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第12卷第2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12No.22015年6月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Jun.2015

文章编号:1672-3813(2015)02-0072-06;DOI:10.13306/j

.1672-3813.2015.02.011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

尤志强1,

管远盼1,韩筱璞1,邓小方2,吕琳媛1(1.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杭州311121;2.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基于腾讯QQ朋友网络数据,针对实际的用户结群行为和社会群组生长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类渗流的扩散机制,并进行建模和分析。在腾讯QQ朋友关系网络上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模型得到的统计特征与真实的社群结构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机制是实际社群生长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为进一步对社群生长趋势预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交网络;共同兴趣;渗流机制;兴趣扩散;结群行为;社群生长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Modeling 

of Social Group Growt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YOU Zhiqiang,GUAN Yuanpan,HAN Xiaopu,DENG Xiaofang,LYU Liny

uan(1.Alibaba Research Center for Complexity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2.Software school,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group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society,but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re relatively rare.Focusing on QQ friendship network,thispaper proposes a percolation-like diffus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users′common interest to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clustering behaviors of users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of social groups.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al QQ friendship network of Tencent shows that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generated by our model accord with the real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p network.Itindicates that this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driven-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real social group.This work provides vital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group 

growth.Key words:social network;common interest;percolation;interest diffusion;clustering behav-ior;group 

growth收稿日期:2014-10-16;修回日期:2015-01-

16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3R421062),CCF-腾讯科研基金(CCF-Tecent AGR2013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40,11205042)作者简介:尤志强(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通讯作者:韩筱璞(1981-)

,男,山东曹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与人类动力学。0 引言

社会网络结构特性研究一直是复杂网络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日常社交中,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往存在结群行为,它对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动力学效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而言,这种结群行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无特定形态的结群行为,它纯粹由社交过程中个体的社交偏好自发驱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一般没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标签,是一种隐性结构,往往需要采用社区划分算法进行有效识别,例如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自发形成的一些亚群体等。另一种类型,则是在清晰的社群标签下进行,例如特定的社会组织与机构、共同喜好等,人群在这些标签指引之下进行社群化的交往,它

第12卷第2期 尤志强,等: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所形成的社群是显性的,一般有着明确的社群边界。本文把这类有着明确边界的社群称为“群结构”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结群行为,当前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社团结构[

1-

2]研究就是针对该类结群行为形成的社群结构。定性来说,社团结构表示的是团簇结构内节点之间的连边密度要远远大于这些节点与该团簇以外

的节点的连边密度[3]

,目前普遍被物理学界接受的定量表达则是基于Newm

an所提出的模块概念[4]。社团结构的理解以及性质挖掘,对于进一步推动社交网络的形成与演化、信息传播、重要节点识别、广告投放、舆论控制等

研究及应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关学者通过实证分析,不仅发现万维网[5]、生物化学网络[6]

等都存在社团结构,而且进一步发现社团结构存在自相似现象[7]

等。一些学者则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社团结构识别算法,如Kernighan-Lin算法[8]、谱图分区算法[9]、模块最大化算法[10]

等。另外,一些学者对团簇的形成机制做了相关研究,如Andreas等[11]利用脱离者模型研究社交网络的社团产生机制。Wang等[12]

则提出基于核心的算法来

研究社团的演化。

然而,对于第二类结群行为,长期以来由于相关的社会网络数据的匮乏,此方面研究非常欠缺。目前,对于此种群结构的产生机制的认知的缺乏以及数据获取的难度,导致很多研究只能基于模拟数据进行,相关算法缺乏实际数据的有效检验。不过,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普及,数据的获取问题得到了缓解,如MySp

ace、QQ、facebook等社交网站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这为研究真实社交网络的社群结构性质,探究网络演化、社群生长机制提供了机会。

本文针对第二类结群行为,获取了真实的QQ社交网络数据,对以QQ群为代表的社会群组结构的产生及生

长机制进行了模型研究。基于对真实QQ群数据的实证研究[

13]

,提出了一种类渗流过程的兴趣扩散模型,并发现这种机制可以有效解释群组社交网络上群结构的产生以及生长过程,为理解社会群组结构的生长与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1 模型

由于所研究的QQ社交网络数据是显性群结构,超图结构很自然地被用于分析该网络。文献[13]通过对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群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种机制,一种是由线下社交关系的交互驱动产生,此类群的大小会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另一种则是基于共同爱好自发产生并逐渐演化,此类群中成员的社交关系与线下不一定对应。在本模型中,如果用户与好友处于同一地域、组织机构,或者具有相同的爱好,都视其拥有共同兴趣,若相邻朋友之间存在共同兴趣,他们就可能会加入同一个群。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关结群限制因素:1)用户的有限精力,用户不可能同时与大量的直接邻居朋友产生结群行为;2)用户加群倾向,有些用户偏向于加入多个群;3)群规模的限制。

本模型中,每个用户都被赋予一个N维的二值随机兴趣向量H=(h1,h2,…,hN)T

,hi=

0或1,i=1,2,…N。H的每个维度表征用户在该方面的爱好,1表示用户具有该维度兴趣,

否则该维度值为0。本文的计算中,固定N=10。每一个用户具有一个兴趣构建概率Pv∈(0,α],0<α≤1,用于构建该用户的随机兴趣向量。考虑到不同用户在兴趣广度上存在差异,因此兴趣构建概率的大小对于不同用户存在一定差别。兴趣广泛的用户会有多维兴趣,这类用户的兴趣构建概率Pv值往往趋近于α。另外,

由于在极端情况下,有的用户的兴趣向量的所有维度值均为0,此类情况下规定该用户将被随机赋予某一维兴趣,即随机将向量的某一维度赋值为1,其余维度为0。

此外,每个用户都有权利基于自身的兴趣点创建群,即1个用户有n个兴趣点则可建n个群。同时考虑到用户加群偏好的差异性,部分用户可能加多个群而其他用户倾向于加入少量群,因此引入加群偏好概率Pjoin∈(0,β],0<β≤1,

它代表相应用户加群的倾向性。Pjoin的值越大表示用户自身具有更强的加群倾向。用户在模型初始阶段被赋予随机概率值Pjoin。在模型中,社群生长依据朋友关系网络路径进行,但如图2所示,朋友关系网的度分布遵循3段式幂律分布,少部分用户有大量的邻居朋友(其数目可以超过1 000)而大部分用户只有少量的邻居朋友(其数目甚至小于10)

。考虑到用户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同时与大量邻居保持结群行为互动,进一步基于Dun

bars数[14]

的考量,在社群生长过程中引入基于直接邻居数的衰减函数,以保证社群生长的平滑性,也进一步使模型贴近实际,否则会出现群大小分布的断层现象。Dun

bars数是指某个用户能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当拥有较小相邻朋友数时,用户可以与所有邻居维持良好的社交联系;然而,随着邻居数的增大,由于时间和

精力的限制,用户仅能与一定数量的朋友保持较好的交往。该衰减函数定义为“漂移幂律”形式[

15]

:fd=

c(x+K)-a

(1

)·

37·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5年6月

其中,c为常量,K和a为可调参数,K为对偏移幂律分布的测度,K越小,函数越接近幂律分布,当K为0时,即为幂律分布。x为相邻朋友数,当x较小时,此种情形下,用户几乎可以和其所有直接邻居朋友有结群交互行为。然而,当x超过某一阈值时,fd会按幂律衰减。在本文中,固定c=100,K=39,a=1.4。

同时,在现实中,一些有相同偏好的用户往往同时会加入多个群,这可能是由于某些用户倾向于邀请其朋友加入若干群,这种情形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紧密的线下关系的朋友之间。同一批用户同时加入多个群,会使得群与群之间的重叠用户数变大。因此,在模型中,为每一个用户定义了其协同加群概率P

c∈

(0,γ],0<γ≤1,用以描述具有协同加群倾向的相应用户请求其他用户加入他所创建群的可能性。基于此,当需要判定用户u1

是否加入由用户u

2创建的群时,用户u

的加群概率P

join

的最终形式为

P′join=

Pjoin+Pc,Pjoin+Pc≤1

1,Pjoin+Pc>

{1(2)

其中,P

join为用户u

的原始加群概率,Pc为用户u

的协同加群概率,而P′

join

为u

的修正加群概率。Pc越大,则

表示u

2的邻居加入同样由u

创建的群的概率越大。

2 模拟结果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在真实的QQ用户朋友关系网络进行该类渗流机制兴趣扩散模型的实验,模拟用户结群及社群生长行为,分析研究模型所得到的结果,以揭示社群生长的基本机制。该QQ朋友关系数据共包含1 052 129个用户节点和8 022 535条朋友关系边。该数据集抽取于同一个城市的用户数据,其平均簇系数和平均距离分别为0.609和4.167。

图1描述了以用户u

1创建的群G在朋友关系网以及兴趣扩散规则基础上的生长过程。首先用户u

基于第i

维兴趣创建群G,即表示该群中的成员用户必然具有第i维兴趣,该维度兴趣称为G的群兴趣,此时群G的用户集为S={u1}。基于如前所述模型规则,群G的生长迭代步骤可以表述为:1)依据扩散邻居数衰减函数fd,该群首先向用

户u

1的直接邻居进行扩张,对每一个邻居产生随机概率P

d∈

[0,1),若P

d<fd

,则将其加入初始用户集S

,本例中

通过该处理得到初始用户集S

1={u

,u

,u

,u

11

};2)在用户集S

中,选取具有第i维兴趣的用户构建候选结群用户

集S

2,即S

中的用户需要具有第i维兴趣;3)对S

中用户逐个进行加群概率修正,然后对S

中每个用户进行加群

判定,即产生随机数P

r∈[0,1),如果满足P

r<P′join

,则对应用户加入群G,否则不加入,这里用户u

11

虽然具有第i维

兴趣,但仍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不加入该群;4)当u

1的直接邻居处理完毕,此时该群当前用户集为S={u

,u

,u

,u

},

然后基于该批新加群的用户对群G进行进一步扩展。如图1中的用户u

3,下一步需要考虑其直接邻居u

、u

,同理

考虑u

4、u

的直接邻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达到扩展边界为止。这里的扩展边界指:1)群规模达到上限2 000;2)

没有进一步可扩展的候选朋友集。另外,模型运行结果中,如果出现多个群同时具有相同的群兴趣以及同一批群成

员,则进行去重处理,仅保留唯一的一个群,因为同一批用户基于同样的兴趣没有必要建立多个群

图1 运用兴趣扩散模型基于朋友关系网的群生长过程的示意图Fig.1 Illustration of group growing process based onfriend-network with the interest diffusion mode

图2 实际的QQ朋友关系网络的度分布

Fig.2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of real QQ friend-network

图1中正方形小方块表示模型中QQ用户节点,节点之间的连边表示用户之间的朋友关系。该示意图中每个用户节点的兴趣向量中都只有两个维度的值为1,其余为0,使用不同图案的矩形框表示不同的兴趣。浅色底

椭圆表示群G,该群是用户u

1基于其右侧部分的第i维兴趣创建的群。图1中的虚线圈表示群G扩张的边界。

·

47

·

第12卷第2期 尤志强,等: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需要比较模型模拟得到的群关联网络与实际的群关联网络的统计特性差异[

13]

。在这里,首先考察了4种分布性质:1)用户加群数分布p(kH),其中用户加群数使用符号kH来表征,

表示一个用户所加的群总数;2)节点度分布p(kG),其中节点度使用符号KG表示,也就是与该节点(即群)相连接的群数量;3)加权节点度分布p(kGW),其中加权节点度使用符号kGW表示,

反映一个群与其他所有群的共同成员总数;4)边权重分布p(wG),其中边权重使用符号wG表示,即两个群之间的共同成员数目。如图3所示,4图分别展示了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在用户加群数、节点度、加权节点度以及边权重4类分布比较,

可以看到模型得到的用户加群

大坐标系内散点表示模型结果,小坐标系内散点表示实证结果;模型参数α,β,

γ分别为0.19,0.195,1。图3 模型结果与实证结果在4种统计指标上的对比

Fig

.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odel results and the empirical statistics on four metric

s模型参数β,γ分别为0

.195,1。图4 不同兴趣构建概率上限下的模型结果

Fig.4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limit of interest vector construction probability

α·

57·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5年6月

数分布以及群网络在节点度、加权节点度以及边权重方面呈现出的幂律分布与实际数据是一致的。在群网络度和加权度分布的头部,模型数据中小度群的比例与实证数据相比偏高,引起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模型未考虑活跃用户的退群行为以及群的人为解散行为,当群中活跃用户数较少时,维持一个群的必要性会降低,往往会产生大量用户退群或者群解散的行为。总体来说,模型所得到的结果与实证数据基本吻合,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渗流机制的兴趣驱动的群生长机制可以有效描述实际的社群生长的基本机制

模型参数α,γ分别为0

.19,1。图5 不同加群概率上限下的模型结果

Fig.5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limit of Group-join probability

β

模型参数α,β分别为0

.19,0.195。图6 不同协同加群概率上限下的模型结果

Fig

.6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values of the limit of collaborative group-join probabilityγ 此外,对模型中主要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用户兴趣构建概率上限α(如图4)、用户加群概率上限β(如图5)以及用户协同加群概率上限γ(如图6)。我们发现,α,β,

γ的概率上限都会对用户加群数分布产生影响,·67·

第12卷第2期 尤志强,等: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随着该上限值的提高,加群数分布头部出现降低趋势,而其他部分出现明显右偏,其中α造成的右偏现象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α的提高,使得用户平均兴趣点数量增加,直接造成用户可以对更多的群产生结群行为。此外,α、β、

γ对群权重网络的节点度分布与加群节点度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随着上限值的提高,大度节点以及大的加权度节点明显增多。另外,我们关注到α和γ对边权重分布结果的影响以及范围要强于β产生的影响。随着α和γ上限值的增加,网络中边权重大的边的比例明显增加。

3 结论

该模型是根据实证分析所发现的两类用户加群动机,基于好友共同兴趣的类渗流的扩散过程来揭示群组社交网络上社群的生长机制。在该种机制下,朋友关系网络上基于共同兴趣的连通簇,就成为了相应群组生长的边界。通过数值模拟,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产生出一系列与实际社群关系网络基本一致的统计特性,暗示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生长机制在实际的社群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这一机制的揭示,对于社群涌现和生长的预测,也有着相对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共同兴趣的判断来进行社群推荐或者预知潜在的社群关系等。总而言之,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演化模型,有效揭示出了社会群组生长过程的基本驱动力。

参考文献:

[1]Fortunato S.Community 

detection in graphs[J].Physics Reports,2010,486(3):75-174.[2]Newman M E J.Dete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2004,38(2):321-330.[3]Radicchi F,Castellano C,Cecconi F,et al.Defining and identifying communities in network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9):2658-2663.[4]Newman M E J,Girvan M.Finding and evalu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04,69(2):026113.[5]Eckmann J P,Moses E.Curvature of co-links uncovers hidden thematic layers in the world wide web[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2002,99(9):5825-

5829.[6]Holme P,Huss M,Jeong 

H.Subnetwork hierarchies of biochemical pathways[J].Bioinformatics,2003,19(4):532-538.[7]Arenas A,Danon L,Diaz-Guilera A,et al.Community 

analysis in social networks[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2004,38(2):373-380.

[8]Kernighan B W,Lin S.An efficient heuristic procedure for partitioning graphs[J].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70,49(2):291-307.[9]Fiedler M.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J].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1973,23(2):298-305.[10]Newman M E J.Fast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04,69(6):066133.[11]Gr nlund A,Holme P.Networking 

the seceder model:Group formation in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s[J].Physical Review E,2004,70(3):036108.

[12]Wang 

Y,Wu B,Du N.Community evolution of social network:feature,algorithm and model[DB/OL].[2008-04-28].http://arxiv.org/pdf/0804.4356vl.p

df.[13]You Z Q,Han X P,LüL,et al.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network of social groups:the case of Tencent QQ[DB/OL].[2014-08-24].http

://arxiv.org/pdf/1408.5558vl.p

df.[14]Dunbar R.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Dunbar′s Number and Other Evolutionary Quirks[M].Cambridge,MA,USA:HarvardUniversity 

press,2010:21-34.[15]Plate,Erich J.Methods of investigating 

urban wind fields-physical model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33(24):3981-3989.(责任编辑 耿金花)

·

77·

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员工及销售从业人员在外部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发布信息的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促进依法合规经营,防范相关经营风险和公司声誉风险,根据对外信息发布管理及声誉风险管理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及销售从业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是指公司员工、销售从业人员以及与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及从业人员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及朋友圈等各类网络工具及平台发布或转载跟公司有关的信息。 第四条总公司办公司牵头负责对外部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的统筹管理,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建立和修订公司对外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的管理制度。 (二)牵头负责设立、运作和日常维护外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并按照国家法规取得相应的认证和行政许可。 (三)按照公司对外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审核在公司官方网络、微信公众号及外部合作的第三方机构等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

发布的信息。 (四)按照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牵头开展舆情监测、处置等声誉风险管理工作。 (五)负责指导总公司其他部门及分支机构开展外部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信息技术部配合总公司办公室设立外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工具及平台,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第六条总公司内控合规部及审计部应将信息发布管理纳入公司监督检查及审计工作事项内,定期按照相应程序开展检查和审计,对发现的管理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督促问题单位开展整改。 第七条总公司纪检监察部根据舆情监测、监督检查和审计及举报投诉发现的违反国家法规、公司对外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及本办法的线索,应按照公司相关制度开展调查及责任追究。 第八条各级销售部门应加强对销售从业人员及外部第三方合作机构社交网络工具及平台的信息发布管理与沟通,在相应的协议中应规定信息发布的相关要求,对销售从业人员及外部第三方合作机构需要在非我公司直接控制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工具及平台发布信息的,应将所需发布的信息平台、时间、内容、方式等按照对外信息发布管理制度提交办公室及相应部门和管理层级进行审核。 第九条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应严格执行公司对外信息发布管

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大于弊一辩稿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我方认为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大于弊。开宗明义,虚拟社交网络是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实现的|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方式相异的人际交往\所形成的关系网和交际平台。而青少年是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的人群。虚拟社交网络作为影响力极大的新生事物,势必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对此我方的标准是:在虚拟社交网络的流行下,当今青少年是否仍有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大趋势,在存在着少许弊端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少年是否能能从中获益,吸收营养,成长为能够担负起相应社会责任的有用之人。 第一,虚拟社交网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虚拟社交网络已存在四十余年,并于期间蓬勃发展,如今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事物的发展趋势都不是偶然的。由于人类的社会性,社交网络存在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史。而当下的虚拟社交网络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现代人社交方式的改变只是因为有了更新更便捷的技术。通过对虚拟社交网络的利用,青少年能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有基本认知,并增强自身科学素养,开拓科技视野,培养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紧跟时代的脚步,以更快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 第二,虚拟社交网络有其存在的实用性。网络资源共享打破了时空界限,我们可以从中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人们的互相交流使得信息处理更为系统和全面。一方面,青少年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获取有用的信息,拥有广博的见识,更加自由地表达交流观点,并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另一方面,青少年可以在知乎豆瓣一类的兴趣社交网站培养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并找到一群现实中难以遇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三,虚拟社交网络能够加强人与人间的交流并缓解现实带来的压力。首先通过虚拟平台青少年能够扩大交际范围,与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沟通,获得新的思想。其次,他也巩固和维系了现实中已有的人际关系,为青少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无限便利。Facebook创立的初衷是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国内人人等校内网也是如此。借助虚拟平台青少年能更好的传播信息,相互支持,凝聚力量,并在集体中建立自我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缓解现实社交的压力,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其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然而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更何况它的弊端都在不断地被规避中呢?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大于弊,谢谢!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_尤志强

第12卷第2期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Vol.12No.22015年6月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SCIENCE  Jun.2015 文章编号:1672-3813(2015)02-0072-06;DOI:10.13306/j .1672-3813.2015.02.011基于社交网络的社群生长模型 尤志强1, 管远盼1,韩筱璞1,邓小方2,吕琳媛1(1.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杭州311121;2.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南昌330022 )摘要:基于腾讯QQ朋友网络数据,针对实际的用户结群行为和社会群组生长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类渗流的扩散机制,并进行建模和分析。在腾讯QQ朋友关系网络上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模型得到的统计特征与真实的社群结构基本一致,表明这一机制是实际社群生长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为进一步对社群生长趋势预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交网络;共同兴趣;渗流机制;兴趣扩散;结群行为;社群生长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Modeling  of Social Group Growt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sYOU Zhiqiang,GUAN Yuanpan,HAN Xiaopu,DENG Xiaofang,LYU Liny uan(1.Alibaba Research Center for Complexity  Scienc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2.Software school,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Abstract:The structure of social group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mansociety,but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re relatively rare.Focusing on QQ friendship network,thispaper proposes a percolation-like diffusion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users′common interest to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clustering behaviors of users and the growing process of social groups.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real QQ friendship network of Tencent shows that 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generated by our model accord with the real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oup network.Itindicates that this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driven-factor for the growth of real social group.This work provides vital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the prediction of socialgroup  growth.Key words:social network;common interest;percolation;interest diffusion;clustering behav-ior;group  growth收稿日期:2014-10-16;修回日期:2015-01- 16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3R421062),CCF-腾讯科研基金(CCF-Tecent AGR201301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5040,11205042)作者简介:尤志强(1990-),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网络和数据挖掘。通讯作者:韩筱璞(1981-) ,男,山东曹县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与人类动力学。0 引言 社会网络结构特性研究一直是复杂网络学界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日常社交中,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往存在结群行为,它对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动力学效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般而言,这种结群行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无特定形态的结群行为,它纯粹由社交过程中个体的社交偏好自发驱动,所形成的社群结构一般没有清晰的边界和明确的标签,是一种隐性结构,往往需要采用社区划分算法进行有效识别,例如在某个社会群体内部自发形成的一些亚群体等。另一种类型,则是在清晰的社群标签下进行,例如特定的社会组织与机构、共同喜好等,人群在这些标签指引之下进行社群化的交往,它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十大社交平台排名 最具营销价值的社交网站推荐

十大社交平台排名最具营销价值的社交网站推荐 社交网站无疑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最多的网络工具之一,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沦为社交网站的爬虫,是网络社交组成了日常生活。所以很多社交网站的营销价值也就凸显出来了,是品牌塑造形象,进行广告销售的有利平台。那么有哪些知名的社交平台或者网站呢?鹿豹座平台小编就在这里盘点一下。 知乎 知乎定位为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知识。目前知乎在社交平台中可谓是领军人物之一,根据ALEXA数据统计,知乎日均有395万的IP访问量,PV访问量高达1213万,强大的高质量的受众人群,让知乎在社交平台上的价值十分突出。 豆瓣 豆瓣定位为提供图书、电影、音乐唱片的推荐、评论和价格比较,以及城市独特的文化生活。豆瓣在文艺青年的心中可谓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平台。根据ALEXA数据统计,知乎日均有400万的IP访问量,PV访问量高达1807万。豆瓣的营销价值在于其对于影视以及图书方面,走心的影评和书评能够影响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的销售效果,所以在这一块,其营销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新浪微博 在微信出来之前,微博可谓是稳坐社交平台的头把交椅,用户量过亿。如今虽然风光不如以前,但是现在微博仍然是领军地位。根据ALEXA数据统计,微博日均有2400万的IP访问量,PV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微博在热点营销和话题营销方面的作用非常大,集中爆发力强、传播速度快是其营销价值所在。 微信 微信如今是稳坐社交平台老大的地位,月活用户超过9亿。但是鹿豹座平台小编认为,微信的营销价值仍然不能匹配其巨大的用户量。微信的封闭性并不适合品牌迅速传播的需要,但是在打造品牌形象、塑造营销闭环方面,微信是可以做的很出色的。

“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原因探究

“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原因探究 摘要: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出发,以雅各布森的符号六因素理论为主要分析手段,指出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工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强化了发出者的社交地位,建立了一套强化表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弱化交际功能和意动功能的语言符号系统,使社交工具中的人建立起繁杂元语言,逐渐自我中心化和排他化,从而产生了“网络社交依赖症”与“网络社交失语症”。 关键词:网络社交依赖症网络社交失语症微信符号学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软件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至于有部分人因为过分依赖社交语言、现实世界里的社交功能逐渐退化造成“网络社交依赖症”或是过分疏离网络社交导致无法与朋友在网络上交流、互动而造成“网络社交失语症”。 雅各布森认为,要对语言的各种功能做出描述,首先需要对语言交际行为的构成要素进行考察。他在皮尔斯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语言交际行为分为发送者、接收者、语境、信息、接触、信码这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分别对应着语言的六大功能:情绪功能、意动功能、指称功能、诗性功能、

交际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这六个因素把交际的整个链条都呈现出来了,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功能表明了交际语言在不同时候承担的主要作用(如下图)。 微信建立的社交语言,突破了日常交际语言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发送者的地位,削弱了接受者的地位,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上的同一性的接触,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我们日常交际的信码,显示出与日常交际语言不同的特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功能和特征可以发现,正是这种以发出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元语言,具有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带着私密性和排他性。 一、发送者的绝对主导与接收者的相对弱化 微信等新一代网络社交软件十分重视用户体验,强调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感受,所谓“用户至上”,用户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雅各布森把“只与说话者有关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讲话者对自己所谈事情的态度”的这种功能称作“情绪的或’表现的’功能”,这种功能“往往会造成某种情绪的印象,不管这种情绪是真的还是假的”;认为倾向于“接收者”的语言具有“意动功能”。微信以用 户的“纯主观”感受为中心,消解了对发送者时间和空间同一性的要求,有给用户提供了千奇百怪的表情包功能以表达情绪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接收者则失去了对于时间和情绪的主动性。

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对青年人成长弊大于利终稿精编版

……………………………………………………………医药资料推荐………………………………………………… 各位评委,对方辩手,大家晚上好。 我方认为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对青年人的成长弊大于利。开宗明义,虚拟网络社交是指区别于现实交往,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不同组织给出的青年人的年龄标准不同,但都是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蓬勃发展的十多二十岁左右的人群。【青年是由无忧无虑的幼年转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年的转折阶段。】成长就是青年人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社交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大规模流行,其盈利对象和目标客户主要为青年人。因此其对青年人的成长造成的影响无法忽视。对于这个辩题我方判断的标准是: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是否会妨碍青年人迈向成熟,即是否会影响青年人形成负担起其相应社会角色应有责任的能力。 青年人迈向成熟需要良好的交往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三观认知。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交能力 首先,在虚拟社交网络中的语言交流是经过处理的,多少会有掩盖真实想法以呈现出更美好的形象的目的。当其回归现实面对直接的交往时,没有了在虚拟网络中得到的那种安全感,就容易不善于交往进而逃避。长此以往,相对于损害其主动交往能力,虚拟网络社交的迅捷方便这一益处便不足道也。而交往能力薄弱的人是难以负担社会重任的。 二、心理健康 社交网络能带来够扩大青年人交际范围的好处,但相对于其产生的不利于青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副作用,那好处不值一提了。他们在网络社交表现自己,寻求存在感,获得满足感,却羞于在现实中的表现自己,易产生焦虑、抑郁以及其它心理障碍,而且还将埋下未来身体健康问题的隐患。其次,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查看大量的动态消息,漫无目的,这会增大他们的空虚感,无目标感。加利福尼亚的心理学教授的研究表明Facebook使用频率较高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自恋倾向,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反社会行为、狂热和攻击倾向等。 三、三观认知 首先,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在他们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重大,使他们忽略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其次,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青年人摆脱了现实社会里的诸多束缚,造成隐形角色失范,出现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和各种不道德行为。此外,青年人在虚拟网络社交上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即粉丝数量和好友数量。这一简单的数量值的比较助长了他们的攀比心理。三观的形成是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虚拟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正确三观认知的形成带来冲击实在是不应忽视的弊端。 综上所述,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对青年人成长弊大于利。 1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9, 8(1), 27-33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2277784.html,/journal/sse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2277784.html,/10.12677/ssem.2019.81004 Research View Based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l Yanyan Luo The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Dec. 20th, 2018; accepted: Jan. 3rd, 2019; published: Jan. 10th, 2019 Abstract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has become a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 with its uniqu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According to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l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ynamics model and the influence model,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propagation model proposed by scholars is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theories ar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research theory is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I will put for-ward my own thinking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Model, SIR Model 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的研究综述 骆彦彦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1月3日;发布日期:2019年1月10日 摘要 在线社交网络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的形式特点,结合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以及影响力模型,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将学者提出的基于在线社交网络传播模型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对不同的研究理论进行综合叙述,最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思考。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系统

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系统 电子商务以及社交网站的兴起加快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用户越来越难从海量数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个性化推荐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根据用户的偏好从海量数据中检索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群体推荐;社交网络;推荐系统 1 概述 互联网信息的迅速增长产生了海量的数据,用户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低效率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技术已经成为阻碍用户有效利用信息的瓶颈,推荐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推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从海量数据中检索到对用户有所帮助的内容。 目前的推荐技术在同一时刻一般都是为单个用户进行推荐,但现实应用中可能经常需要为某一群体进行推荐,比如一个旅游团要旅游的目的地、一次聚会的用餐地点以及一个家庭的观影计划等。群体成员间的兴趣爱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传统的推荐技术已经难以适用于群体推荐的要求,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的群体推荐技术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推荐系统及社交网络 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涉及到个人推荐系统、社交网络以及群体决策等技术领域。 现存的推荐系统多数为个人推荐系统,即推荐行为旨在为单个用户提供服务,其最常用的推荐算法为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协同过滤算法借鉴与被推荐用户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的行为进行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分析被推荐用户访问的历史内容,并利用不同内容的相似程度来进行推荐。不论是哪种推荐方法,在进行推荐时都是先从用户数据库中挖掘相关的信息,比如用户的标签数据、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数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数据等,然后依据这些信息为用户进行推荐[1]。 与个人推荐系统不同的是,群体推荐系统在进行推荐时,服务的并不是单一用户,而是一个用户群体。群体成员间可能具有不同的爱好、兴趣等,所以不能单纯得按照个人推荐系统的方法进行推荐,而应该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权重。目前主要有两种群体推荐方法[2],一种方法是先为每个用户提供推荐,然后将所有用户的推荐列表综合起来,得到群体推荐列表。 另外一种群体推荐算法先将所有用户具有共性的项目综合起来,然后再进行

浅析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作者姓名徐鑫专业名称公共关系 指导教师翟进 2015年 3 月 23 日 浅析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包容,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的瞬息万变,这一新的技术工具逐渐开始引领社会的发展,使信息能够快速的产生和交流传播。由QQ 、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络服务平台组成的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伴随这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

物。它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不仅提供了从个人所熟悉的人群,延伸到了遥远、陌生的人群。大学生是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工具,它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交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工具也使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变得疏离,现实交往能力下降,出现了诸如孤独、叛逆等心理问题,产生了信任危机。互联网影响下的人际关系显得越来越冷漠。因此,研究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1月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上网人群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到总网民数的30%,在各年龄段中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最高,达到72.9%,从职业角度分析,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30.2%。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到了96.1%。从上述数据反映出,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频率最高,人群最多,因而,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必然会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及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现代社交工具概述 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是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出现的一种社交工具,它能让人与人之间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在计算机中进行交流。分析网络社交工具,首先要了解其涵义、种类。 1.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涵义 网络交往即交往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与其他主体或网络中介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活动。而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在网络交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进、融合过程中兴起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16-10-28修回日期:2016-12-20 作者简介:徐宝达(ORCID :0000-0001-7437-1152),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传播、企业创新;赵树宽(ORCID :0000-0002-4743-2092),男, 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张健(ORCID :0000-0002-3830-3766),男,1980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细化、创新创业。 通讯作者:张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徐宝达赵树宽张健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130022)摘要[目的/意义]研究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对推进“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自媒体和企业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信息传播理论,针对微时代特点,提出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编程及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微信公众号样本数据,运用Gephi 及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可视化,进而对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微信公众号用户具有多重信息传播主体属性,信息内容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密切相关,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信息传播微信公众号内容创新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7)01-0120-07引用格式 徐宝达,赵树宽,张健.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研究[ J ].情报杂志,2017,36(1):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7.01.021Research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Xu Baoda Zhao Shukuan Zhang Jian (Management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Abstract [Purpose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icro-era"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ory ,and plays a practical gui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elf-media and strengthening official accounts of enterprises.[Method /Proces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mode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micro-times.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data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was obtained by programming and web crawler ,and then their processing and visualiza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Gephi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Finally ,the conceptual model was analyzed empirically.[Resul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is a scale-free network ,and the users of official accounts have multiple attribut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luence of official accounts are closely related.Be-sides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ha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s.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ficial accounts in WeChat conten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 tion 0引言自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微信以摧枯拉 朽之势横扫移动互联网,据“2015微信生活白皮书”显示,微信日平均登陆用户高达5.7亿,其中60%的用 户为15至29岁的年青人,微信已经渗透到人们购物、 交友、工作及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1]。国内外学者敏锐的注意到这种趋势带来的研究价值并纷纷展开了针 第36卷第1期2017年1月情报杂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l.36No.1Jan.2017

虚拟社交网络利大于弊正方四辩稿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确实精彩,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我方还是找出了对方辩词中的一些漏洞,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虚拟社交网络如何的坏!可对它带来的一系列利处轻描淡写,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我方恭维!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对方辩友举出了种种例子来证明虚拟社交网络对我们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如果我们只因为它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扼杀它,那我们岂不是少了很多现在必不可少的东西?的确,虚拟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是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我们相信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这种工具。对方辩友的例子让我觉得似乎虚拟社交网络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但是你们又没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先进的交流平台,我们和古人有什么区别?这并不能说明弊大于利,这只是个别现象,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虚拟社交网络,所以这并不能否定虚拟社交网络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二,关于青少年的自制力问题,诸如“虚拟社交网络依赖症”等等疾病的确是有一些,但是,对方辩友,你们难道没有注册过社交网吗?你们有,又为什么没有得“虚拟社交网络依赖症”呢?我们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不会过度,因此,这类的疾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就算青少年理性不足,但是现实社会中也有许多鱼龙混杂的信息,无论好坏,都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如果少接触的话,那么好的机会就会消失,如果我们用慈母的方式老教育青少年,怕他们受伤,不让他们了解太多,那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对方辩友知道青少年的理性在什么样的一个程度吗?你们难道觉得信息越少就越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吗?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想要交流是有心无力的,它们的渠道少不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成长慢,然而虚拟社交网络激活了我们的成长,使我们更方便的讨论,交流,更透彻的了解问题。并且对方辩友局的大多数是一些极端的例子,这只是个例,请不要以偏概全,它们通过不断的管理,控制是可以解决的。 三·我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我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我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对于科技的衍生物,虚拟社交网络,它有它存在的现实性。现在的青少年离不开虚拟社交网络,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来表达他们的心声与真实情感。这是缓解日益迅速发展社会压力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连这点空间都不给青少年,那他们怎么能够健康的成长?现在的青少年之所以逐渐疏远成谜与网络世界,正是应为他们压力太重,所以渴望交流,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这个空间,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我们选择了虚拟社交网络,而是他选择了我们,对方辩友觉得应该把孩子放在温室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吗?你们觉得吃好喝好就是成长的条件吗?要想让孩子见多识广,就不要用慈母的方式来教育他们,我们要用思辨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四.虚拟社交网络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有它存在的实用性,虚拟社交网络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力。它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既经济又方便,这些益处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世界选择了它。如今世界,包含多样化的社交关系,让我们从单一的交流方式变成了多元化的,使我们可以更宽广的,更自由的,表达观点,

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资料大全

从信息传播、用户行为、网络结构等角度讨论社交网络的网络模型 第十五组-第九题 小组成员:李国清,毕嘉鸿,孟凡辉,胡升波 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交网络,是人们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广义的说,一切将建立关系功能视为互动核心的网络产品都可以归于SNS的大概念之下,典型的包括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知名的微博比如新浪微博,除了信息发布,也全面整合了各种社交功能,比如聊天、微群、分类汇聚的社区等,所以也属于SNS应用范畴。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蜂巢网Artcomb,Friendster,微软的Wallop等。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 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网络结构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组成:用户、内容、社会网络、工具。这种结构通过建立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建立滚雪球式的反馈模式,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docx

最新整理微信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xxx社交群内的新闻传播现象 一、研究背景 当下,中国网民有极高的移动依赖度,20xx年企鹅智酷基于数万人样本量的报告显示,81.5%的用户日均使用移动终端时间超过1小时,该报告还显示,虽然63%的用户新闻获取渠道首选新闻类网站和客户端,但已有49.4%的用户将社交应用作为新闻获取渠道,且年龄越低使用社交应用获取新闻的用户比例越高,在20xx年9月xxx用户已达到7.68亿的xxx,无疑成为嵌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应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xxx中新闻传播领域展开了研究。 首先,基于xxx新闻生产的角度,谢静指出,xxx的新闻生成是在交往中生产,其新闻方式是作为交往的新闻,不同于组织化、专业化的新闻生产。xxx新闻也模糊了时新性、真实性、事实与意见、专业与业余、公共与私人等传统新闻生产所依赖并强化的固有边界,从而表征了全新的新闻范式。[1]其次,蔡雯等学者从xxx公众平台的功能角度,基于对“央视新闻”xxx公众账号的追踪观察和对央视新闻频道媒体策划部的深度访谈,结合对其他媒体xxx公众账号的观察研究,认为xxx公众平台将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带来变革,例如推送频道优质资源、增强突发新闻的报道时效等。[2]xxx对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王磊认为,利用xxx作为平台,节省了传统媒体开发、维护APP的费用和人力资源,也很好地帮助传统媒体进行网络化的推广、宣传和发行,且xxx能实现传统媒体和读者一对一的沟通,从而有效适应了当今浅阅读时代读者的需求。[3]最后,从xxx新闻传播内容来看,车璐认为,xxx新闻传播中信息形式单一、内容同质,且时效性不强[4];钟华则认为,xxx新闻传播在语言运用方面过于娱乐化,容易误导受众,且xxx新闻传播在报道方式上存在标题党的嫌

国外最受欢迎的15个社交网站

1、Facebook Facebook是一个在线社交网站,Facebook名字来源于新学年开始的学生花名册。Facebook 于2004年2月由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哈佛大学室友爱德华多·萨维林、安德鲁·麦科勒姆、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和克里斯·休斯创建的。起初,Facebook只限于哈佛学生注册,但过了不久就扩大到波士顿地区、常青藤联盟、斯坦福大学等高校。Facebook规定年满13周岁的人才能在Facebook上注册会员,用户必须注册后才能浏览Facebook。注册时,Facebook要求创建一个个人档案,并添加其他用户作为朋友和交换信息,包括当他们更新个人资料时系统自动通知。 2、推特Twitter Twitte是美国一个在线社交网络服务和微博服务的网站。Twitter中文名为推特。Twitte只允许户发送和140个字符的文本消息,该服务也被称为“鸣叫”。在2006年7月15日,杰克·多尔西推出社交网站Twitter。Twitte迅速风靡全球,在2012年,Twitte拥有超过5亿的注册用户,每天发布超过3.4亿条微博,系统每天要处理超过16亿次的搜索查询量。自推出以来,Twitter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上十大最常用的网站,并被称为“互联网短信”。 3、LinkedIn LinkedIn是美国一家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于2002年12月创建,并于2003年5月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莫尼卡推出,LinkedIn主要用于专业网络。截至2013年1月,LinkedIn在200个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用户。LinkedIn拥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日本、捷克、波兰、韩国、印尼、马来等各国语言。据Quantcast报告,LinkedIn在美国每月拥有2140万独立访问者,在全球每月拥有4760万独立访问者。2011年6月,LinkedIn拥有3390万独立访问者,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63%,一举超越了MySpace。LinkedIn于2011年1月首次公开募股申请。 4、Pinterest

虚拟社交对青少年成长弊大于利一辩稿

辩题:虚拟社交对青少年成长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开宗明义,概念先行,“虚拟社交”是指区别于现实交往,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青少年”是由无忧无虑的幼年转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年的转折阶段,都是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蓬勃发展的十多二十岁左右的人群。“成长”就是青少年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虚拟社交作为一个新事物大规模流行,其盈利对象和目标客户主要为青少年,其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的影响无法忽视。因此对于此辩题我方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虚拟网络社交的流行会妨碍青少年迈向成熟,会影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接下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的观点: 一、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黄金时期,虚拟社交会对青少年的生理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低头族,每天不上社交网络就会感到难受,我们每天的时间积少成多中就被社交网络占去很多,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视力下降,甚至还会对我们的颈椎、腰椎造成伤害。同时,青少年对虚拟社交的依赖往往会耽误太多精力,这意味着我们本应用来学习运动和休息的时间严重缩水,况且收获与时间还不一定能成正比。学生明知道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虚拟社交网络上却仍然这样做,这是自制力的下降和对学习工作和身体的不负责任,结果是浪费了大量青春,这让我们谈何健康成长?所以我方始终坚持认为虚拟社交对青少年的成长弊端远大于利 二、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个性鲜明,情感多变,充满矛盾与变化,虚拟社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存在弊端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森研究表明Facebook使用频率较高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自恋倾向,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反社会行为、狂热和攻击倾向等。他们在网络社交表现自己,寻求存在感,获得满足感,却羞于在现实中的表现自己,易产生焦虑、抑郁以及其它心理障碍。其次,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查看大量的动态消息,漫无目的,这会增大他们的空虚感与无目标感。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虚拟社交对青少年的成长存在明显的弊端。 三、虚拟社交易对青年人造成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利于青少年人格和道德观念的成熟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虚拟社交的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大,使他们容易忽略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其次,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青年人摆脱了现实社会里的诸多束缚,造成隐形角色失范,出现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和各种不道德行为。在早年的伦敦骚乱中,两名Facebook用户因为通过网络呼吁民众参与暴力劫掠被判处四年监禁,而英国警方公开承认,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网络对骚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青少年在虚拟网络社交上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即粉丝数量和好友数量。这一简单的数量值的比较助长了他们的攀比心理。所以,三观的形成作为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虚拟社交对青少年正确三观认知的形成带来冲击实在是不应忽视的弊端,虚拟社交对青少年的成长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虚拟社交对青少年成长弊大于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