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谏逐客书》教案2

《谏逐客书》教案2

《谏逐客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五、写作特点

1.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2.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3.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作业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附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绪论(第一段):提出论点——“逐客,窃以为过矣。”

1.穆公——五子之策——“遂霸西戎”

2.孝公——商鞅之法——至今治强 皆以客之功


昔 3.惠王——张仪之计——功施到今 ——国富兵强

先君之得 4.昭王——范雎之力——秦成帝业

(第二段)

事实 1.异国之色、乐、珠、玉——取物 重物轻人

论证 今 ——此非所以跨海

二、本论 陛下之失 2.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客 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二、 (第三段)

三、四段)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论 常理 2.五帝三王,天下无敌



3.逐客实质——藉寇兵赍盗粮之举



三、结论:概括全文,照应论点。

(第五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