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一周第一课时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考纲要求】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难点)【复习提问】

1.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客观必然性?

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

3.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4. 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

5.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新教材修改部分】

1.按要素分配

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分配公平

措施:(1)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考点过关】

考点一:按劳分配

1. 6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经历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

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由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决定的

3. 下面是小吴一家人所获得收入,其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①小吴的爷爷通过自己炒股所得收入

②小吴爸爸承包20亩地,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所得收入

③小吴的妈妈在外资企业工作所得工资④小吴在国有企业工作所得工资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考点二:按要素分配

5. 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 )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张先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每月获得5300元工资,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公司奖励3万元,并且通过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了某私营企业的生产,一年可获得收入4万元。下列对张先生的收入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①5300元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②3万元属于按要素参与分配

③4万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④鼓励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7.2018年,我国多地提出,要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这一要求有利于( )

①完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

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实施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是( )

①倒逼供给体系改革,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②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③增加社会总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点四:效率与公平

10.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指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缩小基尼系数需要

①消除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确保社会公平②形成公正合理的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

③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④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具有一致性

②没有公平的效率只会导致平均主义与普遍贫穷

③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作为物质基础

④社会公平应建立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A.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B.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一周第二课时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二)

【提问默写】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

2.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3.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易错点拨】判断并改错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3.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4.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

忽略了公平。

5.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6.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非按劳分配。

7.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

8. 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9.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0.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消除收入差距。

【当堂达标】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下列关于按劳分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B.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炒股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民在自家门口炒股也不再是新鲜事。农民边种地边炒股,种地炒股两不误。这表明,在我国农村( )

①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②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增多

③按劳分配不再是收入分配的主体④购买股票是实现分配公平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分配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1%之间。下列有利于提高我国“分配率”的是( )

①逐步提高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水平②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

③调整分配政策,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④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4. 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既要看收入涨不涨,也要看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重不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指明了收入分配调节的方向。下列做法符合这一方向要求的是( )

A.辽宁省人社厅宣布2018年1月1日起,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至最高1620元/月

B.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2018年将突出就业扶贫,支持返乡创业

C.2018年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指出,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18个基本公共服务事项首先纳入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范围,优先和重点保障

D.2018年1月,上海总工会提交《关于推动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建议》的提案

5.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绩效工资向一线医务人员倾斜,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使1亿多人受益;拖欠农民工工资将被列入“黑名单”;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上调……这一系列措施( )

①有利于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②有利于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

③旨在通过初次分配,促进效率的提高④旨在通过分配政策调整,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某地对科技转化收益按照3:6: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30%由市农业科学院统筹用于奖励技术支撑人员,60%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10%用于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经费。这一比例将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收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这表明()

①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②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③尊重知识、人才和创造,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④按要素分配旨在实现公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中,强调平衡性、包容性。平衡性包含了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包容性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更多地让全体人民来分享。下列选项中有利于实现“平衡性”和“包容性”目标的是()

①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③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④完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过高收入

A.①③B.①④C.③④D.②③

8.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列做法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有()

①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②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③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持物价持续下降④健全按要素分配的制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网友“风轻轻”: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网友“雨霏霏”:他年收入100万元,我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年收入202万元,我年收入还是2万元,人均年收入102万元。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针对两位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跟帖分析。

第一周第三课时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限时训练

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主任:

编制人:唐雪丹审核人:高二政治组全体成员 2018年9月3日

1.2018年我国不断推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强调用改革的办法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

①是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体现了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③有利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避免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发生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下表是某居民2018年收入一览表

内容工资薪金收入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入利息收益收入比例(%) 40 29 7 10 14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该表格表明( )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该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按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③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下列有利于拓宽居民劳动收入渠道的是( )

①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适应市场需要②鼓励和催生新业态和新型劳动就业模式

③健全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严格执证就业④保障劳动者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 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

A.3万元

B. 4万元

C. 5万元

D. 6万元

5.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依靠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其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继续扩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多途径发展集体经济,用5年时间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义在于( )

①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农村进一步发展②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

③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农民增收④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收益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党的十九大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做法有( )

①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③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④着力调节过高收入

A.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7.(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10)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2017年我国有22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图中(P代表劳动力价格,Q代表劳动力数量,D、S分别代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P1、P2分别表示变化前后的劳动力价格)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8.(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1)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工程师提供新技术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A.①②

B. ①④

C. ②

③ D. ③④

9.在网上“晒工资”正成为一种时尚。不久前,一份农民工的工资单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围观”与热议。这份工资单显示,该农民工的收入最高一个月超过万元,最低一个月也有5000元。不少网友尤其是白领阶层的网友在表达羡慕的同时,也表现出失落,但也有部分网友对农民工的“高工资”表示认同。

(1)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理性看待农民工的“高工资”现象。

(2)“晒工资”晒出了许多人的失落。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使网友们由“晒工资”变成“晒幸福”。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S省2013~2016年居民收入情况表

时间基尼系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农村居民城镇居民

2013年0.478 6958 22365

2014年0.476 1926 24520

2015年0.472 8566 26378

2016年0.469 9873 28869

注: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1)根据材料,分析上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解决表格中所反映的收入分配问题?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参考答案

考点过关

1. 答案:D

解析:分配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的分配制度。A、B、C三项不符合要求。故选D。

2. 答案: C

3. 答案:B

解析:按股权分红实际就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每个人占有的股权不同,按股权分红必然造成收入差距,②错误;此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错误。故选B。

4. 答案:D

解析:5300元属于按劳分配,排除①。4万元属于科技入股收入,属于按科技要素参与分配,排除③。科技属于生产要素,所以3万元属于按要素参与分配,故②正确。材料中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收入,可以调动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故④正确。

5. 答案:A

解析: 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有利于完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公平,①④符合题意;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分配,不属于初次分配,也不属于劳动所得,②③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6. 答案:A

解析: 实施这些举措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倒逼供给体系改革,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①②适合题意,排除④;本题是强调增加社会总需求,不是总供给,排除③;故选A。

7.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缩小基尼系数需要缩小收入差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形成公正合理的分配格局,从而促进社会公平,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只能缩小而不能消除收入差距,①说法错误;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会拉大收入差距,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8.答案: B

易错点拨

1. 纠错: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2. 纠错: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3. 纠错: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4. 纠错: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5. 纠错: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6. 纠错: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还存在非按劳分配,如福利性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一定是非按劳分配方式。

7. 纠错: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8. 纠错: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按要素分配,强调谁占有的要素多,谁参与分配的收入就多,可见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化。

9. 纠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10. 纠错:分配公平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当堂达标

1.答案:D

解析: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A、B、C是正确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D是错误的,适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 ③说法错误,因为我国依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④说法错误,因为购买股票会拉开收入差距。农民承包集体土地获得按劳分配收入,炒股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而获得的收入,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故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 提高我国“分配率”要注重初次分配公平,逐步提高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水平与初次分配公平无关,①不选;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实现初次分配公平,②正确;增加群众性财产收入不属于增加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这与“分配率”的含义不符,③不选;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利于实现初次分配公平,④正确,故选B。

4.答案:C

解析: 题目中强调的是再分配,A、D选项属于初次分配,故排除。B选项强调就业,与题意不符。题目中,“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指明了收入分配调节的方向,故C选项的做法符合这一方向要求。

5.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一系列措施是保护劳动所得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②④适合题意;并没有体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①与材料无关;而且材料举措并不完全是初次分配的体现,没有体现效率,③排除;故选D。

6. 答案:C

解析: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②错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④错误。故选C项。

7. 答案:C

解析: 打破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实现“平衡性”的目标,③当选;完善《个人所得税法》,调节过高收入,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实现“包容性”目标,④当选;材料中的“平衡性”和“包容性”是追求公平的体现,①是追求效率的体现,不选;劳动报酬属于初次分配内容,②错误。故选C项。

8. 答案:A

解析: 物价不能持续下降,否则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③错误;④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收入差距,不符合这一理念。故选A项。

9. 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材料观点从正、反两方面逐一分析,然后依据相关知识逐一分析,要注意分析的全面性。前者看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的关系,但没有看到分配制度、分配政策的作用;后者看到了经济发展带来收入差距拉大,没有看到国家分配政策可能进行的收入分配调整。

答案:跟帖一: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发展是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为“收入倍增”奠定物质基础。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跟帖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限时训练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①③说法正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②说法错误。④中“避免”说法错误。

2.答案:C

解析: 按劳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②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我国的分配制度,不是基本经济制度,③与题意无关;分析表格,财产性收入(房屋土地等其他收入+国债收入+股票收益+利息收入)已占居民收入60%,①入选;结合表格的注解,④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 劳动者提高技能和素质,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就业,从而获得劳动收入,①正确;鼓励和催生新业态和新型劳动就业模式,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促进劳动者就业,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②正确;健全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并严格执证就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部分劳动者就业,导致不能就业劳动者收入减少,③与题意不符;保障劳动者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有利于劳动者获得非劳动性收入,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4.答案:C

解析: 甲在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年薪收入、在民营企业兼职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合计为4+1=5万元,故C项正确;甲购买股票和出租住房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非劳动收入,不能计算在劳动收入之内。

5.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农村分配方式多元化,有利于农民增收,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②③符合题意;股份合作制经济属于集体经济范畴,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同,①不符合题意;在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而不属于农民个人,④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①表述错误,排除;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要求我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故②③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脱贫的问题,着力调节过高收入与题意无关,④排除。故选D。

7.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最低工资制度旨在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低工资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劳动力价格直线P1应高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时的工资水平。BCD不符合题意。答案A。

8. 答案: D

9. 【答案】(1)①在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是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与质量紧密联系的。农民工的“高工资”是与其付出的劳动量挂钩的。网友们应理性看待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拿工资数量做对比。②在我国,收入分配是以承认劳动差别与劳动能力的大小为前提的,农民工的工资也存在着差别。网友应着眼于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来提升自己的工资水平。盲目地对比工资高低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③网友们在对比农民工的“高工资”后显示出失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要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收入。

(2)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③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推动经济效率的提升为分配公平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10. 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要对表格中所列项目的数据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各自的变化趋势,并对相关项目进行有意义的比对并揭示出所反映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反映“注”的信息;第(2)问要针对前一问暴露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可从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财政作用等方面回答。

答案:(1)2013~2016年,S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但城乡差距巨大,近年来基尼系数有所下降,差距有所缩小,但贫富差距仍然严重,居民收入的相对公平还有待提高。

(2)①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坚持按要素分配,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发挥财政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公平。

2013 经济生活第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一

必修一经济生活 专题一生活与消费 一、考点再现 1、货币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纸币的流通规律信用工具(变化) 外汇和汇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价格 供求关系与价格价格与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3、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知识体系 商品: 货币: 价格: 消费: 三、重难点再析 1、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价格价值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价值总量= 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数量 2、信用卡与支票(变化考点)

3、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等于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 4、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人民币兑换更多的外币,有利于于对外投资、出国旅游、偿还外债、商品进口;意味着出口商品价格,不利于外商投资、发展旅游、收回外债、商品出口等。人民币贬值相反。 5、价格变动及其影响 (1)影响变动的因素: 价值、供求、货币发行量、国家政策、人为投机或炒作等 (2)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生活影响: A、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B、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C、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同时将减少对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②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生产规模;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③对国家的影响:稳定物价 措施: A、依靠科技,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无答案)

一轮复习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导学案 学号:姓名:小组: 三、【学习攻略】

四、【重难探究】 1.关于储蓄存款应注意的问题 (1)比较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

(3) 利率涨幅高于物价涨幅时,存款储蓄才有实际收益。反之,存款收益缩水,甚至实际.利率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2、(1)利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逆方向调节) (2)当物价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时,一般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利率,居民储蓄 增多,上调贷款利率,贷款数量减少,从而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 (3)当物价持续低迷,出现通货紧缩时,一般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利率,存款减少, 居民投资、消费增加。下调贷款利率,贷款增加,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收益为负。 五、【拓展阅读】 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这部分存款叫作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叫作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货币的投放量,维护物价稳定。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六、【当堂检测】 1、假设某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涨4.5%,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25%。不考虑其它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储蓄存款存在一定的风险②存款利息受CPI涨幅影响 ③储蓄存款不具有投资的功能④当前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是负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面对盈利增速放缓带来的经营压力,多家商业银行开始不断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个人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银行高校合作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贷款等。这些做法 ①是商业银行主动适应市场提高竞争力的表现②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和利润主要来源③能够确保商业银行稳定地实现主要经营目标④更好发挥商业银行促进生产方便生活的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创新力度,丰富债券品种,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丰富企业债券品种是企业融资的最佳方式②我国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③投融资体制改革丰富了居民的投资方式 ④发展直接融资能够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指投保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保费在税前列支,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实质是国家给予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个人的税收优惠,达到降税养老的目的。该险种的推出有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是 ①商业养老保险销量提高→财政养老负担减轻→养老保障体系更完善 ②政府税收减少→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社会保障支出减少 ③保险公司产品丰富→保费增加→保险公司利润最大化 ④个人当期税负降低→商业养老保险销量提高→个人养老品质提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七、【网络构建】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经济生活第3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限时规范特训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辽宁抚顺模拟]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动力,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6亩地以每年每亩1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 ) A.1.55万元B.2.4万元 C.1.74万元D.4.85万元 答案 B 解析该家庭承包土地转包给他人获得的收入是按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获得收入,为6600元,甲在私营农业公司打工,收入是按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获得收入,为14400元,乙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资、薪金属于按劳分配,乙的专利技术转让所得是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获得收入,为3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6600+14400+3000=24000元,答案为B。 2.[2017·盐城期中]从2016年9月1日起,我国调整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政策,扩大现行股权激励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并针对技术成果投资入股的税收政策增加递延纳税的政策选择。这一政策调整( ) ①有利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创新创业活力②旨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④是国家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举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我国调整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政策,有利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创新创业活力,而凭借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③正确;该政策下,人们获得的是非劳动收入,并不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排除;调整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所得税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④排除。 3.[2017·唐山模拟]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成为供给侧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比如在“共享车位”这一问题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智能软件,车位拥有者可以把空闲车位分时段分享出来,让苦于找车位的车主错时停车、按时计价。可见,分享经济( ) ①是通过变更所有权来实现资源优化②能提升供需匹配效率,节约社会资源③能激发要素活力,增加财产性收入④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增加有效供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分享经济是指消费者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和他人共同享用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持有产品与服务的所有权,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不选①④。分享经济借助于以公共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社交网络,在资源拥有者和资源需求者之间实现使用权分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激发要素活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故选②③。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复习学案【主干速记忆】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知识体系】 【知识梳理】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有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动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够提升劳动力的质量,提升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 (1)生产决定消费,这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别,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持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合的部分,调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合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 (3)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和科技进步与创新。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公有制经济: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来说,有的地区和有的产业能够的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水平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居支配地位。 4.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升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非公有制经济 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原因:①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个体、私营等非公制经济发

经济生活第七课复习学案

第一周第一课时 教师寄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考纲要求】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难点)【复习提问】 1.现行分配制度是什么?其客观必然性? 2.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地位 3. 按要素分配的意义。 4. 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及意义。 5.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新教材修改部分】 1.按要素分配 含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管理、技术、信息、土地。 原因: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分配公平 措施:(1)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 (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3)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考点过关】 考点一:按劳分配 1. 60多年来,我国分配制度经历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

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 A.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C.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D.由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决定的 3. 下面是小吴一家人所获得收入,其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形式的有 ①小吴的爷爷通过自己炒股所得收入 ②小吴爸爸承包20亩地,在专家指导下科学种植所得收入 ③小吴的妈妈在外资企业工作所得工资④小吴在国有企业工作所得工资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考点二:按要素分配 5. 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 )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张先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每月获得5300元工资,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公司奖励3万元,并且通过科技入股的形式参与了某私营企业的生产,一年可获得收入4万元。下列对张先生的收入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①5300元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②3万元属于按要素参与分配 ③4万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④鼓励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可以促进科技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7.2018年,我国多地提出,要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这一要求有利于( ) ①完善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居民收入④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A.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理论的知识点 【教学依据】 理论依据:高考考频考点 现实依据:物价上涨导致人民消费压力增大 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 2、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能力目标] 1、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的依据,理解社会保障机制健全的重 要性,理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背景意义。 3、熟悉高考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发挥德育的教育的作用,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好的认识社会,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意义,这样的政策对于人民的投资理财有一定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态度,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教学重、难点] 难点与重点:消费与宏观调控相关方式的关系,消费与收入以及未来收入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方式] 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 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 [教学构思] 围绕“消费”这个话题展开,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十课的内容,牵扯的知识点非常广,希望通过这种串联法,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更好的学会融会贯通。计划通过三个部分来进行 即: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措施理解-----经济意义 一、经济现象分析 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个话题:消费!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答:居民收入和物价总水平 1、复习收入与消费的理论知识 进一步追问:具体来说收入理论是如何描述的? 学生甲答: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越大。 学生乙补充: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未来收入不乐观,人们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亦然。 学生丙:还有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也有影响。 教师总结、过渡:关于收入的理论知识同学们掌握的不错,收入与我们的消费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物价的变动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2、复习物价与消费的理论知识 材料一: 由这个图表同学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从2010年到现在CPI指数不断攀升,生活中大家感受最明显的是那种商品的价格变化? 学生答:猪肉价格涨得最厉害! 追问:CPI上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为什么呢? 学生答:好贵啊,吃不起肉啦,因为收入没有增加! 3、知识梳理: 由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一、考纲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课时知识建构 三、考点解读 考点1、2按劳分配 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学习小贴士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考点梳理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

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学习小贴士 (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七课专项训练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经济生活第七课 一、选择题 1.某市村民老王算了一笔账:自家有40亩地,以前以种玉米为主,遇到顶好的年景,纯收入也就3万多元;2014年,以土地入股一家农业合作社后,自己除了不用再费劲种地、可以坐享股金外,还能分红4万多元。下列对此经济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老王入股前后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②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③农业合作社模式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规模经营水平④农业合作社模式能促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当前,我国积极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这一做法 A.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B.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C.通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进财富创造D.体现通过再分配为提高效率创造动力 3.某地农村新集体经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各类生产要素产权归属问题。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办农业、办企业、办物业、搞资本运作四个阶段,形成了资产租赁型、企业股份型、农业开发型、联合发展型等四种发展模式,建立起农村各方利益主体认可的分配机制,从共建到共享,实现了强村富民。这表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方式,为农村集体经济释放活力 ②变革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性质,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③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有效利用,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在农村集体经济中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题文)2017年9月,国务院出台改革举措,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S层次或紧缺人才。这一举措 A.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B.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C.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D 改变了我国高校性质5.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上述举措 ①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坚持和完善②旨在增加科技人才的财产性收入 ③体现了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④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一、本课的逻辑结构: 由生活中“洋货”随处可见,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载体——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进而引出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由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入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由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措施,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出对外开发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知识结构图 三、考点概览 (1)经济全球化:①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①世界贸易组织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考查国际经济合作;立足于企业经营,考查企业参和国际竞争的措施;立足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考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体现类和启示类为主,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参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具体措施。材料题多以措施类和意义类为主,重点考查企业“走出去”战略,以及我国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措施。 五、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是指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为什么”是指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怎么做”主要强调如何参和经济全球化,教材主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了表述。 2.立足单元和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阐明了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所以复习中必须把握对外开放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外开放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立足教材结构,必须明确对外开放和居民消费的关系,对外开放和企业生产的关系,对外开放和财政、税收等宏观政策的关系。 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本课时的主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是核心。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理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②以近几年的危机危机为背景,结合频发的贸易摩擦,总结运用WTO规则,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③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并结合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认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要求。 ④结合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协调,认识对外开放对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意义。 六、〖名师点睛〗: 一个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基本战略 两个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九年级政治第七课学案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结合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引导同学们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进而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帮助同学们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重难点: 1、重点: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难点: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多媒体辅助 四、课前预习: 1、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2、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4、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和决定的。 五、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1、感受身边的变化 【活动一】提杨家的帐本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帐本存在哪些差别?它说明了什么? 答:(1)、改革开发强后我国人民币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差别在于:A、家庭消费指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B、是指出的数额大小明显发生了变化。(3)、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转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体现在:①祖国发生巨大变化②日常生活发生变化 (2)、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P88-89 【活动二】绘制图表: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2、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 【活动三】上海宝钢工程——“关键少数”即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作用? 答:A、将更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C、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有越性。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2)、国有经济 ①、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②、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经济生活第四课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班级姓名 【考点扫描】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 3.公有制为主体 4.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知识网络】 【学生自主学习内容】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决定环节)、、 、消费(是 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1、生产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②生产决定消费的;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④生产为消费创造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①消费是生产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 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同落后的之 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 2、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 ⑴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②发展,对于全面小康社 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⑵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 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差距, 赶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的才能不 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的基 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国有经济:含义:指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 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 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集体经济:含义:是由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 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地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 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3)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 济形式。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地位: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 混合所有制是资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 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 展。 ③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A: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 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 的集体经济。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 一,;第二,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生 产 与 经 济 制 度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 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四个环节的内容 四个环节的关系 公有制的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 坚 持 和 完 善 我 国 的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原因 意义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案.doc

《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2.2 价格变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⑵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⑶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考试要求】高考考纲学业水平测试要求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b 【教学重点和难点】1、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2、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影响关系。【教学方法、学法点津】1、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2、学法点津走进生活,感悟道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供求影响价格和价格变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在具体感性材料中,感悟其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过程】【交流、合作探究】【学习反思】(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 _____________的变动一般来说,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反映程度是_________的。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__________价格变动的影响,

而且受____________价格变动的影响。⑴含义①互为替代品是指②互补商品是指⑵影响:①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 ② 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_______________填写下表,说明价格变动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2、提高_________________目的: 3、促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读图】下图反映了你所学的什么经济学观点?请简要加以分析。价格(p)数量(q)2、【辨析】副食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使人们减少对其的需求量。 3、【巩固练习】下列商品构成互补商品的是:()①印刷品与纸张②啤酒与小麦③家具与木材④商品房和建筑材料 a、①②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③④ d、③④ 4、【巩固练习】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019-03-0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2.2 价格变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⑵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对生产的影响。⑶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2、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七课经济生活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七课经济生活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一、考点概览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①市场与计划②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③市场配置资源④规范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宏观调控 二、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主要立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重点考查市场调节及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2.从试题类型上看:选择题多以措施类和体现类为主,集中于市场的缺陷和宏观调控措施。材料题多以措施类为主,立足经济发展形势,具体考查资源配置方式,重点考查宏观调控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 三、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主线,明确了资源配置中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的运用。复习本课时要把握一对关系,明确两项保障和三个特点。一对关系就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两项保障,即从市场秩序维护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认识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三个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立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复习中必须明确资源配置两种手段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资源配置方式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立足整个教材,必须认识宏观调控与物价、消费、就业、分配、生产的关系。 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主线,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2015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特别要关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与国家经济发展走势,认识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这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 ②结合我国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就业,发展生产,维护公平等措施,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③结合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认识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名师点睛〗: 一个关系→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一个治本之策→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山东省济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7.1我国的分配制度(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自主学习(通读课本,完成填空) 1.生产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4.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5.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地位。 6.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分配的体制机制,让、、和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7.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 二、课堂探究 第一个镜头: 阅读多媒体展示的镜头一材料,探究问题。 郭靖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二个镜头: 阅读多媒体展示的镜头二材料,探究问题。 (1)郭靖家发生了什么变化? (2)郭靖夫妻和儿子收入状况变化的动力在哪里? (3)你想到了哪些按劳分配的意义? 找一找: 刚才老师让在书上找到“哪些因素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你找到了没有? 第三个镜头: 1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