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关于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一点思考

运河中学赵程晖

2014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起步年,这张试卷预示2015的高考还将有重大变化。对比试卷,反思备考复习,对指导2015备考,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拿到2014高考语文试卷,第一感觉是出乎意料,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这样考,又在情理之中。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考题布局

历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位置固定,均放在第三大题。此次各城区备考模拟题也大多这样安排。

但也有例外,2014东城二模一大题第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虽然题目是从考查修辞的角度设计,但已经开了有关诗歌的题目放在一大题的先例。所以,此次高考第一大题安排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也并不突然。

《考试说明》测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赋分约15分,有8个考点: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2014高考试卷一大题7小题22分,1—6小题共15分,属语基部分,7小题的3个题放在一大题却属于古诗阅读的考查。

另外,虽然《考试说明》中的一大题题型示例并无诗歌鉴赏的相关题,但题型示例11“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明确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通州二模也有类似的一题“对金岳霖形象的高度概括,选择恰当的一项”。再看高考7题题干“‘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

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和示例考查内容呼应,考点落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因此,关于古诗部分的考题呈现在一大题和三大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题量大,分值高

近四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阅读都安排2个小题,一个选择,一个简答,分值7分。(2011、2012两年,10分的延伸题放在诗歌鉴赏部分。)此次备考2014,各城区模拟题分值虽有提升,但也只在10分上下,2—3个小题。

2014高考古诗阅读共有6个小题,一大题7题有3个小题7分,三大题3个小题11分,学生需要完成6个小题,18分。题量大,分值高,可谓空前。

但,《考试说明》中明确古诗文阅读赋分约36分,并没有把古诗的分值单列出来。我们细细分析考题,古诗18分,加上古文部分5分断句题,9分的选择题,3分的默写题,总分在35分。以往高考默写题均占8分,此次少了默写的5分,加在了古诗阅读部分,虽然总分值没有变,古诗题量却增加了。

考题与《考试说明》严丝合缝。虽与以往相比题型变化大,我们也似乎没有理由质疑。

(三)文学常识的考查

2013高考题未涉及文常,09—12年均出现在一大题,以选择形式出现,考点单一。

2014各城区模拟题虽有变化,也只是变选择为填空,从一大题挪到三大题,或单独设题,或与默写安排在一起。

2014高考试卷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放在7题第3小题: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此题一举两得,既考查了文常又考查了古诗。

现在高中生里读过《红楼梦》的不多,但教材《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文中写宝玉眼中的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页下有详细的注释。所以即使不知道“冷月葬花魂”是黛玉的诗,也可做对此题。考题新颖,又很平和。

(四)互文修辞的考查

2014高考7.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历年北京高考从未涉及过互文。

《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列修辞共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并没有列出互文修辞。但《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的考试内容明确要求考查“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互文是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方式之一。在连贯的话语中,上

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在初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互文修辞。以《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为例: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教学中肯定要讲到。

单句互文,初中所学诗歌中最典型的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分别出现在题干和选项中,且高考背诵篇目里有《泊秦淮》。虽然出乎意料地考查了互文修辞,却不能说试题超纲。选出答案也很容易。

另外,单句互文高中诗歌篇目里“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等比较典型,还有一些在古文中出现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选项里涉及的陌生诗歌之多

6个诗歌鉴赏题里涉及的诗歌15首,其中课内3首,完全陌生的诗歌有12首,创历史之最。所有诗歌考题如下: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与《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31(2012年高考10题)比较:

柳堤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示例31(7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长堤;“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陌生诗歌有5首。

与2014各城区模拟题比较,东城二模考查题量最大,涉及的陌生诗歌有4首。

一大题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12分)

独不见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2014高考无疑开创了古诗考题的先河。

(六)考点涉及之广

《考试说明》中古诗部分的考试内容很明确: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五个方面。

2014高考6个诗歌题,内容、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均有涉及。且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历年高考和2014各城区模拟题在古诗阅读部分由于题量限制,考点相对单一。

2014已经成为过去式,这张试卷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需要做那些改变?

二、反思

(一)教学内容:高中三年教什么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古典诗歌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人教版高中教材古诗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必修2》有7首唐之前的诗,《必修3》有7首唐诗,《必修4》有8首宋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30首,包括诗22首,词7首,曲1首。合计52首。教学时间跨度为3年,平均每年17首。实际教学中,选修教材的30首古代诗歌,很多老师不会篇篇都讲。这个阅读量能培养出学生的什么能力?

(二)教学方法:“大招”能解决阅读问题吗?

很多老师在进入高三复习时会教学生“大招”,比如,读懂诗歌要关注诗题、作者、时代、注释、首联、意象、尾联、直接表情达意的词等。但关注了这些,不等于解决了“懂”的问题,更不能应对此次高考的所有诗歌题。为什么这样说?

以7题①小题为例: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四个选项,既无作者,也无诗题,更不知在原诗中是第几句。怎么办?

再看14题②小题: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这五个选项,虽有作者、时代、诗题,但对孤零零的两句诗在理解上有多大帮助?

所谓读懂诗歌的“大招”无用武之地。学生必须老老实实从语言入手,一字一词去理解,去体悟。

有人讲过,诗的语言,扭断了语言逻辑的脖子。诗的用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是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诗歌要

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既出于常理之外,又入于情理之中,“无理而妙”。

诗歌的语言是变形的语言,词性改变,语序颠倒,大量的省略,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告诉学生“诗家语”的这些特点也不能帮助他真正读懂诗歌。所以,从文字、词语、句型入手,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伴随阅读经验的积累,才能进入诗歌的语境。读懂,然后才是鉴赏。

答案的获得缘于读懂“诗家语”,而不是“大招”的使用。一首陌生的诗歌,老师读起来也不轻松。读的少,再容易的题做起来也会感觉困难。“大招”可以教,但要想一想,自己做题会完全依赖这些“大招”吗?

(三)改变学生的阅读状态

不迷信“大招”,那我们教给学生什么?

信息的快速和巨量使得很多学生已经不习惯追求深层次思考,处于浅阅读状态。

古典诗歌是一座金矿,很多诗歌文字精警,一字一词都有其无穷的韵味。快速浏览不可能读懂。需要学生涵泳,即摄取——消化——积累。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歌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没有这个过程,学生不可能提升古诗阅读能力。

读诗要根据诗歌的语境,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补充完善,同一首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龄去读,永远有新的体会。高三这一年,可能诗歌题没少做,诗歌认认真真读了几首呢?又有几首好诗成为他人生的积淀呢?

语文课,要改变学生的阅读状态。

从2014高考题看,古诗题虽然题量大,分值高,但对有一定古诗阅读能力的学生来讲可能并不难。

(四)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必然加重古诗文分量。明确的信号已经发出。怎么办?仅局限于教科书,单篇教学,重复低效,无以应对。

专题式教学是解决教学重复低效的一条可行之路。2012-2013高二学年度,我校在教师研修中心康树青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尝试专题式教学课题研究。目的是利用好一切语文资源,进行整合,抛弃单篇教学的条分缕析,强调教师设计专题,为学生打开自主学习的大门。设计什么样的专题,根据课本安排的知识点的要求和教师的专长,教学更具个性化。

在进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时,我们就开始尝试自己设计专题。设定阅读任务,扩大阅读量,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体悟、归纳,形成自己的理解。由浅入深,慢慢与经典发生真切的生命共鸣。语文素养逐渐形成。

实际上,2014高考试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专题教学范本:

“月”意象的丰富内涵;

“互文”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

易引发诗家兴亡之感的地方。

2014高考题进一步印证了专题教学的研究价值。

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改革是挑战,迫使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加强研讨,在教改路上走出一片新天地。

意料之外初中作文_初三作文

意料之外初中作文 我最近在一张语文卷上看到了一幅漫画名字叫“意料之外”。 一天,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去野餐,不幸被一只豹子追的满山跑。豹子把父亲裤子的一根线给咬住了,父亲拼命地往前跑着,但是由于豹子咬到了父亲的裤子,所以父亲怎么跑都是无济于事的。于是,父亲用手拼命地抓到树上的树枝,没想到树枝竟然断了,父亲一下子坐到了豹子的头上。豹子竟然被父亲坐死了。 通过这幅漫画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人带他的儿子去旅游,没想到碰见了一只(条)蛇,那条蛇趴在了一个大石头下面,那个人使劲跑,跑到了大石头旁边不小心碰了一下石头,那大石头一下子滚到了大蛇旁边,把大蛇压扁了。 这幅漫画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可能遇到困难,但是往往再坚持努力一下,结果就有可能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初中作文400字

生活中,你会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它会使你高兴,是你悲伤,使你惊讶…… 那是一个星期日,我独自坐车去姥姥家,一开始,车上的人并不多,只有寥寥几个,但随着路程的增加,人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上来了一位年过七旬、满头白发,颤颤巍巍的老奶奶,她手里提着一大包的东西,她企图找一个座位坐下,可座位都被坐满了,老奶奶只好在人群中随着车的颠簸而晃晃悠悠。 我不经意间看到这位老奶奶的状况,想把座位让给她做。可正当我要起身时,一个我变成了两个我。正立的我说:“快让吧,你不是一直说向学雷锋做好事吗?别犹豫了……”“不能让,为什莫其他人不让,而你要让,就算你要学雷锋做好事也不差这一时。”正立的我话还没说完就被反立的我打断了。 正当我还在纠结到底应不应该让的时候,一位身穿军装的叔叔“弹”走了我的纠结。 只见他慢慢悠悠的走了过去,对老奶奶说了一句:“大娘,您过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关于201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一点思考 运河中学赵程晖 2014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起步年,这张试卷预示2015的高考还将有重大变化。对比试卷,反思备考复习,对指导2015备考,甚至高一高二的教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拿到2014高考语文试卷,第一感觉是出乎意料,细分析题目,却发现这样考,又在情理之中。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一)考题布局 历年北京卷诗歌鉴赏题位置固定,均放在第三大题。此次各城区备考模拟题也大多这样安排。 但也有例外,2014东城二模一大题第8小题: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虽然题目是从考查修辞的角度设计,但已经开了有关诗歌的题目放在一大题的先例。所以,此次高考第一大题安排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也并不突然。 《考试说明》测试内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赋分约15分,有8个考点: 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2.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3.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5.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标点符号的使用 7.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 8.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2014高考试卷一大题7小题22分,1—6小题共15分,属语基部分,7小题的3个题放在一大题却属于古诗阅读的考查。 另外,虽然《考试说明》中的一大题题型示例并无诗歌鉴赏的相关题,但题型示例11“关于闻一多的形象,作者最认同的一项”,明确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通州二模也有类似的一题“对金岳霖形象的高度概括,选择恰当的一项”。再看高考7题题干“‘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

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处理办法

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此时,你会对他或他们怎么样? 当老师的人都有这么一个感受: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费尽心思,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可谓胸有成竹。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各种意外事件发生,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例如学生的一声叫喊,几声哈气,吃东西,打瞌睡,搞小动作,交头接耳,看与当堂课无关的书籍等等,都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师最佳的教学心态一扫而光。一旦教师手足无措,控制不了局面,后果便会不堪设想。因此,教师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素质,能清楚地认识意外事件的类型与本质,对症下药,随机应变。 一、英语课堂中意外事件的类型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是有待加工的无生命的原料,而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等各方面均各不相同,再加上有时又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是在所难免的。那么英语课堂中意外事件的类型有哪些呢?根据我的工作实践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别学生开小差型现象 几乎任何课堂中都会出现个别学生开小差这类的偶发事件。分析其成因,有的是在课间做作业,上课铃声一响,被迫停止,还有一道题,甚至半道题目没做完,因此,心里老惦记着,在课堂上便会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偷地拿出来做;有的是还沉浸在课间游戏的情境之中;有的是课间休息时看童话或小说,正好看到高朝的部分,有的是心中确有心事;也有的是因受外界的干扰而走神…… 2、“爱出风头”型现象 一个班中有几十名学生,难免会有几个爱出风头的。有的会趁老师不注意,故意大声打哈欠,有的故意惹其他同学和他打闹,有的做些反常的动作,以达到引起别人注意到他,有的会在朗读时故意怪腔怪调,吼叫或尖叫,以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从中得到满足,达到其娱乐和出风头的目的。 3、“刁难型”偶发事件 在学生中当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爱捉弄人、刁难人的学生。有的纯粹是爱捉弄人,故意刁难老师,想让教师下不了台,好显显威风;有的是因受到了教师的批评,心中不满,想乘机报复;有的是抓住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小错误,例如读音不准,吐字不清或发音上的偏差等,便刻意模仿,制造恶作剧,从而达到看老师窘态的目的。 4、“疲劳型”冷场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长期记忆力较差,大脑神经联系尚未建立完善,抽象思维虽已形成,但也不够完美,不能妥善地处理复杂的深层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因认知水平有限,一旦教学内容较难或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往往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因大脑疲乏而开小差或因失去学习兴趣而冷场的局面。 5. “懒汉型”现象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盘点2008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题的特点,可以为下一年的高考备考提供借鉴。 今年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命题的第二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延续了2007年试题的命题模式,结构、题型与2007年相似,难度比2007年略低;文体、赋分比例稍有变化,稳定之中有创新,体现了考试大纲“稳中有变”的要求,也符合选拔人才的需要。 一、围绕考纲,稳中有变 2008年广东卷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与2007年一样,采取“稳中有变”的命制思路,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所谓“稳”,是指试题的题型、结构与去年的相同,平稳过渡。今年现代文阅读依然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的考查内容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题型为选择题与主观题各2道。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3道小题,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中的3道小题,分值15分。

所谓“变”,指的是试题的分值、选用的文体与考查的角度等都有较大的调整。 2008年现代文阅读必考内容“一般论述类文本”选用了文艺学理论,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选用了小说,“实用类文本”则选用了科普类文章。这是广东自行命题以来第一次考小说,也是第一次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科普文章。但这些变化在2008年高考大纲中早已有说明。2008年考纲关于必考现代文阅读的说明由2007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选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也相应作了调整,由2007年的“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改为“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可以说,设题材料的体裁、内容都在考纲要求范围之内,也符合新课标“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的要求。 另外,今年广东三篇阅读文有两篇选自国外,一篇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一篇是美国刘易斯?托马斯的科普文《绝妙的错误》。选材范围扩大,这都是2009年备考应该注意的导向。 二、对试题的简要评价

以情引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以情引行,以情载理,情理交融 1、创设课堂情景,以情感人,指引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孩子们迅速的进入角色,激发起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理解残疾人取得成绩的艰辛和不易,我让孩子们单脚站立着上课,一起观看单脚残疾人表演的精彩节目。在这种特定的氛围中,孩子们将自己单脚站立时遇到的困难和残疾人为排练出如此精彩节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相比较,从而领悟出残疾人要想获得成功要比正常人难得多的道理。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是如何为祖国做贡献的。接着,在设计帮助残疾人的活动方案时,我播放《爱的奉献》,在激越的歌声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也更加地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2、重视榜样教育,以人感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我把典型的人物形象有计划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注意情感的催化。然后,我在日常生活中就导之以行,与孩子们的表现结合起来。当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受外界干扰就表扬他学邱少云学得好;当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就表扬他学雷锋学得好……这样,学生们的道德行动与英雄形象联系起来,情感的联结加深了,榜样就树立起来了,激起了学习的意向,加深了道德认识,促进了道德行为的形成。 3 、寻求孩子理解,以心换心 孩子的心地是最真最纯的,只要你真正走入了孩子的心里,与

他达成了共鸣,就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自愿地、兴致勃勃地进行行为实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不是一节思想品德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将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从而真正达到行为的内化。因此,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道德行为的形成。

意料之外优秀作文素材模板

意料之外优秀作文素材模板 今天同学们特别高兴,因为平时一毛不拔的邓老师竟然要送大家一件礼物,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喔!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意料之外作文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会是什么呢?”“可能是笔……或是……其它什么?”老师还没到,班上早已议论纷纷。“大家好啊!”邓老师提着一个黑色大口袋走进教室。“老师带的到底是什么?好神秘,好让人期待哦!”“会是笔记本吧!你看那么沉。”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谈着。老师这金口还没开,同学们立刻闭上了“乌鸦嘴”。 教室里,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这礼物到手啊?”“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的话就听从我安排。”“这个吗?……啊?”还没等到答复,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先把生字抄写一遍,再把阅读课文的好词佳句抄写一遍,每篇课文最少选十个,然后交我检查!”听了老师那坚决果断的命令,个个垂头丧气,还是班长脑子转得快,告诉大家:“快写啊!写完就可以收到礼物了,快!”这句话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的心,大家慌慌张张地拿起笔“唰唰唰”地写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十几分钟,还没有一位同学完成任务。终于,有一位“勇士”走上讲台,当他向老师要礼物时,老师却说:“我又没说做完

一个发一个啊!要全部做完才行,回去吧!”这一下他可又傻眼了,唉声叹气地回到座位上。 又过了大约十分钟,许多同学都做完了,大家都焦急万分。突然,老师又下一道圣旨:“请你们把刚才这种感受写出来,不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吗?”“啊?”同学们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向老师提出抗议。 老师拍拍那一堆礼物,看了看大家。同学们只好乖乖写起作文来,教室里又是一阵“唰唰唰”的声音,像是春蚕在吃桑叶似的。这下可苦了那些拖拉的同学,又要写作文,又要写作业,还不能有半点差错。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眼看要下课了,班上大多数同学都顺利完成了任务,几位胆大的同学还悄悄地帮助那些“难民”――写得慢的同学,总算集体完工了。大家吵着要礼物,邓老师不慌不忙地打开口袋,眼前的一切让人目瞪口呆,里面竟是一本本练习册!老师笑眯眯地说:“这就是礼物,规定你们在这一星期结束时,做到目前学的这一课。”“啊?……我的妈呀!”同学们差点气晕过去了。 唉!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忙了一半天,竟然收到这样一份礼物,这真是意料之外啊!

关于意外的作文7篇

关于意外的作文7篇 关于意外的作文7篇 关于意外的作文:意外 洮南市实验小学六年二班孙硕 “咦,这是怎么啦?我怎么来到了‘眼镜国’?”我心里嘀咕着。 一天早上,我刚出家门,就发现所有人都戴着眼镜,再一看,都变成了低头族。由于汽车改良,加上也没事儿,就连司机都在低头看手机,都戴着眼镜。再一看邻居家还不到三周岁的宝宝都戴着眼镜玩儿小孩手机。 到了学校终于有不一样的景色了,由于学校不让带手机,学校里还好,但现在教育制度变了,晚上不准留作业,同学们回到家又是一通玩手机。一吃完饭就下楼买东西,现在买东西先进了,买完自动扣钱。就连吃饭时都在玩儿手机。家里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手机陪伴着自己,我看到此时的世界被吓了一跳,这还是人类吗?这是一群手机的奴才啊! 这时我突然坐了起来,赶紧向外面看了看,我长吁了一口气,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还好,是一场梦,——可是这真的不是现实吗? 教师评语:小作者以未来喻时下人们对手机的偏爱以及对手机的危害提出创意性构想,思维敏捷,构思新颖,结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关于意外的作文:意外 洮南市第四小学五年三班徐梓涵 夜晚,清风阵阵。隔着窗户能看见我熟睡时的安逸。突然,“吱……吱……”我摸到了一只毛茸茸的东西,好软的毛呀!一定是什么动物的皮,还这么有质感呢! 等等,伴随着一声尖叫,一只灰糊糊的大球突然串了一下,我急忙点灯便看见了一只肥头大耳的大老鼠。爸妈急忙跑过来问:“女儿,这么晚了,你又在鬼叫什么?”我指了指那只老鼠,妈妈大叫了一声,两只眼珠子快冒出来了,我急忙跑下床说:“老爸,这货就交给你了,任务艰巨,你要小心行事,如有不测,自己解决。”说完,我便拉着老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 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暗布疑阵 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运用蓄势,着力突转 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 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情理交融的时事课堂

王德长(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2013年12月2日-5日,教育部在上海举办了首次全国中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本次赛会共有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2位教师参加,其中初中组、高中组各31人。我校屈远霄老师代表河南省高中教师参赛,所讲授的“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一课获得全国一等奖。笔者作为教研组长全程参与了该节课的准备工作,并观摩了参赛过程,感受颇深,启示良多。一、精心准备,巧妙建构对时事教育这样的课型,根据教学经验,学科组一致认为:一定要通过不同的视角,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在课程设计上一定要与时代脉搏同步,一定要与学生实际同步,一定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思想性和德育性。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启发学生去思,去想。没有学生的思与想,何来思想,更如何去谈思想政治。这堂课的成功正是这样的思想先导,最终使屈老师这节课的选材、构思和设计等都具备了很强的课程意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精心编写了教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领会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能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切食品安全,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重点确定为食品安全监督的责任。这一“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屈老师对“食品安全的放心和忧心”这个课题的充分思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将“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德育效果,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认可。二、机智灵活,师生互动什么样的时事教育课堂才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时事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都可以在本节时事课堂中找到答案。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激情、有热度、有睿智、有理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直接关乎课堂的成功。课堂的进程中有很多是屈老师的预设,使得课堂精彩纷呈,但不少属于生成的成分尤为难得。比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回答与原预想有距离,师生的分享和互动等,都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灵活应对课堂。例如播放视频《肯德基、真功夫的冰块脏过马桶水》后,设计了“你怎么看”观点pk的环节,其中一个学生直接绕开问题,谈了自己特别的想法,这时候屈老师并没有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而是就他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交流和探讨,让思想充分交流碰撞,进而引申出新的问题和关注。这样不仅避免了冷场而且师生的互动更是取得了实效,课堂的生成更加有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学机智是对学生的尊重,让课堂充满活力,民主而和谐。这节课堂做到了层层递进,高潮迭起,耐人回味。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用激情感染学生,用热心温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三、德育课堂,人文关怀“食品安全的放心与忧心”是这次的热门选题之一,之所以能够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得到评委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节课上处处是人文的关怀和德育的渗透,由食品安全人手,引发学生关注民生问题,关切国家经济安全,对社会责任心重新认识和考量,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结合学生现场的回答,屈老师及时提出问题:“做食品应该做的是什么?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引导学生最后形成共识:食品,人品,品品相照;民生,苍生,生生相随。从食品安全的忧心,引发责任心的思考,到重拳出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重塑责任。“国家、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四方联动共铸食品安全的屏障,打造食品安全的放心篇,处处彰显浓浓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合作中渐渐体会出一份使命感。德育功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堂精彩之处在于课堂思想主线的贯穿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尤其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环节中的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环节中学生情感的爆发和共鸣,精心谋划,积极应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高度体现。正如评审专家高中组组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顾钰民教授所言:“时事热点庞杂多样,教师在课堂呈现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如何看待、理解、分析时事问题,才是时事课堂的根本。”一节时政课不仅要让学生心动,而且要让学生行动。在

英语作文:my weekend 我期待的周末

英语作文:my weekend 我期待的周末 Someone once said:. "Sunday belongs to the child," I do not think so, because the weekend - rest days prescribed by law, on the surface that we can not in fact be at the disposal of our children, which is why ? Every Friday, language, mathematics, English, science teacher gave us a lot of work arrangement. These jobs are the same as wave upon us, and made us breathe. Every time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ask the teacher: "Why so much work arrangement?" But the teacher was very adequate reason:because the next weekend. So, Friday night back home, hurried meal began doing their homework, while doing their homework while thinking:When can secretly play with ipad, or do something silly little tricks. Homework really long time! Sometimes, I wonder what my future? It is key universities - Tsinghua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and Harvard it? On the road to tomorrow, I happy? Sometimes I also think that if there is no homework on weekends, no tuition, not at all busy, that the more good! Imagination is good, the reality is cruel, after all, because in a real sense, we are no weekends, so we do not feel the joy of freedom. If adults really gave us our dream weekend, let us go at its disposal, that the more wonderful! I would like to have a real weekend, I hope my dream can be realized!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_励志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有句话叫做“无巧不成书”,说的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巧合之法。我们也可以说无巧不成幽默。巧合最能产生戏剧性的结果,它之所以能引人发笑,是因为其往往造成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情景。 “意料之外”能造成情节的惊险,引起读者的惊奇,但是,这又不是故作惊人之笔,以致使读者认识上出现“脱轨”,达不到预期的幽默效果。为此,就需要使幽默的情节从“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所谓“情理”,就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幽默的奇特性是建立在这种一般规律之上的,也就是说,幽默制造者是以、独创的艺术构思来提示事物的普遍规律,那么,幽默的矛盾冲突就可以做到奇而不假。所以,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就是幽默的奇巧构思和事物的一般规律的统一,矛盾冲突的新奇性、独创性和情理的客观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观赏者笑得酣畅。 多纳尔来到旅店办理住房手续。没想到,他刚刚离开服务台就大发雷霆。他对扛行李的服务员吼道:“你们尽管把我当成爱尔兰水洼野地里来的毛小子吧!我是决不会付高价,住这么个碗柜一般大、除了一张折椅什么也没有的房间的!”服务员说:“请进去吧,这是电梯。”多纳尔这个人物大概来自某个偏僻的山乡,所以他有自卑感,怕人家瞧不起他,总是设法装一装,尽量伪装一下他的粗俗与无知。但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在办完手续后立即进电梯这个巧合事件中,他还是暴露了自己的浅陋。他把电梯误以为为他安排的房屋,他感到受到了莫大的侮辱,自卑感演变为盲目的狂妄——他竞提出不付房费。房间与电梯在情境上的相似,引发了这则对话,当然这种巧合事件,是以多纳尔在此方面的无知为前提的,他不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由此造成的幽默味自然显得浓了一些。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意料之外作文关于意外的作文

意料之外作文关于意外的作文 作文网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同学们,你们的记忆深处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事情呢?赶快和的一起拿笔记录下来吧,同时,还为大家出多篇关于意外的作文,请大家鉴赏。 【关于意外的作文篇一:这件事真奇怪】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五的中午。那天的阳光很刺眼,我热极了,实在提不起精神,一到教室就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但是有一些调皮的男孩子浑身却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教室里东搞西搞的。其中就有我们班的大名鼎鼎的“调皮鬼”黄浩。 突然,“砰”一声课桌椅碰撞声逼得我不得不睁开眼睛。只见老实的吴逸航正在教室里狂追着黄浩。吴逸航怒发冲冠,眼睛里充满了仇恨,对比平时老实巴交的样子来,真是可怕。我想:准是黄浩又惹事生非了。黄浩不愧是短跑能手,一点也不怕后面拼命追他的吴逸航,一边跑还一边回头骂他。吴逸航在教室里兜来兜去,就是追不到黄浩,还尽受他耍弄,气得“哇”的一声哭了。这时,英语老师走了进来,看见有人哭,便问是怎么回事。吴逸航终于找到了申冤的地方, 一边哭,一边把黄浩的恶行一一控诉出来,而黄浩可不怕,他立即站起来大声地反驳。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你一句,我一句,英语老师头都大了,英语老 作文网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同学们,你们的记忆深处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事情呢?赶快和的一起拿笔记录下来吧,同时,还为大家出多篇关于意外的作文,请大家鉴赏。 【关于意外的作文篇一:这件事真奇怪】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五的中午。那天的阳光很刺眼,我热极了,实在提不起精神,一到教室就趴在课桌上“闭目养神”。但是有一些调皮的男孩子浑身却像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教室里东搞西搞的。其中就有我们班的大名鼎鼎的“调皮鬼”黄浩。 突然,“砰”一声课桌椅碰撞声逼得我不得不睁开眼睛。只见老实的吴逸航正在教室里狂追着黄浩。吴逸航怒发冲冠,眼睛里充满了仇恨,对比平时老实巴交的样子来,真是可怕。我想:准是黄浩又惹事生非了。黄浩不愧是短跑能手,一点也不怕后面拼命追他的吴逸航,一边跑还一边回头骂他。吴逸航在教室里兜来兜去,就是追不到黄浩,还尽受他耍弄,气得“哇”的一声哭了。这时,英语老师走了进来,看见有人哭,便问是怎么回事。吴逸航终于找到了申冤的地方, 一边哭,一边把黄浩的恶行一一控诉出来,而黄浩可不怕,他立即站起来大声地反驳。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你一句,我一句,英语老师头都大了,英语老师就问四周的同学是谁先惹谁,没想到同学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是吴逸航先惹的黄浩!” 老师匆匆忙忙地批评了一下吴逸航就上课了。那天下午,我一直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黄浩总是喜欢欺负别人,并且还很放肆地把事情

情理相容 知行统一

经验交流材料 “情理”相融“知行”统一 ——浅议一堂好政治课的标准 作者:窦庆利 工作单位: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情理”相融“知行”统一 ——浅议一堂好政治课的标准 评价一堂好政治课,除了目的明、知识新、信息多、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气氛和、方法活、效果佳等要求外,要注重情与理的融合,知与行的统一。 一、动之以情——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1、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助动器。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的提高,产生启迪心灵的效应和情意上的“共振”;学生才能将“疑”提出来讨论、争辩,做到“不唯师”、“不唯书”,学生的思维火花才得以迸发。如探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师生讨论“学生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人人发言,哪里分得清“师与生”。 2、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递与相互感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用赞许、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会更加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超越了教师所期望的轨道,或学生对教师、书本的讲解提出质疑,不要粗暴打断或强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引导学生说身边事,说身边人,有话可说;以竞争克服惰性,以信任克服胆怯,有话想说;把说理生活化,观点材料化,有话会说。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要激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学生的天性是好奇、求异,凡事都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决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激励。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勇于“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如在学习“树立远大志向”时,学生提出,“树立远大志向就不应考虑自己吗?”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人贵有志,而志当存高远,只有把个人的志向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二、晓之以理——课堂教学的精髓 1、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运用启发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自觉地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精心设计提问,培养思维的系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那个星期天》精品教案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 1.生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 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媚、蚁”等 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我让学生根据18 × 3 = 6 × 9写一个比例。由于新授课上时间有限,虽然学生没做过类似的题目,但我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决。巡视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比例:18∶1/3 = 6∶1/9。在我的记忆中,根据18 × 3 = 6 × 9写出的比例应该是18∶6 = 9∶3、6∶18 = 3∶9等,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逆应用”,压根没想到还可以写成18∶1/3 = 6∶1/9。然而,直觉告诉我,既然这么多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它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于是,我决定先问一问他们。 “你们写的1/3和1/9是从哪里来的?”我不解地问。 “18 × 3不就是等于18 ÷ 1/3?” “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想方设法地“创造”出一个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而且,他们创造出的方法又是如此简单、优美、有效!

后来,我在班上作了统计,结果发现全班48人中不会做的有29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写出比例的有7人,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写出比例的有12人。细细想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积相等的式子写出比例式需要借助逆向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挑战性,而利用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式既合情合理,更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谓妙不可言。 这一案例给了我不少启迪。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想到的并不一定是学生能想到的,而学生想到的有时也未必是老师能想到的。有时,学生给出的方法貌似错误、令人费解,但却别有一番新意。所以,当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甄别,或许,真正的精彩就会诞生在那一瞬间。其次,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于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积相等的式子“还原”成相应的比例式,并在比例式的多样性上做足文章。现在看来,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无穷的潜力与可能性。惟有如此,课堂才会真正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赏析: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范文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心的话语,时常是我遇到艳羡他人而又惰于学习和行动时的一种激励。 成功有时只是一个小细节,天道酬勤,持之以恒,胜利的曙光就会灿然向你招手。 物理学家兼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有一次,一位客人来访看见她的女儿正在把玩着诺贝尔奖杯,就十分惊讶地问她:“这么重要的奖杯怎么可以随便让孩子玩呢?”而居里夫人却出乎意料地说:“奖杯只能代表着以前的成绩,如果太看重它,就会停滞不前。”那位客人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更加敬佩她了。 记得一位的演讲家,他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当一位成功的演讲者。渴望登台时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一幕,然而先天的短舌使他吐字不清晰,发音自然不到位,遭到了同行的耻笑和讥讽。 此后,他开始沉寂了,人们也渐渐忘了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存在。可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于是每天和朝阳准时约会*边,口含石子,面朝大海,尽情地朗涌着,激昂着…… 后来,当他再次登台时,以清晰、圆润、流畅的表达征服了所有听众的心。 他克服了先天的不足,出人意料地再次站在演讲台上,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这种梦想的实现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就决定了他或她的命运前程。乐观者会“死里逃往”,悲观者则“虽生犹死”。看似出人意料,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新鲜和新奇等我们去发掘,只有善于发现,才会有更多的惊喜,而每一份惊喜都是人生的一抹亮色。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

品大家感言生命 抓课堂情理相融 《谈生命》教学设计

品大家感言生命抓课堂情理相融 《谈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它们的入选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理念。 《谈生命》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美文,全文运用比喻、象征等写法,描绘出作者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全文语言优美,文笔生动,读来回味无穷。 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全文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喜欢这类无故事情节的,又是谈人生哲理的文章,应对中考成了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目的。教师只能运用多种手段,适当引导学生回到这个人类一直思考的问题上来。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为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将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板块,即:比喻切入,创设情境;寻找美词,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条理分明;寻找佳句,畅谈感受;改写诗歌,加深理解;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中的两字和四字词语,感悟文章的词语美。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文中语言,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思考文章的意蕴美。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意境美。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写法,感受文章哲理美。 德育目标 1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学习作者对待人生的思想美。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写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结构、意蕴之美。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喻切入,创设情境 1从小我们都在学习标点符号,请你联系标点符号的用法,以生命为

(2020优选)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重点语句,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选读课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觉得,文学与生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如果说,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么《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一定是最美味的一道心灵鸡汤。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集中学习著名短篇小说其中的两篇,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能认识短篇小说,并且爱上这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 二、出示课件:短篇小说概念。 英文:novelette,小说的一种。其特点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过渡语:这不禁令我们联想到这学期我们接触过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那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小说三要素,是哪三要素呢? 三、出示课件: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过渡语:这堂课,老师希望你们能做课堂的主人,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动脑筋来投入学习,并能做到踊跃发言、畅所欲言。而我,则是你们课堂的引导者。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位短篇小说作家。 四、课件出示: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过渡语:接下来的课堂我们会先学习其中两位作家的两篇短篇小说: 出示小说篇目:《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短篇小说阅读课的四个环节要求: 五、出示课件:阅读四环节及阅读要求的前三个。 1、读一读 要求:①注意小说人物;②动笔圈画 猜一猜 要求:①大胆猜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②进行小组讨论 议一议 要求:①概括全文;②小说表达的主题;③短篇小说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