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微生物复习资料及题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及其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以及诊断、防治措施。医学微生物学与军事、预防、检验、基础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4.非细胞型微生物(acellular microbe)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算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如病毒。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细胞无核仁和核膜,核呈环状裸DNA团块结构,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包括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

6.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microbe)具有核膜、核仁和完整的细胞核,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二)问答题

1.试比较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答: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非细胞微生物

分化程度中高低,细胞结构有有无,能量系统+/-有无,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完善无,核酸DNA+RNA DNA+RNA DNA或RNA,核膜-+-,核仁-+-

2.试述微生物的共同特点。

答:1、个体微小:肉眼直接看不见,需借助光镜、电镜放大才能看见;2、结构简单;

3、繁殖迅速: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如大肠杆菌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

4、数量巨大;

5、种类繁多;

6、分布广泛:微生物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数量多和适应性强等原因,可到处传播。整个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7、代谢旺盛; 8、营养源多; 9、容易变异; 10、起源很早。

3.简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8.23

答(要点):1)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2)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须的:

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

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

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3)只有少数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

4.试述郭霍法则的主要内容,你如何评价它?

答:柯赫原则的内容:①病原菌在患传染病的个体中存在,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能从患者体内分离出这样的病原菌,获得纯培养;

③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引起同样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发病的动物中再度分离培养出该菌的纯培养。

该原则在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柯赫原则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医学微生物学的迅速发展,

但还应考虑一些特殊情况:①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症状:②临床症状相同的可能不是一种病原感染;③有些病原至今不能在体外培养;有些没有易感动物;随着生物的技术的发展,对柯赫原则可以做一些补充:①血清学技术查抗原抗体,协助疾病诊断;②分子生物学技术查DNA物质,确立病原。

5.简述近二十年来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答:1)新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军团菌,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O139血清群,大肠埃希菌 O157:H7血清

型,肺炎衣原体,伯氏疏螺旋体,HIV,人疱疹病毒6、7、8型,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汉坦病毒,轮状病毒,埃博拉病毒,朊粒, 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2)再现病原微生物的问题:

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的出现,加大了防治难度。全球气候变暖扩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天灾人祸、饥荒、难民潮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条件。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速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HIV的感染流行加剧了结核病的传播。

3) 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

1995年完成了第一个细菌流感嗜血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目前有468个细菌完成了测序,688个正在进行之中。对于一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和注释的完成,人们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等重要问题的理解,都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识。

4)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一些主要病原菌的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蛋白、粘附素等,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等组成和功能,以及相应的编码基因和调控基因有所了解。他们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6.人类传染病死灰复燃再度危害人类健康,说明其可能原因。 8.31

1. 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加强,加大了防治难度;

2. 某些以动物为宿主的微生物因变异适应了人体生长环境;

3. 全球气候变暖扩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

4. 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

5. 天灾人祸、饥荒、难民潮及社会动乱为近年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创造了条件;

6. 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速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

7. HIV等免疫损伤性疾病的流行使结核病形成“超越”传播。

(三)填空题

1.按微生物的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

2.细胞型微生物包括(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两大类。 4.12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放线菌。4.12

4.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4.12

是非题

1.微生物是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小生物(V )

2.白假丝酵母菌和立克次体均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X)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V )

4. 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X)

(四)选择题

【A型题】

1.不属于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E ) A.嗜肺军团菌 B. Q热立克次体 C.伯氏疏螺旋体 D. 白假丝酵母菌 E.SARS病毒

2.除了

..哪一项之外全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E ) A. 支原体 B. 衣原体 C. 立克次体 D. 螺旋体 E. 肝炎病毒3.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C ) A. 葡萄球菌 B. 钩端螺旋体 C. 白假丝酵母菌 D. Q热立克次体 E. 病毒

4.下列描述中的微生物特征中,哪项不是

..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E ) A.个体微小 B.结构简单 C.繁殖迅速 D.分布广泛 E.专性寄生

5.对非细胞型微生物特征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 C )

A.无细胞结构

B.专性细胞内寄生

C.同时存在DNA和RNA两种核酸

D.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E.无产生能量的酶

6.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描述,除了

...( D )

..哪一项之外全都不正确

A.具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具有细胞膜且含胆固醇

C.含有线粒体和内质网

D.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

E.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

7.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是( A )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霍 D.伊凡诺夫斯基 E.琴纳(Edward Jenner)

8.首先证明有机物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是( B )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郭 D 伊凡诺夫斯基 E.李斯特

9.首先成功地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是( E ) A. 列文虎克 B. 巴斯德 C. 郭霍 D. 伊凡诺夫斯基 E.汤飞凡

10.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是( A ) A. 细菌 B. 病毒 C. 衣原体 D. Q热立克次体 E.梅毒螺旋体

11.下列哪种微生物为严格胞内寄生病原体( E ) A. 结核杆菌 B. 伤寒杆菌 C. 军团杆菌 D. 支原体 E.Q热立克次体

12.发明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纯培养的是( C ) A. 列文虎克 B. 巴斯德 C. 郭霍 D. 伊凡诺夫斯基 E. 琴纳

13.第一个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 D ) A. 列文虎克 B. 巴斯德 C. 郭霍 D. 伊凡诺夫斯基 E. 李斯特

14.第一个把微生物的知识应用于医学实践的科学家是( B ) A. 列文虎克 B. 李斯特 C. 巴斯德 D. 伊凡诺夫斯基 E. 郭霍

15.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A )A.有细胞壁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单细胞,结构简 E.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B型题】

A.钩端螺旋体

B.恙虫病立克次体

C.沙眼衣原体

D.肝炎病毒

E.真菌

16.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E )17.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D ) 18.有完整细胞核的微生物是( E )

A.巴斯德

B.郭霍

C.李斯特

D. 伊凡诺夫斯基

E. 琴纳

19.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是( B ) 20.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是( D ) 21.证实有机物质发酵和腐败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是( A )

【C型题】

A.钩端螺旋体

B.葡萄球菌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2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2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

A. SARS病毒

B.朊病毒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24.非细胞型微生物( C ) 2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

【X型题】

26.下列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BC ) A. 真菌 B. 支原体 C. 螺旋体 D. 病毒

27.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BD ) A. 细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朊粒

28.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 ABCD ) A. 无核膜和核仁 B. 原始核为环状DNA C. 细胞器不完善,只有核糖体 D. DNA和RNA同时存在

29.微生物物的共同特点是( ABCD ) A. 个体微小 B. 结构简单 C. 繁殖迅速 D. 分布广泛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名词解释

1.肽聚糖(peptidoglucan)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ptide)、胞壁质(murein)或粘质复合物(mucocomplex),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两种氨基糖经 -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是细菌细胞壁中的共有成分,支持细胞壁的机械强度。

2.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也称内毒素,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侧链三部分成分组成。其中,脂质a为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生物学活性组分,无种属特异性。

3.拟线粒体(chondroid)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4.核质(nuclear material)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与细胞浆中,为无核膜、无核仁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5.质粒(plasmid)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双股DNA分子,带有遗传信息,能控制细菌一个或几个特定性状,可通过复制传递给后代,也能通过基因转移将有关形状传给另一细菌。

6.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其嗜碱性极强,用亚甲蓝染色呈紫色。白喉杆菌的异染颗粒常位于菌体两端,又称极体(polar body)。

7.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菌株,因英国李斯德(lister)预防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

8.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9.原生质球(spheroplast)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阴性细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原生质体相比,它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厚度大于等于0.2um者称为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抗有害物质入侵等功能,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1.鞭毛(flagella)某些细菌细胞表面附有着生的细长弯曲的丝状物,具有推动细菌运动功能,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2.菌毛(pili)分为普通菌毛—-细菌的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性菌毛---通过结合传递质粒。

13.芽胞(spone)某些细菌(只是G+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内芽孢(endospore),简称芽孢。功能:①维持生存的休眠状态;②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等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

14.革兰染色(Gram stainig)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的细菌均被染成紫色,再加95%的乙醇处理,有的细菌被驼色,有的不能,最后用复红或沙黄复染,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阴性两大类,阳性呈紫色,阴性染为红色。革兰染色法:鉴别细菌、分析细菌的致病性、指导临床用药。

(二)问答题

1.试比较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异同点,它们在医学实践中有何意义

异同点两种答法: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共有成分是肽聚糖,但G+菌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构成。G-菌肽聚糖仅1~2层,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构成。

g+特有成分是磷壁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g-菌特有成分是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实践意义:1)在致病上,G+菌磷壁酸的粘附作用;G-菌脂多糖的毒性作用。2)诊断上:根据染色结果初步区分细菌为两大类;3)防治上:溶菌酶、抗生素的选择

2.从青霉素杀菌作用机制上说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答(要点):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共有组分—肽聚糖。

G+菌胞壁肽聚糖(peptidoglycan):多,可达50层,由1)多糖支架:N-乙酰胞壁酸与N-乙酰葡糖胺以?-1,4-糖苷键连接。

2) 四肽侧链(由丙、谷、赖、丙四种氨基酸构成)3) 五肽交连桥(5个甘氨酸)

三种结构形成的三维立体空间网状结构。而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只有1-3层,四肽侧链的第3位氨基酸为二氨基庚二酸,无五肽交连桥。由骨架和四肽侧链形成二维平面结构。G+的四肽侧链与五肽桥的连接,G-四肽侧链之间的连接都需要转肽酶完成,细菌的转肽酶为一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青霉素能特异性与PBPs的转肽酶功能区结合,抑制其转肽酶功能,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试述革兰阴性菌脂多糖的化学组成及其作用。

脂多糖,也称内毒素,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最外层,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性侧链三部分成分组成。其中,类脂a为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组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而o-特异侧链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具有种特异性。

4.什么叫细菌L型?细菌L型有何特点?

l型细菌是指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因英国李斯德(lister)预防研究所首先发现而得名。其特点有: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5.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试比较它们的功能及意义。

1、荚膜功能:抗吞噬;抗干燥;粘附;抗有害物质的损伤。意义:(1)物质基础;(2)用于鉴别细菌。

2、芽孢功能:(1)维持生存,休眠状态;(2)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意义:(1)鉴别细菌;(2)灭菌要以杀死芽孢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3、鞭毛功能:推动细菌运动;意义:用于鉴别细菌。

4、菌毛 (1)普通菌毛功能意义: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2)性菌毛功能意义:可借之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在细菌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上有重要意义。

6.菌毛有哪几种?各有何实际意义? 5.23

菌毛: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丝状物,电镜下可看到。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菌毛可分为(1)普通菌毛:其功能是借助菌毛可把它们牢固地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的粘膜上,进一步定植和致病,与细菌致病性密切相关。(2)性菌毛: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在细菌毒力、耐药性等性状的传递上有重要作用。

7.为什么细菌芽胞对外界环境及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大?它在医学实践中有何意义? 5.23

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也称为内芽孢。芽孢具备强大的抵抗力,原因如下:(1)芽孢有多层膜结构;(2)芽孢含水量少(高度脱水状态);(3)芽孢含吡啶二羧酸钙;(4)芽孢含有耐热性很强的酶类。芽孢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有:(1)鉴别细菌;(2)灭菌要以杀死芽孢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三)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

2.细菌按外形不同分三类,分被是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只有一个弯曲的螺形菌称为弧菌;有数个弯曲的称为螺旋菌。

4.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菌毛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

6.细菌的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经β-1.4糖苷键键连接组成。

7.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由聚糖支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组成,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缺少五肽交联桥。

8.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组分是肽聚糖,阳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是磷壁酸,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组分是外膜。

9.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由脂质A 、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成分组成,其毒性成分是脂质A 。

10.性菌毛由一种称为 F 质粒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雄性菌或F+。性菌毛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功能。

11.细菌芽胞具有维持生存和对理化因素有强大的抵抗力功能,在医学实践中有可鉴别细菌和将杀灭芽胞作为灭菌效果标准意义。

是非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菌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X )2.革兰阳菌与革兰阴菌细胞壁共有成分是肽聚糖(V )

3.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是由于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少,肽聚糖之外还有外膜的屏障作用( V )

4.革兰阴性菌的脂多糖在细胞壁的外膜之外( V )5.革兰阳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磷壁酸( X )

6.中介体是细胞壁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功能类似线粒体( X )

7.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和极体( X )

8.菌毛按功能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特殊染色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V )

9.在营养条件好的环境下细菌形成芽孢,维持生存(X )

(四)选择题

【A型题】

5.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成分的特点之一是( E )A.含脂多糖 B.含脂蛋白 C.含脂质双层 D.无膜磷壁酸 E.肽聚糖含量多

6.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的特点之一是( B ) A. 肽聚糖含量多 B. 脂类含量多 C. 糖类含量多 D. 有壁磷壁酸 E. 有膜磷壁酸

8.与动物细胞结构相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 A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线粒体 D. 核糖体 E. 高尔基体

10.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机制是( A )

A.裂解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B.抑制细菌转肽酶

C. 破坏细胞膜

D. 与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E. 干扰细菌DNA的复制11.青霉素的抗菌的作用机制是( B )

A.裂解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 B抑制肽聚糖中的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的联接 C破坏细菌胞膜 D.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E.抑制细菌DNA的复制12.革兰阳性菌四肽侧链第3位氨基酸是( C )A. 丙氨酸

B. 谷氨酸

C. 赖氨酸

D. 二氨基庚二酸

E. 精氨酸

14.内毒素的成分是( E )A. 肽聚糖 B. 磷壁酸 C. 低聚糖 D. 核糖 E. 脂多糖

16.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是由于( A ) A. 细胞壁结构不同 B. 细胞膜结构不同 C. 细胞核结构不同 D.

细胞质成分不同 E. 膜磷壁酸不同

17.细胞L型是指( A )A.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B.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C.S-R菌落变异D.细胞壁和细胞膜缺损的细菌 E.缺乏细胞膜和核质的细菌18.含有丰富酶活性的细菌结构是( B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异染颗粒 D. 荚膜 E. 鞭毛

19.细菌细胞膜不具备

...( A ) A. 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 B. 呼吸作用 C. 物质转运作用 D. 生物合成作用 E. 分沁作用

20.质粒是细菌的( B )A. 核质DNA B. 胞质DNA C. 核质RNA D. 胞质RNA E. 胞质核蛋白

21.类似真核细胞线粒体的细菌结构是( B )A. 胞质颗粒 B.中介体 C. 核蛋白体 D. 质粒 E. 核质

2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结构是( C )A. 芽胞 B. 中介体 C. 荚膜 D. 细胞膜 E. 异染颗粒

23.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 D ) A. 线粒体 B.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核蛋白体 E.纺锤体

24.关于细菌荚膜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B )

A.大多数细菌荚膜的化学成分为多糖

B.失去荚膜的细菌会死亡

C.有无荚膜可鉴别细菌

D.具有抗吞噬作用

E.荚膜多糖可用于细菌分型25.普通菌毛是细菌的( E ) A. 噬菌体吸的受体 B. 粘附的受体 C. 运动器官 D. 传递遗传物质的结构 E. 粘附结构

26.细菌芽胞的特性之一是(C ) A. 抗吞噬作用 B. 粘附作用 C. 耐热性 D. 产生毒素 E. 侵袭力

28.与芽胞耐热性最有关的物质是( E ) A. 芽胞外膜 B. 芽胞外衣 C.芽胞壳 D.芽胞壁 E.芽胞核心和皮质中的吡啶二羧酸

29.大多数细菌荚膜的化学组成是( C )A. 脂蛋白 B. 脂多糖 C. 多糖 D. 壁磷壁酸 E. 肽聚糖

30.鞭毛的主要作用是( B ) A.与细菌粘附有关 B.与细菌运动有关 C.与细菌抵抗力有关 D.与细菌繁殖有关 E.与细菌变异有关

3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细菌结构是( E )A. 荚膜 B. 芽胞 C. 鞭毛 D. 极体 E. 菌毛

3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与致病有关的化学组分是( A ) A. 磷壁酸 B. N-乙酰胞壁酸 C. 壁磷壁酸 D. 膜磷壁酸 E. N-乙酰葡糖

3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致病有关的组分是( C )A. 外膜 B. 脂蛋白 C. 脂多糖 D. 脂质双层 E. 核心多糖

34.革兰阴性菌性菌毛的叙述,除了

..哪一项之外都不正确的( D )

A. 与细菌耐热性有关

B.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

C. 维持生存,休眠方式

D. 参与两个细胞间遗传物质的交换

E. 是转导时必需的结构

36.下列哪组物质或结构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D )A.内毒素与细菌素 B.色素与维生素 C.异染颗粒与侵袭酶 D.菌毛与荚膜 E.芽胞与中间体37.下列细菌结构与鉴别细菌有关(A ) A. 鞭毛与荚膜 B. 菌毛与中间体 C. 荚膜与膜磷壁酸 D.芽胞与核糖体 E.中间体与芽胞

38.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A. 中间体 B. 原生质体 C. 核糖体 D. 极体 E. 纤回体

39.关于荚膜的功能,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E )A.抗吞噬作用 B. 抗干燥作用 C.抗补体作用 D. 抗抗体作用 E. 抗粘附作用

40.关于芽胞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C )

A. 芽胞的形态、大小、位置有助于鉴别细菌

B. 一般在机体外和营养条件差的环境下形成芽胞

C. 芽胞是所有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生命形式

D. 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E. 芽胞一旦污染周围环境,其传染性可保持多年

42.下咧哪项不是

..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C) A.含水量少 B.芽胞具有多层致密的膜结构 C.芽胞内含有DNA D.含吡啶二羧酸钙 E. 其通透性低44.革兰阴性菌没有( C ) A. 荚膜 B. 鞭毛 C. 芽胞 D. 质粒 E. 菌毛

【B型题】

A.核心多糖 B.中介体 c.特异性多糖 D.聚糖骨架 E.磷壁酸

45.溶菌酶作用于细胞壁的何种成分( D ) 46.革兰阳性菌特有的细胞壁成分是( E )

A.脂质A B.多肽 C.多糖 D. 磷壁酸 E.肽聚糖

47.肺炎链球菌荚膜的主要成分是( C ) 48.革兰阴性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 A ) 49.青霉素能抑制合成的物质是(肽聚糖)A.中介体 B.异染颗粒 C.质粒 D. 脂多糖 E.核糖体

54.功能与真核细胞线粒体类似的结构( A ) 55.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是( D ) 56.有利于白喉杆菌形态学鉴定的结构( B )A.芽胞 B.极体 C.普通菌毛 D. 性菌毛 E.鞭毛

57.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是杀灭( A ) 58.与细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E ) 59.具有粘附作用以增强细菌侵袭力的结构是( C )A.芽胞 B.荚膜 C.菌毛 D. 异染颗粒 E.鞭毛

60.肺炎链球菌具有( B ) 61.痢疾志贺菌具有( C ) 62.白喉棒状杆菌具有( D ) 8.21

【C型题】

A.普通菌毛 B.荚膜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69.与细菌致病有关的是( C ) 70.具有粘附作用的是( C ) 571.具有抗吞噬作用的是( B )

A.青霉素 B.溶菌酶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75.能破坏细菌肽聚糖的聚糖骨架的物质是( C ) 76.能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交链桥连接的物质是( A )

A. 细菌芽胞

B.真菌孢子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78.抗吞噬作用( D ) 79.抗干燥作用( A ) 80.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 A )

A. 链霉素

B.红霉素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81.可作用于细菌核蛋白体位点的抗生素是( C ) 82.可裂解细菌肽聚糖β-1,4糖苷键的抗菌物质是( D )青霉素

A. O-抗原

B.H-抗原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83.是细菌分型的基础( C ) 84.是细菌菌体抗原( A ) 85.是细菌鞭毛抗原( B ) 1.22

【X型题】

1.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ABC )A. 球菌 B. 杆菌 C. 螺形菌 D. 球杆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 ABCD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核质

7.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有( ABCD ) A. 维持菌体的固有形态 B.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 C. 细菌内外物质交换 D. 决定细菌菌体抗原性

8.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 ABCD ) A. 物质的转运 B. 生物合成 C. 分泌作用 D. 呼吸作用

12.芽胞具有强大抵抗力的原因是( ABCD ) A.芽胞具有多层致密的膜结构 B.含水量少,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C.其通透性低,理化因素不易透入

D.含吡啶二羧酸钙,能提高芽胞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一)名词解释

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原质。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而g+菌的热原质是一种多糖。热原质耐热,不被高压蒸气灭菌(121.3℃,20min)所破坏。

2.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必须在无氧条件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氧气的存在反而可能导致其死亡。

3.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细菌产生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4.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5.培养基(culture medium)人工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调整ph为7.2~7.6,并经灭菌后即可使用。

6.吲哚实验(Indol test)用于检测细菌是否能分解培养基中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的实验。产生的吲哚可与试剂中的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表现出玫瑰红色,为吲哚实验阳性。

(二)问答题

1.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几个期?各期有何特点和实际应用价值? 4.23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1.迟缓期(lag phase)指细菌刚进入新环境后的一个适应期,此时细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也称延迟期、适应期;

2.迟缓期(lag phase),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对数生长期的细菌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均典型,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研究细菌生物学形状应选该期细菌。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此时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细菌染色性、和生理性状常有改变。

4.衰亡期(decline phase):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菌体自溶,难以辩认。该时期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在衰亡期的后期,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仍有部分活菌存在。意义:芽胞、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的产生。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2.合适的PH.3.适宜的温度。4.必要的气体环境。

3.试述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存的原因。

1)缺乏氧化还原电势(eh)高的呼吸酶,如细胞色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不能氧化环境中高eh营养物质,不能生长。

2)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不能分解生长环境的有毒氧基团,不能生长繁殖。

4.试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主要作用。

1.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一种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的物质,称热原质。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g+菌的是一种多糖。热原质耐热,不被高压蒸气灭菌(121.3℃,20min)所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内毒素: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外毒素:由g+菌及少数g-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可分泌到菌体外,毒性极强。侵袭性酶:促使细菌扩散,增强病原菌的侵袭力,如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链激酶等。

3.色素:细菌合成的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如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水溶性绿色色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合成脂溶性金黄色色素,有助于细菌的鉴别。

4.细菌素:某些细菌可产生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称细菌素。

5.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种能抑制和杀灭其它微生物的物质,称抗生素。

6.维生素:如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能合成维生素b族和k,人体也可利用。

5.简述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主要鉴别意义。

答(要点):分解代谢产物可用细菌的生化反应进行检测,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故细菌的生化反应有鉴别细菌的作用。主要生化反应如下:

1、糖发酵试验:测定细菌分解糖的能力。

2、VP(Voges-Proskauer)试验。

3、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产气肠杆菌甲基红试验阴性;大肠埃希菌甲基红试验阳性。

4、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验:产气肠杆菌---试验阳性。大肠埃希菌---试验阴性。

5、吲哚(indol)试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红色为阳性

6、硫化氢试验:沙门菌、变形杆菌等黑色的硫化物

7、尿素酶试验:变形杆菌→尿素→氨→培养基变碱→酚红为指示剂。检测为红色,为尿素酶试验阳性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例如

大肠埃希菌——“ + + ――”

产气肠杆菌——“―― + + ”

(三)填空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是水、氮源、碳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2.半固体培养基的用途是观察动力,其阳性结果表现为穿刺线模糊、整个培养基变混浊。

3.液体中有细菌生长,可观察到液体混浊、有絮状沉淀或有白色菌膜现象。

4.绝大多数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37℃。

5.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可将细菌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四种类型,大多数病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4.22

6.收获细菌的代谢产物应选择生长曲线的稳定期,观察细菌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又应选择对数期。

7.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值是 7.2~7.6之间,但霍乱弧菌则在pH 8.8~9.0 的情况下生长良好,而结核杆菌的最适pH为 6.5~6.8 。

8.细菌的物理学性状包括为半透明体、体积小但表面积大、具有带电性、具有半透性和菌体内渗透压高。

9.硫化氢生成实验主要用于判断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的能力。 3.22

10.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4.12

是非题

1.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V )

2.细菌分解代谢产物毒素分为两种,内毒素与外毒素( X ) 3.培养专性厌氧菌的方法是培养于5-10% CO2环境中( X)

4.对数增殖期的细菌生物学性状典型,对外界因素作用敏感( V ) 5.IMViC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V )

6.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厌氧菌缺乏细胞色素和DNA合成酶(-)1.32

(四)多选题

【A型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 A ) A.二分裂 B.有丝分裂 C.复制 D.孢子生殖 E.出芽生殖

2.一般的细菌分裂一代一般需要时间是( B )A.5~10min B.20~30min C.1hr左右 D.18~24hr E.48~72 hr

3.菌落是指( D )

A.一个细菌细胞 B.不同细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C.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D.一个菌细胞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E.不同细胞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4.平板固体培养划线接种的目的是为了( B )A.观察动力 B.获得单菌落 C.快速增菌 D.保存菌种 E.获得菌苔

5.靛基质实验的基本原理是( B )

A.检测细菌对糖的分解能力 B.检测细菌对色氨酸的分解能力 C.检测细菌对尿素的分解能力

D.检测细菌对含硫氨基酸的分解能力 E.检测细菌的蛋白胨的分解能力

6.大肠菌素属于( C ) A.色素 B.抗生素 C.细菌素 D.外毒素 E.内毒素

7.观察细菌芽胞应选择生长曲线的( C )期 A.迟缓期 B.对数增殖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加速期

8.专性需氧菌经人工液体培养基培养后,可观察到的生长现象是(A )1

A.液体表面形成菌膜 B.液体底部有沉淀 C.液体变色 D.可闻到腐败性的恶臭 E.液体分层

9.IMViC实验不包括

...( A ) A.糖发酵实验 B.吲哚实验 C.枸橼酸盐利用实验 D.甲基红实验 E.V-P实验10.多数病原菌能利用的碳源是( D )A.CO2 B.碳酸盐 C.枸橼酸盐 D.糖类 E.碳酸氢盐

11.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而细菌本身又不能合成的营养物质是( C )A.氮源 B.碳源 C.生长因子 D.无机盐 E.微量元素

12.大肠杆菌在肠道中合成的维生素主要是( B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13.细菌在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具有( A )样的特点 A.生物学特性典型 B代谢产物丰富 C易形成芽孢 D代谢旺盛 E.具有多形态

14.多数细菌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中,可不包括

...( E ) A.水 B.氮源 C.碳源 D.无机盐 E.生长因子

1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D ) 8A.热原质 B.内毒素 C.细菌素 D.抗毒素 E.色素16.糖发酵管属于( D )类型的培养基 A.基础培养基 B.营养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B型题】

A.专性需氧菌 B.专性厌氧菌 C.兼性厌氧菌 D.微需氧菌 E.以上都不是

1.大多数病原菌属于( C ) 2.结核分枝杆菌属于( A ) 3.幽门螺杆菌属于( D ) 4.破伤风梭菌属于( A )A.潜伏期 B.迟缓期 C.对数期 D.稳定期 E.衰退期

5.鉴定细菌最好选用〔 C 〕 6.提取细菌外毒素最好选用( D ) 7.临床药敏试验常选用( C ) 8.某些细菌产生芽胞常发生在( D ) 9.细菌形态显著改变,难以辨认常发生在( E ) 10.保存菌种常选用( C ) 8.22

A.黄色 B.红色 C.黑色 D.绿色 E.蓝色

11.靛基质试验阳性结果是( B ) 12.硫化氢试验阳性结果是( C ) 13.甲基红试验阴性结果是( A )

14.甲基红试验阳性结果是( B ) 15. 尿素酶试验阳性结果是( B )

A.维生素

B.热原质

C.抗生素 D.细菌素 E.抗毒素

16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代谢产物是( D ) 17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 E ) 18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 B ) A.乳酸 B.色氨酸 C胱氨酸 D.丙酮酸 E.甲酸

19.靛基质试验阳性,表明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何种物质( B ) 20.硫化氢试验阳性,表明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何种物质( C ) A.基础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增菌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21.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是( C ) 22.含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是( A ) 23.庖肉培养基属于何种培养基( E ) 24.糖发酵管、双糖铁培养基属于何种培养基( C ) 25.培养肠道致病菌的ss琼脂是何种培养基( B )

【C型题】

A.检测细菌对糖的分解 B.检测细菌对氨基酸的分解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26.VP试验( A ) 27.吲哚试验( B ) 28.甲基红试验( A ) 29.枸橼酸利用试验( D )

A.细菌素 B.热源质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30.拮抗近缘细菌( A ) 31.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D )

A.需氧呼吸 B.发酵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32.专性厌氧菌( B ) 33.兼性厌养菌( C ) 34.专性需养菌( A ) 8.22

A.细菌素 B.噬菌体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35.使细菌裂解( C ) 36.用于细菌分型( C ) 37.使细菌成为溶原状态( B ) 38.由质粒控制产生( A )

【X型题】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包括( ABD ) A.充足的营养 B.适宜的温度 C.较高的渗透压 D.合适的pH值

2.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BD ) A由一个细菌形成 B肉眼可见 C在液体培养基中可生长 D一个菌落包含有成千上万个细菌

3.关于热原质的特性,正确的是( ACD ) A.多为G- 菌合成 B.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具有耐热性 D、具有致热性

4.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是(ABC ) A.热原质 B.侵袭性酶 C.毒素 D.抗生素

5.检测细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的实验主要包括( AD ) A.靛基质实验 B.枸橼酸盐利用实验 C.V-P实验 D.硫化氢生成实验

6.制作好的基础培养基在使用前应满足( ABD ) A.营养充足 B.酸碱度适中 C.加入大量抗生素 D.高压蒸气灭菌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一)名词解释

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及芽孢)的方法。

3.无菌(asepsis)特定物体中或物体表面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4.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活其它物品的操作方法。

5.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繁殖或抑制真菌生长。

6.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二)填空题(0.5分/空)

1.常用的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和红外线。8.23

2.湿热灭菌法优于干热灭菌法,主要因为湿热法具有易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穿透力强、和其蒸气具有潜热效应的优点。3.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其中以波长为 260~266nm 的紫外线消毒效果最好。8.23

4.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包括促进菌体蛋白凝固变性、干扰细菌的酶系统或代谢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等。8.23

5.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和酸碱度有机物(任选5个) 。是

非题

1.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X ) 2.用紫外线照射培养皿内的大肠埃希菌30分钟,可以杀死它( X )

3.高温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V ) 4.温度达到121.3℃,维持15~3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V)5.外界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对消毒剂的作用无影响( X )

四)多选题(1分/小题)

【A型题】

1.最常用、最有效的热力灭菌法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高压蒸气灭菌法 E.间歇灭菌法

2.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 A ) A.间歇灭菌法 B.高压蒸气灭菌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紫外线照射法 E.滤过除菌法3.将牛奶加热620C、30分钟的目的是( B ) 3.22

A.使牛奶中的蛋白变性易于吸收 B.杀死牛奶中的病原菌 C.杀死牛奶中的所有微生物 D.使牛奶不含活菌 E.破坏生牛奶中的毒性物质4.紫外线灭菌主要适用于( A ) A.空气 B.药液 C.食具 D.手术器械 E.抗血清

5.欲杀死细菌芽孢不宜

..选用的灭菌方法是( C )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间歇灭菌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焚烧 E.干烤

6.不能与红汞同时使用的化学消毒剂是( B ) A.漂白粉 B.碘液 C.乙醇 D.新洁尔灭 E.硝酸银

7.术前洗手常用( A ) A.0.1%新洁尔灭 B.1%硝酸银 C.3%石炭酸 D.10%甲醛 E.3%过氧化氢

8.高压蒸气灭菌法( D )可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A.1000C,5~10min B.1000C,15~30min C.121.30C,5~10min D.121.30C,15~30min E.1500C,5~10min

9.滤过除菌法适用于( A )的灭菌 A.血清 B.培养基 C.牛奶 D.水 E.酒类

10.消毒的含义是( B )

A.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 C.杀死物体上所有细菌芽孢 D.物体上无活菌存在E.杀死物体上所有细菌繁殖体

11.对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常采用( B ) A.煮沸法 B.高压蒸气灭菌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间歇灭菌法

12.用煮沸法进行消毒,为了提高沸点可加入(E ) A.2%的氯化镁 B.2%的氯化钾 C.2%的硫酸镁 D.2%的碳酸钙 E.2%的碳酸氢钠13.下列关于电离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8.31

A.具有较强的穿透力 B.能产生大量热量 C.可干扰微生物DNA的复制 D.具有较高的能量 E.可破坏微生物的酶系统

14.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特点( D )

A.穿透力较弱 B其杀菌作用与波长相关 C可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D.主要适用于不耐高温的物体的消毒 E.对人的皮肤、眼睛有一定灼伤性【B型题】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巴氏消毒法 D.滤过除菌法 E.干烤法

15.常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是( B ) 16.常用于基础培养基灭菌是( A ) 17.常用于手术器械的灭菌是( A )

18.常用于牛奶的消毒( C ) 19.常用于血清的除菌是( D )

A.干烤法 B.紫外线照射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滤过除菌法

20.手术衣、手术敷料和工作服消毒常用( C ) 21.无菌室空气消毒常用( B ) 22.普通琼脂培养基的除菌常用( C )

23.玻璃器材除去热源质的灭菌常用( A )

A.100℃,5分钟 B.100℃,2小时 C.100℃,30分钟 D.121.3℃,20分钟 E.71℃,30秒钟

24.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温度和时间是( D ) 25.巴氏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是( E ) 26.流动蒸汽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是( C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E.无菌操作

27.利用干烤箱,将玻璃器皿加热160-170℃ 2小时可达到( B ) 28.血清中加入0.1%硫柳汞的方法称为( C )

29.70%-75%的乙醇涂檫局部皮肤称为( A ) 7.23

A.2%的来苏 B.0.05%的氯己定 C.70%乙醇 D.10%甲醛 E.生石灰

30.地面、桌子消毒( A ) 31.通常的皮肤消毒( C ) 32.病人排泄物消毒( E )

A.70%-75%的乙醇 B.0.1%高锰酸钾 C.2%-4%龙胆紫 D.0.01%-0.5%氯己定 E.10%甲醛

33.损伤细胞膜,灭活酶类的消毒剂是( D ) 34.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和凝固的消毒剂是( A ) 35.使菌体蛋白质、核酸烷基化的消毒剂( E )【C型题】

A.煮沸2小时 B.巴氏消毒法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36.用于杀死芽胞( A ) 37.用于杀死病原菌( C )

A.消毒 B.灭菌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38.杀死细菌芽胞( B ) 39.杀死细菌繁殖体( C )

A.流动蒸汽消毒法 B.间歇蒸汽消毒法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40.杀死真菌孢子用( C ) 41.杀死细菌芽胞用( B )

【X型题】

1.关于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CD )

A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 B压力常为2.05kg/cm2 C温度常为121.30C D灭菌时间常为15~30min

2.常用于皮肤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有( ABC ) A.石炭酸 B.新洁尔灭 C.乙醇 D.醋酸

3.关于乙醇的描述,正确的是( BCD ) A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B常用于皮肤、粘膜的消毒 C可用于浸泡体温计 D易挥发,需加盖保存4.下列哪些因素可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ABCD ) A.消毒剂的性质 B.消毒剂的温度 C.细菌的生活状态 D.消毒剂的浓度

5.滤过除菌法不能除去( BC )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真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名词解释

1.R质粒(R plasmid)又称抗性质粒,是编码耐药性和耐受重金属毒性的质粒,但通常是指前者。

2.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种能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3.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称之为毒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有些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代,在细菌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称之为温和噬菌体。

5.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

6.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

7.转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到另一个基因组中。

8.转座子(transposon,Tn)转座子结构相对复杂,大小约2000-25000bp,除两端的插入序列外还带有其他基因,如毒力基因等,这些基因可随转座作用而发生转移重组,是插入处的基因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9.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大小约750-1500bp,两端具有反向重复序列作为重组酶的识别位点,中心序列能编码转座酶及与转座有关的调节蛋白。

10.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遗传性变异叫突变(Mutation)。即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突变率:分裂106-109次发生一次。

11.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12.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3.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1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是前噬菌体的DNA与细菌染色体的DNA重组,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细菌毒力和耐药性变异现象及意义。 5.23

2.什么是质粒?有何主要特性? 1.22

答:质粒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通常由一个环状的双股DNA分子组成(分子量仅为染色体DNA的0.5-3%)。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它能携带细菌的一个或几个特殊性状(如抗药性等),又能复制传递给后代。特点:1)质粒并非细菌生存所须不可少的遗传物质。2)质粒传递也是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3)质粒可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丢失。4)质粒在细菌胞奖内可以独立复制,不须依赖以染色体。5)质粒具有不相容性。同类的两个质粒不能稳定的共存一个细菌内。质粒可分为转移性和非转移性两种。转移性质粒可凭借自己传递装置自行转移,如F因子。非转移性质粒,不能自行转移,但可通过噬菌体介导而转移(转导)。

3.什么叫噬菌体?有何特点?简述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的关系。 1.22

答:噬菌体是一种能感染细菌、防线菌、螺旋体、支原体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特点:(1)个体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2)结构简单:核酸+蛋白(3)专性寄生:易感宿主菌体内(4)种类繁多:(5)分布广泛:(6)严格宿主特异性:(7)基因数目少:是分子遗传学普遍采用的材料之一。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的关系有:(1)溶菌反应(2)溶源反应

4.举例说明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5.23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等不同方式进行。

5.试比较F+菌、F-菌、Hfr菌和Fˊ菌的区别。 5.23

6.简述普遍转导和局限转导的区别。 5.22

a)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而普遍性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b)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而普遍性转导携带的宿主基因具有随机性。

7.简述遗传变异的在医学实践中的实际意义。 5.23

1、在诊断上应用:

2、在防治上的应用:①用药前做要敏实验,不能泛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扩散,联合用药。②减毒活疫苗应用来预防传染病。如卡介苗、牛痘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3、在基因工程方面应用:①供体细胞的DNA上切取一段目的基因;②将目的基因结合在合适的载体上(质粒或噬菌体);③通过载体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随细菌的大量生长繁殖,可表达出大量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三)填空题

1.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等。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有细菌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3.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有质粒、噬菌体和转位因子。

4.卡介苗(BCG)是毒力减弱但抗原性完整的变异菌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5.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将其分为接合性耐药质粒和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两类。

6.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可产生两种结果溶菌反应和溶原性反应。

7.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方式有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8.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导和溶原性转换。

9.接合性耐药质粒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

10.长性菌毛的三种细菌 f+ 、 hfr 和Fˊ,均可通过接合方式进行基因的转移。 5.33

是非题

1.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在细菌间转移( V ) 2.质粒可自行丢失,同类的两个质粒能共存一个宿主菌内时很稳定(X )

3.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前噬菌体( V ) 4. 感染了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X )

5.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是滥用抗生素诱导的结果( X )

6.转化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X )

7.非接合性R因子可通过噬菌体转导转移给受体菌( V ) 8.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诱发突变及碱基置换( X )

9.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使细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溶原性转换( V )

10.转导是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 X )

(四)选择题

【A型题】

1.S-R变异属于( B ) A 形态变异 B 菌落变异 C 毒力变异 D 耐药性变异 E 鞭毛变异

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A )

A 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B 染色体、核糖体、质粒

C 染色体、噬菌体、中介体

D 染色体、中介体、质粒

E 染色体、中介体、中介体

3.质粒是细菌的( C ) A 胞质颗粒 B 核质DNA C 染色体外的DNA D 胞浆核蛋白体 E 胞浆RNA

4.编码性菌毛的质粒是( B ) A R质粒 B F质粒 C Col质粒 D Vi质粒 E K质粒

5.编码耐药性的质粒是( A ) A R质粒 B F质粒 C Col质粒 D Vi质粒 E K质粒

6.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细菌称为( D ) A F′菌 B F+菌 C F-菌 D Hfr(高频重组株) E 附加体

7.BCG的获得属于( A ) A 毒力变异 B 耐药性变异 C 形态变异 D 菌落变异 E 鞭毛变异

8.噬菌体在分类上属于( B ) A 细菌 B 病毒 C 真菌 D 支原体 E 衣原体

9.下列那项不是

..噬菌体的特性( E ) A 个体微小 B 分布广泛 C 专性细胞内寄生 D 有严格宿主特异性 E 具有细胞结构

10.前噬菌体是指( A )

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游离于胞浆中的病毒核酸 C带有细菌染色体基因的病毒核酸 D 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E 尚未装配的噬菌体

12.噬菌体的核酸为( D ) A DNA B RNA C DNA和RNA D DNA或RNA E cDNA或rRNA

13.在宿主菌体内增殖并使之裂解的噬菌体称为(A ) A 毒性噬菌体 B 温和性噬菌体 C 前噬菌体 D 溶原性噬菌体 E 无尾噬菌体

14.白喉棒状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 D ) A 转化 B 接合 C 转导 D 溶原性转换 E 原生质体融合

16.能产生溶原状态的噬菌体称为(D ) A 前噬菌体 B 溶原性细菌 C 毒性噬菌体 D 温和噬菌体 E 无尾噬菌体

17.R因子中决定接合与自主复制的基因是( B ) A R决定因子 B 耐药性传递因子 C F因子 D Hfr E 插入序列

18.以噬菌体为媒介将提供体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 C ) A转化 B接合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19.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B ) A 转化 B接合 C 转异 D溶原性转换 E 原生质体融合

20.“流产转异”是指噬菌体携带外源性DNA( D ) 1.21

A 进入受体菌后未能增殖

B 进入受体菌后被降解

C 进入受体菌与染色体重组后未能表达其特性

D 进入受体菌后游离存在,未能与染色体DNA整合在一起

E 进入受体菌后自行复制

21.能发生接合的细菌具有(D ) A X因子 B V因子 C Col因子 D F因子 E 扩散因子

22.突变的随机性是通过下列哪组实验证实的( B ) 6.33

A 彷徨实验和肥达实验

B 影印培养和彷徨实验

C 影印培养和肥达实验

D 影印培养和外斐实验

E 肥达实验和外斐实验

23.细菌突变的发生是由于( E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交换 C 质粒丢失 D 溶原性转换 E 核质基因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

24.介导转导的物质是( C ) A R质粒 B F质粒 C 温和噬菌休 D Vi质粒 E 性菌毛

25.细菌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A ) A 需温和噬菌体为载体 B需毒性噬菌体为载体 C 需性菌毛介导 D需R质粒参与 E由F+菌变F-菌

2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D )

A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质粒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C可自行丢失或人工处理消除 D质粒是细菌必不可少的结构 E具有自主复制的能力

27.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B ) A 转化 B接合 C 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28.Hfr菌是( A ) A 整合有F质粒的细菌 B 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C F-细菌 D 溶原性细菌 E 溶原性细菌

29.R因子中,决定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是( B ) A 耐药性传递因子 B 耐药性决定因子 C 转位因子 D F因子 E 插入序列

30.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 A ) A 转化 B 接合 C 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 原生质体融合

31.溶原性转换能使宿主菌发生(C ) A 形态结构变异 B 菌落变异 C毒力的变异 D 酶的变异 E鞭毛变异

32.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是那位科学家设计的( D ) A Pasteur B Koch C Avery D Griffith E Florey

33.证实引起肺炎链球菌转化的物质是DNA的科学家是( C ) A Pasteur B Koch C Avery D Griffith E Florey

34.普遍转导转移的基因主要是( A ) A 染色体上任何一段基因 B 染色体上特定基因 C F质粒上的基因 D R质粒上的基因 E 噬菌体的基因

35.局限性转导转移的基因是( E ) A.R质粒上的基因 B.F质粒上的基因 C噬菌体的基因 D染色体上任何一段基因 E染色体上特定基因

36.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易于摄取转化因子的原因是(B )

A 表达特异性酶

B 表达DNA受体

C 表达细胞因子

D 表达趋化蛋白

E 表达渗透蛋白

37.下列哪组基因转移方式均需供体菌与受体菌接触(E )A 转化、接合 B 转导、原生质体融合 C 转导、溶原性转换 D 接合、转导 E 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38.关于耐药性基因突变规律,哪项不正确

...(B )

A 耐药性基因突变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关

B 耐药性基因突变是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引起

C 耐药性基因突变经常发生

D 突变性的表型能稳定地遗传

E 耐药性可发生回复突变

39.下列哪项不是

..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 C ) A 转化 B 接合 C 整合 D 转导 E 溶原性转换

40.溶原性转换是指( E )

A 供体菌质粒DNA与受体菌染色体DNA的重组

B 供体菌染色体基因与受体菌染色体基因的重组

C 细菌染色体的基因发生突变

D 两种细菌原生质体融合后发生染色体基因的重组

E 噬菌体的基因与细菌染色体DNA的重组

41.经人工处理失去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细菌发生融合,获得多种类型重组融合体,称为(E ) A转化 B接合 C转导 D溶原性转换 E原生质体融合

【B型题】

A.转导 B.接合 C.溶原性转换 D.转化 E.原生质体融合

42.供体菌与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转移DNA( B ) 43.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 D )

44.肺炎链球菌由粗糙型转变成光滑型的转移方式是( D ) 45.白喉棒状杆菌由无毒型变为有毒型的方式是( C )A.F因子 B.X因子 C.R质粒 D.Col因子 E.V因子

46.细菌的致育性( A ) 47.细菌的耐药性( C ) 48.大肠菌素( D )

A.转化 B. 转导 C.接合 D. 原生质体融合 E.转染

49.涉及形成短暂的二倍体菌细胞进行基因交换的是( D ) 50.以噬菌体为媒介的DNA转移( B )

51.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进行DNA转移的是( C ) 52.细菌直接摄取外源DNA的是( A )

A.形态结构变异 B.抗原性变异 C.菌落变异 D.毒力变异 E.耐药性变异

53.S-R变异属于( C )54.BCG的成功属于( D )55.L型细菌属于( A )

【C型题】

A.溶菌周期 B.溶原周期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56.毒性噬菌体( A )57.温和噬菌体( C )

A.耐药性传递因子 B.耐药性决定因子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58.决定耐药性基因的是( B )59.决定性菌毛产生的基因是( D )60.R质粒的组成含有( C )

A.R质粒 B.F质粒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61.可编码细菌耐药性( A ) 62.可编码细菌的性菌毛( B ) 63.可通过接合转移( C )

A.F+ B.Hfr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64.有性菌毛( C ) 65.胞质中存在游离F质粒( A ) 66.染色体上整合有F质粒( B )

A.基因突变 B.基因的重组与转移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67.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C ) 68.与细菌L型形成有关( D )【X型题】

1.质粒的特性有(ABCD )A 自我复制 B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C 可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 D 可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消失

2.关于质粒的正确描述是(ABCD )

A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B 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 C.具有自主复制能力 D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赋于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3.可产生性菌毛并通过接合方式进行基因转移的细菌有( ACD )A F+菌 B F-菌 C Fˊ D Hfr菌

4.噬菌体的特点包括( ABCD )A 分类上属于病毒 B 核酸为DNA或RNA C 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D 能以细菌、真菌、螺旋体、放线菌等为宿主

6.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 ABCD )A F质粒 B R质粒 C Col质粒 D Vi质粒

7.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 ABCD )A 染色体 B 质粒 C 噬菌休 D 转位因子

8.非接合性质粒通过哪些方式转移( ACD )A 转化 B 接合 C 转导 D 溶原性转换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1.感染(infection)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感染。

2.正常菌群(normal flora)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接触密切,因而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

3.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这样,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4.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5.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6.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7.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invasiveness)。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8.专性胞内菌(obligate intracelluar bacteria)不论在宿主体内或体外,都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细菌。

9.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10.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1.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

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12.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

13.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也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4.带菌者(carrier)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

15.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也称天然免疫,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二)问答题

1.试述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抑瘤作用。

2.举例说明条件致病菌致病特定条件。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3.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和作用。

答: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①.荚膜:荚膜具有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②粘附素: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需先粘附在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上皮细胞,以免被呼吸道的纤毛运动、肠蠕动、粘液分泌、尿液冲洗等活动所清除。③侵袭性物质:可以协助致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4.举例说明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5.简述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1)发热反应(2)白细胞反应(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4)Shwartzman现象与DIC

6.试比较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7.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情况。

(1)毒血症(toxemia(2)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3)菌血症(bacteremia)(4)败血症(septicemia)(5)脓毒血症(pyemia)

8.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1.皮肤与粘膜(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2)分泌杀菌物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一般认为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主要藉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来阻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时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9.试述吞噬细胞吞噬杀菌机制。

吞噬和杀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吞噬细胞与致病菌的接触可为偶然相遇,亦可通过一些称为趋化因子的吸引。

(2)吞入:吞噬细胞接触致病菌部位的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菌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由部分胞膜包绕成的吞噬体(phagosome),此为吞噬(phagocytosis)。对于病毒等较小物体,只在其附着处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吞饮体(pinosome),将病毒等包裹在内,是为吞饮(pinocytosis)。

(3)杀灭:当吞噬体形成后,溶酶体(lysosome)与之靠近、接触,并两者融合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溶酶体内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defensin)、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ROI)和活性氮中介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RNI)可杀死致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能将它们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排至吞噬细胞外。

(三)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包括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肿瘤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

2.条件致病菌致病的特定条件是免疫功能下降、正常寄居部位改变和菌群失调。

3.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粘附素、荚膜、侵人性物质、细菌生物被摸。

4.病原菌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和细菌侵入的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6.大部分外毒素的化学结构由双功能蛋白组成,即结合成分(b亚单位)和活性成分(a亚单位)。

7.根据外毒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不同,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类。

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经甲醛脱毒后可成类毒素。

9.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内毒素由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脂质a 组成。

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是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和体液因素。

12.吞噬细胞杀菌机制分为依氧杀菌系统和非依氧杀菌系统。

13.中性粒细胞依氧杀菌是由细胞产生的活性氧中介物(roi)和活性氮中介物(rni)介导。

14.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的后果是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和组织损伤。

15.胞内寄生菌分兼性胞内菌和专性胞内菌两类。

16.专性胞内菌有立克次体和沙眼衣原体。

是非题

1.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V )

2.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侵袭力(V )

3.大多数外毒素是菌细胞崩溃后释放到胞外( X )--细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4.内毒素的化学性质是蛋白质,对理化因素稳定( X ) 5.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常引起特殊病变( X )

6.外毒素经过甲醛脱毒后可成类毒素( V ) 7.中性粒细胞依氧杀菌主靠吞噬细胞产生多种活性氧中介物和活性氮中介物( V )

8.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如体内称为完全吞噬( V ) 9.病原菌通过直接接触,从人到人的传播方式引起感染称为垂直感染( X )

10.立克次体和沙眼衣原体只能在细胞内生存和繁殖( V )专性胞内菌

(四)多选题

【A型题】

1.存在于人体细菌最多的部位是( A )A. 肠道 B. 外耳道 C. 阴道 D. 口腔 E. 皮肤

2.正常菌群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B )A. 发生基因突变 B. 定位转移 C. 变为L型细菌 D. 变为耐药性菌 E. 细菌菌落发生变异

3.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D )A.细菌基本结构 B.细菌特殊结构 C.细菌侵入的门户和定居的部位 D.侵袭力和毒素 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

4.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

...是( E )A. 菌毛 B. 荚膜 C. 磷壁酸 D. 脂多糖 E. 极体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

..的代谢产物是( D )A. 透明质酸酶 B. 血浆凝固酶 C. 毒素 D. 细菌素 E. 热原质

6.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

...物质是( C )A. 菌毛 B. 荚膜 C. 芽胞 D. 透明质酸酶 E. 杀白细胞素

7.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A )A. 普通菌毛 B. 性菌毛 C. 鞭毛 D. 芽胞 E. 外膜

8.革兰阳性菌具有粘附作用的成分是( B )A. 特异性多糖 B. 磷壁酸 C. 肽聚糖 D. M蛋白 E. 四肽侧链

9.肋长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A )A. 透明质酸酶 B. 血浆凝固酶 C. 核酸酶 D. 歧化酶 E. 胶元酶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D )A. 肽聚糖 B. H抗原 C. 荚膜多糖 D. 脂多糖 E. O抗原

11.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 E )A. 脂蛋白 B. 脂多糖 C. 核心多糖 D. O-特异性多糖 E. 脂质A

12.内毒素不具有

...的毒性作用是( B )A.发烧 B.食物中毒 C. 休克 D. DIC E.白细胞反应

13.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C )A. 磷壁酸 B. 肽聚糖 C. 脂多糖 D. 脂蛋白 E. 脂质双层

14.关于内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C )

A. 来源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B. 性质稳定,耐热

C. 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D. 其化学成分是LPS

E. 在细菌裂解后释放

15.关于细菌外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C )

A. 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 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 耐热,不容易破坏

D.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E. 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16.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B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E对热稳定17.毒性最强的细菌毒素是( E )A. 霍乱肠毒素 B. 白喉外毒素 C. 破伤风痉挛毒素 D. 毒性休克综合毒素I E. 肉毒毒素

18.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C )A.霍乱弧菌 B. 白喉杆菌 C. 肉毒梭菌 D. 金黄色葡萄球菌 E. 产气荚膜梭菌

19.类毒素是经甲醛处理后的( D )A. 内毒素 B. 抗毒素 C. 细菌素 D.脱毒外毒素,并保留了抗原性 E.脱毒外毒素,并失去了抗原性

20.不能引

...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B )A.肉毒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肠炎沙门菌

21.抗毒素( A )

A可以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B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C可以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E.A+D 22.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的哪种细菌明显减少?( A )A. 双岐杆菌 B. 乳酸杆菌 C. 大肠杆菌 D. 葡萄球菌 E. 肠球菌

23.关于条件致病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感染的条件是细菌毒力增强

B. 感染的常见诱因是滥用抗生素

C. 均由正常菌群在特殊条件下演变而成

D. 感染的原因是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

E.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感染机体

24.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是( B )

A.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GMP增多

B.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AMP增多

C. 抑制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GMP减少

D. 抑制肠粘膜腺苷环化酶使cAMP减少

E. 抑制肠粘膜转肽酶使cGMP减少

25.内毒素引起发热的机制是( A )

A. 使巨噬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B.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使红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D提高机体基础代谢使之发热 E以上都不是26.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基本相似,原因是其脂质A( A )

A. 化学组成基本相似

B. 抗原性基本相似

C.作用的受体基本相似

D.毒素进入细胞的方式

E.与补体的相互作用基本相似

27.细菌的粘附素是指( D)

A.革兰阴性菌的菌毛

B.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

C.有粘附作用的细菌壁磷壁酸

D.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

E.其受体为D-甘露醇

28.当细菌溶溃后才释放到胞外的外毒素是( A )A.痢疾志贺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破伤风痉挛毒素 D. 白喉毒素 E. TSS—1

29.细菌产生的具有抗吞噬的酶是( E ) A链激酶 B.链道酶 C. 透明质酸酶 D. 溶纤维蛋白酶 E. 血浆凝固酶

30.破伤风梭菌可引起下列哪种全身感染类型( C )A.菌血症 B 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内毒素血症

31.可经多途径感染的细菌是( A )A. 炭疽杆菌 B. 淋病奈瑟菌 C. 军团菌 D. 伤寒杆菌 E. 脑膜炎奈瑟菌

32.能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A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浆凝固酶 D.组蛋白 E.酯酶

33.发挥调理吞噬的抗体是( A )A. IgG B. IgM C. IgA D. IgD E. IgE

34.下列哪种细菌在流行期常有健康带菌者形成( E )A. 痢疾杆菌 B. 伤寒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结核分技杆菌 E.脑膜炎奈瑟菌35.溶菌酶不能破坏革兰阴性菌的原因主要是( A )

A. 肽聚糖外有外膜保护

B. 肽聚糖无五肽桥

C. 肽聚为二维结构

D. 肽聚糖含量少

E. 四肽侧链第三位是二氨基庚二酸

36.目前尚无特异的防治内毒素致病的措施,其原因是内毒素( E )

A. 作用细胞内

B. 作用无组织特异性

C. 引起化学中毒

D. 一次产量较大

E. 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疫苗

37.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细菌表面结构不包括

...( A )A. 侵袭性酶 B. 荚膜 C. 菌毛 D. 磷壁酸 E. Vi抗原

38.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

...外毒素?( E )

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B.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

C.炭疽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D.白喉棒状杆菌、肉毒梭菌

E.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39.关于细菌内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D )

A.其化学成分是LPS

B.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C.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D.对热不稳定

E.可使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凝固

40.胞内寄生菌不包括( D )A.立克次体 B.军团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痢疾杆菌 E.伤寒杆菌

41.参与吞噬细胞依赖氧杀菌作用的物质是( E )A.溶菌酶 B.脂肪酸 C.乳酸 D.蛋白酶 E. MPO

【B型题】

A. 抗毒素

B.类毒素

C. 减毒活疫苗

D. 死疫苗

E. 丙种球蛋白

42.有毒力的牛型结分枝核杆菌在特殊培养基中传代培养13年可成为( C )43.将白毒素用0.4%甲醛处理为无毒且保留抗原性的物质称为( B )44.将破伤风类毒素注射于马体内可使之产生( A ) 45.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的特异物质是( A )

A.细菌毒力

B. 细菌数目

C. 细菌的侵袭力

D. 细菌毒素

E. 细菌的免疫性

46.细菌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 47.细菌能否在体内繁殖扩散主要取决于( C )

48.细菌能否引起特殊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 D )49.致病菌对机体有益的作用体现在( E )

A. 定居因子

B. 黏附因子

C. 扩散因子

D. 超抗原

E. 黏附素

50.链球菌透明质酸梅又称( C ) 51.大肠埃希菌黏附素称为( A )

52.细菌的蛋白质性黏附物质为( E )5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表的黏附性结构和分子通称为( B )

【C型题】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54.霍乱弧菌致病物质(C) 55.伤寒沙门菌致病物质(A) 56.破伤风梭菌致病物质(B) 57.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物质(D)A.病原体的毒力 B.机体的免疫力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58.病原体能否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C) 59.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A) 60.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感染主要取决于(B)A.水平传播 B.垂直传播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61.病原体在人群中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为(A) 62.病原体从宿主亲代到子代的传播为( B )

63.皮肤创伤引起感染为(D ) 64.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为( D )

【X型题】

1.属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细菌有( ABC )A. 葡萄球菌 B. 双岐杆菌 C. 破伤风梭菌 D. 结核分枝杆菌

2.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包括( ABCD )A. 发热反应 B. 白细胞反应 C. 内毒素休克 D. DIC

3.呼吸爆发时产生的杀菌物质包括(ABCD )A. 超氧阴离子 B. H2O2 C. 单态氧 D. 游离羟基

4.下列细菌代谢产物与致病有关的是( ABC )A. 透明质酸酶 B. 溶血毒素 C. 血浆凝固酶 D. 细菌素

5.关于细菌外毒素,下述正确的是( ABCD )A. 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D. 经甲醛处理可制成类毒素6.细菌侵袭力由下列哪些因素构成( ACD )A. 粘附素 B. 毒素 C. 细菌的表面结构 D. 细菌侵袭性酶

8.人体正常菌群中以厌氧菌为主的部位是( ABC )A. 鼻咽部 B. 口腔 C. 肠道 D. 尿道

9.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有( ABCD )A. 生物拮抗作用 B. 营养作用 C. 免疫作用 D. 抑制抗肿瘤和抗衰老作用

10.皮肤与粘膜屏障作用包括( ABD )A. 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B.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C.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 分泌物杀菌作用

11.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 ABCD )A. 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 B.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 C.胎盘屏障作用 D.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2.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CD )A. 基本结构 B. 特殊结构 C. 侵袭力 D. 毒素

13.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 ABCD )A.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B. 补体的调理作用 C. IgG介导的ADCC D. S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14.关于抗感染免疫的描述,正确的是( ABD )

A.抗胞外菌感染主要依赖体液免疫

B.抗胞内的菌感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

C.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病原菌

D.非特异性免疫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5.抗细菌感染中抗体的作用(ABCD )A.调理吞噬作用 B抗体与抗原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 C中和细菌游离的外毒素 D阻挡病原菌在粘膜表面定植16.反映细菌毒力强弱的指标是( AC )A.LD50 B. TCID50 C. ID50 D. CPE

17.决定感染后果的因素有(ABCD )A. 细菌的毒力 B. 细菌数目 C. 细菌的种类 D. 机体的免疫力

第八章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名词解释

1.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是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因而作用及时。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故维持时间短。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3.DNA疫苗(DNA vaccine)是将能编码引起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免疫原基因片段和质粒载体直接注射入宿主体以表达目的免疫原,进而诱出保护性体液抗体和以特异性CTL为代表的保护性细胞免疫的新型疫苗。

4.类毒素(toxoid)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3~4周后,毒性消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这种类毒素中加入适量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型佐剂,就成为精致吸附类毒素。

(二)问答题

1.一个未知的细菌标本,应采用哪些步骤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与鉴定。

2.比较死疫苗与活疫苗的区别。

1.死疫苗:死疫苗的优点是易于保存,一般4℃ 1年左右。缺点是接种剂量大,注射的局部和全身性副反应较大,且需接种多次。为减少接种手续,可将不同种类的死疫苗适当混合组成联合疫苗,例如伤寒和副伤寒甲、乙混合的三联疫苗,多个型别钩端螺旋体组成的多价钩端螺旋体疫苗等。

2.活疫苗:活疫苗接种后,减毒或无毒菌仍可在宿主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犹如轻型或隐性感染。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剂量较小,副反应轻微或无;而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因能同时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应答,而死疫苗只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且免疫较持久。活疫苗若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尚有SIgA抗体的局部粘膜免疫形成。活疫苗的缺点是需冷藏保存,且保存期短,但此不足可用冻干法改进剂型来克服。

3.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ty)是将疫苗(vaccine)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

施,主要用于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是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即刻获得特异性免疫,因而作用及

时。但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己产生,故维持时间短。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三)填空题

1.类毒素是由细菌的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制成,刺激机体可产生抗毒素。

3.人工自动免疫是采用疫苗和类毒素/ 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用于预防感染的措施。4.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是非题

1.用已知的抗原查未知的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V) 2.人工自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 X )

3.类毒素是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X ) 4.人工自动免疫维持时间数月至数年,用于预防( V )

(三)多选题

【A型题】

1.不符合

...脑膜炎奈瑟菌标本采集与送检要求的是( E )

A .取脑脊液标本 B.标本立即送检 C.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 D.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E.送检中保持干燥和低温

2.机体获得人工主动免疫的方式是( A )A注射类毒素 B.注射细胞因子 C注射抗毒素 D.注射胎盘球蛋白 E.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可以用类毒素预防的疾病是( D )A.百日咳 B.痢疾 C.伤寒 D.白喉 E.结核病

4.关于死疫苗的叙述,哪项是错误

...的(B)A不能在机体内繁殖 B免疫效果较活疫苗好 C比活疫苗容易保存 D比活疫苗用量大 E来自被杀死的病原体

5.关于活疫苗的叙述,哪项是错误

...的(C)A.由减毒或无毒力的病原体制成 B免疫效果好而且持久 C比死疫苗容易保存 D比死疫苗用量小 E副反应轻微6.可以用抗毒素紧急预防的疾病是( D )A.伤寒 B.麻风病 C.梅毒 D.破伤风 E.乙型肝炎

7.卡介苗是一种( A) A.活疫苗 B.类毒素 C.丙种球蛋白 D.死疫苗 E.抗毒素

8.不属于细菌生化反应的试验是( C )A.甲基红试验 B.VP试验 C.肥达试验 D.吲哚试验 E.硫化氢生成试验

9.IMViC试验常用于鉴定( C )A.棒状杆菌 B.化脓性球菌 C.肠道杆菌 D.厌氧菌 E.分枝杆菌

10.革兰染色步骤中没有

..( A )A.盐酸酒精脱色 B.干燥固定 C.碘液媒染 D.结晶紫初染 E.稀释复红复染

【B型题】

A.经阴性感染或患病后获得免疫力 B.经注射类毒素获得免疫力 C.经注射丙种球蛋白获得免疫力

D.经注射细胞因子获得免疫力 E.经胎盘、初乳获得免疫力

11.属于自然被动免疫的是( E )12.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B )

A.人工主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自然主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E.主动-被动免疫

13.胎儿通过胎盘接受来自母体的抗体称为(B ) 14.隐性感染或患传染病或获得免疫力称为( C ) 15.接种疫苗或类毒素获得免疫力称为( A )A.死疫苗 B.活疫苗 C.类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16.BCG是一种( B )17.TAT是一种( D )18.存在于多数成人血清中( E )19.可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 D )

【C型题】

A.紧急预防 B.平时预防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20.注射类毒素( B ) 21.注射抗毒素( A ) 22.注射丙种球蛋白( C )

A.自然被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23.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可使机体获得( D )24.伤寒杆菌感染可使机体获得( B )25.提倡母乳喂养原因之一是因母乳可使婴儿获得( A )A.人工主动免疫 B.自然主动免疫 C.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26.为紧急预防某些传染病而注射抗血清可产生( C )27.流脑病预后可产生( B )28.破伤风病预后可产生( B )

【X型题】

1.抗毒素的特点有( AB )

A.可由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B.可由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C.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D.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2.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应遵守的原则( ABCD )

A.采取病变明显处的标本 B.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

3.血清学诊断常用试验是( ABC )A.凝集试验 B.沉淀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第九章球菌

一、选择题:A型题

1.血浆凝固酶可以( C )

A.促进细菌在体内扩散B.由表皮葡萄球菌产生C.增强细菌抗吞噬能力D.与IgG抗体的Fc 段非特异性结合E.水解透明质酸

2.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E ) 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 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3.可与IgG 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物质是(C ) A.M蛋白 B.Vi抗原 C.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 D.炭疽杆菌荚膜多糖抗原 E.大肠杆菌K抗原

4.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型意义是(D )

A.确定其致病性

B.确定其耐药性

C.葡萄球菌分类的依据

D.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

E.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5.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 B )A.链霉素 B.青霉素 C.灭滴灵 D.红霉素 E.克林霉素

6.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E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补体结合反应 D.血凝抑制反应 E.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

7.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不包括( A )A.肠毒素B.M蛋白C.溶血素O D.透明质酸酶E.致热外毒素

8.链球菌分类依据是(D )

A.能否产生血浆凝固酶B.产生色素颜色的不同C.鞭毛抗原的不同D.在血琼脂培养基中溶血现象的不同E.传播途径的不同

9.肺炎球菌的生物学性状不包括(E )A.能形成脐状菌落B.能产生自溶酶C.有毒株产生荚膜D.血平板上α溶血E.极易产生耐药性

10.初次分离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需要( B )

A.含5%的新鲜红血球培养基

B.5%~10%的CO2气体环境

C.含10%~2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

D.0.3%琼脂培养基

E.含0.05%胆盐的培养基

11.淋病奈瑟菌可引起( C )A.性病淋巴肉芽肿B.包涵体结膜炎C.新生儿脓漏眼D.沙眼E.青光眼

12.检测淋病奈瑟菌应采集的标本是(A )

A.泌尿生殖道的脓性分泌物B.皮肤的出血淤斑渗出物C.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D.呕吐物或剩余食物E.伤口坏死组织或渗出液

1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致病性葡萄球菌重要的鉴定依据(E )A.金黄色色素B.血平板上溶血C.凝固酶阳性D.耐热核酸酶E.发酵葡萄糖

14.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A群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B )A.猩红热B.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C.败血症D.风湿热E.肾小球肾炎

15.下列除哪项外,均与链球菌在组织内扩散有关(B )A.链激酶B.血浆凝固酶C.透明质酸酶D.链道酶E.胶原酶

16.下列细菌中,属于奈瑟菌属的是( A )A.淋球菌B.链球菌C.军团菌D.耶氏菌E.隐球菌

17.淋球菌的培养要求较高,通常培养基是(A)

A.巧克力血琼脂B.精制琼脂肉汤培养基C.5%葡萄糖肉汤D.麦芽糖肉汤E.半固体培养基

18.下列无芽孢的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百日咳杆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链球菌

19.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最常见细菌是(E )

A.肺炎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淋病奈瑟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20.能产生脂溶性色素的细菌是( D ) A.淋病奈瑟氏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肺炎链球菌

21.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球菌是( E ) A.肺炎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脑膜炎奈瑟菌 D.淋病奈瑟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22.能产生SPA的细菌是(C)A.肺炎链球菌 B.霍乱弧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肉毒梭菌 E.白喉杆菌

2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是(B )A.一般不发酵乳糖 B.能分解甘露醇 C.血平板上形成双溶血环 D.细菌能产生自溶酶 E.串珠试验阳性

24.葡萄球菌重要的表面抗原有( C ) A.M抗原 B.Vi抗原 C.SPA D.OT抗原 E.K抗原

25.葡萄球菌肠毒素的作用是( D )

A.直接破坏胃黏膜细胞,导致腹泻、腹痛

B.直接毒害肠黏膜细胞,导致腹泻、腹痛

C.直接毒害中枢神经,引起食物中毒

D.通过刺激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

E.直接破坏肠壁血管,导致出血性肠炎

26.化脓性炎症,其脓汁粘稠、病灶局限,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答案: B 分级:5.33

A.透明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E.链激酶

27.链球菌抗原构造中与致病性相关的抗原是:答案: E 分级:1.21

A.K抗原

B.Vi抗原

C.SPA

D.O抗原

E.M抗原

28.以下疾病中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是( C )

A.大叶性肺炎

B.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C.感染性心内膜炎

D.化脓性扁桃体炎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9.能够产生透明质酸酶的细菌是:答案:A 分级:1.24

A.A族链球菌

B.霍乱弧菌

C.鼠伤寒沙门菌

D.淋病奈瑟菌

E.鼠疫耶氏菌

30.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方法是( D )A.胆汁溶菌试验 B.OT试验 C.外斐反应 D.抗“O”试验 E.肥达反应

31.以下能够产生自溶酶的细菌是(E ) A.艰难梭菌 B.百日咳鲍特菌 C.变形杆菌 D.结核分枝杆菌 E.肺炎链球菌

32.胆汁溶菌试验常用于鉴别:答案: B 分级:3.34

A.破伤风梭菌与肉毒梭菌

B.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

D.淋病耐瑟菌与脑膜炎耐瑟菌

E.霍乱弧菌与肠炎沙门菌

33.荚膜肿胀试验常用于( C )

A.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B.霍乱弧菌感染的快速诊断

C.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别鉴定

D.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测

E.肠道杆菌的基因分型

34.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是( B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B群链球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E.流感嗜血杆菌

35.风湿热与下列哪种细菌有关( A) A.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淋球菌 E.白喉杆菌

36.各型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是( B )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D群链球菌 D.丙型链球菌 E.B群链球菌

37.链球菌可分为20群,分群的根据是( B ) A.P抗原不同 B.C抗原不同 C.对氧的需要不同 D.M蛋白不同 E.溶血素不同

38.A族链球菌中可分成100个型,其分型的根据是:答案:C 分级:4.21

A.P抗原不同

B.C抗原不同

C.M抗原不同

D.T抗原不同

E.R抗原不同

39.测定SLO抗体,可协助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答案:A 分级:6.13

A.风湿热

B.肠热症

C.类风湿关节炎

D.猩红热

E.红斑性狼疮

40.引起人类疾病的链球菌中90%属于:答案: B 分级:4.11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A群链球菌

C.B群链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D群链球菌

41.关于肺炎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B 分级:1.22

A.产生芽孢和自溶酶

B.菌体呈矛头状,成对排列

C.革兰染色阴性

D.有鞭毛而有动力

E.不形成荚膜也有致病性

42.肺炎链球菌致病主要依赖于:答案: D 分级:5.32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荚膜

E.M蛋白

43.在培养特性上,链球菌与葡萄球菌的不同点是:答案: A 分级:1.14

A.营养要求高

B.需氧或兼性厌氧

C.最适生长温度为37℃

D.最适pH7.4-7.6

E.液体培养呈混浊生长,管底有沉淀

44.脑脊液离心涂片染色,镜检发现白细胞内外均有革兰阴性双球菌,该病人可诊断为:

答案:C 分级:3.32

A.结核性脑膜炎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E.脱髓鞘脑脊髓膜

45.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答案: .B 分级:5.33

A.外毒素

B.内毒素

C.自溶酶

D.溶血毒素

E.微荚膜

46.脑膜炎球菌是:答案: B 分级:3.34

A.乙脑的病原体

B.流脑的病原体

C.SSPE的病原体

D.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原体

E.隐脑的病原体

47.关于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性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答案:C 分级:1.31

A.革兰阴性球菌

B.新分离菌株多具有荚膜

C.对寒冷抵抗力强

D.初分离时需要5%-10%CO2

E.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平板分离培养

48.引起牙周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答案: A 分级:3.34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B.类白喉杆菌

C.无芽孢厌氧菌

D.绿脓杆菌

E.白念珠菌

49.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是:答案: E 分级:3.23

A.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B.假膜性肠炎

C.食物中毒

D.毒性休克综合征

E.肉毒中毒

50.病原菌与其传播途径组合错误的是:答案: C 分级:5.34

A.淋球菌—性传播

B.伤寒杆菌—消化道传播

C.引起猩红热的乙型链球菌—血液传播

D.脑膜炎球菌—呼吸道传播

E.肺炎球菌—呼吸道传播

X型题

1.引起化脓性感染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答案:ABC 分级:3.22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球菌

2.化脓性球菌的共同特点是:答案:BC 分级:1.21

A.革兰氏阳性球菌B.引起化脓性炎症C.对抗生素敏感D.有芽胞E.均能引起食物中毒

3.葡萄球菌产生的杀白细胞素的毒性作用有:答案:ABD 分级:5.31

A.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B.增强细菌侵袭能力C.促进白细胞吞噬

D.破坏白细胞E.破坏红细胞

4.化脓性病灶脓汁稀薄且易扩散,其主要原因是病原菌产生:答案:BCD 分级:

5.23

A.血浆凝固酶B.透明质酸酶C.链激酶D.链道酶E.溶血毒素

5.葡萄球菌的毒素有:答案:ABCD 分级:5.23

A.α溶血素B.表皮剥脱毒素C.肠毒素D.TSST-1 E.血凝素

6.透明质酸酶的作用是:答案:ABD 分级:5.13

A.分解细胞间质中的透明质酸

B.使化脓病灶扩散

C.使化脓病灶局限

D.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E.保护细菌及抗吞噬

7.淋球菌可引起:答案: ABCE 分级:3.13

A.阴道炎

B.化脓性结膜炎

C.子宫颈炎

D.梅毒

E.尿道炎

8.奈瑟菌属中对人致病的细菌有:答案: AC 分级:3.13

A.脑膜炎奈瑟菌

B.黏膜奈瑟菌

C.淋病奈瑟菌

D.干燥奈瑟菌

E.金黄奈瑟菌

9.肺炎链球菌形成荚膜后:答案: AC 分级:5.13

A.具有抗吞噬作用

B.具有促进吞噬作用

C.获得致病性

D.失去致病性

E.保护细菌,对机体致病力减低

10.链球菌分类的常用方法是:答案: AD 分级:4.13

A.根据溶血现象和溶血性质

B.根据菌落特点

C.显微镜下形态特点

D.根据抗原构造

E.生化反应

11.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有:答案:ABCD 分级:3.13

A.葡萄球菌性肠炎

B.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C.化脓性炎症

D.休克综合征

12.区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常用的方法有:答案:BCD 分级:6.31

A.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B.菊糖发酵试验

C.Optochin试验 D胆汁溶菌试验

13.链球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答案: BD 分级:3.23

A.肾盂肾炎

B.风湿热

C.心肌炎

D.肾小球肾炎

14.常见的致病性球菌有:答案: ABCD 分级:3.23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淋球菌

15.下列哪些细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答案:ABCD 分级:3.34

A.肺炎球菌

B.大肠杆菌

C.淋球菌

D.脆弱类杆菌

16.金葡菌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特点是:答案: ABCD 分级:5.32

A.病灶易局限

B.可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

C.可引起皮肤及脏器感染

D.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

17.致不育症的病原体有:答案: ABCD 分级:3.34

A.淋球菌

B.人型支原体

C.沙眼衣原体

D.溶脲脲原体

18.肺炎球菌是:答案: ACD 分级:1.14

A.人体正常菌群

B.致病性很强的细菌

C.能形成荚膜的细菌

D.大叶性肺炎的病原体

19.链球菌所引起的疾病有:答案: ABCD 分级:3.23

A.猩红热

B.风湿热

C.产褥热

D.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填空题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有五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是________;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的是________;引起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是________。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以产生两种酶即_______和_______;均为其致病性的指标。

答案: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分级:1.23

2.不形成芽胞的细菌中________抵抗力最强。

答案: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级:1.31

3.链球菌能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酶类都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又称为_______。

答案: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溶解组织成分、促进细菌及毒素扩散、扩散因子分级:5.23

4.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有二种即_溶血素O___、_溶血素S_____,其中_溶血素O___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_抗O抗体__,常用于__风湿热__和__急性肾小球肾炎__的辅助诊断。

5.猩红热由_______引起,因该菌可产生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而________是一种超敏反应。

答案:.链球菌、红疹毒素、发热、皮疹分级:5.23

6.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分级:3.31

三、名词解释

1.SPA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上具有抗原性的一种表面蛋白,为单链多肽,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SPA可与人类IgG1、IgG2及IgG4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阻断IgG抗体

四、问答题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

答:葡萄球菌在增殖过程中可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血浆凝固酶(Coagulase:凝固酶有两种:一种是分泌至菌体外的,称为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为蛋白质,另一种凝固酶结合于菌体表面并不释放,称为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或凝聚因子(Chumping。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olysin)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溶血。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也称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n)引起人类或新生小鼠的表皮剥脱性病变。毒性休克综合重量毒素Ⅰ(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TST1)系噬菌体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葡激酶,产生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脂酶(Lipase)等。

2.简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致疾病的类型。

答案:表皮葡萄球菌是人类正常菌群,皮肤标本的检出率达85%-100%,鼻、口腔、咽喉为90%。当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进入非正常寄居部位等情况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多种感染,主要有尿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近20年来CNS引起的感染在增加,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有报告统计,由CNS引起的医院获得菌血症,表皮葡萄球菌占74%-92%,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心脏感染发生在心脏瓣膜手术后或心血管手术后,它可引起脑脊液分流术、人工关节、矫形手术的感染,还是腹膜连续透析中常见的病原菌。

3.简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哪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有哪些?

答案: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杀白细胞素: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所致疾病: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4.抗0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案:原理:血清(含 ASO ) + 试剂(链球菌溶血素 O 乳胶)━━━━━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基于链球菌溶血素 O 结合乳胶与检体中 ASO 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凝结反应作为吸光度变化量而测定时,该变化量与检体中的 ASO 量成正比。因此,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血清制作标准曲线,可以求得检体的 ASO 效价。

临床意义:抗链球菌溶血素 O 效价( ASO 效价)是相对于由 A 组链球菌产生的毒素链球菌溶血素 O 的抗体效价, ASO 效价的上升就意味着存在 A 组链球菌的感染。

5.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

答:葡萄球菌易感染皮肤,皮肤上的葡萄球菌脓肿显示为一皮肤表面下的温热的充满脓液的腔。普通情况下葡萄球菌感染产生包裹性积脓,如像脓肿和脓疱(疖和痈);葡萄球菌能通过血液播散并引起内部器官的脓肿(如肺)以及骨的感染(骨髓炎)和心内膜、心瓣膜的感染(心内膜炎)。形成脓肿系死亡白细胞及葡萄球菌构成。

6.简述淋球菌的致病性。

答: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也可侵犯眼睛、咽部、直肠和盆腔等处以及血行播散性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淋球菌的外膜由脂多糖、外膜蛋白及菌毛组成,且有寄生和致病作用,菌毛(Pili)由多肽组成,有抗原性,其终端的氨基酸排列较恒定,而中段及羧基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常发生改变而决定不同菌株的菌毛的抗原多样性。菌毛与淋球菌的粘附性有关,同时也有抑制白细胞吞噬的作用。淋球菌的外膜蛋白抗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微生物复习资料汇总题库

微生物复习题库 1. 细菌属于(B)。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细胞型微生物 2.病原菌是属于(D )。 A.自养菌 B.光能异养菌 C.腐生菌 D. 化能异养菌 3.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B ),青霉素能阻止该物质的合成。 A. 磷壁酸 B. 粘肽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4. 细菌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需要有膜内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参加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D )。 A. 促进扩散 B. 基团转位 C. 被动扩散 D. 主动运输 5. 细菌的基本结构中,能控制遗传性状的是(C) A. 细胞质 B.菌毛 C.核质 D.细胞膜 6. 下列各种物质交换过程中,输送到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D ) A. 简单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基团转移 7.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C )大杆菌,在动物的()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形成荚膜。 A. 阳性、体外 B. 阴性、体外 C. 阳性、体内 D. 阴性、体内 8.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B )。 A. 细菌 B. 霉菌 C. 放线菌 D. 螺旋体 9. 螺旋体是介于(C)之间的一类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A. 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病毒 C. 细菌和原虫 10. 寄生于动物内脏的病原性真菌,其最适温度为(C )℃。 A. 22 B. 28 C. 37 D. 55 11. 与细菌的致病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和物质有(C ) A. 鞭毛、芽胞、毒性酶和毒素 B.荚膜、菌毛、色素和细菌素 C. 荚膜、菌毛、毒性酶和毒素 D.细胞壁、核质、细胞质、色素 12. 细菌运动性检查常用的培养基为(C ),常用()接种法。 A.固体培养基、平板分区划线 B. 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划线 C.半固体培养基、穿刺 D. 固体培养基、穿刺 13.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最重要的区别是(C ) A.以纳米为测量单位 B.结构简单 C.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 D.在活细胞内生长 E.对干扰素敏感 14. 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D )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 C.核衣壳+包膜 D.核酸+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5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E )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考试必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 考试必备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 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 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 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 6、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

(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解释Escherichiacoil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coilK12(λ),Escherichia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第一章:病毒 1、病毒的特点以及分类: (1)大小在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必须在电子显微镜。(小) (2)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简) (3)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寄) (4)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最新医学微生物期末考试

登陆QQ邮箱,对比重点是否有出路 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潜伏感染:宿主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致病菌大量繁殖,即可使疾病复发。 4、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5、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6、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7、条件致病微生物: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8、显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 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9、菌落:单个细菌经培养后分裂繁殖成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0、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 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1、半数感染量: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1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13、微生物: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 的微小生物。 14、CPE:即致细胞病变效应,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受感染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5、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17、菌群失调症: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18、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19、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如HIV的艾滋病和麻疹病毒的亚急性脑。。 20、溶原性转换:是指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获得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 1、简述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高考生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链霉菌是霉菌,其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子。× 2、无隔菌丝是多核的单细胞菌体,只有细胞核的分裂,没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3、有隔菌丝是多细胞的菌丝,细胞核的分裂伴随有细胞的分裂。√ 4、酵母菌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成分,不含或极少含几丁质。× 5、一种真菌通常产生一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6、真菌菌丝体的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线。√ 7、所有的酵母菌都是有机营养型的微生物。√ 8、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环境中有点碱性。× 9、革兰氏染色结果,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对 10、G+C%相同的细菌,未必是种类相同或相近的种属。对 11、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错 12、鞭毛和细菌的须(菌毛)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错 13、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生物。错 14、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错 15、单纯扩散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而促进扩散则能进行逆浓度运输错 16、只有营养物质的吸收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而代谢产物的分泌则不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错 17、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对 18、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科研结果所发生的突变错 二、选择题: 1?啤酒酵母的无性繁殖是B

A、裂殖 B、芽殖 C、假菌丝繁殖 D、子囊孢子繁殖 2?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a (a)5.0-6.0(b)3.0-4.0(c)8.0-9.0(d)7.0-7.5 3?下列能产子囊孢子的霉菌是C (a).毛霉和根霉(b).青霉和曲霉(c).赤霉和脉孢霉(d).木霉和腐霉 4、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A) A、驳斥自然发生说 B、证明微生物致病 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 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5、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A)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6、蓝细菌的光合作用部位是(D) A、静息孢子 B、类囊体 C、异形胞 D、链丝段 7、某些酵母上下两细胞连接处呈细腰状,通常称为(C) A、有隔菌丝 B、无隔菌丝 C、假菌丝 D、菌丝 8、E.coli属于(D)型的微生物。 (a)光能自养(b)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d)化能 9、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为(C) A、增殖b、芽殖C、裂殖D、孢子生殖 10、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B) A、无色 B、红色 C、黑色 D、紫色 11、下列孢子中属于霉菌无性孢子的是(A) A、孢囊孢子 B、子囊孢子 C、卵孢子 D、接合孢子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最新

最新病原微生物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闭合环状DNA可独立与染色体外并自行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浆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菌毛: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菌体表具有的数量众多比鞭毛细、短、直,类似毛发样的丝状物,称菌毛。 荚膜: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包裹着一层排列有序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性物质,厚度约200nm,称为荚膜。 芽孢:很多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及细胞壁的脂多糖。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转化。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至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导。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消毒: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因子,但并不以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胞。要求比消毒高,以杀死芽孢为指标。毒血症: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能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但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一过性地经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7.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8.外毒素:是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19.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漰解后释放出来。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20.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 和CO2)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汹涌发酵现象。 21.原体:衣原体中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 22.始体: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特殊的发育周期,其中大而疏松的颗粒结构,称为始体。 23.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出现嗜酸性、嗜碱性、大小数量不同的圆形、卵圆形的斑块状结构,称为包涵体。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 一.生态学概念(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非生命物质,如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光和PH等。生态学又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 biology。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研究微生物有机体(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其周围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又称环境微生物学。 二.土著微生物(Aut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 外来微生物(All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土壤颗粒性质腐殖质》砂土 ●土壤水分游动微生物 ●氧气上层好氧微生物多(穴居动物活动可以给微生物好氧生长提供条件) ●pH pH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物吸附,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产生影响 ●温度蓝细菌能抗变化范围很大的温度;耐寒的藻类(雪藻) ●营养状况有机物对自养细菌有抑制作用(刍溪藻喜欢在营养丰富的鸟粪中)(土 壤颗粒中细菌的不均匀分布) ●人类生产活动 三.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 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 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意义 ●研究其强而稳定的特殊结构、机能和遗传基因以及应答因子,对阐明物种起源、生 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可用于量度地球上生命生存的理化极限,对探索宇宙星球上 的生物有参考价值; ●可探索出新的生理途径,生产新酶和新的生物制剂,使用于特殊环境条件,如煤脱 硫、冶炼金属、处理有毒废水、高压深油井探矿、纤维素高温发酵酒精等。 ●研究成果可以大大促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s) ?0℃以下或3~20℃能生长的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 ?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题库】经典题目判断题

2020届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经典题目 题库整理 判断题 1.内毒素是G-菌的外壁物质。( √ ) 2.抗生素的抗微生物效果一般低于消毒剂和防腐剂。( × ) 3.血球计数板可以检测酵母培养液中所有酵母细胞个数,而平板倾注法只能测定活细胞个 数。( √ ) 4.在细菌生长曲线中,稳定期的细胞数目处于稳定,是因为此期细胞不再增殖。( × ) 5.做固体培养基常加2%琼脂作凝固剂,做半固体培养基时,琼脂加入量通常是1%。( × ) 6.稀释平板测数时,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计数标准是选择每皿中菌落数在10-100个的 稀释度进行计数。( × ) 7.细菌中紫外线引起的突变是由于相邻鸟嘌呤分子彼此结合而形成二聚体的突变。( × ) 8.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 物。( × ) 9.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由于加入诱变剂所发生的突变。( × ) 10.内生菌根的真菌可进入根的皮层间隙和细胞内部,在根外较少,不形成菌套。( √ )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在观察标本中观察到了一段线状的细菌。( × ) 12.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利用氨态氮作为氮源。( × ) 13.发酵是微生物以无机物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 ) 14.蓝细菌是好氧细菌,通过糖酵解过程,利用光能产生它们的糖类。( × ) 15.固氮酶只有在严格厌氧条件下才有活性,所以固氮菌均为厌氧菌。( × ) 16.Hfr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会使F-菌株转性变为F+菌株。( × ) 17.Parastism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面或体内并对后者产生危害作用的现象。 ( × ) 18.大肠杆菌存在与否常作为判断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鉴定该菌时V.P (V oges Proskauer)实验和M.R (Methyl Red)实验结果应该是,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 × ) 19.在培养根瘤菌时常加1/200000的结晶紫抑制G+细菌的生长。( √ ) 20.所有的原核微生物都具有鞭毛。( × ) 21.真菌中除环状质粒外还有线状质粒存在。( √ ) 22.在没有高压蒸汽灭菌设备情况下,不可能进行培养基质的彻底灭菌。( × ) 23.烟草花叶病毒的2130个壳粒反向缠绕成杆状病毒粒子。( × ) 24.促进扩散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通过特异性载体蛋白可将营养物质进行逆 浓度梯度运行。( × )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最新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细菌以微米()为单位。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 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 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 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和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系统。 1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 氧菌、专性厌氧菌。 12、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细菌。 13、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而其代谢产物有 别。根据此特点,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14、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 合称为IMViC试验。 15、热原质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 16、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裂后游离出来,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17、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 抗生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18、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些细菌生长,从 而将后者从混杂的标本中分离出来,这种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是用于培养和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培养基。 20、可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21、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 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细菌特殊构造包括、、、等。(本题2分) 2.溶源性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有大约10 -5 细胞会发生现象,这是由于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变成了的缘故。(本题分) 3.营养物质可以通过、、和四种方式进入细胞。(本题2分) 4.控制有害微生物措施中杀灭的方法有和,常用和方法,抑制的方法有和。(本题3分) 5.证明遗传物质的基础是核酸的三个著名的实验为、、。(本题分) 6.微生物基因重组的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本题2分) 1.纯培养是其中()的培养物。 A.只有一种微生物 B.只有细菌生长所需的一种营养物 C.除主要微生物外只有一种微生物 D.没有代谢废物 2.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 A. 马铃薯培养基 B.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3.己糖单磷酸支路和ED途径是进行()替换的一个机制。 A.微生物中DNA合成 B.光合生物中的光合作用 C.某些种类微生物中的能量代谢 D.化学渗透作用 4.微生物代谢中,硝酸盐和硫酸盐可作为电子受体是在()。 A.无酶时 B.无ATP时 C. 有细胞色素时 D. 无氧时 5.由于控制微生物的目的,灭菌一词指的是()。 A.除去病原微生物 B.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 C.消灭所有的生物 D.只消灭体表的微生物 6.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 A. 核酸 B.酶类 C. 糖类 D.细胞壁 7.青霉素族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抗()。 A.病毒 B.真菌 C.革兰氏阴性菌 D.革兰氏阳性菌 8.所有下述特征皆适合质粒,除了()之外。 A.它们是自我复制的DNA环 B.它们有10~50个基因 C.它们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成分 D.它们是接合所必需的成分 9.接合时F因子进入受体细胞,受体细胞()。 A.经历裂解 B.快速繁殖 C.变成供体细胞 D.发育出线粒体 — 10.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 A.微生物进化 B.微生物生态学 C.微生物生理学 D.微生物生物化学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微生物:指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主要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 发展史:1法国巴斯德,弯颈瓶实验,研究发酵过程证实是微生物的作用结果并发明了加热消毒法命名“巴氏消毒法”2德国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及细菌染色法 第一章 一,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细菌个体微小,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测量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为单位。多数球菌直径在——2微米;杆菌一般长1——5微米,宽——1微米;螺旋菌一般长2——20微米、宽——2微米。细菌的大小是以生长在适宜温度和培养基的壮领培养物为标准衡量的。2基本形态和排列: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将细菌分为3类;球状,杆状和螺旋 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连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棒状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1)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质、核体、核糖体和内涵物等。 L型细菌:某些细菌在遇到黏肽溶解酶或抑制黏肽合成的物质,大多数就会失去其细胞壁而死亡,也有一部分不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 质粒:质粒是核体意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可维持许多代,细菌分裂时质粒可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三、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概念:病毒是目前所知体积最微小、结构中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它是在活细胞内增值、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特点:(1)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则同时具有两种核酸。(2)病毒依靠核酸复制,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其他成分一起参与繁殖过程,并以横二分裂方式增殖。(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单独进行物质代谢,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寄居于一定种类的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4)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5)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6)个体微小,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包涵体:一般认为包涵体是病毒与细胞作用后的斑块,其中有病毒粒子。 结构:包括核心、衣壳、囊膜、刺突。 四、其他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