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任务一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维生素K和氨甲苯酸的止血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的防治;

(2)掌握肝素及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特点、机制、应用及自发性出血的防治;

(3)熟悉常用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作用及应用;熟悉铁制剂、叶酸及维生素B12的作用及应用;

(4)了解促白细胞增生药及血容量扩充药的作用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为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止血药或抗凝药。

(2)使用血液及造血系统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止血药可以止血,但如使用不当会诱发心肌梗死而导致患者死亡。怎样合理运用止血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呢?

案例分析:患者李某,男性,42岁。因黏液脓血便6个月入院。6个月前,李某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10~15次/日,伴左下腹阵发性疼痛,无发热。自服盐酸小檗碱、吡哌酸、呋喃唑酮等药物,治疗3个月症状无改善,之后来到某医院就诊。李某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入院后病理学检查为结肠黏膜溃疡,隐窝脓肿形成。心电图正常。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全结肠炎,中度)。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4次/日;泼尼松10mg,1次/日;因患者便血症状严重,给予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2周后黏液脓血便症状明显缓解。但几天后,李某突然感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并向下颌部及左侧肩背部放射,急查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广泛心肌梗死,给予吸氧、扩张血管、溶栓等治疗,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而该患者因便血症状严重,使用了酚碘乙胺、氨甲环酸等止血药,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而诱发心肌梗死。对于本身具有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所致出血的治疗不选用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止血药物,可选用凝血酶口服进行治疗。如病情确需止血药,则必须监测凝血时间,严密观察有无心肌梗死先兆,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一、促凝血药

(一)概述

促凝血药(止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常用促凝血药有维生素K、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

(二)基本药理作用

维生素K参与肝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而这些因子是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他们能形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或纤维蛋白而产生凝血。抗纤溶剂主要为阻碍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的发展而起止血作用的一类药物。

(三)临床应用

促凝血药主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及各部位出血,如肺结核咯血、外伤致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及创伤出血等。

(四)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促凝血药不良反应少见,长期应用有可能促进血栓形成,如氨甲苯酸,口服该制剂偶尔发生恶心、上腹部不适感,过量可致血栓,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五)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维生素K的代谢,两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类、奎尼丁等也均可影响维生素K的效应。

(六)常用促凝血药

维生素K(vitamin K)

维生素K是一类具有甲萘醌基本结构的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性食物如苜蓿中所含的是维生素K1(phytomenadione),由腐败鱼粉所得及肠道细菌所产生者为维生素K2(menaquinone),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称为维生素K3(menadione sodium bisulfate),甲萘氢醌为维生素K4(menadiol),后两者是人工合成品,具有水溶性,不需胆汁协助吸收,前两者是脂溶性的,需胆汁协助吸收。

【作用与应用】

维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抗凝血蛋白C、抗凝血蛋白S。维生素K促进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分子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从而使这些因子具有活性,可与Ca2+结合,再与带有大量负电荷的血小板磷脂结合,使血液凝固正常进行。维生素K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早产儿及新生儿出血等患者,香豆素和水杨酸类药物或其他原因导致凝血酶原过低而引起的出血者,也可用于预防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但对先天性或严重肝病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无效。维生素K1作用快,持续时间长,常采用肌内注射,严重出血者可静脉注射。一般病例口服维生素K3、维生素K4,吸收不良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K3。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该类药毒性低。维生素K1不良反应少,但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可产生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发生虚脱,故一般以肌内注射为宜。维生素K3、维生素K4常致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等。较大剂量维生素K3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对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患者也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肝功能不良者慎用,或选用维生素K1而不用维生素K3。

凝血酶(thrombin)

凝血酶是从猪、牛血液中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制剂,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使其变成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此外,还具有促进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加速创伤愈合的作用。适用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以及实质性脏器出血的止血。局部止血:用灭菌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成50~200U/mL的溶液喷雾或用本品干粉喷洒于创面。消化道止血: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不超过37℃)溶解成10~100U/mL的溶液,口服或局部灌注,也可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增减浓度、次数。

偶可致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外科止血中应用本品曾有致低热反应的报道。

酚磺乙胺(etamsylate)

酚磺乙胺又称止血敏、止血定、羟苯磺乙胺,能使血小板数量增加,并增强血小板的凝集和黏附力,促进凝血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止血作用。其作用快速,静注后1h作用最强,一般可维持4~6h。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药物热、心血管反应、血栓形成诱发心肌梗死。

氨甲苯酸(aminomethylbenzoic acid)

氨甲苯酸又称对羧基苄胺,能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导致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效果。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所致的出血,产后出血,前列腺增生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但对癌症出血、创伤出血及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无止血效果。

该药不良反应少,但应用过量可致血栓,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与青霉素或尿激酶等溶栓剂有配伍禁忌;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与本品合用,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氨甲环酸又称凝血酸、止血环酸。其止血原理与氨甲苯酸相同,但作用较强。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纤溶亢进而引起的出血,也可用于血友病患者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还可出现头痛、耳鸣、皮肤瘙痒等症状,静脉给药过快可致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惊厥或肝脏损伤。过量也可致血栓,诱发心肌梗死。

二、抗凝血药

(一)概述

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过程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常用抗凝血药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阿司匹林、链激酶、尿激酶、阿尼普酶。

(二)基本药理作用

肝素能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溶解药能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后者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限制血栓增大和溶解血栓。

(三)临床应用

抗凝血药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他血栓性疾病。

(四)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凝血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使用前应测定凝血时间。此外,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自发性骨折。对抗凝血药过敏者、有自发出血倾向者、血液凝固迟缓者、有外伤者、产后出血者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不宜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可有加重出血、水杨酸反应等副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药可引起长时间低凝状态、过敏、低血压等反应。

(五)药物相互作用

(1)食物中维生素K缺乏或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使体内维生素K含量降低,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

(2)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剂可与本类药物发生协同作用。

(3)水合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可因置换血浆蛋白而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水杨酸盐、丙咪嗪、甲硝唑、西咪替丁等因抑制肝药酶而使本类药物作用加强。

(4)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因诱导肝药酶使本类药物作用减弱,口服避孕药因增加凝血作用可使本类药物作用减弱。

(5)肝素可与胰岛素受体作用,从而改变胰岛素的作用,有致低血糖的报道。

(6)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不宜与口服抗凝药合用,会引起出血;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会诱发溃疡和出血;与磺酰脲类降糖药合用会导致低血糖反应。

(六)常用抗凝血药

肝素(heparin)

肝素因最初得自肝脏,故名肝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许多脏器中,但以肺和肠黏膜的含量最高。药用肝素多自猪肠黏膜和猪、牛肺脏中提取,它是由D-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酸及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酯。肝素存在于肥大细胞、血浆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具有强酸性。

【作用与应用】

肝素具有抗凝、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作用;此外,它还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三方面。

1.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的防治。对静脉栓塞的患者,连续静脉注射肝素,使血药浓度保持在0.2 U/mL,可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2.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脓毒血症、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溶解等所致的DIC。早期应用肝素治疗,可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3.体外抗凝如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心血管手术等。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1.出血主要不良反应是自发性出血,表现为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如出血严重,可缓慢静脉注射特效解毒剂硫酸鱼精蛋白(protamine sulphate),这是一种强碱性蛋白质,可与肝素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而使肝素失活,急救注射1.0~1.5mg的硫酸鱼精蛋白可使100U的肝素失活,但每次剂量不可超过50mg。

2.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低,多发生于用药后1~4日,且多为一过性,一般程度较轻,不需停药即可恢复。

3.其他偶有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等。长期应用肝素可引起脱发、骨质疏松和骨折等。孕妇应用可致早产及死胎。禁用于对肝素过敏、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严重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肾功能不全、消化性溃疡、颅内出血、活动性肺结核、孕妇、先兆流产及产后、内脏肿瘤、外伤及术后等患者。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LMWH)

LMWH是分子量低于6.5kD的肝素,作为肝素中分子量较小的部分可由普通肝素直接分离而得,或由普通肝素降解后再分离而得。目前临床常用的LMWH制剂有依诺肝素(enoxaparin)、替地肝素(tedelparin)、弗希肝素(fraxiparin)、洛吉肝素(logiparin)、洛莫肝素(lomoparin)等。用于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透析时血凝块形成,也可用于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易栓症或已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妊娠妇女。

不良反应同肝素,如用量过大仍可导致自发性出血。

香豆素类(coumarins)

香豆素类是一类含有4-羟基香豆素(4-hydroxycoumarin)基本结构的物质,口服吸收后参与体内代谢发挥抗凝作用,故称口服抗凝药。常用的香豆素类药物有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双香豆素(dicoumarol)、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新抗凝)等。

【作用与应用】

本类药物是维生素K的拮抗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前体经羧化酶作用,使其谷氨酸的残基γ-羧化而活化才能保持其活性。维生素K为此羧化酶的辅助因子。本类药物能抑制肝脏的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环氧型向氢醌型的转变,从而使上述凝血因子的γ-羧化作用发生障碍,影响其活性,产生抗凝作用。本类药物只能阻

止凝血因子前体的生成过程,对已有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循环中具有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能出现疗效,因此显效慢。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心房颤动伴附壁血栓和冠状动脉闭塞等。其优点是口服有效,作用时间较长。缺点是显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对需快速抗凝者应先用肝素发挥治疗作用后,再用香豆素类药物维持疗效。该类药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可减少外科大手术、风湿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应用这类药物期间,必须测定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应用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可累及机体的所有脏器,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淤斑、血尿及胃肠道、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出血症状,最严重者为颅内出血,应严密观察。轻度出血者减量或停药可以缓解;对中度或重度出血者,应给予维生素K1治疗,维生素K3对香豆素类过量导致的出血无效;同时输注新鲜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可以迅速恢复凝血因子的功能。此外,还可有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增多等。

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

枸橼酸钠为体外抗凝药,可与Ca2+可形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导致血中Ca2+浓度降低,故有抗凝作用。该药仅适用于体外抗凝血,如在采血容器中加入2.5%枸橼酸钠10mL 可使100mL的血液不凝固。

无不良反应,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三、抗血小板药

抗血小板药(platelet inhibitors)是指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防止血栓的形成,用于防治心脏或脑缺血性疾病、外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阿司匹林(aspirin)

【作用与应用】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对胶原、二磷酸腺苷(ADP)、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某些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阿司匹林还能部分拮抗纤维蛋白原溶解导致的血小板激活及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的释放。临床上可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上采用小剂量50~100mg阿司匹林用于防止血栓形成,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脑缺血病患者。此外,阿司匹林及其代谢物水杨酸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当,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该药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迅速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1.胃肠道反应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使消化性溃疡症状加重。

2.加重出血倾向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环氧酶,对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

3.过敏反应该药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过敏反应表现为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征,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过量或中毒表现多见于风湿病用本品治疗者,发生水杨酸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腹泻、嗜睡、精神紊乱、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视力障碍等;重者可出现血尿、抽搐、幻觉、重症精神紊乱、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呼吸性碱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蛋白尿。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

双嘧达莫又名潘生丁(persantine),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生成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病理过程。

双嘧达莫一般与口服抗凝药香豆素类合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抑制血小板在损伤血管内膜和人工瓣膜表面黏附,防止血栓形成。与华法林合用,可抑制修复心脏瓣膜时血栓的形成。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延长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血小板生存时间,增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呕吐、腹泻、面色潮红、皮疹和瘙痒,罕见心绞痛和肝功能不全。不良反应持续或不能耐受者少见,停药后可消除。

阿加曲斑(argatroban)

阿加曲斑为精氨酸的衍生物,抑制纤维蛋白交联并促使纤维蛋白溶解。临床上常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此外,还可局部应用于移植物上,以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临床上不良反应不明,还需继续观察。

水蛭素(hirudin)

水蛭素为多肽类化合物,是最强效的凝血酶天然特异性抑制药,与凝血酶结合后,使凝血酶的蛋白水解功能受到抑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凝集,也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分泌,使纤维蛋白和交联蛋白形成的血小板聚集物易于溶解,最终达到抗凝的目的。主要用于治疗DIC、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形成术(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阻塞等。

无明显不良反应。

四、纤维蛋白溶解药

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s)又称血栓溶解药(thrombolytics)。常用药物有:链激酶(streptokinase)和尿激酶(urokinase)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链激酶(streptokinase)

链激酶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注射治疗动、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和栓塞,如急性肺栓塞和深部静脉血栓等。现试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使病变血管重建血流。冠状动脉注射链激酶,可使阻塞冠状动脉再通,恢复血流灌注。

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出血,注射局部可出现血肿,一般不需治疗。如严重出血可注射对羧基苄胺对抗。更严重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全血。出血性疾病、新创伤、伤口愈合中、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者禁用。此外,链激酶具有抗原性,能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症状,还能引起血压下降,必要时可应用升压药。

尿激酶(urokinase)

尿激酶是从人尿中分离得来的一种糖蛋白,也可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发挥溶血栓作用,此外,还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血栓性疾病。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同链激酶。没有抗原性,也不引起类似链激酶引起的过敏反应,对链激酶过敏者可用。

阿尼普酶(anistreplase)

阿尼普酶是将链激酶进行改良的第二代溶栓药,是链激酶与乙酰化纤溶酶原形成的复合物。进入血液后经去乙酰化作用而被激活,然后与纤溶酶原结合,使后者活化为纤溶酶。阿尼普酶分子量为131kD,t1/2较长,为90~105min,具有选择性作用,全身纤溶作用弱。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也用于其他血栓性疾病。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出血,常发生于注射部位或胃肠道,亦可发生一过性低血压和与链激酶类似的过敏反应。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于1984年用DNA重组技术合成获得成功,含有527个氨基酸。其溶栓机制是激活内源性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t1/2约为5min,溶栓作用较强,对血栓具有选择性,作用快,再灌注率高。现已试用于治疗肺栓塞和急性心肌梗死。阻塞血管再通率比链激酶高,且副作用小,是较好的第二代溶栓药。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为第三代溶栓药。

该药不良反应较少。

五、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一)概述

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按照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可把贫血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治疗贫血的常用药物,不同类型的贫血采用不同的抗贫血药。

(二)基本药理作用

本类药物主要是针对贫血的病因采取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不可缺少的物质,最终参与合成血红蛋白。食物中叶酸、叶酸制剂和维生素B12进入人体参与代谢,影响血细胞基因(即DNA)合成,如缺乏上述物质则DNA合成受阻,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红系干细胞增生和成熟,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刺激骨髓中性粒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并可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三)临床应用

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用于贫血的治疗,针对不同的贫血原因采用不同的药物。如缺铁性贫血,需采用铁剂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采用需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比较困难,可通过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适用于癌症化疗等原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促进骨髓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四)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胃肠道反应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主要见于铁剂,长期使用叶酸亦可出现上述反应。

2.过敏反应较少见。维生素B12肌内注射偶可引起皮疹、皮肤瘙痒、腹泻以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很低,极个别出现过敏性休克。

3.关节、肌肉疼痛大剂量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及关节、肌肉疼痛。

4.其他维生素B12可引起低血钾及高尿酸血症;大剂量服用叶酸时,可使尿呈黄色;长期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者可见脾肿大。

(五)药物相互作用

(1)叶酸静脉注射较易致不良反应,故不宜采用;肌内注射时,不宜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同管注射;口服大剂量叶酸,可以影响微量元素锌的吸收。

(2)维生素B12缺乏可同时伴有叶酸缺乏,如以维生素B12治疗,血常规虽能改善,但可掩盖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对该类患者宜同时补充叶酸,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宜与化疗药同时应用,因其会干扰化疗药的效果。

(六)常用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铁制剂(iron preparation)

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富马酸亚铁(ferrous fumarate)。注射铁剂有右旋糖酐铁(iron dextran)和山梨醇铁(iron sorbitex)。

【作用与应用】

铁为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染色质及组织酶(细胞色素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酶等)的组成成分,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铁制剂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效极佳。尤其对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痔疮出血等)、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妊娠等所引起的贫血疗效较好,用药后一般症状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数于治疗后10~14d达高峰,血红蛋白每日可增加0.1%~0.3%,4~

8周接近正常。但体内储存铁量恢复正常值需要较长时间,故重度贫血患者最好连用数月。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铁制剂可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此外,也可引起便秘。注射用铁剂可引起局部刺激及皮肤潮红、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心悸、血压下降等。小儿误服铁剂1g以上可发生急性中毒,表现为急性循环衰竭、休克、胃黏膜凝固性坏死。可应用去铁胺灌胃或肌内注射以结合残存的铁进行急救。

叶酸(folic acid)

叶酸由蝶啶、对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分组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尤以酵母、肝及绿叶蔬菜中含量较多,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叶酸不耐热,食物烹调后可损失50%以上。

【作用与应用】

叶酸为机体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可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较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更为多见。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尤其对营养不良或婴儿期、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疗效较好。怀孕前3个月开始摄取叶酸可降低脊柱裂、无脑儿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该药不良反应少见。治疗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以叶酸为主,辅以维生素B12。叶酸对抗药甲氨蝶呤、乙氨嘧啶等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受抑制,四氢叶酸的生成障碍,故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此外,对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恶性贫血”,叶酸仅能纠正异常血常规,而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治疗时应以维生素B12为主,叶酸为辅。本药对缺铁性贫血无效。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维生素B12是一类含钴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一般是指氰钴胺(cyanocobalamin),还有羟钴胺、硝钴胺、氯钴胺等,其作用相同。药用维生素B12为氰钴胺和羟钴胺。在体内具有辅酶活性的维生素B12为甲基钴胺和5′-脱氧腺苷钴胺。正常人每日需维生素B12仅

1μg,但必须从外界摄取。其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如肝、肾、心脏及乳、蛋类食品。妊娠和哺乳妇女食物中每日需提供2.3~3.0μg方可保证机体需要。维生素B12缺乏可使叶酸代谢循环受阻,导致人体叶酸缺乏。

【作用与应用】

维生素B12参与体内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以及脂肪、糖的代谢。在幼红细胞的成熟、肝脏功能和神经组织髓鞘的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等)、肝脏疾病、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维生素B12本身无毒,但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故不应滥用。

促红细胞生长素(erythropoietin,EPO)

它是由肾皮质近曲小管管壁细胞分泌的由16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4kD。在贫血或低氧血症时,肾脏合成和分泌EPO迅速增加。现用DNA重组技术人工制备。

【作用与应用】

EPO具有刺激红系干细胞生成,促进红细胞成熟,使网织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以及提高红细胞抗氧化等功能,从而增加红细胞数量并提高血红蛋白含量。EPO与红系干细胞膜表面上的EPO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磷酸化及Ca2+浓度增加。EPO对多种贫血有效,特别是造血功能低下者疗效更佳。临床上主要用于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也可用于慢性肾病引起的贫血、肿瘤化疗和艾滋病药物治疗所致的贫血等。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不良反应主要有流感样症状,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本药可致血压上升和癫痫发作,某些患者可有血栓形成等。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重组人G-CSF,又称非格司亭(filgrastim),是由175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增加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也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及吞噬等功能。

【作用与应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使某些骨髓发育不良和骨髓损伤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增加。对骨髓移植和高剂量化疗后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有效。对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放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也用于自体骨髓移植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骨痛等。长期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肝、肾、心功能严重障碍及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该药可采用皮下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患者耐受良好。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又称生白能、沙格莫丁。重组人GM-CSF是由127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具有广泛的活性。其主要作用是刺激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巨核细胞等多种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对红细胞增生也有间接影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许多因子(IL-3、IL-1、IL-6等)有调控协同作用;与EPO共同促进红细胞系突变形成单位(burs-forming unit erythroid,BFU-E)的形成。GM-CSF皮下注射后血药浓度迅速增加,t1/2为2~3h。缓慢静脉注射,作用维持3~6h。

【作用与应用】

GM-CSF对某些脊髓发育不良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的AIDS患者,可刺激骨髓细胞生成。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及并发感染等。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不良反应有发热、皮疹、呼吸困难、骨及肌肉疼痛,皮下注射部位红斑等。首次静脉滴注时可出现潮红、低血压等症状。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心功能不全、支气管痉挛、肺水肿、颅内高压、晕厥等。

六、血容量扩充药

大量失血或大面积烧伤可使血容量降低,导致休克。迅速扩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的基本疗法。本类药物能扩充血容量,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其共同的特点是:作用持久,无毒性,不具抗原性及热原性。

右旋糖酐(dextran)

右旋糖酐为高分子化合物,是葡萄糖的聚合物。临床上常用的有中分子量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 000)、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20 000~40 000)及小分子量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是10 000),分别称为右旋糖酐70(中分子量)、右旋糖酐40(低分子量)、右旋糖酐20(低分子量)、右旋糖酐10(小分子量)。临床上常用的为前两种。

【作用与应用】

1.扩充血容量静脉滴注右旋糖酐后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扩充血容量。中分子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此作用维持时间长,可达12h。低分子右旋糖酐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易自肾脏排出,t1/2约为3h。小分子量右旋糖酐作用也较短,仅维持3 h。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2.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右旋糖酐可抑制红细胞、血小板集聚及纤维蛋白聚合,从而降低血液黏滞性,改善微循环,临床上用于抗血栓;中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某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活性,可用于防止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及外科术后防止血栓形成。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佳,可用于中毒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也用于DIC和血栓性静脉炎。

3.渗透性利尿作用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因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易自肾脏排出,渗透性利尿作用强。

【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

偶见过敏反应、发热、荨麻疹等,罕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反应。连续应用时,少量较大分子的右旋糖酐蓄积可致凝血障碍和出血。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低下等。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及肾功能不佳者慎用。本类药不能与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12、双嘧达莫混合给药;含盐的右旋糖酐不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琥珀酸钠(sodium succinate)混合使用;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会增加肾毒性。

知识拓展

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产于德国,于2009年获批准进入我国市场。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凝血因子Xa以及凝血酶原活性,以剂量依赖方式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利伐沙班与肝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需要抗凝血酶Ⅲ参与,可直接拮抗游离和结合的凝血因子Xa。而肝素则需要有抗凝血酶Ⅲ才能发挥作用,且对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凝血因子Xa无效。

本药主要用于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形成。也可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和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降低冠状动脉综合征复发的风险等。

小结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主要分为:促凝血药、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血容量扩充药六大类。其主要临床用途分别为:促凝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用于出血性疾病;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用于贫血的治疗;血容量扩充药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一般抗凝药和促凝药不宜合用,两种促凝药合用时应注意观察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患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严重高血压患者禁用抗凝剂;促凝血药过量可诱发血栓;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可诱发和加重消化性溃疡;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氨甲苯酸可诱发心肌梗死;使用维生素B12有极个别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报道。能力检测

1.试述维生素K和氨甲苯酸的止血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的防治。

2.为什么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迎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王怀良.临床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铁剂可用于治疗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下列关于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常与维生素C配伍以促进铁的吸收 B.服用铁剂时忌喝茶 C.禁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 D.可与碳酸氢钠同服以促进铁剂的吸 E.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 3.下列关于维生素K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凝血酶原的形成 B.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C.用于水杨酸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 D.致严重肝硬化性出血 E.新生儿出血 4.维生素K没有下列哪项不良反应 A.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时可致血压下降 B.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C.诱发新生儿黄疸 D.诱发溶血性贫血 E.大剂量可导致血栓形成 5.维生素K的拮抗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双香豆素 D.链激酶 E.尿激酶 6.肝素不可用于 A.输血抗凝 B.脑血管栓塞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D.产后出血 E.急性心肌梗死 7.肝素过量所导致自发性出血可选用何药治疗 A.维生素K B.安络血 C.鱼精蛋白 D.止血敏 E.止血芳酸 E.两者作用互相拮抗 8.下列关于氨甲苯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此药用量大,排泄快 B.对于不是由于纤溶酶亢进所引起的一般出血,无明显止血效果 C.大剂量也有直接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D.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应慎用

E.对产后出血.肝.胰等手术后的各种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9.维生素K过量可引起 A.自发性出血 B.心功能不全 C.血栓形成 D.过敏反应 E.以上皆否 10.枸橼酸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升高 C.自发性出血 D.过敏反应 E.低血钾 11.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下降 C.手足抽搐 D.自发性出血 E.过敏反应 12.肝素禁忌证中,错误的是 A.肝肾功能不全 B.溃疡病 C.心肌梗死 D.严重高血压 E.孕妇 13.铁制剂与下列哪种物质同服能促进吸收 A.维生素C B.四环素 C.浓茶 D.氢氧化铝凝胶 E.牛奶或豆浆 14.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华法林 D.尿激酶 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5.关于链激酶和尿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链激酶间接激活而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B. 两者均能间接激活纤溶酶原 C.两者均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D.两者均有抗原性 E.两药过量均能引起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 16.链激酶的对抗剂是 A.维生素K B.酚磺乙胺 C.氨甲苯酸 D.鱼精蛋白 E.凝血酶 17.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宜选用 A.硫酸亚铁 B. 叶酸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K E.维生素E 18.叶酸主要用于治疗 A.月经过多所致的贫血 B.产后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9.下列药物中除哪药外均能促进白细胞增生 A.维生素B4 B.维生素B2 C.沙格司亭 D.非格司亭 E.白血生 【A2型题 20.李某,男性,31岁,一个月前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餐后痛而就医,胃镜确诊为胃溃疡,近两周来上腹痛加剧,间断出现柏油样大便,现感头昏、心慌、气促、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任务一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维生素K和氨甲苯酸的止血机制、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的防治; (2)掌握肝素及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特点、机制、应用及自发性出血的防治; (3)熟悉常用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的作用及应用;熟悉铁制剂、叶酸及维生素B12的作用及应用; (4)了解促白细胞增生药及血容量扩充药的作用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为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止血药或抗凝药。 (2)使用血液及造血系统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止血药可以止血,但如使用不当会诱发心肌梗死而导致患者死亡。怎样合理运用止血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呢? 案例分析:患者李某,男性,42岁。因黏液脓血便6个月入院。6个月前,李某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10~15次/日,伴左下腹阵发性疼痛,无发热。自服盐酸小檗碱、吡哌酸、呋喃唑酮等药物,治疗3个月症状无改善,之后来到某医院就诊。李某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入院后病理学检查为结肠黏膜溃疡,隐窝脓肿形成。心电图正常。诊断: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全结肠炎,中度)。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4次/日;泼尼松10mg,1次/日;因患者便血症状严重,给予酚磺乙胺、氨甲环酸等药物。治疗2周后黏液脓血便症状明显缓解。但几天后,李某突然感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并向下颌部及左侧肩背部放射,急查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广泛心肌梗死,给予吸氧、扩张血管、溶栓等治疗,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状态,导致血栓形成。而该患者因便血症状严重,使用了酚碘乙胺、氨甲环酸等止血药,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而诱发心肌梗死。对于本身具有高凝状态的基础疾病所致出血的治疗不选用具有导致血栓形成的止血药物,可选用凝血酶口服进行治疗。如病情确需止血药,则必须监测凝血时间,严密观察有无心肌梗死先兆,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 一、促凝血药 (一)概述 促凝血药(止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的药物,常用促凝血药有维生素K、酚磺乙胺(止血敏)、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等。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血液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血液系统功不可没,血液主要有四大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可运输O 2、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把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CO2、尿素、肌酐排出体外。人体组织器官,尤其是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脑、肾需要充足的血和氧的供应,一旦缺血缺氧,会造成部分或全部功能损害。 2、调节体温:血液是由水分组成的,水的比热寄存,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使体温变化水明显。 3、调节PH值,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血液中存在着很多的缓冲对,如碳酸、磷酸缓冲对,具有抗酸抗碱的作用,调节体液PH值。 4、血液中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来病原微物生的入侵,血液中还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止血和凝血,防止血液丢失。 这样说来,血液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血液的功能,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血液中的有形成分(RBC、Hb、WBC)量必须保证,是血液实施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否则功能将无法实现,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少了——贫血——抗贫血药; 2、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既要通畅,又不能外漏;出血————止血——止血药;凝血——血栓——抗凝药。 抗凝血药 抗凝途径:1、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肝素、香豆素类 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链激酶、尿激酶 3、降低血钙:枸椽酸钠 4、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潘生丁 5、其他:右旋糖酐 一、肝素 (一)来源:牛肺、猪小肠——大量阴电荷,强酸性 (二)机理:激活ATⅢ(大4倍) (三)特点: 1、快、强、短(体内肝素酶很快破坏) 2、口服无效: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 3、体内体外均有效 4、过量中毒可用硫酸鱼精蛋白解救(带阳电荷,强碱,1mg可中和100U)。 (四)用途: 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DIC、其他 (五)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自发性出血——减少剂量、鱼精蛋白解救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第五篇其它各系统药物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消化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三、抗血小板药 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五、血容量扩充药 考情分析 一、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补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一)铁剂 【出题要点】 能口服、不注射! 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蔗糖铁 【出题要点】 影响口服铁吸收的因素: Fe2+易被吸收 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 鞣酸、磷酸盐、抗酸药——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 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 不良反应; 口服制剂:主要是胃肠刺激(饭后服可减少发生) 便秘(因生成FeS) 牙齿变黑… 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治疗:去铁胺。

(二)叶酸 【出题要点】 ①作用: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 ②应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剂量叶酸(<0.8mg/d)——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出题要点】 ①作用: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 ②应用: *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终身肌注射、口服无效) *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如图:凝血与纤溶过程及药物作用环节】 (一)促凝血药(止血药) 1.维生素K

药理学——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归纳第五篇其它各系统药物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消化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三、抗血小板药 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五、血容量扩充药 考情分析 一、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补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一)铁剂 【出题要点】 能口服、不注射! 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蔗糖铁 【出题要点】 影响口服铁吸收的因素: Fe2+易被吸收 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 鞣酸、磷酸盐、抗酸药——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 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 不良反应; 口服制剂:主要是胃肠刺激(饭后服可减少发生) 便秘(因生成FeS) 牙齿变黑… 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治疗:去铁胺。

(二)叶酸 【出题要点】 ①作用: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 ②应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剂量叶酸(<0.8mg/d)——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出题要点】 ①作用: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 ②应用: *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终身肌注射、口服无效) *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如图:凝血与纤溶过程及药物作用环节】 (一)促凝血药(止血药) 1.维生素K

第10章 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10章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10.1促凝血药 维生素K1 【药品名称】维生素K1注射液 【适应症】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规格】1ml:10mg/安瓿 【用法用量】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10mg/次,1~2次/日,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 2.预防新生儿出血: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 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3.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 1mg/分。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静注速度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注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少见新生儿可能出现高胆 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1.肝功能损伤疗效不明显,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良者禁用。2.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 3.静注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4.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 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o C,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5. 可通过胎盘,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医保属性】医保用药 甲萘醌(维生素K3) 【药品名称】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注射液(维生素K3注射液) 【适应症】1.止血:用于阻塞性黄疸、胆瘘、馒性腹泻、广泛肠切除所致肠吸收功能不良患者,早产儿、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香豆素类或水杨酸类过量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凝血酶原过低等引起的 出血。亦可用于预防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2.镇痛:用于胆石症、胆 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3.大剂量用于解救杀鼠药“敌鼠钠”(Diphacin)中毒。 【规格】1ml:4mg/安瓿。 【用法用量】肌注:1.止血2~4mg/次,4~8mg/日;防止新生儿出血,产前1周给孕妇用药2~4mg/日。 2.解痉止痛:8~16mg/次。 【不良反应】1.局部可见红肿和疼痛。2.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3.大剂量使用可致肝损害。肝功不全 患者可改用维生素K1。 【注意事项】1.维生素K有过敏反应的危险。2.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严重出血时,短期应用常不足以即刻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3.用于纠正口服抗 凝剂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时,应先试用最小有效剂量,通过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再予以调整; 过量维生素K会给以后持续的抗凝治疗带来困难。4.对肝硬化或晚期肝病出血,以及肝素所 至出血无效。在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医保属性】医保用药 甲萘氢醌(维生素K4) 【药品名称】醋酸甲萘氢醌片 【适应症】维生素K缺乏所致凝血障碍性疾病。 【规格】4mg×100片/瓶 【用法用量】口服:2~4mg,每天3次。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 【注意事项】见维生素k3 【医保属性】医保用药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药品名称】氨甲苯酸注射液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教案资料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 统的药物

第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铁剂可用于治疗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下列关于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常与维生素C配伍以促进铁的吸收 B.服用铁剂时忌喝茶 C.禁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 D.可与碳酸氢钠同服以促进铁剂的吸 E.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 3.下列关于维生素K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凝血酶原的形成 B.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C.用于水杨酸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 D.致严重肝硬化性出血 E.新生儿出血 4.维生素K没有下列哪项不良反应 A.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时可致血压下降 B.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C.诱发新生儿黄疸 D.诱发溶血性贫血 E.大剂量可导致血栓形成 5.维生素K的拮抗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双香豆素 D.链激酶 E.尿激酶 6.肝素不可用于 A.输血抗凝 B.脑血管栓塞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D.产后出血 E.急性心肌梗死

7.肝素过量所导致自发性出血可选用何药治疗 A.维生素K B.安络血 C.鱼精蛋白 D.止血敏 E.止血芳酸 E.两者作用互相拮抗 8.下列关于氨甲苯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此药用量大,排泄快 B.对于不是由于纤溶酶亢进所引起的一般出血,无明显止血效果 C.大剂量也有直接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D.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应慎用 E.对产后出血.肝.胰等手术后的各种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9.维生素K过量可引起 A.自发性出血 B.心功能不全 C.血栓形成 D.过敏反应 E.以上皆否 10.枸橼酸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升高 C.自发性出血 D.过敏反应 E.低血钾 11.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下降 C.手足抽搐 D.自发性出血 E.过敏反应 12.肝素禁忌证中,错误的是 A.肝肾功能不全 B.溃疡病 C.心肌梗死 D.严重高血压 E.孕妇 13.铁制剂与下列哪种物质同服能促进吸收 A.维生素C B.四环素 C.浓茶 D.氢氧化铝凝胶 E.牛奶或豆浆 14.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华法林 D.尿激酶 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5.关于链激酶和尿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链激酶间接激活而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完整版)药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集附答案

第十八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华法林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B) A. 肝素 B.维生素K C.尿激酶 D.枸橼酸钠 2.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D) A.维生素K B.垂体后叶素 C.枸橼酸钠 D.鱼精蛋白 3.氨甲环酸的抗凝作用机制是(A) A.抑制纤溶酶 B.促进血小板聚集 C.促进凝血酶原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4.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 A.增强A TⅢ的抗凝作用 B.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C.络合血中C a2+ D.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 5.有关肝素的叙述,错误是(B) A.可用于体内抗凝 B.不能用于体外抗凝 C.口服无效 D.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 6.可减弱香豆素类药物抗凝作用的药物是(C) A.阿司匹林 B.四环素 C.苯巴比妥 D.甲苯磺丁脲 7.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宜选用(C) A.维生素B12 B.叶酸 C.硫酸亚铁 D.西咪替丁 8.妨碍铁吸收的因素是(D) A.胃酸 B.维生素C C.半胱氨酸 D.四环素 9.低分子右旋糖酐不能用于(D) A.预防术后血栓形成 B.防治脑血栓形成 C.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D.防治心功能不全

10.维生素K属于(B) A.抗凝血药 B.促凝血药 C.抗高血压药 D.纤维蛋白溶解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升高白细胞的药物是(ABCDE) A.维生素B4 B.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肌苷 E.利血生 2.下列关于链激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BCE) A.是一种蛋白质 B.能与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 C.能溶解刚形成的纤维蛋白 D.对形成已久且已机化的血栓无效 E.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3.维生素B可用于治疗(ABE) A.恶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哮喘 E.神经炎 4.关于右旋糖酐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低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右旋糖酐均可用于抗休克 B.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C.右旋糖酐均可预防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血性疾病 E.心功能不全患者用 5.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ABCDE) A.阿司匹林 B.潘生丁 C.尿激酶 D.华法林 E.噻氯匹定 二、简答题(略) 1.简述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 2.应用铁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3.哪些药物可影响华法林钠的作用?为什么? 三、处方分析 1.医生给一位患铁性贫血患者,又因尿路感染开写了下列处方,请分析处方是否合理?为什么? Rp: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抗贫血药 贫血分类及治疗 1.缺铁性贫血:血液中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铁剂。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液中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大细胞、高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3.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引起,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治疗措施:骨髓移植。 (一)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铵 注射铁剂: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 【体内过程】 .吸收部位及形式: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形式——Fe2+离子形式吸收 吸收入肠粘膜的Fe2+,一部分氧化成Fe3+与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而储存,另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再与胞浆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胞饮入胞,而转铁蛋白被释放入胞外。 【作用机制】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某些组织酶的重要原料。Fe2+吸收到骨髓,进入骨髓幼红细胞,在线粒体内Fe2+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促进红细胞的成熟。 【临床应用】慢性失血性贫血的防治、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二)叶酸 【药理作用】食物中的叶酸被还原成N5-甲酰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使维生素B12转变成甲基B12,而自身转变为四氢叶酸(FH4)。FH4作为一碳单位(-CH3、-CHO、=CH2)转移酶的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形成嘌呤和嘧啶而合成核苷酸。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补充疗法,与VB12合用效果更好;但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因FH2还原酶被抑制,应用叶酸无效。 (2)V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体内过程】口服维生素B12需与“内因子”结合才能在回肠吸收。VitB12缺乏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药理作用】 1. 促进四氢叶酸的利用:维生素缺乏时,活化型四氢叶酸转化与利用受阻受阻,表现为叶酸缺乏症状,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 促进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成琥珀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维生素B12缺乏时,导致甲基丙二酰辅酶A堆积,合成异常脂肪酸,与神经鞘的类脂结合,造成鞘膜病变,引起周围神经炎。 【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 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等; 4. 肝炎、肝硬化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消化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三、抗血小板药 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五、血容量扩充药 考情分析 一、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补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一)铁剂 【出题要点】 ◆能口服、不注射! →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蔗糖铁 ◆影响口服铁吸收的因素: →Fe易被吸收 →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鞣酸、磷酸盐、抗酸药——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 →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 ◆不良反应; →口服制剂:主要是胃肠刺激(饭后服可减少发生) 便秘(因生成FeS)

牙齿变黑… →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治疗:去铁胺。 (二)叶酸 【出题要点】 ①作用: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 ②应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剂量叶酸(<0.8mg/d)——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出题要点】 ①作用: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 ②应用: *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终身肌注射、口服无效) *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如图:凝血与纤溶过程及药物作用环节】 (一)促凝血药(止血药) 1.维生素K 【分类及特点】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1、维生素K对下列哪种疾病所致出血无效 A、阻塞性黄疸 B、华法林过量 C、肺疾患所致咯血 D、长期大量应用四环素 E、新生儿出血 答案C 2、维生素K的止血机制是 A、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B、促进血管收缩 C、抑制抗凝血酶 D、参与Ⅱ、Ⅶ、Ⅸ、X因子合成 E、参与Ⅷ、X、Ⅺ、Ⅻ因子合成 答案D 3、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出血宜选用 A、维生素K B、鱼精蛋白 C、右旋糖酐 D、氨甲苯酸 E、华法林 答案D 4、垂体后叶素可用于肺咯血,是由于它能 A、收缩肺小动脉 B、抑制咳嗽中枢 C、促进血小板聚集 D、抑制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E、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答案A 5、垂体后叶素特别适用于 A、皮肤、毛细血管出血 B、肺咯血、上消化道出血 C、脑出血 D、鼻出血 E、低凝血酶原血症 答案B 6、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A、仅在体内有效 B、仅在体外有效 C、体内、外都有效 D、仅口服有效 E、起效缓慢 答案C 7、肝素及华法林均可用于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C、体外循环 D、溶解血栓 E、出血性疾病 答案B 8、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与钙离子形成络合物 B、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C、激活纤溶系统 D、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 E、收缩血管 答案B 9、肝素用量过大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应用下列哪种药物对抗 A、维生素K B、鱼精蛋白 C、氨甲苯酸 D、氨甲环酸 E、华法林 答案B 10、尿激酶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根据是 A、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 B、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C、激活抗凝血酶Ⅲ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D、激活纤溶酶原使之形成纤溶酶 E、扩张毛细血管 答案D 11、由甲氧苄胺嘧啶(TMP)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适用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A、叶酸 B、硫酸亚铁 C、枸橼酸铁胺 D、甲酰四氢叶酸钙 E、维生素B12 答案D 12、治疗慢性失血所致贫血宜选用 A、叶酸 B、维生素B12 C、肝素 D、枸橼酸钠 E、硫酸亚铁 答案E 13、同服下列哪一种物质会阻碍铁剂吸收 A、维生素C B、稀盐酸 C、碳酸氢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贫血:是指血液循环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长期低于正常参考值。 1类缺铁性贫血:由于血液损失较多或者铁盐吸收缺乏引起的贫血。 2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者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 3类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损伤造成的贫血,一般是不可逆的损伤。 名称适应症机理不良反应附加说明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富马酸亚铁 注射用铁剂:山梨醇铁/右旋糖酐铁1类缺铁性贫血进入细胞内与原卟 啉结合成血红素, 在与珠蛋白结合成 血红蛋白,最终的 成熟红细胞。 胃肠道刺激 形成硫化铁不溶, 导致便秘 长期可致中毒 以亚铁形式被吸收,与 还原性物质合用,促进 吸收。与鞣酸、磷酸、 抗酸药、考来烯胺、四 环素形成难溶物,阻碍 吸收。 同类药物说明中毒用1-2%碳酸氢钠洗胃,并同时予去铁铵减轻铁的毒性反应。 叶酸(VB9) 2类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叶酸-VB12-二氢 叶酸-四氢叶酸(逐 级促进)” 叶酸缺乏导致合成 通路不能进行 极少与维生素C合用会 破坏叶酸结构,吸 收减少。与VB12 合用可起到效果增 强作用。 同类药物说明孕早期缺乏叶酸,还易引起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无脑畸形等)。叶酸缺乏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从而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对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 氧苄啶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而且叶酸还原酶被抑制,需用亚叶酸钙方能有效。 对V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大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纠正神经症状。 维生素B12 2类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恶性贫血 再障贫血辅助治疗“叶酸-VB12-二氢 叶酸-四氢叶酸(逐 级促进)” VB12缺乏导致合成 通路不能进行 过敏性休克参与核酸和蛋白 质的合成。 缺乏会造成叶酸 循环受阻,产生叶 酸缺乏相似症状。 还会导致高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 同类药物说明作为辅酶促进脂肪代谢,缺乏后会造成脂肪酸合成异常,造成周围神经炎。 可用于治疗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等疾病。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γγ-HuEPO) 3类再障贫血骨髓造血严重损害 使得红细胞生成素 内源性不足 血压升高 过敏 注射部位血栓

第八章 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药

第八章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一、学习要求 1.掌握肝素、华法林、链激酶、噻氯匹啶、维生素K、氨甲苯酸、垂体后叶素、枸橼酸钠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 2.熟悉铁剂、叶酸、维生素B12、右旋糖酐的作用和应用。 二、内容提要 (一)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主要治疗或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枸橼酸钠、链激酶、尿激酶、噻氯匹啶、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等。 肝素(heparin)肝素在体内、外均有迅速而强大的抗凝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激活抗凝血酶III,使其加速灭活凝血因子II a、IX a、X a、XI a、XII a,肝素加速这一反应达千倍以上。临床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使用;心血管外科手术、血液透析、心导管检查等时用作体内、外抗凝。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可用鱼精蛋白(protamine)解救;其他有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孕妇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活动性溃疡病及孕妇禁用。 华法林(warfarin)口服吸收完全、起效慢、作用久,仅在体内有抗凝作用。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常用作肝素使用后的维持用药。过量可致出血,严重者用维生素K救治。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禁忌证同肝素。 枸橼酸钠(sodium citrate)枸橼酸根离子与血浆中的Ca2+形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使血中游离Ca2+浓度降低而发挥抗凝作用。主要用于体外血液保存及输血时用。大量输血或输入速度太快,可使血中游离Ca2+浓度降低导致手足抽搐,尤其在新生儿及幼儿容易发生,必要时用钙盐防治。 链激酶(streptokinase)能使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前体活化为激活因子,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而溶解血栓。临床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自发性出血较多见,严重出血用氨甲苯酸等救治。可发生过敏反应。3个月内有活动性出血、近期要手术者、有出血倾向、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及癌症患者禁用。 噻氯匹啶(ticlopidine,抵克立得)为强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药,临床用于预防急性心肌

血液与造血系统

第二篇血液与造血系统 第一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形态与构成 血液(blood)是心血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占成人体重的7%~8%,约5L。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属细胞间质)组成。血细胞(blood cell)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混悬于血浆中。临床上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血像。血浆(plasma)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水分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糖、酶、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构成。它除运输血细胞、营养物和全身代谢产物外,还参与机体免疫和体液调节等功能。若从血管抽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如柠檬酸钠或肝素),通过离心沉淀后,可明显地分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血浆,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两层交界处可见一乳白色薄层,即白细胞和血小板。若从血管中抽取少量血液不加抗凝剂,此时血浆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凝固成血块。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黄清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 血液保持一定的比重(1.050~1.060)、酸碱度(pH 7.2~7.4)、渗透压(相当于0.9%的氯化钠溶液)及一定含量的各种化学成分,以维持各种组织和细胞进行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条件。 血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如下: 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都相对恒定。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它们可发生明显变化,故血液检查成为临床上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采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的血涂片,在光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图2-1-1,彩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