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痉湿暍病脉证证治第二

1、三病概念

①痉病: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病因:外感风寒。病位:病在筋脉。

②湿病:主症: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

病因病机: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病位:肌肉、关节。

治则: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③暍病:主症: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病因病机: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为阳邪: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病位:太阳之表。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表虚。

2、症状与病机:无汗、恶寒为刚痉;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柔痉)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擘)

1、病机: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2、治法: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3、几(shū)几然: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刚痉)

葛根汤方: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灸)生姜大枣(擘)

1、病机: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2、治法: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1、湿痹:指湿邪流入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痹,闭也。

2、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

4、治法:但利小便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桂枝甘草(炙)杏仁白术

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2、病因病机: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寒+湿-在表

3、治法:散寒除湿,微汗祛邪

4、方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火攻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生姜大枣

1、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2、病因病机: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复感风湿之邪

3、治法: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石膏(碎)甘草粳米人參

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

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1)

1、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2、默默: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内热。

4、百合病证候表现:①心肺阴虚,百脉受累的全身症状:饮食、行为、语言和感觉失调现象。(变幻无常)

②心肺阴虚内热的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不变之证)

6、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养心润肺、益阴清热。但不同原因及不同体质病人的百合病证候互有差别,因此治疗应因人而宜,“随证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生地黄汁

1、正治法的使用条件:不经误治,病情如前条所述无变化者。

2、治法: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3、以泉水煎取――下热气,利小便

4、药后反应:大便当如漆。(服地黄汁的正常反应)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知母

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汗后的救治法。

2、治法: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滑石代赭石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用攻下后的救治法。

2、治法: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yè),甘草泻心汤主之。(10)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1、声喝(yè夜):说话声音嘶哑。

2、临床表现可分为两部分:①一般临床症状:状如伤寒:初起有恶寒发热――湿热伤及营卫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扰心神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扰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颜色突变,乃指颜色深重――为气血失调,病气见于面

②特有临床表现:咽喉:糜烂+声喝二阴:糜烂+咽干眼目:目赤、目四眦黑(酿脓)

3、病机:湿热虫毒所致

4、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5、由于该病是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是其主要症状。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

苦参汤方: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上两条论述狐惑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

2、辨治要领:苦参汤和雄黄熏洗方虽分别是虫毒腐蚀前、后阴的外治方,但临床要配合甘草泻心汤内服。内外合治,相得益彰,收效明显。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13)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当归

1、本条论述狐惑酿脓的证治。

2、治法:清热利湿,行瘀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为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历节: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则肿胀变形。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

【中风与痹症鉴别】

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中风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

为主)

半身不遂,口眼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症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3、①主证: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②兼证:头眩短气――风湿上犯。温温欲吐――湿阻中焦。脚肿如脱――湿热下注。③补充:发热

4、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5、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6、辨证要点:①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蜜煎,出乌头)

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2、主证: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3、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4、治则: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5、辨证要点: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 , 痛不可触 , 关节不可屈伸。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 , 故重用川乌 , 配以麻黄 , 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1、阴阳俱微:此指病机,营卫气血皆不足。

2、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3、病因:内因:“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阳虚;

外因:尺中小紧-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4、鉴别:风痹-顽麻疼痛兼有;血痹-唯顽麻无疼痛;历节-唯疼痛无顽麻

5、治则: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6、注意:★“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不可针引阳气。

7、辨证要领:血痹病,临床上以肢体局部麻木、脉涩为特点。

【血痹轻证与重证鉴别】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

1、平人:外形看似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亏损。

2、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

3、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脉象。真阴不足,虚阳外浮者,脉多大或浮大或芤;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为精气内损的脉象。

4、★强调脉象对于外形看似无病的虚劳早期具有诊断意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

小建中汤方: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1、论述了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论治。

2、虚劳病的发展:有阴虚生内热-阴损及阳;阳虚生外寒-阳损及阴等多种情况,且由于阴阳两虚而出现阴阳失序、寒热错杂之证。

3、★此寒热错杂之证出现,关键在中焦脾胃病久,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

4、治则:甘温建中。

5、禁忌: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4)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5)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16)

1、风气:泛指外界病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可引起多种疾病。

2、论述了虚劳风气百疾(兼夹外感)的证治。

3、发病机理:虚劳诸不足-病久气虚阴阳不足-抗病力减弱—易兼挾风邪而引起多种疾病。

4、治法:★此时若祛邪则伤正,补益气血则恋邪。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茯苓

1、论述了肝阴不足的虚烦不寐的虚劳证治。

2、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3、与《伤寒论》中栀子豉汤之虚烦不得眠鉴别:外感热病,误治虚其胸胃,余热留恋不去,故有胸脘痞塞,按之濡,心中懊恼,舌苔薄黄而腻之证。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蟄虫丸主之。(18)

1、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鱼鳞状。

2、本条论述虚劳干血的证治。

3、病因: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大逆/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1、虚热肺痿的证候特点:上气、咽喉不利、咳吐浊唾

2、病机:火逆上气

3、治法: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干姜(炮)

1、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2、病因:①虚热肺痿失治,久则阴损及阳;②素体阳虚,肺气衰弱,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

3、治法:温肺复气

4、虚热肺痿是肺痿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但虚热肺痿日久,阴虚及阳,最终可转化为虚寒肺痿。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1、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2、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3、病因病机:当为寒饮郁肺,肺气不宣,痰阻气道

4、治法: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1、本条论述饮热迫肺的肺胀证治。

2、病因病机:素有饮邪内停加外感风热,水饮夹热邪上逆,导致肺气胀满。

3、治法: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1)

1、病因:奔豚气病与惊恐密切相关。“惊怖”:指不良情志因素所致的精神症状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

奔豚汤方:

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专治奔豚气,可用陈香橼皮代替)

1、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2、病因病机: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气滞化火,循冲脉上逆。

3、治法:清火平肝,降逆平冲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

1、通过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基本病机

2、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薤白白酒

1、论述胸痹典型证候及治法方药

2、病机:阳虚邪闭,胸阳不宣

3、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1、论述胸痹痰饮壅盛的证治。

2、病机:痰饮壅盛而痹阻胸阳

3、治法: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大附子

1、论述胸痹急性发作的救治。

2、病机:阴寒凝聚不散,阳气痹阻不通

3、治法:温阳通痹止痛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蒌实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1、论述胸痹气结在胸虚实不同的证治

2、偏实者:①病机:阴寒之邪较重,停痰蓄饮为患

②治法: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③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偏虚者:①病机: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治法: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③方药:人参汤。

5、★【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同:①气结在胸②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异:①病机:A阴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饮为患;B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症状:A兼腹满,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

B兼四肢不温,倦怠少气,大便溏,舌质淡,脉弱而迟

③治则:A宣痹通阳,泄满降逆;B补中助阳,扶正固本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

1、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2、病机: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3、治法: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

1、此两条论虚寒性腹满的病机、辨证和治则。

2、病机:趺阳脉:微—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弦—下焦肝寒或肾寒之气上逆中焦。

3、★辨证要点:“趺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两大要点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1、论腹满虚实辨别和实证腹满的治法

2、治法:下法。温下―寒实证;寒下―里实热证。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1、本条论述腹满里实兼表寒的证治。

2、治法:行气除满,疏表散寒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1、论里实兼少阳证的心下满痛证治。

2、病机:实邪郁滞于胆胃

3、病位:心下,当为阳明胃脘并及少阳两胁之处

5、治法: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枳实大黄

1、论述里实腹满胀重于积的证治。

2、病机特点:“胀重于积”。“闭”为大便不通,失气亦不传-气机闭塞之明证。

3、治法:行气除满,通便泻热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

1、本条论述腹满(实热证)积胀俱重的证治。

2、主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主证辩证细化:“腹满”不减;按之痛;满痛在脐周

3、治法:当须下之,寒下法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1、论述中焦虚寒并水饮内停的腹满证治。

2、治法: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

蜀椒干姜人参

1、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

2、治法: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3、★大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腹痛之“痛、呕”及扶正养胃作用均较附子粳米汤强,因此寻找用药规律:治疗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治疗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温阳脾胃:枣、草、米不如人参、饴糖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附子细辛

1、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

2、治法:温下寒实

3、★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生姜羊肉

1、论述血虚内寒的寒疝证治。

2、病因:血虚气少,气虚生寒;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3、治法:养血散寒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

瓜蒂散方:

瓜蔕赤小豆

1、论述宿食在上的证治。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7)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葱茎新绛

1、★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症。

2、病机:是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3、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运用“通”法是治疗肝着的要领。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1、论述脾约的病机和证治。

2、治法:泄热润燥,缓通大便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1、论述肾着的成因和证治。

2、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1、以上两条总论痰饮的分类及四饮的主症,为全篇之提纲。

2、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类型。前者是四种痰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留于肠胃的一种类型。

3、*痰饮:是水饮聚于胃肠,与脾关系至密。主证: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病机: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停胃肠。病位:胃肠。

4、*悬饮:是水饮流注于胁下,累及于肝肺。主证:咳唾隐痛。病机:水流胁下,肝肺气机受阻。病位:胁下。

5、*溢饮:是水饮阻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主证: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病机:饮溢四肢,肺气失宣,脾失健运。病位:四肢肌肤。

6、*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影响于心肺。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机:饮停胸膈,肺失宣降。病位:胸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1、本条论述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2、“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3、★“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病的基本原则。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1、论述痰饮停留心下的证治。(心下,即胃之所在)

2、病机:属脾胃阳虚,痰饮中阻。饮停中焦,阻碍气机升降,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3、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7)

1、论述微饮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两方皆属“温药和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1、论述肠间饮聚成实的证治。

2、治法:宜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1、本条论述悬饮的脉症与治疗。

2、初起往往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可先服小青龙汤以解表。表解里未和,可用十枣汤。

3、煎服法:先煮肥大枣,后内三药末。药量因体质而异。平旦温服之。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4、煎服法意义:①十枣汤重用大枣以达到峻下而不伤正。②使用药物剂量的多少应根据病人体质以及服药后的反应而定。③掌握服药时间,对提高疗效、减轻药物某些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大青龙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方: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

1、论述溢饮的证治。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鉴别】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用量:泽泻:白术=5:2)

1、论述饮邪上犯,蒙蔽清阳冒眩的证治。

2、病机:水饮内停,妨碍气机升降,浊阴不能下行,清阳不得上达。

3、治法:健脾化饮,降逆止眩。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35)

1、本条论述外寒引动内饮的支饮证治。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2)

1、论述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消渴的证治。(“上消”)

2、治法:益气生津,清热止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3)

1、论述下消的证治。

2、肾阳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渴饮无度;又不能化气以控制摄水——饮一溲一

3、治法:温补肾阳,固摄下元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10)

栝楼瞿麦丸主方:

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

1、论述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证治

2、小便不利——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有水气——水无出路,水气内停;苦渴——肾气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上焦反生燥热

3、治法:润燥生津,温阳利水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13)

猪苓汤方:

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

1、论述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证治

2、治法:滋阴润燥,利水除热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1、论述四水及黄汗的脉证;风水皮水的治法。

2、风水:病位——其病在表;病因——风客肌表;病机——风邪袭表,肺失宣降;证候——脉浮恶风(风邪在表),外证骨节疼痛(风寒湿留滞关节)

3、皮水:病位——其病在肌肤;病因——水溢于表;病机——脾虚湿盛,水泛体表;证候——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水湿潴留皮中),不恶风(非外感侵袭),其腹如鼓(里水过多),不渴(水停皮中)

4、正水:病位——病在里;病因——里阳不足,寒水所胜;病机——脾肾阳虚,肺失肃降;证候——脉沉迟(里阳不足,寒水所胜),外证自喘(水停于里,气逆于上)。

5、石水:病位——病位在里;病因——水湿内停,阳气不行;病机——肾脾阳虚,寒水内盛;证候——脉自沉(肾阳不足,寒水聚结下焦),外证腹满、不喘(水气结于少腹,未波及于上)

【风水与皮水鉴别】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20)

1、例妇人水肿,有血分、水分之异。

2、*血分:含义:因经水前断,经水渗出脉外而为水。先见经闭而后病水气。

病机:血脉瘀滞,经水渗于脉外而为水,水湿外溢故肿;冲任亏损,气虚血少而致经闭,经闭血滞,渗于脉外,亦可形成水肿。

病势:血分深而难通,血不通则水不行,故难治。

3、*水分:含义:先病水肿,水湿壅闭,经脉不畅,而后经水断绝。

病机:水液阻滞血道。

病势:水分病浅而易行,水去则经水自通,故易治。

治则:行水散湿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

1、论述水肿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利小便与发汗。

2、★治法:因势利导而治之。

腰以下肿:病位在下在里,属阴,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病位在上在表,属阳,当发汗。(水气病治疗常法——“提壶揭盖”法:“开鬼门,洁净府”)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22)

1、论述风水表虚的证治。

2、治则: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越婢汤方: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1、论述风水夹热的证治。

2、治则:散邪清热,发越水气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1、论述皮水脾虚阳郁的证治。

2、病机:脾虚水气盛,阳郁不宣。

3、治法:通阳化气,表里分消水湿。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10)

1、脉出:指脉象浮而散大无根。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1)

1、论述湿热黄疸的发病机理。

2、病机:湿热蕴结

3、★治法:治脾为要。治疗黄疸病酌情加入凉血活血药物。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13)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先煎)栀子大黄

1、论述谷疸属湿热俱盛的证治。

2、病位:心中、心下

3、★治法:清泄湿热(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4、阴黄及湿重于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15)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大黄枳实豉

1、论述酒疸热盛的证治。

2、病位:腹中

3、治法:清心除烦,除积泄热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19)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硝石栀子

1、论述黄疸病热盛里实的证治。

2、治法:攻下法通腑泄热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18)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五苓散

1、论述黄疸病湿重于热的治法——利水清热,去湿退黄。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14)

柏叶汤方:柏叶干姜艾

1、论述虚寒吐血的证治。

2、治法:温中止血

3、★煎煮法:取马通汁合煮——引血下行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17)泻心汤方:大黄黄连黄芩

1、论述热盛吐衄的证治。

2、治法:清热泻火而止血

3、方药特点:药味少而作用专一——苦寒泻火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15)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朮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

1、论述虚寒便血的证治。

2、病机:脾气虚寒,气不摄血

3、治法:温脾摄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论述湿热便血的证治。

2、病机:大肠湿热,迫血下行

3、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10)论述瘀血的脉症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1、论述脾胃两虚胃反的病机、脉症及预后。

2、★胃反的主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机:胃气不降,脾失健运

3、胃反出现脉紧而涩:紧为阳虚有寒;涩属津亏而燥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8)茱萸汤方: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1、论述胃虚寒凝呕吐的证治。

2、治法:散寒降逆,温中补虚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6)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9)

1、论述胃虚停饮夹肝气上逆的干呕头痛证治。

2、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头痛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16)

大半夏汤方:半夏人参白蜜

1、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2、为胃反呕吐的主方,与小半夏汤不同,临床不可混用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17)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甘草

1、论述胃肠实热呕吐的证治

2、治法:泻热去实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1、论述寒热错杂的呕吐证治。

2、主症: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阻

3、治法: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4、★组方特点:辛开苦降。即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12)

1、论述一般呕吐的治法——散寒化饮,和胃降逆以止呕吐。

2、★后世医家称此为止呕祖方。具有较强和胃、降逆之功,经过适当配伍变化可治疗各种呕吐。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1、论述哕而腹满的证治。

2、呃逆治以通利,仅用于实证,不可用于虚证。

3、“前部不利者,猪苓汤;后部不利者,调胃承气汤”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22)

橘皮汤方:

橘皮生姜

1、论述胃寒气逆而干呕。

2、病机:胃中虚寒,胃气上逆

3、治法:散寒降逆,通阳和胃(方后云“下咽即愈”)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23)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1、论述胃虚有热呃逆的证治。

2、病机:胃中虚热,气逆上冲

3、治法:补虚清热,和胃降逆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31)

1、论述下利气的治法——利其小便:利湿、化湿(“急开支河”之法)气利,诃梨勒散主之。(47)

诃梨勒散方:★诃梨勒(诃子)十枚,为散,粥饮和,顿服

1、论述虚寒性肠滑气利的治法——敛肺涩肠,止利固脱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42)

桃花汤方:赤石脂干姜粳米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 1、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8) 1、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1、五邪中(zh?ng)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 1、上工: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1、救: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共14页文档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0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02】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09】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金匮要略考点重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 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简答:比较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的异同? 同: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 异: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 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防己黄芪汤金匮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益气祛风行水良,表虚风水风湿康。】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心肺阴虚内热} · 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填空】 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二]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八]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四]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精品文档交流 3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金匮要略终极重点总结

金匮要略重点 1、北宋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后由林亿进行校订 2、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3、以脏腑经络分内外: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4、病因三条:①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深、内、重)②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浅、外、轻)③其他:房室、金刃、虫兽 5、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下同。 6、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居“大雪”与“小寒”之间。 7、甲子:是古代用天干、地支配合起来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天干10个(甲乙丙丁午井庚辛壬癸),地支12个(子丑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自甲子始,至癸亥止,共60个。此处甲子指冬至之后60日,此时正当雨水节。 8、少阳: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60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60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9、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其特点: ①风: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病人脉多浮缓。 ②寒: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病人脉多紧急。 ③湿: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④雾: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⑤谷饪:膏粱厚味,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10、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肝病虚证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不适用于肝实证。 虚实异治:虚证当补,实证当泻,实证以泻本脏为主,并安他脏,以防疾病蔓延;虚证以补本脏为主,并通过它整体调节以防他脏乘侮。 11、(看)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2、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病机在脏用攻法:有形无形相结合。 病邪在里痼结不解,往往与体内痰、水、淤血、宿食等有形之邪相结合,医者当审因论治,攻逐其有形之邪,使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病易痊愈。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与猪苓汤利其水,使水去热除阴复,渴亦随之而解。 13、近其所喜,远其所恶:其,疾病。 14、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15、麻黄加术汤方中:白术四两 16、微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指服用发汗药物的汗出程度):①覆取微似汗②“温令被上”“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在关节上③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2小时④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 17、三附子汤侧重点,是否微汗 ①桂枝附子汤:有桂枝、生姜,故用治阳虚风湿且以风为主的症候。 ②白术附子汤:无桂枝而有白术,则用治阳虚风湿且以湿为主的证候。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臟准此。(一) 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臟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臟腑之文理也。(二) 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1论述刚痉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2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金匮要略条文背诵-推荐下载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小明姐姐の重点)by :球 第一篇: 1、发病与预防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2、病因 1.反常气候: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2.疾病分类和病邪性质: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古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3、病机(阴阳失衡)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4、论治 1.已病防传: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2.表里同病: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3.痼疾加卒病: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4.审因论治: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第二篇:·痉病1、脉证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2、刚痉与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3、证治1.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栝楼根2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甘草2两,生姜2两,大枣12枚)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中医护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著,包括《素问》和《灵柩》两部分,其成书标 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原名《八十一难经》,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论述了人体的脏腑、经络、 腧穴、脉学、针法等内容。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囊括了中药的药性,如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及用药七情(单味、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并提出了“治寒宜热药,治热宜冷药”的治疗原则。 4.《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我国最有影响 的一部临床医学著作。建立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诉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八种用药方法及护理措施。 5. 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护及防护结合 6. 中医四大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 第二章 1.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 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的特性包括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 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即哲学上“一分为二” 的观点,如昼为阳,夜为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 转化 4. 阴阳偏胜包括阳偏胜和阴偏胜。是指人体内的阳或阴超过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胜则 热,阴胜则寒。 5..阴阳偏衰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是指人体内的阳或阴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虚 则寒,阴虚则热。 6.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7.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的基本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