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浅谈炎帝神农氏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类二班程谦

【摘要】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而在古代史书的记载中,一般黄帝比炎帝出现频率要高,但论起功劳,炎黄二者不分上下。所以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不得不说。我们将会从炎帝的降生、传说时代的炎黄之战以及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三方面来了解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黄之战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正文】

一.炎帝的降生

“神农穴。《水经注》云:夏平县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是神农氏所生处。”1这里所说的烈山,极有可能就是华山之阳尚羊山。相传炎帝之母在此感孕而生。《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2后来炎帝成长在姜水,以姜为姓,以火得统治天下,所以号称炎帝。是以我们大致可知“炎黄子孙”之称来源于五德中的火德。”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地理部·穴

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黄古至五帝第一

“炎帝姜姓,姜与羌同宗,实际上是羌人的一支”,3炎帝族对羊和山的崇拜也和羌族对羊神的崇拜刚好吻合,诸多历史材料证明炎帝其实也和古羌人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事实上,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并不只限于黄河流域,这个起源地应该是由早期诸多大大小小的、分散的起源地组合,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以南方文明为代表的神农族和与炎帝神农氏渊源颇深的远古羌族。所以说炎帝从降生开始就对中华远古文明产生了影响。

二.炎黄之战

炎黄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场战争看似在宣扬黄帝如何救万民于水火,批判炎帝如何暴虐不得人心最终失去统治权,细细看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实际上是一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当时黄帝女儿魃的出现导致草原旱灾异常严重:旱魃所见之国,赤旱千里。4草原部落的人民生存受到威3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第90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吴任臣注引《玄览》所言

胁,只好南下入侵。这可能就是黄帝率兵攻打炎帝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也许我们可以将这场战争看作是农耕民族的一场自卫战。可以说正是由于早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不可协调的矛盾和游牧民族主动南下入侵的传统造成历史上南北民族间战争的频繁上演。但是客观来说,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正因如此,在漫长的长达5000多年的反复战争与融合后,才会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才会形成我们今天中华文化独特的包容性。

三.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的影响

提到神农氏的功绩,众所周知,神农遍尝百草,他在医药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而据古书记载,炎帝神农氏的功绩远非如此寥寥。神农,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农业有关的神。“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5可以说炎帝神农氏是早期农耕文明的始祖,他教化百姓耕种农田、播种五谷,在园艺业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建树,这是其一。其二,相传神农氏为陶器的创始者。“《周书》说:神农制作瓦器。”6另外,炎帝还创造煮盐法、制造早期兵器。“《说文》: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或云在帝魁之世。”7“《物源》中记载:神农因造干戈殳戟矛斧。”8这些创举为他巩固当时农耕民族的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

5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第一号

6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七宫室·器用·饮食·戏乐[瓦砖]

7清马骕《绎史》卷四炎帝纪

8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三十二武功下·刀·剑·弓·矢

作用。其三,炎帝神农氏在早期商业活动中作了相关规定。“谨按《易》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9也就是说规定人们在统一的时间进行交易,创造合适的方法教人们怎样交易而不倦怠。这样一来人民生活水平便可大大提高,商业发展则人民富裕,反过来人民又可受到更多先进的教化,创造出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如此往复,早期文明就会慢慢积淀、发展。其四,相传“庖牺氏始作八卦,神农氏演变为六十四卦,而黄帝、尧、舜称引伸张,分为二《易》。到了夏代因炎帝而称《连山》,殷代因黄帝而称《归藏》。文王扩充六十四卦,著有九六之爻辞,称之为《周易》。”10由此可见,炎帝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八卦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天,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是《周易》中解梦的周公,却少有人知炎帝其实也功不可没。其五,“《字源》曰:······炎帝因嘉禾作穗书,仓颉変古文,写鸟迹,作鸟迹篆”,11可见当时仓颉造字极有可能也是受了炎帝所作的穗书的启发。其六,在天文历法方面,相传炎帝神农氏设立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伏羲列八节,神农立四时。”12他还建置日历,“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正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13农耕民族自古靠天吃饭,而炎帝总结、创造出来的一套节气历法,无疑使农耕文明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其七,相传神农氏还造出五弦琴,以定身心、去邪念、回归天真。五弦即为古琴中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我想,这大概就是农耕民9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黄霸第一三皇

10宫长为郑剑英《炎帝神农氏》第5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

11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四经籍艺文部第十七[文字]

12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卷六二瑟

13晋杨泉《物理论》

族素来擅长琴棋书画,并以音乐陶冶情操的最早来源吧。

炎黄两帝都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而以南方农耕文明为代表的炎帝神农氏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却少有人知晓。炎帝的天才智慧与伟大创举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经过千百年衍变发展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不可遗忘那段传说的过去,更不该忽略那个神话的炎帝神农氏。

【注】

参考书目:

①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②宫长为郑剑英《炎帝神农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炎帝神农传说是湖北汉族民间传说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娲伏羲之后,不知隔了若干年代,又出现了一个太阳神炎帝。他和兽身人脸的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地方,是南方的天帝。 历史渊源: 太阳神炎帝是一位极慈祥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慈爱的炎帝教人如何播种五谷,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源。那时候,人类共同劳作,互相帮助,没有奴隶,没有主人,收获的果实大家均分,感情象兄弟姐妹般亲切。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称他为“神农”。 传说他是牛头人身。这大概因为在农业时代象征几千年来帮助我们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吧! 历史传说: 湖北省神农架地区汉族民间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极为丰富多彩。炎帝神农氏在这一带搭架采药、惩恶扬善、为民谋利的事迹,在这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神农架民间传说之一

一次,神农氏采药尝百草时中毒,生命垂危,他顺手从身旁的灌木丛中扯下几片树叶嚼烂吞下去,用以解饥疗渴。奇迹出现了,这几片树叶救了神农氏的命。于是,神农氏将这种树叶命名为“茶”,并倡导植茶、喝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叶的茶单宁等物质的确能抗菌杀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 神农架民间传说之二 神农氏在神农架采药时,登上了具有仙境之称的燕子垭、天门垭,继而攀登回生寨,以便将回生寨的七十二种还阳药记入他的紫竹简——《神农本草经》。据传说,这回生寨的还阳药起死回生,所以称之为“回生寨”。当神农氏在跨越回生寨中一座独木小桥时,他 不慎将《神农本草》竹简失落桥下,此桥因而得名“失书桥”。神农氏正处在惋惜为难之际,忽然从碧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接上了天庭,成了“药仙”。回生寨从此一年四季香气弥漫,遂改名“留香寨”。 历史故事: 仅1990年出版的《神农架民间故事集》一书,就收录了与神农氏有关的传说故事几 十篇。这些传说故事表明,神农氏曾踏遍神农架的千山万水:他架木为巢,供老百姓居住;他搭架采药,编写药书,为民治病;他斗凶兽、惩恶人,弘扬了人间正气;他教民稼穑、养蚕、纺织、种树、采茶、制陶、制末耜、饲养禽畜、创集市贸易、作琴瑟、创歌舞,与民同乐,出现了太平盛世。 一些史籍方志描写炎帝神农氏的形状是:身长八尺七寸,声音洪亮,额角很宽,眉棱圆而突出,胡须很多,鼻子很大,嘴唇很厚。这些特征正好与这幅骑仙鹤的神农氏的石刻像相同。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神农——炎帝新考——官祖、医祖、

神农新考 日期:2011-05-24 作者:朝流来源:文汇报 朝流 一神农是财神 财神,俗指为天下创造财富、主宰天下人财运的神灵。由于世人都有求财纳福的心理,中国人对财神有着普遍的信仰。 在我国民间,目前普遍敬奉的财神有专司人间财富的赵公明,神勇善战、忠义守信的关公,童叟无欺、和气生财的比干,生财有道、散财济民的范蠡等。他们都是因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或具有符合经商致富价值取向的鲜明个性,才被尊奉为财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创农耕文明、为原始先民创造物质财富的神农应该是众多财神的鼻祖。 在原始社会,先民仅靠渔猎和采摘来获取食物,由于受季节、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劳动成果没有稳定的来源,常常食不裹腹,饥饿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据史载,神农氏辨尝五谷、发明耒耜,带领部落民众开垦土地,教会人们播种谷物,开创了耕播农业的生产方式。耕播农业的出现使原始社会开始了从靠天生存向财富积累的生产经济的转变,使人们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推进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因此,神农是中华民族创造财富的第一人,他才是真正的财神。 二神农是医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医学开创自今,岂止上下五千年。可能大家都知道神医扁鹊、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是医学史上闪耀的明星,为历代所敬仰。可是,大家可曾知道医学的重要起源,人类医学的发端源于炎帝神农?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先民们过着采食野果,茹毛饮血的生活,食物腥臊恶臭伤腹胃,又毫无医学知识,常因瘟疫不治而亡,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人们在水深火热之中,艰难地繁衍生息。炎帝神农为救治子民,尝百草平毒寒温之药性,悟草木涩苦之口味,品药草攻毒祛病之疗效,宣药疗疾,救民于疾病毒伤之中。 据《淮南子·修务》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极含气也。”这些古代文献的记载并非仅仅只是尊圣尚古,而是真实地描述了炎帝神农在与自然、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探索、发现和总结医学知识的情景。他发现并利用百草的药性来治疗疾病,肇启了中华医学之源,对后世影响巨大,为中华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写下了划时代的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炎帝神农的功绩有哪些

炎帝神农的功绩有哪些 炎帝生活在中国上古时期,也是上古时期三皇其中之一,他和黄帝一起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炎帝神农的功绩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搜集炎帝神农的功绩,希望对你有帮助! 1.炎帝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这使得当时的人民从游牧民族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化,也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头等问题。 2.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据说炎帝亲自尝遍各种草药,发现新的草药用来治人民的疾病,大大延长了当时人类的寿命。因此《神农本草经》也归之于神农氏。 3.神农教人民用桑麻做布料,解决了衣着问题,也告别了当时人们用树叶、兽皮来遮身体的蛮荒时代。 4.神农提倡人们在每天中午聚集到一起交换货物,以物易物,这也打下了当时商业发展的基础。 5.神农发明了乐器,使他的部族们有了娱乐休闲的方式,也用和谐的音符把人心聚集了起来。 6.神农发明了弓箭,防止了野兽的来袭,大大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7.神农发明了陶器,可以用来储藏和烹煮食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8.神农教人民建造房屋,使人民能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有了所

谓家的概念。 炎帝神农的故事炎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很有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的许多方面都有着贡献。因此在民间有着很多关于炎帝的故事,其中尤以他教授人们种植农业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治病而尝试草药最为出名。 据说在女娲造出人类之后,并没有教授人们任何的生活技能,一切都要靠人们自己去钻研。看到人们生活痛苦他不忍心,于是就想教人们种植农作物。恰巧当时刚好有很多的稻谷从天而降,他就将这些五谷杂粮全都种在开坑出来的土地之上,当这些粮食作物成熟之后分发给农民,教会大家种植方法,就这样所有人都会了这样的粮食种植,从此不用再受饥饿的痛苦了。这是炎帝教授人们种植农作物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不过在民间有着被改编成了不同的版本。 人们吃的问题解决了,还有着疾病的问题,炎帝不仅是农业专家,还是医学大家,他无私的为人们看病,解决人们的病痛疾苦,甚至为了能够准确的判断药性,他还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尝试药草,很都时候尝到他的舌头都麻木了,在此期间更是多次中毒,游离于生死的边缘。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着为人们的付出。这就是关于炎帝尝百草的小故事了。 炎帝神农简介炎帝本姓姜,名榆罔。传说他牛头人身,因为他特殊的外形,人们就把他推为部落首领,他的部落在一个很炎热的地方,所以称之为炎族,而他就被称为了炎帝。 因为他的部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大家都统称他的部落为神农部

中华文明起源与炎帝神农氏

浅谈炎帝神农氏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类二班程谦 【摘要】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自然而然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始祖。而在古代史书的记载中,一般黄帝比炎帝出现频率要高,但论起功劳,炎黄二者不分上下。所以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不得不说。我们将会从炎帝的降生、传说时代的炎黄之战以及炎帝的功绩对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三方面来了解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关键词】 炎帝神农氏炎黄之战农耕民族游牧民族 【正文】 一.炎帝的降生 “神农穴。《水经注》云:夏平县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是神农氏所生处。”1这里所说的烈山,极有可能就是华山之阳尚羊山。相传炎帝之母在此感孕而生。《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2后来炎帝成长在姜水,以姜为姓,以火得统治天下,所以号称炎帝。是以我们大致可知“炎黄子孙”之称来源于五德中的火德。”1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地理部·穴 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自黄古至五帝第一

“炎帝姜姓,姜与羌同宗,实际上是羌人的一支”,3炎帝族对羊和山的崇拜也和羌族对羊神的崇拜刚好吻合,诸多历史材料证明炎帝其实也和古羌人原始宗教密切相关。事实上,被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并不只限于黄河流域,这个起源地应该是由早期诸多大大小小的、分散的起源地组合,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以南方文明为代表的神农族和与炎帝神农氏渊源颇深的远古羌族。所以说炎帝从降生开始就对中华远古文明产生了影响。 二.炎黄之战 炎黄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场战争看似在宣扬黄帝如何救万民于水火,批判炎帝如何暴虐不得人心最终失去统治权,细细看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实际上是一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当时黄帝女儿魃的出现导致草原旱灾异常严重:旱魃所见之国,赤旱千里。4草原部落的人民生存受到威3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第90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4吴任臣注引《玄览》所言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上古时期炎帝图腾

上古时期炎帝图腾 炎帝,我国古代上古时期姜氏部落首领的称呼,很多情况下,炎帝指的不是称呼而是人,他在我国古代非常有名。下面是有上古时期炎帝图腾,欢迎参阅。 炎帝是姜氏部落首领的称呼,炎帝图腾也就是整个姜氏部落的图腾了。炎帝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原始社会时期,部落的人都比较喜欢用动物做为他们的图腾,这个可以通过我国出土的古时候的遗物可以看出来。炎帝图腾在《帝王本纪》中有文献的记载,“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由此可以看出炎帝图腾应该是牛。但是还有另一种说法,炎帝的牛图腾是羊图腾发展的产物,因为羊在很久以前很受欢迎,许多古书典籍中提到了羊,体现了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羊极有可能是牛这一图腾发展以前的主要图腾,只是随着当时人们对动物的认识的渐渐增多,才慢慢将羊图腾改变成牛图腾的。事实上,羊和牛都有两个犄角,牛未必不是羊,毕竟当时人们的工艺水平比较低,牛和羊画的比较像可以很有可能的,这个误差很有可能导致后世对其的记载有差。 综上所述,炎帝图腾是牛是很肯定的,只是在牛成为图腾以前,姜氏部落未必没有将羊当成图腾。图腾对当时的部落来说是一个象征,因此炎帝图腾对当时姜氏部落的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炎帝出生地址炎帝,一种对首领的称呼,源于上古时期的姜氏部

落。他大约生活在距今约五年多年以前,因为炎帝作为一种可以世袭的称呼,而姜氏部落前后经历九个首领,所以炎帝指的是谁是有歧义的。一般来说炎帝指的是第一人首领神农氏,有时最后一任炎帝榆罔。 炎帝出生,根据《三皇本纪》中的记载,“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一共九代炎帝。有其他书籍记载,炎帝神农氏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766年,炎帝魁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733,炎帝承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962年,炎帝明大约出生在公元前4655年,炎帝直、炎帝氂以及炎帝哀的出生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并且这三个《三皇本纪》中记载的炎帝名字和相关事例跟有些书籍的记载有些出入,并且《三皇本纪》中炎帝榆罔在其他书中记载的大约出生时间是公元前4539年。在《国语;晋语》中有记载,炎帝统治的姜氏部落生活在现如今的陕西等地因此,炎帝的出生地应该也是在陕西,并且靠近黄河水系。 姜氏部落出生在陕西是最早的记载,因为农业、政治等因素有时也会前往其他地方,据此可以推测,前几任炎帝出生在北方,后几任很有可能在南方出生。首领如何对一个部落是什么重要的,因此炎帝出生对华夏文明的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 炎帝的个人生平炎帝,部落首领的尊称,史书上记载的炎帝一般都是炎帝榆罔,他是上古时期的著名人物,当时姜氏部落的首领,后归顺黄帝,两人后来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开端始祖。但因为炎帝这一人物具有神话色彩,因此很有可能不存在,是人们虚构的人物。 关于炎帝的故事有很多,史书关于他也有不少记载,但是对他的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 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是“五帝”之一。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炎帝人物简介炎帝(生猝年不详)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称赤帝、农皇等,是“五帝”之一。炎帝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关于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炎帝生平事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

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苗蛮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农业起源的时间,中国培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中华文明出现的神话人物、时间与特点。 理解:(1)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对早期历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材,了解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概况,找到有用信息。 (2)分析考古材料,明确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农耕出现,早期农耕聚落-姜寨遗址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早期中华大地的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等等,体会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考古和神话传说的认识,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大量考古材料的认识,学生感悟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难点 原始农耕的意义,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华文明的起源 已知祖国境内距今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最初的人类生存方式与动物几乎没有区别,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处于一种野蛮状态。人只能完全凭自然的支配。然而,人类在数百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累积生活中的经验,一点一滴地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财富——文化。最初文化的诞生,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首先是简单而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相关图片,学生形成一定感性认识),表明人类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基础。 【讲授】原始农耕 原始农耕(板书)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原始农耕产生的时间,使用工具和生产内容(板书)

提问:我们何以知道一万年前我们出现了原始农耕的? 引入相关考古材料1,半坡;2,磁山;3,河姆渡;4,玉蟾岩 除了粟和稻之外,根据考古发现黍、稷、大豆也起源于中国。(板书) 根据上述考古发现,同学们还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原始农耕的特点: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板书) 原始农耕的出现产生什么影响呢? 1,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2,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板书)早期的农耕聚落中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面貌呢? 姜寨一致反映的历史信息: 1,小家庭已经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2,聚落由家庭—家族—氏族三级组成。 3,聚落内部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考古发现,大房子内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拥有大型连通灶和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土床,并非为某个人或某个家庭所居住),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这也是生产的组织形式。 【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板书) 谈到中华文明,很多人首先会想起这样一些人物:盘古、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展示图片),这些叫做神话传说(板书)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作为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先民创世的几个阶段,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因此也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我们还不能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黄帝,叙述黄帝(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相互融合,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主干,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板书)正如这个称呼本身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可以自称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展示陶寺城址的图片的同时加以叙述。展示牛河梁遗址并加以叙述,请问同学们,刚才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什么史料——考古发现(板书,)这两则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请大家讨论(视

炎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炎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炎帝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带领中国古代人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炎帝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说炎帝的母亲女登是一个长相极为美貌的女子,平日里最喜欢游山玩水,一天她到华阳山上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神龙,看到神龙女登就想离开,但是还不等她离去,她就被神龙缠住了,之后她就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炎帝。炎帝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副人身牛面还长着角的样子,不过在后来的时候慢慢就转变成为人类的样子。这就是关于炎帝出生的传说,可以说炎帝的出生是极其的富有神秘色彩的。 传说在上古年代炎帝看到人们的生活疾苦很是同情,于是就想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在后来的时候终于制造出来许多关于农业的用具,并且他还教会人们建造房屋,教会人们耕作农作物。可以说是炎帝使得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炎帝,上古时期姜氏部落对于其首领的称呼,称呼世袭,共有九代,炎帝在中国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史书典籍。炎帝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因为相关书籍的记载各不相同,因此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炎帝是否真实存在。

炎由两个火组成,炎帝也就是善于操纵火焰的人,炎帝这一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他善于用火。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炎帝发现火,用火的故事。那时还是原始社会,农业很不发达,那时很多人甚至还不会播种和耕作。为了填饱肚子,人们除了采摘野生的果实之外还要在野外狩猎,击杀野生的动物野兽用来填饱肚子。在一次野外击杀动物的时候,炎帝意外的发现了火的存在。当时击杀野生动物并没有非常有利的武器,铁制品还没有出现,更别提茅了。他们那个时候用的是石头磨成的枪,然后用枪投掷出去,击中野生动物从而达到击杀的目的。炎帝在投掷的时候,石头制成的枪正好击打到了石头,枪和石头产生了距离的摩擦,因此产生了火焰。炎帝对此非常感兴趣,经常两手拿着石头相互击打,慢慢的,他开始了解并运用火焰了。因为他对火焰的灵活运用,人们推举他成为首领,他因为用火而成为了炎帝。 炎帝对火焰的发现开创了人类运用火焰的历史,为后来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是用草药治病的。这就是中药的由来,但是这些草药的药性都是怎么知道的呢?这要归功于农业之神炎帝神农氏。 神话传说中,神农亲自到深山野林里去采集草药,然后亲口尝各种草药,并且辨别其药性,听是他曾经一天中毒70次。但是我们知道神农并非常人,他有着玲珑玉体,那些毒性都被他的肠胃给化解了。

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

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 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炎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下面是为你整理的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用! 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篇1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羊头山下洪水泛滥,羊头山与发鸠山两山之间峡谷形成了一片汪洋,由于这汪大水在羊头山之东,故称为“东海”。炎帝神农部族的先民大都居住在羊头山上,开垦荒地,搭造草屋,以求谋生。 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她常常到“东海”里游泳沐浴,采集草药,尽兴玩耍。 “东海”的浅水滩处生长着一种椭圆状的植物,上面开着漂亮的小白花。女娃知道父亲炎帝把这种草药取名为“泽泻”,可做清火泻肚之用,便经常到水边去采集。 这天,女娃又来采药,不小心滑到了深水处,不幸溺水而亡。 炎帝和子民们将女娃的遗体打捞上来,安葬在发鸠山上。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白嘴,红腿,花纹头,很像乌鸦。 每天早上,鸟儿“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就把这只鸟取名叫“精卫鸟”。 人们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棍或小石头飞过羊头

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专程来到发鸠山赋诗凭吊。“精卫填海”的故事最早载于《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如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言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炎帝的神话故事精选篇2 据老辈人传说,陈区镇浩庄村(羊头山以东)是炎帝舅舅居住的村庄。村里有位种蕉籽(高粱)的能手,人称“蕉籽王”。同样的年景,同样的耕作,他种的蕉籽总是比别人穗子丰满硕大且收成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年恰逢村上大旱,浩庄人种的蕉籽眼看快要旱死。蕉籽王也不例外,每天坐在田间地头唉声叹气,祈求天降甘霖。 正在他分外焦急之时,老婆来给他送饭,见他茶饭不思,一脸苦闷。老婆说道,咱们村的老舅爷不是炎帝的舅舅吗?你去找他试试,让他去求求炎帝不是就有办法了吗?蕉籽王一听恍然大悟:是呀!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于是蕉籽王来到老舅爷家,求他到羊头山去找找炎帝求雨。老舅爷眼看庄稼颗粒无收,便立即答应了下来。第二日一大早老舅爷就启程去了羊头山。羊头山上有120个泉眼,分管着120个地区的水旱灾情。如果哪个泉眼水少了或者断流,炎帝就知道哪个地区有旱情。此时,炎帝已知舅舅那个村;;浩庄遭了大旱,正欲解救,见舅舅亲自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因本课学习内容从元谋人一直讲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中华文明起源部分,注意使用地图,尤其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同时,更好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早期国家发展情况应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 通过列表比较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3.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

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4. 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从整体上认识夏商周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演变过程,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从时空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历史长河图展示从猿到人的演进过程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址和文化遗存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是研究从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转变规律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具体有哪些?又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内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炎帝有10大项发明

炎帝有10大项发明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帝王之位,所以称为炎帝。 不仅如此,炎帝还有重大发明10项—— 1、农业方面:制耒耜,种五谷 除了发明2大农具耒和耜、发明刀耕火种之外,炎帝关于农业相关部分知识著述,在古籍中留下的内容不少。比如:1、《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所载: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2、《管子·揆度》: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3、《文子·上义》: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4、《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5、《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5、《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神农占》记载农时更为详细: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虽然,以上记载是后人追记的,但也可以反映炎帝神龙氏历史上影响之深远。 炎帝获得稻谷种子 2、交易方面。立市廛,首辟市场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

最新考纲解读 专题思维导图

知识盘点 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一、元谋人 1、掌握人和判断动物的标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掌握元谋人所处时间和地域: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了解元谋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二、北京人 1、掌握北京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外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已经能直立行走。 3、社会生产: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棒。 4、社会生活方面:几十个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用火: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一直最多的国家。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存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1、掌握山顶洞人所处的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活动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 2、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使用工具: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4、劳动生活: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要埋葬。 5、社会生活和组织:有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始祖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

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 【提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与同一个地点的不同位置,其次在实用工具、用火、社会组织方面有重大差别,要注意区分开来。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繁荣的原始农耕文化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掌握时间、地点和生产工具等: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住杆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已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掌握时间和地点:半坡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2)掌握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制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石刀收割庄稼。 (3)了解生产状况:主要粮食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