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

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

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之后则是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来去游戏”。这个词是弗洛伊德发明的,弗洛伊德看到自己的孙子在玩一个线轴,它把线轴扔出去,说“去”,然后再把线轴拉回来,说“来”。弗洛伊德认为线轴代表了母亲,儿童通过这个游戏象征性地获得了对母亲缺位状况的慰藉。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来去游戏”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这是儿童开始进入语言,以及语言建构的象征界的标志。进入语言意味着学会使用人称,并且进入一个不属于主体的主体间领域,儿童真正开始用“我”这个词语,这说明其自我意识已经成熟。在此阶段想象界就完全成型了,而象征界则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

拉康对象征界的阐述还是很有意思的,他认为在象征界里,自我虽然完全建立起来,但却付出了彻底失去体察实在界的代价。在未接触语言之前,人拥有存在的本来样貌,但是语言使得我的实际存在变得不再重要了,当人在用语言谈论自己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是是否遵照了我的本来样子进行谈论,而是我本来的样子是否符合言谈所建构的“我”。相似的是,现实的外在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可能被认识了,因为能认识的只有通过语言对其进行的描述,语言造成了存在和意义的疏离。这其实是因为象征界是主体间的网络,作为某种话语结构要求主体进入其中,将其塑造为被承认的主体。一旦进入了象征界,自我就完全建立起来,但同时也意味着受到外界文化上的压抑。

象征界这个人格层次是在第三个阶段完全成熟的,这个阶段被称为俄狄浦斯阶段,在这个阶段,关于人的第一个身份完全被建立起来,人将自己完全变成男人和女人——也就是性别身份。拉康把弗洛伊德那种不够抽象的俄狄浦斯理论重新解释了一下,在这种解释中,父亲象征了社会的秩序,也即“法则”(law),人在这一阶段向社会的权威秩序低头,由此完全形成了成熟的性别身份认同,于是就彻底进入由语言构成的社会机制中。之后的事情不用拉康说我们也知道,身份认同这种事情,你接受了一次就会有下一次,身份被用来描述人不意味着身份是依附于人的,正相反,是人依附于社会秩序安排的身份。

在以上介绍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拉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人格包含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三个部分。其中的每个层次都是主客体并存的,在

实在界主客体是混沌一团的,到了最后一个层次象征界,主客体已经完全分开,以至于主体完全不能直接接近客体,只能认识对客体的描述——由此,我们就进入了拉康作为结构主义者的思想。

另外,拉康把主体接受的性别身份称为菲勒斯,这个词影响还是挺大的,引申义也挺多,拉康自己也有引申的用法,不过意思总归不过是“个体认同的社会身份”,理解精神就好。

|结构主义的拉康

拉康前期只是有结构主义的倾向,但是在拉康发表《罗马讲演》之后,拉康就开始从一个心理学学者变成了一个文化批评学者——所以后来就被开除出精神分析学会了……

拉康就像我们之前所总结的荣格一样,也认为无意识中包含了社会性。而这种对弗洛伊德的超越是通过“语言”这个概念完成的,语言,从索绪尔开始,就被理解为外在于个体主体而操控个体主体的整体客体,拉康声称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这实际上就是在说,无意识是社会的文化整体,而这一整体是由语言构成的。

把无意识解读为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话语结构,这使得无意识成为有秩序可辨识的话语结构。拉康给这玩意又起了个名字叫“他者”,这个他者是大写的(法语的语言游戏,中国人是不会懂的),所以我们一般管它

叫“大他者”。大他者就是语言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秩序,我们一旦进入通过语言进入社会,一方面我们成了社会承认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也失去了对实在的直接把握。这个就是拉康说的能指和所指分离,实在的所指永远没法经由能指获得,我们只能,啊,不断地在从一个能指滑落到下一个能指,永远接进不了所指——因此拉康也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

欲望和匮乏是拉康关注的焦点,在象征界这个层次上,这一基本对立发展成为这样:主体通过语词来象征性地满足欲望,但是因为这种满足是象征性的,我们永远也没办法逃脱匮乏。而能指(也就是语词)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它指称了所指,而是因为欲望机制的投射,是欲望赋予能指以意义。在俄狄浦斯阶段,人获得了这种结构性的心理状态,拉康称之为“后结构主义的焦虑”,欲望永远没法得到满足,匮乏永远存在。拉康又把菲勒斯这个词加以引申,说菲勒斯是支持这种无穷尽欲望的超验意义,是一种超验能指——翻译一下就是,身份认同可以给予人生意义,虽然这种意义不过是语言的虚设。

拉康自己有文学批评的实践,比如他解读爱伦坡作品《被偷窃的信》,这树立了一个影响颇深的概念,也就是“凝视”。这个概念似乎对电影分析有很大的影响,毕竟这来自于视觉经验,而电影主要就是视觉经验。不过因为我没搞懂他那套什么什么位移欲望能指什么的话到底在说什

么(我弄不懂的就意味着他没有我去弄懂的价值,哼),所以我们直接进入拉康对阐释的理解。拉康认为阐释分为有限的阅读、两面性的阅读和全方位的阅读,其中他最推崇第三种,声称阐释者应当把作者的意图

划归自用,从而提出有新意和全面的解读意见,因此是“革新的阅读法”——于是我们又看到他后结构主义的观点。

|总结和批判

没有图,因为他的理论和文学没有直接关系,塞不进六要素……

算了还是自己画个结构图吧。

通过这幅图,我们就能看到拉康的理论弱点在哪里了——他喜欢整体,但是却完全忽略了整体的主体这个要素——也就是社会活动。拉康说欲望是永远没办法被满足的,这是因为他只看到了文化,你饿了不能画个苹果吃吧,画个苹果确实能象征性地解馋,但确实也是治标不治本。你

要是饿了,现实的方法是吃饭,比如叫个外卖,让社会的经济体系来现实地解决你的需要问题——当然,资本主义永恒的匮乏和欲望那是另一个话题了,不过拉康根本还没触及到现实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引入一个整体的主体,也就是人类社会,就能解决拉康式文化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了。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拉康 拉康就属于那种我读不懂还贼火的思想家,于是我很明智地宣称这是因为我不喜欢拉康,没有认真去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而且我还宣称拉康的思想是不值得了解的毒瘤。但是,企图彻底绕过这个人是更加不明智的,所以硬着头皮还是要写个总结。 拉康采用了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就是,关于话语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从而使精神分析学说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中,创立了一套后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他的思想丰富了主体这个概念的意蕴,并对很多研究产生了影响,尤其是电影研究。 我们把拉康的思想分成两个部分进行介绍,一个是他重写弗洛伊德人格成长理论的内容,另一个则是他偏向后结构主义的内容。 |人格成长及其构成理论 人格是如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问题弗洛伊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而拉康则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弗洛伊德那种偏重身体和性的色彩,提出了自己那种偏向性别和社会规范的人格成长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性别和性欲,而拉康更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意义)。弗洛伊德的核心心理机制是性欲和压抑,拉康与之相似,但强调更加抽象的欲望和匮乏。

在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其就已经处于实在界之中,实在界大概包括外部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内心的本能冲动之类,其一开始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中(这个怎么像萨特)。在这个最初始的时刻,主客尚未分开,其经验是混沌而未分化的一团。 在出生几个月以后,人进入了主体形成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镜像阶段。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或者想象有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婴儿才第一次意识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是通过所谓“误认”的机制来完成的,婴儿把镜中的影像误认为是自己,在镜中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在自己本身中尚且没有人格统一性,由此,自我就开始觉醒了。在这一阶段,人格中被拉康称为想象界的层次也诞生了,想象界就是被误认的主体,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持续地对其他外在于它的客体产生类似的认同,并在误认中建构出了自我。 之后则是下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来去游戏”。这个词是弗洛伊德发明的,弗洛伊德看到自己的孙子在玩一个线轴,它把线轴扔出去,说“去”,然后再把线轴拉回来,说“来”。弗洛伊德认为线轴代表了母亲,儿童通过这个游戏象征性地获得了对母亲缺位状况的慰藉。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来去游戏”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这是儿童开始进入语言,以及语言建构的象征界的标志。进入语言意味着学会使用人称,并且进入一个不属于主体的主体间领域,儿童真正开始用“我”这个词语,这说明其自我意识已经成熟。在此阶段想象界就完全成型了,而象征界则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

拉康的“三维世界”之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19461085.html, 拉康的“三维世界”之解析 作者:汪震 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 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 年) 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以结构主义哲学,尤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其哲学基础和 方法论根据, 以“回归弗洛伊德”为口号,声称自己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任何“别出心裁”的阐释,都是为了使精神分析回到弗洛伊德奠定的科学方向上,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和阐释。他的“回归弗洛伊德”不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单补充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通过对弗洛伊德的肯定,在发展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转移和解构,使精神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的后现代结构主义的语境下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创立了语言精神分析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赋予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从而得出了“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 “语言创造了人的主体性” “主体在语言中被异化”等新的命题和 结论。拉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主体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在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欲望的发生和异化的过程中,构建了他的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从而颠覆了人类自我的主体——“自我”是个虚无,象征性的语言像“一堵墙”,挡住了主体真实存在的发生和生长,也挡住了我们可能触及的自我的“真实”的面庞的可能性。针对精神分析领域里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这三个概念的错误混淆,拉康在对这三个概念作出了自己的澄清之后,以需要、要求和欲望为基本元素,它们分别对应着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领域——实在界(the Real)、想象界(the Imaginary)和象征界(the Symbolic),构筑他的个人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 拉康认为,“需要”是一种可以以实物满足的生物本能。但是即使是婴儿,它要表达自己的需要也必须通过发声(前语言的表现),这就是“要求”。要求使他者,通常就是母亲出现,——不仅是需要的食物和温暖,还承担、象征了爱。他者可以提供婴儿需要的衣食,但无法提供绝对的爱,因为这里的他,自身也是有所欠缺的,需要虽然得到了满足,但对爱的要求未能得到绝对的满足,此间产生的遗漏和剩余便是“欲望”。“欲望既不是对满足的渴望,也不是对爱的要求,而是来自后者减去前者之后所得的差额,是它们分裂的现象本身。”所以欲望是需要以要求表达时产生的剩余。“在要求与需要撕裂的边缘,欲望就成形了。”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停止驱动主体,但欲望永远不可满足,欲望的实现并不体现于欲望得到满足,而在于欲望的重新产生。①以上初步给出了拉康对需要、要求和欲望的基本看法,下面将分三点讨论以需要、要求和欲望为基本元素展开的拉康的三维世界,更具体的个人发展图景将会呈现出来。 (1)发展阶段I:需要与实在界拉康认为在生命之初,孩子是与母亲不可分离的东西,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在孩子和母亲之间完全没有区分,而类似于某种粘乎乎的团儿。婴儿对于他作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的身体毫无知觉,这个婴儿粘团为需要(need)所驱动,他需要食物,需要舒适和安全等等,而这些需要又能够被某个客体所满足,如当婴儿需要食物时,他得到乳房或者奶瓶,当他需要安全时,他得到搂抱等。在这种需要状态下,婴儿识别不了他自己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拉康---三个级别的划分 无意识研究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弗洛伊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如果把意识看成是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无意识相当于广阔的大海,意识只是水面上显露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无限深沉的水。在拉康之前,荣格和弗莱用“科学方法”探索无意识的秘密,可以说是各有建树。荣格用人类学方式建立了“集体无意识”概念,已经提出无意识中存在着一些得之于遗传的原型,可以用来分析无意识。弗莱则以“神话原型”的结构分析无意识,重点在文学作品中的意向的解读。他们两人的得与失均已为拉康提供经验,拉康所采用的是与他们不同的,更具有现代科学性质的方法。这就决定了拉康对于无意识构成与运作有了动力性结构与生成性级别划分的新系统。在说明了无意识是他人的话语的特性以后,拉康用无意识三个级别来表示它的生成性和建筑性。 1953年拉康在一次研究班讲演中指出:“想象、象征与实在是人类现实性的三大领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想象、象征与实在三个级别。 级的提出 在介绍拉康的无意识三个级别之前,我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级”的概念。 “级”,order,也有人译作“界”,“等”或其他词,这是拉康苦心孤诣的理论创造。从本体来说它是对于无意识的一个度量指标,它表示无意识的结构性和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因为首先它可以显示无意识的发生性序列,有水平的区别。想象级—符号级—现实级的水平提高,就像学生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升高一样,是层次的变化。虽然不是简单的升攀,但显然不能否认含有这种意义。级的互相转化是结构的特性,拉康的三个级的概念之间也存在这种转换的特性,转换是要靠动力的推移才能发生,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作为动力源,使他的人格结构发生转换。拉康改变了这一格局,用“要求”代替了“欲望”,产生了复杂的结构转换。 作为无意识解析的中心概念,“级”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或者是弗莱的“神话原型”等概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荣格和弗莱的理论中都有结构的成分,但是他们的中心概念仍然是一种对无意识的形象化,以一种象征类型来代表无意识。而经过拉康精心设计的“级”概念本身是一个抽象以后的范畴,有数学、逻辑学等方面的加工,这就使它有公式或原理的性质,可以供精神分析学家或是女权主义理论家运用它来分析各种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 这一范畴的运用,改变了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理论运用的被动局面,用无意识的象征来分析和批评文化心理,他们大多数是一种象征式的批评,不分对象的运用象征,已经使这种方法的弊端充分暴露。鲁迅曾经抨击过这种批评的庸俗和肤浅,说人们看到马路上的电线杆子并不会因为他的翘挺而联想到男性生殖器,就是讽刺这种象征手法的滥用。美国学者里恩.艾德尔则更进一步指出:弗洛伊德学说中那种一成不变,僵化地应用象征的方法已经遭到很多批评。大多数搞文学研究的人都懂得,虽然象征性是普遍性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它都可以有特殊的联想意义。 拉康的三个级别的结构改变了象征类比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批评模式,使人耳目一新,也使精神分析批评摆脱了过去的简单的象征和类比模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1、想象级 拉康的想象级首先是与“形象的形成”观念紧密结合的,他把想象级看作是一个发生过程,通过镜子及前镜子阶段生动的表达出来了。在镜子阶段,也就是从出生6个月开始,儿童从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响,对于拉康来说,这就是想象活动的开始,想象的进程是先出现形象,再发展为理智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的试验证明,黑猩猩与儿童都会对镜子中自己的映像产生反应,但两者的反应大不相同,黑猩猩看到影像没有实际用途就会感到失望,没有引起它的思维性质的表现。儿童却不一样,他会惊喜的发出欢呼,手舞足蹈,这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不同。镜像对于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原作Mary Klages[1] 译注秦伟 一、引言:理论背景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与意识(或者它我与自我[ego])之间做了绝然的划分,从而其所引入的人类自我[2]的概念、亦即所谓主体的概念是一个被彻底地剖分为、分裂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领域的概念。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文主义者关于自我或者个人性(personhood)的人所熟知的概念是由意识水平上的活动所界定的,这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反思等等。然而对于弗洛伊德、对于大多数的精神分析学家而言,行为、思想、信念和关于“自我”的概念全都是由无意识及其驱力和欲求来决定或者左右的。[3] 雅克·拉康是一个法国精神分析学家。他早先接受精神病学家训练,在三、四十代从事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基于一些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的概念发展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认为拉康=弗洛伊德+索绪尔,再掺合一、两点列维—斯特劳斯,甚至还带些许德里达的味道。不过他主要还是师承弗洛伊德。拉康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阐释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从一个基本上是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变为一个后结构主义的思想体系。[4] 二、问题:自我作为幻象? 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的稳定的自我的东西,后者具有诸如自由意志和自我决定之类的所有的美好品质。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则属于这样的一类概念,它们开始怀疑、开始动摇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空想。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可谓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但是弗洛伊德希望的是,将无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之中,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压抑和神经症——他就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即“它我所在之处,自我亦当到场”[5]。换言之,“它”或者“它我”[6](无意识)将代之以“我”或者意识和自我同一性[7]。弗洛伊德的目的在于加强自我(ego),即“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 可是对于拉康而言这一目的根本不可能。自我(ego)根本不可能取代无意识、或者完全揭露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1)为弥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局限性,拉康试图借助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 (2)他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最终提出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理论。 (3)拉康将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①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并强调能指是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并将侧重点放在了无意识理论上。 ②认为无意识与语言是同时出现的,且无意识是语言的产物,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结构的,这种结构受制于语言经验,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是混乱无序的。即便在梦中,无意识也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梦具有句子的结构。这显然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③拉康认为弗洛伊德所谓梦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观点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有相似之处。 ④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使得我们看到了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拉康认为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外部,即无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好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把我

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的手段就是语言。注重语言的中介作用正是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的重要贡献。 (4)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进行了重新阐释。 ①拉康认为婴儿在没有区分主客体、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界限的时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想象态”。 ②他针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提出了镜子阶段的理论。镜子阶段就是指的前语言期。 ③他认为,在语言提供给婴儿自我的概念之前,他们已经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在这一概念确立之后,人就进入了象征性秩序,即预先确定的社会与性的作用以及构成家庭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因此,拉康认为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的。 (5)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对文本阐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关注文本、语言和读者,使得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超越了文本阐释的界限,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只重作家与文本的研究重点。因此,他使精神分析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学阶段。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也把精神分析的医疗 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由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新的解释。 拉康的主要论点是,“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和“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意思是说,无意识的本能与欲望的活动也有与语言相似的特点,欲望要通过自然界、他人才能得到满足,为了满足欲望而与外界和他人的联系就是语言的形式。同时,欲望被压抑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是启发患者回忆他被压抑的部分,把他的欲望的没有暴露的部分,通过分析者的提问而重新揭发出来,这也说明无意识部分是语言形式。 拉康的“镜像阶段”是对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学说的新解释。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性的潜力的里比多,表现为婴儿的效初性爱对象是他自己,即“自恋”,以后发展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泛性论为人们所不满,拉康于是对之作了稍许改动。他在俄狄浦斯情绪之外提出了“镜像阶段”,认为婴儿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非常快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自己与别的人和物有联系。在婴儿能够说话,或对这种经验有所知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对人的自我的内在世界与事物的外在世界有复杂的情感和认识的存在物了。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是婴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识别活动,揭示岀了里比多的精神活动。从这

个时候开始,婴儿总是对外界保持一种疑问状态,通过想象和对幻想的事物的反省,形成他对世界的了解。 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在于他把婴儿认识外界的过程更具体化了。弗洛伊德的“自恋”与俄狄浦斯情绪是一种神秘的说法,拉康用婴儿从镜子里对他自己、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识别来说明认识逐渐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婴儿通过想象与外界建立了一种双元对立关系,这也是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的结构,这就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研究婴儿最初的无意识的认识活动中了。 拉康的“镜像阶段”的理论与他关于人的个性或人格的理论有密切关系,因为他把婴儿最初的认识活动中的双元对立关系运用于说明人的个性的形成。 拉康把人的个性分为想象、象征和现实三个层次。想象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所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这些世界图像上所记录的东西就潜伏在无意识的层次,成为人的个性中的欲望的一方面。拉康所说的象征并不是感性的形象,而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说的“能指者”。它与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结构、图腾制度和神话结构一样,是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双元对立关系而构造出来的。这些构成的成分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有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才有意义。这种象征的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是非善恶的原则与人的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想象决定主体的这些观念与原则。这两者是互相冲突的,想象的欲望总想表现出来,而在主体的意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拉康在《被窃的信》研讨班中应用三界说做了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实践。他将充满误认的想象界、符号主导下的象征界与不可知的实在界分别与盲目自信的王后/大臣、识破符号象征价值的大臣/迪潘和无序无知的国王/警察相对应, 在文本内搭建起文学场域内的三界, 从而揭示出真正的主体正是那封信。 关键词:拉康; 三界说; 《被窃的信》; 精神分析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杨洪霖(1993-) , 女, 山东淄博人, 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8-10-24

Lacans Three Order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YANG Hong-l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bstract:Lacan applied the three order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loined Letter, which has becom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riticism.In this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he has related the misrecognized Imaginary, symbol-dominated Symbolic and unknowable Real respectively to the over-confident Queen/Minister, the well-informed Minister/Dupin and the ignorant King/police.Through the comparison, Lacan has built up a literary three orders within the text, thus revealing that the letter is the real subject. Keyword:Lacan; The Three Orders; The Purloined Letter; Psychoanalytic Literary Criticism;

拉康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精品文档资料

拉康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希区柯克电影-精品文档 资料 拉康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希区柯克电影 拉康,一位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思想大师,因其创立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而蜚声于世。拉康重新解释和修改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创立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一反过去运用精神分析法的平庸和“精神病化”的倾向,也因此获得了“第一个给予精神分析学哲学基根的人”这一荣誉称号。 在研究分析希区柯克的过程中,应用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法,可以发现希区柯克的悬疑和以格里菲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机械式悬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称之为“凝视”。所谓机械式悬疑指的是运用剪辑的方式来展现一种追逐性的悬疑方式,这种方式代表的就是传统的电影特点,如淫秽、天真等。可是希区柯克却通过“凝视”的方式把规则、欲望和错觉带入了电影当中,其中涉及的淫秽内容在特定环境下被内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借助“凝视”,影片中展现的罪恶、阴谋与死亡被赋予了特殊的积极含义。希区柯克指导的电影中,通过表演来极大地发挥出罪恶和阴谋所暴露出的“凝视”效果。因为有了凝视,所以才有罪恶,罪恶暴露了凝视的作用,并且揭示了罪恶本质上的淫荡污秽。 比如《火车上的陌生人》里出现的打火机、《疑影》里出现的戒指、《美人计》里出现的钥匙等,这些物件的作用就是紧抓“凝视”来引发主体之间的矛盾:它激起促成关系的发生,可是 又使关系难以顺利发展,就成了内部矛盾,其是导致争端的导火索,矛盾双方成为彼此的镜像。在希区柯克指导的《疑影》中的夏莉和舅父夏理,就是镜像关系。戒指是夏理送给夏莉的礼物,可是夏莉的“凝视”却让夏理一改缺席者的身份,成为出场者,这就形成了二人镜像关系的分裂。由此不难看出,“凝视”的实质是欲望。 站在结构和空间的角度看,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凝视”是可以改变电影的戏剧效果的。希区柯克引领的电影革命其革命性最主要的不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讲稿】拉康精神分析漫谈/ 季广茂 【余勇可贾。昨天下午给本专业2005级博士生嘟囔了一下午的精神分析。无论是嘟囔者还是倾听者,无不累得鼻青脸肿。汲取了在电影学院座谈时的教训,昨天稍微系统一些。应约贴在这里,冗长,枯燥,乏味,当心。】 拉康的精神分析属于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的范畴。1968年前后,法国刮起了“回归风”:拉康要回归弗洛伊德,阿尔都塞要回归马克思(1969)、罗兰·巴特在回归索绪尔(1967)……当时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勃兴,而科学哲学的勃兴又壮大了这股“回归风”。拉康、阿尔都塞、巴特、列维-斯特劳斯和福柯等当时红极一时的思想家都认为,在任何研究对象下面,都掩藏着深层结构;只有挖出这些深层结构,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地地道道的科学。结构主义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这里。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深受法国黑格尔学派的影响。 彼其时也,弗洛伊德著书立说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之久,克莱茵学派的理论(Kleinian theory)、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 theory)和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也已出现55至70年之久,而拉康学派相对来说还算年轻。山头众多,学派林立,各自为学,纷纷“修正”弗洛伊德,指责它犯了生物主义和泛性主义的错误,对这位精神分析的祖师爷敬而远之,拉康学派却要把我们带回古老的源头,颇有点返祖归宗的神圣意味。但拉康的精神分析吸收了当时的哲学、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文学理论;精神分析能在大学里风靡一时,拉康功不可没。 语言学对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拉康在1968年曾经声称,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这里所谓的“语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是整个结构主义运动的圣经,形成于20世纪之初。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把语言(language)与言语(speech)严格区分开来。语言是一般,言语是特殊;语言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不是。把语言与言语区别开来,是索绪尔的结构语言与传统语言学的主要区别之所在,传统语言学关心的是言语的发展史。在索绪尔那里,“语言”是深层的潜在的结构或系统,正是它的存在,言语的形成才是可能的。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惯例性的。所谓惯例,就是对某种惯常做法或态度的一致认可、同意或接受。语言的惯例性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它指称的事物,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某个事物叫什么名字,是约定俗成的,大家一致这样称呼它的。同样是那个水果,中国人叫“苹果”,英国人叫“爱波尔”(apple)。此外,词语的意义并不来自它所指称的事物,而是来自这个词语与同处语言系统中的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意义并不在于单个词语,而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只有根据“上”来理解“下”,根据“左”来理解“右”,反之亦然。 在索绪尔那里,语言是由记号组成的,而记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组成的。能指是嗓子里发出的声音,或写在纸上的字符;所指是那个声音或者字符所代表的概念。注意所指是“概念”而不是词语指称的那个“物体”。“狗”的所指是某种“属于犬科的食肉类哺乳动物”这一概念,而不是哪只具体的“狗”。以前,学者们

话语与图形:拉康与利奥塔的弗洛伊德主义

话语与图形:拉康与利奥塔的弗洛伊德主义 拉康通过“三界”学说来解构柏拉图以来倡导的真假与虚实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主义。而利奥塔则是在理性主义压抑非理性的情况下,他要站在假想、无序、混沌的一边,要捍卫眼的立场、图形世界的立场。通过基于弗洛伊德思想立场来讨论图形与话语的关系,以此来回应拉康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来诠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谬误。 标签:拉康;利奥塔;话语;图形;弗洛伊德 20世纪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精神分析学,20世纪西方文化中包含精神分析学结构性特征[1]。拉康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新建构了从弗洛伊德以来的传统精神分析学流派,提出了想象界、符号界、真实界的三界学说。而利奥塔则在《话语,图形》中,通过对柏拉图思想创立以来所奠定的以追求真理为信仰、以真理掌握者自居的哲学家所形成的话语及话语的秩序紧紧联系的理性、真理之间的对话,利奥塔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以图形所代表的假象、感性无序、混沌的世界。 一、拉康的“三界”学说 自我与图像之间的异化关系是由想象界产生并维持的。婴儿将镜中那个整体的人想象成自己,并且通过不确定地认同这个理想中的自我而开始建立起自我认知,由此虚构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因此那个镜中虚像稳定统一的自我就成为对丧失与母亲依恋的补偿。 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婴幼儿毕竟在慢慢成长。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角色认同,人必须跨越想象界也就是镜子中的我。语言或符号为这种超越提供了可能: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因为有了语言,人开始日益借助语言来辨识自己的身份。最后,人终于跨越想象界而进入了符号界,符号界中的主体开始取代想象界的主体。 真实界是人的生物或生理的理想状态,或人的身体初始的原本的状态,是作为有机体的人。当然,人的身体在其想象界和符号界中早已面目全非了,置身于想象界和符号界的人早已无法从根本上回到身体的真实状态。 二、拉康的语言结构主义 对于语言的理解拉康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索绪尔的思想观点。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由相互联系而有差别的符号所建构的语言意义体系。其中的每一个字母或语言都是两个方面,即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与特定的发音相关的图像,而所指则是与它相应的概念和观念[2]。 针对弗洛伊德所说的人格三重结构中的“自我”,拉康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作者】:陈永国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34~38 【内容提要】: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陈永国,1955年生,现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西方文论博士生、吉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正文】 一、解读弗洛伊德 正如柏拉图解读柏罗丁、亚里士多德解读迈蒙尼德、马克思解读黑格尔是为了通过理解后者的理论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是为了正确理解弗洛伊德从而还他一个本真的面目。他的使命是“回归弗洛伊德”。拉康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无意识,这主要见于弗氏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对拉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无意识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无意识具有结构,这个结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言行。 弗洛伊德原本是依据生物学原理来思考无意识的,即将其看作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储存。拉康则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无意识。非但如此,即便“意识的自我”也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抛开了语言,人的主观性便不存在。(注:埃里克·马修:《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142页。)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后来干脆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无意识。这种观点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作为主体并非独立于其他主体而存在,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之中,因为语言是不能从这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在“镜像阶段”一文中,他指出:“这种识别行为,如在猴子的例子中所示,远没有穷尽,婴儿一旦掌握了那个镜中像、发现镜中空无影像时,便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 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具体说来。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 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

《西方文学理论》 文献资料 10.第十章 心理分析文论 L10.3拉康——其他文献引述

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 =================================================== 其他文献引述: 一,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美学 一语言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学最重要的理论奉献之一。但拉康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重点地重新阐释了无意识概念。 首先,拉康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拉康有句名言:“无意识就是非我的话语。〞这句话带有纲领性,它把无意识和语言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伯仲、高低的东西,并用话语来设定无意识的范围。实际上,这句话一是表达了无意识与语言一样不是自我内在的心理活动或机制,而是自我与非我间的(主体间的)关系,或共有的东西,因而包含着“他性〞;二是暗示了语言实际上先于无意识心理体验,或由言语行为才产生了无意识。正如詹姆逊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指出的,“大体上我们可以说使用语言的情况不仅包含了先于非我的全部经验的他性这一抽象范畴,不仅还要有一个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他人,而且除了这两名以外,还包含一个第三者,即本人自己的另一个自我〞,考虑到这种非我的语言经验,可以认识到“在言语行为中他性本身就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空出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换言之,是言语行为中的他性为无意识的发生创设了必要条件。 其次,与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纯粹的本能,或由本能的欲念形成和产生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先有了超个人、超主体的语言和无意识,才形成和产生包括性本能在内的欲念的。他说:“以为无意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无意识的欲念,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的、因而需要上升到较高意识层次的,朦胧的、难以摆脱的、丑恶残忍的甚至是兽性的无意识的欲念,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恰好相反,欲念是因为有了无意识、也即有了在结构和效果方面都不受主体约束、控制的语言之后才存在的,还因为在语言这个层次上,总

拉康美学的三个主题-精选资料

拉康美学的三个主题 拉康( Jacques Lacan )美学与三个主题相关:一是拉康基 本思想镜像阶段和主体三维及其在哲学和美学上的位置, 康对爱伦 •坡作 品的分析显示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的转变,三是拉康关于 gaze (观悟)的理论对视觉文化,特别 是对电影理论的影响。 、拉康思想及其在哲学和美学上的位置 拉康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史上都占据着转折的位置。 在 哲学史大线上, 拉康思想像一个四向爆开的火花, 有着方方面面 的关联。首先,拉康思想是精神分析的继续,并将之作了时代的 推进, 即他将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化了。 在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无意 识的结构中不能明晰地讲清楚的无意识, 拉康通过采用结构主义 的方法讲清楚了。在弗洛伊德那里扑朔迷离的梦的凝缩和置换, 拉康运用雅各布森的思想, 形成了语言学的隐喻与换喻。 而这一 语言学的原则, 不但来自综合了的多方面的思想资源, 伸向美学的各个领域。其次,拉康思想是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 的规律不是按结构主义方式,而是按后结构主义的方式来运用 的。还是以无意识为例说明。无意识不仅“有语言的结构”,而 且“是它者的话语”, 这样, 无意识不仅像在弗洛伊德理论那里 那样只是主体的意识结构, 而且是一定与它者相关联才能形成的 结构。因此,无意识主要不是人心和意识结构的问题,而是主体 的问题。主体的重思,成为拉康思想区别于其他后结构大家的主 要特色。但在“后”的运思里,所谓“主体重思”,实为主体解 构。拉康对主体的解构,内容丰富,关联多方,要而言之,可讲 三点。第一,在主体的意识上讲,从其精神分析的关联来说,主 体已经不再是由主体(意识结构)自身来决定的主体,而是一个 由它者来决定的主体,也就是由主体间来决定的主体。 从西方思 想史的更大范围来看,也可以说,拉康思想代表了西方思想从主 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折。第二,拉康的主体间性,还不是从胡塞 尔以来就为人所知的现代性的主体间性,而是后现代的主体间 性。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是由诸主体所共有之性,是主体间的普 遍性。而拉康的主体间性,是因主客互动而成之性,这一点使所 谓“转折”言之成理。第三,拉康的主体,不仅是一个心理的主 体,如弗洛伊德那样的由本我、自我、超我的意识结构形成的主 体,如胡塞尔那样的由意向性的本质直观形成的主体, 而且是具 有两方面全新内容的主体:一方面,是一个包括着身体的主体, 从而走向一种心身一体的身体美学的主体。 从这方面看,拉康成 是拉 而且可以

认识拉康

认识拉康 以潜意识为基本核心概念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 现在已不再只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而是渗透到了 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当中。而精神分析 学说,也正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 理论。虽然现在的精神分析已和弗洛依德创建时大相径 庭,但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 识,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它的切入点。 雅克·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 为工具,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 构,使之从医学实践领域转到了社会话语的层面。他提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符号的任意性说明从能指(signifier)到所指(signified)、从语言到意义、从人类行为到其心理含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主的或自明的转换。人的每一项行为或动作,并没有一种与之相呼应的、明显的意义。换言之,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能指的部分,而所指已经躲到潜意识的复杂结构中了。(能指指的是字和发音,所指指的是含义。)拉康还指出,显梦(梦的思想)代替隐梦(梦境)的形式,正如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换喻的方式。语言的隐喻特性使得话语后面存在无穷层次的意思,这和潜意识的特点有共通之处。而由“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这一命题,拉康推论,是潜意识操纵着主体的语言表现,人并非表达的主体而是说话的主体。由此,他进一步推论出“人是潜意识的主体”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04.13-1981.09.09],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因肠癌逝于法国巴黎。 他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 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 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1927 年,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拉康的人格理论及其他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说。这门学说的革命性在于指出人的精神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单元,也就是说,面对客观世界的不是一个单一的、协调的主观思想。人的主观思想是有层次有结构的多元体,在这个复杂的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协调一致的合作,而是充满了斗争与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冲突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斗争冲突是指超我、自我将本能欲望压抑到无意识以下,而无意识又总是时刻能够返回来干扰人的意识。人的精神就时刻处在压制与反压制的内在张力之中。) 精神分析学是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自我,并且通过理性能够把握世界和人自身,这在精神分析学那里成为一个神话。人的精神不再是协调、统一和有理性的,无意识深渊的陌生性、异己性和神秘性展现

出一个完全非理性的、不可理解的自我。而拉康的理论将自我的形成建立在一个镜像认同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象的产物,并不具有多么牢靠的、真实的、绝对的根据。(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谈到)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对人进行重新认识的科学,“认识你自己”这一镌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是人类探索追寻的永恒主题,自古以来的各种学说都对这一问题作出过某种诠释,而精神分析学则从人的精神层面对此作出了最深层的、最精微的解答。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创造性重写,他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到精神分析之中,并结合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重新诠释弗洛伊德。因此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也被称作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一切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都是基于无意识和主体(人格)这两个领域进行的,拉康的学说也可以主要分为这两个方面。

拉康理论

拉康 目录 简介 拉康的理论 A.斯通的评论 简介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的理论 拉康严厉批评偏离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而走向“自我心理学‘的美国式精神分析学派。在美国,精神分析治疗集中于自我意识,解释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进无冲突矛盾的适应能力的成长。拉康全盘否定这种做法。根据他的观点,无冲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敌视潜意识与主要精神分析过程的。他认为精神 分析是一种咨询,而不是一种治疗。拉康以他典型的玩弄文字游戏的手法,讽刺美国试图将精神分析变成一门实践科学的研究,是“无心理”和“周围心理”。英语“实践”一词experimental拆成两面半就成了“无心理”(ex-mental)和“周围心理”(per﹣mental)。对拉康来说,那种用动物进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为心理必然与语言、意义和价值观念相关联。 拉康视S.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梦的解释》为精神分析的精华。他提出这样的理论:潜意识就其结构而言颇似一种“自然语言”;而作为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是通过重新捕捉具有一定含义的联想锁链来发现这样的自然语言。拉康在理论上强调语言学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对恋母情结的重新解释。他认为这个情结包括幼儿从形象阶段向多义性符号阶段发展的活动。婴儿的心理活动最初处于“镜子”阶段,就像溪流旁的奈喀索斯看见自己水中的映像一样。当婴儿获得语言和识别符号的能力时,该形象通过这些媒介,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婴儿成了一个分裂的主体,潜意识成了“另一个”和另一种语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