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第一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一)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这是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来访者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

由于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罗杰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于此种人类的天性。以后,他更加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他从其对个体和小组治疗的经验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3]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

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

实现的倾向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因此,咨询或治疗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以重新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

不过,对于人来说似乎存在着两种动机系统,即其机体的实现倾向和其有意识的自我的实现倾向。随着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发展,实现的倾向更多地被用于表达自我概念的实现了,而这种实现的倾向既可能与有机体的实现倾向相似,也可能与之不同。

罗杰斯的关于实现的倾向的观点受到马斯洛的动机与需要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的理论的影响,亦受到安雅尔(Angyal)等人的影响。

(三)对人的其他看法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而且,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这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对人的看法的要点之一。

二、心理冲突的根源

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ideal self)与理想自我(actual self)。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真实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理想状态。而只有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达到结合的时候,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2、自我的形成

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2-3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成人传递给儿童,形成“理想自我”。在此过程中,如果儿童得到的是关怀、尊重、爱抚等积极的关注,对自我(现实自我)就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自我就会健康成长。

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关注常有附带条件,即只对符合成人价值观念的给予肯定,不符合的给予斥责。这种附带条件被罗杰斯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逐渐内化,成为儿童的行为准则,儿童迫于价值条件往往会优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评价而拒绝对自身经验(愿望和体验)的评价,于是与真实的自我渐渐疏远,自我的不协调状态就会出现。

3、“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是心理异常的原因

自我冲突是由于外界环境不良,如不被接纳,或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要忽视自己的感受而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从而陷入困惑,产生憎恨、恼怒、焦虑、失望、悲痛等不健康心理。

(1)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不一致

当经验或体验被准确地言语化,并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时,就可以认为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是一致的,或者说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是协调一致的。而当经验或体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这种不一致既可在经验或体验是积极的情况下产生,也可在它是消极的情况下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大多具有很低的自我概念,经常否认和歪曲来自外部的积极的信息反馈,也常抑制来自其自身的积极的情感。

(2)潜识(subcention)、防御和焦虑

罗杰斯用潜识或前知觉(Pre-Perception)的概念来解释与实现的倾向有关的自身感觉及本体体验被否认或被歪曲的机制。潜识包括有对经验或体验的过滤机制,它会消除或改造矛盾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对个体有威胁的经验或体验。因此,有机体在不用牵涉到意识或知觉的更高一级的神经中枢的情况下,就可以辨别经验或体验的意义了。潜识的过程就是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用以对那些可能对个体现有的自我概念及其构成具有威胁的经验、体验作出反应。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是有机体对潜识中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矛盾的反应。当这种矛盾或不一致有可能进入知觉或意识,并可能因此而迫使当前主要的自我概念产生变化时,焦虑就会因此而生[4]。

(3)崩溃和紊乱状态

简单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失调。适应程度低的人的自我概念常常阻碍了他自身的感觉和对本体体验的准确的知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突然出现某种特别重要的经验、体验或在某一领域中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防御过程就可能失灵,不能成功地控制局面。这样,不仅因其自我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而产生焦虑,而且由于防御过程失败,这种经验或体验就可能言语化而被意识到。此时个体就不得不面对着那些他所否认的经验或体验,而这些东西又超出了他所能把握的范围。其结果就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甚至于可能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4]。罗杰斯提到,当个体寻求“治疗”时,精神崩溃就已发生了。而一旦出现了精神崩溃的现象,防御过程就开始起保护个体免受由不一致的知觉带来的痛楚和焦虑的干扰作用了。

(三)提供良好环境,促进自我的成长

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处于被接纳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调节自我冲突,利用个体固有的自我成长的能力,达到自我完善。

三个要点:第一,真诚相待

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第三,准确的共情

1、真诚

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

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无条件的尊重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来访者表示温暖和接纳。

尊重有以下内涵:

①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

②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

③尊重来访者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那些不适应的行为,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

④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

⑤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

3、共情

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

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

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

⑵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⑶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知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的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

⑷共情还包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

第二节常用的来访者中心疗法

一、个别谈话治疗——非指导性谈话技巧

罗杰斯早在1942年就在其名著《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倡非指导(nondirective)的治疗方式。他认为采用较多指导性(directive)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治疗者与更多地采用非指导性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治疗者,对于治疗的目的与看法是不同的。指导式的治疗假定治疗者应为来访者选择治疗目标,指导来访者努力去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治疗实际上假定治疗者地位优越,而来访者是无法全部承担为他自己选择治疗目标的责任的。非指导的治疗认为来访者有权为他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尽管他选择的目标可能与治疗者的看法很不相同。非指导的治疗还认为,如果来访者对自身的问题有所领悟的话,他们更可能会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

非指导的治疗着眼点在来访者而不是来访者的问题。一旦来访者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有了充分

的理解之后,他就能够选择适应环境的方法。由于其领悟力的提高和经验的增长,他将更有能力去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非指导的治疗的着眼点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具体地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促进其自我概念向着更接近自我的经验、体验的方向发展。

非指导性谈话技巧要注意把握的要点是:倾听;重复;对情感的反映;鼓励;接受;共情。

非指导性谈话技巧顺序如下:(1)以某种方式确认来访者表达自己时所反映出的情感与态度;(2)确认或说明来访者的行为举止所反映的情感与态度;(3)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来访者自行发挥;(4)确认来访者谈话的主题;(5)提出非常特定的问题;(6)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7)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确定会谈情境。

二、“交朋友”小组

交朋友小组是罗杰斯倡导并首创的团体咨询方法,被誉为心与心的交流,即成员在团体内自由与其他成员交流,对自己的内心情感、所处环境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变得敏感,激发个人潜能,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有意义。其最初的含义是交往小组,现作为专门用语被广泛使用,含义有三种:广义上指人类潜能的开发运动;一般指敏感性训练、心理剧、格式塔专题讨论会活动;狭义指基于罗杰斯理论和实践的集中小组,是集中团体体验的一种形式。交朋友小组主要用于解决交往障碍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人员组成:

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10人左右,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能坐下来参加小组的谈话而不会因为有妄想或奇异行为而影响集体活动。

2、活动过程

相互了解和接受阶段

正式活动和治疗阶段

活动结束阶段

3、“交朋友”小组的功能

①提供自我探究的机会。

②提供在变化激烈的时代里生存的再学习机会(有机会接触各种人,了解各种生活方式)。

③提供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

4、常用技法

①自我描述也叫“20个我”,每个人写出最能说明自己特征的20个形容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②生命线用一条直线表示自己从出生(左端)到死亡(右端)的整个生命历程。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家族的健康状况以及自己所在地区、民族的平均寿命来确定自己的死亡预测年龄,然后在直线上找到表示现在的点,写上现在的日期和自己的年龄后,边观察边思考,一分钟后,在直线下方写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一分析,并在组内交流。

③盲人体验两人一组,一向导、一盲人,遮上眼睛后,按咨询员安排的路线走。向导不能用语言

而只能用手势动作传递有关信息。然后两人交流各自的体验。再交换角色。

④作画成员集中在一起,发给每人一张白纸和一些彩笔,对给定的题目先思考后画画。实际上是一种投射活动。全体成员画完后开画展,互相参观,并将自己所表现的内容加以解释说明。

⑤问答发给每个成员一些纸条,数量是小组人数减一。如果小组太大(超过10人以上)可以分成2-3组。每人将自己最关心最想问的问题写上,如“你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等等,然后逐一发给组内其他成员。每个人接到来自其他成员的纸条后认真回答,回答完毕放在该成员的信封里,再各自取回自己的纸条阅读,然后选择一两张对自己启发最大的纸条在小组内发言交流。这是一种互相关心、提供帮助的训练。

⑥集思广益全体成员分成3-4个小组,每个小组对指导者给定的题目发表意见。注意遵守3条规则:不评论他人意见正确与否;尽可能多出主意;超过别的小组。限时15分钟,小组成员集思广益,把大家的主意写在一张大纸上。最后贴出来进行评比,看哪个组主意最多,哪个主意最有想象力、最实用、最幽默。当然,集思广益的题目应是小组成员都关心的问题。

三、Q分类测验

主要用于检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1、给来访者提供100张卡片,这些卡片代表了各种可能感受到的自我概念。

2、来访者按照要求把卡片分成11堆:

2-4-8-11-16-18-16-11-8-4-2

从最符合自己开始到最不符合自己结束,以此检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咨询原理

一、咨询目标

1、基本目标: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能够利用咨询关系进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的愿望进行咨询。

2、具体目标:

(1)对经验开放,抛掉自己的假面具,面对真实的现实,不加歪曲地对待自己的自我世界;

(2)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3)能够形成自身内在的评价标准;

(4)自愿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咨询愿望能贯穿于咨询过程之中。

二、咨询关系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非常重视咨询关系,认为咨询者自身的特质(包括真诚、温暖、积极尊重、共情等)决定了咨询的关系,应使来访者能把他们在咨询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转换应用到咨询之外的人际关系上。罗杰斯非常重视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心理气氛”的建立。他认为,“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可以认为,这种气氛对来访者人

格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咨询者所采用的咨询技术。

三、咨询过程

(1)来访者前来求助。这对治疗来说是一重要的前提,如果来访者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

(2)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治疗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确定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来访者自己找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治疗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疗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我成长的气氛。

(3)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治疗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使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来访者开始所表达的大多是消极的或含糊的情感,如敌意、焦虑、愧疚与疑虑等。治疗者要有掌握会谈技巧的经验,有效地促使对方表达。

(4)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这是很困难也是很微妙的一步。治疗者接受了对方的这种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不应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而应深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不论对方所讲的内容是如何荒诞或滑稽可笑,治疗者都应用接受对方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出一种气氛,使对方认识到这些消极的情感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有时,治疗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来访者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

(5)来访者成长的萌动。当来访者充分表达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会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

(6)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于来访者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如同对其消极的情感一样,治疗者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人道德的评价。而只是使来访者在生命之中,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去自己了解自己,使之既无须为其消极的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的情感而自傲。在这种情况下,促使来访者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做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使人们具有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因此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是有很大距离的。而在治疗中,来访者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气氛之中,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接受真我的境地。来访者的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进一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心理的调和奠定了基础。

(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必然涉及新的决定及要采取的行动。为此,治疗者要协助来访者澄清其可能做出的选择。另外,对于来访者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以及不敢做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治疗者也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

(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由于是来访者自己领悟到了,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付诸行动的,因此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仍然很有意义。

(10)进一步扩大疗效。当来访者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时,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来访者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整、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11)来访者的全面成长。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共同讨论。

(12)治疗结束。来访者感到无须再寻求治疗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就此终止。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疗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治疗者要采用与以前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第四节来访者中心疗法评价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贡献

从咨询和治疗科学的发展角度看,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它对咨访关系的研究。它先是从实践中发现了咨访关系对促成来访者改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又从理论上阐明了何种咨访关系会导致积极改变;最后,它令人信服地提炼出良好的咨访关系的一些基本要件。正如我们已多次说明的,发展咨询关系,培养真诚、共感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关系条件,这已成为大多数咨询者的共识,成为当代咨询和治疗实践的共同基础。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第二个贡献是它对人的能力的积极信念。这种能力一是当事人的自我指导能力,一是自我负责的能力。很难证明这种信念没有根据。而一旦咨询者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对待来访者和咨询,它本身似乎会创造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咨询取得进展,推动来访者发生改变。

虽然可以明显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罗杰斯关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受早期教育环境(尤其是父母)影响,通过价值条件作用而内化的论述,无论是经验研究还是常识,都是令人信服的。我们也能接受由于自我排斥某些对机体有益的经验而导致适应障碍这样的“病因学”理论,虽然我们怀疑这是否真如罗杰斯想象的那样,是所有障碍的共同原因。

最后应提到的一个贡献是,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咨询者这个人,他的人格和态度的作用,而不是方法技巧的作用,这对咨询者形成自己的咨询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不应提倡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轻视方法的倾向,而把咨询者的人格和态度摆在具体方法技术前面是合理的。

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理论到方法都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尤其是该理论十分强调咨访关系的建立,强调咨询员本身的人格特质在咨询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充分信任人的自由、价值、个性、潜能,这些思想应该成为咨询工作的指导思想,成为咨询员的基本信念。

来访者中心疗法为开展“发展咨询”开辟了道路。

二、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局限

公平地说,来访者中心疗法也有不少相当明显的局限或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如下一些:首先,它的整个体系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重情轻理的气息。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理性的力量退居不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有不少人予以批评。人对生活价值的选择和评价,既不依据他们认为这种选择正确与否,也不需要逻辑的合理性,而主要依靠人的情绪感受,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都是难以接受的。也有不少学者怀疑机体估价过程是否真如罗杰斯相信的那么值得依赖,多数“机能充分发挥的人”是否真是主要依靠其感受来指导生活的。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体系的个人主义取向。正如舒尔兹的评论:罗杰斯的体系“看来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和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这一理论好像是鼓励个人过一种完全自私和率性而为的生活。它强调的是体验、感受,完全为自己而活着,而没有相应地强调对事业、目标或人而不是‘我’和‘我’在每时每刻的新鲜体验的爱、奉献和义务。……机能充分发挥的人……所关切的只是一己的存在,而不是促成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说这种取向在信奉个人至上的美国尚有人批评的话,以这种取向为基本特色的以人为中心治疗体系在中国文化中的适用性则更让人产生怀疑。我们且不谈这种取向“好不好”的问题,专家担心的是这样调教出来的当事人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遇上大量的现实适应问题。因为中国的文化是重视社会价值,重视个人的社会责任的文化,个人主义者很难有真正自由的生活空间。

第三点局限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有时简直是易受来访者的操纵。仅仅满足于倾听和反映来访者的感受,对有些来访者,譬如内省能力和内省习惯比较好的来访者,可能很适合,对另一些来访者则可能使咨询旷日持久地拖下去,却收获很少。

最后一点是以人为中心治疗体系排斥任何诊断或评估,不对障碍进行任何分类,也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运用。在这里我们同意罗杰斯对这些常规做法的大部分批评,但这不意味着咨询在采用这些方法时不能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评估手段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来访者,利用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更直接地促进改变。

在中国目前的背景下,该方法的具体技术缺乏推广价值,效果缓慢,也不很适合我国目前大多数咨询员与来访者的行为模式和现实条件。若在重视咨访关系的基础上,再施加具体的影响性技巧,将会更快地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一班姓名:李厚儒学号:201241909134 课程论文题目:《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课程名称:西方心理学史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李厚儒 201241909134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因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能、本性、价值与自我实现,并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对当今社会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以人为本自我实现积极关注 一、人物简介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生于伊利诺州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富裕的土木工程师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宗教对罗杰斯一生的影响很大。罗杰斯192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后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的一个“儿童指导中心”,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1957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他在此创建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195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在这里系统地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1964-1968成为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一家“人的研究中心”的常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的研究。晚年他对教育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987年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罗杰斯担任过美国许多心理学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如先后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了首届“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在美国心理学史上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者,至今仍没有出现过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多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于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一、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 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所发生的变化,有以下5条: 1、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2、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3、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 4、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 5、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以上5点,既是求助者中心治疗的结果,也是这一治疗流派的治疗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二、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 罗杰斯认为咨询关系是求助者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关系被表述为: 1、两个人有心理意义上的接触。 2、第一个人,我们称其为求助者,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具有攻击性或处于焦虑中。 3、第二个人,我们称其为咨询师,他在这种关系中是一致的或处于内部整合的状态。 4、咨询师无条件地接受和关注求助者。 5、咨询师对求助者的经历表示共情,并努力与求助者交流。 6、咨询师对求助者表达的共情交流和无条件关注是最基本的。 在求助者中心治疗中,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是咨询过程的开始,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询的结束。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而且一旦建立了一种安全和相互信任的气氛,就能促进咨询关系的发展。 由于求助者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因此在罗杰斯的治疗策略中并不包括为求助者做什么的技术,取代它们的就是对这种关系体验的促进策略。求助者中心疗法的技术有以下三种: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包括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使用沉默的技术等。 2、坦诚交流的技术 艾根的帮助技巧系统是来源于罗杰斯的理论的。按照艾根的观点,对坦诚的交流包括: a)并不固定角色 b)自发性 c)无防御反应 d)一致性 e)自我的交流 3、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有各种叫法,如接受、尊重、关心以及珍视,艾根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称为尊重。 在艾根看来,咨询师可以不同方式向求助者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表现为是从求助者的人性和发展的潜力这一基础上而对他的尊重

自我发现,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法读后感

自我发现 ——浅谈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罗杰斯与简的谈话中,我看到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具体操作以及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一直是秉承着不带评价性的接纳性的原则对待简,无条件的 给予关注。可以注意到在谈话过程中频繁出现“确实”,“真的”,“你告诉我的是”诸如 此类的语句来不断的强化当事人自我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使得当事人能够更加自由的经 验自己的情感。通过简本人的无意识心理与反应,指引着谈话双方向着问题的核心进发。 在我看来,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就是 罗杰斯本人所提到的“机体智慧”和超验现象。其中“机体智慧”这一论断是针对当事 人即被治疗者而言的。他认为每个活的机体都表现出成长,发展,实现其全部潜能的倾向。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治疗师对患者的无 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他相信人“性本善”,能 够通过自身的探索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正确的积极性方法。这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对于 治疗师而言,超验现象是决定这种治疗方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超验现象指的 是当治疗师最接近内在的,直觉的自我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精神和被治疗者的内 在精神想碰触与交互,产生了共感的一种状态。而这个时候治疗的效果往往是极其显著的。这在罗杰斯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比如“我此刻正相当自如的在她内心 世界里漫步”,“这是一种直觉反应,我已经学会去相信它”,我的无意识控制着我,从 我对对方世界的无疑是感觉中浮现出来“等等。 当然,罗杰斯还特别强调营造促进成长的氛围,包括三个具体条件:真诚、真实和 恰当,接纳,关心或称赞——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同感。 除此之外,我还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罗杰斯在与简的对话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简提出了她对艺术的热爱时,罗杰斯在对治疗过程的评价中提到“在意识中对过 去曾拒绝感知或在意识中被扭曲的情感有了完全的体验”。对此,我深有感悟。在大一 下学期的时候,我偶然得知在学校可以修读第二学位,我的父母为了我以后的发展希望 我能修读一门英语,而当时我整个人正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种状态在我刚进入大学的 第一年里会不时地出现。我当时很反感这种建议,我找了很多借口企图说服我的父母, 我说自己要读研,没有时间等等。当时,我并没有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我拒绝的理由, 但我可以感知到我所找的借口并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参加完一次讲座后,我认 识了一个人,他有着心理学,法学双学士学位,他还是心理学硕士。可以说他的成就让 我再次陷入到了思考中,我开始意识到我真正拒绝的理由是我的惰性。我在偷懒,而我 却不想承认这一消极的心理状态,所以我找了一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企图掩饰。当我 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我不再反感与焦虑不安,我开始正视这 一问题,开始努力地权衡利弊,做出选择。而这种努力在这之前我是不愿意尝试的。可 以说对于一些问题我当初选择了逃避。我曾拒绝感知这种情感,而当我有了完全的体验 之后,我的生活开始朝着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的一次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的过程。而我相信这样的一种经验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当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第五章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 therapy)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C,1902~1987)于1940年代创立,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则更多地是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1974年,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personal-center therapy),更强调以人为本,而非来访者,进一步突出被治者为正常人、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潜能未尽发挥或暴露的阶段性逆遇或问题,治疗本身就是指导被治者认识和了解自我、发挥潜能。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第一种势力——经典精神分析;第二种势力——行为主义)。 第一节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罗杰斯的人性理论 (一)人的主观性 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在这里,他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这是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来访者作为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观的目的和选择,这也是导致来访者中心一词出现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因为他是能思考、能感觉、能体验的一个人,他总是要实现自己的需要。 由于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所以他进一步认为人们的内心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能以单一的方式看待真实世界的观点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二)人的实现的倾向 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它的实现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不但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有机体身上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在这一过程中,有机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增长和繁衍自己。这种实现的倾向操纵着一切有机体,并可以作为区分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鉴别标准。 罗杰斯在其早期的著作中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于此种人类的天性。以后,他更加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具有实现的倾向。他从其对个体和小组治疗的经验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3]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及应用和评价 理论 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不是一个人格理论,而是关于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过程。然而,人格理论总是从治疗理论发展来的。罗杰斯的观点代表了现象学的人格的研究取向,即强调为什么我们能够且应该根据人们对自己及周遭世界的看法来理解他们。提出罗杰斯的理论是因为它关注自我概念及与其有关的经验,也因为它有意将临床的直觉与客观的研究结合起来。罗杰斯强调个人经验,以及成为“功能完全发挥的个人”的重要,他的理论对咨询员、教师和商业主管人员的培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人的看法是坦率的,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相反,但又与他的治疗观和研究观密切相关。罗杰斯理论的精神使他在人类潜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客观与实证研究的强调影响了罗杰斯,但是他的理论却来源于对个人的深入研究,然后理论又应用于个人。罗杰斯在一生中花了大量时间从事个人治疗,而且通常利用临床资料来开始他的研究。和心理分析理论一样,罗杰斯的理论包含了对所有人的假设,但是他的理论尤其针对个体差异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与分析心理对潜意识的强调不同,罗杰斯的理论强调的是意识。个人的现象世界,就是他所经验到的世界里,在意识的层面所包含的资料,可以用来了解并预测行为。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营造一种支持的气氛,来逐渐了解个人的私有世界。 罗杰斯对人的看法: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我们基本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前进的。当人能自由去发挥功能、自由地经验、去实现作为积极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本性时,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基本上是有建设性的人。罗杰斯对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看法:根据罗杰斯的现象学立场,个体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觉知这个世界的。个体对他觉知到的环境做出反应,而这一环境可能和研究者本身对环境的定义不相符合。个体的现象场包括意识的与无意识的知觉,但是决定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识的或可以成为意识的知觉。尽管现象场是个人内在的私有世界,但我们也能试着去觉知个体的世界。罗杰斯认为现象学是人的科学的基础,这也是他发展一主观现象理论所用的方法。在了解人类的行为时,罗杰斯总是以临床观察开始的。他尽可能排除偏见,积极收集临床资料。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罗杰斯关注的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他的人格理论是从他的治疗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且理论的重心及有关研究一直在改变。然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他始终关心的是人如何去知觉他的世界,特别是如何去知觉他自身,并重视改变的过程。与强调驱力、本能、潜意识、紧张消除和早期个性发展的心理分析理论相反,现象学取向强调知觉、感觉、主观的自我报告、自我实现及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结构概念是自我。个人觉知到外部事物,并经验到自己,他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知觉与意义的整个系统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现象场中被个体认为是自我的那些部分包括了“自己”和“我”两个组成。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一致的知觉模式。尽管自我会改变,它总是保持其结构性、联合性和组织性。关于自我概念,有另外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自我不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自我不“做”任何事。自我并非控制人的行为。自我代表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知觉。第二,那种称为“自我”的经验与知觉形态可以被意识到。一个相关的结构概念是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理论及在实践 中的应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是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 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 创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关 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用“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解释自我发展的机制: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 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 解和关怀。罗杰斯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 在婴幼儿时期得到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就会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无 拘束地发展一切潜能,并成为一个健康人格的人。后来,罗杰斯把 这一原理应用于心理治疗,提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也应该 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样才有利于来访者克服障碍,解决存在的 问题。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面对来访者时一直使用“无条件 积极关注”的心理咨询理念。正如罗杰斯所言:咨询师并非专家, 并不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因此,咨询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咨询师的态度,以及气氛的创造和咨访关系的建立。作为度麦 学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只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温暖、接纳、真诚的氛围,就能使来访者享受到被尊重的体验。无数成功的案例 证实:来访者的信任与配合才是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而“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就是获得来访者信任与配合的最佳途径。 在此,我想分享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是一个年轻的男孩,他来到度麦学苑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像缩成一团

的刺猬,带着强烈的防备。我请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并轻声询问 他来这里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得出来,他很想回答,却几番犹豫不 敢说出口。我没有催促他,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一会儿看我一眼,一会儿又低下头想想,终于在五分钟后猛然抬头问了我一句话: “老师,你不会骂我吧?” 感受到他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我坚定地摇了摇头,轻轻地说:“不会。” 他明显地放松了一点,但下一秒又紧张起来,再一次确认: “我说什么你都不会骂我?” 我用更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不会,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 他沉默了。在安静的等待中,我能感觉到他的紧张和抗拒在慢 慢消失。直到他再一次抬起头看着我,我才轻声地问:“有谁骂过 你吗?” 他犹豫了一下,小声地说:“我上次找的咨询师,他指着我的 鼻子说‘你有病’!”说完这句话,他紧张地看看我,发现我依然 保持认真倾听的姿势,他才慢慢地放松下来。 接下来,咨询顺利地进行下去了。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信任一 点点增加,而他也越来越放松。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对来访 者“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罗杰斯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了 “机能健全的人“的概念,意指那些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 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些特征: 1、经验的开放性。对一切经验采取开放态度,个体毫无拘束地 体验所有的情感和经验,他们不封闭自我。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疗法 ---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疗法的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以人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内容,相对于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中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训练,毕业后在罗彻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中心作为心理治疗家工作了12年。他在心理治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阐述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杰斯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是杰出的,曾于1964-1967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1956年和1972年分别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和杰出专业贡献奖。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以咨询者的态度为中心。这些观点都强烈冲击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不适合处理危机中需给予某些指导性策略的来访者,不适合无法通过口语表达的来访者。 1.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找到两个版 本的说法,下面一一罗列)一理论基础: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二理论基础:1.1 自我治愈的潜能 罗杰斯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人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建设性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和为之奋斗的本性。健康代表着人格健全和人性的完满发展,病态是健康人格的异化。心理疾病患者并没有失去自身原有的潜能,我们要相信他们有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恢复健康。 1.1.1 造型倾向 人性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一样具有建设性的方向,罗杰斯把这种方向叫做“造型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基于他的这种观点,他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罗杰斯认为需要心理治疗和帮助的人正如地下室的马铃薯一样,曾受到环境条件的严重扭曲。但他深信这些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1)追求平等的咨访关系。 (2)以来访者为中心,重视来访者的主观经验世界。 (3)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自我实现的潜力。 (4)强调动员来访者自身潜力,而不是靠挖掘潜意识或改变反应形式来纠正不正常行为。 (5)咨询时咨询师采用非指导性技巧,反对操纵和支配来访者,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来访者作决定,什么好,什么不好,从来不给予正面回答。 (6)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7)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而地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要以当前的情绪状况为重点。 (8)咨询时集中在来访者的思维和情感上,耐心倾听,注意共情。 (9)咨询关心的是人格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人格的结构。(10)把咨询关系看成是建设性人际关系的特例,强调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等。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步骤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目标 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来访者的人格得到成长、发展和改变,使来访者真正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它的最终效果在

于人性的自我 实现和人格的改变。 二、来记者中心疗法的条件 第一,来记者自身存在并认识到自我概念上的矛盾之处。 第二,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存在良好的关系。 除了以上两个必要条件外,咨询师在人格与态度上还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共情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若干阶段与步骤 1.人格改复的7个阶段 第1阶段: 这个阶段个人的体验是凝固的而且是冷漠的,此时当事人不可能自愿地来寻求治疗。 第2阶段: 当处于第1阶段的当事人被置身于理想的治疗条件下,即他体会到咨询师对他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以及真诚的态度相待,以致他能够产生被接受 的感觉,他就进入了第2阶段. 第3阶段: 假如第2阶段稍稍有点松动、有点流动的情况能够继续而不受阻

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

以人为中心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最初称为“非指导性治疗”,后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疗法被称为是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势力”。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历史发展 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附近的一个清教徒家庭。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对于以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提出“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月日。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人性论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这种实现倾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个中心能源,它控制着人的生命活动。它不但维持着人的有机体,而且还要不断地增长与发展。 这种实现倾向是一种独立的、基本的人类动因,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不但存在于人身上,而且存在于一切有机体,体现了生命本质。任何生物,只要被赋予了生命,他(它)就一定会出现强烈生长的趋势。罗杰斯说:“人类给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朝着有方向性的那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这是罗杰斯积极人性观的理论前提,也是本疗法理论的核心。 柏瑞德利阐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是一个引导人们努力认识、实践、自治、自我决定、完善的过程。个体有远离不适当调节并趋向心理健康的内在能力,个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提供了治愈的内部资源。求助者是处于根本的地位,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其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回避的态度。 他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的。凡是符合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回避和拒绝。而且,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不同而不同。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歪曲,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地协调配合,使人不断地迈向自我实现。 强调人的主观选择能力,这就是此疗法的只有求助者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前提。 3.人是可以信任的。

4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是由卡尔-罗杰斯于本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是:只要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使他们自己能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个人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 1.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 (1)关注 ; (2)用言语交流设身处地地理解; (3)沉默作为交流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 2.坦诚交流的技术 (1)不固定角色; (2)自发性; (3)没有防御反应; (4)一致性; (5)自我的交流 3.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 (1)对病人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 (2)把病人作为一个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并且持有一种非评价性的态度; (3)对病人的反应要伴有准确的感情移入; (4)培养病人的潜力,并以此向病人表明他们本身的潜力以及行为的

能力. 主要概念 一、人性观 (一)实现倾向 (二)实现倾向与自我实现 (三)心理环境 (四)充分发挥功能者的特征 (一)实现倾向:Actualization 使个体所具有的种种能力得以施用,潜能得以发挥,让个体先天具有的特性得以实现的内在欲求;是一个明显的生长、发展、活动的趋势,是一个求生存、求强大、求茂盛、求完满的趋势。 对Rogers而言,人类行为中只有一种基本动力来源,就是实现倾向,这种基本动力是正向的、充满建设性与创造性的。 Rogers观察到:个人不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均有实现的倾向存在,即使是在不利的或充满阻挠的环境下,个体仍会努力朝成长发展的方向走。 例1:小孩子学走阶段;例2:地下室豆子的成长;例3:中辍生(二)实现倾向与自我实现 倘若提供给我们的环境条件是完全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则每个人都能充分表现出潜能的极限。 所以个人中心治疗认为:只要提供促进成长的适当条件,当事人就会发展出能力,朝向建设性的成长;这种对人性采取积极正向的观

当事人中心疗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一) 咨客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个疗法不是由某个学派的杰出领袖所创的,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观点的人实践得来的,其中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等。在各派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C·R·)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咨客中心疗法的倡导者和创始人卡尔·罗杰斯,1902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攻读过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以后又学习了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接受了弗洛依德学派的心理分析训练,他作为心理治疗专家曾在一个儿童行为指导中心工作了12年。早在1939年,他就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来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

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于1942年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提出了自己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他又出版了《咨客中心治疗》一书,为患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数十年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同那些有各种烦恼的人直接接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并积累了许多经验。简言之,有以下几点: (1)他发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能长时间装假。如:当自己生病时,不能装成正常人。 (2)在他承认自己不完善,接受别人的真实感情时,他才能有所改变,和别人相处也会更有效些。 (3)对别人理解越深,自己和被理解人的关系越会有所改变。罗杰斯说,他从了解患者的各种体验中学到了改善自己的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责任心的人。 (4)用他的态度创造一种安全的关系和自由的氛围,能减少和别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互相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5)能接受别人的感情、态度,包括愤怒的感情和仇视的态度,才能助人成长,因为这才是他真实的、要害的部分。 (6)他不急于叫别人照他的意愿去做。即不去塑造别人,越是如此,就越发现自己和别人都在成长变化。 (7)应当相信自己的经验。别人评价好的对自己不一定有用,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例如:罗杰斯不是医生却在做心理治

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

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人格的自我理论 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与方法——人格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的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够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罗杰斯提出了“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的中唯一的动机。人与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人们为趋近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就需要不断的接近和保留那些符合自我实现的经验,避开和消除那些抵触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而个体对这些经验的评价是以实现的倾向作为参照体系的,这就陈为“机体评价过程”根据“机体评价过程”,将那些符合自我价值体系的经验准确的符号化于意识当中,维护自我的价值观念,达到经验与自我的统一;同时对那些不符合价值观念的经验,或拒绝于意识之外或加以歪曲、改造,纳入意识当中,从而防止自我的不和谐。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发现对自己经验的直觉的出现歪曲或否认,就会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的状态。心理适应不良的程度取决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程度。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的不一致,主要源于自我概念受到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人把他人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但以人为本的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推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引导。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自我实现的作用,不断用自我概念适应新的经验。因此,心

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帮助成长。 罗杰斯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无条件地真诚的尊重、关怀,个体就能够调节自己的经验,使自我更趋于理想自我,更完善、更成熟。他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自我实现的人应有以下四个特征: 1对应用开放 2信任自我 3评价的内在资源丰富 4愿意继续成长 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_——对人基本看法 个人中心疗法的理论_——对人基本看法 个人中心疗法是卡尔罗杰斯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这种疗法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有三个名称,最初陈为“非指导治疗法”:1951年改为“以受辅者为中心的疗法”:1947年更名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法“。从名称的变更中,可以发现

人本主义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理论与来访者中心疗法 杨慧慧 一、人本主义理论流派的简介 1、发展历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又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学说受原始的性冲动的支配,行为主义理论的许多结论来源于对简单动物行为的研究,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作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主要性。人本主义是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2、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五个层次,就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

来访者中心和认知疗法

摘要:来访者中心疗法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对心理学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应用非常广泛。近几年来,虽然没有以前的声势,但是,作为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各种新兴的理论之中。认知疗法作为上个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新型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正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访者的心理潜能,并使来访者的问题行为进行转变。因此,心理咨询师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并在咨访实践中,精通某一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学会融合其他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善于具体解决某一类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咨询风格。本文结合心理咨询实践,以成功的个案为基础,论述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融合的理论基础、实践可能及中国人文化、思维、问题解决方式等特点的需要,证明咨询者可以把二者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心理咨询实践之中。 关键词:心理咨询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 前言:心理咨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有益工作。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它对心理咨询者的知识、能力、及个人人格品格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者,首先,必须人格完善,个性品质优良,具有自我觉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能力,能通情达理、欣赏关心他人,并有迅速

建立亲密咨访关系的能力。其次,必须系统掌握咨询理论与各种咨询技术;再次,还应该精通心里咨询理论中某种或几种理论与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本人自学心理学多年,现在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心里咨询理论和治疗技术,通过咨询实践,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与认知疗法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作为解决来访者心理障碍的治疗手段,并无根本矛盾和冲突,二者可以兼修并用。 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与评价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他的基本假设是:精神疾病的产生在于自我和环境及经验之间产生了不协调,个体无法接纳全部的经验。认为只要给个体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因而,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广泛应用。 1.1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 第一,在咨询实践中,他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鼓励来访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种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访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 第二,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他认为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用罗杰斯自己的话说“我是跟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及过程

以人为中心疗法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 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该主题已经在经验、与他人的互动和研究中得到了认识。该主题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并被证明效果良好。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以更深入精析探讨。这种疗法的核心假设简述如下:个体在其自身内部有着无限的潜力可用于自我理解,改变自我概念、自我理想、自我形象、自我尊重和自我导向的行为——并且只要向其创造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可界定氛围,那么这种潜力就能被开发出来。 无论在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领导与小组成员的关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还是管理者与同事的关系中,营造适宜改变的氛

来访者中心疗法

1.3.1 主动倾听用坦诚和谐的态度用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设身处地地感受患者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引导其说出内心的希望、要求、痛苦、郁闷和压抑,在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与合作的护患关系,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想高兴的事,乐观看待疾病,积极对待困境,珍惜生命存在的意义。232 例高血压中,除了语言沟通障碍及智力障碍者外,采用主动倾听的方法与患者沟通,患者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症状,说出自己的担心和焦虑。针对患者的担忧,采取对症处理的方法,对担心经济的主动介绍医保政策和收费政策,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向领导汇报予以适当的减免;对担心因病导致家中家务无人问津的,主动与其子女沟通,分担家务,让患者安心住院;对特别担心病情,害怕将来会瘫痪在床或有猝死隐忧的,向其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理,介绍治愈或好转的案例,激发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允许患者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谈论感受,护理人员不干涉、不评判并表示出尊重、关怀、温暖和理解的态度,让患者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担忧、紧张、恐惧等情感,更加开放地体验自己,关注自己。当患者的情感得到释放,对医护人员没有了隔阂,就更愿意接受治疗。尤其是对焦虑、恐惧、悲观、抑郁的患者,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病的原因及病程,鼓励患者表达对所患疾病感受,承认“患病”这一客观现实,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理智的面对疾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增 加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4]。 1.3.3 准确共情即感情移入性理解。用患者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问题,洞悉患者的心理所需、所感,感受并理解患者,表达出尊重、关注患者的愿望,发现患者自身的潜力,并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1 例94 岁老年男性患者,血压高达24.9 /15.8kPa,但患者不肯吃药,认为药里有毒,家属的劝说也不起作用。他曾经历过万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对那时的每一件事都记忆深刻,非常怀念部队首长。从咨询中得知他的经历后,决定用他的思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摘要】“以人为中心疗法”来源于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通过调整态度和行为表达自己的存在方式,以创造出一种促进成长与发展的氛围。而当在这种氛围中挖掘潜在的个人力量被感知后,经验会表明它将会被用于个人和社会的转化。从而让个人在自我实现与心理上达到完善和谐发展的倾向…… 关键词:以人为中心疗法人本主义自我实现 一、概述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产生背景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体系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身体力行,不断提炼总结经验一手发展起来。由“人本主义学派”的鼻祖罗杰斯(提出“咨客中心”)及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等所创,又由弗兰克(提出“存在主义”)和皮尔斯(提出“格式塔”)等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学家力行实践总结出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亦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这种疗法取向以个人为中心,致力于人格的完善与和谐均衡发展,在当代心疗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二、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的发展 卡尔·罗杰斯在1955年发表了一篇杰出的论文《是人还是科学?》,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这种疗法不但在人道主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治疗人性和内存和谐发展方面也有非常出色的效果。并指出,这种方法在科学上也是可行的。罗杰斯在文章里呼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科学方法的实践效用,而抛弃其他的观念,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客观认识中会获得更多建设性行为,这些行为作用于有机体的生成进程!在文章中罗杰斯表述了两项关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本质的原理:(1)大部分人对自身的经历采取一种乐观的态度,这些人对于社会是具备可塑性的;(2)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发生改变起作用,改变的方向使人们对经历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使人们的行为与自身和社会都有益,乃至与宇宙的振动一致。 其中一个关键思想: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治疗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当事人学会且更理智成熟的方式将自己与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主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由治疗师主导一切的倾向。这种非指导性治疗关系的建立给为类提供了一个相互关心理解、自由宽容和接受的典范,建立在这种程度的理解能够使其鼓起勇气,向新的目标迈进。 直至《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当事人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出了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主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