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第四章

第一节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

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

四、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五、对知觉发展的解释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1、视觉偏爱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3、诱导电位法

4、高振幅吮吸

1、视觉偏爱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婴儿能够对各种刺激物——图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摸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在此意义上,此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3、诱导电位法

①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②做法: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头部插上数个微电极。如果婴儿觉察到我们给的特定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出现变化,表现出诱发电位。如果没有觉察到刺激,脑电活动就不会出现变化。

③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因此,采用诱导电位法我们甚至可以

知道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种类的图像或声音刺激。

4、高振幅吮吸

①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儿,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②做法:在实验开始之前,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以基本值为标准,每当婴儿吮吸频率加快,吮吸强度增加时,就会触动奶嘴里的电路,与电路相连的能够提高感觉刺激的幻灯或者录音机就会启动。

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

1 触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的途径。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怕冷不怕热。对疼痛也非常敏感。

试探性的嘴咬现象在第一年的中间发生最为频繁,之后逐渐减弱。

在紧随着让位于用手全面细致地感知世界的方式。

触觉和视觉的配合,对婴儿早期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味觉

新生儿喜欢甜味。

新生儿面部表情显示能够区分好几种味道。甜食——表情放松,酸——嘴唇紧缩;苦味——

张开嘴,作出痛苦的怪相。

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对生存有重要意义,因为对新生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带甜味的母奶。

3 嗅觉

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4 听觉

关于婴儿听觉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主要方面:

检测(婴儿能听到什么):

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高10到50分贝。

婴儿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

有研究发现,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怀孕第25周对声音可能表现出反应。28周胎儿对呈现于靠近母亲腹部的响亮的声音刺激的反应是紧闭眼睛;若不能以此做出反应,出生后往往带有听觉问题。

辨别(婴儿能知觉到什么声音差异)

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Olsho, 1984)。

辨别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定位(婴儿对声音的空间定位能力)“U”字形发展曲线

从出生起,婴儿便表现出某种初始的声音定位能力。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5分钟内已经表现出这一能力。然而到2或3月时,这一反应却近乎消失,到4或5个月时又再次出现。因此声音定位的发展表现出“U”字形发展曲线。

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

1 视觉的一般发展

视觉的产生

新生儿的眼睛已能辨别光线的明暗。婴儿也能察觉到视野内物体的运动,当移动速度较慢时,喜欢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视觉的发展

(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眼睛不能根据物体的距离来进行视觉调节。只有大约相距8英寸的物体才能看得最清楚.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3)颜色视觉

婴儿已具备颜色视觉。研究者采用习惯化方法研究婴儿视觉能力的发展发现,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但在区分蓝、绿、黄以及白色上存在困难。然后婴儿颜色知觉能力发展迅速,在2-3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够分辨所有的基本颜色。4个月以后,能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成人的红绿蓝三元色已相当接近。

2、空间知觉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婴儿的空间知觉进行了大量研究。空间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对物体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视崖(吉布森和沃克)

①实验装置:一块大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

一块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像“悬崖”。

研究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辩出视崖的两边。当他们探寻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

当婴儿的年龄稍大(6、7个月),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

婴儿喜欢看什么?(范茨)

结果发现,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了。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也对那个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蛋图最不感兴趣。

后续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暗部分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有弧度的中等复杂图案。

形状对比性:指图形上可用于对比深色和浅色部位的数量多少。

如果婴儿能区分出两个图形的对比性不同,他们一般偏爱对比性大的图形。

这个原理提示,年轻父母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买玩具时,就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不要总是给孩子买形状非常简单的玩具,这样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视觉刺激的需求。

【视觉发展里程碑】

出生~1个月

1 能看出简单的、具有强烈对比性的物体特征

2 喜欢看大的、粗线条的图形

3 表现出形状的恒常性

4 能对运动深度情境作出反应

2~3个月

1 眼睛的聚焦能力接近成人

2 能认出光谱中的全部颜色

3 出现双眼深度视觉

4 视觉的对比敏感度的发展导致婴儿喜欢看图形的细节

5 对图形内部的形状特征感兴趣

6 能发现整个形状的结构

4~5个月

1 能像成人一样对颜色进行归类

2 出现双眼深度视觉

3 初步形成视觉的大小常性

4 当物体运动时,能把该物体从背景物体中分离开来

6~8个月

1 视敏度从出生时的20/660发展到20/100,已接近成人

2 能以平稳、细腻的眼动跟踪运动的物体

3 能看出图形的边界

4 即使物体不运动,也能根据其特征把它从背景物体中分离开来

9~12个月

能提取出一个完整图像的信息

【跨通道知觉的发展】:多感觉通道相结合的知觉就是跨通道知觉。

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跨通道知觉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它帮助婴儿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可预测的生活环境大世界。

虽然我们说婴儿的跨通道知觉是天生的,但这只是说,他们天生就具有把不同的感觉通道同时加以利用的倾向,并不是说他们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都能天生地用跨通道知觉进行感知。实际生活经历对他们也非常重要。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应该抱着孩子多多地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环境,给他们的容量巨大的感知觉仓库里,存储更多的信息资料,这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早期教育。第二节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一、皮亚杰对婴儿认知的研究

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看作活跃的探险家,他的思维在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少年,儿童要依次经历4个阶段,其中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年龄大约是0-2岁。

智力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智力是“所有认知结构趋于平衡的状态”即头脑中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有一个目标,在思维过程和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认知平衡,而达到这种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之为平衡)。一个人内部的心理图式(已有知识)和外界环境的不匹配能促进认知活动和智力发展。

图式是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儿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方式——随年龄发展变化。他把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称作图式。

认知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图式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组织

2 感知运动阶段

新生儿和2岁儿童的差异很大,感知运动阶段分为6个时期或亚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的各个亚阶段及其典型的适应性行为

1. 反射图式(0-1个月)新生儿反射

2. 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

表现出关于自己身体的简单动作习惯;对事件进行有限的预期

3. 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

儿童的行动有意重复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有趣的影响;模仿熟悉的行为

4. 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

表现出有意的或目标导向的行为;对事件的预期改善;模仿与自己以前的行为稍有不同的行为;客体永久性(AA寻找)

5. 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

用新方法作用于物体,探索客体的属性;模仿陌生的行为;能在几个地方寻找藏起来的物体(AB寻找)

6. 心理表征(18个月-2岁)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部表征,能解决感知运动问题,能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延迟模仿,玩假装游戏

二、婴儿期客体概念的发展

1、客体或客体永久性概念:最初由皮亚杰提出,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客体的存在和行为,均从根本上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

2、皮亚杰关于客体概念的论点

客体概念非先天,而是后天获得的;

客体概念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感知运动阶段;

这一过程有一个普遍而固定的发展顺序,在不同发展阶段,婴儿获得该概念的各个不同方面。

3、客体概念发展变化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客体概念的发展与感知运动发展相对应,因此将客体概念的发展变化分为六阶段。新近研究表明,年幼婴儿的客体知识似乎远远高于皮亚杰的估计,但这种认识并不足以使婴儿表现出适应性行为,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婴儿期的其他认知成就

感知运动发展的新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婴儿表现出许多认知能力的时间比皮亚杰说的要早。新生儿使劲地吮吸奶头,以产生有趣的声音和事情。这种行为就像皮亚杰所说的次级循环反应,表明婴儿在4~8个月前就能探索和控制外部世界。

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能力,因为他没有采用今天成熟的实验技术。在新近对信息加工和感知运动发展的研究中,操作条件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已经灵活地用于考察婴儿知道了哪些东西。

对感知运动阶段的评价

0~2岁婴儿认知发展的成绩

能预期事件的发生,主动寻找藏起来的物体,灵活地改变感知运动图式,能做假装游戏等,这些能力出现时间和皮亚杰说的一样。

另一些能力,如二级循环反应,对物体属性的理解(包括永久性和物体因果性),延迟模仿、使用心理表征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等,比皮亚杰原来所说的出现得早。

运算

运算,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有几层含义:

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

运算有守恒性

有系统性的特征。不能单独进行。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表征和符号

当儿童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前运算阶段时,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表征或符号活动的急剧增加。婴儿和学步儿就已经具有某种在心理上表征世界的能力。在幼儿期,这种能力开始迅速发展。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幼儿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思维的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

前概念阶段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功能。即用一事物代表与之有意义联系的另一事物。

如象征性游戏:儿童用小棒当“枪”,纸片当“菜”。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没有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如吕西安娜四岁半时说“我还没睡午觉呢,所以不是下午。她还不明白下午是包含许多特殊事件的一般时间阶段,而她的午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两个特点:

1. 还没有形成“守恒。

2. 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趋近,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如“三座山”实验;儿童知道自己有哥哥,但不知道哥哥是否有弟弟;认识自己的左右手,但分不清他人的。)

3 .不可逆性

4 .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迅速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认知操作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它使儿童能够修改和重组已有的表象和符号,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1. 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获得守恒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 群集结构的形成。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

※这时的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形式运算思维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认知的发展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着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积极影响——形式运算帮助个体思考生活中的可能事件,形成稳定的同一性,获得对他人心理想法和行为原因的更丰富的理解。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决策,包括权衡各种行为过程及其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结果。

形式运算思维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消极影响——形式运算或许给青少年带来许多痛苦经验。年幼儿童往往能接纳世界的本来面目,听从权威人物的教导,而形式运算者按假设的替代物表征现实世界,他们开始对一切事情提出质疑。皮亚杰把青少年的理想主义(认为事物应该怎样)看做是他们新的抽象推理能力发展的结果,并认为形式运算是“代沟”产生的根本原因。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

(一)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二)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三)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批评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争论

(一)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一、任务难度的适当性

(二)发展先于学习的观点较少教育价值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否被加速

(三)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理论

第三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信息加工理论反对抽象概念

②信息加工理论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的,但他们没有提出统一的、独立的认知发展学说,相反,从注意、记忆、分类能力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他们考察了思维的不同侧面。

③信息加工理论用像计算机一样的流程图来描绘人类认知系统。人类思维的计算机模型是诱人的,因为它明确而精细。信息加工研究者认为这种模型很有用,因为他们反对用同化和顺应这样的抽象概念描述儿童的思维。他们希望准确地查明不同年龄的人们面对任务时的表现.

④心理系统的结构和容量

信息加工研究者认为,心理系统的基本结构终生相似,然而该系统的容量——一次保留和加工的信息量与加工的速度——会提高。这使更复杂的思维形式成为可能。尽管信息加工容量与大脑发育有关,但它与加工策略的改进关系更大,这包括关注信息,有效分类等。在2岁前,这些策略就已经开始形成。

1. 信息加工系统的贮存模型把人的思维分为3个基本成分:感觉登记、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信息流经每个阶段时,我们都能用心理策略操作和转换它,这增强了思维和保留信息留作后用的有效性。

信息加工第一步:感觉登记

首先,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器,在这儿直接而简洁地进行表征。然而,利用心理策略,我们就能选择声音和图象。如,你可能更关心一些信息,而忽视另一些信息,这提供了它转移到信息加工系统下一步的可能性。

信息加工第二步: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这是心理中意识到的部分。人能主动地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例如,记笔记、复述,把信息分类—都需要短时记忆。

信息加工第三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掌握永久性知识的基础。其容量是无限的。通过长时记忆,人储存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有时难以检索,或提取出来。为了帮助再现信息(检索),人使用各种策略。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按内容和主人的计划分类,很像图书馆的目录系统。沿着储存信息的重要网络,可以很容易地检索。

信息加工流派的认知发展机制

机制表现

整体加工能力随着大脑的成熟,心理系统的容量增加

加工的有效性基本操作速度加快,在工作记上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为其他心

理活动节省了资源。

信息编码以感觉加工和注意方式进行的编码越来越精细和有选择性

策略使用策略变得更为有效,促进了信息的存储、表征形成和信息提取。

知识专门领域知识的数量增加,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策略的使用和提取越来越容易。元认知对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理解加深,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使认知策略

能向更广泛的情境中推广。

【幼儿的记忆策略的发展P131】

(一)学前儿童开始表现出记忆策略。

(二)儿童策略发展的三种情况P132

产生缺失:如果在记忆过程中,儿童没有使用记忆策略,其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产生记忆策略的能力,而是他们没有主动地产生记忆策略。

中介缺失:如果在记忆过程中,无论是儿童主动产生记忆策略,还是别人教给他们一定的记忆策略,但都没有提高他们的记忆成绩。

利用缺失:新近研究表明,在儿童熟练使用策略前还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自发使用的策略对记忆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

(三)三种特殊的儿童记忆现象

婴儿期记忆缺失:不能回忆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

遗觉象:当视觉对象撤离后,儿童仍能在好几分钟内保持对象的细节表象。不依视觉背景的不同而消失。

记忆恢复:反映儿童记忆的另一种遗忘曲线。表现为在识记材料后的头几个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潮再慢慢下降的趋势。尤表现于幼儿园小班儿童,并且当材料内容复杂、情调鲜明时更易出现。

【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记忆】

记忆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记忆一条一条的信息不同,记忆一条一条的信息时,需要再现各自孤立的信息,就像第一次学习它们那样。而记忆日常经验,则需要再现复杂的有意义事件。

自传式记忆就是对一种日常生活的记忆,它是人们对那些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需要再现熟悉的、重复的事件。像成年人一样,学前儿童会用脚本进行记忆,脚本是对特定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和发生时间的一般性描述。幼儿最初的脚本是由主要行动的结构组成的。

【幼儿的心理理论(P140)】

随着表征、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反思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建构心理理论,或形成一套关于心理活动的理论。这种理解能力经常被叫做元认知,它意味着“对思维的思维。”

【什么是心理理论】直觉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它建立在心理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以及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人理解为拥有愿望、信念和对世界有独立的解释,并且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以上述的心理内容为基础的,那么他就被认为拥有了“心理理论”。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

1、心理理论的研究起源

普里马克和伍德鲁夫对黑猩猩是否认识心理的猜测。“意外转移”方法

2、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识

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检验。

【韦默和伯纳的实验】:男孩Maxi 把巧克力放到厨房蓝色柜离开,他不在是妈妈把巧克

力放到了绿色柜。让被试判断,Maxi 回来后会到哪里拿巧克力。

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从而能正确地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研究发现:

3岁儿童一般认为会到绿色柜找,3岁儿童尚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认识到,尽管Maxi 关于巧克力地点的信念是错误的,但他还是会按照自己错误的信念去蓝色柜找。这表明4岁儿童已能对错误信念理解,拥有了心理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 心 理发展的 影 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 岁 B. 0 —3 岁 C. 0 —6 岁 D. 0 —13、14 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3.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4. 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 A.抓握反射 B ?吮吸反射 C ?转向反射 D ?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 )。 A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 .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 . 出生后一年 C .出生起 D .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 )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 .生后1 个月 B .生后2 个月 C .生后3 个月 D .生后4 个月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 A.吉布森和福克 B .皮亚杰C .维果斯基D .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 .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 .再认记忆D .重复记忆 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

A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 抽象思维阶段D. 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 )。 A .皮亚杰 B .吉布森和福克 C .维果斯基 D .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 B )进行思考 A.动作B .表象C .语言D .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 ?习惯动作时期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 ?感知行动时期 14. 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 B ?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 )阶段,儿童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对错题(每题1 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积累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对)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 息综合。(错)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 律。 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适 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3.横断研究(横向) 横断研究是在同时期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测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的测查并加以比较 4.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 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动作 6.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吮吸、身体动作)立即停止,如果隔很长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

化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同化就是把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是指把新的体验 纳入已有图示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收到它所同化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调整已有图示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9.守恒概念指个体能够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 生改变的特征 10.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 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1.依恋是婴儿寻求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 主要表现为啼哭、哭、吸吮、喊叫、咿呀学语、身体接近和跟随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1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他们 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1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这就是性别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14.同伴是社会上平等、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1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 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线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童年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以下不属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的是() A.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B.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C.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D.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主要作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对儿童心理研究时,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A.相关设计 B.横断设计 C.纵向设计 D.交叉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八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在怀孕后7~8周完成。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皮肤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 1. 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2.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3. 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组成。 4.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把智力分为哪些(P139) 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 5. 儿童的高级情感一般包括哪些(P183)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P71) 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 7.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研究婴儿的深度直觉发展的实验(P70) “视崖”实验 8.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有(P58) a.反射行为 b.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c.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d.视觉偏爱 9. 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机制有哪些(P80) a.适应和组织 b.同化和顺应 10. 语言获得理论有哪些(P129) a.环境论 b.先天决定论 c.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1.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有哪三种(P169) 爱、怒、怕 12.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什么(P141) 液体智力、晶体智力 13. 常用的研究儿童的具体方法有哪些(P19) 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时序研究14.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含哪个分量表(P148) 言语、操作 15.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P85 P88) 前运算阶段: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守恒),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刻板性(液体守恒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性(守恒),掌握类包含的概念,序列化(排序能力,传递性),思维的去中心化,掌握群集概念 16.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22) a.发展的稳定性: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可逆性 b.发展的不平衡性:波浪式前进 c.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7. 儿童“客体永久性”概念是什么时间形成的(P84) 一周岁 18.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P14) 普莱尔 19.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P9) 平衡(自我调节作用) 20. 感知觉的相关研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 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两大类。 1)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 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 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B心理行为C心理现象D神经系统 2.()是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反映。 A感觉B知觉C思维D个性 3.以下属于描述情感过程的是()。 A看到周边的生活环境干净整齐,心情和愉快B我们接触过某些事物后,总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C根据某些气象反映判断未来的天气D处于某种场合,不能批评指责别人而避开他 4.心理现象包括()和个性心理。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心理过程 5.心理过程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A认知过程B个性心理C认识过程D自我意识 6.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A性格B能力C需要D气质 7.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有别于他人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点,即()。 A认识过程B心理过程C个性倾向性D个性 8.()年,德国冯特在()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 1840 莱比锡大学 B 1879 莱比锡大学 C 1978 慕尼黑大学 D 1789 慕尼黑大学 9.幼儿主要指()的儿童。 A2到6岁B2到7岁C0到6岁D3到6.7岁 10.脑的结构中,最发达的部分是()。 A大脑B额叶C桥脑D小脑 11.大脑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 A神经系统B条件反射C反射D信号 12.每当铃声响起,就出现吃饭行为,久而久之,铃声引起人或动物的唾液分泌,此时的反射行为属 于()。A反射B条件反射C无条件反射D具体信号 13.()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A心理现象B自然环境C社会环境D客观世界 14.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效度和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A信度B效度C难度D易度 15.由一个小孩的“娃娃家”游戏,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心理活动;检查小孩用过的玩具,可以看出他 的一些个性特点,这是采用的哪种研究方法()。 A观察法B个案法C实验法D产品分析法 16.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 A获得信息真实可靠B研究结果只适合个别情况 C具有针对性、可重复性和结果显著性D结果合乎实际 17.以下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房屋B法律C花鸟鱼虫D内蒙草原 18.“对偶故事”研究儿童道德认知是采用了()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

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完整版)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了解遗传、生理成熟、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传媒基本概念。 2、熟悉和掌握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技能目标: 1、在熟悉和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在熟悉和掌握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传媒等环境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为学前儿童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生活环境。 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 生理成熟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物质前提遗传是指遗传物质由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遗传因素则是指由先天继承的、与生俱来的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生理成熟是指生理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体各器官的成长与变化。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与过程,同时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和大脑的发育上,身体素质和大脑发育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任何心理都无从产生,如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动作发展又为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和生理成熟的不同是造成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孩子在其出生时就已经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基因,存在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如果 4 个月大的婴儿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境报以弓背、踢腿或哭闹的行为反应,那么到 2 岁时他们通常表现得胆小、拘谨,性格比较内向。而如果4 个月大的婴儿对同样的反应报以轻松的微笑,那么到2岁时他们表现得通常大胆、合群、好交际。 行为遗传学家用“遗传力”来说明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所起的重要决定作用。遗传力是指不同遗传基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度,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程度上归功于遗传。如智力的遗传力为50,但这并不说明50%的智力来自于遗传,而是说明可观察到的变异的50%可归于遗传的影响。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遗传和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实际上,遗传和环境对于心理发展同样重要,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作用于并塑造了遗传所赋予的生物前提,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复习课程

一、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3.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环境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7.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8.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10.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1.( 新陈代谢 )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12.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 开放的 )、( 不断积累的 )过程。 1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小)与( 年龄偏大)。 14.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 无意记忆 )为主。 15.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 )在先,( 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最后(抽象逻辑思维 )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6.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 知觉研究 )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7.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 积极词汇 )。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 社会性 )行为。 19.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语音 )、( 词汇 )、( 语法结构 )、以及(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20.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 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百分之九十 )。 二、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5.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 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度恰适合某种行为 的发展。 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 3.横断研究(横向) 横断研究是在同时期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测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的测查并加以比较 4.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5.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的、迅速的、正确的、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 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的协调动作 6.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产生定向反射,这时,个体的心率就会起变化,注意力也会朝向刺激物,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如吮吸、身体动作)立即停止,如果隔很长一段时间刺激物又重新出现引出定向反射的次数就会逐渐减少。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同化就是把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是指把新的体验纳入已有图 示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顺应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收到它所同化的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调整已有图示来适应新的刺激的过程) 9.守恒概念指个体能够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 征 10.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 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1.依恋是婴儿寻求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主要表现为 啼哭、哭、吸吮、喊叫、咿呀学语、身体接近和跟随行为,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1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他们在行为方式 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1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这就是性别 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别角色的认同 14.同伴是社会上平等、共同操作时,在行为的复杂程度上处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15.自我意识是作为主题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 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16.语音的发展: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和杂乱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它和意义紧密结合,而 杂乱的声音毫无符号意义 17.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 要的认知技能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同化 2.最近发展区 3.心理理论 4.心理年龄特征 5.同一性 二、选择题 1.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生正面临()心理危机。 A. 信任对怀疑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论”是谁创立的?() A. 维果茨基 B. 皮亚杰 C. 斯金纳 D. 马斯洛 3.“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这个论断说明了()。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D.自我决定论 4.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形成了守恒概念 B.自我中心 C.能够进行的逻辑推理 D.具有简单的反射活动 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临床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实验法 7.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安斯沃斯 D.埃里克森 三、简答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四、论述 1.简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简述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几个3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4.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