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像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像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段赏析

王崧舟教学《长相思》片段赏析 一、挑起“身心”矛盾,走进“相思”故事 周一贯先生一再告诫语文教师,提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把问题呈现出来。此时,教师若能趁温点火、开闸放水,火势会更旺,水势会更大。课堂上,王老师引领学生在“有板有眼地读,尽可能读出味道”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情感激荡中的教学环节如下。 师:长相思,长相思,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请大家仔仔细细看一看插图,再仔仔细细读一读后面的注释,再连起来想一想,整首词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按教师指点的方法学习。) 师: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是否读懂了?第一个,“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在何方? (学生思维活跃,分别说:在山海关、在山海关关外、可能在山路上、可能在崇山峻岭的山路上、可能在大河的船上、可能在营帐里。王老师分别叫他们站着,指出这就是纳兰性德经过的六个点。) 师:读懂了一半。一句话,纳兰性德“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师:第二个问题,“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学生说:在他的故乡、在他的家乡。) 师:心在家乡、在故乡,心在“故园”。(板书:心系故园)师:纳兰性德把自己掰成了两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随手画上大圆圈)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完全挑起了学生心尖的矛盾。)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课堂怎样做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怎样“让学生把活的知识学活”(魏书生语)?实践证明:一篇篇看似索然无味的课文,只要有一个引爆点、生发点、辐射点,必定会让学生茫然的目光聚焦。我们都知道: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此时,学生看着王老师精心预设的板书,听着王老师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身’、’心’掰成了两半,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的深层启迪,其心中怎能不激起探赜索隐、追本溯源的兴趣?浸润着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课堂,学生的思考是兴奋的、快乐的、昂扬的。正如教学论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师生交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要通过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取得。 二、膨化“冷暖”矛盾,融入“相思”境界 此时,教师不仅挑起了故事的外部矛盾,学生内心的冲突也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文 / 纤手香凝6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

白居易《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原文】 长相思 白居易 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 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 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 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 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 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 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 妆楼空 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 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 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 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 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 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 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 形式虽然短小, 但它却用回环复 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 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 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 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 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

长相思·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简析 日色欲尽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瓣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在《关山月》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征客的心境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样的思念,比起一种相思、两种闲愁的闲愁更多了几分烟火气息和现实意义。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更多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三百首栏目。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长相思其二》和其一相比,言语更加浅显易懂、音韵更加曲调化。字里行间采用了夸张、排比、想象、暗喻等手法,从多个角度把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子对出征边塞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讲解 李白五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像组诗《长相思二首》,

纳兰性德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 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 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完整版)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纳兰性德《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 楼》原文译文赏析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清代: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译文】 黄昏时分,夕阳依依,暮掩小楼,朱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依靠着栏杆,看那残阳斜晖,心中难掩愁绪。 那位盈盈动人的女子骑马而过,她略施薄妆,浅描眉黛,却也别有一番妩媚风流。她见到有陌生人就脸生红晕,神情羞涩却又回头顾盼。 【赏析】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扩展阅读:纳兰性德文学成就

长相思翻译及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翻译: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长相思 译文及赏析

长相思·山一程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注释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 作者:佚名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试题】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阅读练习二: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答案: (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 (2)C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上片一程的反复,写诗人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远行,表现了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下片一更的反复,写塞外风狂雪暴,彻夜不停,表现了塞外环境的苦寒。 (2)有人评价:聒碎乡心梦不成一句中,聒字用得灵脱。试赏析聒字的妙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的词,没有李白“诗成惊天地,笔落泣鬼神”的震撼力量,也没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的豪放旷达,所以它总在我的视线之外,在远离我遐思的空间里,悄悄沉寂。 直到有一天,翻开高中学生的《语文读本》,我看到了这首《长相思》,方为词中那淡淡的愁绪所感染,读完全词,那淡淡的哀愁伴随着关外风雪的寒意,已微波般慢慢渗入骨髓。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竖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此时。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上阙,“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点出了作者的行程和路途的遥远,一个“那”字,表现出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时,对家乡的依恋与渴望,离愁别绪随着远行的脚步渐渐浮现。 “夜深千帐灯”,则取景新颖壮阔,它所描绘的不是一个点,或者一个面,而是开阔的立体的空间,是远距离的透视,因而一幅美丽的军队驻扎图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夜晚深黛色的夜幕下,千帐竞立,万灯闪烁,该是何等的雄壮与豪迈。然而辽阔的灯光与思乡之情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又在雄壮与豪迈中多了几丝雅致与缠绵,清冷与寂寞。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忆起故园窗前灯的浪漫与温馨。比起故园的灯,此时的灯多了几许寒冷,少了几许温情。 如果说上阙在对景物的描述中侵染着淡淡的思念,那么下阙则把这种思念推向极致。 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旅途的劳顿,生活的枯燥,都不能让作者马上入睡。表面上看是对羁旅生活的不适应,是关外气候的恶劣,是帐外风一更,雪一更的萧瑟之声,打搅了诗人的梦。在家乡是听不到这种萧瑟之声的。实质上,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对家乡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故乡熟悉的一切在寂寞的夜晚一一闪现,使诗人辗转反侧,深夜难眠。末一句“故园无此声”,使得浓烈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也引起人们对故园声音的好奇。是什么声音让作者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是妻儿的娇声软语?是故园柔风细雨的呢喃?还是门前山山水水的静默?一天劳顿的行军之后,依然使诗人在夜深之迹辗转反侧,难以入寐,一切大胆的猜测与想象都不为过。 这首词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这大概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者出生于封建贵族大家庭,四岁学骑马,七岁学射箭,十四岁通诗文。有着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后又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得到帝王赏识,平步宦海,一帆风顺。较少挫折的经历,温柔富贵的濡染,使得他的作品中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女儿的缠绵情态。 作品从大的方面取景,较少琐碎的描述。不象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细致描绘,也不似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的”的入微刻画。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使斑斑点点的思绪在博大景物的渲染中,变轻,变淡。表现出冲淡,自然,不事雕琢,了无痕迹的词风。为时人和后人们所称颂和喜爱。

》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蝶恋花】[1]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2]昔昔长如玦。[3]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4] 无那尘缘容易绝,[5]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6]唱罢秋坟愁未歇,[7]春丛认取双栖蝶。[8] 【注释】:[1]这是一首悼亡词。[2]一昔:一夜,《左传》:为一昔之期。环:圆形玉璧。[3]玦:玉佩如环而有缺口。[4]若似二句:这两句是说假如爱情能象月亮一样长在长圆,那么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心甘情愿。不辞冰雪为卿热: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 [5]无那:即无奈。奈何,急读为那。尘缘:本佛语,佛教认为色、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这里指人生或人间的情爱。这句是说没想到人生如此短促。[6]燕子二句:这两句是说人亡室在,双燕归来,依然呢喃于帘钩之上,李贺《贾公闾贵婿曲》:燕语踏帘钩。[7]唱罢秋坟: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句是说幽怨至死难消。[8]春丛:即花丛。梁简文帝诗:花树含春丛。双栖蝶:古代传说,晋会稽梁山伯与上虞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同学三年。后梁访上虞,始知祝为女,求婚不得,忧疾而死。后祝适马氏,过山伯墓,大号恸,墓忽开,祝身随入,同化为蝴蝶。见《宁波府志逸事》。

【分析】: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此词即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园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 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长相思》 白居易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 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 (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 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 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即使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 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 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不过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 的郁闷罢了。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 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 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 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

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 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 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 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 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 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 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 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长相思》纳兰性德教案

《长相思》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习了《忆江南》等诗词,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2、明白词句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句大意。 难点: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缕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的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眼中乡愁又成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一看。 (二)、解诗题 齐读。(板书课题) 长相思——词牌名,一种词的格律 (三)、知作者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康熙皇帝的一品带刀侍卫。是清代词坛上一个标志性人物,被当时人称为“清代第一词人”。(四)、抓字眼,明诗意 (跟着范文朗读画出节奏和着重号,在全班齐读听一听,做纠正。)抓字眼,(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问:“山一程,水一程。”程什么意思?生答。 “风一更,雪一更。”“聒”“此声” 程:路程、行程。

千帐灯:帐篷点的灯。 更:古时候的记时时刻。 聒:嘈杂的声音。 此声:代指风雪声。 (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了,我们再一起来跟着范文朗读读一读,试着说一说词句的意思。)抽生答。再整理。 【跋山涉水,向关外走去,晚上很晚的时候帐篷都点起来了灯;风雪交加,战士们都被风雪声吵醒了,(想做梦梦到家园都不行。)京城是没有这样的风雪声的。】 (五)、多诵读,悟诗情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抽同学范读,问:(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纳兰性德《咏笼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附答案

纳兰性德《咏笼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附答案纳兰性德《咏笼莺》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答案附答案 【原词】: 《咏笼莺①》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 ①金衣客:即黄莺,亦称黄鸟、黄鹂,因其羽毛为黄色,故称。②栖栖(xīxī):奔忙不定,忙碌不安的样子。翠幕:绿色的纱帐,借指富贵之家。③啭:鸟儿婉转地叫。④漫:随意,不受约束。⑤巢:做动词,筑巢。⑥缄恨:衔恨。雕笼:指雕刻精致的鸟笼。 【翻译】:黄莺你来自于何处,为什么被禁在富贵之家?清晨,你的叫声将主人的睡梦惊醒,好像是有心反抗这桎梏你的牢笼。你终归是没有办法在春风中自由歌唱了,梁间的飞燕和梧桐树上的鸟儿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环境,而你却不能。飞翔云天只不过是空想,你只能在华丽的鸟笼中度过一生。 【赏析】:性德看到黄莺虽然处于金丝笼中,有水和上好的食物,却始终不快乐,不再歌唱,由此联想到自己。身处相国府,要谨遵父母之命,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有了锦衣玉食有了舒适的生活还是不快乐。就像那只关在笼中的黄莺,他就算飞的很远为了生计劳碌奔波,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弄得满身伤痕也无怨无悔。在家――一个像是金丝玉雕的笼子里面,没有自由没有自我的生活是性德不屑的却是不得不接受的。儒家的思想教育他必须以孝敬父母为己任,教育他要将自己的不满埋在心里不能轻易表达出来。这种悲哀与愁绪一点一点积淀在他的心中,慢慢形成了性德沉抑忧郁的性格。而文字,是从来不会骗人的,笔下流露的东西很少能够掩饰一个人心中所想。另一方面,性德只有在写词的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表达自己所希望的所不满的东西,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做回一个真正的纳兰性德。歌德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要有雄伟的人格。”所以,他的词,哀怨和悲伤都明明白白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反映了容若一生的不快乐。 【阅读训练】: 1.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纳兰性德的评析欣赏

【内容提要】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 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 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 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 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 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