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美容:是指通过于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或改善和塑造人体感官美的美容学分支。简单地说,凡以医学的手段改善或改变容貌及形体、达到美容目的的方法均屑医学美容范畴。

2. 美容药物:通常是指为了达到美容的目的而应用的药物。

3. 美容药物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美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作用,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美容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二、填空题:

1. 药物美容、手术美容、物理美容。

2. 药理知识、在机体内作用规律及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3. 交义学科、桥梁学科。

4. 美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正确的选择、应用美容药物。

5. 追求美的健康者、达到美化人的形体和容躺面应用的药物、皮肤增白药、防晒剂、止汗怯臭剂、延缓皮肤老化药、美发药、脱毛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

6. 清洁、保护、美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含药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美容药物学。

三、问答题:

1.答:美容药物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 研究美容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尤其是外用药的透皮吸收及药物代谢动力学。

(2) 研究美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细胞、亚细胞、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3) 研究如何正确选择、应用美容药物,使美容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美容机体的作用,以便满足人们求美的欲望,减少不良反应。

(4) 进行美容药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开发新药与制剂、造福人类、发展经济。

第二章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 透皮吸收:是指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经释放,进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从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

2. 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收水分使皮肤水化,即皮肤的水合作用。

3. 生物利用度: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被吸收从而为机体所利用的程度与速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二、填空题:

1. 护肤养颜化妆品、用于预防或治疗皮肤病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

2. 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全身性的不良反应、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

3. 大大降低、较大剂量、增大药物对于其他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

4.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角质层、活性表皮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5. 角质层、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6.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解离情况、强、难以。

7. 角质细胞的半透膜结构扩散、角质细胞的细胞间隙渗人皮肤深部。

8. 仅有0.1%、皮肤附属器。

9. 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

10.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的影响。

11. 易于、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水性蛋白凝胶、水性组织、亲水性、角质层、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

12. 生物膜结构、角质层、药物贮库、缓慢而持续、滞留量和滞留时间。

13. 二甲亚砜、月桂氮卓酮(氮酮)、尿素、吐温·80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如油酸)及其酯、醇(如丙二醇)、月桂氮卓酮。

14. 下降、增加、水溶性、脂溶性。

15.体外经皮渗透研究、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三、选择题:

1.C

2.B

3.A

4.C

5.A

6.D

四、问答题:

1.答: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又与一般药物的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药物制剂(包括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剂)的有效成分都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产生药理效应;而外用美容药物主要是通过有效成分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深部组织进而在局部发挥药效,因此,理想的外用美容药物应可以顺利地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产生局部效应,而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以免产生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或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

2.答:外用美容药物经由表皮进入皮肤深处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过程: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

3.答:由于皮肤的角质层具有类脂膜性质,因而脂溶性强的药物往往易于通过角质层;另一方面,药物要进入皮肤深部起效,透过角质层后,还需要进一步分配到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

织。而活性表皮可以看成水性蛋白凝胶,是水性组织,所以,又要求药物有一定的亲水性。因此,只有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能较好的透皮吸收。脂溶性太弱,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脂溶性过强又会抑制药物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

第三章.透皮促进剂

一、名词解释:

1. 透皮促进剂: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人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

2. 透皮时滞:透皮促进剂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

二、填空题:

1.物理法、化学法、药剂学方法、超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合成前体药物、透

皮促进剂。

2. 形成微细孔道、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

3. 月桂氮卓酮类、二甲基亚砜类、帖烯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醇类、脂类、鲨烷类、B-环糊精。

4. 5 、5 。

5. 薄荷醇、冰片、柠檬烯、细胞间微孔。

6.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抗炎、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

三、选择题:

1.D

2.C

3.B

4.C

5.A

6.B

7.D

8.C

四、问答题:

1.答:理想的透皮制剂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损害、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无药理活性,无全身毒性;

(2)优良的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味;化学反应惰性,在制剂中不降解,不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3)速效、长效性:促透效果快,持续时间长;

(4)可逆性:撤去透皮促进剂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可迅速而完全地恢复;

(5)单向性:皮肤的屏障功能只能单向降低,内源性物质不能通过皮肤扩散损失;

(6)经济性:价廉、易得并适合于多种药物。

2.答: 月桂氮卓酮透皮促进作用有以下主要特点:

(1) 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强大促渗作用;

(2) 促渗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产生最佳促渗作用的浓度通常为2%~6%,最佳浓度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所用介质有关。其促透作用往往不随浓度提高而增加;

(3) 促渗作用缓慢而持久: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

从2~10小时不等;

(4) 与其他促渗合用,常可增强促渗效果:如与丙二醇合用,后者可促进本品在角质层的转运和分配,从而产生更强的促渗效果,使药物渗透量增加,时滞缩短。

第五章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

一、名词解释:

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应用电离子导入仪器在皮肤上产生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离子迁移: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者,在溶液中解离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向异性电极移动。

3. 堆移效应:非离子型药物通过形成水合离子(即非电解质与水分子或离子结合)被转运。例如,NaCI正、负离子都结合水分子,数目与离子周围的水化壳的大小成正比。离子与它捕获的周围水分于一起在电场内移动,而水分子又携带着非电解质也在电场内移动,最终使非电解质的药物被导入皮肤,此谓“堆移效应”。

4. 电泳:某些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呈胶体微粒状态,可因自身或基团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呈带电状态。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的胶体微粒也向异性电极方向移动,谓之电泳。

5. 电斥作用: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

6. 超声波导入: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皮肤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过程。这是一种经皮肤和黏膜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

7. 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

二、填空题:

1.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超声波药物导入、皮肤刺激性、过敏反应。

2.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回流储库系统。

3. 离子迁移、堆移效应、电泳。

4. 皮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使疗效增强、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适宜给药方法、方便的、无痛苦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的方法、导人的药量少、只适于药物效价强度和效能均高的药物、进人体内的药量不易精确计算。

5. 旁路途径、孔道形成、电渗作用。

6. 真皮、皮下组织、肌腱、软骨组织。

7.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莫地平、睾酮。

8. 瘢痕、脂溢性皮肤病、手足多汗症、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肿瘤。

9. 皮肤灼伤、一过性红斑、感觉不适。

10. 使常规涂搽时难以通过被动转运的药物可以透皮转运、能透过的药物种类较多,不限于水溶性和电离的药物。

11. 空化作用、机械作用、对流运输、热效应。

12. 超声波、药物、皮肤。

三、选择题:

1.B

2.D

3.B

4.C

四、问答题:

1. 答: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的机制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与下列机制有关:

(1) 旁路途径旁路途径包括汗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屑器。汗腺、毛囊、皮脂腺开口直径足够允许一般的药物离子通过;加上它们的电阻小,有利于电流通过,可使药物透皮吸收。大多数情况下,旁路途径转运最为重要。

(2) 孔道形成加在皮肤角质层上的电位差可能引起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平行排列及邻近的偶极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使相邻的角质螺旋之间形成孔道,皮肤的通透性加大。

(3) 电斥作用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

(4) 电渗作用电渗作用是在电压作用下,皮肤两侧的液体产生定向流动,形成电渗流,带动水合的药物离子移动。皮肤在生理pH下,相当于一个带负电荷的多孔膜。膜两侧的液体定向流动的方向决定于电极的极性与皮肤的电荷。当介质的pH大于皮肤中角蛋白的等电点pH 3—4时,皮肤带负电荷。水分子从阳极通过皮肤流向阴极。这个过程增强阳离子型药物的经皮渗透,也增强了溶液中非离于型药物的经皮渗透。当介质的pH小于皮肤的等电点时,皮肤带正电荷,电渗的方向则相反。

2. 答:

(1) 空化作用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实验证明空化可发生在角化细胞中,推测由于空囊的振动导致角质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亲水性通道,可促进药物的渗透,对亲水性药物更为有效。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

(2) 机械作用机械作用是指介质或其他粒子在吸收超声能量的同时,产生辐射压力,对气体粒子和细胞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把药物分子“推”或“拉"人组织内。(3) 对流运输对流运输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引起扩散体系内气泡不断振动,进而导致气泡周围的微粒旋转和液体环流,由此而引起体系内溶剂流动,有助于药物以对流运输扫扩散进入皮肤,特别是以附属器为通道的对流运输更明显。

(4) 热效应热效应是药物、介质、皮肤和皮卜组织吸收超声波产生的机械能可连续地转化

为热能,因此,增加药物和皮肤细胞膜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分子的动能,从而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附属器的口径扩大,有利于药物经皮肤吸收。

3. 答:操作不当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1) 皮肤灼伤操作不当或局部角质层的缺失均容易引起皮肤灼伤。

(2) 一过性红斑治疗处一过性红斑是较多见的不良反应。

(3) 感觉不适可能引起轻度刺痛感或牵拉感,尤其是在刚启动电流或电流加大过快时容易发生,1-2分钟内消失。极少数患者感到金屑味。

防治:

不良反应与个体敏感性高、电流大、治疗时间长和水被电解成H+有关。事先将阳极浸泡在NaHC03溶液中,并且治疗中每10分钟重复浸泡,可防止或减轻因水电解引起的不良反应。此外,治疗时应逐渐加大电流,以免产生感觉不适或皮肤灼伤。皮肤破损处事先用凡士林涂抹,以阻止电流从该处通过。有心律失常或电子装置植入史的患者禁用。

第六章维生素类

一、名词解释:

1.又称抗凝血维生素,为甲蔡醒类物质。天然品有 Kl 和K2,均为脂溶性,主要来源于蛋黄、鱼肝油、绿叶蔬菜,卷心菜、红花油、葵花子油。 K3 和 K4 为人工合成.

2.又称抗询楼病维生素,是类固醇衍生物,主要包括 D2 (麦角钙化醇, calciferol )和 D3 (胆钙化醇, cholecalciferol )。 D2 的前体为麦角固醇, D3 的前体为 7 一脱氢胆固醇。维生素 D 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对空气及光敏感,加热易破坏。

3.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包括 A1、 A2 两种形式。维生素 A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包括视黄醇( retinol )、视黄醛( retinal )和视黄酸( retinoic acid )。天然维生素 A 是以游离型或脂肪酸醋的形式只存在于动物界,特别是在水生动物的肝脏中含量尤高,植物中不含维生素 A ,但有大量的维生素 A 原胡萝卜素,进人机体可转化成维生素 A 。维生素 A 为黄色柱状结晶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见光、遇空气易失效。

二、填空题:

1.胡萝卜素

2.维生素 A

3.维生素 C

4.维生素 C、抗癌作用

5.维生素 B6

6.羧化酶

7.D2 、D3

8.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

三、选择题:

1. A

2.B

3.C

4.B

5.C

6.D

7.D

8.A

9.B

四、问答题:

1.答:

(l)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发挥多种作用如促使叶酸转变为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参与核酸的合成;将 Fe , +还原成 FeZ + ,易于铁的吸收,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皮肤光泽。(2)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是构成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成分。所以维生素 C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保持皮肤弹性,延缓颜面皱纹的出现。

(3)降低血中甘油三醋和胆固醇的浓度,并对肝、肾的脂肪浸润有保护作用。

(4)增强机体解毒功能,维生素 C 能起到保护琉基的作用,而琉基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排出体外,起到解毒作用。

(5)保护皮肤。维生素 C 可抑制多巴氧化、减少黑色素生成且可使皮肤中已合成的黑色素还原为无色物质。

(6)能提高组织中 cAMP 的水平和使透明质酸酶灭活,阻断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的过快增生。

2. 答:

(1)参与糖蛋白的合成,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调节人体表皮角化过程。若维生素A 缺乏,可引起勃膜与表皮的角化、增生和干燥。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和干燥。眼上皮最易受影响,产生干眼病,严重时角膜角化增生、发炎甚至穿孔。皮脂腺及汗腺角化时皮肤干燥,发生毛囊丘疹和毛发脱落,特别是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上皮组织不健全,易致感染。

(2)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殖功能。维生素 A 能促进骨骼及牙齿的发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 A 对维持精子产生、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重要意义,同时能提高雌性动物受孕与健康胚胎形成的几率。

(3)维持正常视觉功能。维生素 A 参与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的感光性能。维生素 A 缺乏时,视紫红质合成减少,对弱光敏感性降低,暗适应能力减弱,严重时会发生“夜盲症”。

(4)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和抵抗力。维生素 A 明显对抗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可促进胸腺增生,可使免疫力增强。

(5)有效预防癌症。人体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与视黄酸直接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维生素 A 及其衍生物有防癌作用。

3. 答:

(1)维生素 E 常用于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众多疾病及抗衰老的主要或辅助治疗。

(2)皮肤科疾病维生素 E 可外用治疗冻疮和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心内膜炎及 X 射线引

起的下肢溃疡;口服可治疗大疤性表皮松解症;与泛酸钙配伍治疗红斑狼疮;还可治疗多形性红斑、系统性硬皮病、色素性紫瘫性皮肤病等。

(3)用于化妆品维生素 E 可渗透至皮肤内部发挥其润肤作用。同时,维生素 E 对于防止紫外线损伤,保持皮肤弹性,延缓皮肤的老化进程均有作用。”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生化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患者的红细胞和骨骼肌的膜结构异常,用维生素 E 治疗能改善症状。

(5)可用于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可减少早产儿因输氧导致晶体后纤维增生所引起的失明。

4. 维生素 E 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能避免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广泛的药理作用。

(1)滋润皮肤、防护紫外线损伤和减少色素沉积,延缓衰老。

(2)促进性激素分泌,提高生殖能力。

(3)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4)改善组织供氧、降低组织氧耗,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氧利用率。

(5)大剂量可促进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能使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并能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

5.答:

(l)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液和皮脂分泌,促进毛发生长及皮肤含水量正常化。维生素 D 缺乏,易发生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2)促进肠赫膜对钙、磷的吸收,使血钙浓度增加,有利于钙、磷在骨中沉着,促进骨组织钙化,是骨骼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 D 缺乏时,儿童易患询楼病,成人引起骨软化症。血钙过低,还可出现手足抽搐和惊厥等。

(3)促进维生素 A 的吸收,增强免疫功能。

(4)预防癌症。有研究表明维生素 D 能抑制前列腺癌的扩散和降低发生结肠癌的几率。

第七章维A酸类

一、名词解释:

1.维A酸类药物是一类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维生素 A 活性的视黄醇( retinol )衍生物。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光老化性皮肤病以及多种皮肤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 与维 A 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ARs ,仅与 9 一顺式维 A 酸( 9 一 cis 一 RA )结合,但不与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XRs 。各有α、β、γ三种亚型,不同的维 A 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RARα分布广泛, RARβ主要见于真皮纤维母细胞, RARγ,主要见于表皮。

二、填空题:

1.CRABPs、维 A 酸核受体。

2.致畸作用、胚胎毒性。

3.环己烯环、多烯侧链、极性终末基团。

4.皮肤粘膜刺激症状

5.维 A 酸受体的多样性

6.银屑病

7.依曲替酯、依曲替酸

8.酪氨酸酶

9.急性皮炎、湿疹

三、选择题:

1.A

2.B

3. D

4.B

5.C

6.A

7.C

8.A

9.C 10.B

四、问答题

1.答:

(1) 参与调控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维 A 酸是强有力的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表达的生物调节剂,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表皮细胞的终末分化阶段,使角质形成细胞平均体积减小,从而发挥抗增殖、抗角化作用。此外,还能调节细胞分化,使异常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

(2) 抗炎作用维 A 酸类具有局部抗炎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酶,减少炎症介质 PG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少白三烯类的合成和释放,还可抑制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

(3) 抑制皮脂腺的分泌维 A 酸是皮脂细胞增殖和脂类合成的强有力抑制剂,维 A 酸通过抑制皮脂产生和减少皮脂腺的大小以影响皮脂腺的活性。

(4) 免疫调节作用维 A 酸作用于免疫系统的 B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辅助抗体的产生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

(5) 抗增生、抗肿瘤作用通过特异的糖蛋白与肿瘤细胞发生接触,并以药物的毒性导致胞浆膜及胞浆内超微结构改变,使肿瘤细胞溶解。阻止体内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抑制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维 A 酸能通过下调明胶酶的表达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阻止血管新生。(6) 减少表皮黑素维 A 酸外用有助于减轻因光损伤所致色素过度沉着引起的损害。在多个黑色素瘤细胞系中,维 A 酸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减少黑素的形成,并减少黑素小体输人角质形成细胞。

(7) 护肤养颜、抗衰老维 A 酸可抑制胶原纤维酶的活性。

2. 答:维 A 酸类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胞液中存在的维 A 酸( RA )相关细胞结合蛋白( cytosolie RA binding protein , CRABPs )和细胞核中一系列维 A 酸核受体介导的。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主要为 CRABP-Ⅰ,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 CRABP -I 。与维 A 酸天然异构体结合,但不与异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ARs ,仅与 9 一顺式维 A 酸( 9 一 cis 一 RA )结合,但不与维 A 酸结合的核受体称为 RXRs 。各有α、

β、γ三种亚型,不同的维 A 酸显示不同的亲和力。 RARα分布广泛, RARβ主要见于真皮纤维母细胞, RARγ,主要见于表皮。

这两种核受体在与靶 DNA 结合时表现出高度的协同性, RARs 需要与 RXRS 形成异二聚体才能有效地与 DNA 结合从而发挥功效, RXRs 不仅能自身形成同二聚体起作用,还可与其他的细胞核受体,如维生素 D 受体、甲状腺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 PPAR 们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发挥生物效应。维 A 酸进入皮肤后被 CRABPs 从细胞外基质中摄取,并输送至细胞核内,然后与 RARs 和/或 RXRS 结合,这些受体联合成纯的或杂的二聚体之后,再与位于相关基因启动区的 DNA 反应性成分( DNA 一 response element ) ( RARE 和 RXRE )结合,从而激活了相关靶基因启动区,并与共活化因子( coactivators )及共阻抑因子( corepressors )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弓}起基因的表达或阻抑,最终导致表皮和真皮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3. 答:

(1)痤疮本品是第一个外用治疗痤疮的维 A 酸类药物,疗效肯定且安全;异维 A 酸是治疗痤疮的首选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粉刺的形成并能溶解粉刺;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导致毛囊漏斗部角质形成细胞转换率增加,加速粉刺排出。维 A 酸还能降低粉刺内角质形成细胞的粘聚力,减少非炎症损害并防止炎症损害的发生。阿达帕林治疗座疮的作用机制与全反式维 A 酸相同,但其抗炎作用和溶解粉刺作用要强于全反式维A 酸,并且刺激性小。

(2)角化异常性皮肤病该类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毛囊角化病、鱼鳞病、毛发红糠疹、毛发苔鲜、掌坏角化病等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银屑病各种维 A 酸对银屑病均有效,但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疗效最佳者为依曲替酯。

(4)护肤养颜维 A 酸可使皮肤柔嫩,皱纹明显减少,颜面斑状色素沉着消退,雀斑减轻,黄褐斑消退,皮肤粗糙度降低,从而达到美容效果。

(5)其他维 A 酸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肿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皮肤科中可用于治疗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肿瘤。此外,全反式维 A 酸也可用于治疗扁平庆、庆状表皮发育不良等皮肤病。

4.答:

(1)口服维 A 酸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异维 A 酸对孕期服药妇女的致畸胎率比自然发生率高 20 倍以上。依曲替醋和依曲替酸停药后 2 年或更长时间内仍有致畸作用。为预防致畸作用的发生,育龄妇女在用药期间及用药前后应严格避孕,并采取有力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其他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血脂异常、消化道症状、中枢症状等,但一般均为轻、中度可逆反应。用药期间宜定期检查肝功能、血脂,尤其是糖尿病、肥胖症、酗酒者。对肝功能异

常、高脂血症患者慎用或禁用。

(2)局部外用维 A 酸类药物主要有皮肤勃膜刺激症状如出现皮肤疹痒、局部红斑、脱皮、干燥、灼热感、微痛等,常见于治疗初期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相关。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为减轻局部刺激性,治疗浓度可以逐渐增加,忌用于皮肤较薄的皱褶部位,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日晒,必要时使用防光剂等。

5.简述阿达帕林的药理作用。

阿达帕林有溶解粉刺作用,并能纠正表皮的异常角化和分化,从而抑制座疮的发生。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在调节细胞分化过程中活性较全反式维 A 酸强 3 倍以上。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毛囊上皮细胞的分化,减少微粉刺的形成。同时可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抑制炎症介质 PG 的合成和释放,亦可抑制 5 和 15 一脂氧化酶,从而减少白三烯类的合成和释放,具有抗炎作用,可改善炎性皮损,使座疮消退。抗炎作用与戊酸倍他米松及消炎痛类似而明显高于其他外用维 A 酸类药物。

6.答:

他扎罗汀不与维 A 酸核受体结合,但活性代谢物他扎罗汀酸受体选择性高,使其能够靶向作用于病变组织,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他扎罗汀能下调银屑病皮损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鸟氨酸脱竣酶等增殖标志的过度表达;拮抗干扰素一,对角质形成细胞或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使异常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化。亦能下调银屑病皮损中白介素-6 等炎性标志物的表达而促进炎症消退。

第九章生物制剂

一、名词解释:

1.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可溶性多肤、蛋白质或糖蛋白,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分子,主要调节免疫应答、参与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介导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根据细胞因子的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等。

2.干扰素:是一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能干扰细胞内病毒复制,因其分子量小,只具有弱抗原性,不易被免疫血清中和,也不被核酸酶破坏,但可被蛋白酶灭活。根据其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三类: IFN

β、 IFNα和 IFNγ.

3.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皮肤、私膜和唾液中的小分子多肤,由 53 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6200 ( SDS 一 PAGE ) ,含有 3 个链内二硫键,这些二硫键是它具有生物活性所必需的。不同来源的 EGF 都有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的作用,其能力大小与生物同源性相关。其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极微量的 EGF 即能强烈刺激各种受损肌肤和器官,使之修复再生。

4. 超氧化物歧化酶:又称抗衰酶或抗氧化酶,是一种由红细胞、肝和其他哺乳动物组织分离的一种肤链大分子金属酶,为 3.2kDa 。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一切生物体内。

5. 免疫核糖核酸,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分子量为(13500),无抗原性,是从肿瘤痊愈病人的淋巴结中抽取或以被自体瘤细胞或相同组织的同种异体瘤细胞特异性致敏动物的淋巴结中提取,也可从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和脾血细胞中提取。 iRNA 能转移对某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力,能传递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如肾癌、肺癌、消化道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和骨肉瘤等的辅助治疗。

6. 瘦素:是肥胖(OB)基因的表达产物,它是一种多肽激素,分子量为16kDa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胃肠道、胎盘、乳腺也有瘦素基因表达,但水平较低,以治疗肥胖症。

7. 透明质酸:又名玻璃酸,是一种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的双糖重复单元构成的粘多糖类物质,首先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该物质 HA 大量存在于真皮中,占体内总量的一半多,表皮中亦有。HA 维持真皮结缔组织中的水分,使结缔组织处于疏松状态,防治胶原蛋白由溶解状态变为不溶解状态,从而使皮肤饱满光滑、柔软细嫩。此外,HA 还具有吸流性润肤剂的功能,赋予皮肤润滑的感觉公小分子塌的 HA 可刺激皮肤细胞,促进角蛋白更新,其水解物有抑制酷氨酸酶活性和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外用可作为预防紫外线,增自、保湿用药,皮肤美容科用于化妆品添加剂,预防术后粘连和对软组织的修复作用。

8. 是用妊娠 3 个月左右的健康动物的新鲜胎盘,在低温下抽提出的组织液,可用来配制化妆品也可制成注射剂供临床应用。胎盘提取液含有多种成分硫酸等、氨基酸,一般包括激素、酸性茹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酶、核酸、糖类、维生素、有机酸和无机微量元素等。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赋活作用。其对皮肤和组织的呼吸有促进作用;能防止黑色素形成;具有角质溶解能力和皮肤软化作用;改善末梢血流障碍等。用于滋润、美白皮肤、消除皮肤皱纹和延缓皮肤老化。

9. 富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类、天然的维生元素等,可扩张毛细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还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合成胶原的能力;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老化细胞再生,修复受损细胞,从根本上改善衰老皮肤的生理功能。

二、填空题:

1.细胞内自分泌、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免疫细胞、某些非免疫细胞。

3.白细胞、成纤维细胞、T细胞和NK细胞。

4.肥胖

5.半胱氨酸

6.辅助性 T

7.超氧阴离子

8.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物质。

9.INFα由(白细胞)细胞产生,INFβ由(成纤维细胞)细胞产生,INFγ由(T细胞和 NK

细胞)细胞产生。

10.Leptin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

11.TGF-β是一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

12.IL-2是(辅助性 T)细胞受丝裂原或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

13.SOD 能特异性地清除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D

6.A

7.C

8.A

四、问答题:

1. 答:

药理作用:

( l )抑制瘫痕:瘫痕疙瘩内注射干扰素,可使原有的瘫痕变平、变软,并抑制瘫痕增生、浸润,使瘫痕明显缩小。

(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是广谱的病毒抑制剂,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对 RNA 病毒和 DNA 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在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 3 )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通过直接的抗增生作用和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

( 4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调节作用,具有免疫监视、免疫防护、免疫自稳三大基本调节功能,对巨噬细胞及 NK 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不良反应:

( l )流感样症状:常见有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鼻塞、流涕、食欲不振、乏力等流感样病状,其中以发热最为突出。

( 2 )骨髓抑制: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减少。因此,在选择用 IFN 治疗的患者时,白细胞不能过低,在用药期间,应常规监测白细胞计数。

( 3 )神经系统症状:在大剂量及长期应用 IFN 治疗中,用药 l~8 周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及运动变慢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言语困难及脑电图改变。

( 4 )消化系统反应:可有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少数有腹泻、腹痛。

( 5 )心血管系统:少数病人有心血管症状,低血压、心动过速等,与剂量及年龄有关。尚不能证明 IFN 对心脏有直接毒性,亦无蓄积性心脏毒性。对老年人在开始治疗前应常规作心电图。有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IFN 。

( 6 )局部反应:部分病人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并有压痛, 24 小时即可消退。

( 7 )其他:有脱发、皮疹、痊痒、一过性肝损伤、使银屑病加重等,偶见过敏性休克。

2. 答:

(1)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之间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

(2)对肿瘤的作用细胞因子对肿瘤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某些细胞因子可杀伤肿瘤,某些可促进肿瘤生长,某些在不同条件下可发挥抑瘤或促瘤的不同效应。

(3)刺激造血功能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每一阶段都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如 IL 一 3 可刺激多能干细胞和多种组细胞增殖和分化, EPO 可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4)促进炎症反应感染可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后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炎症反应,以抵御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另一方面,若促炎细胞因子大量产生也可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伤。

(5)其他许多细胞因子参与机体不同系统的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皮肤系统等。如 VEGF 、 bFGF 、 IL 一 8 等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IL

一 1 刺激破骨细胞

3.答:

( l )抗衰老作用:SOD 能特异性地清除体内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在皮肤表层能抑制氧自由基的强氧化作用。特别是修饰SOD (天然SOD 半衰期为6 一7 min )具有长达7 小时以上的清除作用,能有效的延缓皮肤衰老、祛除色斑和减轻皱纹。

( 2 )防晒作用:光照使皮肤变黑的主要原因是氧自由基损害,SOD 可有效地防止皮肤受电离辐射(特别是紫外线)的损伤,从而产生防晒效果。

( 3 )抗炎作用:SOD 具有极强的抗炎作用,其主要机制是由于SOD 能把对生物体破坏极

强的超氧自由基歧化为无毒的H

2O ,从而阻断其损伤作用。由于SOD 对O

2

-的清除作用使吞

噬细胞对病菌的进攻能力增强,提高其抗炎症、抗感染和自我防护、自我修复的能力,促使其病灶迅速愈合。SOD 对粉刺、湿疹和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均有良好疗效。

( 4 )抑制瘫痕增生:有一定的防治瘢痕形成作用。

4. 答:

(1)绝大多数 CK 均为低分子量( 8 ~80kDa )的糖蛋白,且大多以单体形式存在。(2)其分泌量甚微,但能产生很强的生物学活性, 10-10~10 -15mol / L 即可显示活性作用。

(3) CK 一般无前体状态的储存,正常休止状态的细胞必须经刺激和活化后才能合成和分泌 CK ,一旦合成即很快分泌,其分泌是短暂的自限过程。

(4)作用于产生细胞本身或邻近细胞,或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脏器。

(5)以较高的亲和力和其特异性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经过信号传递而发挥作用。

(6)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5. 答:

第十章抗组胺药与抗炎药

一、名词解释:

1. 组胺:又称组织胺,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理作用的物质。它普遍存在动、植物中,在人体细胞内也可自行地合成、贮存和释放,与组胺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组胺效应。

2.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主要抑制纤溶酶,并且能抑中性白细胞激活和脱颗粒,减少补体激活,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二、填空题:

1. 糖皮质激素受体GCR。

2.cAMP系统。

3.DAG、IP3、Ca2+。

4.5-脂氧合酶。

5.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

6.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7.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8.咪唑环、支链。

9.G蛋白耦联受体。

三、选择题:

1. A

2.D

3.C

4. B

5.B

6.D

7.C

8. A

9. B 10. C

四、问答题:

1. 答:根据抗组胺药对组胺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可分为H1受体限断药和H2受体阻断药。前者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的变态反应,后者有较强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组胺H1受体属于

G 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通过G蛋白激活PLC,激活的PLC使血浆膜磷脂一磷脂酰肌醇-

4 , 5-二磷酸水解,产DAG和IP3两种第二信使,前者能激活PKC,通过对底物磷酸化影响细胞的功能,后者与胞内Ca2+库,如内质网/肌浆网膜上的IP3受体结合,使Ca2+从Ca2+库中释放,增加胞质内的游离Ca2+,从而激活多种Ca2+依赖反应,许多细胞上H1受体激活后均可产生这两种重要的第二信使。H2受体与cAMP系统偶联,组胺的免疫调节主要是由它与H2受体的相互作用介导的。

2. 答:经典的H1受体阻断药与组胺竞争靶细胞膜上的H1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其主要药理作用:①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可治疗荨麻疹、神经过敏性水肿及湿疹等。②抑制平滑肌收缩,从而拮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胃肠道等平滑肌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③另外还有抗胆碱、止痛、麻醉作用,而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具有较强的受体选择性,抗组胺作用和抗炎作用增强,抗胆碱和5-羟色胺作用减弱,无阿托品样作用,并且不易穿过血脑屏障。

3. 答:(1)H1受体阻断效应:本品为特异性H1受体拮抗剂,能抑制组胺诱导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支气管痉挛。

(2) 抗过敏活性:咪唑斯汀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抑制受累皮肤部位的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释放,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3) 抗炎活性:口服咪唑斯汀处理大鼠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发的水肿,其抗炎作用不是由阻断H1受体所介异,实验表明它对5-脂氧合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了由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代谢产物所诱发的炎症。

(4) 已知过敏反应可分为两期,为即刻期(与组胺相关)和晚期(除组胺外的其他各种炎

性介质),咪唑斯汀既作用于即刻期,又作用于晚期,故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的双重特征。

4. 答: (l)在组胺释放之前给予拮抗药较组胺释放中或释放后给予更有效。

(2)一般变态反应,可选用第一代传统抗组胺药;重度变态反应,可选用高效、速效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慢性变态反应,可选用高效、长效的抗组胺药。

(3)单独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特别是急性荨麻疹,往往一种抗组胺药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原则是用最少种类的药物控制疾病。

(4)联合应用:

①两种以上抗组胺药的联合:最常用的是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组胺药联用.

②抗H1受体药物与杭H2受体药物联合:对个别慢性导麻疹,可用这种组合.

③抗组胺药与其他抗过敏药物的联合:这种联合方法应用最多,如抗组胺药加维生素C 、抗组胺药加葡萄钟酸钙、抗组胺药加糖皮质激素(内服或外用)等,用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药疹等多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

5. 答:(1) 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使用特别是在皱折部位及面部应用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萎缩纹。

(2) 其他副作用有伤口愈合缓慢、类固醇性痤疮、类固醇性酒渣鼻、口周皮炎、多毛症、皮肤软组织感染、色素失调。

(3) 大面积长时使用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被抑制,从而产激素依赖作用。

6.答:抑制胃酸分泌:本品为H2受体阻断剂,能明显抑制食物、组胺和胃泌素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降低酸度。

保护胃粘膜:对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近年来发现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抑制病毒生长等作用。此外还有抗雄性激素作用。

7. 答:

(1)本药为特非那定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保留了特非那定所有的优点,却没有延长Q -T间期的不良反应,为较理想的H1受体阻断剂。

(2)对细胞因子作用能显著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诱导的白介素-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因子和可溶性ICAM-l 的释放。

(3)显著抑制组胺诱发的风团和潮红,几不具抗胆碱作用。

8.答:(l)抗炎作用:本品能抑制炎症介质组胺,前列腺素类(PGs)和 5-羟色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炎症渗出;也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还抑制炎性肿胀和炎症增殖过程的肉芽组织增生。

(2)抗过敏作用:对多种变态反应模型(I、Ⅲ、Ⅳ型)都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它不仅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而且可直接拮抗炎症介质。

(3)抗菌作用:具有抗痤疮内酸杆菌的作用,其最低抑菌液度(MIC)为 62.5μg/ml。

9.答:(1)药效的强弱:一般说来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越强,抗炎效果越好。但是越强的激素副作用也越大,容易产生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痤疮,特别是皱褶多汗的部位和面部,因此这些部位不宜使用太强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2)药物的浓度:肾上腺皮质激素超过一定浓度后,其疗效不会因增加浓度而增强疗效,因为只有一定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通过角质层,所以不要随意增加此类药物的浓度:(3) 药物的剂型:一般患者都愿意使用乳剂,因为容易清洗而不污染衣物。但对角化过度的皮肤,软膏比乳剂有更强的穿透性,从而增强疗效。并且.同样量的药物,软膏制剂覆盖面积比霜剂大 10%。另外,基质中加人尿素、丙二醇、氮酮等可促进药物的穿透性。(4) 用药次数:据文献报道每天涂6次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并不比每天涂3次的效果好。动物试验也证实同样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1次和3次使用药物经皮吸收的量无差别,因此每天用l一2次就足够了,至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是如此。

(5) 其他:系统地安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对初发或初治的病人可以采用先用弱皮质激素。以后逐步用中、强、超强皮质激素可以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10.答:糖皮质激素外用能对局部皮肤产生强大的、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抑制血管扩张和降低其通透抑制白细胞集聚,抑制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稳定溶酶体而减少组织损伤。能破坏淋巴组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吞噬,降低抗体、补体水平,具有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还有抗增生作用,减少有丝分裂和DNA合成,易产生皮肤姜缩。

(1) 抗急性炎症:可收缩血管、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缓解急性炎症的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 抗慢性炎症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减轻炎症所造成的粘连和瘢痕。其抗炎作川的主要机制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与释放,如减少前列腺素类(PGs)和白三烯类(LTs)的产生。也有免疫抑制作用,消除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结合后,调节效应器细胞的基因表达实现的。人的表皮、真皮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中均有GCR 。在不同的解剖学部位上 ,GCR的分布有所不同。男性包皮的GCR密度最高,其次为女性面部、乳房和腹部,而小腿和前臂皮肤最低。这种分布的不同,可以解释激素在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在美容方而,激素外用可以治疗多种影响美容的皮肤病,包括皮炎类、痒疹类(、湿疹、严重的过敏性皮肤病、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结缔组织病、秃发(斑秃和全秃)、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等。

第十一章减肥药

一、名词解释:

1. 肥胖:指由于能量撮人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造成的疾病。

2. 体重指数(BMl):判定肥胖的程度的指标,即体重/身高平方(kg/m2)。

3. 单纯性肥胖:是肥胖症的一种,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的病因可寻,与遗传、饮食习惯有

关。

二、填空题:

1. ≧25、I≧30、<94cm、<80cm。

2. 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3. 遗传因素、下丘脑与高级神经活动、内分泌因素、饮食与生活习惯、社会、心理因素。

4. 饱食、摄食、相互调节、相互制约。

5. 数量及亲和力、不敏感性与抵抗性、不敏感和抵抗、高水平、合成增加、减少。

6. 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

7. 能量的摄入量,使总热量低于消耗量、减轻体重、体内过多的脂肪。

8. 辅助、饮食控制、行为矫正、运动锻炼、药物辅助治疗。

9. 食欲抑制药、增加能量代谢药物、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其他治疗肥胖的药物。

10. 饱觉中枢、摄食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

11. 特异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的活性、改善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血压。

三、选择题:

1.D

2.C

3.C

4.C

5.B

6.C

7.B

四、问答题:

1.答:理想的减肥药物应该是:持久地、选择性减少脂肪而节约蛋白质;达理想体重后能防止体重再增加;对肥胖者效果显著,而对瘦者体重几乎无影响;能改善患者代谢紊乱状态;用药安全且无显著的不良反应。实际上至今尚未找到符合这些要求的理想药物。因此药物治疗在减肥治疗中不占主要地位,仅作为辅助治疗。只有肥胖病人饮食控制与运动未能奏效,或者是必须借助厌食剂才能控制食欲的肥胖患者适合选用减肥治疗药物。

2.答:药理作用:属于苯丙胺类的食欲抑制剂,通过多种途径使体重减轻。

(1) 对神经递质的影响:可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并抑制其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含量,从而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2) 对糖代谢的影响:此类药物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3)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可降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

(4) 其他:该类药物还可促进生长激素的释放.而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有利于降低体重。

临床应用:用于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还可用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焦虑的肥胖病人的减肥。

不良反应:短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嘈睡、口干、头痛、头晕、旋转性眼震、下颔持续震颤等。连续服药超过6个月可产生耐受性及精神抑郁症。长期用药引起的严

重的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瓣膜病变。

3.答:药理作用:为中枢性食欲抑制剂。

(1) 对神经递质释放和再摄取的影响:本品通过作用于摄食中枢,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使人产生饱胀感,降低食欲、减少进食。

(2) 产热作用:本品也能兴奋p3受体,增加脂肪组织的葡萄糖利用,增加代谢率,促进能量消耗。

(3) 影响血脂代谢:本品能降低血中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LDL,升高HDL。

(4) 其他:改善Ⅱ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故本品适用于患有糖尿病的肥胖病人。与其他中枢作用的食欲抑制剂不同,西布曲明的镇静、兴奋、拟交感作用并不明显。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西布曲明在临床试验中的耐受性较好。

(1) 胃肠道反应比较常见,表现为口干、厌食、便秘等。

(2) 心血管反应少数患者出现心血管反应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悸及心电图异常等。

(3) 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少数患者出现失眠、头痛、头昏、头晕等症状。

(4) 其他极少数可能出现皮疹、ALT升高、肾病综合征及男性性功能减退等。

4.答:药理作用:

(1) 特异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由于奥利司他的结构与甘油三酯相似,刚好能进入胃肠道脂肪酶的活性部位,并与丝氨酸残基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约30%。对胃肠道其他酶如淀粉酶、胰酶、糜蛋白酶、磷酸脂肪酶无作用,因此不影响糖类、蛋白质和磷脂的吸收。

(2) 调节血脂:奥利司他可降低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改善LDL/HDL胆固醇的比值;改善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水平。

(3) 降低血压:奥利司他降低血压的效应与其引起体重下降的程度直接相关。

(4) 改善血糖:奥利司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延缓和阻止(肥胖患者)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口服降血糖药的用量。

临床应用:

(1) 治疗肥胖症:奥利司他可直般减轻体重、减小腰围,并防止体重反弹;此外还可降低患者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2) 其他:奥利司他也可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疾病。、

不良反应:奥利司他总体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

(1) 胃肠道不适为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7%,包括脂肪便、脂肪泻、腹痛、腹部胀气、肛门排气增多以及大便失禁等。多于开始治疗一周出现,经过3个月后其发生频率则明显降低。

(2) 少数长期使用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用药期间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02017

第一单元环境元健康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l.环境,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食物是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索关系称之食物链。 3·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相对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影响。 5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生产条件,并对居民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以及潜在危害称为环境污染。 6·环境污染物,进人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7·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在地壳的历史变迁中,地壳表层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某元素分布过多或过少,人通过水、食物摄取某元素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而导致的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8·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离子。 9·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金属元素 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聚集起来,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中毒的浓度。 11.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3·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14·次生环境,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15·大气中的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 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 16·健康效应谱:当环境变异或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时,由于人群中各个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个体在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健康和疾病)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类似于金字塔形,构成了人群金字塔形健康效应谱。 17·半数致死剂量,是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18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 氮的污水时,水中磷、氮等营养元素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9·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中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 于-1者均为有效氯,是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20·红斑作用,是指皮肤被紫外线照射后,局部出现 皮肤潮红现象。这是人体对?UV-B段紫外线的特异反 应。原发性红斑可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发生:继发性 红斑在紫外线照射后6h-8h发生。红斑反应是由于皮 肤的上皮棘细胞层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组织胺或类 组织胺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发红、水肿。 21.阈剂量,是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 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绿低剂量。在此剂量 下的任何量都不应产生损害作用,故又称最小有作用 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 22.22.高危人群:由于环境污染影响整个人群,其 中一些个体体质不同,而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在同等 剂量下,这些人群出现某种健康损伤效应的反应明显 增加,这部分人群称高危人群。 23.23·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的总称。它是由 汽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 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具刺激性很强 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属于二次污染物。其中主要成 分是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24.24·混凝沉淀,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 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互相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 后从水中沉降下来,此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25.25·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 境,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可使环境复原, 这种环境功能即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26.26·游离性余氯,是指加氯消毒一定时间(30分 钟以上)后,水中所剩余的游离性氯。 27.27·痛痛病,是指由于含镉稻米或直接饮用了含 镉的水而形成的慢性镉中毒,患者全身疼痛,日夜呼 叫,故名痛痛病。 28.28.水俣病,是由于长期摄入含有甲基汞的鱼、 贝类而引起的以神经系统疾患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 世界上第一个被报道的公害病,因最早发生在日本熊 本县水俣湾地区故得名水俣病。 29.29·介水传染病:凡是能由水作为疾病传播媒介 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它包括三大类:细菌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和一些寄生虫病。 30.30,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 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机 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 改变可逐渐累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 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 的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31.31.需氯量,是指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 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32,剂量一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 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33·剂量一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 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 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来表示,34.相加作用: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 时毒效应的总和。 35,相乘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 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36拮抗作用:多化学物同存在时毒效应小于化学物 分别作毒效应的总和 37独立作用:由于不同性质的化学物由不同的作用 部位或靶官,而这些不同的化学物对作用部位、靶器 官产生的毒效应不相干、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38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空气中粒径范围为0.1微 米到100微米的颗粒物,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常用指标。 第二单元营养与食品 1.营养生理需要量:指能保持人体健康状态,达到应 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的完成各项生活和劳 动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的必要量。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在旧标准的营养素平均 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 摄入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推 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 缺乏该种氨基酸的食物相互搭配而混合使用,使混合 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 3.必需脂肪酸EFA,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 多不饱和脂肪酸。 4.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 5.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热能和蛋白质缺乏而 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瘦和水肿的营养缺乏病。 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人体由于设施所引起的一种 额外热能消耗,是消化吸收食物营养时所需热能消耗。 7.食品的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所满 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 及其相应比例适宜且易被人体所消化吸收及利用。 8.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均衡的营养及每日膳食中各 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9.要素膳:是一种营养素齐全化学成分明确,无需消 化就能被肠道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渣膳食。 10.血糖指数分别使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 的葡萄糖后体内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的比值乘以 100所得的值。 1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 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 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2.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 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 成或天然物质。 13.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 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 食品添加物等。 第三单元职业与环境 1.职业病:职业病劳动者在执业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而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2.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 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3.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五微米的粉尘颗 粒,一到达肺泡也能从呼吸道呼出,这类粉尘粒子称 为呼吸性粉尘。 4.空气动力学直径:在生产环境中,某种粒子a不论 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沉降 速度与一种标准b球形比重为1的粒子的沉降速度一 样的话,则b的直径就为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5.速发性矽肺:在缺乏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持续吸入高 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几十至几百毫克高游离状态的 sio2粉尘,经过1到2年即发生矽肺者,称为速发性 矽肺 6.晚发性矽肺:在粉尘作业场所接触一段时间较高浓 度的二氧化硅粉尘后脱离了粉尘,作业时未发病,但 若干年后病变才表现出来,称之为离尘后矽肺或晚发 性矽肺。 7.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浓度与慢性阈浓度之比值, 值越大说明有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 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 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发生慢性中毒的危 险性小。 8.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与极性阈浓度的比 值,值越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 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亦然。 9.永久性听域位移:随着接触噪音时间的延长,会出 现在前一次接触噪音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 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 不能恢复而成为永久性听域位移。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1腹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呕血: 指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 3、谵妄: 以兴奋性增高为主。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4、肺炎: 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5、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各种传入的刺激导致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从而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6、支气管哮喘: 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7、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衰(尤其是左心衰竭)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卧位加重,坐位减轻,肺底有湿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8、心力衰竭: 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9、高血压: 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 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 10、水肿: 细胞外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1、镜下血尿: 红细胞大于3个/hp,尿液外观无血色者。 12、肿瘤: 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自身生长的调 控,导致机体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3、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见于肾结石、肾结核 14、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状态 15、湿罗音: 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稀薄分泌物,形成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短暂而急促 16、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7、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改变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18、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呼吸(12-20次/分钟)、脉搏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第一章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所有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第二章 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释方式,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医学观。是对医学的本质、发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论概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状态:指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测验证据。 第三章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亦可称为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健康投资:指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经济投资。 第四章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 生活事件: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得到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境所持的控制信念。 生活方式:广义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狭义指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第五章 定性研究: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获得人们在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反应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 问卷: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 封闭式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给出两种以上的选择答案,让其选择回答。 信度: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11、【平衡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并能全面达到营养需求的膳食,即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12、【环境】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13、【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14、【自然环境】是天然形成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15、【社会环境】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构成。 16、【生物转化】是指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其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 17、【生物富集】是指某些生物从环境中不断摄取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作用在各级生物之间传递、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相当高。 18、【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19、【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常用医学术语汇总

医学术语 一、词根(roots):每个单词的基本部分。 For example:port----transport,export,support,portable 来源于拉丁文“portare”,意为“运送”。 simil----simulate,similarity,assimilate 词根通常是末端开放的单词。 For example:gastr- 胃 pneumon- 肺 在组合词根时,需要加“o”在词根间(但需凭经验判断 何时不用加“o”)。 For example:gastr-o-enter-itis——胃肠炎 celio-gastr-otomy——剖腹胃切开术 二、组合词根时的排序原则: 首先命名近端结构,其次是远端结构。 For example:duoden-o-jejun-itis十二指肠空肠炎 esophag-o-gastr-ectomy食管胃切除术 当不存在自然的解剖连续性时,则按照流动方向决定词根的相对位置。For example:cholecyst-o-jejun-ostomy胆囊空肠吻合术 pancreatic-o-enter-ostomy胰管小肠吻合术

三、常用的解剖学词根 an:肛管(anal canal) celio:体腔(body cavity) arter:动脉(artery) cholecyst:胆囊(gallbladder)cec:盲肠(cecum) choledoch:总胆管(choledochus)chole :胆汁(bile) duoden:十二指肠(duodenum)col:结肠(colon) enter:小肠(small intestine)crani:颅骨(cranium) esophag:食道(esophagus) cyst:囊(sac) lapar:腹部,髂窝(abdomen,flank)gastr:胃(stomach) lith:结石(calculus,stone)hepat:肝(liver) mast:乳腺(mammary gland,breast)hem,hemat:血(blood) lysis:打碎,破坏(destruction)ile:回肠(ileum) jejun:空肠(jejunum)pancreat:胰腺(pancreas) phleb:小静脉(small vein)splen:脾脏(spleen) bronch:支气管(bronchus)ven:静脉(vein) card:心脏(heart)phren:呼吸膈(respiratory diaphragm) thorac:胸(chest) trache:气管(trachea)colp:阴道(vagina) oophor:卵巢(ovary)salping:输卵管,子宫管(fallopian tube, uterine tube)pyel:肾盂(pelvis of the kidney)ureter:输尿管(ureter)vesic:膀胱(urinary bladder) urethr:尿道(urethra)四、具有两个不同词根的器官或结构 子宫(uterus): hyster, metrium 肾脏(kidney):nephr,ren 管(vessel):angi——不一定是血管。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 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着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 精神源性休克:即神经原性休克或者中枢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创伤,剧烈疼痛等,引起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释放增加,或者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高位麻醉或者脊髓损伤交感神经传出通路被阻断,最终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瘀滞于扩张的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13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等之后,同时或者序贯性发生两个或者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14 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生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15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肺外或者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以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类型,也是急性肺损伤(ALI)的病情发展结局。

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Gerstman综合征:四主症,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伤。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wallenberg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Weber综合征: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主要见于损害大脑脚底,影响了动眼神经和锥体束。Benedict综合征:红核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动眼神经、黒质、红核受损而锥体束未受损。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性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神经电生理异常。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Fisher综合征: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轻度四肢肌力减弱。 frohlich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下丘脑腹内侧核及结节部附近,因性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综合征,出生后一年内发病,男孩多见,表现为波及头、颈、躯干或全身的频繁肌痉挛,精神发育迟滞和高幅失律三联征。lennox-Gastaut综合征:好发于1-8岁,表现为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并存,精神发育迟滞和棘慢复合波及睡眠中10Hz快节律三联征,对常用抗癫痫药耐药,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Horner 综合征:患侧眼裂变小,眼睑低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面部少汗或无汗,常见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受损。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 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 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 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 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2.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导引:是一种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与后来的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4.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5.龋: 甲骨文的记载。表示牙齿窟窿是因虫蛀而引起的。 6.降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7.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8.六气致病说: 公元前541年秦医和为晋侯诊疾时用“六气”致病说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原因。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9.疡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外、伤科医生,主治疮疡、金疮、骨折。 10.疾年: 甲骨文中的记载。指多疾之年,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1.五毒:《周礼?天官》中的记载,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是目前所知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12.鬯其酒: 甲骨文中的记载。是一种色美味香的药酒,既能用于祭祀也可用于医疗,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13.卜辞: 即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故称卜辞。 1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5.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16.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17.变火:《周礼?天官》记载“变火”,以不同燃料烧燎防疫(或说藉火取暖),表现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和目的。 18.疾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内科医生,不仅为王室服务,也“掌养万民之疾病” 19.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20.食医: 周代宫廷医生分工之一,相当于今日之营养医生,负责掌管帝王膳食的营养卫生。 21.《治百病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县出土的一批木质简牍,是东汉早期的临床医学专书。有医药简牍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保存了较完整的医方30余首,方中涉及药物约100味。所论涉及内、外、妇、五官各科。该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其二,药物学、方剂学均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名《武威汉代医简》,但因简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样,遂改名为《治百病方》。 22.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2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寸口脉法:是王叔和取《难经》诊脉“独取寸口”之说,并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脉位,分别左右配属脏腑,使切脉部位和脉应脏腑逐步统一化、规范化。 24.蛊: 甲骨文的记载。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25.医案:即西汉淳于意所述25个患者的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6.太医署:唐代设立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