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如今,国内学界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时有耳闻。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其豪迈之气自然赢得一阵喝彩之声。可是且慢,国人对于西方古典学的深厚传统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绕过这个传统的捷径,把我们引入所谓“中国特色”的胜境?窃以为古典学乃西学之一部分,系西方学问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首先充分理清两百多年来现代古典学诞生以后的各种脉络,对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体性的把握。这应该是今后几代中国学者以踏实的学风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务,亦是本文小议古典学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学之“古典”

汉语学界近年开始流行的“古典学”一词,当译自英语的classics或classicalstudies,这里所包含的形容词classic或classical则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相传古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财产多少把罗马公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最富

有的等级被称作classicus。后来的罗马作家借用此词来指称“等级最高、最优秀的希腊作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用拉丁语写作的学者沿用该词来称呼所有的古希腊罗马作家。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相关条目的考证,classic一词于1613年首次在英语里出现,意思是“第一流的”。从17世纪到当代英语,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经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汉语“古典学”所取之义。在这个含义之下,还有着古典学内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义,特指两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腊与奥古斯都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从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的语义演变来看,其含义经历了从“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摇摆。在古罗马,古典希腊是值得模仿的最高典范,文艺复兴及以后,古典希腊(以及罗马)又多次被重新作为典范发现。只是到了二战前后,古典希腊和罗马才逐步失去其典范性。在今日的西方,作为古典学对象的“古典”一词更多地具有描述性,即特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并不强调其高于其他文明的典范性。现代西方古典学在诞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从18世纪末到二战的第一阶段,以及从二战到当今的第二阶段。我们面对当代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形形色色的流派,需要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的研究范式是由第一阶段,即19世纪德国的古典学(Altertumswissenschaft)确立的。因此,如果不弄清该研究范式的核心内容与根本精神而一味追逐所谓后现代的古典学研究时尚,势必令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的古典学(而非“中国特色的古典学”)成为无根之浮萍。

“古典理想”

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为古典学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有别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偏重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古希腊为典范。对古希腊的理想化成为后起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建构自身的重要手段,以便与当时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拉丁文化相抗衡。对于古典学的诞生而言,德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这位于1764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古代艺术史》的学者,一方面缔造了现代古典学的第一个分支,即古典考古学与艺术史,另一方面把该学科所追寻的目标即“古典理想”活生生地展现在同时期的德国公众面前,从而

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赫尔德、莱辛、歌德和席勒在内的大批德国思想领袖。温克尔曼坚信,艺术最本质、最直观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本质,而体现在古希腊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和建筑当中的精神本质可以用“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来概括。这就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古典理想”。它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希腊的古典时期)的产物,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兴起与衰落进行历史性的重构才能充分理解,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想”,是现代人模仿的最高典范。因此,在温克尔曼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塑造的“古典理想”那里,“历史性”与“典范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因素已经成为一条隐伏的线索。

古典学的诞生

正当高举“古典理想”旗帜的新古典主义迅速席卷整个德国思想界的时候,古典学应运而生了。1777年4月,一名年方十八的青年学生到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要求学习“古典语文学”(studiosusphilologiae)。校方反对说,“古典语文学”并非现有的四个系科之一,如果他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应该注册学习神学,但这名学生坚持己见,学校无奈之下只得破天荒头一遭以“古典语文学”的名义为其注册。这名青年学生就是后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学之父的沃尔夫

(F.A.Wolf),1777年也因此被认为对于古典学的诞生具有象征性的意味。不过,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把1795年,也就是沃尔夫发表其名著《荷马导论》(ProlegomenaadHomerum)的那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学的诞生年份,因为这部著作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荷马问题”,对该问题的探究持续了两百多年直至今日,并且对整个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沃尔夫的另一大贡献是发明了Altertumswissenschaft这个词,在他所给出的定义里,Altertum(即古代)是作为整体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其中希腊人的地位又高于罗马人,因为前者更完美地体现了真正的人性特征,是人类存在的理想范本,而Altertumswissenschaft的目标正是通过对整个古代世界的重构来寻回古希腊

人的精神。

如今,国内学界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时有耳闻。有人提出,我们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其豪迈之气自然赢得一阵喝彩之声。可是且慢,国人对于西方古典学的深厚传统究竟了解多少?是否有绕过这个传统的捷径,把我们引入所谓“中国特色”的胜境?窃以为古典学乃西学之一部分,系西方学问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首先充分理清两百多年来现代古典学诞生以后的各

种脉络,对其中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形成整体性的把握。这应该是今后几代中国学者以踏实的学风共同努力的首要任务,亦是本文小议古典学基本研究范式的微旨所寄。

古典学之“古典”

汉语学界近年开始流行的“古典学”一词,当译自英语的classics或classicalstudies,这里所包含的形容词classic或classical则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相传古罗马的第六位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ServiusTullius,公元前578—前535年)按照财产多少把罗马公民分成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最富有的等级被称作classicus。后来的罗马作家借用此词来指称“等级最高、最优秀的希腊作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用拉丁语写作的学者沿用该词来称呼所有的古希腊罗马作家。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相关条目的考证,classic一词于1613年首次在英语里出现,意思是“第一流的”。从17世纪到当代英语,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出现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

义上泛指所有“第一流的、经典的、可作典范的”事物,而狭义上则指的是整个古希腊罗马文化,这是汉语“古典学”所取之义。在这个含义之下,还有着古典

学内部所使用的更特定的含义,特指两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480—前323年的古希腊与奥古斯都时期的古罗马(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从classic或classical一词的语义演变来看,其含义经历了从“典范性”向“描述性”的摇摆。在古罗马,古典希腊是值得模仿的最高典范,文艺复兴及以后,古典希腊(以及罗马)又多次被重新作为典范发现。只是到了二战前后,古典希腊和罗马才逐步失去其典范性。在今日的西方,作为古典学对象的“古典”一词更多地具有描述性,即特指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并不强调其高于其他文明的典范性。现代西方古典学在诞生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可以说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从18世纪末到二战的第一阶段,以及从二战到当今的第二阶段。我们面对当代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形形色色的流派,需要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之上,其基本的研究范式是由第一阶段,即19世纪德国的古典学(Altertumswissenschaft)确立的。因此,如果不弄清该研究范式的核心内容与根本精神而一味追逐所谓后现代的古典学研究时尚,势必令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的古典学(而非“中国特色的古典学”)成为无根之浮萍。

“古典理想”

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思潮为古典学的诞生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有别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偏重古罗马的古典主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古希腊为典范。对古希腊的理想化成为后起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建构自身的重要手段,以便与当时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拉丁文化相抗衡。对于古典学的诞生而言,德国新古典主义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是温克尔曼(J.J.Winckelmann)。这位于1764年出版了其代表作《古代艺术史》的学者,一方面缔造了现代古典学的第一个分支,即古典考古学与艺术史,另一方面把该学科所追寻的目标即“古典理想”活生生地展现在同时期的德国公众面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包括赫尔德、莱辛、歌德和席勒在内的大批德国思想领袖。温克尔曼坚信,艺术最本质、最直观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本质,而体现在古希腊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和建筑当中的精神本质可以用“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来概括。这就是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古典理想”。它既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希腊的古典时期)的产物,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希腊艺术的兴起与衰落进行历史性的重构才能充分理解,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想”,是现代人模仿的最高典范。因此,在温克尔曼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所塑造的“古典理想”那里,“历史性”与“典

范性”这两种互相制约的因素已经成为一条隐伏的线索。

古典学的诞生

正当高举“古典理想”旗帜的新古典主义迅速席卷整个德国思想界的时候,古典学应运而生了。1777年4月,一名年方十八的青年学生到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要求学习“古典语文学”(studiosusphilologiae)。校方反对说,“古典语文学”并非现有的四个系科之一,如果他将来想当一名教师,应该注册学习神学,但这名学生坚持己见,学校无奈之下只得破天荒头一遭以“古典语文学”的名义为其注册。这名青年学生就是后来被视为德国古典学之父的沃尔夫

(F.A.Wolf),1777年也因此被认为对于古典学的诞生具有象征性的意味。不过,从学科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把1795年,也就是沃尔夫发表其名著《荷马导论》(ProlegomenaadHomerum)的那年,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学的诞生年份,因为这部著作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荷马问题”,对该问题的探究持续了两百多年直至今日,并且对整个古典学领域的研究影响深远。沃尔夫的另一大贡献是发明了Altertumswissenschaft这个词,在他所给出的定义里,Altertum(即古代)是作为整体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但其中希腊人的地位又高于罗马人,因为前

者更完美地体现了真正的人性特征,是人类存在的理想范本,而Altertumswissenschaft的目标正是通过对整个古代世界的重构来寻回古希腊

人的精神。

在沃尔夫之后,19世纪的德国古典学渐渐分成两个阵营。一方面是赫尔曼(GottfriedHermann)、里奇尔(FriedrichRitschl)、拉赫曼(KarlLachmann)等人所代表的以语言文字为研究重心的“语言派”(Sprachphilologie),另一方面是伯克(AugustBckh)、缪勒(K.O.Müller)、雅恩(OttoJahn)等人所代表的以文化为研究重心的“文化派”(Sachphilologie)。到了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德国Altertumswissenschaft的集大成者维拉莫维茨

(U.vonWilamowitz-Moellendorff),试图重新联合这两个阵营,恢复古典学研究的整体性。维拉莫维茨及其弟子包括莱因哈特(KarlReinhardt)、弗兰克尔(HermannFrankel)、弗里特兰德(PaulFriedlander)、耶格尔(WernerJaeger)等成为德国Altertumswissenschaft最后一代耀眼的群星。尤其是耶格尔,在1921年接任了当时全德国地位最高的古典学教席,即维拉莫维茨在柏林大学的教席之后,大力倡导“第三次人文主义”(前两次分别为文艺复兴和德国新古典

主义),试图让古典学的学术研究再一次服务于“古典理想”的教育功能。耶格尔的代表作,三卷本《教化》(Paideia)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展现“古典理想”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历史进程。可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大批的古典学者流亡海外,耶格尔的“第三次人文主义”终于成为绝响,德国Altertumswissenschaft的辉煌世纪也宣告终结。

Altertumswissenschaft的研究范式

就在从柏林大学的教席退休的那一年,维拉莫维茨发表了总结19世纪德国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名著《古典学术史》(GeschichtederPhilologie)。该书的开篇对古典学的性质和任务作出了如下的定义:“古典学术的对象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本质及其存在的每一个方面。该学科的任务是用学术的方法来复活那个已逝的世界。”这个定义概况了德国的Altertumswissenschaft作为古典学研究范式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

首先,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基础与核心是古典语文学(klassischephilologie),它是通达“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本质”的最根本途径。古典语文学的训练包括古典语言,涉及语法、词汇、方言、格律等方面,以及文

献学,包括校勘、考证、作品真赝、创作年代、作者身份等等。只有经过了这样的基本训练,古典学者才有能力从事经典文本的阐释。

其次,经典文本的阐释必须置于其所从属的历史与文化情境。这就要求古典学者对于文本产生于其中的历史、文化与思想背景有全面的掌握,也就是维拉莫维茨所谓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存在的每一个方面”。纵观整个19世纪的德国古典学,非常强调在学者身上培养一种“百科全书精神”。德国大学的古典学专业都有开设“古典学百科大全”课程的传统,包括沃尔夫、里奇尔、尼采、伯克在内的古典学者都在各自任教的大学开设此类课程,传授有关构成古代世界整体的方方面面的广博知识。这种精神最完美的体现是堪称19世纪德国Altertumswissenschaft的学术丰碑,即《保利古典学百科全书》(PaulysRealencyklopdiederclassischenAltertumswissenschaft)。为该书撰写词条的作者囊括了几乎所有的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学者,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终于在近一百年之后出齐(1893—1978),目前仍以皇皇85卷的巨大身影傲立于古典学术之林。

最后,要实现“用学术的方法来复活那个已逝的世界”,古典学里的人文精

神与历史精神必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人文精神的典范作用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历史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古典精神的本质必须历史地加以把握;而反过来,历史精神的运用需帮助我们“复活那个已逝的世界”,而所谓“复活”,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某种“古典理想”在古典学者身上的复活,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古典理想”的精神内涵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论管理学研究范式的二重性 【摘要】范式是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而管理学的研究范式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关于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诸多争论,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前者体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社会性,后者体现科学性。其实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在于认识世界的西方大范式。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二重性 一、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 范式是托马斯·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来的一个术语,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赋予这个概念以关键性的作用,他提出科学认识不是简单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对科学理论进行构思、表述和组织的那种方式受到一些前提或预设的指挥和控制。他要探测一种隐蔽在预设或前提之下的、绝对而自明的集体资源。他把这些自明性称作范式。范式的这一定义同时是语义的、逻辑的和观念——逻辑的。就语义而言,范式决定着可理解性,给事物以意义;就逻辑而言,范式决定着最主要的逻辑操作;就观念——逻辑而言,范式是联合、淘汰、选择的第一原则,决定着观念的组织条件。根据这三个生成的和组织的含义,范式指导、统治、控制着个人推理的组织和那些遵循范式的观念系统的组织。 范式的含义既强烈又模糊,强烈是因为范式具有一种彻底的意义,它是方法论的指导、思维的基本图式、预设或起关键作用的信仰,因此它本身带有一种理论统治权。模糊是因为范式摇摆于多种含义之间,最终以含混的方式涵盖了科学家们对一种世界观的集体赞同。范式概念的不充分和不精确不仅揭示了库恩思想的缺陷,也揭示了思考范式概念的困难。一种范式,对于在这种范式控制下进行的所有话语而言,包含着可理解性的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同时也包含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吸引/排斥的逻辑关系的类型。一种范式的性质可以通过下述方式来界定,第一是对主要的可理解性的范畴的推广或选择;第二是对主要的逻辑操作的规定。 管理学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管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主要从科学哲学角度探讨与管理学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管理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在既定的范式中,管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务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沿着既定的路径。按照管理学家的解释,知识的发展一般是遵循一定的路径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范式。在管理实践中,一般现存企业是在已有管理知识范式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寻求管理变革或改进管理的。而新企业和新技术往往会带来知识跳跃式发展的新范式。如果一种新技术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管理范式与管理模式的区别

管理范式与管理模式的区别 我们在研究德鲁克的著作时,会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词?“管理范式”,而在国内,人们更熟悉的却是管理模式,这两个词很相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管理范式(Management Paradigm)?库恩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 “范 式”(Paradigm)。根据库恩关于范式的理论体系以及国内陈世清等一些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范式是某一学科在某一发展阶段具有的特殊内在模型,其假设或学说相对成熟,在科学共同体内形成共识,并具有“坐标”意义,这种模型就是范式。管理范式就是“管理学在某一发展阶段具有的特殊的内在模型,其假设或学说通过实践验证,相对成熟,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形成共识,并具有”坐标“意义,这种模型就是管理范式。”1998年,德鲁克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了 “管理的新范式”一文,举出并清算了管理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旧范式(7项),明确提出了管理的新范式(7项),在美国管理学界引起震动。 管理的旧范式是: 1、管理就是企业管理。 2、一种恰当的组织形式。 3、一种管理人的恰当方式。 4、技术和最终用户是一成不变和已知的。 5、管理的范围是由法律决定的。 6、管理的范围是由政治决定的。 7、管理是对内部的管理。

管理的新范式是: 1、管理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和独具特色的工具。 2、适合有关任务的组织形式。 3、管理不是“管理”人。管理是领导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知识。 4、技术与最终用途不是管理政策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们存在着局限性。在可支配收入的分配上,客户的价值观和决策应该才是管理政策的基础。因此,这些基础日益成为制订管理政策和战略的出发点。 5、管理的范围不是由法律决定的。新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包括整个流程,应该关注整个经济链的效益和绩效。 6、国家疆界主要作为约束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管理实践的不是政治,而是经营方式。 7、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它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它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它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取得成效的工具,无论这个组织是企业,还是大学或医院。 我们可以通过新旧范式的对比来深入理解范式的本质。:《百度百科》对管理范式的定义是:“管理范式就是企业家们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家能够接受的规则体系。”这种论述对揭示范式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够的。 什么是管理模式(Management Model)?《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我认为,管理模式是一个机构或单位在一个特定时期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的一种标准样式。它包括文化、机制、流程、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模型及方法。A管理模式》、《C管

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述_宋长青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4期 2014年4月V ol.69,No.4April,2014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述 宋长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5) 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学科研究方法的完善也是学科进步的集中表现,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革新是学科顺应科学体系发展和学科成熟的核心标志。 在当今科学系统中,以技术进步为引导的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学科提出了严俊的挑战。为此,国家科学与技术部启动了部分学科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地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理论性与应用兼备的学科积极参与了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和总结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即是这批优秀成果中的上乘之作。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范式,对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如:格局、过程和尺度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学从系统科学范式加以论述,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加以总结。总体而言,该书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中普适而关键的法则。将范式研究理解为旨在构建解释、解决学科根本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系统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及其嬗变过程,明晰了自然地理学的一般研究过程和步骤,阐述了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分类与分区、格局与过程、尺度推绎与预测等研究方法与技术,概括与总结了自然地理学中的系统综合以及复杂性等研究范式。这些梳理与凝练无疑会对我国自然地理学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多视角凝练了自然地理研究范式中的关键要素。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自然地理研究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且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尺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该书从自然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机制、时空演进格局与动态、自然地理系统各子系统层次关联等多个层面入手,较为全面地阐释了自然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核心要素与过程。从科学和哲学两个维度,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步骤,深化了地理学综合研究中部门要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在对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和总结过程中,该书虽立足于自然地理学,但又不局限于自然地理学,强调系统科学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等对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每一次转型都吸收了其他学科和理论的精华。传统自然地理学方法论以经验归纳主义为基础,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强化,描述性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不能满足认识地理现象普遍规律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深入刻画地理现象内在发生机制的方法和工具。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如物理学和数学等,促进了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在自然地理学中建立。随着一些横断学科的出现,非线性和混沌等复杂性科学观念的逐渐融入,促进了自然地理学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的萌生。总的看来,该书对于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阶段划分和转型动因的论述是较为准确和合理的。 最后,该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自然地理学理论是“灰色的”、晦涩难懂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案例支撑,研究范式的论述就会流于空泛,作用不大。针对这一状况,该书每一章都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增加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鲜活的”案例加以说明,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案例选取又紧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领域,如土地利用分类、自然地理区划、LUCC 模拟等。因此,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 诚然,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贯穿学科发展始终。该书的出版只是一个新起点,在研究范式选择和方法与工具的应用等方面,仍有继续深化和完善的空间,一些章节如格局与过程和尺度等,仍然长于理论描述而应用案例总结不够。然而,瑕不掩瑜,作为学科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书的出版有益于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发展,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同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73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周晓虹 内容提要 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经典社会学 分析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如上所述,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探讨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我们都能够发见其中蕴含有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为此,我们首先从韦伯的“理想类型”入手,再讨论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社会的分析范式,及其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一 理想类型(ideal types)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概念最初出现于韦伯1904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一文中,以后他又在包括《经济与社会》在内的诸多著述中进一步讨论过这一概念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当代中国管理学主要流派研究范式和方法评析_罗纪宁

文章编号:1001-148X (2006)12-0086-03 当代中国管理学主要流派 研究范式和方法评析 罗纪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摘要:目前中国管理学研究逐渐形成了全盘西化派、洋为中用派、中国式管理学派等三大流派。但中国管理学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今缺乏对中国本土化管理的研究和解读;在管理实战中隐藏着经济人、机械人的简单假设;研究目标远离 人本主义 命题;研究内容重工具轻视本质规律、重流程分析轻视哲学总结;研究方法不恰当、研究结论缺少实用价值。采用回归儒家人伦文化母体,引入 易经 的全息方法论,重视人性、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这是中国管理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中国管理学流派;研究范式;全息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270 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 of C hinese Management Schools LUO Ji ning (Dept o f Market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 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 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es,three major schools come out including wholly western -oriented,local adap ted and Chinese style management The paper presents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se research schools from three aspects:the response of industrial practice,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 The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of Chinese management should follow such orientations as returning to Confucianism ethics,introducing Yi -jing holography method ology,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 and person,person and matter ,person and thi ng Key words :chinese management schools;research paradigm;holography methodology 收稿日期:2005-07-04 作者简介:罗纪宁(1970-),男,广东普宁人,管理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 销系副教授、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CBC)主任,中山大学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研究 员。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营销战略,中国管理学。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国管理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管理学这20多年的历史就是西方管理学在中国社会全面渗透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中国的企业和政府也逐步成长并陆续与国际社会和市场环境接轨。回顾这一过程,尽管其中不乏有许多引入西方管理理念和方法后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的精彩案例,但更多的是发现许多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企业和政府机构管理中的 水土不服 现象。与此同时,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管理创新。这一切正反管理实践案例的并存,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管理学研究未来发展何去何从的深入思考。毋庸置疑,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需要更符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管理学理论。如何从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高度客观地评价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是创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中国管理学的前提,笔者试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当代中国管理学的主要流派 当代中国管理学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 发展的产物,综观各种学说观点,从研究思路和方法去概括,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流派: (一)全盘西化派 全盘西化派是当代中国管理学的主流。这一流派学者所做的工作都是遵循西方管理学的研究范式 从研究题目、研究前提、再到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都是欧美学术界的翻版。管理学全面西化过程在目前中国高校和学术界继续升温:比照西方模式的MBA 、EMBA 、MPA 教育已是中国一种时尚消费;留洋博士和海归教授是国内各大高校管理学院师资抢夺的重点;高校管理类专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还是讲授内容均以美国版本为马首是瞻;管理学主流学术刊物全盘西化现象更是严重,动辄以是否有高深的数理模型作为研究水平高低的判断依据,其中发表的论文绝大多数不是介绍或模仿西方管理理论和工具,就是在做艰深的 真空 数学推理 最后所得到的结论要么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要么是难以应用的空洞概念;这一切都是中国管理学研究全面西化高潮 2006 12 总第344期 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 H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尽管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数量繁多,但传统的范式都是企图根据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环境条件,或者系统的、心理鸵、社会的、经济的、伦理的要求来建立描述性的或规范性的管理理论,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未来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范式,其目的侧重子用预测、证实、证伪方法来构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这就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paradigm)。 事实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大优点可归纳为:实证科学方法有着其他获取知识的方法所没有的特点:自行校正(self-con'eetion),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全江程中有许多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用来控制和验证管理学家在获取自身以外的可靠知识过程中的行动与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方法主要有证实法和证伪法两种。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著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 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 (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 (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 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 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 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 2.相互理解 3.批判、反思 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 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 阅读: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 参考书目: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 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社会2007?1S ociety 第27卷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 范式 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3 金耀基 范丽珠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范丽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 3Yang,C .K .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 2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 摘 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关键词: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杨庆堃教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决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他的研究涉猎于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而尤以杨氏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极其卓越且具有开创性。《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 myer )赞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此书于196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发现这本书充满着新意和启发性,并有极高的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丁海东 《学前教育》2007年10期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3453198.html,/user1/6/archives/2007/16260.html 早在20世纪之初,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就提出过在教育研究中存在着两个范式——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问题:“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另一类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1]在现代学前教育研究中,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两条路径: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分别标识着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并各自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科学范式反映的是对于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物”取向和科学实证的思维方式,以一种“事实互动”的视界和价值中立的立场,运用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外在于人的工具性手段和方法,追求对学前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事实的量化处理、客观描述和因果分析,以为现实性问题直接地提供可操作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人文范式反映的是“人”的取向和人文理解的思维方式,强调学前教育的人文性和对于儿童作为“人”的存在的观照和尊重,在以哲学的思辩和理性的逻辑运用于对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的终极把握和宏观思考的同时,并不排除研究者情感意志和主观愿望的个性化表达,甚至以一种设身处地的直觉、体验、感悟,在“价值互动”中来整体综合地获取关于学前教育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倘若进一步具体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中这两种范式的功能差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科学范式指向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是怎样的”或“是什么”的事实分析,并更多的表现出为教育实践中的手段和操作方法提供更直接的客观依据和因素参照,因而常常成为学前教育的应用研究所惯用的思路和手法。诸如关于婴幼儿身心某方面发展的量化评估、不同教养背景或教学方案下的质量差异比较、托幼机构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乃至特定时期学前教育事业层面的财政投入等等,这些事实性问题的研究,大体是以科学范式的研究为基本路径,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操作性对策和方法为主要目的。人文范式则指向于学前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或“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判断,从而倾向于为学前教育提供一种理论的构想和通往未来的目的,所以就成为学前教育的基础研究的主导路径。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儿童精神与文化、儿童生活与教育、学前教育的目的与属性、学前课程的价值构架、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理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寻求立足与现代哲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生态学、历史学、人种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模式和考察视野,以对于构建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基本理论的努力探索,较为集中地体现着了人文范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路径。应该说,科学范式和人文范式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都各具独特的价值和功用,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流行语”:对科学范式的推崇与对人文范式的排斥 事实求是地讲,在学前教育的研究领域,的确是流传着类似于以下所举的几种话语的。这些话语大都可以推演和归结到对科学范式的推崇和对人文范式的排斥。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的范式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 范式决定了准则,人们借此选择和明确探究的问题及研究思路,它以一种返利的形式决定该领域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 随着范式的不断变化发展,范式作为一个介于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有意义的系统,本身具有着丰富的文化涵义。首先,范式建构主导着科学共同体成员心理价值,使他们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 也使自己成为具有共同心理价值意识的群体,成为归有所属的真正的科学家;其次,范式规范着主体行为方式,尤其是规则范式中所具有的一系列规则以其既得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规范着共同成员参与科学活动的行为方式;最后范式对科学家具有示范效应。例如经典著作、典型事例、教科书、已解决的难题等不仅为某种科学研究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给科学家从事某项研究提供了榜样,而且教师等做了示范作用。 因此教育研究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除了加强对各种示范类型的理解和运用还要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范式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例如科学和人文是21世纪教学的两大重点,因此在教育范式研究中还要体现时代性,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坚信教育研究能够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规范水平。教育研究人文精神则强调教育研究的人文性质、教育研究成果的价值标准,坚信教育研究只有通过人文途径和方法才能规范化。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日益把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的实情研究结合起来;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哲学分析结合起来, 使事实与价值在研究上获得一致;强调教育研究过程中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无论研究者还是被研究者, 都以完整的“人”进人研究情境和过程,以求研究成果更合乎实际情境中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