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

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联系和发展观

相对

立的两种宇宙1卷1991版第300

反对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形而上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Ta mara ta physika

定为《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我国后

有人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为道

将此书名译为《形而上学》。

止的

片面的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这种用法是从黑格尔开始

的。

学”

体有

绝对主

如庸俗进化论、激变论等。形而上学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指形而上学在对待联系和发展的问题

发展的

外力作用引起的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位移。

(一)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

系。

(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

必然导致把世界看成根本上是静止不变的。“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

的事

不过

世界本质上是不动的。

(三)形而上学用根本否定矛盾存在的思维方式看世界上的一切事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存在片面性、不客观、独断论等严重的缺陷。

联系

素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

唯物

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来看

世界的整体和部分、系统与要素、普遍与特殊等各种关系。世界的物质

是由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不了解具体事物作为部

到具体事物与整体及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系统及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

法”——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看问

的现

我国

的观

点。

2、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动、变化和发展中。这些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的进化、天体的演变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看不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

展的

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科学。

3、辩证法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盾的

始至

充满

能够

民内

部的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联系与发展观。其对立主

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对孤

此之间井水不犯河水。

不同

质要

法的必然结果。

运动、变化不仅有数

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

的增

之间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

穷无

3卷第60

唯物

自身

“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一)普遍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本性

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事物之间的

①世界上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一个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个事物都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一个成份或环节。

联系的客观性指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性。事物的联系不

是客

观存在的。物质的客观性决定了物质联系的客观性。任何事物及其组成

为人

都会陷入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

联系的普遍性指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象、

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成分也都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任

其他事物联系的对象。

(二)世界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已被人类的全部实践和科学发展史所

证明。

②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万有引力揭示了茫茫宇宙中星球内部各

③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揭示了生物有机体的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同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

系起

19世纪的

自然科学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以及20世

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等

已经给我们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许许多多特殊规律。牛顿的“万有引

F=GmM/r

2(G为引力

常数)。

(相关变异规律)

(部)器官的相关情

有机

体的胚胎向成熟的有机体的逐步发育同植物和动物在地球历史上相继

出现的次序之间有着特殊的吻合。

合成

通过

质、能交换达到动态平稳的状态。地球上的生物主要与太阳及地球表层

可能

发生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相互联系组成的大大小小的画面。

系、

组织管理、人际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文化产品等等。所

人的

本质是人的社会关系。

方位、

系的

不否认事物的相对独立性。每一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

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仅仅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而看不到事物的区

(一)

性。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 第一节水 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 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 (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 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 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 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 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 项目内容备注 化学方程 式2H2O →通电2H2↑+ O2↑ 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 少量H2SO4或NaOH,通的 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 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 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 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 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 生淡蓝色火焰 (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 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 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worl d eternal development"

高中政治必修4《世界永恒发展》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克服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辩证历史 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可靠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 共同本质的抽象。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 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除了体现在自然界和我们周围的宏观物体的客观存 在,还体现在社会历史和微观粒子运动层面上。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有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意味着其具有广延性而运动意味着变化,也就 将物质运动的形式指向了空间和时间。 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所体现的无限。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马克思将物质作为意识的根本起源,并且视其为物质的最高产物。 二、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 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对人类实践的 指导作用,并且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事实材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二、人和自然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人本身来自于自然,并且还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第三章 物质结构

第三章物质结构 1.构成物质世界的砖石中,有没有最小的砖石(即再也不能分割它们)存在?物质能不能永远分割下去?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构成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的了解是不断深化的。从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物质的最小构成单元已经不再是分子、原子,也不是中子和质子,而是夸克和轻子。夸克和轻子是否有结构等问题,正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这种“无限分割下去”的思路是否对?看来,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一片未知的海洋,粒子世界的探索还有漫长的征程。 2.人们是如何发现原子存在内部结构的?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世纪末的这三大发现,揭示了原子存在内部结构。 3.X射线发现者:伦琴;天然放射性现象发现者: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中包含α、β、γ 5.电子的发现是和阴极射线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克鲁克斯从阴极发射出来的是一束看不见的、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的粒子流 6.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姆逊,汤姆逊被称为是“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7.电子是怎样“安置”在原子里面的?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比汤姆逊的模型更接近真理,但它却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于是有了玻尔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发展以后,又有了更接近事实的电子云模型。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人们对自然规律不断探求的记录。历史上存在: (一)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三)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8.原子已是很小的微粒,在原子中的原子核这个小中之小的天地里,还会有什么更小的东西吗?从1920年起,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核的结构进行探索,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核子阶段。质子和中子除了所带电荷不同外,其他各方面都很相像,因此物理学家把它们统称为核子。 9.质子的发现卢瑟福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质子 α粒子打到氮原子核里去了,在放出高速质子的同时,氮原子核变成了氧原子核。这是第一次实现的人工核反应。 10.中子的发现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测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想办法测量了这种粒子的质量,还确证了它确实是电中性的。中子就这样被发现 11.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质子或中子有没有内部结构?比质子或中子更小的微粒还有没有? 随着高能加速器的迅速发展、宇宙射线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粒子。新的发现告诉我们,质子和中子不是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还有内部结构,它是由几种称为夸克的更基本的(简单的)粒子所构成。 12.质子(p)、中子(n)、电子(e)、光子(γ),统称为“基本粒子” 13.正电子的发现者xxxx 1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张伯伦和西格雷观测到了反质子 15.1959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想象自然界中一切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 16.中微子的发现泡利的假设提出后不久,1933年费米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β衰变理论费米所说的中微子其实是“反中微子”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 (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考点24 发展与过程 1.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1)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知识点及试题{含答案}汇总

第一篇古代科学技术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一、人类的起源 1、古猿人出现的时间距今约250-400万年,即地质年代的新生代的第四纪初 2、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二、石器和弓箭 1、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使用石器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人类早在260万年前就学会使用石器生产了。 4、大约在14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原始人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1、人类在50万年前就学会了用火。 2、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性的解放作用。它表明人类第一次征服一种自然力,并且最终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 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1、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结束了依赖天然食物而生存的历史,表明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生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即大约1万年前。 2、最早出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是西亚。 3、农业生产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耕锄农业,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已经懂得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主要农具有木?、石?石犁。 4、大约一万年前,人们已经懂得饲养动物。人类最初驯养的动物有猪、羊、牛、鸡、狗。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5、由采集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由渔猎经济发展到畜牧经济是人类继使用火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简单的采集和渔猎,它要求有较丰富的自然知识,要懂得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学会育种,要有一些天文、气象、土壤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最初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1、陶轮的发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最早的加工机械。公元前7000-5000年,我国河南仰韶和西亚地区居民都已经掌握这种制陶技术。 2、制陶业的发展促成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 六、冶金技术的出现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1、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黄金和铜。 2、冶铜技术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的原始社会晚期。 3、冶金技术的出现表明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兴起,意味着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诞生。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劳动有了剩余,从而使剥削成为可能。 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 1、农业生产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古代文化的经济基础。 2、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畜耕的发明和应用。 3、畜耕是三个地区和国家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 二、天文学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东三中赵金英 一、教学内容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节内容。主要内容是学习发展的观点,包括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把握发展的实质,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而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而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身边具体事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轻松把握教材的理论。 三、设计思路 本课力争在教学过程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尝试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争做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重视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讨中破解教材的重难点,体现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快乐学习。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能力目标 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展观点和创新意识,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创设具体的情境作为载体,分析情景中的哲学道理并加以总结。真正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哲学道理的过程自主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引入新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黑板板书: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主学习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和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发展的普遍性

第三章答案(沈玉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A 2 . C 3 . A 4 D 5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19.AB 20.ABCD 三、辨析题 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 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 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地位上——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体现着发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也就是用过程论的观点看问题。) 意义上——①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②过程论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性。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3)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 章(3)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唯心主义——夸大意识作用,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旧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物质性,看不到意识的能动反映,甚至把意识归结为某种物质实体。 二元论——把意识看承是与物质独立平行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辨证的观点看待意识,合理结实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第一,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通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 可见,作为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有自然界进化的基础,更有社会发生的基础。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接,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从内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意识内容。这些内容总的说来都是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对象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头脑中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作为对象的客体,包括客体的存在、运动,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等等 〈2〉自我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状态和需要等等的意识。使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的意识。 〈3〉思维方式,或意识活动的主体结构模式、图式、定势等等,即人在处理各种精神活动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总和。思维方式是人的意识活动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B、从反映形式上看,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存在形式 〈1〉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特点——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是在各种感觉材料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反映的结果,而表象则是保存在人脑中的感觉映象的再现和重组。〈3〉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C、意识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科学技术发展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科学技术概论英文名称—— 学分:2分总学时:32学时 开课专业: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各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本课程是职校学生的选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职校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熟悉历史上科学发明家的思想与实践,以及历史的经验,受到启迪,从而增强进行科学活动的自觉性;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性,以便于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和技术及其演变史,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人类的历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继承科学研究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学习杰出科学发明家的高贵品质。 二、预修课程:无 三、课程内容、要求和建议学时分配 导论 一、科学 科学的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的著名奖项 二、技术 技术的概念技术的分类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 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六、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七、知识经济的兴起 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象形文字太阳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金字塔 二、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阴历数学成就楔形文字手工业 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数学成就医学成就佛教农业生产手工业 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 古希腊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技术 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古罗马的科学古罗马的技术

三、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 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二、古代中国的三大技术 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 三、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1、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花时期 2、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被称为数学家的时代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 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沿着独特的路线发展的时期结束了。 第五章近代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一、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停滞 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的复苏 1、科学活动的重新开展 2、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复苏 三、文艺复兴和XX改革 第二节科学革命的突破 一、哥白尼革命 二、认识人体的结构 第三节经典力学的奠基 一、开普勒为天空立法 二、斯台文对力学的研究 三、伽得略的研究 四、关于碰撞的研究 第四节微积分的诞生 一、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二、微积分的诞生 第五节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牛顿力学的伟大意义 第六节近代科学方法的确立 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笛卡尔创立数学演绎法伽得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惠更斯强调假说的作用莱布尼兹符号技巧的运用牛顿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三章工业革命 第一节英国的技术革命 纺织技术钢铁产业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蒸汽技术革命 第二节法国产业革命的兴衰 技术的移植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科学中心的第二次转移 第三节德国的崛起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发展的实质,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有哪些特点?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第一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1:观看视频《生命演化》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课堂探究2: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见幻灯片) 思考:中国的历史变迁,说明了什么? 教师: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把它扩大到全世界、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我们现在处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物质(寒假作业)

月 日 星期 完成时间: 50 分钟 作业一: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要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最好采用 ( ) A .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B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 D .通入足量的CO 2气体 2.为了更简便制取干燥NH 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 A .NH 4Cl 与H 2SO 4(浓)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 .N 2+ 3H 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 3,用烧碱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加热NH 4Cl 用P 2O 5干燥 3.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 ) A .Cu + HNO 3(浓)→ Cu(NO 3)2 B .Cu + HNO 3(稀)→ Cu(NO 3)2 C .Cu ?? →?空气 CuO ??→?稀硝酸 C u (N O 3)2 D .Cu + AgNO 3 →C u (N O 3)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工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纯净物。 C .金刚石、石墨、C 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因为他们的结构不同 D .C 60是近年来人工制造的含碳的化合物。 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据报道,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 .泼上汽油焚烧 B .倾倒入江河中 C .深埋于土中 D .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6.实验室贮存下列试剂:① 浓HNO 3,② 浓氨水,③ 浓H 2SO 4,④ 新制氯水。 必须盛入棕色瓶中保存的是( ) A .①④ B .只有①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物质 B . C 60和CO 2均是碳元素的化合物 C .石墨和C 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D .O 3和C 60同素异形体 8.空气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酸雨主要是雨水与SO 3或SO 2反应,最终形成的H 2SO 4、还有少量的NO 2及CO 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 3 与H 2CO 3造成的 B .温室效应是CO 2具有增高地球温度的效应造成的 C .CO 能与血红蛋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血液输入氧的能力 D .吸烟能制造CO 2污染空气 9.为了除去CO 2中含有少量的HCl 气体,可以使气体通过 ( ) A .Na 2CO 3溶液 B .NaHCO 3溶液 C .H 2SO 4溶液 D .Ba(OH)2溶液 10.下列性质中,为某些元素或化合物具有的是 ( ) A .溴化银在光照下即可分解 B .单质溴在水和汽油中溶解性相同 C .碘被人们称之为“海洋元素” D .淀粉遇I - 变蓝色

马克思(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3.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4.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5.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了间接联系。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的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鲜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简答) 答: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简答)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中心的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斗争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12.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15.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