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勇健 -- 关于城市能源转型的思考

何勇健 -- 关于城市能源转型的思考

何勇健 -- 关于城市能源转型的思考
何勇健 -- 关于城市能源转型的思考

智慧能源系统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介绍

智慧能源系统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介绍智慧能源系统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介绍近年来,我国电力消耗持续增长,工业用电与商业用电都在丌断增加,这也直接提高了生产与生活成本,同时在电力使用中也存在着丌必要癿浪费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逐渐兴起了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智慧能源一般借劣能源互联网,将电、水、气等能源数据化,利用 IPv6、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将能源产业互联网化,劢态管理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达到提高效率、节能减排等作用。 ?而智慧能源系统在电力节能上尤为突出,近几年已经得到广泛癿应用。 ?我国用电量持续增长限电与节能成为首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癿快速增长,国民用电需求也持续走高,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6万亿千瓦时大关,达到6、3077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6%,电力消费达到 3 万亿以上,这也创造了新高。??表1 2010-2019 年全国用电量及增速(单位亿瓦时/%)(资料来源:?中国电力年度发展报告)然而在电力大规模应用之后也相应癿面临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电力消耗还就是以第二产业为主,我国工业生产中癿耗电占到了相当大癿一部分。?在用电高峰电力短缺癿环境下,对高耗能产业癿影响整体上就是负面癿,而且部分缺电严重癿省市高耗电企业可能面临拉闸限电癿风险。 ?根据国家能源局对投入产出癿多个行业电力消耗情冴迚行测算,结果显示除电力行业自身外,钢铁、建材、有色、化工与石化等亓大

行业就是中国耗电最高癿亓个行业,这些行业面对电荒将首当其冲,成为拉闸限电癿重点对象,一旦对企业限电,将会极大地打乱企业癿生产规划,企业将会受到一定癿经济损失。 此外,在工业生产中癿用电成本也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癿负担,而电力成本丌仅表现为直接消耗癿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产业链癿价格传导对行业成本产生影响. 如化工行业对电力癿完全消耗,丌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癿电力,还涉及到产业链上游电力消耗包括:?基础化学、石油、燃料、电力、采矿业,这些电力成本都会间接承压到生产企业。?长此以来,解决电力限制,降低用电成本也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癿难题。?除了工业用电外商用与民用电力也面临着一些困扰,目前一些园区、校园、医院、机场、居民住宅区等大型公共区域也急需解决电力消耗过大、用电成本较高癿难题. 目前我国电力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峰时与谷时价格相差较大,以江苏省为例,峰时电价1、0697 元/度,平价0、6418元/度,谷时电价 0、3139元/度,峰谷电价相差3倍多,而这些大型公共区域用电高峰也主要集中在峰时,这也带来一笔额外癿开支. 针对这些问题,急需一个解决方案,而智慧能源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电与用电环节都能起到很好癿优化效果,在发电侧方面,用于负荷调节,平滑间歇性能源,提高新能源消纳,提高备用电网容量等;在输配电方面,用于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利用率,延缓增容需求;在用户侧方面,用于提高分布式能源消纳、

中国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

中国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 2015.2 中国当前能源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不言而喻,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 联合国计划署国别主任白桦在“2015走进种植能源新时代——经济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对于可再生能源开发,中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此之快,同时它也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在生物质能的研发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不仅是在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为整个世界的环境做出巨大的贡献。”白桦说。 在2015年国家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绿色能源,改善中国的环境,尤其是农业环境,尤其是现在提到的“三农”问题,这可以帮助中国顺利的转型。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报道,中国任何一位大妈都会告诉你,要做一盘美味的西红柿炒鸡蛋,秘诀是先热锅再放油和鸡蛋。 等炒到可以放西红柿和葱花的时候,厨房里的谈笑声应该已经被炉火声掩盖。再加上煤气和袖子上的油污,这无疑是一项耗费能源的事情。 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做份“家常菜”就像呼吸一样必不可少。不管怎样,中国的大妈们估计每天都要在厨房待上一个小时左右,从事这份让数亿人乐此不疲的工作。

但就在突然之间,中国开始质疑这项最基本“圣事”的可持续性。滚烫的炒锅以及花在上面的数小时时间原来是低能效的。 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家庭做饭消耗的能源是英国家庭的4.5倍。就连法国家庭用于烹饪的能源也不到中国普通家庭的一半。2010年中国家庭在“炊事”上的能源消耗量平均为327千克标准煤当量。 然而,最残酷和最令人受伤的是北京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中国媒体说,虽然中国家庭的能源消费总量少于发达国家家庭,但中国大妈们“只要在厨房里少花点儿时间,就能成为世界上的节能模范”。 的确如此,但英国人如果能少花点儿时间喝茶,或许能够节约更多能源;而意大利人如果改为生吃意大利面,就能令我们所有人相形见绌。 不过中国似乎已经认识到,它的未来在于提高能效。过去一年中,尽管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宽松措施,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放缓,每一项新的刺激举措所产生的效果也在减弱。北京知道,它不可能只靠不断放贷来维持经济增速。 北京正在悄然为国家准备的中短期解决方案就是提高能效:虽然令人不快且具有颠覆性,但它很可能成为明年发布的新五年规划的主要支柱。 页岩油能源 据MarketWatch报道,中国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巨大变革,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以及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正尝试复制美国模式大力发展页岩气能源项目。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在出席国际石油周会时表示,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页岩气年产

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期待和精神追求,点亮了希望的征程,形象地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描绘了蓝图和愿景。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中心,将承载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我们会本能地想到美丽中国必然需要建立在美丽城市的基础之上,这就对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高目标、高要求和高标准。笔者着重针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些浅见,作为对如何建设美丽城市的献言。 一、美丽中国提升了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 何谓美丽?美丽是指使人看到、感到美好的形容词。它是美观、美感、美气和美的享受之概括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满意度的高度评价。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象目标。笔者认为这是它的内涵,它必然还有一个空间形象要求,那就 从建设美丽中国 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任致远

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为人民创造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这是它的外延和外观。它的实质是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较高社会发展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过去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指标及其评价标准都需要发生实质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由此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时代、新里程。 城市发展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中心地位与先导作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窗口和晴雨表。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无疑提升了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即努力建设美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紧凑城市等发展目标,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素质,不仅宜居,有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集约紧凑发展,还必须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空间和文明形象,使城市各具特色,走出“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困境,使城市发展不仅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城市更加美丽,真正成为幸福家园。 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展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象目标,包含着城市科学发展的丰富内容,要求城市经济发展硬实力和文化发展软实力相辅相成,赋予城市发展从理论认识到建设实践的变革转型重要使命,任务是艰巨、复杂、困难重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城市美丽与否最终需要以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文明的满意度来衡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标准,并以人民的直接观感、切身感受、生活体验来说明,因此,建设美丽城市不做实实在在的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是不行的。这不仅是新时期的呼唤和承诺,更重要的是必须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行动。 二、对美丽城市的认识与瞻望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要求,是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青山绿水、森林草地、长河飞瀑、彩虹霞色、花香鸟语等,是自然美,也 是原始美(原生态的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园林庭院、公园广场、城市雕刻、水上船帆、田野景色等,是创造美、人工美、人工与自然结合美,是经过加工雕琢的美,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构筑的空间美。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的人文创造融于自然,缔造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美丽城市,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杭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等,是突出自然美的古代城市;“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古琴川河上架桥,整个城市犹如一把美丽的七弦琴”的常熟,“在宫城之内人工开拓出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三海居中”的北京城等,是突出人工美的古代城市;“君到姑苏见,大家尽枕河,七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百园之城苏州,“原有九门而七门为水门,巧妙地把自然山水、城乡、名胜古迹、园林、路桥等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绍兴城,“古城、沱江、风雨桥有机组合成立体图画”的凤凰城等,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的范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工要素的不断增多,自然环境不断被创造,变得十分复杂、多样、形形色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衡量美丽城市应强调的是整体美、和谐美,协调各方面的城市要素,处理好“人、自然、建筑、城市”的关系,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挥出城市的内在优势和魅力,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需要提及的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模式,工厂林立,高楼大厦崛起,汽车如流,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内容及格局。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和危害,工业“三废”污染直接损害着山林、水系、土壤以及影响着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尤其是致使盆地地形的工业城市形成逆温气象,更加重了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冬季尘雾弥漫往往看不到风和日丽的景象,何以谈及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呢?对那些资源(煤炭、石油、矿业)开发型的工业生产城市,开山采石、地面开挖、采空塌陷、常年大型重载交通工具运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工业“三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精)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内容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矿产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转型是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淮北市的基本情况为例,从分析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论述转型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为关键,从资源型城市政府和国家层面找寻推动转型的路径。 资源型城市,又称“资源性城市”、“资源城市”、“资源指向型城市”。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资源型城市大致可从发生学和功能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发生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城市;从功能学角度看,资源型城市要承担为国家输出资源性产品的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因而所谓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目前,城市转型问题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以上意义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主要包 - 1 -

括以煤炭、石油、冶金、森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在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中,资源型城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50 年代到70 年代,我国实行封闭的重工业化战略,工业的发展依靠本国廉价的能源、原材料作为支撑。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淮北市的情况看,1960年因开采闸河煤田而建市以来,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就先后建成大小矿井37对,年产原煤2700多万吨,电厂装机容量155万千瓦,累计向国家提供原煤7亿多吨,输送电力100多亿度。但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单一性、资源环境的耗竭性和空间结构形态的松散性。 首先,产业结构呈现单一性。资源型城市大都由资源开发基地演变而来,资源开发企业在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的多数其他产业都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展开,并和资源主导产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具有二产比重高、一、三产比重低的特点。比如淮北市煤炭、电力产业一直是发展的支柱产业,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1.4:53.5:35.1。从产业结构变化幅度来看,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变化水平。单一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 2 -

心得体会:城市转型发展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城市转型发展思考(最新) X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工业主导。X是一个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城市,工业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主导产业对资源依赖性过大,在招商引资和内生投资方面都会集中在钢铁、煤炭的相关产业上。由于长期的开采,X的矿产资源几近枯竭。冀中能源下属的邯矿集团和峰峰集团能够开采的煤炭已严重不足。在铁矿石方面,除去自产的800万吨,每年需要进口铁矿石5400万吨,占消耗总量的80%。二是结构重型。X属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产品结构上以钢材、建材等原材料为主,具有典型的初级加工特点,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在增长方式上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对外出口优势先天不足,消费总体水平不高。在投资上,X投资占GDP的比重呈逐年提高趋势。农业和其它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仍然比较落后,所占比例较低。这导致了财政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就是重工业和房地产,税种稀少,结构畸形。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使得第三产业力量薄弱,发展滞后,就业的容纳量很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安置下岗和分流人员的渠道非常狭窄,社会就业形势趋于严重。以单一的自然

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由于缺乏可以替代的主导产业,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加之环境恶化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以及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正在逐步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 实现X转型发展、结构升级就要解放思想,推动四化同步,改造传统产业,做好产业谋划。 一、解放思想,端正态度 1、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视野 实现转型发展就要跳出原来思维的窠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就要破除资源依赖的思维定势,树立转型发展的崭新意识;破除封闭保守的僵化思想,树立开放创新的先进意识。就要跳出资源看资源,跳出煤炭看煤炭,跳出钢铁看钢铁,统筹发展三次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转变观念,树立“多点支撑”意识 寻找替代产业,寻找新的资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优势,打造新的动力,变“一重独大”为“多点支撑”,不再拘泥、留恋于落后的重型工业,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转型

自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加剧,社会阶层化的空间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急剧分化。社会矛盾也常常会体现为空间资源分配或争夺的矛盾。社会群体的差别正越来越体现在其所聚居的社会空间差别,无论是就物质空间、文化格局还是行为模式来看,差别、分异、破碎化的新格局正在产生。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中国城市社会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的“属地格局”:这一格局兼具“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二者特点。我们认为,“属地格局”是当代“中国式城市社会空间”的核心,这一新格局的出现预示了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千年之变。 随着资本主义及其一体化市场的全球性扩张,生产关系的矛盾也越来越由生产空间(单位、厂房、公司)转向社会空间(社区、楼盘、街道)(Logan and Morotch,1987),也就是说,社会群体的差别正越来越体现在其所聚居的社会空间差别,无论是就物质空间、文化格局还是行为模式而言,均是如此。 “空间”作为一个概念,在西方文明中经历了从绝对空间,到功能空间,再到社会空间的认识演变①[列斐伏尔(Lefebvre)将对空间的认识归为四种“假设”,2008]城市社会空间这一概念,指的即是城市在社会与经济方面呈现的空间状态或特征;社会空间是空间的实际范围与人们领悟的空间范围的复合体,由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组成。 一旦空间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便从此具有社会性②,社会空间应运而生,空间变成社会关系的现实化和物化(商品)。"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我们得以安置个体与事物的虚空(void)之中,而是生活在一组关系之中” 空间变成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场所。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空间的方式研究它的社会、历史演进,研究空间的特性就等于研究社会关系,空间的矛盾与社会关系的矛盾相辅相成。 列斐伏尔展示的空间生产出的欧洲社会历史历程如下:①绝对空间:自然。②神圣空间:埃及式的神庙与暴君统治的国家。②历史性空间:希腊式城邦,罗马帝国。④抽象空间: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空间。⑤矛盾性空间: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与地方化对立的空间。@差异性空间:重估差异与生活经验的未来空间(Lefebvre,1991) 首先,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它被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土地、阳光、空气都被纳人生产力与产物之中。其次,城市结构因其沟通和交换的多重网络(如公路、铁:路),成为生产工具的一部分。同时城市及其各种设施(如港口、火车站)亦是资本的一部分。于是,资本主义的空间不只是生产资料(如厂房、土地),还是消费对象(如海滨度假区、迪斯尼乐园),也是政治工具(如规划手段、警察管制空间),并且被用来巩固生产力与财产之间的关系(如豪华社区对富人及其财产的庇护),同时还可以充当上层建筑的一种形式 空间被同时列为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尤其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的一部分。由于每一种社会状态的存活都依赖于对空间的占有和不断再生产,以得到与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 摘要: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枣庄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问题及枣庄实现城市转型的具体措施。希望枣庄能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率先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枣庄转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reflections o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 ——take zaozhuang city in 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 liu cha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jinan ,250101) abstract: how to carry out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we take zao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problems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 and 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of zaozhuang.we hope that zaozhuang will become 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zaozhuang, transformation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市化的质与量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市化的质与量 1城市化:从理论研究到发展实践 城市化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是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地域景观、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向具有城市特点而变迁的系统过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模式、过程与动力机制、城市化空间格局与政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城市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尽管如此,大多数国家仍将城市化看成一个人口统计学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1]。最近,伴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经济增长、聚集经济与城市化问题。《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强调了密度、距离、分割,意味着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市场的流动与一体化对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城市化意味着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域的转移和集中,这样就会对环境造成潜在的较大影响[2]。因此,近年来已有研究开始调查城市化及其差异在城市和乡村家庭之间能源相关消费中的作用[3]。最近三十多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的眼光都集中到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上。中国因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4-6]。EricJ.Heikkila指出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治分散化、人口统计变化、全球化和技术变化是中国城市化的贡献因子,其中,市场和全球化是最重要的因子[7]。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已经与全球城市化密切相关,并出现了部分融合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进入全方位高速发展时代,以更开放的姿态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成为了新一轮世界城市化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同时,城市化特征也正在从新城市的增长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向城市化质量的提升转型。顾朝林等人强调了中国城市化研究必须从多维视角关注社会、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环境、技术和公共政策等的发展进程对城市化的影响[8]。然而,现有的城市化研究偏重于量,而对质的关注不够。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体系包括城市发展指数(CDI)[9]和城市指标准则(UrbanIndicatorsGuidelines)[10]。前者包括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

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下

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下) 顾朝林 2012-8-14 10:48:25 来源:《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2期 5 结论 2011年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期,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也将进一步转变,国家将完成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国家的转型,适时适当把握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引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城市规划建设和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从科技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第三波和第四波看,后福特主义城市、边缘城市、网络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文化城市、创意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科技城市和智慧城市等都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佛罗里达·理察.创意新贵:启动新新经济的菁英势力[M].台北:邹应瑷,译.宝鼎出版社,2003. [2]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 Earthscan Publications,London.2000. [3]Eng I,The Rise of Manufacturing Towns:Externally Driv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J].Urban Studies,1997,34(4):647-677.

[4]Gaubatz P R.Urban Transformation in Post-Man China:Impacts of the Reform Era on China's Urban Form[M]//D Davis,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 China.Washington,D 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5. [5]Ganbatz P R.China's Urban Transformation: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in Beijing,Shanghai and Guangzhou[J].Urban Studies,1999,36(9):1495-1521. [6]Gert-Jan Hospers. 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Intereconomic,2003,38(5):260-269. [7]John Downey Jim McGuigan.科技新城镇[M].江淑琳,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8]Konrad G,Szetenyi I.Social Conflicts of Underurhanization. M Harloe. Captive Cities[M].New York:John Wiley,1997. [9]Le Corbusier.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M].Dover Publications,New York,1987. [10]Leonard I. Ruehehnan. Cities in the Third Wave: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merica[M].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7. [11]Lewis Mumford.The Culture of Citie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38.

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从1958年中国开始研制第一片晶体硅光伏电池以来,到现在已走过半个多世纪。光伏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告诉编辑:“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地面、由军到民、由小到大、由单品种到多品种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由低到高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据统计,从2002年至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猛增了77倍。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人类从来未曾停止过追逐太阳的步伐。 1969年研制完成硅太阳能电池组 1958,我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国对编辑说:“美国1957年左右拉出了首块硅单晶,我国1958年也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随后,中科院物理新成立的半导体研究室正式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 最初,研发出的电池主要用于空间领域。从1958年到1965年间,半导体所研制出的PN结电池效率突飞猛进,10×20mm电池效率稳定在15%,同国际水平相差不大。 1968年至1969年底,半导体所承担了为“实践1号卫星”研制和生产硅太阳能电池板的任务。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P+/N硅单片太阳电池在空间中运行时会遭遇电子辐射,造成电池衰减,使电池无法长时间在空间运行。

于是,包括王占国在内的6人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用硅太阳电池辐照效应研究,实验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设备落后,致使王占国的右手严重电子灼伤,从此他一直饱受痛苦,直到1978年夏天进行植皮手术才有所缓解。编辑注意到,王占国院士右手手背上有一些黑色的褶皱,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印记。 经过刻苦攻关,实验结果给研究人员带来巨大惊喜。王占国院士介绍,NP 结硅太阳电池抗电子辐照的能力比PN结硅电池大几十倍!随后,半导体所做出了将硅PN电池改为NP定型投产的决定,生产出了5690片NP结硅太阳电池,其中达到空间应用要求的成品3350片,圆满完成了“实践1号”卫星用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制、生产任务。1971年实践1号发射升空,在8年的寿命期内,太阳电池功率衰降不到15%,该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成果奖。 1969年,半导体所停止了硅太阳电池研发,随后,天津18所为东方红二号、三号、四号系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研制生产太阳电池阵。 王占国院士说:“70年代末,我国与国际同期开展了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研究,该电池具有很高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系数,1999年,2×2cm2电池的转换效率达22%。” 1975年宁波、开封先后成立太阳电池厂,电池制造工艺模仿早期生产空间电池的工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开始从空间降落到地面。 1998,我国太阳能产业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开始进入萌芽期,研发工作在各地次第展开,但进展缓慢。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与思考 一、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资源型城市是随本身丰富的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利用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城市。我国存在较多的资源型城市。[大秘书网文章-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2060804.html,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据统计中国现有矿业城市178座,占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4以上。这些矿业城市按其开采年限,可分为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三种情况。其中有29座城市发展时间不足20年,属于幼年期矿城;有131座城市建市在20-50年之间,步入中年期;还有18座城市建市时间超过50年,进入了老年期。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力和生活方式,一个城市亦然。也有其少年、中年和老年,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部矿业城市中,有1/10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始枯竭,如辽宁的XX市、甘肃的白银等,已经亮起红灯,开始了从资源丰富型城市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滑落,开始面临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转型,重振雄风。资源枯竭的定义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情况。按此分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可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三类。其中第一类约有20多个,正在成长,前途风光:第三类也约有20多个,日子十分难

过;其余的都在第二类之列,再过10-15资源开始枯竭,属于眼下不急,马上就难过的境地。全国有95座高度依赖矿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58座是煤城。**市的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煤炭工业,当属此列。按开采时间**市属于老年期,按可采储量当属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对**的未来应该给以及早的、高度的重视,尽早着手准备转型工作。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转型之路,使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覆辙。 二、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解决好认识、规划和环境和调产问题。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立身之本。资源型城市过去得以笑傲天下,依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谓人无我有。比较那些资源缺乏的地区,相对来讲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但是,正因为如此,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赖资源的开发,只是在扩大资源开发规模上想的办法比较多,在资源的深度加工上作的文章少。对本地优势资源以外的产业涉猎更少。过分依赖资源,靠山吃山的想法和做法都非常有市场,并且显得十分合理和可行。可是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他的可利用程度也是受到限制的,。一味靠山吃山,结果必将是坐吃山空,资源枯竭。要想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走上正确道路,首先要设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过日子的思想。这方面的工作难度很大。但是不做就无法改变人们的认

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

一线纪实 以党的十九精神为指引,以现代电力系统为基础,以 科技发展为引领,以方兴未艾的能源转型大潮为背景,对 能源电力转型提出十大趋势性判断。 1在能源供给侧,非水新能源快速发展,条件较好的项目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相比,经过5至10年具有经济上和应用上的竞争力,如果将碳价考虑在内,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能源转型将会改变以油气替代煤炭的传统替代阶段,加速进入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石油阶段。预计在2035年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电量 的50%。 2电力工业的功能性质已经由传统的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水平提高对电力供应的量、质要求(公用性、基础性),拓展为促进能源系统绿色化,进一步成为能源工业的主体和循环经济的核心。 3在能源侧及电力需求侧,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持续提高,预计到2035年比重将接近40%,2050年超过50%,成为能源消费的绝对主体。 4随着新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能需求还有较大空间。我们既要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面临的电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满足完成工业化对电力的需要,还要满足未来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体的需要,电力在较长时期还要较快速发展。 5电力发展约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常规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这个传统的制约电力发展的最大因素已经转变。同时,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减少水资源等消耗的空间也大大减少,电力行业将逐步过渡到碳约束和以碳减排为统领的节能减排新阶段。 6电力生产和输送布局由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如西电东送),逐步过渡到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与分布式、就地平衡并举,再发展到以就地平衡为主,但大范围优化配置清洁低碳电力仍然是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和资源综合优化利用的重要选择。 7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能源电力转型持续推进,能源侧、电力生产和供应侧、电力需求侧这三方面的融合度不断加大,形成的新能源发电、分布式电力系统、储能储电、综合能源服务的部分不断扩大。电力需求侧管理(D S M)将逐步过渡到需求响应(D R)阶段,再过渡到供需耦合的阶段。在供需耦合阶段,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成为电力、电量的主体,且与核电、大型水电、气电、煤电、分布式电源、储电等共同构成多元化的中国新型电力系统。  8储能储电决定能源及电力系统转型的进程和形态,储能将快速、大规模、在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全面发展,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稳定,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9电动汽车将持续快速发展,与电力系形成深度互动,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与新型电池、充电设施的互动性推进,将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加快向供需耦合的方向“进化”。 10电力系统将不断演变,2025年左右电力将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电力系统;2035年左右将是以智能电网为核心、能源互联网为基础的能源系统。新电气化时代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文/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官网】 中国能源电力转型的十大趋势新视野 64华北电业

人类使用能源的历程与启示

人类使用能源的历程与启示 摘要火的使用使人类脱离了野蛮,步入了文明。在几十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薪柴和木炭一直是人类用来做饭取暖的主要能源。从18世纪初开始,煤炭在西方国家逐渐代替木柴。托马斯·纽科门在1712年发明的燃煤蒸汽机开始了以蒸汽动力来代替古老的人工体力、风力和水力的新时代,为人类的工业文明掀开了序幕。1781年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更使得煤炭得以大规模地使用,使得第一次工业革命得以大规模展开。然而,随着1859年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第一口油井以后,石油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不仅使得工业革命得以更大规模地在全球推广,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创造也接踵而来:内燃机、汽车、飞机……石油和这些发明一道,改变了世界的生产模式、交通模式。现代生活种中,以太阳能为主导的新型清洁能源取代了石油,煤炭等传统的能源。 关键字柴草煤炭石油清洁能源。 “能源”。《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

的物质资源。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其开发利用亦不是亘古至今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人类发展史上,从原始时代到当今瞬息万变的高科技原子时代,人类已经历了四个利用能源的阶段:柴草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和多元化新能源时期。 一柴草时期 人类发展史上狩猎时代是漫长的,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这一时期人类一采集大自然野生植物、猎取野兽、捕捉水族为食。人类居住在天然洞穴,用骨针缝制兽皮御寒,一有空小珠、贝壳、兽牙伪装饰品。人类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火资源的使用增加了人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促进不同部落的交流,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增强原始人类体质。使食物变的跟容易消化,大大减少了肠道疾病的发生。以及火的出现为制造铁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在从原始社会直到18世纪的漫长的历史年代,草木作为取火燃料一直是最主要的能源。虽然当时已有畜力、风力、水力等“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但还是小规模的。人们把这个漫长的能源发展的历史阶段称为柴草时期或木柴时期。这个阶段人类可利用的能源种类贫乏,所用能源的方法也是原始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亦很低。 二煤炭时期

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经验借鉴与启示 二、国内外城市发展转型趋势 (一)以产业高度化、就业充分化引导,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全球化导致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空间转移趋势日益加剧,服务业全球化是制造业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转移,发达国家仍控制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环节,通过不断转让其技术专利取得市场利益。发展中国家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也积极引导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和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现充分就业是城市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城市政府更加注重通过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就业保障政策保证就业水平,以实现人的均衡发展,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二)以信息化、制度创新引导,促进城市社会转型 社会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更多受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及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信息化降低了信息收集、储存、处理、传播成本,改变了个人和组织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影响个人和企业的选择,导致社会就业与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交易与交往方式发生转变,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 通过收入分配、就业、税收等相关制度、政策的革新,更加民主、科学、公平地进行社会利益结构调整,把因利益调整所引发的各类矛盾和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小范围,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相关制度的创新以满足人的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为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新产业空间规划引导,促进城市空间转型 城市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创新能力增强,推动着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变化。产业结构转移与重构通过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经济用地功能的变化而具体呈现出来。尤其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生产驱动的标准化大批量产品的刚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为市场驱动的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新产业空间就是以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发达城市经济区域的典型象征。 顺应生产方式的变更与技术革新,以本地网络与根植性为主要识别标志的新产业空间大量涌现。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瑞汀-布里斯托等高技术的集聚地区等新产业空间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以各类开发区的形式为城市拓展空间;此外,尚有大量以商务、办公、购物等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空间,如巴黎的拉德芳斯。新产业空间的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空间转型。 (四)以科技创新引领,创建智慧城市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征的智慧城市,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综合应用。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众多城市的目标,通过智能化、交换共享与关联应用,实现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和谐目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信息成为城市的新资源,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城市运营中各参与主体实现多赢。 (五)以低碳经济引导,创建低碳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全球热点。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建设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

大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思考

大冶市国家首批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目前,从战略层面而言,正处于产业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城市转型的一个最佳时期。大冶市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部崛起”、“资源城市转型”、“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主体功能区”和“武汉都市圈”建设等国家和湖北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围绕“转型”这一主线,立足永恒的、持续成长的比较优势,围绕“三大转型目标”,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把大冶市建设成为武汉都市圈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宜居示范城市,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发展模式。 一、大冶市处于国家政策的“高地”,为转型提供绝好的条件 与其他12个试点城市相比较,大冶具有转型的绝对优势。除良好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外,大冶具有任何资源城市都无法具备的政策优势,几何能够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所有政策优惠。如可享受到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政策;作为“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组成部分,也可享受到若干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资源城市首批12个试点城市,直接能够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未来将会成为承载国家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在各方面也会获若干政策利好。因此,大冶市是国家政策的高点,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冶转型的宏观背景条件已经具备。能够顺利实现资源城市转型,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冶实际情况的转型路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这一系列政策,将这些政策利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 二、转型的定位要强调“三个突出”,建设“两基地一示范” 大冶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要强调“三个突出”,即立足发展的继承性、围绕民生问题,从武汉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未来20年大冶市在所发挥的作用。 1.突出发展的继承性 大冶市资源城市转型要充分考虑现实优势,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铁矿资源和已有产业基础,推进资源深加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继承和发展原有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 2.突出在武汉都市圈的地位 大冶市是武汉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冶的转型必须要融入武汉都市圈中,从武汉都市圈的未来发展中寻找自生的新增长点。换言之,大冶市的转型定位要与武汉都市圈融为一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