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得启示

作者:高远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以“仁、礼”为核心,涉及政治、教育、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多方面得内容,并没有严格得分类。但就是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会从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道德与品德修养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与现代社会得关系及给予我们了哪些启示。(由于能力有限,在这里我仅研究前五篇得部分章节)

一、政治主张

关于政治主张,《论语》中有很多描述,在这里我简要分析一下其中得几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

“子曰:‘道之以刑,齐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两章说得都就是治国得方略,第一章侧重于道德感化;第三章侧重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与我国现在实行得治国方略有很大得相似之处,即依法治国个以德治国相结合。但仔细分析一下,它们还就是有区别得,《论语》中得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孔子更加注重德治,她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很多情况下,如果德治能达到治国安邦得目地,那法治就没有存在得必要得了。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实行得就是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得治国方略,单从这一方面来瞧,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代社会得确就是退步了,法治得最终

目地就就是让其慢慢淡化出历史舞台,天下太平,仅依靠德治就能使社会安定。所以,与孔子描述得相比,现代社会得却就是退步了。因此,孔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其奋斗得目标,如果有一天中国社会真得能够实现“以德为主,法治为辅”得目标,那我们离共产主义社会就真得不远了。

二、教育原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从这里我们就能瞧出来,《论语》中就是很注重学习方法得,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得学习方法:学习要经常复习;经常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新发现;学习不思考就会容易受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学习要有实事求就是得态度,知道就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就是不知道,等等,这些学习方法不仅仅只适用于那个时代,对现在得我们也就是很实用得。我们都知道,中国当前得教育现状就是令人担忧得,只就是机械得学习、考试,学习只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自己所学习过得内容,这样得学习方式就是很难有所收获得。当然了,虽然目前中国教育这个大现状我们无法改变,但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勤于思考,及时温习、巩固所学习得知识,做到学

以致用,这样得学习才叫真正得学习。

三,伦理道德

对于伦理道德得解释与描述及如何运用就是《论语》得核心内容,而面对当今道德缺失得社会,《论语》中得伦理道德对于它得全面发展就是至关重要得,下面我们就挑几章简要得研究一下:“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论语》中,孔子倡导得正就是当今社会所缺失得。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依靠自己得利益去行事,就会招来很多怨恨。可见孔子就是反对以利益为中心得,但就是现代社会恰恰就就是围绕着“利益”而发展得,没有了利益就没有了一切。虽然这样说有一点夸张,但就是这得确就是事实,为了利益,人可以放弃其最基本得道德,这种“利益”至上论对社会伦理道德也产生了很坏得影响。前一段时间,“碰瓷”这个词在网上很流行,:“碰瓷者”得做法就就是假装别人撞到您了,然后就躺到地上讹人家钱。做这种事得大部分就是老年

人,这让我很吃惊,在我印象中,老年人应该就是经历了社会洗礼后得一个有道德得群体,怎么还会发生这种事呢?都就是利益惹得祸!

这个社会本来就就是一个敏感得社会,人们做好事时总就是战战兢兢,生怕被别人用异样得眼光瞧待。而“碰瓷”这件事刚好被媒体大篇幅得报道,这就更加刺激了人民大众得神经,所以说一旦遇到了真正晕倒得老人,就没人上前去帮忙了,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社会公德得丧失。

针对这种现象,孔子给我们了一个指导:“不要放于利而行。”其实这件事从根源上说就是由于追逐利益引起得,即“碰瓷者”为了追逐利益而去“碰瓷”,路人为了避免自己得利益受损而拒绝伸出援手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得人,那么,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按照孔子所说得去做,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利益得纷争,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关于伦理道德,我还想再说一下孝。在《论语》中,孔子就是很注重孝得,从其在《论语》中得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瞧出来。我认为孔子得孝与现代社会得孝还就是有区别得,时代发展,社会变化而导致家庭得各个方面也发生相应得变化。当然孔子得孝就是现代得我们行孝得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还要考虑现代社会得新问题。我们都知道,经济得发展需要青年人去推动,这就导致了“空巢”问题得出现,针对这个问题,每个家庭得子女都有自己得解决方式。在这里,我想谈一下我对该问题得瞧法,老年人在物质上得要求就是次要得,精神上得需求才就是主要得,所以说,我们青年人不仅仅只限于

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应该在精神上给父母以慰藉,只有在精神上给她们好好照顾,她们得晚年生活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四、品德修养

在《论语》中,关于品德修养方面,孔子着重阐述了为人处世之道与“小人”与“君子”得区别。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辄,吾何以行之哉?’”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教给我们很多,在此我只列举三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就是不要做巧言令色之辈,这样得人就是缺乏仁德得。再者就就是要做一个明白事理得人。最后就就是做一个有信用得人。这三方面瞧似很简单,但做起来就是很难得,这需要长期得坚持不懈地去做。

再者就就是谈一下对“小人”与“君子”区别得。其实对于这方面得“阐述”我确实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如果真得按照孔子得说法来定义,那么可以肯定地说,现在有绝大部分人都属于“巧言令色”之辈与“小人”之类。也许有人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我认为这一点都不夸张,现代得社会都就是以“利益”为中心得,现代得人也就

是靠着“巧言令色”步步高升得。现代得中国人已经抛弃了祖先留给我们得宝贵财富,从而导致中国人集体道德缺失,关于这方面得例子,我不想再列举了!因为这种现象太多了,太普遍了。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什么就是真理?被大多数人认可并切实运用得,那就就是真理。”在其她情况下,这句话也许正确。但就是在道德次面,这句话就就是个“谬误”。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获取利益就是理所应当得,但这种做法就是违背中华民族得文化主旋律得。所以说她就是个“谬误”,应该摒弃。

同时关于该怎么做,孔子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按照孔子所说得君子之道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您得个人品德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那么我们得民族就是大有希望得。

《论语》对当代人的启示

杨玺 内容摘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地位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其虽然里当然有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其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代人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对中庸之道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对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孝道中庸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从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孔子是中华名族家喻户晓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在古时的很多朝代都奉之为圣人,他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的很多名言,例如“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等”都是孔子的至理名言。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论语》这部著作,虽然很简短,甚至有些内容只有数个字,但是这本著作里所阐述的内容是非常深刻,影响极其深远的,所以有句名言说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评价相当之高。自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时至今日,我们在各个的成长阶段,都会学习到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论语都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可以说是我们的终身教师。但是,时至今日,要想完全读懂论语之中所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只能尽力去理解孔子的深刻的内涵思想,来使得我们按照正确思想方式去引导我们。 因此,笔者主要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以及对于“中庸之道”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一.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孝的启示 百善孝为先。孔子非常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孝道却在褪色,甚至不以为然。对当代人来说,讲孝理应是和古代一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学习论语,要让现代人真正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所以,论语中有提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现代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尽孝之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从古到今,都讲究“道德”,即道德比物质更加重要。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努力让父母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但在社会上做违反道德的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使父母担心、忧心,甚至是自责,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能够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本本分分做人,不做违反道德之事,即使生活并不丰裕,但是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平安,这样才是对于父母最大的欣慰与孝道。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做一个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于父母真正的孝。所以,对于父母物质丰裕是次要的,父母真正想要的是子女本分的做人,不要惹是生非,触犯法律底线,让他们看着自己平安健康的生活下去是孔子所说的最大的孝。这也是论语所对于孝道来说最深刻的启示。 二.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学习的启示 对于学习部分,在《论语》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如何去学习。孔子对于学习在《论语》之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我对论语的感悟

略谈我所感受到的《论语》的魅力 【内容摘要】:《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在仅仅一万一千多字的二十七篇文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有着无穷的魅力,堪称中国人思想的源泉。他是修身、资政、教育教学等的范本,对后世的贡献是非凡的。 【关键词】:《论语》孔子魅力做人处世教育教学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现存《论语》二十七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集中体现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于丹教授曾在《于丹〈论语〉心得》后序中这样介绍《论语》的温度:“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 为什么《论语》能历千年而不衰,始终魅力无限呢?这就在于《论语》这部经典著作自身所体现出的人类永恒的道德取向以及价值判断。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标识。《论语》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活水源头。宋代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有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魔力和魅力。 《论语》没有成系统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零星语录,吉光片羽。初读它,难免失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但它的魅力恒久远,千载以降,仍在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教化着我们。 回顾自己生活的几十年,特别是执教25年来,深感《论语》的魅力无处不在。下面就如下几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感受。 一、做人篇 1.讲仁德树爱心 做人要先讲徳。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社会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宣传,大到以爱国为核心,强化团结和谐、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把克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人颂为德高之人,现在社会上老幼皆知的风尚当属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小到集体、家庭中提倡互敬互爱,团结协作。 追根溯源,这些思想理念的本源当属《论语》。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现代社会得启示 作者:高远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以“仁、礼”为核心,涉及政治、教育、教育、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多方面得内容,并没有严格得分类。但就是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会从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道德与品德修养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与现代社会得关系及给予我们了哪些启示。(由于能力有限,在这里我仅研究前五篇得部分章节) 一、政治主张 关于政治主张,《论语》中有很多描述,在这里我简要分析一下其中得几句: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供之。’” “子曰:‘道之以刑,齐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两章说得都就是治国得方略,第一章侧重于道德感化;第三章侧重于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与我国现在实行得治国方略有很大得相似之处,即依法治国个以德治国相结合。但仔细分析一下,它们还就是有区别得,《论语》中得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孔子更加注重德治,她主张以道德教化为主,很多情况下,如果德治能达到治国安邦得目地,那法治就没有存在得必要得了。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实行得就是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得治国方略,单从这一方面来瞧,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代社会得确就是退步了,法治得最终

目地就就是让其慢慢淡化出历史舞台,天下太平,仅依靠德治就能使社会安定。所以,与孔子描述得相比,现代社会得却就是退步了。因此,孔子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其奋斗得目标,如果有一天中国社会真得能够实现“以德为主,法治为辅”得目标,那我们离共产主义社会就真得不远了。 二、教育原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从这里我们就能瞧出来,《论语》中就是很注重学习方法得,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得学习方法:学习要经常复习;经常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新发现;学习不思考就会容易受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学习要有实事求就是得态度,知道就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就是不知道,等等,这些学习方法不仅仅只适用于那个时代,对现在得我们也就是很实用得。我们都知道,中国当前得教育现状就是令人担忧得,只就是机械得学习、考试,学习只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自己所学习过得内容,这样得学习方式就是很难有所收获得。当然了,虽然目前中国教育这个大现状我们无法改变,但就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勤于思考,及时温习、巩固所学习得知识,做到学

论语诵读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王凤兰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郭卉艳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药学2012012111 《论语》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共知的,堪称世界名著的人生哲学书。小小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充满了为人处事的智慧、经世致用的哲理,对人的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不少关于从政的格言警句,至今对我们大有裨益,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和探究的。这也真正的体现了《论语》中的春秋末期的孔子的伟大和睿智。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每一则的含义都是引人深思的。其中每则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十分具有魅力。 《论语》主要从十一个方面:修身、君子论、处世、治国、师道、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进行了讲述。对还是学生的我,处世不深,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单纯,没有太多的烦恼,《论语》中关于处世方面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没有太多的体会;治国之道对我来说又比较大,这是我更不能体会的,但是在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修身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初中时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十则》其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温习学习过的旧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也可以做老师了,在学习生活中我就深深体会了这一点。《论语》还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第二境界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 它那简明扼耍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 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 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 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 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 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 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 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 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 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 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向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姓名:吴智慧班级:文院3班学号:2013013333 孔子论语对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觉得都会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就只立足于论语当中的天命问题。通过学习孔子论语,我对天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到了何为天命。“天命”在《论语》①出现将近三十次,单言“天”字也有十八次,其中孔子自言十二次。天可分为有无意志两方面。当天具有无意识,纯客观的意味时,有以下两种含义: 1.天代表自然界、宇宙、客观世界。 2.天命即客观规律,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孔子一方面在困惑时在寻求天命的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表现对天命的不信任。 我从孔子那里学会了如何对待天命。孔子对待天命可以从三方面来说。 第一,对其中的客观的必然因素,孔子认为要尊重天命、认识天命,即“畏天命”和“知天命”。(这使我知道“存而不论”) 孔子的“畏”,不是认为人的渺小,相反是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孔子强调对天命的认识,即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治理,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的知命、知礼、知言,采用逻辑的逆向推演方式是知人,行伦理,认识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孔子再一次强调把握、利用天命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天命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然后才能逐渐认识天命和理解天命,掌握天命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在孔子的天命观领域内,天命不是不可认识的,神秘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去认知和把握。 第二,对待世界中的偶然因素,强调尽可能的调动人的主体地位。 孔子对天命不信任,但却承认各种不可抵抗、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对于一意外发生的偶然性,孔子的态度是这样的: 鲁域门久朽欲顿,孔子过之,趋而急行。左右曰:“久已。”孔子曰:“恶其久也”(《论衡.幸偶》)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内容摘要】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贵在有良好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以及学以致其道的目的。良好的方法就是勤学、善思,端正的态度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犹恐失之。而学习的目的,永远要让自己真正能问心无愧。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关键词】论语;人生启示;学习;兴趣 万世师表的孔子,其做学问的态度有如他的德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当今世界,知识是人一生受用的东西,而善于学习又是我们一生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先贤大哲,是如何从学习的方法、态度、目的这三个方面告诫后生们的,今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在孔子的眼里,学习是有方法可寻的。《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论语通译》:学了知识后,而能按时地复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见愉快的事吗?此言颇令人费解,孔老先生真不愧是圣人,现在的人谈到学习,哪有多少乐趣可言啊!若说“不亦苦乎,”倒觉得老先生很通人情。但是翻卷阅典,《论语·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杨树达《论语疏证》:学而时习,温故也,温故能知新,故说也。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时习之,关键在于“时,”这是一个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让我想起,我求学已十年有余,因为是农村的孩子,所以特别重视和珍惜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未敢抱怨学习压力大学习无聊学习无用。在我觉得,学习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灵感上的激发和情感上的交融,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书是你的朋友是你的老师,你会与它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它会启发你创造生活的灵感,它会交融在你饱受挫折的情感里。读书,深读书,犹如伯牙子期,乐本就在其中,而若能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你想起你的故友或你的恩师的时候,终于又见它一面,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孔子一生以学为友,他正是因为对学习有种深刻的体会,故学习之乐油然而生心中。《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2)。”《论语通译》: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言外之意,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3)矣夫(《论语·雍也篇》)。孔子他自己确实也做到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皆精。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孔子样样都行却无一专长,如果他不是学广如天、学深似海,怎能教育并影响了一个民族乃至世界达千年至今而不衰?试想当今社会,所谓专家如云,却没有多少能海纳百家的集大成者,令人唏嘘不已。所以,孔子屹立千年而不到!关于学与思,《论语·卫灵公》:

说说孔子论语十则对我们的影响

说说孔子论语十则对我们的影响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做人的标准,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套标准有颇多不足之处,但大方向是正确的,稍加挑选取其精髓依道而行即便不能成为圣人,至少也不会被人唾弃,我就比较认同儒家的人格标准-->智、仁、勇,可惜现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大都对孔老人家不感兴趣了,那些染着黄毛打着耳丁听着MP3穿的像狗撕的一样的人我们又怎么指望他会在论语上花心思呢,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哀哉痛哉。 回答者:沉沙某人- 试用期一级3-27 16:39 时代在进步吗。。什么叫世风日下呢? 回答者:ljx527 - 童生一级3-27 16:52 子曰有教无类,可现在的老师都成了眼镜蛇!把孩子们按其父母的官衔大小分成三六九等!! 回答者:沧浪天黄口儿- 秀才二级3-27 16:58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论语学习心得_关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学习心得_关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范文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篇一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

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

论语启示作文

论语启示作文 【篇一:《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论语》启示我们如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先看他做什么,再观他行为的动机,再考察他内心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世界 怎么隐藏的住呢?” 【小感】 透视人的内心,实在是一个难题。尤其是时下人人戴着面具生活。 然而要想大到任用人才,小到交到 挚友,密切到找找自己的另一半,无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 人的内心世界。听其言显然不可全信。观其行还不够本质。考察他 行为的动机就接近了。看看他内心安于什么就再也无所遁形了!连 我也要感慨了: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这个人的内心 世界怎么隐藏的住呢? 【篇二:《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礼”“义”“仁”“智”的思想,其 内容广泛,涉及许多社会问题,比如道德行为、做人准则等。作为 儒家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必读书 目。流传至今,下至5、6岁的孩童,上至70、80岁的老人,也几 乎人人知晓此书。我也毫不例外是看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语》名言长大的。小时候看的 是只言片语,也只靠生硬的翻译去浅显地理解《论语》。而今已为 大学生的我,终于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联系现实,对它也有 了很多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许有偏差也或许不够深刻,但还 是让我一一道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可能是《论语》中我知道得最早的一句话了,小时候对此的理解 更多是在学习的层面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2019年文档

《论语》对当前语文“真阅读”教学的启示 《论语》集合了早期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它主要记录了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日常经典的言语评论,孔子以“‘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1]。其中有许多涉及学习和教学的经典?Z句,如《论语?述而第七》篇中记载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提倡的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不谋而合。尽管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曾出现盲目的推崇儒家思想和疯狂的打压批判,但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属“过犹不及”,偏离了孔子最原始本真的教育思想主张。以辩证视角品读《论语》能够从中发现它对当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启示意义,笔者从语文阅读教学角度,系统阐述从《论语》中受到的“真阅读”的启示。 一、何为“真阅读” “真阅读”这里指从学生自身知识建构的角度看,它在融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内化知识和提升阅读量,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故称之为“真阅读”。《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本意是指审视一个人时应分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看他直观呈现的行为;2.浅层:从远处观察他先前的生平经历,找寻原因;3.深层:从源头考察他事后的秉性习惯,明确他的本意。引申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划分阅读教学层次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理念可将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从近处阅读教材;2.浅层:从远处阅读他人的品鉴;3:深层:从文本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学生从表层阅读到深层阅读逐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建构,深层次的从源头系统阅读原著即是指学生进行的“真阅读”――整本书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直接翻译意思是指“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 解”[2]。孔子强调学习应做到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有依据地答疑解惑,从根本上实现有所学习、有所进步。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阅读技能,完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学审美水平。

论语心得体会2000字

论语心得体会2000字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1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

意思就是: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

谈论语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示

谈《论语》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示 安阳县实验中学王秀平 参加国学种子培训班将近一年了,一年来,通过学习论语,听专家讲课,觉得自己受益匪浅,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可操作性强。宋初宰相赵普曾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虽然时过千年,但对后世依然有重要价值。而且,《论语》中内容丰富。有为政治国之术,有为人处世之道,有各种学习之法,还有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学习过《论语》之后,我更感觉到《论语》对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做了很好的指导,很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时候听人抱怨:“我怎么没有贵人?人家运气怎么这么好?为什么好事都找他,怎么没有人来帮我呢?”实际上这就是大格局的君子和小格局的小人的差距。君子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自己怎么解决,怎么不断提高自己修养去解决这个难题,不断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如果没有做成,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用心了?用力了?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时候机会没有给自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把握住以前的机会?做任何事都不要有投机的心理,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世上一定有人比我们聪明,一定能看得明白我们的心思,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太讲礼貌了,大家心里清楚,不说而已。要是每件事都竭尽全力

去做,兢兢业业去做,就会不断有机会给予我们。孔子去祭祀、去参加活动,一定穿上得体的衣服,表示对这个事情的敬重。我们有时候做事时,会想今天凑合一下吧。当有一次凑合,就有两、三次凑合,慢慢地,就发现自己很多事都是应付。当应付成了习惯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机再会得到。 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做事要依靠自己,遇事要反思自己。如果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知不觉就会发现,态度积极了,人生也快乐了,很多事情慢慢就能想明白了,自己的未来也就开阔了。 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和叔齐兄弟让国,在孔子看来,是求仁的表现。既然让国而心安理得,已经得仁,就没有怨言了。现在多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均实现。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先明白自己要求什么,再努力去追求,达到了就没什么遗憾了。就如雷锋传人郭明义,他把助人当做他要追求的人,他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他追求的“仁”达到了,虽然他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雷锋传人,不可能人人都把自己所求的“仁”定的那么崇高,我们也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小仁”。我们可以自私一点去追求学习,追求事业,追求成功。只要是“求仁而得仁”,就无

论语给我的启示

《论语>>给我的启示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则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智理名言,意义至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则论语还表现出了孔子的两个精神:一,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的精神。

谈论语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示

谈论语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示 谈《论语》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示 安阳县实验中学王秀平 参加国学种子培训班将近一年了,一年来,通过学习论语,听专家讲课,觉得自己受 益匪浅,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儒家的 经典,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可操作性强。宋初宰相赵普曾说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虽然时过千年,但对后世依然有重要价值。而且,《论语》中内容丰富。有为政治国之术,有为人处世之道,有各种学习之法,还有儒家的思想核心“仁”和“礼”。学习过《论语》之后,我更感觉到《论语》对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做了很好的指导,很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有时候听人抱怨:“我怎么没 有贵人?人家运气怎么这么好?为什么好事都找他,怎么没有人来帮我呢?”实际上这就 是大格局的君子和小格局的小人的差距。君子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自己怎么解决,怎 么不断提高自己修养去解决这个难题,不断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去克服困难。如果没有做成,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用心了?用力了?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时候机会没有给自己,要 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把握住以前的机会?做任何事都不要有投机的心理,不要自作聪明, 要知道,世上一定有人比我们聪明,一定能看得明白我们的心思,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太讲礼貌了,大家心里清楚,不说而已。要是每件事都竭尽全力 去做,兢兢业业去做,就会不断有机会给予我们。孔子去祭祀、去参加活动,一定穿 上得体的衣服,表示对这个事情的敬重。我们有时候做事时,会想今天凑合一下吧。当有 一次凑合,就有两、三次凑合,慢慢地,就发现自己很多事都是应付。当应付成了习惯的 时候,就没有任何机再会得到。 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做事要依靠自己,遇 事要反思自己。如果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知不觉就会发现,态度积极了,人生也快乐了,很多事情慢慢就能想明白了,自己的未来也就开阔了。 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和叔齐兄弟让国,在孔子看来,是求仁的表现。既然让国而心安理得,已经得仁,就没有怨言了。现在多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均实现。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先明白自己要求什么,再努力去追求,达到了就没什么遗憾了。就如雷锋传人郭明义,他把助人当做他要追求的人,他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他追求

《论语》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论语》金言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中华民族最有名的经典,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论语》在一万多言的短小篇幅中,充满了为人处事的智慧、经世致用的哲理,对人的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不少关于从政的格言警句,至今对我们做一个清廉正直的领导大有裨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我很喜欢,我最初读到它,有一种心灵为之一振的感觉,我把它摆在开宗明义的位置,当然不止于喜欢而是这话的确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原文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有若的名言,大意是说,君子专心致志于根本的工作,只要基础的东西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命有根,万物有源。农民的根本在于精耕细作,学生的根本在于勤学好问,为官的根本在于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才是领导干部的务本之策和为官之道。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文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大意是说,君子能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盲目附和,却不能和谐相处。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句话更应该作为领导者搞好班子建设的座右铭。 北大著名学者汤一介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和谐”。一个“和而不同”的领导班子犹如一架钢琴,只有发挥好每个琴键的功能,才能合奏出最美妙的音乐。一个“同而不和”的班子,就一像集体穿一条裤子,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却最易勾心斗角、狼狈为奸。 因而一位优秀的领导须有“和而不同”的君子风度,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现于事,义气示于人。讲团结而不相互勾结,讲党性而不搞派性,不拉拉扯扯,不团团伙伙。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论从政的名言,做领导的很少没有引用这句话的。原文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与此类似的名言还有“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我以为,孔子论从政最推重的品质就是一个“正”字。 的确,一个“正”字是做官的全部真谛。正人先正已。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首先要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据2007年《决策》杂志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领导者修炼性要素比如责任、尊重、文化、道德等,最受公务员欣赏,99%的公务员承认领导的作风和思想品质对下属有示范和影响作用,59%的人认为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3篇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一: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佛家有个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膛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