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血压因素

影响血压因素

影响血压因素
影响血压因素

血压的量度单位是毫米水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的指引,120/80以下是理想的收缩压/舒张压,139/89以下是正常血压,140/90至160/95是偏高血压,161/96以上便属于高血压。血压令血液于动脉里正常输送至全身,若血压过低,便无法将血液供应全身,相反,血压过大,有可能令血管受损,亦反映血液或心脏可能出现异常。血压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身高:身体越高,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去泵出血液,令血液能流遍全身

2、年龄:年纪越轻,新陈代谢率越高,血流量较大,心脏需要较大压力泵血,随着年龄增长

3、血黏度(血液密度):血液越黏稠,心脏需要越大压力泵出血液

4、姿势:站立时血压高于坐姿血压,而坐姿时的血压又高于平躺时之血压。因受重力原理影响

5、血管质素:血管如果变窄,血液较难通过,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泵出血液

6、其他:精神状态、生活节奏、个人差异、饮食习惯、药物、遗传、天气变化等等

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

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每搏输出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动脉血压,心输出量多,血压升高,输出量少,血压下降。输出量的多少决定于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的心搏频率,如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心搏频率增加,则动脉血压明显上升,一般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心输出量增加使舒张期缩短﹐舒张压也上升﹐脉搏压减小。如心搏率不变只是每搏输出量加多﹐则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稍有增加﹐因而脉搏压加大﹐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为明显。外周阻力减小使舒张压降低﹐脉搏压加大。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流速减慢﹐舒张期末动脉存血加多﹐使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减小。可见舒张压的高低可以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硬化会使外周血管阻力过高﹐从而导致动脉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的显著升高。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有缓冲动脉血压升高的作用﹐可以降低脉搏压﹐在健康成年人正常动脉血压的保持中起一定作用。老年人很多血管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逐渐被胶原纤维所取代﹐血管壁的弹性大减﹐缓冲血压升高的作用相应减弱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循环血量的影响,正常封闭型循环的动物,循环血量与心血管容积基本适应,能使之充盈﹐可维持约7毫米汞柱的循环平均压。这一数值正常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不是动脉血压显著升降的重要因素。但在严重失血时,如失血量超过30%,循环血量不能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充盈状态,体循

环平均压将下降到不能推动足够的血量回心。由于回心血量不足,会使心输出量减少,严重时可减少到零毫米汞柱。可见循环血量是决定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

以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是一些分析性实验得到的结果,在整体情况下常几种因素相继出现,互相影,出现复杂情况。如心搏率的显著变化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充盈度和心输出量的相应改变。而心输出量的改变也会引起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凡能引起心输出量改变的因素也常引起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呈现血压的相应升降。

心血管系统内血压的形成因素有:由心血管系统内充满血液而产生。这在封闭型循环系统的动物最为明显。当这种心血管系统各部的典型血压动物心搏停止时﹐心血管系统各部仍有比大气压高 7毫米汞柱的血压。这种由于血液充满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叫体循环平均压﹐是一种充盈压﹔由心脏的射血力产生。心搏周期心室肌收缩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成为推动血液迅速流动的动能﹐另一部分转化为位能﹐表现为动脉血压﹐它使主动脉骤行扩张﹐存储部分输出血量成为心室舒张时继续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这使动脉系统无论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都能保持稳定的血压来推动血液循环。如果用T形动脉插管接动脉再连以测压计,则由T形管侧管测得的血压是该部的侧压﹐关闭侧管﹐将血压计与直管相连所测的血压为终端压。终端压即侧压与血液流动动能之和的压力。等于1/2 ( 为血液密度﹐为血流速度)。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每分钟约5升,主动脉血流速度约每秒20厘米﹐主动脉侧压与终压之差仅毫米汞柱。大小动脉血流速逐步减慢﹐二者之差更小﹐侧压的位能比流动能量大得更多﹐因此血液的动能因素可以略而不计。通常所说的血压即所测部位血管内的侧压。在静息状态下是适用的﹐但在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大增﹐此时心脏收缩产生的动能便成为血流总能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调节机制

在整体情况下﹐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下进行活动的﹐另外还有涉及肾上腺﹑垂体等激素分泌和肾功能状态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动物在多种刺激下出现血压的变动﹐但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总能保持动脉血压的稳定。按照调节恢复的速度﹐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的调节机制。

快速调节机制

作用迅速﹐在血压突然改变数秒钟后就开始作用。包括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即减压反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升压反射(通过交感缩血管神

经的作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所引起的加压反射)。

血压变动数分钟后其它调节机制开始活动,包括: 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调节机制﹔血管应力性舒张反应(血压改变后血管口径也相应改变以适应可以利用的血量)﹔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从毛细血管逸出的体液转移以保证必要的血量和适当的血压。

长期缓慢调节机制

血压快速调节机制一般在数小时或数月内由于动物适应而失效。在血压长期调节中要依靠肾脏─体液─压力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通过调节血量所产生的血压调节作用以及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醛固酮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其中也有负反馈作用。当血压下降时﹐肾的泌尿量减少,体液得到保存,部分进入循环系统﹐血量因之增加﹐使静脉回心血量和输出量都增加﹐从而导致血压的回升。在血压过高时肾的泌尿量增加﹐使一般体液和血液都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也随之减少﹐结果引起血压的下降。这种调节机制在血压未恢复正常以前﹐可以长期起有效调节血量和血压的作用。

血压影响因素

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动脉血压常见误差原因分析 ----白彩锋 摘要:对血压计的发展简史、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存在误差及其原因进行了综述,认为仪器误差、护理人员技术误差、受测者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环境是误差的主要原因,为规范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血压测量血压计误差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一版的“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指标”[1]。血压测量是对患者进行血压的诊断、分类、评估与血压有关的危险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变化、手术依据、药物应用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2]。血压测量不正确,会导致误诊或漏诊,或者治疗后由于血压测量不正确,得不到合适的治疗,造成治疗过渡或治疗不足[3]。因此不规范的操作有可能导致临床上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和统计上的失误,给病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4]。 1 血压计的发展简史 血压的测量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实现,直接法是有创测量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血管内由压力传感器获得血压值,间接法是无创测量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而获得血压值[5]。血压计是由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而发明出来的。 1.1 有创血压测量技术 自1628年生理学家W·Harrey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血压测量技术。1733年英国牧师Reverend Stephen Hales将一玻璃导管插入马背的动脉切口处,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5]。而人体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则是从1856年I·Fari vce开始研究的,但直到1950年才被临床所接受。直接测量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技术,该方法不仅用来测量动脉压,还用来测量和监护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和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左心房、左心室的压力[6]。但由于该方法有创伤性,一般用于危重患者及大手术的血压测量等[7]。 1.2 无创血压测量技术 人体血压的无创测量研究始于1875年,1876年Marey提出了恒定容积法的技术原形[6],1880年,捷克生理学家兼医生Samuel Von Basch发明了间接测定人体血压的方法[8]。1905年苏联医生Korotkof发现了柯氏音,奠定了柯氏音听诊法血压测量技术,1896年Yon Recklinghausen首先发现了在现今无创血压测量中广泛使用的技术——示波法血压测量技术[8],同年Riva—Roci发明水银血压计,并首先在欧洲开始流行,随后它与袖带、柯氏音听诊法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测量血压的常用和标准方法,使其成为临床上血压测量的金

影响血压因素

血压的量度单位是毫米水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的指引,120/80以下是理想的收缩压/舒张压,139/89以下是正常血压,140/90至160/95是偏高血压,161/96以上便属于高血压。血压令血液于动脉里正常输送至全身,若血压过低,便无法将血液供应全身,相反,血压过大,有可能令血管受损,亦反映血液或心脏可能出现异常。血压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身高:身体越高,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去泵出血液,令血液能流遍全身 2、年龄:年纪越轻,新陈代谢率越高,血流量较大,心脏需要较大压力泵血,随着年龄增长 3、血黏度(血液密度):血液越黏稠,心脏需要越大压力泵出血液 4、姿势:站立时血压高于坐姿血压,而坐姿时的血压又高于平躺时之血压。因受重力原理影响 5、血管质素:血管如果变窄,血液较难通过,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泵出血液 6、其他:精神状态、生活节奏、个人差异、饮食习惯、药物、遗传、天气变化等等 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 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每搏输出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动脉血压,心输出量多,血压升高,输出量少,血压下降。输出量的多少决定于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的心搏频率,如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心搏频率增加,则动脉血压明显上升,一般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心输出量增加使舒张期缩短﹐舒张压也上升﹐脉搏压减小。如心搏率不变只是每搏输出量加多﹐则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稍有增加﹐因而脉搏压加大﹐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为明显。外周阻力减小使舒张压降低﹐脉搏压加大。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流速减慢﹐舒张期末动脉存血加多﹐使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减小。可见舒张压的高低可以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硬化会使外周血管阻力过高﹐从而导致动脉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的显著升高。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有缓冲动脉血压升高的作用﹐可以降低脉搏压﹐在健康成年人正常动脉血压的保持中起一定作用。老年人很多血管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逐渐被胶原纤维所取代﹐血管壁的弹性大减﹐缓冲血压升高的作用相应减弱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循环血量的影响,正常封闭型循环的动物,循环血量与心血管容积基本适应,能使之充盈﹐可维持约7毫米汞柱的循环平均压。这一数值正常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不是动脉血压显著升降的重要因素。但在严重失血时,如失血量超过30%,循环血量不能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充盈状态,体循

影响血压的因素

心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维护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复杂的,影响因素较多,好多时候不是单一因素所致,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今天抛砖引玉,总结一下,请大家共同探讨影响血压因素有哪些?首先影响血压的有两大因素,心排量(CO)和体循环阻力(SVR)。 一,CO的影响因素:每博量(SV),心率(HR)。 (一),SV影响因素: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SV不一定都射入主动脉,其有效射血量影响因素有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左向右分流(如室缺),右向左分流(如法四)。 1心肌收缩力影响因素:术前心功能差,左室发育不良,术中心肌保护不好、阻断时间长、心肌缺血和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心脏组织结构损伤,冠脉供血供氧不足(如气栓、血栓、冠脉扭曲、受压、斑块脱落、搭桥失败、血氧含量低)。 2前负荷影响因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右心系统向左心输送血液功能障碍,二尖瓣问题(如狭窄、反流、左房粘液瘤、人工瓣膜故障、血栓形成、卡瓣),心律失常,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如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受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右室功能不全室间隔左移)。 3后负荷影响因素:主动脉瓣狭窄,SVR过高,左室流出道狭窄。 (二),HR影响因素:病窦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室上速。二,SVR影响因素: SVR过低:药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CPB时间长,扩血管药物,贫血、血液粘滞度低,组织脏器缺氧。 SVR过高:血管活性药物,应激反应,麻醉过浅,嗜铬细胞瘤,老年人血管弹性差。 三,其它:测压系统故障,被测压动脉狭窄、受压,主动脉夹层分支动脉开口撕裂、假腔供血。 四,右心系统功能障碍常见因素: 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2上下腔静脉回流障碍,如狭窄,血块压迫,腔静脉引流管机械阻塞,3三尖瓣反流4房室不是顺序收缩或心房无效收缩,5右室收缩力差(影响因素见左室收缩力差的因素)6右室流出道疏通不满意,肺动脉瓣狭窄或反流,7肺动脉高压,如肺动脉发育不良,肺动脉反应性高压8肺动脉栓塞。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其生理变化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其生理变化 14护本:海尚,侯培培,杨国梅,夏玉,郑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取代了传染病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具有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特点。那么,对于血压,我们大多素人都不能够比较准确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瞧一瞧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它就是一个怎样的机理运行过程及其相对应的生理变化。 血压(blood pressure)就是指血管里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体的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与淋巴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基本上封闭的“管道系统”。正常的心脏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肌肉器官,就像一个水泵,它日夜不停地、有节律地搏动着。心脏一张一缩,使血液在循环器官内川流不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无论心脏收缩或舒张,都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当心脏收缩时大动脉里的压力最高,这时的血液称为“高压”;左心室舒张时,大动脉里的压力最低,故称为“低压” 。在生活中对于正常血压有一组正常值标准,收缩压为60~90mmHg,舒张压为90~130mmHg、血压在24小时内、一定范围内就是变动的,随着运动量,心情紧张(如白袍血压)而起伏。 人体内有几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即血压影响因素,影响血压的升降。 (1)压力感受器机制

正常人心脏、肺、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均存在有压力受体(感受器),位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视丘下部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冲动。汇集到血管运动中枢的冲动,经过调整处理,通过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起着调节心率、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血管运动中枢,改变其活动,使降压反射的活动增强,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入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另外,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于血液中的氧与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2)容量压力调节机制 在肾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肾小球旁器,其中的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当肾动脉下降时分泌肾素。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与水的回吸增多,水、钠潴留,直至血容量增加血压回升为止;相反,如血压升高,则钠与水的排泄增加,使血容量缩减,心排出量减少,血压恢复正常。 (3)体液调节机制 (4)血液与组织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以及循环血量均有调节作用。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

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机能学 授课系别:临床本科 年级: 对象班级:临床本科 实验五动脉血压的调节 教学目的观察一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本单元(章节) 9 学时数课程大课()类型实验课(√)讨论课() 教学内容 1. 实验目的原理 2. 操作步骤 3. 观察项目与预计结果夹闭颈总动脉;牵拉颈总动脉;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减压神经;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乙酰胆碱 4. 学生操作 5. 总结 6. 整理实验室 重点(△)时间难点(○)分配疑点()(分钟) 举例/教具 10 45 20 255 15 15 讨论、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 1.生理学朱大年编着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机能学实验林默君等编着 授课教师:张明芳 2015年9月24日 实验动脉血压的调节 一、目的:观察一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二、材料:家兔、血压换能器、手术器械、D-951实验系统、20%乌拉坦、生理盐水、%肝素、1/10000去 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立其丁、%心得安、1/1000多巴胺、1/10000异丙肾上腺素、1/10万乙酰胆碱、1%阿托品三、实验方法: 1、麻醉

2、固定 3、气管插管 4、分离右颈总动脉、减压神经、迷走神经 5、左颈总动脉插管 6、装置及仪器联接 四、观察项目、结果、讨论 1、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引起心率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刺激减压神经,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减压神经为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刺激模拟压力感受器传入增加,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下降;牵拉颈总动脉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传入增加,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夹闭颈总动脉,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减弱,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上升。 2、NA主要作用于α受体,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Adr主要作用于β受体,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 3、立其丁阻断α受体,使外周阻力下降,引起舒张压下降。使用立其丁后NA主要作用的α受体被阻断,使 NA缩血管作用减弱,而NA 对β受体的作用因β1、β2受体作用相反,可能互相抵消,所以NA升血压作用很弱。Adr主要作用于β受体,阻断α受体对其影响较小,其作用以β1受体为主,血压上升。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β受体,其效应与被立其丁阻断后的Adr相似。心得安为β受体阻断剂,其主要作用为扩张血管、抑制交感中枢、抑制肾素分泌,使血压下降。 4、多巴胺兴奋β1、α、DA受体,因立其丁和心得安已经阻断α、β受体,这时主要作用于DA受体,使血压下降。Ach主要作用于M受体,使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当M受体被阿托品阻断后,Ach主要作用于N1受体,出现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 5、放血后,血容量下降,血管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机体出现代偿:⑴通过减压反射,使血压有一定的恢复⑵血压下降通过容量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再使尿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容量血管收缩,使血压增加。由于阻力血管收缩大于容量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下降,组织液回收增加,有利于血容量恢复。以上因素都有利于血压逐渐恢复。 回输血后,血容量减少现象得到彻底纠正,血压恢复正常。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Lecture notes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摘要】形成动脉血压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1、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常用高于大气压的千帕(kPa)或毫米汞柱(mmHg)值表示(1mmHg=0.133 kPa)。 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其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心室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大约在快速射血期末达最高,其最高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 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由于大动脉中血压降落不大,为便于临床测量,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6kPa),脉搏压为30~40mmHg(4.0~5.3kPa)。 3、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而收缩压的高低也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率增快时,收缩压虽有升高,但与舒张压相比,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动脉血压下降,但舒张压降低的幅度较收缩压降低幅度大,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所以,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化不大,舒张压的改变主要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幅度的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积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犹如自来水管里的水一样。水对水管的压力,犹如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水的压力取决于水塔里的水容量多少和水管面积大小。水塔里的水越多,水对水管的压力就越大,反之,水塔里的水逐渐减少,水对水管的压力也减小;血压也是如此,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因素即动脉血压调节系统,主要通过增减血容量或扩缩血管,或两者兼而有之,使血压升高或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又叫低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近年来在我国实施了法定单位,按照规定血压的计量单位改为千帕(kPa)。1mmHg=,也就是=1千帕。换算口诀:kPa换算成mmHg,原数乘30除以4;mmHg换算成kPa,原数乘4除以30. 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如果测得的血压读数为(90mmHg) 即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比大气压高(90mmHg)。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为动脉脉搏。 人体内有几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即血压影响因素,影响血压的升降。 (1)压力感受器机制正常人心脏、肺、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均存在有压力受体(感受器),位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视丘下部和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冲动。汇集到血管运动中枢的冲动,经过调整处理,通过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起着调节心率、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血管运动中枢,改变其活动,使降压反射的活动增强,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入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另外,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于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动物与器材> ◎<方法与步骤>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观察某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3.学习用生物统计学的简易方法处理数据。 5※<基本原理>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生声音(血管音)。因此,可以根据 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 是使用血压计间接测压。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或手腕(腕式 血压计)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 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低 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可 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却无血流通过。血液断续地通过 血管时,会发出声音。故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的最小外加压力 (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时的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当外加压力等于或 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流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 低或声音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 (即音调突然降低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血压的稳定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不是静止不 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 均有一定影响。 5※<动物与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用电子血压计测压可不用)、冰水。 5※<方法与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心脏与血压计零点同一水平,静坐5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与情绪稳定。 2.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空后再将螺丝旋紧。 3.受试者脱左臂衣袖,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距肘窝3 cm上方处,压脉带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使其松紧适度,手掌向上放于实验台上。 4.在压脉带下方、肘窝上方找到动脉搏动处,将听诊器的胸具置于动脉上。注意:不可过于用力下压。 5.听取血管音变化 向压脉带充气加压,同时注意倾听声音变化,在声音消失后再加压30mm Hg,然后稍稍扭松打气球上的螺丝,缓慢放气(切勿过快、过慢),仔细倾听听诊器内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先是从无到有,次之由低而高,而后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如此反复进行2~3次。 6.测量正常动脉血压 重复上一操作,同时注意检压计读数。当徐徐放气时,第一次听到的血管音即代表收缩压;最后声音消失之前的血管音代表舒张压。记下血压读数。压2-3次,记录测压均值(收缩压/舒张压mmHg)。 7.实验观察 (1)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对血压的影响 记录正常血压后,令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是正常频率的1倍)1 min测压。 (2)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待血压恢复正常后,令受试者回忆其最气愤的往事1分钟测压。 (3)肢体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让受试者作原地蹲起运动,1 min内完成50~60次,共做 1~2min。运动后立即坐下测压,并将最大的血压数值记录下来。 (4)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 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正常血压,然后让受试者的手浸入冰水中1 min测压。 8.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记录填人表中(自行设计表格)。 9.以大组为单位,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见附录3),求出P值,说明实验前血压的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 [注意事项] 1.测压时室内需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

2012-03-17 浅谈血压测量的误差与方法 邹家儿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52 [文摘]目的探索影响血压测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对血压测量部位、测量方式及受测者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降低干预因素。结果间接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受被测量者、测量者和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结论同一时间段多次重复测压可以保证血压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压测定;影响因素 血压测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之一,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测得的血压是高血压病检出的参考标准,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处理和预防。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测量者、测量者、测量方式等因素。为进一步引起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能按照规范的方法和要求认真进行血压的测量以达到对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现主要介绍间接血压测量时可能性对血压测量值有影响的因素。 1.血压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 1.1测量血压缺乏耐心 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测量血压前应让病人先休息几分钟,后再测量。而且隔几分钟后再复测血压,如此反复三次,才能确定可供临床参考的血压值。而现在很少有人这样“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测量血压,多是“一槌定音”,因此,就很难排除许多因素干扰血压所造成的假象,使血压出现误差。 1.2偏离听诊点太远 许多测压者在捆好袖带后,并不是仔细触摸动脉最强搏动点,然后再放听诊器头,而是估摸着找个听诊位置。因为偏离听诊点,听到的血压变音和由此作出的诊断,就难免不出误差。 1.3袖带减压过快 按规定应在阻断血流听不到动脉动音后,再缓缓放气减压,使水银柱徐徐下降,读数应精确到2mmHg。而许多测量血压者,放气减压太快,使水银柱迅速下降,判断误差少说也有6-8mmHg。他们认为血压正常范围本来很宽,似乎没有必要那么精确,事实上,正常与非正常的临界值也就是几毫米汞柱。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分析

收缩压与兔主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临床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为和共同病理基础,其后果可引起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血管死亡率增加与动脉僵硬度增加有关。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认识,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防治重心的前移,人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动脉僵硬度作为用于评价血管功能的指标,其定义为在单位压力改变下,血管面积、直径或体积的改变。它依赖于血管的几何和机械特性。动脉的扩张性、僵硬度、动脉弹性与动脉顺应性意义相近。它取决于动脉管腔的大小和管壁的硬度或可扩张性,是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状态的指标,所以早期发现血管功能的改变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动脉僵硬度的评估,目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PP由心搏量、大动脉弹性和动脉反射波的时间和强度决定。PP和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是更强的冠心病预测因素。Madhavan等在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治疗前脉压≥63mmHg患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较脉压≤46mmHg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6和4.3。但是外周PP仅仅是动脉顺应性的间接估计,它的缺点是较受心搏量、心率等因素的影响。 2、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PWV是指压力波在动脉传播的速度,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记录脉搏波经过一段血管两点的时间和相应体表距离而计算出脉搏波的传播速度。PWV主要反映是所测节段的大动脉的顺应性。Meaume等报道在70~100岁的老年人中,PWV是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Blacher等发现在终末期肾衰病人中,PWV增高是预测所有因为引起死亡及心血管因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WV与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相关性,但PWV数值受较多因素影响,例如血压、身高、心率,在个体之间作比较时要注意,如果体表距离测量有误差,可明显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3、脉搏波分析:脉搏波分析有压力波分析与容积波分析之分。脉博压力波图形主要由心室收缩引起的压力和外周反射波组成。在顺应性好的血管,反射波在舒张期返回,引起舒张压的增高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压。而顺应性差的血管,反射波在收缩期返回主动脉引起收缩压的增高从而增加左室后负荷。因此这种能够测量小动脉顺应性,敏感反映血管变病的脉搏波分析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使用此种方法需估算心输出量,而此种心输出量的估算方法是建立在正常心功能基础上的,因此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直接使用此方法误差可能较大。脉搏容积波可以通过一种光电容积描记仪(Photoplethysmorgraphy,PTG)测量,PTG类似外周血氧饱和度计,通过记录穿过指端红外线信号的变化而得到末梢血管的容积改变,从而推算出外周与中心动脉顺应性。PTG法受外周体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故其准确性不及PWV。 4、磁共振显像(MRI)、MRI主要用于主动脉的顺应性的评估。Resnick等通过MRI检测主动脉顺应性发现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者主动脉顺应性显著下降。虽然MRI检查是无创的、重复性好,但因其费用的昂贵,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5、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弹性系数(Eρ)、硬度指数(β)和动脉顺应性(AC)反映动脉内径随动脉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能力,目前成为临床中无创检查中最准确的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该技术自动采集血管搏动所产生的射频信号,实时跟踪、描记血管前壁和后壁运动轨迹,利用相位跟踪方法自动计算血管内径变化并以曲线形式加以显示,在输入血压数据后,系统即可自动计算出多项反映动脉弹性变化的指标。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对动脉血管弹性直接进行检测和评估,可以评价外周动脉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的受损血管弹性功能。能够较准确评价血管弹性。 综上,弹性系数(Eρ)、硬度指数(β)和动脉顺应性(AC)指标,反映动脉内径随动脉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该指标目前主要通过ET技术测量得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将探头接收

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

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 2008-1-26 3:31:45 点击:次发表评论文字大小:大中小文章号:W019907 1 、人体生理活动:一般在安静、休息、心平气和和状态下血压较低;在劳动、情绪变化(如高兴、 悲伤、紧张)、进食、排便时均可使血压升高。剧烈运动能使收缩压上升 2.7kPa ( 20mmHg )左 右。 2 、季节变化:据实践调查可知,正常血压者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是冬季高夏季低。 3 、昼夜变化:血压在昼夜 2 4 小时内出现一种生物钟节律波动。用 24 小时自动测压仪记录 血压的波动可知,正常人在上午 9 时、 10 时血压较高,下午 3-5 点血压亦较高,晚间睡眠后血 压较低。 24 小时内血压的波动范围平均为 4±2 ~ 2.7kPa ( 30±15 ~ 20mmHg )。一般认为, 只有固定性高血压的顽固患者波动小,且其最低值不能达正常值范围。引起血压在 24 小时内波动 的原因主要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程度有关。生理情况下的血压波动是 机体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过程,反映正常人体的应激反应性, - 这种波动是正常的(太高或太低的波 动例外),大可不必担忧。 4 、年龄因素:从年龄讲,老年人血压更易波动,精神上的微小刺激也可使血压升高。原因 是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不能很好适应心脏排血量的变化。因此对老年人的血压值应多测几次, 排除其波动性所致血压值的高低变化,方能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血压数值。 5 、体位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体位不同而有所变化,立位时高,坐位次之,卧位时低。因 为立位时血压必须调节得略高一些,才能保证头部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和血液循环调 节功能减退,在突然起坐或突然站立时,血压下降较明显,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 性低血压)。 6 、其他因素:吸烟、进餐、饮酒、喝咖啡、饮食量多、进食的类别与咸淡、服药的品种都 可引起血压波动。 认识到血压的波动性和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至少不能凭 一次随测血压读数来确定人体的血压水平,重复检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有学者提出假设:高血压常常由正常血压通过“波动性”高血压而发展成“固定性”高血 压。流行病学研究似乎也支持这种假设。血压波动性并不是限于临界性高血压,波动的血压越高, 变异性越大。 在某些“健康”人群中,平时血压一直正常,但给以应激负荷后,则出现血压增高,超过正 常范围,称之为潜在性高血压。 潜在性高血压是如何发生的呢?因为血压的调节是通过人体血压感受器、控制器和效应器等自 动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升压和降压两种调节机制。正常血压的维持就是升压 机制和降压机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结果,降压机制功能不全或升压机制功能亢进,都会引起调节偏 离而出现高血压。血压的调节机制,就是机体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而对外因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 如神经体液改变、外周血张力、心跳的变化等。正常人通过调节机制调节,血压可逐渐恢复。如果 调节偏离不能调节到正常范围并且继续扩大,最后调节量从一个稳态转变到另一个稳态,这个变化 过程就是潜在性高血压的发生过程。 如果能早期发现潜在性高血压病人,用一般保健措施,如饮食调节、休息疗养等即可控制高血 压的发生、发展,这对于病人是十分有利的。

201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为( )

201.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为() A.心输出量和大动脉弹性 B.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C.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 D.外周阻力和心率 20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最常见原因是() A.吸烟 B.感染 C.大气污染 D.气温下降 203.炎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 B.组织间液液体静压增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204.高渗性脱水患者常有() A.皮肤弹性下降 B.明显脱水 C.周围循环衰竭 D.低血容量休克 E.口渴、尿少 205.心力衰竭概念的最主要的内容是() A.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B.心输出量相对降低 C.心输出量绝对降低 D.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206.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 A.药物作用强度减弱一半所需的时间 B.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C.药物从血浆中消失所需时间的一半 D.50%药物从体内排出所需的时间 207.脚气病的通常原因是缺乏()A.维生素A B.维生素B 2 C.维生素B 1 D.维生素C 208.患者的出入量除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以外,还应记录在() A.入院评估单 B.护理计划单 C.护理措施实施单 D.三测单 209.转抄医嘱时如为免试药物,护士应用蓝钢笔在医嘱单上该医嘱后标志()A.续用 B.阴性 C.不试 D.免试 E.可不做标志 210.书写交班报告时,首先书写的是() A.危重患者 B.新入院的患者 C.手术患者 D.分娩患者 E.离开病室的患者 211.立即执行的医嘱,在处方开出后多长时间内执行()A.15分钟内 B.5分钟内 C.30分钟内 D.60分钟内

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止措施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肥胖、缺钙、膳食中钠盐过多、吸烟、情绪紧张或其他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的,病程发展较慢。多数患者属此类别,约占高血压患者人数的2/3。另一类是继发性的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脏疾病(慢性肾炎)、心脏功能异常等引起。 l原发性高血压 也叫特发性高血压或自发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是指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主要是由于周围小动脉血管口径变小或血液粘滞度增加,造成外周阻力过高所致;而血容量与心输出量的增高、血管的僵硬程度与血管的充盈程度均影响血压的变化;同时植物性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个调节机制是复杂的。此外影响血压的任何环节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也都是会引起血压升高。而原发性高血压的成因是多因素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遗传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高血压是由遗传基因控制,即家族具有特殊可引起高血压的遗传基因,从而引发高血压。二是家族患有遗传性钠钾三磷酸腺昔酶活性降低的疾病。钠钾三磷酸腺昔的主要作用是促使细胞内的钠转移到细胞外,以维持细胞内高钾低钠的正常浓度。当钠钾三磷酸腺昔酶的活性低时,钠即在细胞内积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强,增加了血管内的阻碍力,从而升高了血压。 1.2缺钙活细胞依靠细胞内外钙浓度相差1000倍(一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约有10“7mol/L,细胞外为10一3mouL),以维持一种低嫡值的活性状态,使细胞具有分泌、收缩、兴奋、扩散和分化等不同的生理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使肌钙蛋白更易与钙离子结合,促进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叠合,引起平滑肌收缩,管径缩小,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是由细胞膜上的钙通道与细胞膜和肌质网膜结合钙离子的机能所决定的,膜上的钠-钾泵与钠一钙泵也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调节有关。细胞外钙离子通过钙离子通道进人细胞内,以及细胞膜与肌浆网膜上的结合钙向细胞内的释出,均可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低钙膳食可诱发自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在于,缺钙导致骨骼中钙异位迁徙到软组织如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细胞内钙浓度增加造成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1.3膳食中的食盐量流行病学调查指出,食盐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膳食因素之一。临床和实验资料也表明,限制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有可能使血压降低。我们平时吃的食盐,干燥的纯结晶每1009中含有399钠,其含钠量甚高。首先,当食入大量食盐时,即可使体内钠离子含量升高,造成钠储留,钠储留必然导致水醋留,使细胞外液量增加而使血压升高。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增多,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梯度加大,则细胞内钠离子也增多,以致出现细胞内水肿、小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肿胀导致管腔狭窄,总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 高。其次,血管平滑肌的细胞膜上有钠一钾泵、钠一钙泵及敏感性钙通道,钠一钾泵每泵出3个钠离子即摄人2个钾离子,使细胞内维持低钠浓度,钠‘钙泵使3个钠离子的流人与1个钙离子的流出相藕联,可促进钙离子的流出。当肌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时,一方面通过钠一钾泵促进钠离子的流出,另一方面,抑制钠一钙泵,减少钠离子的流人,因而阻碍了钙离子的流出,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肌肉收缩加强。钠离子在细胞内的积累过多时,使细胞内外钠的电化学梯度减小,减少了经钠一钙交换机制的钙外流,同时,抑制钠一钾交换,

测量血压的影响因素

测量血压的影响因素(转载的,很详细,希望跟大家分享) 1、这是第一部分,简单的说明: 总结人为测量血压的影响因素: 1,袖带宽窄 2,袖带松紧 3,衣袖过紧 4,手臂高低 5,放气速度 2、这是详细的解说,还夹杂着评论: 准确测量血压是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前提。测量血压在几乎所有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和医生眼中是一件“看一看,学一学”就能掌握的简单技术,但从测量血压的唯一要求——准确性来考量,本刊记者对200名高血压患者和90名医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测量血压,90%不规范 如果你坚信自己的测量准确,请看这幅漫画,并从中找出血压测量准确性的6个明显错误。 缺图 无论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压患者,还是医生,如果有人问你“你会测量血压吗?”,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会”,但在随后的更多问答中,却暴露出很多没有注意到的影响因素和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测量手法。 为了解患者和医生对血压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近日,本刊记者对200名高血压患者(其中117人为糖尿病患者,174人家中有血压计并经常在“感觉不舒服时自己测量”),90名医生(来自心内科和内分泌科,其中二级甲等医院50人,三级乙等和三级甲等各2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 血压计应定期校验 调查结果在家自测血压的174名患者中,只有6人曾经去医院咨询过血压计如何校对,其余全部“没有想过还要校对”。90名医生中,64名清楚需要校对,但觉得“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 专家点评据我了解,多数老百姓就诊的二级甲等医院,一个科室只有一台血压计,出现严重损坏时,只好找别的科室去借。记得我带的一名研究生,给患者测血压时,由于袖带的粘性不强充气时会绷开,他居然用手去挤压袖带就“凑乎”测完了。 目前家庭用的很多血压计也都在“带病工作”,作为医用专用仪器,无论每天使用,还是偶尔使用,都应该每半年检定一次,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但几乎所有的医院都没有得到授权,也就不能开展对血压计“体检”这项业务。也就是说,医院和个人都必须到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单位如计量局进行血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 冲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③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 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如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 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生理学理论指导: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考点】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 【解析】(1)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③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如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