士尼公司抢先改编为动画片重新卖回了中国,在赚足了money的同时也实现了其文化侵略的政治目的。

在文化传播中融入商品价值的确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承者应该学习的方面。且不说美国,我们的邻国印度在文化传播方面已然走在了我们的前列。2002年宝莱坞出品的长篇史诗电影《阿育王》,一举打败张艺谋的《英雄》,获得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片沿袭了印度电影的一贯风格,融入了大量的印度传统舞蹈与音乐,使其不但具有故事片的叙事性,更具有音乐剧的观赏性。剧中还对传统印度电影中?大团圆?式的结局做了调整,编剧并没有说明男女主人公是否在一起,而是通过阿育王对战争的放弃使电影的主题由儿女私情升华到民族大义。对传统文学精华的继承加之美国好莱坞式的商业运作,使该片在国际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强烈建议老师看一下《阿育王》主演:沙鲁克〃汗、卡任娜〃卡普)

文化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这个文化现象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倾向、不同内涵的追求。而中国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浅议艺术商品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投入市场,艺术商品化的大潮正强烈冲击着艺术家们.如何面对和看待艺术作品的商品性成了我们必须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当代艺术作品商品性的背景及本质我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艺术领域同时也出现大量新的事物和现象,?而艺术逐渐转向商品化.把艺术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买卖.艺术与经济生产活动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如画廊画商等等。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下,迅速将其艺术作品推向全球。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艺术家的精神劳动产品即艺术品也越来越带有商品的色彩。?

(一)艺术是否具有商品性艺术作品到底是否属于商品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商品的概念.?大概从中唐以后,文学作品逐步变成一种特殊商品,进入由买卖双方构成的交易市场,使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影响了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影响了文学自身的发展,甚至折射出社会、经济某些具有重要转型特征的变化。?艺术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那么艺术是不是商品呢?显然是。第一,艺术是艺术家的劳动产品,伟大的艺术都是经过艺术家经过辛勤劳动所产生的。第二,这种劳动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你也许会有疑问,艺术家不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创作艺术品的吗,怎么会是为交换而生产呢?这就要看艺术家为了什么而创作,如果只是纯粹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绘画、写作、雕塑,当然不能叫商品。因为这时的艺术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即具有被欣赏的价值,却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然而,一旦当艺术家准备出卖这些艺术品时,它就具有了价值属性,这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属性的这件艺术品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为了商品。以陈逸飞的观点就是:没有一个画家是不想卖画的,?包括梵高?。画作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判断画家成功的标准,当然不同的人看画会标不同的价――艺术家凭个人爱好,文化人兼顾市场、市民听拍卖会的。?总是有个标准的,你说你的画在你画室里卖了1000万元,谁看见了?只有拍卖会上的价格才是最真实的。 ?艺术脱离了以前单纯的艺术形态,以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意识、思想感情转变到现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财富,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是指艺术作品实体或构思等由于社会现实需要而衍生出来的经济价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产品,也就是艺术家的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能够满足公众的审美等艺术需求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中就需要公众用自己的劳动或劳动所得即货币交换艺术家的劳动。由此看来,艺术家作品和满足公众需求的其他商品有着共性的一面,但是从客观上:当艺术成为商品后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在皇家学院的演讲中猛烈抨击了高价买卖艺术品的行为。像这样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偏见是不理智的,然而这种态度却随处可见,比如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机构也会如此。??当下的艺术界,艺术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常此以来最终它将腐蚀艺术作品特有的精神文化。还有如候幸君女士所指出的:?当代艺术表面的丰富泡沫,实际上是消费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的、某些人专属的市场。?面对这种情况,艺术从业者是需要改变传统的市场模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为市场的成长而放慢脚步,使当代艺术的整个体系得以成长起来,包括批评体私系、推广体系,以及渗入市场的有性?当代艺术这么长时间实际是波晋了自己,而没有波晋大众。二、艺术品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社会流通领域的(一)艺术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需要几个主体 ? 1.书画作品等艺术进入了许多寻常百姓家,书画艺术品只进入大雅之堂的旧观念被冲破。艺术品收藏逐渐走热,艺术市场成交活跃。单是2005年,全国的艺术市场成交额就超过了400亿元。大量艺术拍卖公司纷纷涌现,拍卖频率极高,投资与收藏的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也以强势介入,从而形成了艺术品价格的稳步上涨,艺术品经营机构随之形成强有力的集市效应。全国艺术品市场初具活力。? 2.教育水平提高,学生自觉醒提高,现在已经不再是只有艺术家能卖画卖书法,很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上升到一定梯位也会以卖画卖字的方式来体现出自己的劳动价值,学生这一群体追求的不是

利益而是单纯的人生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他需要社会这一消费群体通过卖其作品来认证对自己能力的肯定。 3.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艺术成为商品艺术的重要纽带。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群众才会考虑精神享受,从艺术作品的消费值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总的来说艺术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需要几个主体:1:创作人 2:教育 3:经济。那艺术商品化到底还好还是不好呢?显然利与弊都是存在的,只是利大于弊,一本分人认为艺术商品化使思想变得一文不值,因为它现在不是追求艺术精神,而是追求金钱名誉,此时它不能再称作艺术,而是实际的商品.另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商品化的好处在于传承,因为经济化社会,人民必须获得收入来维持生存,而艺术商品化却能够让我们的自古留下来的艺术能够传承下来,也就是艺术商品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艺术本身在身份地位的改变刺激着人民去学习(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权势金钱会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但决定他最真实价值的往往并非这些头衔。我想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他的本质,他的经历,他的努力,成就了所有。所以不用太在意画能卖多少钱,而在于你努力进取的一个过程。享受了过程其实就已经很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艺术逐渐转向商品化.把艺术当作一般商品在市场上买卖.艺术与经济生产活动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艺术生产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艺术生产不单纯是艺术形态的精神生产活动,而是以艺术本体为灵魂,以一定的物质媒介为载体的特殊的特殊的经济活动.艺术本体的精神属性和媒介载体的物质属性,决定了艺术创作活动既是精神生产活动,也是物质的艺术经济活动.艺术逐渐商品化,艺术只有通过市场这块沃土,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价值的文化价值,同时体现经济价值. 现代艺术是面双刃剑,建树着艺术也推毁着艺术,叛逆性为现代艺术界定了风格,却也局囿着现代艺术的市场渗透力。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当代艺术就不是卖给私人的,它的市场就是美术馆和公共机构,甚至有人把这种逻辑当成标杆,先进军国外的美术馆,获得一个价值的认定后再进入市场。也有艺术家不急于卖画,而是把大量的钱财的精力用在了宣传上,热衷于用宣传的力量制造出升值的现象。第一种做法无疑会使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批评越来越成为国外批评体系的附庸,来自本土的评价声音会越来越弱。第二种做法会使大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持怀疑态度,因为金钱堆积出来的宣传使那些想认真有序地投入当代艺术市场的购买者变得愈加谨慎。三、艺术作品商品化的利弊那么艺术作品的商品性到底好不好呢?答案是肯定的,艺术商品化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并非艺术的异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艺术之价值和功能的更加充分的实现,它是艺术的解放;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使艺术家的身分也双重化了。由于资本家以资本交换艺术家的劳动能力,好比一个演员对观众来说,是艺术家,但是对自己的企业主来说,是生产工人。这一点也使得与资本发生联系的艺术,无法做到?为艺术而艺术?资本主义对艺术的控制,主要是以资本与艺术劳动能力相交换的过程来实现的。所以法律上承认的创作出版的自由,在得不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条件保证的时候,一切自由多半成为空话。商品化的艺术,由于完全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有钱的富人可以用钱买到他所需要的艺术,于是政治上反动、艺术上荒唐怪诞的东西,则可以应需大量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艺术堕落的一种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多数是要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多数的艺术产品也不例外。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产品同样具有商品的特征。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艺术商品化却是不相容的。因为艺术生产的主体即作家艺术家却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商品。即是说,他们不受雇于资本,当然不可能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者。他们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赚钱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还是包括艺术产品在内的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必须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生产部门不仅要努力增加精神产品的数量,而且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就是说,要力求每一件精神产品都具有爱国的、进步的、健康的思想内容,真正给人民精神上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鼓舞力量,为建设两个文明服务。??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利弊现在是全球热门话题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艺术商品化并不是艺术使用形式的最高端、最优良的状态。保证艺术商品化的健康运行,是使艺术走向完善的重要一步。这需要社会经济的不断支持,组织的正确导向,

艺术家的责任创作,批评家的客观评价,审美者的判断识别。四、我国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后所面临的问题当艺术成为商品后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在皇家学院的演讲中猛烈抨击了高价买卖艺术品的行为。像这样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偏见是不理智的,然而这种态度却随处可见,比如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机构也会如此。??当下的艺术界,艺术商品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常此以来最终它将腐蚀艺术作品特有的精神文化。还有如候幸君女士所指出的:?当代艺术表面的丰富泡沫,实际上是消费集中在少数人的身上的、某些人专属的市场。?面对这种情况,艺术从业者是需要改变传统的市场模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为市场的成长而放慢脚步,使当代艺术的整个体系得以成长起来,包括批评体私系、推广体系,以及渗入市场的有性?当代艺术这么长时间实际是波晋了自己,而没有波晋大众。 ???总以上这段话中笔者总结出我国艺术商品化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实则就是以下三点。 1.艺术作品成为商业炒作脱离了艺术本该特有的精神文化 2.艺术市场的发展与人民对艺术概念相对不平衡? 3.体系的不完善无法做出正确的引导使艺术波晋了自己,而没有波晋大众。五、结论现在,几乎在各地各种与艺术有关的场合,都能听到对艺术商品化及艺术市场的各种议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商品化冲击"说,此种说法认为商品化冲击了艺术创作,似乎原本是好端端的一种局面,被商品化一冲给冲坏了。事实并非如此。商品化的确冲击了艺术界(包括书画界),问题是,如何看待这种冲击。艺术界并非净土一片,也并不是被"商品化"这个"妖魔"闯入才搅乱了天下。对那些既不反映时代,艺术上也无创意,而是盲目照抄古人、他人、外国人的平庸重复之作;对那些阻碍改革开放的旧观念、思维方式、旧体制弊端等等,要不要冲击?我看冲得好,很有必要,商品化的冲击是正常现象。这是一个供需的关系?有需要就会有供给,有市场就会有产品,社会上的人不可能都去种粮食,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基本的需求,交换,流动,社会才会健康可见艺术商品化这是必然的

非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整理

班级学号姓名 现代文(语段一)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实用(科普文章、访谈、新闻、演讲、调查报告、传记等)和论述(论文、评论、杂文等)两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实用类 (一)科普说明 分析说明文地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地作用,其次是说明地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使说明地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能揭示事物各个方面地特征,使说明条理清楚.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地趣味性. )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地成因及内在联系. )作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地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地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画图表: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 )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有权威性 有地说明文还会用修辞手法增加说明文地生动性,用描写增强说明文地文艺性,用抒情增强说明文地情感性.所有地说明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地运用,都是为了使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更清晰和更有表达效果,都是为了凸显说明中心.这些手法地作用分析应当紧紧围绕说明对象,依照说明文地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也叫逻辑顺序,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总到分、由简单到复杂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说明语言: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要注意限制性词语地使用,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文化类说明文特点《零距离》 、说明对象:社会发展变化中出现地新事物、新现象、新发展等 、说明顺序:往往是事理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说明方法 、语言:兼有说明文语言地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又有文学性说明文语言地生动性、形象性 (二)访谈(年秋考) 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地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地方式进行报道地文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阅读访谈要着重关注提问者问地技巧 提问方法: 、直问、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地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距离. 、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地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气氛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地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地地方进行追问. 、对比问: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地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要注意地问题: 、要用平实、口语化地语句,便于沟通,平等对话. 、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地话或精要讲出自己地理解,从而引出对方地进一步阐述. 、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具体,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地问题. (三)新闻消息 、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地有价值地事实地及时报道 、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地专指消息. 、文体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地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②导语:消息地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地语言,概述新闻地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地中心.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地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地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地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结语:消息地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地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地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地问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地,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地起因、经过、结果. 、“倒金字塔”式:最重要最新鲜地写在最前面,次要地写在后面. 、消息与通讯地区别:消息文字简练;通讯容量较大,以叙述、描写为主,较注重丰富细节.通讯地时效性不及消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演讲稿(春考) 演讲辞是一种常见地文体,把演讲者地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人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具有针对性、鼓动性、感染性地特点,语言多用短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幽默风趣,演讲稿地语言特点是由它地有声性决定地(要求演讲辞必须中心突出,结构层次分明清晰,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地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资料个人收集整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属性和重要特征。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总是以其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为主体感官所感知的特性,是以形式因素为主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特性。美的事物,无论现实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展示其美的风采,即通过由特定的声、光、色、线、形、质等物理因素所构成的感性形式来展示自身。离开特定的感性形式,美将无所依傍。但美的形式并非仅仅由声、光、色、线、形、质所组成的纯形式,而是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有意味的感性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不同对象中表现有所差别,自然美偏重于形式因素所构成的形象美,社会美偏重于生活内容的形象美,而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于审美意象,即使抽象艺术也不过是通过变形的形象来展示对生活生命的感受和理解,总之,美的形象性可以使人在对美的直接观照中感受到自身本质力量的自由创造。美的形象性既包括形式因素又包括内容因素,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但以形式因素为主,因而其主要反映形式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而理性思维对于美的形象性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主要是感受形式因素的美,理性思维则是把握和理解美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内在美。对美的形象性及其反映形式的认识是在美学史上逐渐形成的,对美的形象性的认识缘起于古人对形式美的思考,而对形象美的反映形式的认识则源自近代认识论和心理学的发展。美的形象性是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前提和结果,它决定着美与审美乃至艺术创造的形象思维特征。 一、从字源学看 "美"这个词首先可做词(字)源学的询究,从字源学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的很肥很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好吃)有直接关系.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同一

音乐美学绪论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一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作为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需要运用美学—艺术哲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音乐中的美学问题,使自己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品格。另一方面,音乐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又会使美学—艺术哲学更加充实和完善。 3、音乐美学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西方一般把它划分为三个大的门类:即系统的音乐学:或称体系的或分类的音乐学,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历史的音乐学:是按时间的顺序,研究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民族音乐学:或称比较音乐学,主要是对不同的民主音乐进行系统的河比较性的研究。 4、音乐美学的研究的主要课题:(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把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心来展开的。);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的方法:无论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都是对音乐所进行的哲学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音乐美学就是音乐哲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心理学的方法:音乐行为的心理过程与特征的研究,与音乐美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是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结合,既可以把这些研究看作是音乐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音乐美学的一个方面。3、社会学的方法。从方法论上讲,音乐美学主要运用的也还是哲学的思辨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的判断分析和逻辑论证。4、20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扩展:符号学、现代语义学、现象学、接受美学,此外,还出现了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来研究音乐美学的新动向。 因此,从方法论上也应由我们自己的特色,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的根本。 补充: 1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 2名符其实的音乐美学专著是里曼德《音乐美学要义》 第一章 1、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一、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创造性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的一种突破。自然性的声音有时也会出现在音乐作品中。创造性:是在自然存在或现实存在基础上的一种突破。 二、非语义性—表情(与语言比较)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往往能决定语言的总体含义,它通过高低大小粗细刚柔等音调变化体现出来。音乐的声音虽然是非语义性,但这并不排斥音乐作为一种约定性音响存在的可能性。任何音乐中的声音,它本身绝对不会有确定法的含意,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2、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 一、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指用音乐的印象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音乐中的模仿有时候也可能超出形态或外表特征的范围带有某种概括性的含义。) 用音乐表现声音对象与对象本身的声音之间是一种非对应性的关系。 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文学概论教材整理(张荣翼、李松版)

文学与作品 第一章文学与语言 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文学语言的理解 ⑴言可尽意 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辞达而已矣”。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对于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象生于意”,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他还认为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庄子对于言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文学语言的特点 ①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功用在于表达情感。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近体诗讲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音乐欣赏,情感,音乐]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但存在一些微小的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信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已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中,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通过对乐曲慢与快的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通过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与慢的音乐要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 09级音乐表演班薛友坤 090544043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的表现目的则通过语言的手段去达到。但是,语言与音响在表现形态上又有某种一致性,都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然而又可以怎样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文学性内容呢? 文学性,是显著但不是本质的特点。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共用,叙述和描写并重,在既不虚构又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也可以适当运用曲折的情节,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来阐释音乐是如何表现文学性内容的。 大家所熟知的悲剧小说《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名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亦是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于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这本小说讲诉的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谈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谈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是一种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占有重要位置。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参与的程度有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科学途径是引导他们善于将发散性思维与集合性思维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同时,音乐欣赏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但仍应以形象思维为主。 关键词:音乐欣赏、创造性思维、多元内涵、集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普遍存在着两点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其二,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当然,创造性思维主要包含有发散性思维和集合性思维两种成分。其中发散性思维是不按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找答案的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有效等特征,因此特别重要。而集合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经过分析判断去获得正确答案的思维,它具有集中、求同,相对独立等特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灵感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具有突发、偶然、独创和模糊等特征。顿悟是灵感孕育成熟的标志。所以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例如作曲家在构思音乐作品时,往往会突然从心灵深处进发出特别有艺术魅力的崭新音乐主题或旋律,这就是灵感思维的表现与结果。所以,灵感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也是存在的,有时还超越音乐范畴,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困难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的催生作用。 创造性思维所蕴含的直觉性思维、形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集合性思维、灵感性思维等,呈现出综合而复杂的有机结合状态,不同性质的创造性活动会有不同的侧重结构,决不是单一的思维综合模式。此外,必须指出的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前提,没有本专业的扎实素养,创造性思维将会变成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这种“天马行空”式的思维是决不能转化为创造力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关于音乐的文学性结构思维

关于音乐的文学性结构思维 【摘要】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创作的方法也相差甚远,但二者之间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具有共通性,甚至在结构形式上也存在共同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音乐的文学性结构的观察和讨论,进一步强调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结构形式舒伯特音乐的文学性结构 舒伯特的歌曲《疑问》[1]。这是舒伯特根据德国诗人W·缪勒的诗作创作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中的第六首。歌曲的结构是明显的根据内容分为“铺垫—引申”两个部分来进行音乐陈述的组合结构。 第一部分:表现年轻的磨工对心中产生爱情的疑问和对幸福的憧憬。作曲家在这里采用了迭奏乐段结构(A A’);慢板、B大调转F#大调;辅助音、倚音的运用和偶尔出现的小心翼翼的四度跳进,透露出磨工对心中萌生的爱情的那种充满期待又不敢相信的心情。A’后两句出现的连续七度跳进和进一步明确在F#大调的强终止,又表现出磨工要向小河——永远不会透露他心中秘密的忠实朋友——敞开心扉的决心。 第二部分:表现磨工与小河的对话。再现单三部(B-C-B’),节拍由2/4转为3/4;速度变为极缓徐。放慢的节奏、拉宽的旋律、B同名大小调的色彩对比以及后半句突然强调的五度跳进,凸显出磨工既盼望美梦成真又担心南柯一梦的矛盾心情。而小河——无言的小河——只能用轻柔的分解和弦来抚慰磨工那颗躁动的心。中段C,改变了旋律的陈述方式——由喃喃细语的倾诉变为大声地询问;改变了伴奏织体——由温柔的和弦分解变成了柱式和弦的跟腔,似乎小河也被年轻人的爱情感动了;改变了调性——用远关系的那波里降二级C大调-G大调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似乎在质问:爱情真的那么遥远吗? 这首著名的歌曲在分阶段陈述年轻磨工不同的心情的同时,除了将歌词作为重要的统一因素外,两部分之间还表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的逻辑思维:1 全曲呈现出明显的T-D-S-T调性安排;2 第一部分中四度跳进特性音程(全曲最高音f#)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一种逻辑上的变化,从而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3 第一部分中表现磨工复杂心情的半音倚音b#在第二部分中得到了再次强调,似乎告诉我们,年轻的磨工并没有从小河那儿得到他满意的答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舒伯特另一首著名的歌曲《魔王》[2]。这是用歌声讲述的关于象征死神的“魔王”、频临死亡的孩子和他可怜的父亲之间的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不同的是,该曲是以一种由材料的横向并列积累加上形象的纵向穿插对比而形成的,颇具立体感,象极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而且这种组合又建立在一个速度基本不变的伴奏织体和紧张的气氛之上,使得各个部分的衔接极为紧凑,全曲一气呵成,形成一种所谓贯连性的组合结构。

适合5~6岁孩子阅读的书籍

适合5~6岁孩子阅读的书籍 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所提高,5到6岁孩子在看图书,听故事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和以前不一样。5到6岁的孩子喜欢连贯的、有情节的故事。对于5到6岁孩子的阅读,应该注重看、听、说的同步发展。 5~6岁是一个很特别的年龄段,从这时开始,孩子们感兴趣的不再只是自己的生活,而是渐渐地关心起了别人、关心起了广大的世界。而对爸爸妈妈来说,这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时期,因为他提的问题越来越刁钻了,你越来越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当你回想起他两三岁时乖巧的模样,你甚至会觉得有人把你的孩子给偷换了。 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所提高,5~6岁孩子在看图书,听故事等方面的要求也都和以前不一样。3~4岁的孩子喜欢简单的、短小的故事,5~6岁的孩子则喜欢连贯的、有情节的故事。例如,从图中景物分析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有时还会争辨起来,一个孩子说是夏天,因为图中男孩穿着短裤,另一个孩子说是秋天因为女孩穿着毛衣……对于5~6岁小孩的阅读,应该注重看、听、说的同步发展 (一)5~6岁孩子的阅读特点: 1. 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 2. 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时,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点认对应的文字。

3. 对科学知识感兴趣。 4. 道德感发展方面表现为是非好恶分明。 5. 开始通过部分特征辨认一些常见的字词。 6. 可以将阅读的书面语言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经验连接起来,也开始尝试把日常生活经验用书面语言方式表现出来。 7. 能够复述、扮演或表演完整的或是部分的故事情节。 8. 能够读出一些书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9. 熟悉一些不同的文体(如故事书、说明文、诗歌、报纸等)。 10. 听完一个故事后,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11. 能够根据故事的插图或是部分情节预期故事的发展或者结局。(本文来源:舜网) (二)适合5~6岁孩子阅读的书籍: 1、《我爱波波熊》 “在新学校里,一只大熊也会感觉自己是个小不点。”这是一头大大的、憨憨的熊,也是一头渴望被大家喜欢的熊,可没有谁搭理他,他只能对着野老鼠强盗露出微笑……就在这时,一个奇迹出现了。 2、《小阿力的大学校》 这是一个普通的学校,但是它在阿力的眼里是那么大,阿力不想去上学,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小,但是一只小小的麻雀让他发现,他已经长大了…… 3、《大卫上学去》 你认识大卫吗?他可是有名的捣蛋大王,会把整个学校闹翻天!可是,真奇怪,虽然他欺负女同学,打翻了午餐盒,还用彩色笔把课桌涂了个遍,老师却说,干得好,大卫!你猜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4、《当牧羊人熟睡时》 这是一头很孤独的狼,他并不想吃羊,只是一心想在羊群中取个暖,但是牧羊人根本不了解这一点。狼怎么才能被羊群和牧羊人接受呢?这是一本教你学“乖”的书。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漫谈音乐中的形式美

浅谈音乐中的美 论文字数:4000 关键词:音乐美学和谐美整齐一律美变化统一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摘要:在音乐教学与评论中,常常需要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解释其动人之处。本文试图从和谐美、对比美、整齐一律美、对称均衡美、变化统一美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一些不为常人所见的音乐现象,以开拓在教学等领域的音乐美学的应用视野。 音乐美的体现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现实美作为音乐的反 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一种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上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因此,所谓“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一定形状、色彩等特征,音乐是利用特定音响的变化与特定情感起伏的对应关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复杂关系,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音乐利用自然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但它并不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摹拟。音乐作品必须与特殊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才能具有意义。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外在技巧的表象美和思想情感的内涵美。 音乐是一种“造型”艺术。“美声”不仅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也是器乐艺术所追求。“美声”不仅是音色的美,也是音质,音准,音量以强弱,高低,快慢等诸因素结合的美,表现的美。从古至今,不是有许多人为演奏家的高超演奏技艺所倾倒吗?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也以他们作品优美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而闻名于世。音乐艺术的表象美是不能否认它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否认音乐艺术有技巧的表象的美,等于否认了音乐首先要有“悦耳”的功能。 当然,音乐不仅要“悦耳”,更重要的还要“动情”,这就是音乐的内涵美所在。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把“音”加以艺术的组合而为“乐”,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绕梁三日”不是音响的物理现象,而是“一曲难忘”的心理现象。使白居易“青衫湿”的是什么力量,当然不仅仅是表象的技巧美,而主要是音乐内在的感染力。《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当然不是指自然的音,而是指心灵的音。荀子在其《乐论》中也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免也。”发自作曲家、演奏家内心的音乐,也正是为了通过音的艺术组合的美,作为一种心灵相通的“信息”,从听觉器官传导给听众,让听众产生心灵共鸣,以达到感染、感动听众的目的。这才是音乐动人魅力的根本所在。 尽管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音乐美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如音乐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民族特色等等,但这些涵盖的仅是音乐的审美外延。子曰:“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只有在表象的“文”和内涵的“质”恰如其分相得益彰时,音乐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意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