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基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人阐述,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学校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解明个性的人。他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主张教育者接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后的满足和遇到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迷茫;主张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受教育者的所思、所言、所为。

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获得学习方法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者的任务应是创设间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最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人本主义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主张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人,压抑人性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爱,用信任和真诚去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此外,还主张教育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无疑是有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身体力行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即“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支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系统。

他认为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要素构成每个学生精神世界,对学生施加影响时,“不可只有智育(更不能只有学习)而无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不可只有课堂学习而无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儿童“情感动力”的激发关键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文明的源泉),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有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

换教学方法,要善于对具体的学生实施鼓励,使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

他认为“儿童是脆弱无助的一朵娇嫩的花儿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教师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主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他主张建立民主的、和谐的、亲密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儿童的自尊感、自信感及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儿童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和所授的功课。寻找学生的优点,就要善于挖掘、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坚持启发诱导应,少用禁令,多用鼓励。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使儿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自己的爱好转化成志趣。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了这样的定义:“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组合起来。”

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善于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暗示的协调气氛,清除学生的任何紧张心理;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使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要利用愉快的背景,排除学生对学习的困难感,并使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内容之问充分协调。洛扎诺夫说过:“艺术手段小仅用来为课文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而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一态度、动机和期待。”因此,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艺术形式,可取得心理上和教学上的最佳效果。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后文有详细介绍)

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的发展

第一阶段:国外美育思想的译介和对传统的重视审视

从1840年到“戊戌变法”期间,国内旧伦理教育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新的教育观念尚未浮现,僵而不死的旧伦理教育依旧在吞噬着学生美好的情感世界。

“戊戌变法”之后,情感教育的死寂终于被打破。此时的情感教育以美育为主要方式出现于思想领域。“西方的情感理论、情感教育、美育等思想逐渐被识之士认可和接受。

王国维是引进西方美育、情感教育思想的第一人。王国维在其文章中说:“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即体能、智力、感情和意志全面发展的人。“完全之人物应当本真、善良、美好。因此要对人进行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

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在教育制度上专沿陶冶感情之术,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的薄弱,要转弱而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蔡元培身体力行,在他提倡下,情感教育逐步被教育界所接受。

梁漱溟把教育分为“情的教育”和“知的教育”。他认为情意是生活的本身,智慧与知识只是生活的工具。他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关键在于“未能审察情的教育与知的教育之根本不同,常常把教给知识的方法用于情意教育!”

但这一时期的所谓情感教育并非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的情感教育,对它的认识与解释,虽已被学术界接受,但在实际中的执行和效果却是不佳。可以说,这时的情感教育还是处于文化陶冶之中的混沌状态。

第二阶段: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原则的情感教育的实践尝试及其误区

这一时期,“从1 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文化碰撞激荡的大潮,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也开始传人中国。日益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在与中国社会实际的结合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和教育理论。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情感教育的内容较少,且多是以革命人生观、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为主,注重于旧的人生观的改造。这种状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未能有很大的改变。

这一段时期,对于情感陶冶,情感教育却仍处于人生观教育的政治范畴,将直接涉及情感的内容视为资产阶级的唯心论,是不科学的东西,一律否定。于是哲学的、过于宏观的无产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代替了具体的直接的情感教育。对待情感的态度,那就是完全无视人的需要和权利、人之为人的价值;完全无视人的内心情感和个性。

或者从另个角度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除去文革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由于刚从废墟中建立起骨架,肩负着为生产和建设服务的重担,它的发展是以掌握知识为主线,在教学实践中以“双基”为基本任务,在它的主旋律中没有情感的位置,这造成了几代人情感的过份闭塞和空虚。其中虽有时代的原因和历史的无奈,但人为的无知和对情感的错误理解也有其责任。

第三阶段:清醒的情感教育理念和迷惘的情感教育实践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讨论开始走出禁区。人们对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培养的弊端提出了质疑,改革学校教育中无情感的呼声日益强烈。自1983

年,我国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展开了非智力因素大讨论并揭示了教育中对情感领域的忽略,课堂中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压抑已造成一系列问题。

在全身心投人到经济建设后,人们发觉新时代对人才的索质要求包含着良好的情感品质。同时,人们在思想重新得到解放之后对情感生活的再度审视也明白人活着离不开健康的情感。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然责无旁贷地要为培养高尚的情感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种强烈的塑造完整人生的要求之下,教育界对学生情感领域进行了教育实践的重新尝试。因为情感教育的空白并不说明学生的情感世界的空白。只要是人必然会有感情,只是有的为高尚的信念所鼓励,有的为卑劣的原始情欲所驱使。而我们对这块空地长年来熟视无睹或无力顾及,结果造成了令人痛心的事实,原始情感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进人学生的情感世界。将学生的情感世界遗忘是教育的一个失误。如果说体育是人生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智育、德育是为学生提供人之为人的生存技能和外在规范的话,那么情感教育则是使学生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需要。

国内外情感教育的应用

英国的情感教育

夏山快乐教育

尼尔,英国著名教育家。他在1921年创办了夏山学校。尼尔主张教育自由论,在夏山学习,孩子有自由的权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自己的人生,在夏山,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自然地成长,享有快乐的童年。夏山学校反映了一位教育家长期追求的梦想,是尼尔在理念与实践中对传统教育的革命与颠覆。

尼尔从生命的意义出发,直言“教育是为人生做的准备,我们这样的文化不算成功”,并由此进一步追问现实教育有多少是“真的有价值”。他以为教育应当与“追求幸福”“寻找兴趣”这些关乎“生命的意义”的大事件相契合。

他反对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因为,这样会剥夺儿童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他反对简单的书本教育,他强调教育不能“只教孩子的头脑,却忽略了极其重要的情感领域”,而应当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

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满足儿童对自由的渴望,他担心的“有创造才能的人”呗“以死读书为重的教育制度”扼杀。因此更尊重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并深信“行行出状元”是一种必然。

我国的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提出并实施的教学法。它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具有生动具体的色彩和形象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

她认为应该在生活中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选取某一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通过教师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这样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国情感教育现状

1情感教育手段化

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渐入佳境,理论开始应用并指导实践,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感教育模式。但是这些情感教育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加强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几乎所有实验都特别强调情感的“现场感’,课堂中的“情感气氛”点缀只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更好地掌握技能,“好比为知识裹上糖衣,而一旦去掉了那层糖衣,学生依旧对知识毫无感情”。

问题在于:能否把只将情感作为手段方法的教学活动视为情感教育它能在什么意义上对人的情感世界发生积极影响并使其发生应该发生的向善变化进一步说,如果情感教育只是局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视野下,那学生的情感就只是教学论关注的一个心理因素而已,情感教育还有独立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吗

2情感教育非实体化

朱小蔓教授曾多次强调情感教育是非实体性的、隐性的,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的。情感教育各要素的研究如情感教育的目标、内容、功能、价值、过程、规律、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等都是在这种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情感教育的手段化问题也与这种非实体化的诉求有关。但这种非实体化的诉求却导致情感教育陷入一种“不知何处是归途”的尴尬境地。

情感教育究竟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还是属于审美教育或是道德教育的独特范式作为心理教育一部分的情感教育与作为审美教育或道德教育范式的情感教育是完全重合的还是并

列的人的情感仅仅指这些审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吗人的基本情感如愉快、愤怒、痛苦、悲伤、恐惧呢人的复合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呢难道这些不是情感教育的当然内容人的基本情感、复合情感和高级社会情感在情感教育中各自占有怎样的地位又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的教育有无可能和必要建立实体性的情感教育,“依照情感活动的某些独特机制对某些类型的情感教育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

3情感教育快乐化

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以及方兴未艾的情感教育实验还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愉悦。各种情感教育实验都特别注重课堂的快乐基调,视情感教育为一种以实现学生学习愉悦为宗旨的活动,并形成一个鲜明的主题:“要‘使每个学生有幸福的童年’,使他们感到‘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一句话,“要使学生们的整个童年都是愉快的,并使愉快的童年生活长留在他们的记中”。很多情感教育论著中都一再强调所谓快乐等积极情感的培养,并以此作为衡量情感教育成效高低的重要指标。

但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快乐高兴就是情感教育的全部内容吗人为什么快乐高兴快乐高兴的源泉在哪里生理性的快乐与精神性的快乐是同等的吗

我们需要或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那种漂浮的无根的快乐情感教育还应该蕴涵着怎样的意义人的感情在情感教育中具有怎样的价值或谓生活中不仅有快乐,也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无法逃避也应该品尝的滋味,为什么同样的苦难经历对某人来说是成功的阶梯、宝贵的财富,而对另外一个人则是灭顶之灾情感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吗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国外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基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原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人阐述,进而开创了“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罗杰斯主张“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学校按照人本主义精神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解明个性的人。他主张教育者与受教育敞开心扉,坦诚相见,喜怒哀乐要表现出来;主张教育者接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后的满足和遇到未知事物的恐惧与迷茫;主张教育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受教育者的所思、所言、所为。 他强调要使受教育获得学习方法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者的任务应是创设间题情景,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最限度地挖掘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尽量赋有个人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人本主义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人本主义主张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纠正传统教育中忽视人,压抑人性的倾向;在教育过程中要主动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重视教育中的情意因素,用情和爱,用信任和真诚去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康的思想感情和人格;此外,还主张教育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学习,使受教育者掌握独立学习的科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当今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顾及学习方法的情形,无疑是有益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身体力行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即“通过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保证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支柱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动力”系统。 他认为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要素构成每个学生精神世界,对学生施加影响时,“不可只有智育(更不能只有学习)而无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切不可只有课堂学习而无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儿童“情感动力”的激发关键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身体的、心理的、情感的文明的源泉),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有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1、联系陶行知生活的教理论,结合下面的故事,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本故事反应的是一种“注入式”的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灌知识,学生被迫地接受知识,但效果更佳,而陶行知教学理论中就提倡改变旧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做”的统一。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只担任引导学生的角色,做到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双赢”效果。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收到一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给他调到前排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讲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答: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对于这位被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心灵去感化他。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导他,鼓励他学习,鼓励他大胆地跟同学交流,而自己能做到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从而拉近了跟他的距离。(2)而对于欺负他的那些学生,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疏导,要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欺负其他同学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友爱。 3、你打算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在你的教学实践中? 答: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达到“为真正理解并学于致用而教”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而老师只做间接的引导,看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并发生新的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老师最后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再加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比较好地学习新知识。 4.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摩擦起电》一课的这导入方式非常好,它很好地反应出构建主意中的情境教学,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提倡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值得借鉴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多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不断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增强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典型的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分析 1、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观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传统和底蕴。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德国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管理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工作重点始终与社会发展、国家政治和外交政策等重大问题保持一致,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人权的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国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德国是多教派并存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以宗教化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学校中。宗教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上有重要作用,通过宗教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3)利用大众传媒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大众传媒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极为迅速,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建

国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植物的灵魂:体育。动物的灵魂:智育。理性的灵魂:德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试误说,用笼子里的猫吃鱼的试验,猫乱踩踏板吃到鱼到踩踏板形成熟练化的动作,得出结论:学习就是尝试改正错误的过程。准备律指出学习动机的作用,外面放的鱼与饿了三天的猫。)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记忆研究开拓了高级心理过程实验研究的新领域。提 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的工作为后来的记忆研究开辟了道路。 (用数量关系研究心理学,他的一切研究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哪怕是研究对象也是自己。他没有学生,因为没有心理学基础,后来还被大学开除了)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 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生理学家,不愿承认自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家不科学。)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 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曾经是杜威的学生与陶行知是师兄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很调皮,在教会学校毕业。成名后在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后来由于丑闻被大学和学术界开除了,最后他从商又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他是一个最早用媒体做广告的人。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家中名列第17位,他认为学习就是外在的刺激导致的条件反射结果)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 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杜威,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189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经典摘录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摘抄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智育在整个教育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智育的目的是什么?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认为传授知识是智育的全部内容,或者至少是主要目的,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的认识,正是"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智育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但传授知识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 2、著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__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在"学会认知时指出,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以个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该每个人学会

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的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与理解,认识和发现。 3、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更多的是经验,因此,那时智育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就是传授知识,让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但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在学校学的大多数知识今后直接被派上用场的可能性很小,虽然仍有一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与学习知识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4、这种智育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精神发展的权利,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心智活动.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情感_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_李吉林

2011年第7期(总第378期) No.7,2011 General,No.378 EDUCATIONAL RESEARCH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李吉林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育;五要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江苏南通226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 儿童本人却不知其间的重要,因此,作为他们的教师,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50多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内心世界这一核心决定了我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倾注着炽热的、始终不渝的情感。可以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种纯真的不可淡化的情感,使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时时、事事围绕着儿童去思量。其过程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着内驱力和追求的方向。 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从目标到途径,从途径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是为了儿童。基于这朴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驱动着我不懈地去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历经30年之久,我终于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贯穿其中、渗透其间,成为情境教育理论建构的命脉。 一、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30多年前,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化浩劫后,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但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封闭的,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必然是僵死的。 这使我终日沉浸在求索解决的方案、对策的思考中。困惑中,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 反复琢磨、思量后,我毅然带班上的孩子走出禁锢的课堂,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挣脱了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观察中,儿童表现出的兴奋的情绪,激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生动的即兴描述的现实场景,让我感到在美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的热烈。 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同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主张: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 4、“学不躐等”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论语》“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继承西周“六艺”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思想/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墨翟“兼爱”“非攻”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 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观点: 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 《爱弥儿》 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 主要思想: 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 1)提出“白板说”

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主要观点: 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 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齐勒) 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学校即社会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需的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谓终身教育。时下我国出现的“反常现象”,少年面临的“童年的消失”的困境,似乎昭示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乏力或缺失。就国外社会教育经验来看,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冲突” 与社会“适应”此消彼长,需要加强社会教育以填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全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或化解社会冲突。加强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我国加强和改善社会教育有所助益。 一、关于国外社会教育概念演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属性”。“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 1835 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 (AdoffDiesterweg) 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这一名词,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威尔曼 (Otto Willmann) 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这些,在生活的协同体里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 式。”即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人“成熟” 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道德的养成,培养这样的精神所选择的教

材是在“协同体” (社会 ) 里选择的。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奋斗的 意志教育。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综上,威尔曼所谓社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青少年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人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二是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掌握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技能。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那托尔普 (Panl Natorp) 也提出,“社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为理性,即讲求理性,使人具有理性;二为勇敢,这是意志的表现;三为标准,可以抑制冲动。”他认定这三者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一般法则,他说:“在正义之下,我们所了解的个人道德,是站在与社会有关的这一面,所以每个人必须有其个人道德。社会教育其迎面而来的问题,是要接受正义品格的一些内涵,在实际里显示:在工作和享受里的冲动下的生活需要规则,要求社会以正义作为一项主要的要求;甚至勇敢的表现是为社会而服务的,必须有正义的义务;最后,真理在行为上是要使人的行为改变、诚实、公正、信诺,这样才能达到正义。以上情形如被伤害,不只是个人受影响,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他这里谈到的社会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在社会道德标准下,人们的教育活动充实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的内容;其二是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其三指通过社会教育促使人的行为达到“正义” (即合乎社会道德 ) 。来希怀因(Adolf Reichwein) 也持一种与他基本相同的态度,认为“社会教育就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1)

读现代教育理论有感 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有泱泱中华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迈入21的传统理论与教育模式需要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更新。作为一个能带领学生进入新世纪的幸运的小学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的必要和迫切。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者。而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面宽、有创造力、有适应性、有独立性、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东方人才模式特点: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高的知识深度、较强的理解水平以及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T”型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做到“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还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 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