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日之英勇和今日之落魄,形象生动。

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又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

1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描绘了恬美的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B.本词中“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词,作者集中使用三个典故,使构成博喻,说明人生的虚无。

C.本词下阙作者悟出人生认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写出作者放下名利浮云,归隐田园的惬意生活。

D.本词音节流美,音韵和谐。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

段排比,语言畅达,极有韵律。

15.“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客兴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全集·叶嘉传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曰:“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若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

【注】①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 (nǐ):疲困的样子。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嘉,少植节操植:培养

B.或劝之业武业:从事,以……为业

C.久味其言味:体味

D.遂得爵其子爵:爵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上以不见嘉月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B.①为著其行录传于时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官员,这和他的品行有关。

B.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C.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禀性刚劲、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

D.苏轼通过对叶嘉一生的遭遇的叙述,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阳赋(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

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宅于不土之里宅:住宅。

B.若予者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蚤:通“早”,早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雨止之祥也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奴婢喜而告余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九、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恬于进取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报:回复

C.落翰林学士落: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5分)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5分)

十、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选自《苏轼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逞其奸逞:实现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取信

C.曹、刘之不敌敌: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却:后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言战不若曹操之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乃始治兵振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绝曹氏之手足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A.欲袭杀其孤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C.孔明迁刘璋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4分)

文: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3分)

文:

(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3分)

文:

一、

【答案】14. C 15. ①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

不办

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②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③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错。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苏轼认为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杨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

二、

【答案】14. C 15. 同意“异客”是屈原。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应是通过下片屈原的经历抒发情感,阐发主旨的,故重点应在“下片”。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通过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还可结合意境和诗句分析情感。本题中,如果考生同意“异客”是屈原。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两句的意思是:感叹楚怀王不明事理,悲叹楚国被秦国灭掉。"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两句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泪竭陵阳处”一句中“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③“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一句中写道: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如果答“不同意”,将“异客”理解为苏轼,或“异客”既指屈原也指苏轼,言之成理亦可。

三、

答案:

11.C. ( C“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

12.①对英雄的仰慕。(钦佩赞叹)郭纶本领高强,屡建战功,又勇于担当,有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②对英雄失路的怜惜。本领高强的英雄无人赏识,只能日暮在渡口闲看渡船。③对英雄再次建功立业的期待。作者对郭纶再次征战贼寇拭目以待。④对自己的勉励。自己也想成为像郭纶那样的英雄,哪怕历经坎坷,也照样勇往直前。(答对一点2分,含情感1分,分析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这首诗的大意是:郭纶本是河西一带知名的勇士,如今的人们却都不识得他了,这位昔日的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坐在渡口,闲看过往船只来打发时间。路人只见他骑着一匹瘦弱的青白色马,却不知他曾经使用的长矛大如屋椽。郭纶说,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一旦有了战况,他誓言愿冲锋陷阵。那时,我自当拭目观看,看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的军阵。

四、

14D【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15【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每答对1点给2分。)】

【赏析】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是时,东坡61岁,在惠州贬所宴饮州守詹范时,有感于仕途之变,便作下了这首词。

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紧接着点化运用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三分春色一分愁”),日暮西山,人命危浅了,只是词人未看到日后还有“风雨”,哪怕是“一分风雨”,未想到日后又要谪贬儋州;但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

下片,叹青春不再,人生暗淡。词人此时处境恶劣,心境凄凉,深感自己夕阳黄昏,硬是把棺材准备好了。正因所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自然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观念随之也发生变化,艺术欣赏及其作品的意境发生变化,所以他把密州时作的同词牌的词的下片作了修改。尽管它反映了词人对人生的依恋和青春的惋惜之情,可意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仙境不见了,西王母、东皇太乙在东坡心中,早已消失了,再不是什么美好、理想、幸福的形象,更不是什么长生不老的象征了。“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佳人斜倚合江楼”,唯有我那朝云,病魔缠身,“斜倚”而立,留恋着“合江楼”外的水光山色,哪怕它们是净眼中的水光(“水光都眼净”)和眉愁中的山色(“山色总眉愁”)。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全词,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下片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人的感情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意境发生变化,决定着词的用语的变化。笼罩全词的是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五、14.C(“写实”错)

15.示例一: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词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的饮酒赏月,淡看名利,不过是自我解脱而已;下阕的“归去”“作个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的牢骚之语。(2分)

示例二: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这两句词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阕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得;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阕写怀才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

六、14.【参考答案】BE

【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不恰当。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故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

15.【参考答案】

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2分)

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

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2分)

七、参考答案:

17、D(爵:封爵位)

18、A(A、介词,因为。B、介词,替;介词,被。C、代词,他的;副词,一定。D、副词,才;副词,竟然。)

19、D(“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错)

20、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21、(1)于是游并去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游”1分,“奇”1分,句意通顺1分)

(2)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用它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以”1分,“视”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叶嘉是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茂先,退隐不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武夷山后,很喜欢这里,于是便在这里安了家。

到叶嘉这一代,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操守。有人劝叶嘉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是天下英俊勇武之人中的杰出人物,一支枪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并去拜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为他写了记录他的言行的文章,并流传于当时。当时正好汉皇帝喜欢读经史,一个建安人做谒者侍奉皇上,皇帝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后认为他很好,说:“我唯独不能同这个人处于同一时代啊!”觐见的人说:“我的同乡叶嘉,气质清净淡泊,品行纯洁,令人敬爱,很有名气,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即使是陆羽也未详细地了解啊。”皇上大惊,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用驿站的车马将他送到京城。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看了看大臣们说:“我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突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陛下选用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

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设宴,皇帝饮酒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于是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邑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一般是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德行馨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这里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彻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习的。

八、答案:16.A(A “宅”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建造住宅”)

17.C(A第一个“也”表判断;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B第一个“乃”副词,才;第二个“乃”副词,竟然。C两个都是连词,表修饰。D第一个“于”介词,从;第二个“于”介词,对)

18.B(“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的创作要缘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

19.答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20.答案:(1)夜里躲避洪水先后五次(多次)更换地方,白天反复烘烤淋湿的衣服。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

(2)说得很好。我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我可以通过想象得知。

译文:

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

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哪儿知道什么秋阳。我才是真的知道秋阳。夏天的太阳,受制于乌云和雷雨,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江和湖都分不清了,大地被淹,城边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小生命。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在家乡自家那一点田上种点谷子,等水稻成熟的时候,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女人一天倒晚都叹气。没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穿的,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没多久又到晚上了,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占了一挂,说黑

夜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起来了。还没回过神,天地间就大变了。这时我在半醉半醒之间,轻轻低唱,好像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

公子说:“明白,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

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的温暖,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难道要以夏天为兴盛,以冬天为衰退吗?我的同事都是小人,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刻秋阳的慈悲啊……”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九、答案:

4.C (C项中的“落”是免除的意思。)

5.A (④是范镇辞职的话;⑥是一般的认知,并非范镇独特的见解。)

6.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7.(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5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

【评分建议】5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为官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官员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死了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天地阴阳不和,国家财政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天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天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及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天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天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天,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十、答案:

5.B 信:通“伸”,伸张

6.D A。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表示状态 C.副词,“才”;副词,“竟然”D 连词,“来”

7.D 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建议,而不是诸葛亮“诈”的表现。

8 C 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9、(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1分。)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3)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 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②寓目: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写作佳苑 2012-04-10 0901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例析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问题1、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 答: 问题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答: 例析2、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例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例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请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例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孤独等等,无不吸引着读者。那么,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公年1061年)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下片写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日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贺新郎》【内容】: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篇——《水调歌头》1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 人教版

诗词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幂密遮灯,风

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 【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 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苏轼——《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赏析: 深红绿暗景,黄童白叟人,其乐融融,热闹非凡。麋鹿猿猱跑来与人共欢,如见其眼神四转,既怯且喜的样子,机灵可爱之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题型及思维】 简答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问什么,答什么。 综合表述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 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评价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来具体阐释原由,注意点面结合。 比较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其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注意要点全,条理清,层次明。 阅读下列唐诗、宋词、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孤桐》王安石) 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试就该诗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主,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理解。

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刘禹锡) 试解释颈联的内容并简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未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7、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夜。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话说?(《丑奴儿近》辛弃疾※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诗词鉴赏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浅谈诗词之美 论文序号:80 姓名:陈恩燃 院系:会计学院会计三班 诗宋词,中华民族之瑰宝也!古往今来,多少大诗人,大词人用了无数传颂不衰的诗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的空间。诗词在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词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我看来。诗词美的审美体验就是诗词对人的情感的一种激发过程。当人们与诗词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融合的时候,诗词中的体验也就给予了人最真实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可见人们对美的体验带有主观性,而同文学作品一样,诗词的来源的现实,只不过是经过了提炼,使得人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体会。 诗词的美体现在句子的凝炼,体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意境之美,哲思之美,自然之美,声音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数不胜数的美在诗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意境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便以简洁但意味深长的诗句来体现他的那种意境。而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用了三句诗词来表达三种意境,从而说明成大事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无言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三句诗词,这是多么简练的概括。仅仅用了三句便将创业时的无人理解,创业中的劳苦,创业成功的喜悦写了出来。而且不仅仅于此,其实不论是在创业,还是做学问,还是其他的,都可以用这来形容。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 李煜的诗词中充满了泪水,而他最高的艺术成就恰恰就是他在国破家灭之后取得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最后的词中,到处都充满了伤感。优美的句子,体现出的却是他的绝望。正如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哲思之美。我想,李商隐的诗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特别的他的《无题》系列,在艺术上,在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来歌颂老师辛苦工作,表现一种奉献的精神,我想是再贴切不过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表现了恋人之间那种默契和爱意。而在《登乐游原》中更是一句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种艺术哲思,虽经千年而不变色,人们总能够从中得到共鸣。一种悠远的,更加接近于本质的东西从人们的内心中分离出来。而苏轼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毛泽东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有气势,也很有哲理。正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经历了长期的军事斗争,写出来的诗词也分外的有气势,有分量。“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自然之美。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诗词表现手法,写景的诗句也是很多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认为都是写得非常好的。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恢宏的气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篇一】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处】宋·诗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 【赏析】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思念。“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诗人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诗人《赠刘景文》 【赏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赏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

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篇二】 1、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宋·诗人《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赏析】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洞察人生活的洒脱情怀,也是作者对人生感到无奈的一种自我解嘲。这三句词通常用来感叹人生的无奈,与世事无常。人生在世,总难免会碰到不如意,或令人遗憾的际遇,既然知道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又何必太过执著呢? 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处】宋·诗人(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1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②①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③【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宋词苏轼论文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浅谈苏轼在唐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及苏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赏析 院系:国际商学院 年级:2011级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9班 姓名:韩欣蚊

学号: 摘要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词史上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对词境的开拓、革新,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地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为宋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准备了条件。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而《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创作于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苏轼用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深刻的体现了苏轼词“诗言志,歌咏言”,“文以意为主”的词风。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豪放派文学地位

前言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郎》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也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适的旷达襟怀。

苏轼诗歌赏析

苏轼诗歌赏析 1春宵 苏轼朝代:体裁:七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出处春夜。唐白居易 《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元 柯九思 《退直赠月》诗:“绣枕魂清踈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白雪遗音·八角鼓·春宵一刻》:“春宵一刻,万金难夺。” 示例共度春宵 古代诗歌 原诗 春宵(七言绝句)【宋代】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1)花有清香月有阴。(2)歌管楼台声细细,(3)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1)春宵:春夜。一刻: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2)花有清香: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3)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赏析 开篇两句写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宝贵,花朵盛开,月色醉人。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后两句写的是官宦贵族阶层尽情享乐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们却还在楼台里尽情地享受着歌舞和管乐,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良辰美景更显得珍贵。的描写不无讽刺意味。 全篇写得明白如画却又立意深沉。在冷静自然的描写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对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深深谴责。诗句华美而含蓄,耐人寻味。特别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出身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在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有《东坡全集》传世。 2、花影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就眼前所见写景,写春光将尽,这实写。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花落尽,枝条上留下的是花的残痕和苦涩的小青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小燕子逐春飞来,恋春不已。绿水环绕山村人家,春情留连不断。细细品味,残破、惨淡之情油然而生。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然而,我们读词时,却必然会联想到当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山花烂漫、柳絮飞扬,冰消雪融后的小溪水,淙淙流过山村人家,燕子戏水闹春,这样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两相对照,眼前春的归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情景交炼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笔,正好比一抹彩云,去留无迹。而这种对春的向往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迹。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教学文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 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班级姓名得分 (一) 田家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1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 (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用原句填空) (3分)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黎烈南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 铛:音chēng,铁锅。罨:音yǎn,掩盖,掩覆。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然而,

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 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