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论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论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论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论古代印度文明

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印度河是亚洲南部著名大河之一,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岗仁波齐峰北坡源头称狮头河,向西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迦峰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印度河中游,自米腾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持无大支流汇入,于特达附近注入阿拉伯海。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公厘(5~20寸)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公厘(4~8寸)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1】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古代印度的文明首先在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恒河流域萌芽是容易理解的。其中地理位置的差异起了很大作用,印度河流域靠近中亚并接近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恒河流域则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崎岖的地形而与四大文明之一的华夏文明远远相隔离。而且

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发展较缓慢,这样就更加无法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联系了。再者中亚及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侵略性的扩张往往能起到联系不同地区和传播先进文明的作用。虽然据考察,哈拉巴文化文字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史前文化的创造者尚无定论,大概在他们中间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2】,这些人种都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联,但印度河流域相对恒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却是毋庸质疑的。另外印度河流域比恒河流域气候更加干燥,大约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更适于食物的保存,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而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食物容易腐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有大河的地区而气候却相对干旱的原因。

直至今日,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仍然是一个谜。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外族入侵说。但是这些入侵者却并没有在入侵之后长期占据该地区,如果这些入侵者就是后来创造吠陀时代文明的雅利安人,那也应该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这个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符。另一说法则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灭亡是由于一场突发的洪水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也不一定是不可信的,也许2010年7月的巴基斯坦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历史的重演。

恒河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恒河源头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理河,而主要的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帕德玛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Meghna)。恒河干流坡降很小,河面宽阔,所以流速缓慢。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3】

恒河流域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系。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10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雨,以及4~6月热季中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成的流水。恒河流域降水与西南季风相伴,但也随6~10月间起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而来。只有少量降雨发生在12~1月间。【4】

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后,雅利安人侵入,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吠陀时代是印度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滤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吠陀为主,所以称作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开始出现。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了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逐渐出现,取代了以前的民主制的军事机构。早期的雅利安人活动于上、中游和恒河上游一带。到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逐渐向东向南扩展,分布于整个恒河流域以至那巴河流域。

伴随着政治统治而来的是文化思想的控制,婆罗门教为等级深严的种姓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婆罗门教对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已无能为力。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5】

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在赫尔德瓦尔、安拉阿巴德和瓦拉纳西等沿河圣城,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沐浴节。【6】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恒河流域较之印度河流域地理环境和气候都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加上远古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和曾经的辉煌都被后来的印度居民所遗忘,印度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便随之东移。除却恒河流域在自然环境上的优势,恒河流域的繁荣与发展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是分不开的。

“后来者居上”,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上的兴衰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正如资本主义垄断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共产主义必将取而代之一样。这是恒河流域文明繁荣的必然性,而印度文化在恒河的悄然生根则是它的偶然性。

所以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发展足迹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摘自百度知道:印度河。

【2】参考资料:<<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83页。

【3】摘自维基百科。

【4】摘自谷歌:恒河。

【5】参考资料:塔帕尔著、林太译:《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6】参考资料: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为什么中断? 标签:古印度文明古国 回答:3 浏览:1748 提问时间:2008-05-04 14:07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中断过,那么古印度是在什么时候中断的呢?又为什么中断呢?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相关资料:中断处理.pdf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寞男 [学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最大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人祸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世界地理南亚印度知识总结

南亚印度 一:位置范围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纬10°~30°之间,东经70°-90°之间,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称为“南亚次大陆” 2:海陆位置: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3:板块位置: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范围 (二)范围 包括: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内陆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二.人口和宗教 1、人口数量 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三个国家人口过亿。以白色人种为主 2、三大宗教 佛教为主:斯里兰卡 印度教为主: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三:气候: 1、主要类型与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西北部印度河流域; 高原山地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兴都库什山脉等。 印度 一:地形 1、三大地形区 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沿海是东、西高止山 2、地势特征: 北部地表崎岖,起伏大;中部地势平坦;南部高原较平坦,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二、河流 1、印度河: 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冈底斯山,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2、恒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注入孟加拉湾。 3、布拉马普特拉河: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侧,在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恒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三: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典型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 特征: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表现: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旱季后期(3至5月),气温迅速升高,半岛内部可达45℃以上,5月份气温最高。 2:热带沙漠气候 塔尔沙漠(印度沙漠)成因: ①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②夏季风西南风无法到达; ③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3:降水 降水空间分布:由西向东增多,沿海多,内陆少。 乞拉朋齐降水最多原因:位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德干高原降水少的原因: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有比较高峻的东西高止山,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水汽的深入。 孟加拉国多水患灾害的原因: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②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在一起,水量大增。③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三: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有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1:农业分布

论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论古代印度文明 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印度河是亚洲南部著名大河之一,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岗仁波齐峰北坡,源头称狮头河,向西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迦峰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印度河中游,自米腾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持无大支流汇入,于特达附近注入阿拉伯海。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mm之间。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mm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

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古代印度的文明首先在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恒河流域萌芽是容易理解的。其中地理位置的差异起了很大作用,印度河流域靠近中亚并接近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恒河流域则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崎岖的地形而与四大文明之一的华 夏文明远远相隔离。而且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发展较缓慢,这样就更加无法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联系了。再者中亚及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侵略性的扩张往往能起到联系不同地区 和传播先进文明的作用。虽然据考察,哈拉巴文化文字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史前文化的创造者尚无定论,大概在他们中间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2】,这些人种都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联,但印度河流域相对恒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却是毋庸质疑的。另外印度河流域比恒河流域气候更加干燥,大约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更适于食物的保存,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而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食物容易腐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有大河的地区而气候却相对干旱的原因。 直至今日,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仍然是一个谜。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外族入侵说。但是这些入侵者却并没有在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评述日不落帝国的兴衰

述评《“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 西华师范大学刘人铭 《“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博士生导师刘景华先生所编写的一本描写英国历史的著作,这本书对了解英国历史和对其衰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是一本有价值的英国史著作。本书一共分为二十章,从大不列颠岛上的最早居民,写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封建制度的正式确立再写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奠定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后来对外掠夺、经历一战二战实力下降最后写到英国战后自身努力崛起以及英国文明的世界的影响。 本人读了此书,感触颇多,不仅对英国的历史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通过英国历史的借鉴意义,使我对本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帝国的辉煌也达两个世纪之久,即使在当代,它还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其影响力远非限于英伦和欧洲,说其衰落似乎不太恰当。但是,英国现在拥有的大国地位,不等于说以前没有衰落过。相对其最辉煌的时代,不能不承认英国的地位已大为下落。刘景华先生《“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主要是通过英国从古至今的一个历史发展走向脉络以及其达到的制高点和最低点来说明英国的兴衰历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文明的张力》,日不落帝国的出现,将英国对世界的影响推向了极点。这种影响,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也有经济和文化上的:既有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也有精神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有的是伴随英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势力而去,或多或少地带有强制性,更多的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对英国模式的效仿。或者说,英国强盛的国势,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得在国内出现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自然具有一种内在的魅力,吸引别人来学习。比如说英语语言、制宪君主制、政党内阁、文官制以及一些文学作品等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因此,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足够发达,足够强大,才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才能吸引其他国家的关注,那么因此,这就对我国的发展提出的希冀。 总之,《“日不落”的落日-大英帝国的兴衰》通过描写英国从有居民生活到现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同时也关注了英国对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英国史著作。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讲义: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

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知识点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背景:西欧商品经济的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__新航路开辟__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葡萄牙的殖民掠夺:在亚、非、拉美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控制了从印度洋到__太平洋__的海上通道,并以__殖民据点__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3.西班牙的殖民掠夺: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的“__无敌舰队__”,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并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知识点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4.背景:(1)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 (2)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5.表现:(1)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 (2)从事“三角贸易”活动:①目的:获取更大的利润;②时间:18世纪;③路 线:英国――→ 黑奴美洲――→ 蔗糖、烟草英国。 火器、机械制品、酒非洲――→ 6.结果:种植园和__黑奴贸易__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知识点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7.荷兰的殖民争霸:有“__海上马车夫__”之称,17世纪,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在非洲和北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 8.法国的殖民争霸:17世纪下半叶加入,在北美洲、非洲和__亚洲__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9.英国的殖民争霸:17世纪下半叶,英国战胜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殖民地,自诩为“__日不落帝国__”。 10.影响: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知识点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九-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9-2doc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九-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9-2doc

1.(2013·高考福建卷)图1、2、3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解析:漫画内容是运到纽约的商品都要以英国为中转站,且要用英国船只运输。而荷兰是“海上马车夫”,世界航运业发达,所以,以英国为中转站且用英国船只运输,损害了荷兰的利益,故选B项。

答案:B 2.(2013·高考安徽卷)“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解析:由“1500年”“1600年”“1800年”可知为世界近代。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世界范围的认识不断扩大;到1500年,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故选B项。 答案:B 3.(2011·高考北京卷)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16—17世纪英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③④正确,本题选D项。 答案:D 4.(2014·高考山东卷)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实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

高中地理小练习:印度河(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小练习:印度河 (附答案解析)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两山脉之间,流向西南而贯穿喜马拉雅山,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下表为印度河流域干支流径流量比重及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 河流 径流量占流 域的比重(%) 不同时段径流量占全年的比例(%) 4~6月7~9月10~12月1~3月 印度河干流53 31 54 8 7 支流①13 44 36 8 12 支流②14 28 56 7 9 支流③ 4 30 51 8 11 支流④16 19 64 10 7 材料三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指出印度河径流补给来源地,并说明不同时段的主要补给类型。

(2)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 (3)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向西南流经印度河平原,但中下游地区属于塔尔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印度河径流主要来自上游的山地高原。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印度河干支流上游海拔高,山地高原有丰富的冰川和积雪,每年4~6月气温回升,积雪融化,补给河流;7~9月受西南季风影响,山地降水较多,加之此时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因此印度河流域干支流进入汛期;10月至次年3月降水减少,且温度较低,冰雪融水少,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地下水。 第(2)题,“西水东调”的主要原因可从西部水资源丰富和东部水资源短缺且需求量大两个角度分析。从材料可知,西部支流①②径流量高于③④,但③④所在流域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灌溉水源需求量大。另外,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缺点,保证冬季用水供应。 第(3)题,评价类问题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西水东调”增加了灌溉用水,因此使印度河入海流量减少,加上水库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减轻下游和三角洲地区洪水灾害威胁;但水量减少,会使地下水位降低,可能导致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加剧三角洲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同时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加。

2020-2021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作业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1.最早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 A.荷兰 B.英国 C.意大利 D.西班牙 2.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3.“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地球的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这一事件的进步意义在于( ) A.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B.使世界走向整体化 C.西欧列强开始殖民扩张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4.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这样变化是因为( ) A.“无敌舰队”的覆灭 B.《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 C.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D.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5.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6.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 A.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B.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D.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8.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9.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打击( )

七年级下册地理关于印度的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地理关于印度的知识点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 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 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 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 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 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 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位置境域 印度地处北半球,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之间。印 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 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 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 条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与旱季3~5月以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英国兴衰的论文

On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Britain ID: 2010211926 Name: Sherry / 张旸 Score: Class: 5

摘要:英国的兴衰史犹如抛弧线一般,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逐渐发展到崛起到达到顶峰最后又逐渐衰落并回到欧洲,回到开始的地方——大西洋上的岛国。在这起起伏伏的历程中,风云变化,一切都不可预测,万物瞬息变化。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起伏,是日益聚集的国家意识,是集中统一的王权,是暴力的革命,是生产力的大解放,还是战争?也许这一切都是,又或许它们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英国兴衰的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因果关系:英国的崛起,顶峰,到回到欧洲。最后从文化中的创新和保守对制度的行与废产生的影响出发,总结全篇。 在英国的崛起过程中,本文强调国家意识的形成和统一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的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其中,对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的扩张政策的鼓励尤为突出。当然,因为本身的民族特点,它在崛起中始终保持着中立与欧洲内陆的外交政策。这些在崛起到到达顶峰的转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英国的顶峰时期,本文侧重于两个表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是其殖民统治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也是它在政治上走出欧洲,站立世界的表现,当然也为后文介绍它的衰落做了一个铺垫。“世界工厂”,毫无疑问,点明了它在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借此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英国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在英国回到欧洲的现状里,本文侧重讲解由于帝国的衰落,殖民地的丧失以及固有文化的保守性而导致英国的衰落。而它衰落的过程又无一不体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之后英国便沦为二流国家。这一切归因于文化中的创新与保守在制度行与废上作用。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古印度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 【摘要】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文明兴于地理环境,也衰于地理环境。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与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古印度地理环境关系 一、引言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河沿岸,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容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明的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古印度自然环境概况 古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它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印度半岛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三、古印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1古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古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印度河流域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森林气候区,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加上喜马拉雅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使得印度半岛冬无严寒,适合人类的生存。 印度半岛“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等无不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力量。因此,生活在古代独特地里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可以说,正是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一种文明的产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远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2古印度的生产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先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更甚于现代人类。水、耕地、能源是人类农业文化产生的三大必须要素。 对于古印度来说,第一,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农业用水的需求。 第二,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都生长着茂盛的热带森林。两个流域之间的差别在于东半部的森林更为茂密,是一片原始的热带雨林,对使用石器工具的先民来说,是开发难度颇大的区域,而西半部的印度河流域,则是季雨林区域,既有

巴基斯坦重要水源-印度河水系资源

巴基斯坦印度河水系资源 国内学者大多较为重视美日欧发达国家的研究,针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即便是对与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并不热门,而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也长期处于一种边缘位置。如何促进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推动中巴关系向前发展,成为摆在中国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政策研究领域,对于基础性、理论性投入时间较长、短期收益较少的领域则关注较少,国内对巴基斯坦国内情况分析尚不够深入。(2017,涂华忠,中国的巴基斯坦研究述评,) 一、印度河概况 巴基斯坦可分为三大地理区域,北部及西北部山区(241647km2)、西南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高原区(242683km2)、印度河流域平原区(311766km2) 印度河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全长3180公里,流域面积约45万平方英里、1165000km2,是世界最大的流域之一,包括印度河干流、右岸的2条主要支流和左岸的5条主要支流。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西侧,流经中国、克什米尔,再流经巴基斯坦后注入阿拉伯海。对于巴基斯坦,这条河流是唯一给这片干旱土地带来生命的河流,对于印度来说,这条河流为已成为该国粮食基地的北方干旱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印度河下游区(主要为SINDH省)年均降水量低于100mm,当地农业灌溉系统对引用印度河水的依赖性极强,存在重灌轻排的缺陷。

印度河水量的70%至80%是由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提供,是亚洲最依赖于冰川融水的河流(2007,郑宾.科学生活,印度河-全球气候变暖的危险范例)。 印度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输沙量约为5.4至6.3亿t,平均含沙量为3kg/m3。印度河下游主流蜿蜒、摆动频繁,洪水带来的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形成新的淤积,加剧洪水威胁。印度河下游两岸建有堤防,但缺少控导工程,部分堤防工程直接受含沙水流的冲刷,容易产生横向破坏和侵蚀堤防,是导致决口或险情发生的原因之一。印度下游水文站缺少泥沙测量资料,主河道上建设了一系列拦河闸和引水口,但拦河闸上下游河床变化和渠系泥沙情况并不清楚。 表1 印度河流域各国分布 杰赫勒姆河、拉维河、杰纳布河和萨特莱杰河均是印度河的重要支流,其中杰赫勒姆河、拉维河是杰纳布河的支流,杰纳布河汇入萨特莱杰河,并最终流入印度河。 表2主要国际支流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 久,从公元前2世纪起就一直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古印度的文字除了极少数是刻在石头、竹片、木片或铜器上之外,大量的文字则是书写在白样树皮和树叶子上的。古时的喜马拉雅山下有很大的一片样树林,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古印度人就把他们的梵文写在这种树皮或树叶上。玄类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几乎都是写在这种白样树皮或树叶上的。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中国发明的纸才传到印度,直到公元11世纪以后,印度才有了自己用纸写的典耪。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 古印度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历法的研究。 吠陀时代把一年定为360日,在古印度的天文历法史上先后出现过四部著名的天文历法名著。《太阳悉檀多》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据说它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后人又有增改。书中记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食、月食、行星运动和测量仪器等问题。它成为古印度天文学著作的范本。大约在公元5世纪后期,古印度天文学家圣使著有《圣使集》一部。它也是古印度的一部重要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讨论了囚、月和行星的运动及推算日食、月食的方法。免日在505年汇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五大历数全书》,它在天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世纪,古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作明著《历数全书头珠》一书,在书中他把前人的成果阐述得更为清晰。古印度天文学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不十分注重实际的天文观测。直到18世纪,古印度人才在镕里等地建立起拥有较为复杂的观测仪器的天文台。随着天文知识的积累,人们自然产生‘了对宇宙的一些看法。在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日和月都绕着此山 运行,太阳绕行一周印为一昼夜。《太阳悉檀多》则说大地为球形,北极为一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仙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在作明的著作中,他主张地球是缩自身力量固定于宇宙之中。他认为有七重气,它们分别推动日、月和五星的运动。看来,作明的想法已受到古希腊人的影响. 第七节古印度的数学 古印度在数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制记数法,大约到了7世纪以后,才有位

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 迄今发现的主要古城市集中地在今拉贾斯坦的卡利班甘(大概是印度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达罗。三地共有近200个同一时代的较小城镇或村庄的遗址,它们散布在从印度河流域向东至恒河上游、向南几达今孟买的广阔地域内,它们展示了相似的居住区、陶器、印章(用于标明财产所有权)和艺术品。所有这些遗址的发掘深度和地层性质都相同,这进一步表明了哈拉帕文化的同一性。这个在地域面积上超过所有其他地方所有已知古文明的文化综合体被称为印度河文明,它无疑与这条 河及其支流有密切的关系,如同苏美尔和埃及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印度河与尼罗河及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一样,也是一条不稳定的河流,即发源于多水的地方。它的多条支流从有充沛融雪水和夏季季风雨的喜马拉雅山区出发,流过旁遮普和干燥的拉贾斯坦低地,进入信德的沙漠后在今卡拉奇附近入海。所有这些低地都缺雨,而印度河流域的下游部分实际上与苏美尔一样是沙漠,因而农业必须依靠灌溉。一年一度的洪水既提供了水又带来了极肥沃且容易耕种的冲积土壤,再加上长而温暖的生长期和终年不断的日照,构成了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些条件与促成埃及和苏美尔在掌握了管理利用洪水的方法后达到古代突出地位的条件是相同的。印度河也提供了运输粮食和建筑材料等大宗货物的廉价而方便的手段,它和少树而平坦的平原一起,创造了便利的交通,这对于互通有无和劳动分工都是十分重要的。 古印度对世界文化最重要的影响是直接或间接的创立了大量的宗教,并且把宗教融入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实际上,当深入了解世界各大主要宗教的起源地后,会发现那些地方都曾经或多或少的受到过古印度宗教思想的影响。而且今天许多宗教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都与古印度的宗教思想有关。今天的许多人认为,“宗教就是生活”,这就是来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思想。 1.历法:古印度人制定了自己的精确历法。 2.数字:古印度人发明了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 3.文学:古印度的著名史诗是《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4.0-9十个计数符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摘要】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此外,它还有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很少形成统一局面;宗教繁多,吠陀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均产生于印度,外来宗教基督教、祆教、犹太教等在印度也有不少信徒;等级制度森严,各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保持严格的界限;各地文化多彩多样,各种文明相互包容。 【关键词】古印度;文明;特性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圈里璀璨夺目的一处文明殿堂,它有着许多与其它文明迥异的特性。探究它的特殊性有利于我们把握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一般说来,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由城邦分立走向统一。但古印度文明却是例外,它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著名的印度史家辛哈说:“政治统一并不是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纪史上正常特征。在各个时代中,这个广阔的次大陆分成许多小王国。”[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3] 从以上历史不难看出,从公元前2500 年左右印度文明的兴起至莫卧儿帝国的衰亡,印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称雄,小国林立,极少形成统一王朝。孔雀帝国、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这三个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但即使是这三个强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其统治范围只是覆盖了次大陆半数以上的土地,仍有诸多小王国在帝国的版图之外。如号称统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实际上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统治机构之上而已。莫卧儿帝国时期,境内仍存在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王国。古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首要原因是与割裂、分散的自然环境有关。古印度地形复杂,大多数土地多为山区,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分裂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其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