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growing. To speed up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ecome the strategic polic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eory origi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cogni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a grea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u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few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roductiv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 (1)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理论渊源 (2)

(一)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 (2)

(二)熊彼特及新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理论 (2)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

(一)技术创新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3)

(二)技术创新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3)

三、两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5)

四、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7)

五、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现实的经济世界中,企业不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企业对经济或者政策信号的改变的反应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对创新和增长进行分析的时候必然要面对“多样性”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作假定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代表性企业”的概念。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多样性”也意味着可能不会存在促进创新和增长的一般规则。研究创新不是简单地考察个企业的行为,而是要考察企业与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体。因此,我们应该把“多样性”放人创新和增长分析的背景之中。而且,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也应该在系统方法中进行特征化,不过在当前的文献中并没有对之进行讨论。许多学者宣称创新和增长行为的差别可能与系统结构中“多样性”和差异性元素相关。但是,他们并没有指出这些元素如何与增长过程相联系。相反,在分析增长时,他们常常依赖过于简单的增长本质的假定。这种观点主要以“临界技术”和技术“破坏”(mptⅢe)为代表。本文试图讨论经济增长的本质,分析创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产出数据探讨了中国经济长的部门分布,并利用R&D 投入数据考察了创新的部门分布。我们发现,建立在“高技术”部门的发展基础上的增长分析可能具有误导性。实际上,由于技术创新可以跨部门扩散,因而经济增长具有广泛而复杂的部门分布;而“低技术”部门常常是“高创新性的”,因为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它们可能是高级科学知识的密集使用者。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郑超杰经济学

专升本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理论渊源

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初次显现出来,这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了对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理论的探索和研究。

(一)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

作为一个关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和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家,马克思较早地注意到了技术创新对资本主义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他认为,技术是工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联系的中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表现为客观技术关系的社会关系。而技术创新则是这个一般知识和特殊技能的发展或进步,其直接后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在他的分析框架里,技术或者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客观技术的问题,而且还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表现。马克思在其论着中多次表达技术或者技术创新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一定时期推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足以说明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二)熊彼特及新熊彼特学派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将创新归纳为5中情况: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的新组织。这种定义既有技术创新的含义又有制度创新的含义,被西方主流的新增长理论广泛地接受。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创新的先决条件是在经济体系外存在科学和发明,企业家利用科学和发明导致创新的出现。

新熊彼特学派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给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和观点有:蒂斯关于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的观点;莫厄里等人关于引起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互动说;弗里曼等人关于企业规模影响创新而大公司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观点等等。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和熊彼特及其学派的创新理论都说明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创新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受到利润最大化的驱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使一个企业在某一领域内短期的领先是可能的,但难以长期持续,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取得比较优势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意义上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成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能给企业带来商业盈利;二是能抢先占领新市场或扩大原有市场份额,即改善企业的市场状况;三是能增强企业技术竞争能力和创新管理经验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素质。长期不断的成功技术创新积淀,能够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的最大特点是不易模仿,使企业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竞争优势,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技术作为生产力,它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影响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革。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业占居主要地位。第二次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由于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手工劳动被大机器工业生产所取代,从而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第三次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生在20世纪中叶,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以广泛的服务业为内容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以信息业的比重上升最大。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决定力量,它更是提升一个国家竞

争力的关键。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往往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技术创新可以利用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种、质量等反面取得优势;也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低价格优势;还可以利用流通领域优质的售后服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化。不管哪一种差别化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任何一种差别化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因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国家竞争力。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的发生源于两个基本条件或基本事实:一是投入生产的生产要素量的增加,二是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即生产率的提高)。一般来讲,前者取决于生产资源的成本,后者主要取决于技术变动。所以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般被看成是通过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种认识,暗含着一个假设前提,即不考虑产品的差异性,只考虑产品的数量变化。但是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或产品差异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结构(即产品结构)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在适应或改变需求结构的过程中,产品的异质性往往比产品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现代经济中,企业在解决产品质性问题上也求助于技术创新,但不是提高生产率,而是开发新产品或改变旧产品,如提高质量、改变性能和花色品种等等。于是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类:一是改变生产效率的创新,我们称之为“生产过程创新”;另一类是改变产品本身的创新,我们称之为“产品创新”。生产过程的创新是生产工艺的变革,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具、生产方法、材料、甚至生产组织的变革。而产品创新则是产品的“变革”,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的更新换代,涉及产品的质量、性能、花色品种等方面的创新。这两种创新对于生产而言,前者解决的是怎样生产的问题,后者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这两种技术创新的作用有所不同:生产过程的创新的结果是提高生产率,使单位资源和时间范围内产量增加,因此能提高增长速度。但是生产过程创新带来的这种生产率效应是一种供给效应。而产品创新的结果是提供不一样的产品,来满动经济增

长。所以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种市场效应它从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因此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而言也是一种需求效应。谈到这里,我需要做点声明:

(1)把两种技术创新区别开来,绝不是把二者对立起来,而完全是出于理论分析的必要。我们知道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很复杂,为了了解两种创新的经济意义,我必须对它们进行单独的考察。在单独考察过程中,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假定其它因素不变。比如我们在考察生产过程创新的意义时,假定不存在同时也带动增长的产品创新,虽然我们知道,事实上两种创新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2)为了分析的方便,我这里指的产品创新,只限定在最终产品的创新,而把生产资料(或资本品、中间产品)的创新看作生产过程创新的内容。

(3)任何经济发展时期,产品创新和生产过程创新都同时存在,而且二者往往是相互作用。但是不同时期,两种创新的比重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与收入和市场条件的变化有关。因此,哪一种创新占主导地位,反映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增长中技术的作用,生产过程创新占独到地位;而后工业经济时期,产品创新比重上升。

三、两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两种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决定了他们对经济增长速度和方式的影响也不同。从它们对增长速度的影响来看,生产过程创新应该比产品创新更能使经济增长更快。其理由至少涉及三个方面:

(1)生产过程创新通过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的变革,提高生产率,其直接结果就是生产能力的增长和单位资源和单位时间产量的增加。换句话说,生产过程创新的结果直接带来经济增长。而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间接的。产品创新不直接作用于生产力,而是通过开辟新市场而使生产总量增长。以这种方式带动的产量增长,我称之为技术创新的需求效应。需求效应能够使经济增长多少,取决于新产品市场的大小。而这个潜在的新市场取决于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甚至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果新市场的规模很小,例如只有少数人能

够消费的产品,不仅产量增加的数量有限,而且生产率也不一定提高。因为大规模的生产往往能够采用比较有效率的生产线或自动化设备。如果新产品对旧产品有某种程度的替代效应(如空调市场的开辟可能是电风扇的市场缩小),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受到限制。产品创新能够开辟的市场有多大取决于新产品用途的广泛程度。

(2)生产过程创新不仅能够直接提高生产率,还能够带动中间品,特别是生产设备的生产。生产过程的创新使生产变得迂回(即不再是劳动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实现制造工具或其他条件,然后通过制造的工具或条件作用于劳动对象),因而往往涉及新工具、新材料。生产过程创新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能够为新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提供广阔的市场。除此之外,新的生产方式下生产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带动被加工的原材料的需求。这样生产过程创新能够以乘数的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而最终产品的创新,除非能够大规模的生产,一般不会引起投资品生产部门的较大变动。

(3)生产过程的创新,由于能够提高生产率,结果是降低生产成本,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生产过程创新有利于提高增长速度。而最终产品的创新往往使成本增大,因而不利于增长速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有二:第一,生产率的提高能够节省要素成本,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要素成本的节省对于整体经济的增长来说,意味着以相对少的(资本)产品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加快经济增长。但是产品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生产率,所以也不在于节省成本。第二,生产过程的创新,对于生产者如果说成本提高,一般是资本品的投入的增加;而资本品成本提高的界限是比它所代替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所带来的剩余价值要多,而这里所指的剩余价值的基础是剩余产品。(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专门的论述)。但是产品创新,对于生产者来说,要投人生产成本以外的开发成本(如R&D)、销售成本(新产品的出现一般需要广告等宣传和促销方式赢得消费者)。这些活动大部分是非生产性的。这种成本的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相比之下,前者多生产剩余,后者是多吸收剩余。可见,生产过程的创新能够比产品创新使增长速度提高。当然,产品创新的经济含义不在于产品的数量,而在于产品的质量或差异性。这并不等于说产品创新不能使经济增长速度大大提高。在两种情况下,产品创新能够大大促进增长速度提高。一种情况是:新产品的用途非常广泛、其成本能够在大多数

人的支付能力范围内,并且有广泛的接受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可能是巨大的。例如汽车、个人电脑、手机等等就大大推动过经济增长。另一种情况是:新产品不仅可以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消费,而且还可以作为资本品用于生产,并且当它作为资本品使用时能够提高生产率。例如个人电脑可以是消费品,但是也可以装上一定的程序为生产而用。后一种情况如果使生产率提高,就能够提高增长速度。?

四、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是生产建设和社会实践的结晶。而技术则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以及体现这些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资科,它是物化的科学。是科学和生产联系的纽带,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的进步更多地借助于科学的投入。而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又常常给科学提供新的答案或新的课题,因此,科学与技术在性质上已无根本分界,讨论科学与技木的分界已经投有多大的意义。可以说,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与技术逐步合一,并成为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机器大工业之前,人们使用手工工具,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当时科学技术还投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从劳动而实现。

进入机器大工业时期以后,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物质财富成倍甚至几十倍地从生产过程中涌流出来。“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因此,“生产力中包括科学”。这时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部门。而专门生产知识和技术,执行着总生产过程所赋予的特定的分工职能。在这一阶宦,科学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上,经济增长也物化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多么大的程度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通过渗透,扩散到生产诸要因素中去,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是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使劳动工具日益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效率更高;三是使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亦得到空前的扩晨。大量运用人工合成材料,克服了自然原材料对生产发展的限制,提高了生产率。此外,人们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科学管理.更好地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台在一起.综合效能得到成倍提高。为此,一些专家把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概括为以下的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也有一些学者进一步把这一公式表述为: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t。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由于科学技术具有秉数效应或指数效应,它的作用在于放大生产要素的作用效能,从而提高生产力的整体水平.并推动经济的发晨,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的今天,在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蠕起并对人类社会产业深刻影响的今天,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多地取挟于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无形要素,取决于投资效益,而不是固定的有形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和物质基础。各国经济的增长更多地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首先,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从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构成来看,它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而科学技术与三个基本要素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蕾透和覆盖着每个基本要素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人们从事劳动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时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是不会制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器、电报、自动棉纺等等的,这些都是人类运用自然科学原理发明制造的,是人类工业的产物。劳动赍料的不断进化,正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进步发展越快,它在劳动资料进化的作用越强。劳动赍料也就越先进。从人类的技术革命来看,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劳动手段的机械化,第二次导致了劳动手殷的电气化。而现在正进行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导致了劳动手段的自动化。总之,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越快,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们控制和利用自然力的手段——劳动资料也就越先进,杜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越迅速。劳动对象是劳动者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的一

切物质资料,科学技术进步与劳动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科技进步使人类认识自然的领域扩大,从而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使人类发现可利用的劳动对象的散量、种类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先进;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劳动者是具有一知识、生产技能和经验,能使用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它是生产力中居主导作用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所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越多,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丰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就越强。其次,技术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促进产业结构台理化,从而使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从根本上说,产业的形成、分解和新兴产业的诞生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诗步通过刺激需求结构,改变就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出现,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等,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济调发展。再次,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内容。从历史上看,不论是18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还是19世纪中叶后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或20世纪加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均已证实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进步总是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救率和资源的利用率,改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消耗,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核心作甩。?

总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现实财富的创造力,现代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五、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中。对于“技术进步”一词有着多种的解释,各种解释之间存在着一些绑徽的差别。但概而言之,理论界在使用“技术进步”一词时总是荻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理解的。

狭义的技术进步指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内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提高,即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包括:改造旧设备和应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和应用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和新能源;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消耗;提高

劳动者技能;合理开发各类资源等。

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使经济增长的作用外。所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由此可见,技术进步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着三个子范畴。即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对于技术创新,尽管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蓬勃的发展,但迄今为止,却仍未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不过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商业人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横纵两向的内涵。从纵向来说,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新产品试制、生产、销售直到售后服务及滑研市场对产品的使用反映的一系列活动。从横向看,它包括资金、人才、物资的配置体制和政策、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人才的新组合和对职工的培训、市场销售网络的建立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作为技术进步的子范畴,技术创新有别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而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的关系来看。技术创新主要是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技术改造则注重采用成熟的技术。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创新是技术改造的源泉,也是技术改造的落脚点。其次,就技术刨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而盲,技术创新是提高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主要途径。技术的引进是为技术创新导向并提供技术创新的新内容的。所以,尽管同为技术进步的子范畴,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是整个技术进步这一有机过程中密不可分的环节,但技术创新在这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却尤为突出,它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是潜在的。它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从知识形态转化成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这一转化正是技术创新这一环节中实现的。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适时地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使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有机地结合。正确地作出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取得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可以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新创造出新的社会经济价值或商业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

结论

一国经济的增长是“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薪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基础上的。”“尽管我在“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一文中强调: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在研究考察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制度创新的作用。但,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增长中制度创新固然不容忽视。然而,技术进步却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和物质手段。而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内容。因此。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它们是现代经济增长中不容忽视的基本因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集旭东.蜕变中再生[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3]陈晓莉经济发展与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开发研究?2009

[4]万勇.文豪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期刊论文]-社会

[5]李卫兵,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和采掘业数据的考察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7]张宇,孟捷,芦荻.高级政治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9]李树毅.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6

[10]宋宗宏,叶初升.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

[11]李树毅.推进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思考[J].理论界,2007

致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

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摘要 技术创新划分为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前者提高生产率,因而能够推动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后者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差异性,不一定加速增长。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比不上工业经济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证明了这一趋势。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性政策。本文从技术创新的理论渊源谈起,在承认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工业经济;生产力;经济发展 ABSTRA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product innovation. The former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so it can improve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changes the quality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duct, and not necessarily accelerate the growth. Produ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ost industrial economy period, so in this new historical stag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proved this tren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d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its impact o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审批稿

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姓名:方晓丹 学号: 分校: 指导教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二0一三年月日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主要任务 1、

摘要 经济法是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与民商法同是调整经济生活的重要法律部门。它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其产生和形成是法律、法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不但应当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而且也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作用范围。经济法的作用首先在于弥补民法公平观念之不足。公平原则是民法的最高准则,它既体现了民法的任务、性质和特征,也反应了民法的追求目的,是民事立法的宗旨、执法的准绳和行为人守法的基本指南。其次是弥补商法效益观念之不足。最后是弥补行政法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之不足。 在此我们要重点讨论一下经济法的价值和功能:首先经济法的功能体现着经济法的本质,扞卫着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其功能包括了社会整合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所以经济法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经济法的价值包括了其法律价值、社会整体效益和经济法的保障性价值。 关键词:经济法;公平原则;最高准则;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功能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经济法的价值 (1) 经济法价值的含义 (1) 经济法的法律价值 (1) 经济法的公平价值 (2) 经济法的主导价值:社会整体效益 (2) 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2) 经济法的保障性价值 (3) 公平 (3) 正义 (3) 第三章经济法的功能 (4) 经济法功能的意义 (4) 经济法的利益分配功能 (4) 经济法的社会整合功能 (5) 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 (5) 第四章总结 (5) 参考文献 (6)

名词解释及答案(经济法)

名词解释及答案 1)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2)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范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 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是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4) 经济权利: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5) 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6) 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 7) 公司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公司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既是组织法,也是行为法,但主要是组织法。 8)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9)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投资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10)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可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 11)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的,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12) 发起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 13) 募集设立: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方式之一,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而设立公司。 14)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15) 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登记成立的公司。外国公司依照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6) 母公司(子公司):根据公司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母公司和子公司。实际控制其他公司的公司是母公司。受其他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是子公司。它们都具有法人资格。 17) 总公司(分公司):根据公司在管辖与被管辖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总公司和分公司。管辖全部公司组织的总机构是总公司。受总公司管辖的分支机构是分公司。前者具有法人资格,后者不具有法人资格。 18) 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是指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实缴的出资额。 19)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是以股票为表现形式的、体现 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公司资本的组成 部分。 20)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 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证 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 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21) 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是 指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 的、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 22) 厂长负责制: 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 管理工作由厂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 责的一种企业内部领导制度。它是一 种首长负责制。 23) 职工代表大会: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 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4)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以生产资料的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独立 的商品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企业包 括城镇和乡村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制企业。 25)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 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 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我国私营企业分 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 司三种。 26) 独资企业:是指依照 《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 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 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7) 合伙企业:是指依照《合伙企业法》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 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 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 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28)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我国法 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 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 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根据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中 国投资者包括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 经济组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的企 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29) 外商投资企业法:是调整国家协调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关于外商投资 企业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0)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指中国合 营者与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国法律的 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 营,并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 险及亏损的企业。 31) 合营企业的 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 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 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 32) 合 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是指按照合营企 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 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 的总和。投资总额包括注册资本和企 业借款。 3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是指中国合作者和外国合作者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举 办的,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收 益或者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 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 合营企业。 34) 外资企业:即外商 来我国举办的独资企业。它是指依照 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 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 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 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 35) 破 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时,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的各 种债务,并依法免除其无法偿还的债 务。 36) 破产财产:是指在破产宣 告后,可以依法对债权人的债权进行 清偿的破产企业的财产。 37) 破产 债权:是指在破产宣告前成立的,可 以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财产中获得 清偿的债权。 38) 反不正当竞争法: 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 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 39)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 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 济秩序的行为。 40) 商业贿赂:是 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 交易机会,特别是为争得相对于竞争 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 或者其他报偿等不正当手段收买客 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 或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能够影 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41) 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 的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 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 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和经营信息。 42) 折扣:亦称让利。 是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经营者在所 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的 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 优惠。 43)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 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 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一般包括关于产品质量责任、产 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及处理质量争议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4) 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指国 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由 它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 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系列标准,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 保证能力进行审核合格,颁发企业质 量体系认证证书,以兹证明的制度。 45)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具 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 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 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 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 活动。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 46)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指国家指定的 产品质量专门机构,根据正式产品标 准的规定,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 序,对企业产品质量所进行的监督性 检验。 47) 国家监督:指国家对产 品质量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 查制度,重点检查实行生产许可证管 理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 产品以及用户、消费者、有关组织反 映有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 48) 产 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因 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买 主、用户、消费者或其他人人身和财 产的损害而应承担的赔偿义务。 49)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律关 系的主体,必须为一定质量行为或者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1)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1)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法/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制度变迁中,国家承担着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的重要职能。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一书中有关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国家和政府协调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中国经济法,在现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正式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制度变迁重要的是实现制度事实的转变,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实为根本的。制度事实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制度事实决定了制度规则,这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致的。是社会创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创造了社会,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法律并不能实现法治和经济的现代化。由此

决定了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迁思路,必然包括我国现实和传统相结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变迁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促使社会实际经济生活的转变。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法建立的特点 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市民为主,且以自发性为基本特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国家且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据此推论,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制度变迁中,民商法的主体以市民为主及其“约定大于法定”的规范特征,使民商法制建设类似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法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及“法定大于约定”的规范特征,使经济法制建设类似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从而中国经济法的制度发展模式要借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式及其理论,注意发挥该模式在加速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步伐的规模经济优势,克服该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义等消极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度建设阻碍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条件的制约,以及在长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制度惯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这一制度变迁,应该以体现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经济法制度建设为近期模式,而以体现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

高中政治专题复习——科技创新的意义

【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 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 2008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 (4) 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

漆多俊 经济法课件-经济法的价值 功能和基本原则

第一编总论 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理念 一、经济法的价值 (一)经济法价值的概念 ●经济法的价值是指经济法在客观上所具有的能供人们利用的某种性能 和功效。 ●(二)经济法价值的内容 ●经济法价值的内容包括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但 其内涵具有特殊性。 ●秩序:指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 秩序。 ●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尤其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率 公平: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 二、经济法的功能 (一)法的利益分配功能 法律具有这种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功能,通过法律的实施能实现法律内在价值,实现预定的秩序、自由、安全、效率和公平等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即理念目 标。 (二)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在民商法等法律所作的权利分配的基础上,对原有权利安排作出适当调整和再分配,这就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和民商法的局限,使经济法具有的 特殊价值—社会总体效率、社会(实质)公平、符合正义要求的秩序、自由等价 值目标和理念目标得以实现 三、经济法的理念 (一)经济法理念的概念 ●经济法理念是人们对于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人们预想的经济和社 会理想目标的信念。 经济法理念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国家调节的预定目的,即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 运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其实现途径便是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 施,规范国家调节活动。 (二)法律理念同法律价值的关系 ●区别: ●价值是客观的,需要实际利用才能释放; ●理念是主观的,须借助事物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变成客观存在 ●联系: ●法律理念中的理想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凭借法律固有价值的释放和实现; 理念也可以反作用于事物的价值。 (三)经济法价值、功能与理念的关系 ●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法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特点),在经济法的固有 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人们关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人们头脑中的价值目标模 式)以及经济法理念(理想目标模式);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经济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本科)

经济法本科生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刘文华徐孟洲主编:《经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守文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杨紫烜徐杰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刘大洪主编:《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崇实主编:《经济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吕忠梅陈红著:《经济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吴志攀主编:《经济法学家(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乃新:《经济法精神之展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冯玉军:《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顾功耘,罗培新:《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艳芳编:《经济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孟洲著:《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占荣等:《当代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反思整合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哲昕:《系统经济法论——经济法本质及其与WTO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史晋川:《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继军:《市场规制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主编:《经济全球化下竞争法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晔丘本主编:《经济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世明著:《经济法学理论演变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魏琼:《西方经济法发达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肖江平编:《经济法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邢会强:《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论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论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在辅助市场经济有序平稳的发展,所以,对于经济法的作用于地位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经济法、独立地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一、经济法的地位 经济法概念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已近一个世纪,在中国,经济法学说的兴起自1979年至今整整三十个年头,学界对经济法的地位仍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 其实,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前人的观点分为两派,一方持支持态度,承认经济法是一个法部门,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定义;另一方是不承认经济法的独立地位,认为经济法是一个学科或是一种规范的综合等等。经过了长期以来的争论,人们对经济法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经济法已被普遍认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占据其一席之地。经济法之所以成为—独立部门法,是有其内在根据的。首先,经济法的产生是符合法的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并不是不变的。所以,经济法的产生决非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其次,根据我国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分析,表明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调整的,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特殊性,是确立经济法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本身就是那些需要由国家干预和调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不同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它是指国家将其意志深入到物质关系,使其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经济法是一种新兴的独立部门法,它可以说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大而产生的与宏观调控所结合而形成的法,所以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经济法是会对经济起到合理的干预经济、调节市场的作用,也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规范和保障,为国家对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经济法的作用 一个法的部门重要性如何,取决于该法作用的大小。我国经济法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在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前面说过,经济法作为一种政府职能的放大,其所服务的对象无疑是政府作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何勇08010434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在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科技为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人才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工业革命带来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一样,目前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形成,这给各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凭借科技优势,率先开发信息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政策创新,并强化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中独占鳌头。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已经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确立,加速科技进步,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

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姓名:方晓丹 学号: 分校: 指导教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二0一三年月日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论经济法的价值与功能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主要任务 1、

摘要 经济法是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与民商法同是调整经济生活的重要法律部门。它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其产生和形成是法律、法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经济法不但应当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而且也应当有自己独立的作用范围。经济法的作用首先在于弥补民法公平观念之不足。公平原则是民法的最高准则,它既体现了民法的任务、性质和特征,也反应了民法的追求目的,是民事立法的宗旨、执法的准绳和行为人守法的基本指南。其次是弥补商法效益观念之不足。最后是弥补行政法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之不足。 在此我们要重点讨论一下经济法的价值和功能:首先经济法的功能体现着经济法的本质,捍卫着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其功能包括了社会整合功能、利益分配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所以经济法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经济法的价值包括了其法律价值、社会整体效益和经济法的保障性价值。 关键词:经济法;公平原则;最高准则;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功能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经济法的价值 (1) 2.1经济法价值的含义 (1) 2.2经济法的法律价值 (1) 2.3经济法的公平价值 (2) 2.4经济法的主导价值:社会整体效益 (2) 2.5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 (2) 2.6经济法的保障性价值 (3) 2.6.1 公平 (3) 2.6.2 正义 (3) 第三章经济法的功能 (4) 3.1 经济法功能的意义 (4) 3.2经济法的利益分配功能 (4) 3.3 经济法的社会整合功能 (5) 3.4 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 (5) 第四章总结 (5) 参考文献 (6)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1.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关系的总称。 2.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总称)。 3.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经济管理关系即纵向经济关系。包括国家(国家机关及其授权组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宏观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的微观经济管理关系。 4.经济联合关系:是指企业等组织进行合并、兼并(归并)改组经济实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5.经济协作关系:是指各组织之间进行生产协作,业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6.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及对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7.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发生的,由经济法律、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8.经济法主体:经济法主体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9.原生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依照经济法律、法规、命令等直接取得的,不必依赖特定义务主体的行为即可行使和实现的权利。 10.取得权利:是指经济权利主体必须通过参加经济法律关系,通过特定义务主体为特定行为,才能获得的权利。 11.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的领导人员、法定代表人等在组织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依法享有的与本身职务相连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权利。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性质,故亦称经济权力。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 13.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经济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事件是指不依经济法主体意志为转移,与其主观意志、行为无关的那些可以引发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行为是由组织或个人所为的、受其主观意志支配的那些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 14.经济法律行为:是能够引起经济 法律关系产生并依法运行的最主要的 经济行为。 15.经营协调关系:专指经济法所调整 的那部分横向经济关系。 16、组织内部经济关系:指在企业等 组织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经济关 系 17、涉外经济关系:是指具有涉外因 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18、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是有关确 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 体的经济法律地位,以及调整它们在 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 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总称)。 19、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经济法 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各方面和全过 程,以及经济法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 准则。 20、经济法的体系:是指经济法律(法 规)体系,有时也指经济法学体系, 是在经济法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 种经济法规性质的异同、关系的亲疏, 按一定的标准和序列,分层次、分系 统排列组合而成的统一体。 21、经济法律关系:是指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参加经济 管理和经营协调过程中,由经济法律、 法规确认和调整的,并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存在和运行的经济权利、经济义 务相统一的关系。 22、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 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 务的组织和个人。 23、狭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是指根据 经济法律、法规获得的主体资格和主 体制度。 24、权力机关: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机器常务委员会。 25、管理机关:是指经济管理机关, 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级人民政府 等。 26、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地位、 实行独立核算或独立预算,从事经营、 管理活动的组织,亦即企业单位、事 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 27、内部组织:是指企业、公司和其 他经济组织的内部组织。 28、工业产权:指人们依法对应用于 商品生产的流通中的创造发明和显著 标记等智力成果,在一定地区和期限 内享有的专利权。 29、财物:是指经济法主体能够控制、 支配的,经济法允许其进入经济法律 关系运行过程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 值的实物形态的物品,以及可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货币和有价证券。 30、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通过经 济法律关系进行一定的经济活动,以 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效用目的的行 为。 31、智力成果:是指人们用脑力劳动 创造的非物质财富。 32、企业:企业是由一定的生产要素 有机结合而成,依法从事生产、流通 和服务性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经营 性的经济主体。 33、个人独资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 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 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 任的经营实体。 34、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 其他组织依法设立的普通合伙和有限 合伙企业。 35、合作社:是指不以盈利为经营宗 旨,以成员的互助合作为要旨,决议 事项时贯彻“一人一票”的平等和民 主原则,限制资金分红,实行按劳动 或按贡献分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 业。 36、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金全部 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 或间接控制的企业。 37、社会企业:是指通过经营获得盈 余,并将其用于扶助弱势群体或促进 社区发展等公益性企业。 38、全民所有制企业:指由中央或地 方的一个财政主体或一个国有企事业 单位设立的,利用全民所有的财产从 事经营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全 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其相关法规 规制的企业。 39、集体所有制企业:指企业的财产 归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集体所有, 由集体投资或社员入股集资设立的企 业。 40、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指财产属 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 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 会主义经济组织。 41、乡镇企业: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 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 各类企业。 42、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全部或部分 由境外投资者投资,依中国法律在中 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43、企业国有资产:是由国家对企业 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44、关联方:指本企业的董事、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这些 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 45、资产评估:指由经授权的评估机 构按照合法的程序和专业规程,运用 科学的方法对自产某一时点的价值进 行评估和估算。 46、国有资产转让:指依法将国家对 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