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佐剂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综合免疫佐剂研究多方面资料和最新观点,就免疫佐剂研究概况作一综述,着重介绍几种新型的佐剂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开发研制高效、低毒、结构新颖的免疫佐剂提供参考。

【关键字】免疫佐剂研究

佐剂是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从巴斯德至今近百年来已开发了许多菌苗和疫苗,但传统的菌疫苗一般多为全菌或全病毒制成,其中含有大量非免疫原性物质,这些物质除具有毒副作用外也有佐剂作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外加佐剂。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免疫佐剂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直到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兼兽医Gaston Ramon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地增强机体对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反应[1],从此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由于高度纯化的新型疫苗的生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常规的佐剂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之很难适应新型疫苗的发展,因此新的研究工作已经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喀山医学院就对蜂胶影响动物机体免疫活性方面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小鼠、豚鼠、家兔等实验证明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进入机体,能促进机体免疫过程。1981年Kreuter首次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疫苗佐剂,证明纳米粒子佐剂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1998年Moldoveanu 等最早报道CpG ODN 联合灭活流感病毒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比常规佐剂更高的血清特异性抗体。这些新型佐剂能克服常规佐剂的一些缺陷,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常用的佐剂有铝盐、油乳、蜂胶、多糖、微生物、氟氏(FA)佐剂、γ- 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糖苷及复方中药佐剂等,新型免疫佐剂有核酸、CpG、补体、纳米、脂质体(LIP)等。下面就几种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综述。

1 佐剂作用机理

Cox[2]等提出了佐剂增强免疫应答5种可能的机制:

1.1 免疫调节作用

众多佐剂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能力。不同的佐剂诱导抗原提呈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促使Th前体细胞向Th1或Th2不同的亚型分化。

1.2 抗原提呈作用

某些佐剂能保持抗原构象的完整性,并将其呈递给合适的免疫效应因子。当佐剂与抗原以更有效的维护构象表位的方式结合时,可提高抗原的体内作用,延长抗原屏蔽时间.

1.3 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

应答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保护抗原肽,佐剂可促进相应肽掺入MHC类分子并维持二者结合,同时期望通过诱导IFN-γ和TNF-α来提高肽MHC类分子的表达。

1.4 靶向作用

指佐剂通过激发APC摄取和传递抗原,进而向免疫效应细胞提呈免疫原的能力。此种调节有助于免疫系统获得足量免疫原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1.5 抗原贮存作用

以铝佐剂和油包水佐剂为代表的短期贮存,可将抗原捕获在注射部位免受肝脏清除,像合成多聚体微球等长期贮存的佐剂,可贮存抗原以提供持续和脉冲式释。而纳米佐剂增强疫苗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纳米粒子与疫苗抗原的结合方式、结合比例等对疫苗抗原有保护性作用,保护抗原免受机体各种酶的降解;抗原物质与纳米粒子结合后更有利于被APC靶向摄取(纳米佐剂和抗原组成的超小体积的微粒是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首选吞噬目标;长效缓释,随着纳米佐剂粒子的降解,抗原可持续释放。对于纳米佐剂的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因为只有弄清作用机制后,才能根据其机制找到佐剂最大免疫刺激作用和最小不良反应的平衡点,将纳米佐剂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体。

2·几种新型佐剂的特点

2.1 脂质体(LIP)

LIP 是人工合成的双分子层的单层磷脂或多层可溶性物质隔开的呈同心圆的微环体脂质小囊,可包裹各种物质及疫苗,该载体主要由磷酸类脂、胆固醇、硬脂胺等组成的单层或多层双分子夹水结构,在体内趋向于沉积在肝、脾、淋巴结等网状内皮巨噬系统中,它既是抗原也是免疫佐剂,由于其膜结构致密,抗原不易漏出,能长久的将抗原传递给适免疫细胞,促进抗原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定向作用。LIP 既无毒性,又无免疫原性以及在体内的可降解性,不会在体内引起类似弗氏佐剂所引起的损伤,是一种优良佐剂[3]。刘湘涛等报道用LIP 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荚膜多糖(CPS)配制的疫苗比用油乳剂、明矾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复合物为佐剂的效果好。Novasomes 是目前研制的一种新型脂质体样系统用于黏膜免疫,该系统为非磷脂亲水脂分子,在体内稳定性比常规LIP 好,而且价廉、易制备,是一种很好的免疫佐剂。

2.2 纳米粒子佐剂

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也可通过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且分布面极广,易被消化和吸收,从而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率。而且包裹或表面结合抗原的纳米粒子能使蛋白抗原的表面充分暴露,同时使抗原结构更稳定,能促进淋巴集结的摄取,在体内能引起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大量的实验都表明,纳米粒子佐剂可有效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生物纳米科技中心,将小鼠免疫流感病毒A和纳米乳剂的混合物免疫小鼠,20 d 后用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结果免疫动物受到了完全的保护,而接种了甲醛灭活病毒或纳米乳剂的小鼠,则发展为病毒性肺炎,6 d后死亡[4]。Stieneker 等发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对大鼠体内的AIDS疫苗起辅助作用时,与氢氧化铝辅助作用相比,抗体的滴度要高出100~1 000倍[5]。

在国内,何萍,吕凤林等人通过自制纳米铝佐剂,研究其对乙型肝炎病毒和狂犬病毒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纳米铝佐剂在诱导HBsAg 和Rabie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的早期优于常规铝佐剂, 能够快速地激活和提高小鼠和豚鼠的免疫应答和应答水平[6]。钟石根等将钙纳米粒子

与NP30 制备成Ca-NP30 结合物, 免疫小鼠后发现钙纳米粒子可增强NP30对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明显提高[7]。柴家前等通过专门技术制备纳米蜂胶颗粒(NPP),发现NPP使雏鸡血液中的T 淋巴细胞比率和RBC2C3bR花环率都极显著增加, 而RBC2IC花环率显著降低[8]。纳米佐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避免传统疫苗的载体效应发生,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增强作用。

2.3 复合佐剂

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抗原或仅应用某一种佐剂,对改善抗原的反应强度、免疫力维持时间、免疫耐受等作用有限,而使用复合佐剂的疫苗比使用单一佐剂的疫苗,可以诱导更强的免疫反应,因此,将不同类型佐剂配合研制复合免疫佐剂成为佐剂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已开发的多种复合佐剂,如中西药复合佐剂,CpG-ODN 和氢氧化铝复合佐剂等,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动物试验,证明复方佐剂比单一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更好。[9]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中药复方可作为佐剂,具有调节各种免疫细胞活性、细胞因子和抗体水平的作用,能促进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器官发育、红细胞免疫作用等功能,从而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复方中药作为免疫增强剂,无论是单独使用或与疫苗的联合使用,都能够显著提高抗体效价。曹国文等[10]以枸杞子、菟丝子等多味中药研制而成的免疫增强剂中药复方,拌料饲喂鸡传染性法氏囊强毒(IBDV)攻毒后的鸡,试验证明,复方中药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抵抗力;陈德坤等[11]以黄芪、党参及淫羊藿等中药的提取物制成为复合佐剂,研究其对新城疫Ⅱ系疫苗的佐剂效应,结果表明,疫苗与复合佐剂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免疫鸡的抗体效价及维持时间。

西药复合佐剂,氢氧化锌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均可作为免疫刺激剂。施建东等[12]在甲肝、乙肝混合抗原中加入不同配比的氢氧化锌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制成复合佐剂,经皮下免疫ICR 小鼠,结果表明LHA 与氢氧化锌按一定剂量配比混合后,甲肝、乙肝混合抗原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和时间内,诱导的免疫增强效应及抗体持续时间优于铝盐佐剂。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硫酸乙酰肝素与氢氧化锌联合佐剂能有效诱导小鼠增强对HBsAg 的特异性反应,诱导小鼠增强对重组HCV 抗原多肽表位疫苗的体液免疫。

中西药复合佐剂,在吕殿红等的研究中,以具有补益功能的黄芪等结合维生素 E 和左旋咪唑(Levamisol,LMS)配制成两组复方免疫增强剂,研究其对鸡免疫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西药联合使用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应答。[13]

复合黏膜免疫佐剂,南京农业大学以CpG DNA 和胆酸钠按质量比为5∶2 混合或配合制成复合佐剂,用于禽流感灭活抗原的鼻腔免疫,实验证明复合佐剂配合禽流感灭活抗原能够有效提高黏膜局部免疫和全身体液免疫力,为禽流感的预防提供了一条较理想的免疫途径[14]。

2.4 CpG序列

CpG序列是指一类以非甲基化的胞嘧啶和鸟嘌呤核苷酸(CpG)为核心的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CpG序列可激活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CpG序列作为免疫佐剂有如下特点: (1)与常用的氢氧化铝佐剂具有协同作用; (2)一些能与铝混合的减毒活疫苗或多价疫苗则可单独使用CpG-ODN增强

其免疫原性; (3)应用范围广.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 CpG作为疫苗佐剂,能增强鸡蛋溶菌酶、卵白蛋白、肿瘤抗原、传染性乙肝疫苗和流感疫苗等抗原的免疫效果,能加强不同DNA疫苗免疫反应;另一方面, CpG的免疫佐剂作用在小鼠和灵长类中均已得到证实。许洪林[14]等人通过体外试验确定了研究人CpG-ODN的动物模型,评价了人CpG-ODN在动物模型中对HbsA疫苗佐剂活性;据报道,目前CpG作为人乙肝疫苗佐剂已进入临床试验.虽然CpG-ODN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它的免疫激活机制、免疫剂量(实验表明,高剂量CpG-ODN及重复给药能导致毒性效应)和最适免疫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5补体分子佐剂

补体C3分子是连接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之一。最近有人用C3d 分子作为佐剂来增强DNA免疫应答。C3d与特异性受体CR2结合后, 能提供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促进抗体的亲和性成熟,维持免疫记忆,对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强的正调控作用。

Suradhat等将1~2个C3d编码基因与2种不同抗原编码基因———牛轮状病毒VP7或牛1型疱疹病毒糖蛋白(gD)基因重组,免疫小鼠后发现1个拷贝C3d抑制了特异性抗体水平,2个拷贝的C3d分子效果更加明显,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r、IL-4分泌细胞的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Ross等将禽流感病毒HA的胞外段与3个C3d融合起来构建成sHA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和抗体亲和力增加, 用病毒攻击后,肺部的病毒量比单独注射HA减少了10倍。将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H和3个C3d基因融合构建成质粒sH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提高,明显的抑制了麻疹病毒噬斑的形成。李大金等对分子佐剂C32d3的研究表明C32d3与hCG β基因融合后能显著增强hCGβ基因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体液免疫应答及抗体类型转换。Dempsey等将鸡卵溶菌酶(HEL)与小鼠C3d分子串联在一起,以此免疫小鼠。结果显示,C3d分子偶连的HEL的免疫原性比单纯HEL增强1 000倍,大大降低了B细胞激活的活化阈,而且明显强于弗氏佐剂。

3问题和展望

免疫佐剂是研究其免疫佐剂性与毒性的最佳平衡。也就是说,免疫佐剂是生物反应调节剂中的免疫调节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作用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但如果这种作用过度或过强,则必然呈现毒副作用。另外,免疫佐剂要很好地付诸应用,必须进行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化等全方位研究。因此,疫苗佐剂的研究强调多元化。譬如:诱导黏膜免疫的口服佐剂的研究,因为口服免疫是一种简单易接受的产生全身性免疫的方式,并且黏膜免疫在保护肠道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纳米佐剂的研究,纳米佐剂可以避免传统疫苗的载体效应发生,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增强作用; 天然佐剂的研究如中草药佐剂的研究,中草药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取材广泛。多糖类佐剂的研究,多糖类物质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调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白细胞介素、抗体水平的功能。多糖经化学修饰形成多孔微颗粒,具有浓缩和贮存抗原的作用。可见,佐剂的发展趋向于低毒、高效,佐剂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最终的实际应用,而且在于此过程中揭示免疫系统的机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慧,盛贤,平文祥.佐剂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4,14(4)

[2] Cox JC,Coulter AR.Adjuvants aclassification and review of their modes ofaction .V accine, 1997, 15 (3) : 248-256

[3] 肖琅,孙铭,林芳,2.3 纳米粒子佐剂

[4] Myc A, Kukowska - Latallo JF,Bielinska AU, et al.Development of immuneresponse that protects mice from viralpneumonitis after a single intranasalimmunization with influenza A virus andnanoemulsion . Vaccine,2003, 21 (25 ~26):3801~3814

[5] Stieneker F, Kreuter J, Lower J. Highantibody titers in mice with polymethylmethacry late nanoparticles asadjuvantfor HIV vaccines. AIDS, 1991, 5(4):431~435

[6] 何萍,吕凤林,陈月,等.合成纳米铝佐剂及其对乙型肝炎、狂犬病毒辅佐效应的研究.免疫学杂志,2006,22(1)

[7] 钟石根,冯振卿,仇镇宁,等.钙纳米颗粒作为血吸虫病抗独特型抗体疫苗佐剂的研究.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1,13(6)

[8] 柴家前,王玲,庞昕,等.沈志强纳米蜂胶颗粒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2002,33(4):412~416

[9]肖建雄,罗满林,复合佐剂的研究进展(A),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3.38.I

[10] 曹国文,陈春林,戴荣国,等.中药免疫增强剂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试验[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7,26(6):39-40.

[11] 陈德坤,李俊生,党岩,等.中药佐剂对提高新城疫Ⅱ系疫苗免疫效果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8,28(11):23-24.

[12] 施建东,胡凝珠,赵蕊蕊,等.氢氧化锌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复合佐剂对甲肝乙肝联合抗原的体液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25(1):29-31,35.

[13] 吕殿红,王刚.复方免疫增强剂对鸡新城疫和传染性腔上囊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2000,30(10):21-22.

[14] 南京农业大学.用于禽流感灭活抗原的鼻腔免疫复合佐剂[P].中国:200710024385.5,2007-12-12.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佐剂的研究现状课稿

佐剂的研究现状 【摘要】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佐剂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综合免疫佐剂研究多方面资料和最新观点,就免疫佐剂研究概况作一综述,着重介绍几种新型的佐剂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开发研制高效、低毒、结构新颖的免疫佐剂提供参考。 【关键字】免疫佐剂研究 佐剂是先于抗原或同时注射于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从巴斯德至今近百年来已开发了许多菌苗和疫苗,但传统的菌疫苗一般多为全菌或全病毒制成,其中含有大量非免疫原性物质,这些物质除具有毒副作用外也有佐剂作用,所以一般不需要外加佐剂。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免疫佐剂并未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直到1925年,法国免疫学家兼兽医Gaston Ramon发现在疫苗中加入某些与之无关的物质可以特异地增强机体对白喉和破伤风毒素的抵抗反应[1],从此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现在,由于高度纯化的新型疫苗的生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而常规的佐剂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使之很难适应新型疫苗的发展,因此新的研究工作已经逐渐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注意。 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喀山医学院就对蜂胶影响动物机体免疫活性方面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小鼠、豚鼠、家兔等实验证明应用蜂胶或配合抗原进入机体,能促进机体免疫过程。1981年Kreuter首次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疫苗佐剂,证明纳米粒子佐剂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1998年Moldoveanu 等最早报道CpG ODN 联合灭活流感病毒免疫小鼠能诱导产生比常规佐剂更高的血清特异性抗体。这些新型佐剂能克服常规佐剂的一些缺陷,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常用的佐剂有铝盐、油乳、蜂胶、多糖、微生物、氟氏(FA)佐剂、γ- 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糖苷及复方中药佐剂等,新型免疫佐剂有核酸、CpG、补体、纳米、脂质体(LIP)等。下面就几种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综述。 1 佐剂作用机理 Cox[2]等提出了佐剂增强免疫应答5种可能的机制: 1.1 免疫调节作用 众多佐剂具有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能力。不同的佐剂诱导抗原提呈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促使Th前体细胞向Th1或Th2不同的亚型分化。 1.2 抗原提呈作用 某些佐剂能保持抗原构象的完整性,并将其呈递给合适的免疫效应因子。当佐剂与抗原以更有效的维护构象表位的方式结合时,可提高抗原的体内作用,延长抗原屏蔽时间. 1.3 诱导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 应答通过与细胞膜融合或保护抗原肽,佐剂可促进相应肽掺入MHC类分子并维持二者结合,同时期望通过诱导IFN-γ和TNF-α来提高肽MHC类分子的表达。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完整版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 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呈现,认为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时长符合学生的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

CpG_DNA疫苗佐剂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of survivin and it s splice variant s in endometriosis[J ].Mol Hum Reprod ,2006,12(6):3832388 [6]Kayaseleuk F ,Nursal TZ ,Polat A ,et al.Expression of survivin , bcl 22,P53and bax in breast carcinoma and ductal intraepit helial neoplasia (DIN 1a )[J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4,23(1):1052112. [7]Beardmore VA ,Ahonen LJ ,G orbsky G J ,et al.Survivin dynamics increases at centromeres during G2/M phase transition and is reg 2ulated by microtubule 2attachment and Aurora B kinase activity [J ].J Cell Sci ,2004,117(Pt 18):403324042. [8]Wolanin K ,Magalska A ,Mosieniak G ,et al.Curcum in affect s component s of t he chromosomal passenger complex and induces mitotic catastrophe in apoptosisresistant Bcr 2Abl 2expressing cells [J ].Mol Cancer Res ,2006,4(7):4572469. [9]Ohashi H ,Takagi H.Phosphatidylinositol 32kinase/Akt regulates angiotensin II 2induced inhibition of apoptosis in microvascular en 2dot helial cells by governing survivin expression and suppression of caspase 23activity [J ].Circ Res ,2004,94(6):7852793. [10]Kwon K B ,K im EK ,Lim J G ,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p 2 optosis induced by Scorpio water extract in human hepatoma Hep G2cell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7):9432947.[11]Jing Z ,Nan K J ,Hu ML.Cell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and t he re 2 lated regulators p27,p53express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13):191021916. [12]Muo J D ,Wu P ,Xia XH ,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expression of gastrin ,somatostatin and cell apoptosis regulation gene bcl 22/bax in large intestine carcinoma [J ].World J Gastroentero1,2005,11(5):7212725. [13]Marusawa H ,Mat suzawa S ,Welsh K ,et al.HBXIP functions as a cofactor of survivin in apoptosis suppression [J ].EMBO J , 2003,22(11):272922740. [14]K im J Y ,Chung J Y ,Lee SG ,et al.Nuclear interaction of Smac/ DIABLO wit h Survivin at G2/M arrest prompt s docetaxel 2in 2duced apoptosis in DU145prostate cancer cells[J ].Biochem Bio 2phys Res Commun ,2006,350(4):9492954. [15]Shiozaki A ,Kataoka K ,Fujimura M ,et al.Survivin inhibit s apop 2 tosis in cytotrophoblast s[J ].Placenta ,2003,24(1):65276.[16]冯苗,王自能,杨艳东.survivin (存活素)在早孕绒毛及妊娠滋养 细胞疾病中的表达[J ].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2): 1852189. [17]Zwert s F ,Lupu F ,De Vriese A ,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708757.html,ck of endot helial cell survivin causes embryonic defect s in angiogenesis ,cardiogenesis ,and neural tube closure [J ].Blood ,2007,109(11):474224752.[18]韦枝红,龙淑芳,宁克勤.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组织中Sur 2 vivin 的异常表达[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7):8592860. [19]Chen J ,Wu W ,Tahir SK ,et al.Down 2regulation of survivin by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increases apoptosis ,inhibit s cytokine 2sis and anchorage 2independent growt h [J ].Neoplasia ,2000,2(3):2352241. [20]陈彩蓉,王自能,郭晓燕.过期妊娠胎盘滋养细胞Survivin 表达 情况的研究[J ].右江医学,2008,36(3):2552256. [21]Allaire AD ,Ballenger KA ,Wells SR ,et al.Placental apoptosis in preeclampsia[J ].Obstet Gynecol ,2000,96(2):2712276.[22]孙丽洲,赵文英,洪蕾,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胎盘滋养细胞 凋亡基因表达谱的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0): 6042607. 收稿日期:2009208217;修回日期:2009209221 (本文编辑:黄春燕) 第一作者简介:郑亮(1983— ),男,在读硕士,研究营养与食品卫生。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保健医学系,福州 350004。 3通讯作者:吴小南,男,教授,博士,从事营养与保健资源开发研究。 文章编号:100722705(2010)022******* 中图分类号:R 392233 文献标识码:A 【综述】 Cp G 2DNA 疫苗佐剂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郑亮,吴小南3 摘要:阐述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与传统佐剂的局限和缺点。介绍Cp G 2DNA 的发展历程、作用特点和机制等;并 展示其在传染病预防、疾病治疗及食品卫生、人群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新型佐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Cp G 2DNA ;免疫活性;佐剂;疫苗佐剂;toll 样受体 疫苗佐剂的发现至今不到100年,却在增强疫苗免疫活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随着新型疫苗的不断推出,新型疫苗佐剂的设计与开发已迫在眉睫,并已成为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Cp G 2DNA 在新型佐剂中较有代表性,由于能与细胞膜上的Toll 样受体结合,诱导多种细胞因子产生,诱导Th2型免疫应答向Th1转换,从而激发细胞免疫,是连接天然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纽带,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新型疫苗佐剂之一[1]。本文就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特别是Cp G 2DNA 疫苗 佐剂的发展历程、作用特点和机制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1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佐剂(adjuvant )又称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是指先于 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111 常用疫苗佐剂及其缺点 常用的佐剂主要有不溶性铝盐类胶体、油水乳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核酸及其类似物、细胞因子、免疫刺激复合物、蜂胶和脂质体等。这些佐剂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参与抗原递呈、诱导CD8+T 细胞应答和抗原贮存等方式发挥作用。各种佐剂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为铝盐佐剂。铝盐佐剂在提高抗体水平和安全方面已获得长期的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一、佐剂的定义 佐剂(Adjuvant)又称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或免疫增强剂(Immunomodulator),是指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或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的一类物质。佐剂的英文名adjuvant来源于拉丁文“adjuvare”,意思为“帮助”。药物佐剂,即某种可以加强药物疗效的物质。 二、佐剂的作用 佐剂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应答速度及耐受性,可调节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与专一性,可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可促进肠胃粘膜对疫苗的吸收。佐剂的作用机制当前了解的很少,阻碍了设计新的佐剂化合物,佐剂常激活多个免疫链,其中只有少数与抗原特异应答相关,要想确切地知道佐剂的作用很困难。 佐剂能增加对细胞的渗入性,防止抗原降解,能将抗原运输到特异的抗原呈递细(APC5),增强抗原的呈递或诱导细胞因子的释放。在注射抗原后,抗原可直接被APC5吸收,与B细胞表面抗体结合或发生降解,抗原的吸收途径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特征,但也受佐剂影响。被APC5吸收的抗原通过两种途径MHCI或MHCII而呈递于CD8+或CD4+T细胞上。根据注射疫苗后分泌细胞因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h1应答与Th2应答。Th1应答主要通过诱导分泌IFN-γ, IL-2和IL-12,而Th2应答是通过诱导分泌IL-4、IL-5、IL-6和IL-12,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是相互拈抗的,促进一种

应答形式常会抑制另一种应答形式,产生I g G2a抗体被认为是Th1应答,然而诱导产生I g G1常与Th2应答有关。不同的佐剂虽然可诱导相似的抗体水平,但是细胞因子应答的方式可能不同,Th1或Th2应答方式对于疫苗的功效有显著的影响。 评价佐剂质量的优劣或能否适用于人用疫苗疫苗的主要因素为: ①能使弱抗原产生满意的免疫效果; ②不得引起中等强度以上的全身反应和严重的局部反应,在局部贮留的硬结必须逐渐被吸收; ③不得因其对佐剂本身的超敏反应,不应与自然发生的血清抗体结合而形成有害的免疫复合物; ④不得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⑤既不能有致癌性,也不得有致畸型性; ⑥佐剂的化学组成应明确,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 ⑦在一定的保存期内的疫苗佐剂,应该稳定有效。 这些因素必须权衡考虑,但是副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考虑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以及副反应的程度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免疫促进作用可能刺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或者两者均有,并且与不同疫苗的抗原成分和免疫途径有关;经济方面应考虑佐剂的来源,材料及制造工艺的价格。还应考虑到使用佐剂后是否能减少疫苗的免疫剂量及次数,以及免疫力持续的时间长短等。 在疫苗中应用免疫佐剂的潜在优点包括: 1.能优化免疫应答;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一―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微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时代冲击的当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疏堵结合,将信息化的趋势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 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 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还有个 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幵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7-11-05 00:00 作者: 沈克飞,曹兰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 (1.,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62;2.重庆市畜牧研究 院检测中心,重庆402460) 摘要:佐剂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抗原(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可持续性,它能引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反应。对佐剂的选择取决于免疫的目的,从用途上分,佐剂可分为试验用佐剂和疫苗用佐剂。前者主要用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而后者则作为疫苗的必要成分。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佐剂包括铝盐佐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脂质体和CpG及其在科研和疫苗中的应用。 关键词:佐剂;免疫应答反应;疫苗 佐剂(免疫佐剂或免疫调节剂)在免疫中的作用主要是提升机体免疫系统(体液或细胞免疫系统)对抗原或免疫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包括增强免疫反应强度和反应的持久性。随着人们对各种病原的抗原成分及免疫机理的深入了解和越来越多的亚单位疫苗成分被纳入免疫学研究过程,对佐剂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佐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如弗氏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和CpG佐剂等;②提高抗原对免疫系统的递呈和刺激作用,如脂质体类佐剂和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③延长抗原(免疫原)在机体内的存在时间和保持对免疫系统的持续激活作用。很多佐剂中的矿物油成分主要是起到缓释作用。除了弗氏佐剂兼具这3种特性以外,大多数佐剂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来源不同,佐剂分为化学合成类佐剂和生物成分类佐剂。很多病原生物的组成成分本身就是天然的佐剂,如弗氏完全佐剂中的结核分支杆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膜蛋白及细菌的LPS和CpG序列等。传统的佐剂多与抗原混合成乳胶(emulsion)的形式注射使用。乳胶有“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但对局部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反应。后者有利于抗原的快速吸收,副作用小,但免疫反应可能弱且持续的时间短。

基于微课的近五年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docx

国内外微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践状 作者:静然,位:中央化教育 (独家授布,勿)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代典》中,“微”既有“ 小,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不得不,“微博”“微 信”“微”??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被打上了“微代”的 ,“微” 个字所代表的意,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 微代下的多微功能,不的互网用来了革命性的冲,更在教育域生 了不小的影响,教,首当其冲地成各功能的探路先。 不超 140 字的微博,了不喜篇大的草根更多的空,并相衍生出了微小 、微刊、微等功能,曾光一的博客不免得“垂垂老矣”;在教育域,多 教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行者,而开始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助教 学。 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已有20 年史的、曾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 逐地“ 光不在” ,微信因其音即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入文字等,正 成年人的新;在教育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教和家之的沟 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的展、网站的起,更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短(短30秒、 不 20 分)的微、微影使“人人都成生活的演”,草根民众成媒介的造 者和播者;在教育域,来自一的教开始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程,某些网校的 行更迅速,他早已推出称之“微程”的、定不尽相同的学,供没有大段学的学者无、 无不在的学。 以上多“微”功能均具有“短” 、“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容易上手,播范广、接受程 度高、播成本低,互参与性、可以形成具体相同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件、 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等移智能端上,些于教育域中的无是教是学者来,都是天然的。 二、关于“微程”的争 在教育域的用中,微程的界定不明晰,在e-Learning 界、基教育域、高等 教育研究域的定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践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程”有关的名有 Minicourse 、 Microlecture 但其“微型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大学附属学校于出微型程 ( Minicourse ),也可称短期程或程元;新加坡教育部于、 Microlesson 等, 1960 年首先提 1998 年施的 MicroLESSONS研究目,涉及多程域,其主要目的是培教可以构建微型程, 其程一般 30 分至 1 个小,教学目集中,重学情境、源、活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支架,同也教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行具体的教学; 2004 年 7 月,英国启教道(),每个目15 分,道开播后得到教 的普遍可,源的累最达到35 万分的微目;2008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教授”戴·彭斯(DavidPenrose)因首了影响广泛的“一分 的微”的“微程” (Microlecture )而声名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把教学内容与 教学目密地系起来,以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体”。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微程”、“微” 的研究,但其核心成源不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式;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佐剂的研究进展

佐剂的研究进展 “Adjuvant”,即佐剂,最早来源于希腊语“adjuvare”,也就是帮助的意思[1]。随着DNA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不断涌现,免疫佐剂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佐剂的发展迅猛,多种新型佐剂层出不穷,人们对佐剂的作用机理亦有更深入的认识. 佐剂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佐剂(Adjuvants)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佐剂或抗原佐剂。佐剂被用来增强疫苗的免疫反应已有近80年的历史,1925年,法国兽医免疫学家Ranmon发现疫苗中某些物质的佐剂作用,1926年Glenny证明明矾具有佐剂作用,1951年Freund研制成弗氏佐剂。目前我国对蜂胶佐剂、油乳佐剂、核酸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等新型佐剂的研究也有迅速发展。 1免疫佐剂的功能 佐剂可选择性地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如:弗氏完全佐剂(FCA)是细胞免疫的强刺激剂,也能刺激体液免疫;弗氏不完全佐剂(FIA)仅能刺激体液免疫。改变体液抗体的种类IgG 亚类和抗体的亲和性,如壳聚糖、氧化甘露聚糖。佐剂还可改变抗原的构型,使疫苗诱导T辅助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HL)反应。如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可改变免疫反应为MHCⅠ型或MHCⅡ型。如:白细胞介素4(IL-4)能上调MHCⅠ类抗原,IL-1可诱导MHCⅡ类反

应。佐剂还能改变T辅助细胞(Th1和Th2)的免疫反应。FCA可诱导Th1型细胞因子,IL-18、IL-12也可强烈诱导Th1型细胞因子产生;FIA则是典型的只诱导Th2型细胞因子。 2免疫佐剂的分类 目前,经动物实验证实有佐剂作用的物质多达百种以上,按佐剂作用可将其分为2类:①贮存型佐剂,即能以吸附成其他方式粘着抗原物质,注入机体后,可使抗原存留在一定的接种部位,并逐渐往周围释放,以延长抗原的作用时间,如铝佐剂。②中枢作用型佐剂,即能与抗原一起直接对免疫细胞呈现刺激或激活作用,如细菌内毒素、卡介苗等。按佐剂性质也可将其分为2类:(1)微生物及其亚细胞成分。(2)非微生物类成分:①不溶性铝盐胶体;②油脂类包括福氏完全佐剂(CFA)和不完全佐剂(IFA);③植物提取物;④生化佐剂和细胞因子。 3免疫佐剂作用机理 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包括:①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延长抗原在局部组织内的滞留时间,较长时间使抗原与免疫细胞接触并激发对抗原的应答。 ②增加抗原表面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辅助抗原暴露并将能刺激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递呈给免疫细胞。③促进局部的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细胞因子的分泌。 4几种常用的佐剂 4. 1铝佐剂铝佐剂[2](aluminum-containing adjuvants)包括:氢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国内外微课发展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新颖活泼的形式博得了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频繁,短短几年,“微课”已经成为了高热词。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分析出国内微课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外微课;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外是从可汗学院的兴起才提出微课的,伴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流行而大热,进而传到国内。尤其是当我国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就以其短小精悍、授课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较传统课程来说它的内容精简、针对性强,呈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突破某一个教学问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越发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当今社会,微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日趋突出。所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微课发展的现状,进而得出各自优缺点,为我国的微课发展得出一些建议。 二微课与微课程 1 微课概念 微课与微课程的话题,是近几年来随着可汗学院而大热。微课( micro-lecture) 最早源于 1993 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noahem Iowa)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 以及1995 年英国纳皮尔大学( napier university) Kee TP 提出的 1分钟演讲( 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1][2]。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 2008 年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