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保护性

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保护性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初不仅表征对自然景物的所有观光旅行,而且强调观光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在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的能力的同时,也严重地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一方面,人类把地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来源,以自私的心态近乎疯狂地索取地球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遭到了地球的严厉报复:空气、水质、食品、噪声以及垃圾等各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各种环境公害,人口急剧增加,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不仅使人类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而且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表明,人类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并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经过反思和探索,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人类在本质上仅仅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及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而地球的各种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其他动植物的地球,人类和其他动植物是平等的伙伴和朋友关系,而不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导致了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并不断的发展和深入人心,并最终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指导思想。

旅游业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朝阳产业"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是遵循产业革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旅游对象采用的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破坏了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自从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和普及,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充实。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的一致看法。美国的生态旅游学会1992年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

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而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1994)中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我们认为,生态旅游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例如在卢旺达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物时,传统旅游允许旅游者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物,而生态旅游采用对旅游资源(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用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对于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而言,保护性体现在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谋求当地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
另外,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各样污染等)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使旅游业与当地社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不利于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机会,只有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当地居民公平地获得分享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也是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内容之一。

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

,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自然已经与文化融合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